嘉宾简介: 阿诸,非典型上海人,在企业和公益行业工作21年,组织发展和社区发展的自由顾问,曾在上海社区基金会从事管理工作,参与过上海长宁、苏州高新区、成都、广州等地的社区基金会支持工作。 从范仲淹的范式义庄聊起国内社区基金会,咱们古已有之且运作良好持续了八百多年。聊到美国的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看到当下国内社区基金会的现状。 纯干货,欢迎围观,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只不过!道路是曲折的!
嘉宾:太湖国际社区居民,冯芳。 无锡市太湖国际社区是边边做的第一个社区。 2014年误打误撞,上万人体量居住率不足30%七个组团组成的大型社区。合作的时候签订的合同是社区公共空间运营合同,接触到真实的居住者们后,一路跟着居住者蓬勃发展的需求狂奔,完全忘了空间这档子合同的事儿。 眼看快十年了,一个真实的社区居住体验有多好呢? 来听居民说吧! 一个安全的、有求必应的、善意的社区氛围,一个居民们之间相互支持守望相助的社区,一个蓬蓬勃勃无边无际发展的社区,一个生机勃勃生活便利的社区。 社区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来自于高墙垒起的边界,恰恰来自于突破了边界无限延展海纳百川,从一个支点传达善意影响了一片地方。
张红喜,1999年8月进入物业管理行业,曾任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市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社总编、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公司物业运营总监、广东碧桂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北京愿景和家生活科技集团执行总裁、红旗新愿景社区文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一直在物业社区领域深耕行业发展、理论研讨、模式创新、企业运营等,现赋闲在家思考各种未来。 我们聊了聊中国的物业~物业到底在社区中是什么身份,履行什么责任,作为一家公司盈利模式是什么? 物业行业不规范&责权不清晰的根源是什么?制度缺陷?法律缺位?还是居住者主体缺位? 国内物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 欢迎围观~
许学超,七约农场创始人,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多年自然农业从业经验,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农药和销售工作,出于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顾虑,2015年,联合几个年轻农人和几十名消费者,在黄山南屏村,承包近千亩地、自建米酒工厂,致力于自然农业,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契约有机种植。按照徽州传统和现代工艺,自建米酒工厂,酿造黄山有机米酒。 (南屏村) 七约位于黄山脚下的村子,南屏村。因地处偏僻,村里保留着晚清徽派建筑的样子,大气沉静。 七约2015年选择南屏村开始播下生态种植的种子,村民们从围观好奇,到逐渐认同,到一起参与有机种植。学超像是讲述一件平常不过的小事一样呢。 (七约农场) 2019年开始尝试做米酒,制作米酒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可溯源的哦,2020年确定做酒厂,都不在七约的发展规划中。七约是播一颗种子,做什么,学超说,都是可以的,种子是七约成立的初心——做可持续的生态的种植。 (七约在无印良品的铺子) 2023年七约在无印良品太古里有铺子啦,和村民合作的有机种植土地约一两百亩。未来可期,越来越好~
沈老板:湖畔-福道研究室组织文化&领导力专家;《走进梦想小镇》《文化场域:从万科到阿里》作者;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 发起人/理事长;英国城市学会会员 ;杭师大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讲师。 沈老板写了两本书,第一本《走进梦想小镇》讲述了良渚的发展历程;第二本《文化场域:从万科到阿里》则讲述了内部视角观察不同的企业如实的记录。 这一期主要从良渚将近22年的发展说起,杭州的土壤,南都以土地敬畏之心规划30年不落伍,到万科落地开发十年财务为正,居住者的积极参与,天时地利人和,有了良渚这个独一无二的宜居社区存在。 2018年沈老板发起良渚社区公益基金会,用基金会的身份参与社区,引导社区向善,发现社区的积极面。 小聊一小时,欢迎大家购买沈老板的书,以及欢迎大家去良渚小住体验体验,感受下“有社区”是怎样一种舒适的居住体验。
这一期邀请的嘉宾是冬萍,柏林自由大学博士毕业,目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柏林有一个叫Ufa的社区,发展四十多年,成为一个非常有趣,柏林人纷沓而至的社区,不仅支持本社区发展(有三十多位居住者约两百位工作人员),每年接待参访人员约20万。Ufa有一个非营利组织机构是社区的主体,经过多年运营,发展出了咖啡馆、面包房、马戏团、民宿等等多元业态。 ufa fabrik社区 ufa咖啡馆 表演的场地 跑到ufa来上课学打鼓的柏林小伙(左),课间休息中,抓到了聊聊,会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右边是冬萍。 有幸和冬萍在Ufa度过愉快的一天,体验感佳,小小分享给大家。 Ufa和市政签订了长期的租赁合同,得以获得稳定的发展。我们顺便聊了聊德国在租房这块的法律小知识。 ufa fabrik官网: https://www.ufafabrik.de/en 推荐书:Litfin K. (2013). Eco-villages: lesson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Polity. 欢迎收听【听社区说】,听见真实的社区。
嘟嘟,港大博士毕业,目前在研究院担任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参与式社区更新和社区治理。 从国际城市更新发展溯源,梳理四个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回看上海广义的城市微更新发展。 上海的旧住宅成套是从1995年开始更新的,普遍共识的微更新是针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是2016年开始的。从2016年至今的上海城市微更新分享三个案例,纯干货输出,速来围观!
高战,尤努斯基金会(香港)秘书长,格莱珉中国总裁,从事格莱珉银行模式在大中华地区的推广与合作。 格莱珉,创办于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于200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银行模式如今在全世界复制,更多人为改善社会尽着绵薄之力。 2012年高战把格莱珉模式带入到中国,落地到徐州陆口村,这个村子是高战出生成长的家乡。 通过三年的努力,卖了房子、自掏腰包,毫无进展。2015年不得不花钱邀请专家驻村。如今已有十来年。 十年来的践行,高战就像堂吉柯德一样一次次向大风车发起冲击,失败经验远大于成功,高战却乐在其中。因为他很笃定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就是需要花十年、二十年去长期投入的。 2022年高战获得了大量金融领域的认可,新天地即将打开,让我们期待吧。
高战,尤努斯基金会(香港)秘书长,格莱珉中国总裁,从事格莱珉银行模式在大中华地区的推广与合作。 格莱珉,创办于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于200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银行模式如今在全世界复制,更多人为改善社会尽着绵薄之力。 这一期高战为大家讲述了格莱珉是如何从帮助穷人的27美金开始,发展为孟加拉服务于上千万家庭的故事。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抵押资产获得贷款的模式,以社区互助/五人小组中心会议的方式,穷人以信用为担保可贷到款,并遵守信用按时还款,格莱珉模式得以在孟加拉成功发展,遍地开花。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可以获得贷款? 为什么支持穷人的银行得以成功? 格莱珉模式具备可复制性吗? 尤努斯是一位大银行家吗? 这些问题,听本期嘉宾一一为大家娓娓叙来。
Govanhill,苏格兰的一个移民社区。 本期邀请Ivy和Tu两位在苏格兰地区参与过社区项目的伙伴聊了聊英国的社区发展。 Ivy,毕业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在调研和接触苏格兰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参与和发展这样一个以前未曾接触过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Tu,图图,毕业于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协同创新专业的设计学硕士,在英国曾经和Govanhill Bath Community Trust合作,一同帮助完成Govanhill地区的社区创新。 在英国的社区概念、社区组织形态、社区架构下,以Govanhill为例,一个从贫困的移民社区,是如何发展成现在吸引年轻人去居住的故事。以此观察英国社区的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Govanhill当地信息 https://www.govanhillbaths.com/ (基金会) https://www.milkcafeglasgow.co.uk/ (社区咖啡店) 下方:Govanhill当地杂志 下方:govanhill墙绘,结合了当地特色的多元文化 下方:ROMA民族的节日 下方:Govanhill地图
蒲韩,地处山西永济黄河三角洲地带。名字源自1998年一位当地的小学老师——郑冰,通过销售农资技术培训推动社区发展,普及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这片区域称之为蒲韩。 梁少雄,山西宝鸡人。定居蒲韩。因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接触到农村发展领域,2009年到访蒲韩,对人生未来规划产生启发,落地乡村发展乡村。 2014年长期从事青年培训乡村发展工作的少雄,对工作产生困惑,因为培训的青年们未来是否能够选择到乡村工作,是个难题。少雄认为,做农村,需回归农村,起心动念,蒲韩伸出了橄榄枝。 2015年少雄一家人定居蒲韩至今。一方面继续做青年人才培养,年轻人可以到蒲韩实际参与劳动、体验农村、思考人生,找到未来在农村生活安心利命并且推动农村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支持本地农户发展。支持年轻人和在地农户两类群体的发展成为了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 让我们来听听蒲韩的故事吧,且听少雄娓娓道来。
许崧,大理外出务工人员,现居安吉数字游民社区。 杭州人,2010年反城市化发展定居大理,在大理找到了社区的体验感,获得了理想的幸福生活状态。 因此落地安吉的一个村落,实践从零开始创造一个宜居社区。 一个真实的社区,有着友善的氛围,对居住者的包容,以及因为彼此信任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用许崧的话讲,一个好的社区,是可以支持居住者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照顾好身体、照顾好希望、照顾好情感(广义的情绪、感受等等)。 那来听听许崧描述以及现在在做的社区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