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节目由听众唐二唠叨提的内容方向来展开。特斯拉的刹车最近闹得天翻地覆,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这个品牌来到了江湖统治级的高度,所以才能如此受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除了产品以外最大的利于消费者的价值也应该是出了事之后,品牌不躲不跑不怕赔。每一个新入市产品背后的产品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研究与产品属性相关联的用户群体来设计产品呢?这一期顺着这一事件,展开讲讲创新扩散模型和新品入市之间的关系。
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有感而发,把一些在商标以及品牌命名方面的小技巧在这一期告诉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尤其在命名之后的商标检索和风险规避方面。对于所有开始一份事业的朋友们,取个好名真的能帮你省钱,在最初的一开始花多一些精力去构思名字是极其值得且有价值的。这一期里也涉及到很多我对当前英文命名的一些手法分享,希望大家能各取所需,不一定有用但或许有点启发。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DBBC
因为小米的换 logo 事件想到的,我曾经服务某品牌与我的一段品牌形象重塑的经历。事实证明,换 logo 的这件事情,并非追求花了这份钱就该有大变化,而是让它的变化能够延续原有的品牌资产,如果能处理到几乎没怎么变又能达成品牌方的认同,但就是最厉害的手法。记住,本质上换logo 这件事是 toB(boss)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这期音频里我分享了一些我做这档栏目的初衷。
最近我们都开始抵制那一系列的国际品牌,新疆棉花其实我们自己都还不够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国货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不是也许,是肯定。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国货的近几年,你身边有哪些国货?你会推荐给别人哪些国货?欢迎你们评论告诉我。除此之外,这一期内容里我也谈到了我们的国货如何去避免一些不好的方式来设计产品获取消费者认可,这可能对于每一个想要做产品或正在做产品的你们有些帮助。
“一个魅力品牌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竞争立场、正直的态度和对美学的追求。为什么是美学?因为它是表达感觉的语言,在一个信息丰富、时间匮乏的社会,人们更看重感觉而不是信息。“ --摘自 Marty Neumeier 《品牌鸿沟》 这期的内容来源于上一期对谈嘉宾的一些启发,未来是一个考验审美力的时代,而对于初创而言,往往在这一块工作的拿捏上又是如此之灾难。想做公众号,发现自己排版不行,但硬着头皮也要做;想做海报又苦于没有设计力,只好拿现成的模版素材去套用;这一切好像看似不重要的触点,却会在受众群体里留下负面印象。 今天的这一期音频栏目,针对一些初创阶段面临的审美投入难点,做了一些分享以及具体解决办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听完这一期,大家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生意里的触点。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审美问题,如果有,想办法提升,千万别以为消费者不会注意。消费群体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受自身成长环境的熏陶,鉴赏力和审美力比上一代人提升不少。所以说,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做美,是极其必要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盐类品牌,莫顿 Morton,你看看它的包装,再看看我们身边平时流通的食盐产品。如果排除售价的问题,是不是当你看中了 Morton 之后,就很难再去买别的同类产品?也正是包装上的审美投入起了决定性作用。 还是那句话,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在创业之初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投入?这是一个困扰很多创业者的问题。预算有限,但却有着好像到处需要钱投入的局面。最终能否成为一个品牌真的是最大的未知。 这一期《品牌与否》,我们邀请到了隆小宝的创始人肖智丹,七年前,他在长沙开启了自己的餐饮创业之路,开业一年后,依靠其店铺颜值和被重新定义的传统美食杀入北京三里屯,并在北京店开业后,凭借《北京最具逼格的米粉》一文斩杀了800万次公众号推文阅读。又同时被北美知名建筑杂志AZURE评为全球前十的最美门店设计。 正是通过这样一次餐饮创业,肖智丹随后被正大集团看中,最终出任正大集团新零售板块的CEO,在长沙创办了福来食集. 福来食集偏向中高端,定位为“餐厅+生鲜+食品超市”三店合一模式,品类涵盖现场堂食、生鲜食材、鲜奶制品、各类零食等,拟通过B2B、B2C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 两次不同意义上的创业,对于肖智丹而言有一点是共同的,他在用极致的设计手法,践行自己对于美,对于传统美的重新定义和推广。而听完这一期音频节目,我们就能感受到,究竟制造“美好”对于生意而言有什么作用?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言论:销售额不到三个亿别把自己当品牌,虽然语言非常粗暴扎心,但仔细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 毕竟这背后的关键是:销量决定了品牌的深度和广度,卖得越多也有人知道。知道并且认可不就是品牌最好的结果吗?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生意在自己的城市里蛮有名气的,难道就不是品牌了吗?就像我之前几期一直强调的那样,品牌与否是消费者说了算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产品出了问题时,你是否能给予到你的消费者合理甚至是超出预期的解决方案。 我这一期的分享主要就讲到了,对于初创而言,初期的品牌投入一定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初创的视觉设计固然是必要的,但消费者也不是冲着你的包装来消费的,所以在做好必要的包装以外,有没有办法通过服务的塑造来给到消费者一丝品牌化的服务体验。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正好送给大家: “在稀缺年代,品牌代表的是口碑。 在同质化年代,品牌代表的是知名度和差异化。 在大爆炸年代,品牌代表的是体验。”
马上就要真正意义上跨过2020,突然发现对于初创而言,虽然没有大把的预算去采买媒介输出情感价值的内容,但是这个时代里的这些平台工具,图文/视频/短视频各类平台应有尽有,这难道不是一个输出各种有利于品牌传播自己的内容的最佳时代吗?这一期我们主要聊聊初创是否真的适合去做情感价值的输出,其实答案我已经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了:做吧,因为制作可能费点钱,但传播出去已具备了可能性,利用好这些平台才是最好的机会。
关于这一期的内容,我有一则亲身感受想要分享给大家。三年前我因为兴趣开始接触视频拍摄剪辑。第二年,我带团队去了趟意大利深入采访自己服务的品牌。回来后,我一个人完成了这部短片的后期剪辑工作,最后我的这条短片被该品牌的直接作为内容发表在其官方公众号上。 这是对于我初学入门视频后期这一技能的肯定,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去尝试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当机会垂青你的时候,你必须是有所准备的。
前阵子我忘了在那里看到一句话,“只考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别先考虑你的产品该怎样”。在每一个 Why 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发掘并完美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毫无争议,只有当一个真正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被发现,并通过努力最终解决,这整一个过程一定是具有价值的。而价值往往是要靠受众来认定的,我们往往在做一个具体的生意或研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主导的地位,不经意间把自己认定的价值当成是真正的价值。
关于如何包装品牌,是一个初创阶段都会遇到的灵魂考验,毕竟很多时候,初创需要依靠好看的外表吸引消费者。但好看的皮囊千千万万,有趣的灵魂你是否真的具备呢?做好品牌真的不是做好 logo 这一件在目前看来非常基础的事情。这一期《品牌与否》我们聊聊初创的视觉设计该如何去执行。
今天这一期的启发来源于锤子手机一则过去的广告片,每次看到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不论是哪个品牌的,我都会感慨:初创品牌有几个能做得起的?但消费者的确又被非理性的大脑所操控着,谁能撬动消费者的非理性大脑,就有可能产生购买甚至追随。还记得我以前谈到过的这样一个理论吗:消费者借助“符号”对品牌产生初步的印象,通过“利益”来解决这一品牌对于消费者有什么价值和关系,以及与其他同类品牌有何不同,而“意义”是超出产品本身的一种身份认同,也就是通过品牌塑造出来的形象解决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问题,从而产生追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