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围绕毛献文教授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理念展开。毛老师在节目中聊到他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的学习与挑战,以及他搬到新加坡后的感受。毛教授强调了独立学习能力、竞赛经历对学术能力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在美期间的语言与文化挑战。他特别提到,家庭与导师的支持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并提到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与特点。 01:08 在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园生活 06:59 南开中的竞赛培训体验 14:04 假期作业有必要做吗? 17:51 在南开中学和同学们的相处时光 19:41 清华时光 25:04 为什么选择出国深造 30:20 麻省理工的博士生涯 37:17 超强英语能力的获得 48:33 麻省与清华的不同体验 51:42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体验
本期节目,小学小道对话的嘉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毛献文教授。节目中,毛老师谈及了他对美食、摄影、打牌等方面的浓厚兴趣。在讨论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时,毛老师提及自己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和宽松的教育环境,强调了自身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毛老师的父母从小就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和成长。 00:34 热爱美食、旅行、运动、摄影的毛献文教授 02:38 对烹饪的兴趣来源于? 05:47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自由自在的成长历程 08:30 毛老师”首先排除掉的三个专业“是? 12:25 自主、乐观的毛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中长大的 19:27 对摄影、绘画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吗? 20:10 德州扑克?!原来毛老师这么爱 37:17 安全感、信任、自由,毛老师与父母的温馨时刻 45:43 小学的轻松学习经历
本期小学小道,智慧博士将把关于兴趣的一切和大家聊透透。节目讨论了如何建立兴趣,强调兴趣的类别越多、差异化越大越好。通过讨论理想环境下孩子兴趣建立的理想状态,强调兴趣涵盖阅读、数学、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必要性。智慧博士介绍了行为分析心理学中关于兴趣建立的理论和实操方法,包括刺激间配对概念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外界激励物逐步引导孩子建立起阅读兴趣的过程。同时,提及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兴趣建立的自然影响,强调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01:32 为什么兴趣越多越好? 05:39 兴趣与“泛化” 10:37 到底需要建立多少兴趣? 13:53 建立兴趣的具体方法 20:00 有无法培养的兴趣吗? 24:23 “刺激间配对”的延伸 27:22 更轻松地建立兴趣的方法
本期小学小道,智慧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开播两个月来,观众对节目的反馈和期望。包括节目观众对于画质、造型上的吐槽,与内容上的想法,特别是对学者自律和成功所带来的关于内驱力、外驱力的思考。智慧博士通过行为分析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内驱力这一概念,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对兴趣建立的影响。节目中也讨论了家长如何通过引导孩子接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提升孩子对应用题的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 00:47 听众朋友们对节目的“吐槽” 04:16 如何从节目内容中获得实操手册 12:27 学者们身上的内驱力? 15:49 外驱力?无驱力?行为分析心理学只有操作性动力?! 19:48 无论什么力,最重要的是? 25:18 建立高水平的兴趣
这期小学小道,我们继续采访了香港大学王宇峰教授,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和科研经历。王教授提到申请博士研究生项目时面临的选择和考量,包括导师的选择和学术背景的考虑。在美国留学期间,王宇锋教授通过不断努力和适应,不仅分别在纽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博士与博士后的学习,并于博士期间在学术顶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随后顺利在香港大学任教。在谈到拥有同样优秀的妻子时,王教授表示能够互相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学术和生活上的压力。他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开阔眼界。同时,他也分享了面对学术和家庭压力时的应对策略和个人成长经历,表达了对科研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01:12 申请博士时的考量 07:15 在纽约读书、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封面文章 10:09 博后的专业选择思量 14:30 顺利地拿到香港大学教职 与优秀的太太相聚 20:28 在香港大学的任教体验 26:57 为什么带学生出国参会学校?不同类型学生的相处之道 32:43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
小学小道本期节目的采访对象是香港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王宇锋。王宇锋教授与他妻子王静教授(上期节目的采访嘉宾)一样成长在陕西省合阳县,在节目中他分享了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强调家庭教育环境的宽松和自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和判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此外,王教授也提到了求学的经历以及与太太王静教授的共同成长历程。整个访谈内容涵盖了育儿、教育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王宇锋教授作为学者和家庭成员的丰富面向。 01:31 热爱生活的王宇锋教授成长在怎样的环境 05:42 乒乓球运动带来的获得 07:49 作为家长对孩子们成长的感悟 13:50 压力倍增的高中学习生活 15:58 优秀判断力的养成 20:38 进入北大后感受到的压力与挑战 25:51 为何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27:16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
在本次访谈中,我们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王静教授分享了她对教书育人、科研工作的见解以及个人感悟。王静教授强调本科生学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到学校在招生时不仅看重学生的成绩,面试表现也同样关键,其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软性特质。对于博士研究生,王静教授认为抗挫折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尤为重要,因为读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王静教授也分享了她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及担任顶级学术期刊副主编的经历。提及了香港 本土教育体系与国际学校的差异,以及作为母亲和学者的平衡之道。她通过自身经历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不依赖ta人经验,强调了独立学习能力和多元化思考方式的重要性。 01:10 给本科生授课时更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03:58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秘笈 05:46 (传说中)香港最难进专业博士招生要求 09:13 担任本专业三本权威期刊副主编的感受 12:13 王静老师眼中的香港早期教育 18:10 “六边形战士”是如何修炼的 20:51 王静教授心中的“小学小道” 23:25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
本集节目主要讲述了王静教授在清华大学和之后海外的求学经历与求职经历。王教授在高中时期对计算机科学并无深入了解,因家人建议和热门专业趋势选择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入大学后,王教授在各方面都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包括与同辈竞争的压力和生活履历上的自卑感。后来,她意识到自己对信息系统方向更感兴趣,因此决定转专业攻读纽约大学信息系统方向的博士学位。在纽约大学,她遇到了包括语言和文化在内的挑战,但通过不懈努力,她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博士毕业后,王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并再次调整了研究方向,专注于经济学方向的信息系统研究。整个过程中,王教授展现了极强的韧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功。 01:10 如何意外的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04:46 进入清华大学后感受到的沮丧与无力 11:04 继续深造时为什么会选择转换专业 14:54 是什么决定了王静教授到纽约大学读博 20:33 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遇到的挑战 25:03 初到香港的感受 27:48 学者小道·灵光一刻
本期节目聚焦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王静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观念,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王教授在节目中分享了她在陕西省合阳县的成长与学习经历,并回顾了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她特别强调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王教授提到,尽管父母因生计忙碌,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但他们给予的爱和支持让她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她强调,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同时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探索机会,而非施加过高的期望。她分享了自己作为母亲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以及她对家庭教育的深刻见解。 01:51 童年家庭环境--努力拼搏的父母 06:36 和弟弟妹妹一起成长--意外的获得 10:30 旺盛精力是如何养成的 13:04 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哪些元素 20:33 在合阳县的高中生活以及对大学的认知 26:08 超强思维能力的养成 29:50 学者小道·灵光一刻
在《小学小道》本期节目中,我们跟随康奈尔大学林松教授的足迹,探索了他从博士到大学教授的学术生涯。林老师分享了他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康奈尔大学的任教感受。他聊到面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强调了保持工作以外的兴趣对维持良好状态的重要性。林老师还谈到抗压能力、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等问题。同时,也提及在成为新晋爸爸后的生活变化和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林松教授的经历展示了一个学者如何在学术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并持续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的过程。 -时间轴- 01:51 初到美国如何克服文化与语言障碍 05:11 在哈佛大学的愉快博士生涯 12:17 高水平抗压能力的养成 14:37 在康奈尔大学教学的体会 16:55 康奈尔大学博士招生注重什么 19:54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一样的特质 21:35 良好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如何建立 25:33 有了宝宝后的科研生活如何高效继续 29:15 学者小道·灵光一刻
本集小学小道的采访对象是康奈尔大学Tisch杰出教授林松。林松教授在节目中分享了他童年的家庭教育氛围,特别提到了妈妈的培养让他拥有了很多爱好,并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南开中学,林松遇到了有激情的化学、物理和英语老师,这些优秀的老师激发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在北京大学,林松很早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之后他踏上了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习历程,并最终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教授职位。林教授分享了他对学术的热情和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强调了兴趣、热情和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他还提到了自己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律和兴趣驱动的学习态度。 -时间轴- 01:56 严母慈父的家庭教育氛围 04:03 书法学习带来的意外收货 06:47 林松教授认为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这样的 08:40 南开中学的“压力” 09:12 优秀的老师激发更强的学习动能 13:46 高水平自律能力与判断力的建立 17:48 为什么对化学感兴趣 21:46 进入北大后的求学历程 25:49 对体育活动的热爱 27:30 去到哈佛后如何确定研究方向 32:11 小学小道·灵光一刻
本期节目继续对话耶鲁大学钟明江教授,深入了解钟教授的美国求学经历以及他在耶鲁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体会。钟教授分享了他在北京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过程中如何面对激烈竞争,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如何受到不同导师的影响,最终在学术界取得成就的感受。钟教授的经历展现了面对挑战时的灵活应对与不懈努力,强调了兴趣、自律和与优秀同伴的互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学生合作,他体会到了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价值。节目最后,钟教授分享了对于学者职业的理解,强调了教育与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追求自己的兴趣并保持自律。 -时间轴- 01:27 导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 02:53 双导师“关爱”下 科研能力全面升级 06:28 如何建立起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08:48 最高学历“临时工”--MIT的博后生活 11:38 竞争激烈但充满乐趣的MIT学术体验 14:41 在耶鲁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 18:21 耶鲁大学的招生标准与侧重 24:06 实验室的多元性与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特点 29:15 00后的学生有什么特质 31:08 学者角色与现代教育 33:05 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大家 35:41 学者小道·灵光一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