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蔡东东的新作《生活史》刚刚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做了发布会。《生活史》用四百多张不知名的普通人家庭生活照,讲述了将近百年的时间跨度里三代中国人的故事。蔡东东在书末的自述中说,全书是按照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线索,讲叙了一个三代人的故事。趁着这个机会,我们来到蔡东东的工作室,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他的新书的创作缘起和过程,和他聊一下他一直以来的艺术创作。 【本期嘉宾】蔡东东 【02:30】从60万张收集来的生活照中选出415张,像是在沙漠中寻找活水 【07:38】我没有放下相机,只是拍摄的那个动作和结果在我的创作里是次要的东西了 【09:20】时间是书里面的一个线索。民国时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三个时代是一个递进关系 【16:26】顾铮老师写的一段书评,这本书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摄影照片编制、展开与讨论的一本摄影论,我觉得他说的挺好的,也是我可能想说的事情。 【20:23】用老照片创作的缘起 【29:09】等待灵感。“躺平”是一种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 【31:50】“从柏拉图的洞穴走出来”是我的想象
“公关摄影”是近年出现的摄影类型,我们邀请到了从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便介入的,具代表性的,作为其公司创始人的刘自强来谈一谈公关摄影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聊一聊公关摄影作为时代催生的产物,其特别的运营模式;说一说公关摄影中摄影的占比以及公关摄影人应具的条件。 【本期嘉宾】刘自强 【02:00】什么是“公关摄影”?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 【04:30】公关摄影是介于商业摄影和新闻摄影之间的摄影? 【15:40】从北京发起到上海一枝独秀;逃离北上广的契机 【22:10】科技发展与公关摄影的关系 【26:00】会拍好照片,也不一定是好的公关摄影师 【30:20】走向国际的中国公关摄影 【32:00】就业新思路:合作关系代替上下级关系 【36:50】纸媒身份对从事公关摄影的铺垫作用 【39:00】摄影专业学生、摄影爱好者,谁更适合? 【40:35】去除纯艺术生的就业困惑 更多图文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逆光FM
最近正在成都当代影像馆进行的展览“圣洁的人”,是法国摄影师安托万·达加塔(Antoine d’Agata)于2020年疫情中的法国拍摄的一组作品。他用热成像技术将生死最纯粹的状态呈现出来,将我们带回到疫情深重的当时,让我们再次思考生命的存在。 安托万·达加塔作为马格南成员,完全没有我们一般理解的所谓“马格南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那种狂野地希望去除一切教条的努力,和他以自己的命运做为发声工具对抗规训的态度,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 这次我们邀请来芭莎艺术的专题总监荷大齐为我们解读安托万·达加塔的摄影背后,关于生命和禁忌的密码。 【本期嘉宾】荷大齐 【06:01】达加塔学习摄影之前的生活和走向摄影的契机 【12:49】去到纽约学习摄影,师从 Larry Clarck 和 Nan Goldin【14:48】1998年第一次出版了摄影画册,风格初显 【16:57】达加塔和情境主义 【20:44】达加塔的纪实摄影主张 【32:20】“圣洁的人”—— 来自乔治·阿甘本的概念【40:16】达加塔和弗朗西斯·培根
《一场表演》是宁佳伟导演的第三部独立纪录片,影片当然拍摄了不止一场表演,而是无数场,是无数重复的一场。正如人生是一场表演,也是由无数场具有同一性的表演组成。 作为大学教师的宁佳伟,利用怎样的时间、金钱、关系、精力去完成个人表达?又是怎样在海洋馆的动物身上看到自己被规训的人生? 【本期嘉宾】宁佳伟 【02:30】我的前两个纪录片《儿子》《惊蛰》 【03:45】为什么我的纪录片都有长短两个版本 【08:10】小时候被海洋馆刺激到 【15:00】规训和被规训 【16:20】海洋馆比很多海洋生存环境好? 【23:00】我对剧情片的执念 【26:00】工资 【31:00】西方与中国独立电影及观众的异同 【35:20】会去做电视纪录片吗 【40:00】成片后需要做的工作;未来打算
我们的世界之外是否存在另外的平行世界,无限个平行世界?在科幻小说里不断被引用的的“平行世界”概念,被唐咸英拿来用在他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里,与挪用的素材一起合谋出一个介于真实和超现实之间的世界,表现他对于当下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应。80后艺术家唐咸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平行世界” 曾入选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 【本期嘉宾】唐咸英 【01:10】我的作品不是灵光一现。疫情时期的生活也促成了作品的进度。 【03:48】色彩明艳,视觉冲击,我用平行世界来达到虚拟的远行 【10:08】彩色部分的时尚性 【19:00】与摄影大师的关联 【24:08】关于作品中的刺点,希望满足跨越空间的内心需求。更多关注心里的平行世界。【32:42】因为疫情时期要求的隔离,我开始越来越不依赖拍摄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使用媒介。 【36:37】做为艺术家的生活,没有想法的时候就停一会 也可以搜索公众号“逆光FM” 欣赏更多唐咸英作品。
在纸质书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的情境下,摄影书还有人买,有人看么? 图书的营销编辑跟内容策划编辑有什么不同? 推文、视频、直播,如何把摄影类的书卖出去?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摄影出版社的新媒体编辑许瀚文,一起讨论关于摄影书的问题。 【本期嘉宾】许瀚文 【特约主播】匡达 【05:20】做图书编辑,就是理想的职业 【10:24】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先了解书的内容 【13:40】内容和市场如何取舍? 【17:35】综合类的出版社已经开始直播卖书了 【26:26】摄影书的电子化 【29:46】好书推荐:《好照片的愉悦》、《世界摄影大百科》 【34:10】格里·巴杰的摄影观 【37:30】国内的摄影书展 【42:33】营销编辑的探索
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古巴,那个在地球另一端的国度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遍地雪茄?排队领咖啡?彩色的城市? 成功跨界摄影的法学博士张晓冬以镜头记录了古巴13年的变革,带我们一探究竟。 【本期嘉宾】张晓冬 【02:27】 17岁怎样开始的摄影之路 【03:40】 04年什么契机开始拍摄古巴 【08:12】讲西班牙语;类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 【11:13】被艺术包围的城市:哈瓦那 【18:24】满街格瓦拉像;国有咖啡馆;配给制;终身公费医疗、教育 【29:55】去古巴必须买的几种东西;无需签证? 【33:39】古巴的中国城 【37:08】放下企业、本专业,全心投入摄影艺术的张老师 【41:26】为什么对“梦”这么执着?摄影是抑郁症的解药?
1839摄影奖是一个由艺术家董钧和批评家海杰于2019年发起的纯民间奖项,以摄影术诞生之年为名,既尊重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现已成功举办两届,从第三届(2021)开始,面向全球高校华裔在校学生征稿。1839摄影奖旨在检验国内外高校学生创作和艺术训练中的认知与判断,奖项邀请知名策展人、出版人、研究者、批评家、艺术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 本期主播与董钧和海杰三地连线隔空访谈,两位创始人对1839摄影奖的前世与今生进行了梳理;对亮点和槽点进行了论证,对坚守与边界进行了说明。 本期节目我们第一次尝试将音频转文字发布,没有时间收听的朋友可以看后附的访谈文字。 【本期嘉宾】董钧、海杰 【02:30】做1839摄影奖的缘由;二人的关系 【08:32】类似马格南的创立;名字是怎样确定的 【11:50】“纯洁”的摄影奖 【16:26】为什么是摄影奖,而不是展、工作坊之类 【23:20】对摄影抱有乐观的态度? 【24:49】作品主题与内容边界:关于那些不能播的 【26:42】几个困难 【28:25】作品质量评价 【31:36】对待市场化的审慎 【38:30】从华裔到国际 【42:23】投稿的注意事项:文字阐释、题目、数量等 【49:09】摄影、影像?媒介的定位与边界问题(关于海杰回应吴毅强) 【57:11】二人的气质与摄影奖的调性 【59:40】激励、讨论、话题度
她是一位传奇的摄影师、一位充满争议的摄影师、一位生前寂寂无名,身后被无限解读的摄影师。摄影对于薇薇恩·迈尔到底是什么? 今日美术馆近日举办了薇薇恩·迈尔(Vivian Maier)的摄影展,在这次展览中他们还提出一个颇具时代语感的观点,“薇薇恩·迈尔比梵高走得更远”。那么,在图像超常易得,图像的意义被不断重新发现和拓展的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来认识薇薇恩·迈尔和她的摄影? 【本期嘉宾】崔钊 【02:00】我们所了解的薇薇恩是经过他人过滤和解释的薇薇恩。 【04:40】薇薇恩和摄影史的关系。 【06:40】透过收藏家马鲁夫的编辑,我们看见和摄影史里的大师重叠的薇薇恩。 【11:05】透过薇薇恩的家族经历和她的自拍,薇薇恩编织在照片里的疾病信息。 【25:46】拍摄可能是薇薇恩的日记方式。她的这些“日记”在她身后被卖到6500美元一张。 【35:41】如果薇薇恩在生前编辑她的照片,她会表达一个观点吗? 【55:02】怎么在图像泛滥的今天来欣赏薇薇恩的作品。 【01:04:00】你觉得她生前愿意她的作品得到她身后这样的名声吗? 图片来自网站:http://www.vivianmaier.com/
这一期,继续上期废墟摄影的话题。刺头王子分享了更多的关于探索废墟的感受,在发稿的此时,她正在银川,等待拍摄晚上的星空。 【本期嘉宾】刺头王子(陈程) 【特约主播】陈婉婷 【03:30】北京周边的废墟,公共交通基本都可以到达 【06:25】在废墟里遇到的危险 【13:36】在杭州的山里,独自一人寻找一节废弃的火车 【14:46】如何克服对墓地的恐惧? 【20:40】世界上的经典废墟地点 【35:15】只要有好的废墟点,刺刺说走就走 【40:10】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觉得好就是真的好 【43:40】其实,刺头王子也曾经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
采访之前,我打算跟网名为“刺头王子”的陈程先约见一面。本来定了她家附近,但在前一晚,她转给我一个咖啡馆链接:“这个楼之前是曙光电机厂,几年前还是废墟,现在改建成了咖啡馆,不如在那里见面”。 刺刺在北京周边已经探访过将近50个废墟点。在她看来,想看废墟一定要趁早。以她的经验,每一个废墟都有可能随时被破坏,被改建,被安保和被打卡。可能你这个月去的一个地方,下个月,就会变的面目全非。就像曙光电机厂的旧址,2年前还是废墟,现在已经是在改建中的商业园区了。 废墟探险,是近几年在年轻人当中,悄悄兴起的一个事物。废墟吸引她们的是什么?她们在“玩废墟”中,又获得了什么? 陈程有句话很吸引我:“站在废墟里,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繁华只是一瞬,废墟才是永恒”。 【本期嘉宾】刺头王子(陈程) 【07:00】在废墟圈,地点是保密的 【11:38】去废墟,最好还是约上两、三个朋友 【13:30】圈中的大佬,也是个北京姑娘,去过上百个废墟点,还出了书。 【16:55】被破坏的王平煤矿 【20:40】在废墟中,被狗追是常有的事 【25:00】进入废墟需要带什么? 【30:10】拍照的兴趣可以克服懒,并实现微信头像自由 【35:00】一次探访废墟的现场录音
22年前的3月7日,电影导演库布里克逝世。 库布里克18岁便开始进入大牌杂志《LOOK》做新闻摄影师,是杂志社的“神童”。他的新闻照片看起来灵气尽显、游刃有余。4年的身份受限以及难以抑制的创造力,使他愈加希望接近自由的表达。于是他放弃了图片摄影师的工作,开启了“世界的库布里克”模式。肖平老师和主播刘阳以《杀手》和《光荣之路》为起点,对库布里克13部作品的外化和内在关系进行了逐级探讨。 【03:40】作为图片摄影师的库布里克 【08:15】为13部电影排序 【11:25】形式大于内容? 【18:47】没有主角光环 【21:30】库布里克电影的整体性在哪里 【30:00】“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类创造自己的意义” 【31:31】所有角色都是受害者 【34:20】任性的导演 【41:50】结语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