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社交摄影中,女性主义的“热度”和专业摄影的“冷感” | 杨莉莉访谈

逆光

这一期,有一点硬核。 我们邀请到了深圳大学的副教授杨莉莉,让她解释了近几年,她一直深耕的领域:社交摄影。 什么是社交摄影? 简单来说,从社交图像入手,来看待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的生产、流通、连接,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她提出的社交摄影的概念。例如,就是图像在朋友圈里面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出现?朋友圈发图就是为了人设。流通,就是点赞,评论,转发。 在她的研究领域里,社交摄影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这中间还包含了女性主义,社交摄影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交摄影的公共性和私密性,甚至还有社交摄影与美食的关系等诸多的方向。理论看着艰涩,聊起来,就有趣多了。 【本期嘉宾】杨莉莉 【03:30】什么是社交摄影? 【06:30】社交摄影的生产者,是以女性为主的 【11:20】社交摄影中的女性主义 【18:18】在美国,一个关于“十小时散步”的项目 【22:20】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摄影的冷感 【24:50】如何理解摄影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28:11】社交媒体中,商业摄影的变化 【33:05】社交摄影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点赞点不破的白日梦” 【40:09】现代社会中的“网络重度使用者” 【41:20】社交网络中私人信息的泄漏 【43:50】欢度三八妇女节

45分钟
99+
4年前

【035】我拍了拍两千年前的废帝——海昏侯|郭晶访谈

逆光

今年春晚对追回天龙山石窟佛首的提及,引发了国人再次对古代文物的深切关注。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几年前引起考古界轰动,具勘正历史意义的海昏侯墓葬挖掘过程跟拍记录的摄影师郭晶。 郭晶老师既是海昏侯墓考古挖掘的亲历者又是旁观者,她以摄影师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特别的考古视点,有细节、有趣事、有知识普及也有个人感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种文献记录式摄影的特点和意义。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孙子,是汉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废帝”。) 【本期嘉宾】郭晶(前《江西画报》编辑部主任,现为南昌师范学院教师) 【01:25】何时开拍;确定为刘贺墓经历了怎样的过程【03:40】什么契机开始海昏侯考古挖掘拍摄【04:30】郭晶老师的身份;怕鬼的郭老师【08:10】倾国倾城的刘贺的奶奶的物件【11:00】考古者怎样应对氧化等问题;因盗墓而保护【15:00】魏晋南北朝摸金校尉的灯留在了海昏侯墓【20:30】江西省博物馆还是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现代考古与传统考古的区别【24:45】兴趣、坚持,在枯燥的拍摄中寻找突破【29:35】开始收获——《中国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的约稿;国家艺术基金的奖励【36:00】刘贺到底是不是《汉书》记载那样荒淫之人?【41:30】记者身份到高校教师身份转向背后凸显的职业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

46分钟
99+
4年前

【034】我的独立摄影师之道:只有当下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风格|王攀访谈

逆光

去年初,独立摄影师王攀凭借他用三年时间创作于秦岭地区的摄影作品《如父如山》入围了蔡司摄影奖。这是他正式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后开始创作的第一个专题作品,他也因为这个项目而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在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前,王攀一直服务于媒体,曾任《财新传媒》《中国周刊》等媒体的视觉总监、图片总监。 约王攀来电台做访谈还是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当时他因为疫情被困在秦岭地区拍摄回不来。那时候我想的是,等他回北京了咱们可以见面聊。没想到等他回了北京我们却发现,北京实在太大了,来回需要四个小时的交通!而且他年底的拍摄很多,还要兼顾带娃,所以最后我们的访谈还是放在了线上。 在这场持续到午夜的深夜访谈中,我们谈了他从事独立摄影师这个职业的感受,他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些经验,他的个人创作系列,还有他作为独立摄影师是怎么在商业拍摄和艺术创作之间分配时间、维持平衡的。 【本期嘉宾】王攀 【02:05】从媒体摄影人到独立摄影师的转身 【13:07】以前上班为选题发愁,现在看满大街都是选题 【17:13】申请国家艺术基金 【30:03】只有当下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风格 【42:19】摄影书和独立摄影师 【48:57】独立摄影师的经验,我不能吃别人嚼过的草 【59:24】未来的十年计划 相关信息: 王攀作品欣赏请搜索微信公众号 “摄一脸说一脸”

62分钟
99+
4年前

【033】曾经的留守儿童, 今天的豆瓣高分纪录片导演|蒋能杰访谈

逆光

独立制片人,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最近又在网络上以公开资源的方式发布了他的最新作品,讲述心智障碍人士生活的公益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蒋能杰上一次在网络公布自己的片源是在2020年的暑假,他让观众自愿付费,他说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传播。 蒋能杰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讲述留守儿童生活的《村小的孩子》和讲述乡村尘肺病人生死的《狂民、马夫、尘肺病》相继在豆瓣上被打出8.7和8.5的高分。他的纪录片讲述的大多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说他的纪录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题材。 今天我们请来蒋能杰和我们聊聊他的纪录片、他怎么从一名留守儿童成长为了一名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还有他的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本期嘉宾】蒋能杰 【02:18】对独立纪录片的理解【04:45】十年拍的十部片子【08:30】留守儿童的剧情片《矮婆》和家乡的现状 【14:01】 大学毕业后回乡村工作的尴尬【17:42】 我的纪录片的特点 【21:15】 独立纪录片这条道路上是否想过放弃? 【26:14】 最长的一部片子做了8年【29:30】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为《矮婆》做剪辑 【31:29】 底层的故事太悲伤,我剪辑的时候必须经常停下来,给自己时间来消化 【34:17】 拍摄纪录片的启动关键是动手【39:34】 关于新片《一切都会有的》 【41:17】 被麻将馆围绕的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相关信息: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蒋云洁 YunJie的图片,蒋能杰日记 观看蒋能杰导演作品可在微信、豆瓣搜索相关影片名称,或者搜索蒋能杰 豆瓣搜索“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可得到相关捐款信息和图书屋介绍

47分钟
99+
4年前

【029】摄影收藏的“藏”与“用” |曾璜访谈

逆光

在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国内当代艺术作品频繁传出拍卖市场价格后,最近十来年老照片的收藏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的收藏目标。不管是在潘家园还是在京郊的回收站,我们都能听到关于收藏老照片的声音;不管是“北京银矿”矿主托马斯·苏文不断对于收藏的老照片的再创作,还是最近晋永权用收藏来的老照片出版的《佚名照》,我们都能看见摄影收藏越来越多的被艺术创作者们用来作为再创作的基础。 那么摄影收藏到底是收藏什么?该怎么确定收藏的藏品呢?我们请来国内最大的影像拍卖行之一的“华辰影像”的创始人之一,曾璜老师,和我们聊了聊关于收藏的基本概念和收藏背后的故事。 【本期嘉宾】曾璜 (北京博物馆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学术副主任,影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顾问,影易画廊创始人之一) 【04:02】 摄影收藏有三个层面 【05:57】摄影原件的概念 【10:54】摄影收藏不是金钱的收藏,是一个艺术创作 【19:40】我收藏下来每张照片都要成为我的摄影文化构建中的有机部分 【26:51】让摄影收藏与摄影史发生关系甚至嵌入摄影史 【32:47】国内拍卖最贵摄影作品排行和其中的故事 【43:18】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到摄影作品拍卖到收藏,一直去选择更好的生存空间

63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