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有一个爱好,而且能长时间坚持一个爱好的人是幸福的。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赵炎雄不但是一位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而且他还有个坚持了20多年的爱好:专门拍火车、到全国各地去拍火车。为了将更多的火车爱好者聚集起来和他一起拍火车,他还创办操持了一个专门展示火车型号、欣赏铁路风景、交流拍摄故事,记录乘客风貌的网站——非人狂想屋。对于我来说,打开非人狂想屋的网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火车的百宝箱,玲琅满目的火车图景和各种车迷历险拍摄的故事,让我领略到对某个事物的着迷对人具有多么大的行动驱动力。 【本期嘉宾】赵炎雄 【01:16】迷恋火车的缘起 【04:56】为什么独独偏爱绿皮车 【09:53】拍火车的故事:买1000块的机票去坐10几块钱的绿皮车 【30:55】15年拍摄积累见证的时代变革 【36:37】同样是拍摄火车厢风景的王福春 【43:50】绿皮车拍摄项目的远景 【46:05】一个人运营维护的火车网站——非人狂想屋 【58:00】全国各地的坐火车看风景游览路线 【01:01:46】永远的蒸汽机车 请搜索微信”逆光FM“欣赏图片 火车迷网站请搜索,trainnets.com
这一期,有一点硬核。 我们邀请到了深圳大学的副教授杨莉莉,让她解释了近几年,她一直深耕的领域:社交摄影。 什么是社交摄影? 简单来说,从社交图像入手,来看待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的生产、流通、连接,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她提出的社交摄影的概念。例如,就是图像在朋友圈里面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出现?朋友圈发图就是为了人设。流通,就是点赞,评论,转发。 在她的研究领域里,社交摄影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这中间还包含了女性主义,社交摄影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交摄影的公共性和私密性,甚至还有社交摄影与美食的关系等诸多的方向。理论看着艰涩,聊起来,就有趣多了。 【本期嘉宾】杨莉莉 【03:30】什么是社交摄影? 【06:30】社交摄影的生产者,是以女性为主的 【11:20】社交摄影中的女性主义 【18:18】在美国,一个关于“十小时散步”的项目 【22:20】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摄影的冷感 【24:50】如何理解摄影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28:11】社交媒体中,商业摄影的变化 【33:05】社交摄影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点赞点不破的白日梦” 【40:09】现代社会中的“网络重度使用者” 【41:20】社交网络中私人信息的泄漏 【43:50】欢度三八妇女节
今年春晚对追回天龙山石窟佛首的提及,引发了国人再次对古代文物的深切关注。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几年前引起考古界轰动,具勘正历史意义的海昏侯墓葬挖掘过程跟拍记录的摄影师郭晶。 郭晶老师既是海昏侯墓考古挖掘的亲历者又是旁观者,她以摄影师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特别的考古视点,有细节、有趣事、有知识普及也有个人感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种文献记录式摄影的特点和意义。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孙子,是汉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废帝”。) 【本期嘉宾】郭晶(前《江西画报》编辑部主任,现为南昌师范学院教师) 【01:25】何时开拍;确定为刘贺墓经历了怎样的过程【03:40】什么契机开始海昏侯考古挖掘拍摄【04:30】郭晶老师的身份;怕鬼的郭老师【08:10】倾国倾城的刘贺的奶奶的物件【11:00】考古者怎样应对氧化等问题;因盗墓而保护【15:00】魏晋南北朝摸金校尉的灯留在了海昏侯墓【20:30】江西省博物馆还是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现代考古与传统考古的区别【24:45】兴趣、坚持,在枯燥的拍摄中寻找突破【29:35】开始收获——《中国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的约稿;国家艺术基金的奖励【36:00】刘贺到底是不是《汉书》记载那样荒淫之人?【41:30】记者身份到高校教师身份转向背后凸显的职业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
去年初,独立摄影师王攀凭借他用三年时间创作于秦岭地区的摄影作品《如父如山》入围了蔡司摄影奖。这是他正式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后开始创作的第一个专题作品,他也因为这个项目而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在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前,王攀一直服务于媒体,曾任《财新传媒》《中国周刊》等媒体的视觉总监、图片总监。 约王攀来电台做访谈还是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当时他因为疫情被困在秦岭地区拍摄回不来。那时候我想的是,等他回北京了咱们可以见面聊。没想到等他回了北京我们却发现,北京实在太大了,来回需要四个小时的交通!而且他年底的拍摄很多,还要兼顾带娃,所以最后我们的访谈还是放在了线上。 在这场持续到午夜的深夜访谈中,我们谈了他从事独立摄影师这个职业的感受,他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些经验,他的个人创作系列,还有他作为独立摄影师是怎么在商业拍摄和艺术创作之间分配时间、维持平衡的。 【本期嘉宾】王攀 【02:05】从媒体摄影人到独立摄影师的转身 【13:07】以前上班为选题发愁,现在看满大街都是选题 【17:13】申请国家艺术基金 【30:03】只有当下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风格 【42:19】摄影书和独立摄影师 【48:57】独立摄影师的经验,我不能吃别人嚼过的草 【59:24】未来的十年计划 相关信息: 王攀作品欣赏请搜索微信公众号 “摄一脸说一脸”
独立制片人,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最近又在网络上以公开资源的方式发布了他的最新作品,讲述心智障碍人士生活的公益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蒋能杰上一次在网络公布自己的片源是在2020年的暑假,他让观众自愿付费,他说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传播。 蒋能杰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讲述留守儿童生活的《村小的孩子》和讲述乡村尘肺病人生死的《狂民、马夫、尘肺病》相继在豆瓣上被打出8.7和8.5的高分。他的纪录片讲述的大多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说他的纪录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题材。 今天我们请来蒋能杰和我们聊聊他的纪录片、他怎么从一名留守儿童成长为了一名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还有他的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本期嘉宾】蒋能杰 【02:18】对独立纪录片的理解【04:45】十年拍的十部片子【08:30】留守儿童的剧情片《矮婆》和家乡的现状 【14:01】 大学毕业后回乡村工作的尴尬【17:42】 我的纪录片的特点 【21:15】 独立纪录片这条道路上是否想过放弃? 【26:14】 最长的一部片子做了8年【29:30】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为《矮婆》做剪辑 【31:29】 底层的故事太悲伤,我剪辑的时候必须经常停下来,给自己时间来消化 【34:17】 拍摄纪录片的启动关键是动手【39:34】 关于新片《一切都会有的》 【41:17】 被麻将馆围绕的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相关信息: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蒋云洁 YunJie的图片,蒋能杰日记 观看蒋能杰导演作品可在微信、豆瓣搜索相关影片名称,或者搜索蒋能杰 豆瓣搜索“棉花沙乡村公益图书屋” 可得到相关捐款信息和图书屋介绍
在记忆里,有好几次在不同的场合遇到过邬树楠。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2017年9月初,厦门阿尔勒摄影季在上海法领馆的发布会上;一次是2018年年底,在广州三年展的一个小型私人聚会上。在这种公共场合里,他经常都是一个人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或跟小声的跟身边什么人聊着天。不便打扰的样子。 这些年,一直知道他在《数码摄影》做主编,但是听到的消息却都是他的作品展览的消息。这次访谈是我们第一次单独坐下来聊天——谈谈工作还有创作。 【本期嘉宾】邬树楠 【02 : 35】一个摄影类杂志主编的日常 【05:08】看展览,聊创作,拍照片,这似乎是一份神仙工作 【09:50】从家到工作室的路上,是一段开心的缓冲过程 【12:12】同类型摄影杂志是否面临相同的压力状况? 【15:50】怀念在报刊亭看封面,买杂志的日子 【19:09】19年他在深圳的近作展 【23:48】一个叫做《局部》的特殊作品 【32:43】如何理解“去时间化”的作品理念? 【35:45】作品《呼吸》中的“真”和“假” 【45:25】第一次个展的“由来” 【49:40】摄影杂志主编的朋友圈,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
上期节目我们播放了关于独立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的访谈,李一凡导演从影片出发,延展到自身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在四十多分钟的娓娓道来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导演及艺术家形象。本期将播放聊天的后半段,更宽广、更透彻、更有血有肉。 【02:20】我的角色是无知者 【03:15】杀马特造型的同一性与话语的一致性 【05:08】流水线上的过劳 【07:05】结构性的困境 【09:10】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种改变 【12:55】城乡关系是我判断世界的起点 【18:00】《杀马特》为何没投国际电影节 【21:40】我的自由 【23:45】我为什么爱杀马特;杀马特与朋克的同与不同 【30:20】写完歌词,便明晰了影片结构 【34:00】下一部作品计划 【37:06】为何我现在的影片和艺术项目都选珠三角
李一凡导演的独立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近几个月大热,在豆瓣曾连续好评榜榜首,在几个有影响的媒体和自媒体做的2020十佳电影排行榜中都有姓名。我们希望做一期轻松的,更个人化的,更内在的,不同于之前几十个媒体对其做的访谈。于是避开热期,在李一凡家里,我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聊天,亲切而深刻。谈话内容将分两期呈现。 【本期嘉宾】李一凡 【03 : 00】在哪里能看到《杀马特我爱你》;资金从哪来 【04:10】何时开始关注杀马特;找不到杀马特 【09:50】《淹没》、《乡村档案》、《杀马特》都是问题意识先导 【13:00】 短片中的“审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到长篇中的“工厂”和“东西部结构反差” 【16:10】为何只有中西部有杀马特 【18:15】我对杀马特态度的根源 【21:30】头发立起来的才是杀马特?谁爱杀马特? 【24:20】自黑不是杀马特;打死不进工厂 【27:15】做独立影像,找到合适的方式传递比定义它重要得多 【28:30】城乡关系;城市精英群体的共情:我们都是杀马特 【35:50】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在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国内当代艺术作品频繁传出拍卖市场价格后,最近十来年老照片的收藏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的收藏目标。不管是在潘家园还是在京郊的回收站,我们都能听到关于收藏老照片的声音;不管是“北京银矿”矿主托马斯·苏文不断对于收藏的老照片的再创作,还是最近晋永权用收藏来的老照片出版的《佚名照》,我们都能看见摄影收藏越来越多的被艺术创作者们用来作为再创作的基础。 那么摄影收藏到底是收藏什么?该怎么确定收藏的藏品呢?我们请来国内最大的影像拍卖行之一的“华辰影像”的创始人之一,曾璜老师,和我们聊了聊关于收藏的基本概念和收藏背后的故事。 【本期嘉宾】曾璜 (北京博物馆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学术副主任,影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顾问,影易画廊创始人之一) 【04:02】 摄影收藏有三个层面 【05:57】摄影原件的概念 【10:54】摄影收藏不是金钱的收藏,是一个艺术创作 【19:40】我收藏下来每张照片都要成为我的摄影文化构建中的有机部分 【26:51】让摄影收藏与摄影史发生关系甚至嵌入摄影史 【32:47】国内拍卖最贵摄影作品排行和其中的故事 【43:18】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到摄影作品拍卖到收藏,一直去选择更好的生存空间
最初知道小治(孙治国)是在影像艺术家华伟成的微信朋友圈。在那里,小治的形象经常以个人或二人合影的方式出现。随着与华伟成的熟络,知晓了他在持续做关于重庆洋人街,关于洋人街的疯子——孙治国的影像艺术项目。 做疯子题材是冒险的,不小心就会陷入猎奇和哗众取宠的观看定式中。华伟成用几年的坚持和情感的愈加显露,去除着观者对这一题材的刻板印象。这次的访谈中,华伟成展露了内心对疯子这一族群的关照根源、从专业角度陈述了影像和摄影的关系、以对洋人街的执着映照对世界的观看。 【本期嘉宾】华伟成 【01:40】在“洋人街”邂逅“疯子”孙治国 【05:00】与“疯子”的过往 【09:30】极具荒诞感的游乐园——“洋人街” 【16:50】对女人的兴趣 【22:15】影像《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 【29:50】家人的态度 【34:20】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提名奖作品的展示细节 【37:40】图片摄影与动态影像的差异性 【41:40】虚构的文章《洋人街12景》 【47:30】关于洋人街和小治的新长片、摄影书 【49:30】小治的乐观
年底,三位主播重聚,一起谈谈关于每个人的2020年和这一年我们做播客的体会。 无论经历了什么,2020年都过去了。 【02:15】疫情对每个人的影响; 【05:12】每个人的“年度瞬间”; 【12:05】播客做了半年,每个人心里的小遗憾; 【26:35】播客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什么? 【36:10】2020年,我们想分享给大家的书,剧和电影。 你好,2021!
在影院热映的纪录片《棒!少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同时在网络上,一支讲述来自同一个教练团队的女子棒球队的长视频《棒球女孩》同样受到媒体好评和热议。作为摄影人转型视频摄制后的第一支长视频作品,《棒球女孩》的主创们对这次历时半年的创作有着诸多的感想。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棒球女孩》的主创人员,“心像 SoulPix”可视化团队的创始人杨一凡、摄影师高宁,为我们讲述他们拍摄的幕后故事,和他们的大银幕梦想。 【本期嘉宾】杨一凡&高宁 【03:15】“心像 SoulPix”的成员设置。导演也是后勤; 【05:18】6月就开始筹备的《棒球女孩》; 【09:07】3.33Tb素材,19分20秒成片的第一个长视频; 【11:38】感触最深的幕后困难; 【17:19】静态摄影的思维转型视频拍摄的困扰; 【34:27】过命的兄弟们和拍摄途中的风景; 【40:54】《棒球女孩》和《棒!少年》的不同; 【47:59】有可以学习的空间是驱动我们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01:05:03】20分钟到1小时的纪录片是我们的下一步的目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