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穿行中东腹地

忽左忽右

沙特记者卡舒吉在土耳其的遇害震惊世界,也让过去一直以来人设经营成功的萨勒曼王储陷入公关危机,长期关注中东世界的《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刘怡做客「忽左忽右」,为我们梳理命案背后的阴谋,并带来他对神秘沙特的第一手游历资料。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2:40]第一次海湾战争让刘怡迷上中东 [03:10]卡舒吉命案背后的逻辑 [06:15]尚未取消肉刑的国度 [06:50]双面王储萨勒曼 [08:05]硅谷大佬们与沙特资本 [08:40]王储选错了动手时机 [10:50]悲催的库尔德人 [12:40]沙特对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很陌生 [20:50]圣城麦加很商业化也很包容 [32:30]桑托斯对于全球城市贫民窟的考察 [35:15]中国的外出旅行者缺乏问题意识 [36:35]对于社科院美国所的告诫 [38:00]驻中东记者的日常 [39:55]中国年轻一代看待异文化的视角非常物质主义 [44:20]刘怡很喜欢看罗伯特·卡普兰上世纪的游记 【推荐书目】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中东史》,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劳伦斯·戴维森 著,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Eastward to Tartary: Travels in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Caucasus", Robert D. Kaplan, Vintage; Reprint edition "The Ends of the Earth: From Togo to Turkmenistan, from Iran to Cambodia,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of Anarchy", Robert D. Kaplan, Vintage; 1 edition 【音乐】 "Scheherazade, Symphonic Suite, Op. 35: 01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Nikolai Rimsky-Korsakov·1888) "Marco Polo"(Loreena McKennitt·The Book of Secrets·1997·Warner Bros.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51分钟
15k+
7年前

33 一个人去喝酒

忽左忽右

标签化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吃喝这件最家常的事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有效载体,过去追捧米其林的,最近又开始鼓吹路边传说小店,总之鄙视链不断进化着。@企鹅吃喝指南 创始人王志伟来到「忽左忽右」,和我们聊了聊他对吃喝标签化的看法,以及他最钟爱的美酒。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 (豆瓣ID:BBpanda) 王志伟,《企鹅吃喝指南》创始人 [03:40]吃是一件特别没有门槛的事情 [04:50]通过食物给自己贴标签成为了炫耀社会身份的方式 [07:25]美食的最高境界叫雅俗共赏 [09:30]王志伟接触葡萄酒起源于外企工作时期 [11:25]威士忌的好坏基本与它的陈年成正比 [12:30]葡萄酒的多样性极其可怕 [14:30]装瓶、氧化与封闭期 [16:00]沙青青偏爱威士忌源于质量可控性高 [17:45]一晚喝光三十万人民币是什么样的体验 [19:00]葡萄酒市场的新世界与旧世界 [20:55]Natural Wine真的值得追求吗? [24:05]饮品里也存在鄙视链 [26:50]谁有能力去证明其他人的鉴赏体系是错的? [29:00]过去捧米其林的人最近又开始捧路边摊 [30:40]民国时代的上海就已经玩起了high ball [39:25]上海酒圈与北京酒圈的不同 [42:05]老牌的南十字星与星座系酒吧 [44:15]咖啡爱好者群与酒类爱好者群很不一样 [48:00]中国70%以上的香槟是在夜店卖掉的 [52:30]你会一个人饮酒吗? [57:50]村上春树与威士忌 【音乐】 "Pickpockets - Theme From Sparrow"(Xavier Jamaux & Fred Avril·Sparrow·2008·Naïve Records) "Red Red Wine"(UB40·Labour of Love·1983·DEP International/Virgin)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61分钟
8k+
7年前

32 我所亲历的「代表亚洲提问」事件

忽左忽右

2010年,一句“代表亚洲”让某位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记者陷入舆论中心,如今这位记者早已消失,而当时同在现场的第一财经制片人尹凡眼里,他当时的举动多多少少遭到了场外曲解。作为从一流会计事务所投身媒体的尹凡,经历过无数政经大场面,他眼里的过去十年是怎么一回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尹凡,第一财经市场直播部主任、主持人(新浪微博:@一财尹凡) [03:10]很多国家没有广播学院 [06:15]财经报道是有门槛的 [08:20]作为新人亲历安达信覆灭 [09:25]曾经世界第一的会计事务所什么样 [14:00]尹凡眼中安达信时代的张勇 [15:40]从会计事务所到电视媒体 [20:30]CNBC是第一财经电视学习的对象 [22:00]十年来G20峰会的变化 [23:55]现场回顾某著名央视记者的著名事件 [28:20]专业的新闻发布活动应该怎么办 [33:45]英国人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37:55]尹凡谈他专访时任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 [43:00]美剧《Newsroom》与英剧《The Press》 [44:15]中国电视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45:20]精心生产的内容还是有市场 [46:40]杨一介绍美国电视业的情况 【音乐】 "The Best"(Tina Turner·Foreign Affair·1989·Capitol Records) "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Tom T. Hall·Ballad of Forty Dollars and His Other Great Songs·1969·Mercury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52分钟
7k+
7年前

31 作家黄昱宁:我平时是挺八卦的

忽左忽右

作家黄昱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八部半》,这位曾经翻译过伊恩·麦克尤恩、被李敬泽誉为“年轻的阿特伍德”的著名译者,如何在自己的虚构作品中描摹这个时代的城市人群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她看来,从翻译走向创作又有哪些心得?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黄昱宁,作家(新浪微博:@黄昱宁) [03:40]通过叙述让读者感到可信,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07:10]从编辑到作者的经验 [08:20]翻译多了大师作品,自己写作会经常泄气 [09:35]麦克尤恩自己都对自己的早年作品产生挫败感 [11:55]用长篇小说的手法写短篇 [13:45]黄昱宁不太喜欢完全靠灵气撑满全篇的作品 [15:30]后现代的本质就是一种怀疑 [17:45]中西读者的文本环境截然不同 [19:10]文学依然是非常小众的爱好 [20:30]伊恩·麦克尤恩的书在中国已经是卖得非常好的 [22:20]汤姆·麦卡锡的书只印四千册 [26:00]《冰血暴》式的故事在中国就过不了审 [33:45]有足够长的时间,八卦就会变成文化 [37:15]写作癖好就是被逼出来的 [44:20]适当的翻译腔在文学里是需要 【延伸阅读】 《八部半》,黄昱宁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 著,潘帕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音乐】 "Bemidji, MN (Fargo Series Main Theme)"(Jeff Russo·Fargo An Original MGM / FXP Television Series·2014·Sony Music Masterworks) "Song to Woody"(Bob Dylan·Bob Dylan·1962·Columbia/Capitol)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9分钟
3k+
7年前

30 我们其实活在朋友圈制造的幻觉里

忽左忽右

作家黄昱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八部半》,这位曾经翻译过伊恩·麦克尤恩、被李敬泽誉为“年轻的阿特伍德”的著名译者,如何在自己的虚构作品中描摹这个时代的城市人群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她看来,从翻译走向创作又有哪些心得?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黄昱宁,作家(新浪微博:@黄昱宁) [02:50]喜欢写作的人内心都有虚构情结 [04:45]写小说需要力气,不能太迟 [07:30]《八部半》里的第一个故事 [08:20]作家最重要的能力是他对虚构的欲望 [09:20]县城青年、电信诈骗与都市故事 [12:10]《登堂入室》里的偷窥欲 [13:45]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4% [14:05]北上广普通白领的生活方式已属特例 [16:10]没有微信和朋友圈的时代,作家如何写作? [17:10]黄昱宁经常和发廊小妹、社区门卫聊天 [20:40]《水》的主题就是城市中的孤独 [26:10]爱好音乐确实会对写作产生影响 [28:55]翻译的经验让黄昱宁乐于雕琢语句 [32:15]“我还是比较善良,不会冷酷到底” [36:30]大城市以外仍有许多的小众读者 [37:55]大家对于所谓几线城市有固定的偏见 [40:45]外省青年来大城市是文学世界古老的话题 [43:40]成熟的读者会分清作家与主角 【延伸阅读】 《八部半》,黄昱宁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音乐】 "Didn't I (Blow Your Mind This Time)"(The Delfonics·The Delfonics·1970·Philly Groove Records)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Roy Orbison·The Fastest Guitar Alive·1967·MGM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8分钟
8k+
7年前

29 中国的中产真的蛮可怜

忽左忽右

中产焦虑正在演化成一种社会焦虑,就连农村老太太都在寻求投资机会(因为她们清楚存银行百分之百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大量P2P、空气币骗局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供职于顶级投资公司的高管Lily在这期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对于中产阶级应对财富管理的思考。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Lily,VC高管 [02:10]VC泡沫化催发了一大批不靠谱的创业项目 [03:30]京东做物流时曾被知名投资人唱衰 [04:15]洞察力与想象力 [04:50]五年以后的世界什么样? [06:20]符绩勋杀入「单车大战」的经验之谈 [09:50]看项目是很笨重的工作 [10:30]FA业务和VC业务的本质不同 [13:50]VC的核心优势在于募资 [14:25]主动获取内幕消息也是必要的 [17:25]中国人的财富焦虑很严重 [19:00]房产不算很好的投资标的 [20:10]宗教也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 [22:00]中产阶级的投资渠道太少了 [22:55]Y Combinator入华,你怎么看? [26:05]美国公司搞不懂中国市场 [26:30]Uber在中国为开发票而头疼 【音乐】 "Workingman's Blues #2"(Bob Dylan·Modern Times·2006·Columbia Records) "私の世界"(井上 鑑 Akira Inoue·「泣くな、はらちゃん」Original Soundtrack·2013·株式会社バップ VAP Inc.)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30分钟
12k+
7年前

28 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日常生活

忽左忽右

投资人时而被视为拯救企业的金手指,时而被痛斥为「门口的野蛮人」,他们是否真如影视作品里表现的那样呼风唤雨?他们的利润是否和传说中一样惊人?在某顶级VC担任高管的Lily做客《忽左忽右》,为大家揭开投资人的神秘面纱。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Lily,VC高管 [02:20]《欢乐颂》中的金融精英形象代表了大众的幻想 [03:30]Lily吐槽亲戚们分不清风投、股票投资和P2P [03:50]大众被《门口的野蛮人》之类的书籍洗脑 [04:10]在风投工作的人大部分仍是普通上班族 [06:00]顶级风投往往拥有最聪明的头脑 [07:15]高收入将藤校毕业生吸引到了华尔街 [08:45]Nerd不适合风投,具备侵略性的性格才行 [09:30]VC行业也面临严重的泡沫化 [10:40]“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出差住宿标准” [11:40]风投从业者往往在财务自由后仍勤奋工作 [13:10]金融学背景并非加入一家风投的必备条件 [14:15]GGV管理合伙人曾是战斗机工程师 [18:10]风投大佬们越来越难以理解互联网产品逻辑 [21:30]“我们为什么会错过「拼多多」?” [24:50]投资人眼里的中美初创项目异同 [26:55]惊人的投资回报率 [28:10]2018年的上市潮是怎么回事? [32:30]为什么微信公众号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音乐】 "Wake Up"(Arcade Fire·Funeral·2005·Rough Trade Records) "Dust My Broom (I Believe My Time Ain't Long)"(Elmore James·1951·Trumpet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37分钟
7k+
7年前

26 两种被综合格斗认可的中国武术

忽左忽右

我们的朋友汪乐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泰拳馆,去年他接受 UFC 官方邀请,随队赴美参与了为期半年的格斗训练。作为一位痴迷泰拳的运动狂和产业经营者,他如何看待泰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流行,对于在大都市里开拳馆这门生意,他又有何种观察与体会。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汪乐,泰拳馆经营者、格斗解说员(新浪微博:@汪乐bighappy) [02:30]威力巨大的卡波耶拉就是巴西的传统武术 [05:15]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部分值得被拆解出来 [06:20]东欧选手在UFC中使用散打技术 [08:25]中国跤在综合格斗中非常有用 [09:25]老北京的小孩常练中国跤 [10:20]摔跤运动难以教学商业化 [12:45]20岁后入门,依旧可以成为职业MMA选手 [14:35]韧带拉不开,不影响学习格斗技 [17:25]有偶像包袱的学员比较难教 [20:00]“穷文富武”究竟是怎么回事 [22:10]华人在美国的刻板印象 [24:30]综合格斗中的多数流派都源于亚洲 [25:10]汪乐和坤比七的泰国返乡之旅 [30:15]地摊文学对各类搏击运动的妖魔化 [31:20]大型格斗赛事在中国推行的困难 [32:50]专业假冒日本选手的格斗“演员” [35:20]搏击就是最好的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音乐】 《张三的歌》(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1986·飞碟唱片) "大空と大地の中で"(松山千春·君のために作った歌·1977·Pony Canyon 波麗佳音)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1分钟
4k+
7年前

25 UFC、减肥热与泰拳手养成

忽左忽右

我们的朋友汪乐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泰拳馆,去年他接受 UFC 官方邀请,随队赴美参与了为期半年的格斗训练。作为一位痴迷泰拳的运动狂和产业经营者,他如何看待泰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流行,对于在大都市里开拳馆这门生意,他又有何种观察与体会?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汪乐,泰拳馆经营者、格斗解说员(新浪微博:@汪乐bighappy) [03:00]汪乐随队参与 UFC 官方格斗学院进修经过 [05:55]中国观众容易混淆 MMA 与 UFC [07:25]巴西柔术的兴起与发扬光大 [09:10]亚洲的顶级格斗赛事:K-one [10:20]泰拳的风靡得益于 K-one 联赛 [10:50]播求是如何成为泰拳领域的超级巨星的? [12:40]泰拳是站立条件下规则最开放的一项格斗技 [16:50]泰拳手的养成非常辛苦 [18:55]在 UFC 官方格斗学院里见识策略大师 [22:30]综合格斗不适合初学者 [23:15]上过擂台才知道拳击非常吃经验 [25:50]都市白领们为了减肥学习泰拳 [28:35]普吉岛的泰拳旅游产业很发达 [30:10]汪乐在泰国乡村探寻传奇拳馆 [31:45]中国女性在身材管理上具备自觉 [33:25]最近几年上海的泰拳馆迅速增加 [35:15]摔跤在美国备受欢迎 [38:00]泰拳和拳击,谁是「至高至拳」? 【音乐】 "Gonna Fly Now (Theme from Rocky)"(Bill Conti·Rocky: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core·1976·United Artists Records) "Born to Run"(Bruce Springsteen·Born to Run·1975·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3分钟
4k+
7年前

24 IP热、新闻伦理和写作自由

忽左忽右

非虚构影视化曾被业界寄语无限期望,但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过去几年始终对这一想法抱有困惑,本期《忽左忽右》,继续请她与大家分享自己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02:15]记者遇到弱势的写作对象应当保持谨慎 [04:05]经验丰富的编辑对于好的报道功不可没 [04:30]代际之间创作条件的不平等 [05:35]文字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07:15]记者的职业优势 [07:40]财务自由与文学创作 [10:10]张悦然感叹羡慕七零后的生活 [10:40]《正午》至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 [13:30]纽约的张北海与周龙章 [16:40]郭玉洁希望《正午》重回媒体属性 [18:25]写作稍微成熟在这个时代即可脱颖而出 [21:30]老外记者的英文作品不太顾及你 [24:50]早期的非虚构名作真的不成熟 [27:00]IP热背后的新闻伦理 [29:45]写作不是一门好生意 [32:20]传记写作、通俗历史写作才刚刚起航 [35:20]与非虚构关联最深的两个学科 [36:40]《正午》的下一本 Mook 要出了 【音乐】 "Hungry Heart"(Bruce Springsteen·The River·1980·Columbia Records) 《一个短篇》(腰乐队·相见恨晚·2014·局部娱乐)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 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4分钟
6k+
7年前

23 「非虚构」: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忽左忽右

几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由热炒到冷却的过程。作为一种并不新鲜的文本形态,它是如何被捆绑到「新新闻主义」和「特稿」等狭义概念上的?它自身又有哪些语言表达上的优势与缺陷?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作客本期《忽左忽右》,与大家分享她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 时间轴 - 03:30 非虚构写作是怎么火起来的 07:00 进入媒体的七零后一代文学青年 08:55 “新新闻写作”本质上是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09:30 郭玉洁回忆赴台攻读写作课程 11:30 现实主义写作在台湾已经式微 12:10 朱天心的访谈在Facebook上遭到批评 14:20 写作真的很难教 15:30 每个月要读28本书的吴明义 17:05 西方作家描述中国的作品也很套路化 18:00 何伟的写作技巧高于记者出身的其他纽约客作家 20:50 现在的特稿平台过于关注恶性犯罪了 24:20 Non-fiction的历史远比特稿悠久 25:30 年轻特稿记者不愿关注更加公共性的话题 27:25 郭玉洁回应外界对「正午」的批评 29:40 旅行写作在当代的意义 32:00 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恋爱 33:45 米德-弗里曼之争与斯文赫定的游记 36:00 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容易遭遇他人挑战 37:30 年轻作者是更怕麻烦了?还是更爱搞事了? 【音乐】 "Penelope"(Paul Mauriat·Penelope·1971·Philips Records) "My True Story"(Aaron Neville·My True Story·2013·Blue Note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0分钟
6k+
7年前

22 年轻作者为啥不再接受习作?

忽左忽右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以及新一代的写作者,文学批评者们的观察又是如何?本期《忽左忽右》,我们继续对话上海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李伟长,聊聊他眼里的上海作家群与新时代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伟长,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新浪微博:@李伟长 ) [03:20]赛博文体如何与传统叙述兼容? [04:20]西方人还理解不了中国的网络文学生态 [08:30]“网络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游戏文本” [10:30]网络文学正在对严肃文学提供增量读者 [11:20]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在介入文学 [12:10]硬核的知识在网络时代开始下沉 [13:25]B站上看弹幕就是过去的广场电影啊 [15:30]没有伪球迷,世界杯的影响力不会超过欧冠 [19:45]精通多种艺术的写作者思维会更丰富 [24:50]写作者应该接受习作和废稿 [26:30]优秀小说家的分水岭与第二本书定律 [28:30]七零后作家曾经被八零后压得死死的 [31:20]上海拥有非常好的“接受阶层” [37:20]奈保尔曾经光顾思南读书会 [38:00]《科恰里特山下》与新一代作家处理军旅题材 【音乐】 "One Tin Soldier"(陈秋霞/许冠杰·Because Of You·1977·环球唱片) "When All the Lights Go Out"(The Fratellis·"Mistress Mabel" from the album "Here We Stand"·2008·Island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 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 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4分钟
5k+
7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