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律东律西》的嘉宾是 九月 —— 本硕都就读于“五院四系”,在校期间曾在多家知名律所实习。看似顺理成章的律所之路,她在毕业时却选择了另一条方向:进入国企,成为一名法务。 当然,如我们往期节目所探讨的:越来越多法学生选择把职业生涯起点放在国企、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和九月聊了聊: 求职准备 为什么选择做国企法务? 她是怎么关注招聘、准备简历、笔试、面试的? 哪一个环节让她印象最深? 能力积累 哪些实习或课程对她帮助最大? 如果能重来一次,她会更早准备什么? 工作体验 刚入职有哪些挑战? 又是什么让她热爱现在的工作? 给法学毕业生的建议 想进国企法务,要从什么时候、哪方面开始准备? 她有哪些实用的小技巧? 👂 一起听听九月的故事,也许能为你打开法学生涯的另一种可能。 欢迎多多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和小宇宙《律东律西》!
本期《律东律西》的嘉宾是红圈律所涉外仲裁律师 Lydia。 涉外仲裁,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职业中的“高阶方向”:跨国争议、全英文开庭,常常伴随着“完美履历”与“小圈子”的刻板印象。 从五院四系到美国T6法学硕士,从国际模拟法庭到魔圈所涉外仲裁实习,最终到红圈所顶级涉外仲裁团队,她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在最初对仲裁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靠不断试探与积累,逐步靠近目标,并最终叩开仲裁大门。 Lydia坦诚讲述了她经历过的现实落差——比如看似“高大上”的仲裁工作,其实也意味着高强度的写作训练、巨大的文书量和信息压力;也分享了她如何在“够努力但还是被刷掉”的时刻,重新调整节奏、继续前行。 她还具体分析了仲裁对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书面沟通等能力的高度要求,以及自己在法学院和职场中各阶段能力的成长路径。对于那些没有“标准背景”的同学,她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建议,比如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精准靠近目标、通过实践接触行业的专家。 在行业趋势方面,她观察到国际仲裁正在发生“多元化”的变化——无论是机构的仲裁员构成,还是案件地域的多样性,都给更多背景的法律人提供了进入和发展的机会。 🔗 立即收听第六期《律东律西》|小宇宙、Apple Podcast、Spotify 均已上线。
我们常说,人生的答案在远方, 可有时,远方的意义,是让你有勇气重新开始。 本期嘉宾Sisi,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LL.B.),大四那年在一家知名魔圈所实习,之后赴康奈尔大学读法学硕士(LL.M.)。毕业后回到一家顶尖美所的中国办公室开启自己的律师生涯。在这条传统的精英路线上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然而今年九月份,她毅然决定离开熟悉稳定的工作轨迹,前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攻读法律博士(Juris Doctor)。如她所说,这一定不是最理性的选择与决定,但感性上她毫不后悔地踏出这一步。 这一路上,她基本完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所有常见学位,她看见了法律教育的不同风景,也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和Sisi一起聊聊:如何在“卷”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以及如何在高强度的律师世界中,留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安静”。 最后想和大家说一个小近况。有听众跟我们说,想听到更多和美国法律有关的内容。所以我们新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律见西岸》,专门分享具体美国法律知识。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关注! 也希望你能继续在小宇宙或者微信公众号上,陪我们一起听见更多故事。
本期嘉宾Chloe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就读,却在大一时选择退学,赴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攻读经济与社会。大三那年,她又前往加州伯克利(UCB)学习数据科学与经济,如今在湾区从事数据分析工作。 从法学到社科,再到算法世界,她的轨迹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在访谈中,Chloe提到二十岁出头时,她总想把自己“丢出去”,去看世界、体验新鲜事物;而当三十岁渐渐靠近,她开始寻找一种锚点,让自己能慢下来、留下来,去思考与感受。 世界的声音太多,规则、期望、标签都在拉扯。而她在不断的迁徙与学习中,学会了一件事——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坚定地往前走。 这一期,我们聊学习、选择、孤独,也聊年轻人在全球化路径中的勇气与平衡。 愿我们都能在不确定中,依然笃定而温柔地生活。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小宇宙和微信公众号《律东律西》,期待我们一起成长。
很多法律人出国留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美国、英国、香港。但你知道吗?荷兰正在成为一条“小众却高性价比”的留学与职业发展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两位特别嘉宾Lava 和 Danji。他们本科就读于“五院四系”,却选择了一条不走寻常路的留学之路: * 放弃传统热门的美国、英国等目的地,转而赴荷兰深造; * Lava 毕业后留在荷兰,顺利加入当地 trust company 的法务团队,实现了从学业到职业的无缝衔接; * Danji 则在荷兰法学院学习之余,进入跨国企业实习,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这期节目里,他们聊了: * 为什么会选择荷兰,而不是美英这些主流国家? * 荷兰留学的优势与“坑”有哪些? * 在荷兰做法务的真实感受:职业发展、文化差异、职场挑战。 * 对比中国就业环境,他们眼中的荷兰机遇与限制。 如果你也在思考留学路径,或对海外法律职业发展感兴趣,这期节目一定会给你新的启发。 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小宇宙和微信公众号《律东律西》。
本期嘉宾Ellen 的故事是一段跨境法律职业的探索。 本科就读于内地985,赴港读 LLM 后,她选择在香港开启法务生涯。四年之后,她再次出发,来到美国读书并成为律师。本期我们聊了她在香港的法务经历、职业选择背后的思考,以及她如何在不同法律体系间不断完成身份转变。 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律东律西》!❤️
🎙️主播Jayden,纽约大学法学硕士,西雅图律所合伙人 🎙️主播Kiki,纽约大学法学硕士,纽约律所执业律师 本期嘉宾Kevin,从西南政法法学本科到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再到纽约大学LL.M.,Kevin的求学和职业轨迹横跨中美。在众多优秀候选人中,他成功进入联合国法律部门,参与项目、推动决策。本期节目,他将讲述这段不一样的职业旅程,并分享给所有想走向国际组织的法律人一些建议。
本期嘉宾曹一坤,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为上海国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注民商事诉讼。 她从资本市场非诉业务起步,两年后“主动调头”转向诉讼领域,如今已在复杂民商事案件中积累深厚的实战经验。 在这期节目中,她坦率分享了一个青年律师如何完成角色切换,并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聊到了她对年轻律师的观察与建议:从“年轻”到“独立”,靠的不是年限,而是你的选择。 也许你还在路上,但请相信,路走着走着,就宽了。
本期嘉宾Julia,本科并非法律,后来读了上海交大法硕,并在上海做知产律师;之后又转身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现如今在纽约做劳动法诉讼律师。 她的每一步似乎都在“转弯”,但也一步步走进了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一期,我们聊她如何在不同起点中做选择、在中美职场文化间找平衡,也聊她如何在高压诉讼中保留热情与自我。 人生没有直线。有时转个弯,反而更接近答案。
本期嘉宾Jennifer,五院四系法学本科、UCB LL.M.毕业,现任职于纽约一家律所。 在北京,她做过一轮又一轮的IPO项目,在高压而紧凑的节奏里迅速成长、积累经验; 在伯克利,她短暂跳出熟悉的轨道,感受到了更开放、也更包容的氛围; 在纽约,她选择留了下来。这里依然忙碌,但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充实而从容。 这期我们和她聊了:北京和纽约律师的差异、LL.M.求职的挑战与策略,以及她在三段经历中,如何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如果你也站在选择的岔路口上,不妨听听她的故事。
高考志愿填报季,想学法学的同学和家长总会问这些问题: 📍 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这些城市真能决定你未来的机会吗? 📍 学校:五院四系、京沪八校、地方龙头,选名气还是选地头蛇? 📍 方向:想进红圈所、去企业法务、考公还是读研,志愿填法大不同? 📍 对比:北大法 vs 清华法、人大 vs 复旦 vs 交大、华政 vs 西政 vs 中南财、山川吉 vs 五院四系 vs 211 文科特长校,到底怎么选才不后悔? 📍 隐藏规则:大类招生会不会分不到法学?选调生到底锁定哪些学校名单? 这一期,Kiki 和 Jayden 结合亲身经历和行业观察,把这些高频、尖锐、容易踩坑的问题逐一拆开聊清楚。 与其被“法学不好就业”“只能看五院四系”这种声音吓退,不如先听完我们这期节目,再决定自己的路。希望能帮你把志愿填得更清楚、更踏实,也更符合你想要的未来。
本期嘉宾 Stephen 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之后在乔治城大学和纽约大学取得法学硕士。他曾经的目标是进入高校做法律研究,一度坚定地走在学术这条路上。 直到他转了个弯,去学表演,进组,做演员。 他经历过群演时期的等待,也在剧组感受过“没被选上”的日常。 他说这不是放弃一份职业,而是慢慢确认,自己真正想靠近什么。 在转行这件事上,他没有宏大的口号,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只是一步一步,把生活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挪了一点。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