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哲学选谈——人神物(一)

路标Pathmark

人,神与物,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的三个基本概念。 何谓人?何谓神?何又谓物?以及这三者间的关系如何,远古时期人们即已开始探讨,直至今日尚未有标准之答案。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的探讨还会继续下去。 对这一篮子问题的思考,大致有三个视角或者三门大的学科:科学,哲学以及神学。这三门学科曾经混沌为一体,即在早期人类的眼中万物有灵,自然与人与神不可分离。而经过了千百年认知的进程,这三门学科逐渐分离独立,各自的视角与研究方法也逐渐清晰。 00:01:49 什么是哲学 00:03:11 西方哲学的起源 00:06:50 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解释 00:10:28 古印度的哲学起源与神性密不可分 00:19:39 中国哲学起源立足于人 00:22:15 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物有什么区别? 00:29:51 神的概念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对神的质疑 00:34:18 哲学视角中的物与科学视角中的物有何不同 00:39:22 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的关系 00:44:17 人与神的关系 00:47:29 科学将神赶出自然界 00:51:55 答疑时间 主讲人: SHAO,自诩野路子研究者,本科数学,研究生在英国读的现代哲学,兴趣方向在人的意识与认知论上。本与硕之间间隔了5年,这之中大约一半的时间在印度的修道院和几位僧人朋友学习印度哲学与神学,另外一半的时间自学了鲁迅与钱理群的作品和一些现当代文学。

64分钟
99+
3年前

路遥:海德格尔视野中的日常生活

路标Pathmark

本期您将听到: 00:01:06 大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看看哲学家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 00:03:26 哲学家们怎么看待,讨论日常生活? 00:11:3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世界》中谈论人们日常生活的处境 00:17:16 世界的三个维度:世界有三个层次,即器具世界(周围世界)、共在世界(与其他此在的世界)以及自身世界。 00:19:41 杜威和海德格尔认为,物是实践性的,不是理论性的。当物脱离于用,物才映入我们眼帘。 00:22:35 物是在一个整体中勾连着的,而非相孤立的 00:24:45 海德格尔全新的时空观念:规定空间的不是其几何性质,而是其意义构成;传统和过往的事情对当下在世的影响 00:30:53 什么是常人:常人否定了我们的创造性;常人通常夺走我们的可能性;常人是查无此人 00:37:24 我们此在本质建构的环节是:“现身”、“领会”、“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则堕落成了“闲言”、“好奇”、两可” 00:40:58 海德格尔所说的“畏”是指对可能性,对“在世”本身的畏惧。它在逃的是最终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就是其不可能性:死。 00:44:48 死是他人夺不走的。处在对死的领会中,就可以达到此在的整体存在。 00:47:01 如何领会死亡 00:48:45 在世存在:此在与世界变成了相互依凭的关系 00:51:49 海德格尔对传统符合论的真理观念加以批判 00:53:49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00:58:30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01:04:08 总结:1.不要总从物的方面领会自身2.不要逃往常人,而要做本真的人生抉择 3.要有良知地活着

65分钟
1k+
3年前

鱼板:《资本论》如何纠正黑格尔的头脚倒置

路标Pathmark

1:05 《资本论》的方法和其对象,并引出涉及《资本论》与历史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3:55 阿尔都塞告诉我们读《资本论》之前不要过于轻易的开始,大卫哈维告诉我们读《资本论》时不要过于简单的结束。 5:10 阿尔都塞认为《资本论》的方法和对象是什么? 7:10 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思想要素与《资本论》中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黑格尔影响 7:35:从“青年黑格尔”社会政治批判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持批判态度——黑格尔试图从逻辑学这个“幽灵空间”中直接演绎出自然界的物质现实。 9:44 写《资本论》前后,马克思恢复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他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神秘部分,又继承了其合理的部分。 13:00 列宁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无法理解《资本论》。 14:03《资本论》与《逻辑学》都是从抽象的本质的矛盾出发,通过对矛盾不断地扬弃,而不断设置新的范畴,通达丰富具体的表象。 16:48 从最空洞的“事”的概念开始,我们就会抵达的是“绝对精神” 19:26《资本论》中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论证 23:56 马克思与黑格尔不同的地方——《资本论》的对象是什么? 25:28:《资本论》的对象——商品和与商品相关的劳动不是无规定,无预设的,而是有其具体历史情景的。 40:47: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纠正:黑格尔看到作为历史起点的无规定的抽象对象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却是历史的结果。 43:51: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分歧:能否将历史条件作为理论不可逾越的终极视域,即它是否引入先验循环的这个维度。 1:00:42:提问解答环节

112分钟
1k+
3年前

当我们谈及自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路标Pathmark

"认识你自己!”这段德尔菲神庙的神谕几乎成为了哲学的座右铭。可是,当我们思考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却成为了空洞的概念。自我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无迹可寻。既然如此,那么追问自我和检讨自我的意义又在何处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省、反思、享受、痛苦,它们所依附的那个东西又将引导我们通向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关于主体的问题,灵魂、我思、心灵、精神,意识、此在、身体、语言...... 在我们这个被现代科学和网络社群所团聚的社会中,古典而又分裂的主体是否还有在场的必要?重提主体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梳理自我的迷局,更是要去思索它的归宿,把触角伸向更为晦暗的明处...... 主讲人:巫师,同济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路标Pathmark”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法现象学和德勒兹,致力于挖掘伦理与逻辑、科学与哲学、宗教、艺术之间交互和融合的可能,并对二次元和亚文化领域有一定兴趣 00:36 对自我的感受具有一种模糊性 02:40 直观的物体被呈现,经由语言表达产生意义扩展,物体经由观看者得以显现 07:08 观念上的自我和实际存在的自我 12:00 回顾哲学史,探讨为什么自我无法被看见 23:00 自我需要走出自己才能够行动 27:45 胡塞尔以回溯的方式考察自我的本源 30:20 对象化形成自我,我们构造某个对象的过程也是在形成自我 38:05 我们只能通过认识自我之外的物来认识自己 39:50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46:22 我们对于“在场”的厌倦 50:10 我们通过行动构筑的自我恰恰限制了我们自己,自我与世界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 57:21 黑格尔:欲望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对对象的扬弃之上 58:52 列维纳斯:欲望的主体可以永远在欲望中 01:03:34 欲望生产过程就是意义的创造过程 01:09:16 欲望者-欲望对象的结构转变成了欲望机器-事件的结构 01:16:10 自我的匿名性可以让自我扩散在每一个角落

77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