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这段德尔菲神庙的神谕几乎成为了哲学的座右铭。可是,当我们思考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却成为了空洞的概念。自我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无迹可寻。既然如此,那么追问自我和检讨自我的意义又在何处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省、反思、享受、痛苦,它们所依附的那个东西又将引导我们通向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关于主体的问题,灵魂、我思、心灵、精神,意识、此在、身体、语言......
在我们这个被现代科学和网络社群所团聚的社会中,古典而又分裂的主体是否还有在场的必要?重提主体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梳理自我的迷局,更是要去思索它的归宿,把触角伸向更为晦暗的明处......
主讲人:巫师,同济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路标Pathmark”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法现象学和德勒兹,致力于挖掘伦理与逻辑、科学与哲学、宗教、艺术之间交互和融合的可能,并对二次元和亚文化领域有一定兴趣
00:36 对自我的感受具有一种模糊性
02:40 直观的物体被呈现,经由语言表达产生意义扩展,物体经由观看者得以显现
07:08 观念上的自我和实际存在的自我
12:00 回顾哲学史,探讨为什么自我无法被看见
23:00 自我需要走出自己才能够行动
27:45 胡塞尔以回溯的方式考察自我的本源
30:20 对象化形成自我,我们构造某个对象的过程也是在形成自我
38:05 我们只能通过认识自我之外的物来认识自己
39:50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46:22 我们对于“在场”的厌倦
50:10 我们通过行动构筑的自我恰恰限制了我们自己,自我与世界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
57:21 黑格尔:欲望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对对象的扬弃之上
58:52 列维纳斯:欲望的主体可以永远在欲望中
01:03:34 欲望生产过程就是意义的创造过程
01:09:16 欲望者-欲望对象的结构转变成了欲望机器-事件的结构
01:16:10 自我的匿名性可以让自我扩散在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