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善且全知全能的神会允许邪恶存在?正方反方围绕着善恶展开了扩日持久的争论。本期论文的作者,却另辟蹊径,他没有专注于具体的论点之争,而是着眼于全局,企图一步到位地回应所有的论点。 主讲人:Shao,自诩野路子研究者,现代哲学硕士,兴趣方向在人的意识与认知论上。 00:01:40 邪恶与上帝存在的矛盾 00:04:21 神正论对此的回应 00:10:04 善良上帝与邪恶上帝的对称理论 00:33:36 由此引申的哲学问题 00:38:10 答疑讨论
主讲人:SHAO 自诩野路子研究者,本科数学,研究生在英国读的现代哲学,兴趣方向在人的意识与认知论上。 简介: 本期沿着人神物的结构变化这一线索,逐步进入到西方现代,来谈一谈西方现代哲学背后的西方现代视角。 00:01:00 人,神,物的认知模型与形而上学 00:07:00 古印度,古希腊以及古中国对人,神,物的认识 00:25:30 通过割圆法,概率和数学中的无穷举例说明 00:40:50 中世纪的欧洲:从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到科学革命 00:50:00 现代的标志:完全独立的物,觉醒的人,物的扩展 01:03:30 西方现代视角中人,神,物之间的关系 01:15:00 答疑讨论:全球资本主义将一切商品化 01:16:54 答疑讨论:人类存在的同质化是技术对人异化的一种现象吗? 01:20:50 答疑讨论:人的工具化 01:24:25 答疑讨论:尼采 01:26:10 答疑讨论:世界会向去人类中心化发展吗 01:28:45 答疑讨论:古希腊哲学与古印度哲学的相似性 01:30:30 答疑讨论:知识与意识的关系 01:33:20 答疑讨论:信息茧房导致的二级化倾向是否是人类思维的倒退,想象力匮乏的原因 01:40:10 答疑讨论:现代性危机是不是信仰危机 剪辑,文案:冰冰 封面图:张子兰
硬核拆解XXX背后的哲学原理 0:40 理解和把握xxx的概念,回避xxx陷阱 19:00 澄清一些up主对xxx理解的误区 26:14 自由意志的真实情况: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29:46 充分的自由与社会性的冲突,自由权利与物化的关系 37:48 通过社交关系上的不确定性建立不平等的恶性关系 46:43 一见钟情其实是最功利的 48:04 半真半假的人作恶最难防 50:51 对摆脱精神控制给出的建议 55:18 xxx为什么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
人,神与物,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的三个基本概念。 何谓人?何谓神?何又谓物?以及这三者间的关系如何,远古时期人们即已开始探讨,直至今日尚未有标准之答案。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的探讨还会继续下去。 对这一篮子问题的思考,大致有三个视角或者三门大的学科:科学,哲学以及神学。这三门学科曾经混沌为一体,即在早期人类的眼中万物有灵,自然与人与神不可分离。而经过了千百年认知的进程,这三门学科逐渐分离独立,各自的视角与研究方法也逐渐清晰。 00:01:49 什么是哲学 00:03:11 西方哲学的起源 00:06:50 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解释 00:10:28 古印度的哲学起源与神性密不可分 00:19:39 中国哲学起源立足于人 00:22:15 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物有什么区别? 00:29:51 神的概念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对神的质疑 00:34:18 哲学视角中的物与科学视角中的物有何不同 00:39:22 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的关系 00:44:17 人与神的关系 00:47:29 科学将神赶出自然界 00:51:55 答疑时间 主讲人: SHAO,自诩野路子研究者,本科数学,研究生在英国读的现代哲学,兴趣方向在人的意识与认知论上。本与硕之间间隔了5年,这之中大约一半的时间在印度的修道院和几位僧人朋友学习印度哲学与神学,另外一半的时间自学了鲁迅与钱理群的作品和一些现当代文学。
简介:在政治历史课本里圣西门的名字绝不会缺席,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的具体理论框架,他与傅里叶和欧文区别在哪?作为贵族出身的圣西门是如何步步探索出我们后世定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理论?在当时进行各种的社会实验,各个思想家又与圣西门有怎样的关系? 00:03:08 圣西门的贵族出身和他的冒险经历 00:14:16 圣西门进入学者的交际圈,开始著书立说 00:21:07 圣西门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中有着横跨启蒙时代至社会主义出现的独特地位 00:41:00 后世许多社会主义思想都能在圣西门这里找到理论源头 00:59:21 圣西门与弟子决裂,受银行家排挤,自杀未遂 01:05:01 圣西门学派的兴起和衰弱 01:13:19 圣西门对社会学,历史学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01:23:1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微妙区别 01:29:27 讨论环节:圣西门主义与安那其思潮的交集 01:31:26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工业官僚 01:40:40 另一个门派分支——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密切关系 01:43:41 小故事:圣西门学派的李斯特与恩格斯的交集
本期您将听到: 00:01:06 大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看看哲学家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 00:03:26 哲学家们怎么看待,讨论日常生活? 00:11:3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世界》中谈论人们日常生活的处境 00:17:16 世界的三个维度:世界有三个层次,即器具世界(周围世界)、共在世界(与其他此在的世界)以及自身世界。 00:19:41 杜威和海德格尔认为,物是实践性的,不是理论性的。当物脱离于用,物才映入我们眼帘。 00:22:35 物是在一个整体中勾连着的,而非相孤立的 00:24:45 海德格尔全新的时空观念:规定空间的不是其几何性质,而是其意义构成;传统和过往的事情对当下在世的影响 00:30:53 什么是常人:常人否定了我们的创造性;常人通常夺走我们的可能性;常人是查无此人 00:37:24 我们此在本质建构的环节是:“现身”、“领会”、“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则堕落成了“闲言”、“好奇”、两可” 00:40:58 海德格尔所说的“畏”是指对可能性,对“在世”本身的畏惧。它在逃的是最终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就是其不可能性:死。 00:44:48 死是他人夺不走的。处在对死的领会中,就可以达到此在的整体存在。 00:47:01 如何领会死亡 00:48:45 在世存在:此在与世界变成了相互依凭的关系 00:51:49 海德格尔对传统符合论的真理观念加以批判 00:53:49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00:58:30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01:04:08 总结:1.不要总从物的方面领会自身2.不要逃往常人,而要做本真的人生抉择 3.要有良知地活着
1:05 《资本论》的方法和其对象,并引出涉及《资本论》与历史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3:55 阿尔都塞告诉我们读《资本论》之前不要过于轻易的开始,大卫哈维告诉我们读《资本论》时不要过于简单的结束。 5:10 阿尔都塞认为《资本论》的方法和对象是什么? 7:10 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思想要素与《资本论》中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黑格尔影响 7:35:从“青年黑格尔”社会政治批判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持批判态度——黑格尔试图从逻辑学这个“幽灵空间”中直接演绎出自然界的物质现实。 9:44 写《资本论》前后,马克思恢复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他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神秘部分,又继承了其合理的部分。 13:00 列宁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无法理解《资本论》。 14:03《资本论》与《逻辑学》都是从抽象的本质的矛盾出发,通过对矛盾不断地扬弃,而不断设置新的范畴,通达丰富具体的表象。 16:48 从最空洞的“事”的概念开始,我们就会抵达的是“绝对精神” 19:26《资本论》中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论证 23:56 马克思与黑格尔不同的地方——《资本论》的对象是什么? 25:28:《资本论》的对象——商品和与商品相关的劳动不是无规定,无预设的,而是有其具体历史情景的。 40:47: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纠正:黑格尔看到作为历史起点的无规定的抽象对象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却是历史的结果。 43:51: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分歧:能否将历史条件作为理论不可逾越的终极视域,即它是否引入先验循环的这个维度。 1:00:42:提问解答环节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傅正老师带来的讲座,从18-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看拉铁摩尔与他同时代的地缘政治学。 时间线: 00:45 拉铁摩尔的个人经历和思想介绍 11:44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背景 18:00 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 20:00 从麦金德到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理论更新 26:30 地缘政治不只是理论,更是政策 30:00 以英俄日清为例梳理19世纪国际关系史 42:10美国在19-20世纪的对外战略 48:08美日矛盾在中国的体现 52:11威尔逊主义与列宁主义 57:25共产国际革命输出方向的变化 01:01:00 拉铁摩尔的亚洲主张 01:06:30 亚洲地缘政治的三股势力 01:16:10 地缘政治与罗斯福的外交政策 01:27:10 战后国际和平秩序的基石 01:30:40 提问环节
"认识你自己!”这段德尔菲神庙的神谕几乎成为了哲学的座右铭。可是,当我们思考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却成为了空洞的概念。自我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无迹可寻。既然如此,那么追问自我和检讨自我的意义又在何处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省、反思、享受、痛苦,它们所依附的那个东西又将引导我们通向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关于主体的问题,灵魂、我思、心灵、精神,意识、此在、身体、语言...... 在我们这个被现代科学和网络社群所团聚的社会中,古典而又分裂的主体是否还有在场的必要?重提主体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梳理自我的迷局,更是要去思索它的归宿,把触角伸向更为晦暗的明处...... 主讲人:巫师,同济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路标Pathmark”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法现象学和德勒兹,致力于挖掘伦理与逻辑、科学与哲学、宗教、艺术之间交互和融合的可能,并对二次元和亚文化领域有一定兴趣 00:36 对自我的感受具有一种模糊性 02:40 直观的物体被呈现,经由语言表达产生意义扩展,物体经由观看者得以显现 07:08 观念上的自我和实际存在的自我 12:00 回顾哲学史,探讨为什么自我无法被看见 23:00 自我需要走出自己才能够行动 27:45 胡塞尔以回溯的方式考察自我的本源 30:20 对象化形成自我,我们构造某个对象的过程也是在形成自我 38:05 我们只能通过认识自我之外的物来认识自己 39:50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46:22 我们对于“在场”的厌倦 50:10 我们通过行动构筑的自我恰恰限制了我们自己,自我与世界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 57:21 黑格尔:欲望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对对象的扬弃之上 58:52 列维纳斯:欲望的主体可以永远在欲望中 01:03:34 欲望生产过程就是意义的创造过程 01:09:16 欲望者-欲望对象的结构转变成了欲望机器-事件的结构 01:16:10 自我的匿名性可以让自我扩散在每一个角落
主讲人:百越闲人,历史学本科生,为追寻汉语语言学学术道路而来到上海读研。喝醉了会用上古汉语唱《蒹葭》。对除了汉语史之外的不少知识都处在“多少略知一二”的状态。 书接上回,在介绍完中古音之后,来跟大家聊聊上古音的问题。——尤其是谈谈一个大家都好奇过的疑问:上古汉语的那些“大舌颤音”是怎么来的?
主讲人:雨祈,现就读于同济大学美学专业,艺术后现代性研究者。“路标Pathmark”读书会专属讲师团队与学术组成员、剧本杀职业编剧、前演艺行业从业者。现从事后现代艺术理论及后现代哲学理论研究,主攻方向为利奥塔、德勒兹及朗西埃艺术理论。
主讲人:张程,历史学硕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