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实体书籍抽奖!另外只要进群均可获得《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子书一本】 青春是一片未知的田野,孩子们在其中嬉戏、探索,而父母则伫立在麦田的边缘,守望着他们的成长。这是一部由J.D.塞林格创作的文学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而所谓“坏孩子”标签的背后,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 作为一本永恒的教育篇章,这部小说不仅关注着青少年的内心纷扰,更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成长的路上,总是有避之不及的各种“坑”,父母应当驯化孩子?还是来守望孩子的成长? 书中呈现的守望愿景,似乎过于理想化。但依旧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父母可以像霍尔顿一样,保持对孩子内心的敏感,用理解和爱去回应他们的困惑。而孩子们也可以在霍尔顿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起走进那片充满着希望与反思的麦田。 配乐: 片头:鲍勃迪伦《Blowin' In The Wind》 片尾:鲍勃迪伦《I Shall Be Free》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鲍勃迪伦”可获赠鲍勃迪伦的整张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取完整版专辑~~~】 2023年7月12日,捷克裔知名作家米兰•昆德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 他的经典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众多读者重温,虽然这部小说充满争议,昆德拉似乎也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他作品中折射出更多哲学性的思想实验和探索,在我们的固化经验之外,通过思想实验去探寻人生意义更多的可能性。 昆德拉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他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权利,带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的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 昆德拉的反媚俗和反刻奇观点是他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媚俗是迎合大众的,而刻奇是自我感动和虚伪的装饰。他对于平庸和虚伪的审视,使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现实的表面。 他的思想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也许在于:人在这个世界里面的时候,也要在这个世界之外。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米兰·昆德拉,谈谈为什么我们反媚俗/刻奇,从中找到“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答案。 配乐: 片头: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片尾: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自我决定的孤独》书籍抽奖!】 媒介技术让我们可以远距离交往,视频聊天、线上问诊、居家办公、无接触外卖配送……在无接触式社会,似乎人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影像的陪伴替代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交往的媒介属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属性。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是如何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书《自我决定的孤独》中,重新考察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我们被媒介所裹挟,似乎孤独成为了自愿的选择,但实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我们如何超越当下日常生活情景的媒介属性,重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自我选择的孤独呢?或许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超媒介社会:进,可以接触;退,可以孤独。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无接触社会中的孤独,同时《自我决定的孤独》这本书也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配乐: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获取完整版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2023EP.64无接触社会里的自由与孤独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拉威尔《展览会上的图画》,获取完整版专辑~~~】 最近,街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传统的街拍美学,旨在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遗忘的、错过的美好的瞬间,正如街拍大师布列松所做的那样:抓住决定性瞬间,呈现最自然最生动的画面。 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符号、影像变成一种消费,主导着我们的审美。当街道成为秀场,街拍已经变成了一种双向关系: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记录与表演的默契。 无处不在的影像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中介,建构了一个影像化的景观社会,这些源源不断的影像和符号为我们创造出追赶潮流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刺激着我们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影像和真实的边界何在?如果说,楚门的世界充斥着凝视和窥探,那在由影像构成的景观社会中,我们是否进一步成为了剧本的创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街拍这件事,并谈谈影像如何成为社会关系的中介。 配乐: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展览会上的图画》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杰米尼亚尼”,获取完整版专辑~~~】 6月10日是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也可是看得见的建筑、遗址器物,也可以是手艺技法、文化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承载着人类历史的记忆,使我们成为文化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多元文化遗产的存在,让过去的时空和现在的时空相互辉映,与我们当下的平凡的生活形成互补,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不同于对实体保存和修复的物质遗产保护方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更关注于文化传统、技能和知识的传承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为其创造一个活态的发展空间。然而,在创新和保护的天平上,我们又该如何平衡? 今天,借着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位老师一起聊聊如何理解非遗背后蕴藏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配乐 杰米尼亚尼《六首大提琴奏鸣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灰姑娘”,获取完整版音乐~~~】 在互联网时代,成人审美低幼化,而儿童审美却逐渐成人化。如近期“挖啊挖……”儿歌在成年人的二创助推下走红网络,而意义深沉的《孤勇者》却成为小学生的战歌…… 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着认知鸿沟,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感性和想象力的,而成年人的世界是理性且有秩序的,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其中不免会代入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 存在于成人所想象出来的世界中的儿童文学似乎与儿童真正希冀的文学形成错位,童话是写给大人看的吗?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当下的儿童文学?怎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儿童真正所需的? 儿童文学真正的限制也许是成人对儿童的画地为牢,呵护他们的童真,去释放他们最纯真的天性,或许才是儿童文学所需的特质。 趁着六一儿童节,两位老师将从安徒生童话故事讲起,聊聊那些儿时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儿童文学,一起在儿童节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 配乐: 片头: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序曲 片尾: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圆舞曲 *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前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他实现并开创一种独特的、民族的德国歌剧传统的梦想... 他不仅仅是位作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宣传家... 他具有个人主义的天才特质,却又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 他的理论和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争论... 他是反犹主义帮凶还是现代艺术的先驱? 乌尔里希•德吕纳在《瓦格纳传》中提出了一个音乐史上的永恒之问:“一位极其难懂的艺术家,一个时而令人恐惧的人,一个相当危险的种族主义者,如何能够创造出那样的音乐?其声音体验完全符合‘美得超凡脱俗’的陈词滥调?” 今天是5月22日,是瓦格纳诞辰的210周年,今天两位老师就来聊一聊这位备受争议的“音乐哲学家”——瓦格纳。 配乐: 片头: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片尾: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 想要收听完整版音乐的听众朋友 可以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瓦格纳”进行获取~~~
最近,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为我们重现了东北地区远去的工厂记忆,引发我们对东北美学风格的关注。不仅如此,影视节目《白日焰火》《风吹半夏》、歌曲《野狼disco》《漠河舞厅》等作品不断出圈,塑造起独特的东北美学。 曾经的辉煌时代已然落幕,经历过国企下岗潮、社会转型阵痛期的东北一代,不得不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声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萧杀的寒冷与东北人的热情温暖,时代苦难、乡愁与他们与生俱来的幽默和豁达,便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蒙上阴郁的快乐体现出一种“荒寒美学”,反射出东北的悲情内核。 而离开凛冽的故土四处漂泊的他们,却依旧充满着质朴又乐观的生机,勾勒出东北美学的专属底色。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与大家一起聊聊东北美学里的乡愁。 配乐:《8 mile》 封面配图:刘小东《青春故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铭刻着许多的名人、名作和特殊的节点。 作为线索的时间可以为我们和某些人物、某些作品搭建起联系的纽带,令我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获得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书单。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以4月23日这一天为时间线索,跟大家聊聊时间阅读法,一起寻找藏在时间里的书单,拾起那些散落在广阔历史长河中的经典。 欢迎大家在抖音、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并关注“两个美学+”,查看直播回放视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期推荐书单: 《尤利西斯(插图本)》 《约翰生传》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 《成为达芬奇》 《艺术与观念:透纳》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主人公默尔索,默尔索用他的真实和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相抗衡,即使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却仍然坚守内心的想法。 “荒诞”和“反抗”是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同样是存在主义,但萨特与加缪面向这个虚无的世界时,他们各自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当这个世界与自己格格不入时,要么使自己适应社会,要么沉浸于痛苦和绝望,而加缪选择第三条道路,即精神的反抗,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实的我。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就加缪的《局外人》与大家聊聊如何理解加缪和荒诞,聊聊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加缪如何启示我们保持精神的独立,坚定主体的生命意志。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配乐:《波西米亚狂想曲》 皇后乐队(Queen)
7月11号,是中国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也被确定为中国海洋日。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的滋养,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又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通过海洋掠夺与扩张。 人类对海洋有着无尽的想象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大海给予了人类生命的力量。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与大家聊聊大海美学,聊聊陆地与海洋、宙斯与波塞冬……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2023EP.58 面对死亡,为什么会想起萨特的存在主义上周坂本龙一先生逝世,这周又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我们常常会面对某些突如其来的死亡,思考死亡的意义让我们想起法国人萨特,这位死于四月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存在主义的几个观点:1.存在先于本质;2.他人即地狱;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尽管萨特的思想强调了人类的困境,但他并不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悲观主义。 相反,他认为通过认识到人类存在的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真正的意义。 今天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带大家走近萨特,聊聊存在主义。 欢迎评论区与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