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媒体评一个中国最美大学排行榜。高考之后,正是报志愿的时候,美学公社也来聊聊大学之美。本期节目的音乐是海顿为牛津大学创作的牛津交响曲。 家长和同学们不仅能在网上查看大学校园,还可以参与名校旅行团亲自实地考察。而对校园有自信的大学,肯定要好好打出颜值牌。可可老师的母校厦大经常蝉联冠军。鲁迅说厦大是“依山面海、风景绝佳”。另一所公认的“最美大学”是武汉大学。一个花边趣闻:武汉的牌坊从右到左写的是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从左到右读是“学大汉、武立国”,显得特别刚猛。壮美,加上樱花的优美,构成了武大之美。 最美大学的地理、历史条件缺一不可。虽然在毕业季,网红也去拍照。但大学最吸引人的是学术氛围和社团活动。比如当红明星去南京大学拍戏,无人关注。说明同学们是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 选大学要不要考虑城市?大学真的是象牙塔,能与城市环境区隔开吗?学习之外,还有生活。厦门的城市烙印留在了可可老师身上。例如,鼓浪屿的琴声可以算是可可老师的古典乐启蒙。
古典乐有三个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今天的音乐,我们就请大家听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所以,在父亲节之际,我们借用勃拉姆斯的音乐和大家聊聊父亲也是最合适的。 当代社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席现象愈加普遍。王朔写过他的父亲,他无法看到父亲的内心世界。男性成功的标准往往跟家庭无关。社会给了既定的父亲人设与母亲人设,很多人照此来框柱自己。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东西,是忙碌的背影。鲁迅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在而不属于。而父亲正相反,很多家庭里父亲与家庭的关系是属于而不在。 男性有稳定不变的气质,这是基于生物属性建构起来的社会属性。工业革命和二战让父亲在家庭里缺失,男性必须承担社会功能。而现在,社会要为父亲创造在家庭里获得乐趣的机制。当然,男性也要学会自己创造家庭幸福。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祭天(飞龙在天)活动,是龙的节日。端午很多古老的民俗活动都延续至今,尤其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小珉老师与可可老师都偏爱什么都不包的粽子蘸白糖吃。赛龙舟即由请龙、祭龙相关的活动演变而来。今天,美学公社聊聊端午节的生活仪式美。 人类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跟祭祀、巫术有关。远古仪式与我们当下的时代和生活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节日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就像是读者看到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问:人类学的意义何在? 我们要了解自己:我是谁,我是从哪儿来的?当理性主义的发展登峰造极之后,神秘主义开始冒头。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与日常的理性生活形成互补。我们着眼未来的同时,也必须追溯源头。原始思维的第一条法则是:互相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根是在心里,连接着源源不断的文化传统。公共传统生活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彼此亲近、会心一笑,进而获得慰藉。也许,传统的力量正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6月10日晚,我们邀请到了作家、资深媒体人侯虹斌,一起聊聊女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不同时代赋予女人的成长意味不同。古代怎样?民国怎样?新中国的女人怎样?现在又怎样?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美学中让自己变得更美/成长? 女人之美,到底应该美在哪里,容颜之美、性情之美、独立之美? 随着现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她们将如何在生活中成长、在美的世界里进步?“又美又闲”的人生理想值得追求吗?
做老师的每年到6月份,生活主题都跟高考息息相关。如果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高考就是跟命运贴身肉搏。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咽喉。我们今天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时至今日,为何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读书当然有用,不过也要看我们能读到什么书。可可老师回忆了当年由葛存壮主演的电影《决裂》,那就是一部调侃读书无用的电影。在阅读可选择面十分狭窄的年代,或许读书的用处真的不大。 而今,很多同学感觉在大学没学到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其实,这并非学生和老师笨,而是社会太聪明。教育是前端的事情,但现在变成了后端的事情,教育追不上社会。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录取率是5%,现在的录取率是90%。扩招的后果之一便是大学课程水了一点。 归根到底,读书有用的“用”,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修养的提高。莫谈什么国家大事,读书对自己的用处,才是真的有用。
在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之后的躺平学成为当下内卷环境中的关注点,甚至获得较多年轻人共鸣。聊聊人类关于躺平的人生思考,“躺”作为一门生活美学原来历史悠久。 本期介绍的古典乐是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像藤蔓,而且让人听着听着就会想躺下来。本期,我们为躺平学提供全新的审美视角。躺下来,看见天空,其实挺美的,不是吗? 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到躺平哲学。年轻人不希望自己被“内卷”。不想成功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物质上,我们从稀缺时代到过剩时代,这是躺平的基础。以前,不去往前抢,就会挨饿。物质的丰富为一部分人躺平提供了条件。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对个体的宽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开很贵的车不一定代表成功。竞争过程中,失败了很痛苦;成功了很疲惫。或许,最后得到的只是“不过如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躺下来的人是觉醒者。年轻人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有错吗?既平衡又进步。只有追求成功学的社会是畸形的。 我们提供几种“躺平”人生的成功范式,如中西方躺平大师:古希腊普罗泰戈拉VS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竹林七贤。躺平的积极意义是回归“人本”,实现向内的自我探索,不随波逐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首先祝各位六一快乐!长大成人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回忆童年来过一种情怀上的六一。本期,我们就来聊聊童年之美。本期的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舒曼。他的《童年情景》是写给克拉拉的,也写给他自己的童年。 我们从什么年纪开始喜欢回忆?可可老师在七十年代的童年,物质匮乏,但童年还算幸福。不爱看书学习,长大后拼命恶补。自由天性的释放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在前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听老年人的。而今,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年人落伍,要听年轻人的。但孩子过早地和成年人融合在一起,不是好事。孩子太早看到真相,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会让童年不完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不能在太早的时候把底色搞浑浊。 赤子之心其实是一种特质。一种跟束缚思想桎梏相对立的追求。赤子之心可以是为了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劲头,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乐观的憧憬。它还是一种纯意志力不受意志左右,纯依主观不受客观影响,纯意志观不杂他念的心理状态。就艺术而言,唯有天才具备此种心态,对普通人而已就是生命里的真善美。天真、单纯的童年治愈一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颗赤子之心。
美学公社请到了作家、资深媒体人库索,5月27日,我们一起聊了聊旅行美学。今天的节目是本次直播的回放,错过直播的社员们有福了! 本次直播的话题有: 如何实现一次美学意义上的京都旅行? 聊聊与一座城市的四季和风物相遇的日常式旅行 如何与一座文化古城共情? 旅行作家如何采访到京都居酒屋的老板? 我们经历过哪些难忘的日常式旅行? 在有限的旅行时间里如何体悟一座城市的魅力? 日本人的四季风物和生活日常中有哪些富有美学意味的地方? 居酒屋文化表达了日本城市人内心的孤独和自由吗? 与京都这场相遇日常的旅行,给我带来了什么改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一出就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广东人口的增长遥遥领先,作为外地人在广州的小珉和可可老师,一起来解读城镇化人口大迁徙的这些年,广东如何用地域文化魅力吸引外乡人。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建设期,人户分离增长、流动人口增长,如何打造有魅力的城市文化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未来发展重点。保留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持续的平等和包容性。归根到底,文明和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更有魅力。 从地区人口增长中看到:广东以2170多万的人口增长量遥遥领先于全国其它省份。广东作为曾经的文化沙漠如何成为大量外乡人的新家乡?本期,我们聊聊广东地区的本土文化,尤其是特有的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传统传承好、凝聚力强、文化包容强、倾向商业规则,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广东的文化魅力。
今天是小满节气,我们从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以及久石让的配乐入手来谈夏天。录制节目的时候,我们没有开空调,就是为了体验夏天的感觉。提到夏天,可可老师总是会想起大海、啤酒、足球。想到夏天,小珉老师会想起南京的梅雨。 夏天的夜晚也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在乡下的晚上,夜空、星星、蒲扇、蝉鸣……城市里的夏夜,也有许多人在室外搭起吊床。男性的夏天记忆与女性的夏天记忆又什么区别?夏天也是个成长的季节。夏天归根到底是一种万物生长之美。在夏天,成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要放弃跟自然亲近的机会。关于夏天,你有什么记忆?欢迎留言和大家聊聊吧。
今天是5月18日,在“我要发”的日子,美学公社聊聊生活中的数字和寓意。 分享一则有趣的故事:广东人不喜欢7这个数,有位买房的老板,为了让价格吉利,主动多掏了20万。房子本来780万,买家觉得7不吉利,于是再凑20万一共花800万买房。20万块钱买个数字的吉利,可谓豪气! 数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应用。古希腊很早就有黄金分割率。现在,数字也与消费息息相关,商家把双十一从光棍节变成购物节。可可老师的幸运数字是7。7像一个开锁的钥匙。如果你忘带了钥匙回不去家,记得打给XXXX7777的号码,也许能打到开锁师傅的家里。 汉语特别讲究发音与寓意的联系,常见的有选房号、选车牌号。更普遍的是单数、偶数,也有讲究,比如婚礼上的好事成双。东方人与西方人喜好数字的共性,都注重3。南方人与北方人喜好数字的差异,南方爱8,北方爱6。我们对数字的偏好也跟个人对预测未来命运的渴望相关。命运在古希腊文化里,指的就是数,即命数。现代人中庸观念也与数字有关,比如在股市离止损、止盈。你在哪些时候对数字格外敏感呢?欢迎留言和大家聊聊。
面对当下90、00代恐婚恐育的婚恋困境,有人提出科学早恋的观点,今天,我们用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中的婚恋观来聊聊“早恋”这回事。 科学和早恋怎么搭在一块?这事可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可以实现。那时的人相信,在爱情滋养下,学业也许更可能取得成功。我们还聊到了莫扎特的爱情故事。 回到所谓“早恋”这个话题。它无非就是当家长希望孩子专注于学习阶段的时候,孩子拥有的爱情。这个学习阶段,当然是属于校园内的。校园时代的爱情为何有种特别的美好?当今,自由恋爱的比例在下降,很多青年似乎开始重新回到“相亲”的模式里。新技术时代下的新特点是,线上交往火热,线下交往贫乏。 正是因为爱情变得更稀缺,如果在青春时期爱情来了,就不要拒绝。当然,人要懂得权衡好各方面的问题。早恋只是青春期中所有问题中的一个,不能单独对待,要从整体的角度看青春期。早恋不只是爱情问题,更是成长问题。而学习好的人,也可能有很多心理问题。 走不进婚姻的爱情就是失败的爱情吗?人生的成功在于什么?欢迎收听本期美学公社。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