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五一还是十一,为什么大家对公共长假的吐槽越来越多?当然,美好生活离不开度假,这期从生活美学角度分析我们需要怎样的假期? 19世纪的维也纳是音乐和文化之都。小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正是写给热爱去维也纳森林度假的人们。 度假是真正属于个体化的时间,由个体支配,享受难得的自我放松和自由。度假应该是足够个性化和私密的,与日常疏离的。而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全民集体性旅游度假难以实现私人假期的轻松:淹没在拥挤的交通、争相打卡的景点、无处不在的社交之中。 度假第一层实现身体的休息和放松,第二层追求心灵能量的补给,为人生启智启蒙。我们还聊到了:网红打卡地与私人旅行目的地有什么区别;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区别;奢侈品牌LV竟然是人类旅行的推动者;职场人最好的休假方式竟然是提辞职?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好的建筑让人愉悦,跟音乐一样。美的东西是潜移默化,让你忘掉身在何处。中国十大丑陋城市建筑评选已经办了11届。丑陋的建筑让人抽离环境,确实让人记住了建筑,但并不舒服。 丑陋建筑有一个共性:模拟一个具象的东西。比如模拟铜钱的大厦,广州和沈阳都有。金光灿灿,但奇丑无比。福禄寿大厦、蟹文化博物馆,单纯地模仿某个符号,缺乏艺术加工和处理。悉尼歌剧院是在模仿贝壳,但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则是非常美的。 一方面是单体建筑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丑陋的建筑跟环境不和谐。和谐也有两种:一种是相似的、一种是互补的。国家大剧院“巨蛋”与故宫、人民大会堂,就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反面例子是重庆的来福士大厦,从单体上看没问题,但从环境整体来看,它是起破坏作用的。 城市的高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建筑的功能属性与审美属性如何平衡?欢迎收听本期美学公社。
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但相比年龄上的年轻,我们更该关注精神上的年轻。在80年代,不管你多大年纪,精神状态都可以是年轻的。今天,我们聊聊前段时间火热的文理之争。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争议由来已久。过去,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生能找到工作吗?这个社会疑虑也曾让可可老师心里没底。大学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在学习之外,大学的节庆也很重要。而且最初的大学也并不区分文理科。知识的分类导致教育科目的分类、社会分工的分类。 最初,大学是宗教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要学“七艺”。文理分类是18世纪以后的事。工业革命以后追求经济效益,才有了文理分科。大学专业与就业关系紧密相关。中国最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的找工作容易。但社会科学的专业人才很有用,比如法律。有趣的是,可可老师供职的杂志社里学新闻的很少,竟然还有学妇产科的当记者、北大毕业生当娱乐记者。 总之,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再谈文理科。
听到劳动,很多的第一反应估计是苦兮兮地干活,唯恐避之不及。希望美学公社今天聊的话题,能让你感觉到美。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之一。可能有人奇怪:艺术是都么飘逸、潇洒的事,怎么可能跟泥土里劳动有关系?劳动与艺术的关系就在于节奏和律动。鲁迅说,最早的诗歌流派也许是“哼呦哼呦”派,即劳动中自然而然生发的韵律,比如侗族大歌、川江号子。而且,身体在韵律中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也会省很多力气。 绘画作品里也有描写劳动场面的,比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梵高的《播种者》则是如诗如画,金色的阳光撒满画面。还有米勒的《拾穗者》。莫奈画几十幅草垛,虽然没有人,但也是唱给劳动的赞美诗,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乡村风貌。 劳动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劳动是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必需。但我们理应拥有懒惰的权利。付出与获得是平衡的,就应该劳动,否则即是压迫。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劳动分成工作性的劳动,享受性的劳动。可可老师当年有过怎样的劳动经验?可可老师的父亲每个暑假都会做出什么惊喜?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你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吗,你会说互联网行业黑话吗?今天,我们用“人话”来聊聊“黑话”。互联网代替制造业,成了社会分工的中流砥柱,所以互联网语言地位显赫起来,对社会文化造成影响。 本期的音乐是海顿的谐谑曲。跟其他的古典乐不同,它给人带来一种冲突感。海顿被认为在古典乐大师中是最具幽默感的,他试图通过谐谑曲在圆滑的声音中找到幽默。刚接触互联网黑话的是,总觉得这些词也是充满冲突感的。 黑话,追根溯源,是文学里的典故。用典故能让诗歌更有深度,显得有学问。西方也有“曲笔”,体现在宗教建筑和绘画上。我们这的市井中也有黑话,但跟达官贵人说的话不同。方言是更广义上的黑话。全世界各国都存在方言。它是一种屏障,隔开外人,形成自我保护。老乡见老乡,就是找到组织了,才有了归属感。而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不同圈子的壁垒,黑话才流传到全社会。 在群里跟人聊天,身不由己的现代人也要试图寻找大家都会使用的语言系统,比如表情包、缩写词汇。不会玩梗,简直没法参与讨论。曾经,学术界把自然科学、后现代主义的词汇放到文艺理论著作里来用。因为人的思维需要概念材,而用新概念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才能赚到大钱。语言是帮助人掌握话语权的工具。但好多人在秀语言本身,却言之无物。久而久之,人的内心世界终将空洞无物。
在世界阅读日,我们一起聊聊阅读的快乐。在可可老师心中,一边阅读一边听古典乐当然是一件乐事,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都跟阅读有关。而如果有一本书叫“世界阅读史”,彼得拉克应该占有一章。 在书籍刚出现后的很长时间以来,书籍是被人仰视的。现在,最珍贵的图书文献是古登堡印刷术被发明后最先印刷的200本圣经。过去,舆论从来不说读书多重要,因为人人都知道。现在,读书不再是特权,社会才会产生劝人读书的舆论。 除了涨知识的作用,读书可以让人获得日常生活之外美好的经验。书籍还兼具社交功能。功利性阅读是当代人的常态。搞对象,追不下来,能不能从书里找点速成指南?这有点像从谷仓里抓一把米就走,太可惜。而小珉老师说,信马由缰地读书对自己最有帮助。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消磨时间,因为时间是最贵的奢侈品。把读书当成小小的生活仪式,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显示读书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人的生活意义跟很多物件有关系。就像衣服、食物、工具,书也是如此。 书本是老师、朋友、伴侣,只要有书,我们跟世界就没有脱节。
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也是最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春天的仪式更有美学意味。我们需要自然而然的体验,不是被社会化规范的体验。去自然中,找寻人本身的舒展、自由自在本是我们的天性。 古时,帝王也都趁春天举行祭祀。不同于庙堂的祭祀,春天的“上巳节”属于回归自然的祭祀。在春天里,祈福,赶走煞气。民间,曲水流觞的娱乐活动既高端大气上档次,又雅俗兼备,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 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往往要充分体现人的欲望,改造自然,创造景观式的自然,而忽视了自然的本意。而那些跟节庆相关的民俗,难得地给我们提供了用仪式感跟自然建立亲近关系的机会。可可老师回顾了80年代的春游,并跟现在做对比。希望各位让春天的自己忙起来,当然不是996式的忙,而是让心灵充实,感受古老的风俗。毕竟,仪式感不只有请客吃饭。
再过两天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正巧,我们聊聊最近大火的三星堆。由于过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的考古事业起步较晚,殷墟考古可以说是中国考古事业的源头。我们对中原各处古迹的挖掘逐渐有了眉目,但如今,三星堆遗址仍然充满神秘感。不只是中国,英国的巨石阵、埃及的金字塔,全世界的未知之谜还有很多。在西方,神秘主义一直都有忠实的信徒,而占星术则是神秘主义的一条支流。 现代人没办法想象几千年古人的文明,正如没有当过皇帝的的人,没办法想象帝王的生活。所以,一切都要讲证据。有的文明,地下有宝贝,但没有文献记载;还有的文明,有文献记载,但地下没有宝贝。中国有山海经,西方有荷马史诗,它们是历史还是传说? 古希腊强调人与自然的理性关系。神秘主义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闭上眼睛,用心感应。现在,生活里神秘的部分越来越少,科学依赖实验,理性依赖逻辑,都跟感观无关。但是,审美需要感观刺激。清晰的一定比模糊的好吗?人类是否有点狂妄,缺少对未知的敬畏之心呢?
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也许是最适合去江南的季节。江南跟春天的关系特别融合,已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符号。春天的江南又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为什么说文化上江南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朝?水因何构成了江南春天之美的灵魂所在?如何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江南的朦胧感?江南有哪些专门在春天吃的美食,你听说过“七头一脑”吗? 就算没办法身往江南,你也可以在本期节目“云旅游”一番。欢迎评论,说说你最喜欢哪里的春天吧。
如今,每天有几百条微信未读消息已经不算什么事了。今天,美学公社和你聊聊网络社交的苦恼。中国网民已经接近10亿,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各种群里,你该如何表现自己?面对群里的领导发言、发红包,你该怎么回、该不该领红包?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到底是为了什么?可可老师分享了他在微信群的生存策略。欢迎评论,说说你的网络社交困扰吧。
清明刚过,美学公社今天来讨论一下死亡这件事。我们完全没必要避讳谈及死亡,因为只有知晓了它,我们才能克服对它的恐惧,而它本来也并不值得恐惧。现在,我们更多地把生命的质量等同于生命的意义。这会产生什么问题?中西方文化在死亡哲学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怎么看待中国的“未知生、焉知死”和西方的“未之死、焉知生”?解读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本期提到了电影《入殓师》,放心,一点都不恐怖,推荐给各位。
4月1日是张国荣去世18年。随着时间慢慢离去的,还有我们记忆中的港片。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港片里的港味变淡了。香港电影和劲歌金曲伴随着70后、80后甚至90后几代人的成长。我们对港片的爱没有地域限制,港片文化不局限在粤语地区,东北、江南……哪里都有一整循环播放港片的录像厅。港片是雅俗共赏的,有许鞍华导演映照时代思潮的艺术电影,也有周星驰等一批人的无厘头喜剧。如今,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或许会创造出新的美学风格。本期,美学公社和各位社员聊聊我们对港片的情怀。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