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12 创伤激活、情绪失控…做孩子的「安全基地」也太难了吧?!

CoChildren FM

👋 Hi 新老朋友们,欢迎来到 CoChildren FM 的第12期~ 上一次我们聊了安全基地(Secure Base):Co.11 没拥有过「安全基地」,能自己创造一个吗?,收到一条蛮有代表性的留言:“我很想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但是我却总忍不住要批评他”。 ——想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这是一个美好愿景,但现实中总有些地方是感觉自己还做不到/做不好的,怎么办? ——如果我状态非常不稳定,自己的创伤会在一些时刻被孩子trigger出来,我该怎么面对这些失控时刻?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朋友Christina,一位正在“摇摇晃晃给孩子搭建安全基地”的创业妈妈,一起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在听的过程中你有任何想说的,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 收听导览 00:00 Intro 03:27 Christina:安全基地≠从不批评 05:20 女儿总被“找家长”, 激活了我的主流评价创伤 14:12 权威、规则、公平……孩子可以质疑一切吗? 18:03 情绪失控时刻:女儿说“我希望你去做一个心理学家” 27:06 当祖辈要求孩子“不许哭”,我会第一个跳出来 32:01 反思时刻:女儿用一拳回击,让从小被打大的我惊醒 39:45 在养育中一边觉察,一边安抚小时候的自己 45:06 Ending “觉察就像找到毛线球的线头,不一定理顺生活,但能带我们向前走一寸。” 🧩 参考资料: 1. 关于童年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 2. GPT深度研究报告: 中国80后90后童年情感忽视与身体虐待现状调研报告 🧩 主播和嘉宾: Fiona:生命叙事建构者,8 年儿童教育、养育行业观察与实践经验,长期关注儿童与家庭系统,也在心理旅程中持续探寻自我。 Luna: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前心理学、养育内容主编,6岁女孩的妈妈。 Christina(Guest):创业者@反盒科技antibox Fun Tech,7岁女儿的妈妈,在亲子关系里持续学习、摸索和认识自己。 🧩 节目制作: 内容策划/ Luna & Fiona 后期文案/ Luna 音频剪辑/ Fiona 本期封面/ co-create with GPT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 本期互动: 你有过被孩子trigger的“失控时刻”吗?发生了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觉察与挣扎。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47分钟
99+
1天前

Co.13 “有毒的羞耻”:东亚家庭的招牌要如何踢开

CoChildren FM

Hi,欢迎来到 CoChildren FM 的第13期。 本期节目,我们想聊一个非常普遍却隐秘、同时极具杀伤力的情绪——羞耻感(Shame)。它不像悲伤或愤怒那样外显,却可能让我们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内心翻江倒海。 羞耻感难以被识别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作为一种社会化/管教工具,被很多人无意识地广泛使用:“这么大了还……羞不羞”,“你一个人……让整个班丢脸”,“你这样我怎么和亲戚交代”,等等等等。 我们从小就浸泡其中,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都被深深影响,却很少有机会真正谈论它。 为什么谈论羞耻本身就会引发羞耻?什么是“健康的羞耻”,什么又是“有毒的羞耻”?那些来自父母、老师、上司的,看似“为你好”的言行,如何在我们心中种下羞耻的种子,并最终内化为“我不够好”的自我攻击?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近期的真实体验出发,探讨羞耻感的机制、来源(特别是情感虐待与忽视的8种形式)和长期影响。 最后我们也会聊聊,如果曾经或正在被羞耻感困扰,可以做些什么;如果习惯于对他人(尤其是孩子)使用这些引发羞耻感的方式,又该如何开始改变。 这可能是一期让你感到不适或触动的节目,希望通过命名和谈论羞耻感,我们能一起打破“默许”,让有毒的羞耻在联结共情中无法存活。 前两期节目,我们聊了安全基地(Secure Base)的概念和体验: * Co.11 没拥有过「安全基地」,能自己创造一个吗? * Co.12 创伤激活、情绪失控…做孩子的「安全基地」也太难了吧?! 接下来的这几期,我们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去聊“搭建安全基地的不同层级”,本期聊到的是第一层:避免身体和情感的虐待与忽视。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有想要表达的,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 收听导览 01:22 开场:为什么羞耻感隐秘而难以谈论? 03:50 近期体验到的羞耻时刻 * Luna:老板将公事讨论扭曲为私人恩惠 * Fiona:母亲以关心之名侵入边界 15:31 健康羞耻(Healthy Shame)与有毒羞耻(Toxic Shame) 26:31 “别人会怎么看你?”如何成为一种日常的羞耻制造工具 31:33 什么会造成有毒的羞耻? 39:06 情感虐待与忽视(Emotional Abuse & Neglect)的8种形式 * 贬低斥责(指向人) * 否定打断 * 蔑视(表情、语气) * 直接羞辱 * 逼迫与过高要求 * 嘲讽、说反话、阴阳 * 内疚引发 * 冷暴力、情感不回应 01:11:04 长期影响: * 羞耻如何压抑我们的核心情感(愤怒、悲伤、恐惧) * 情感虐待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高相关 01:20:47 行动指南:如何面对羞耻 * 对于体验者:打破沉默、寻求安全的关系(朋友/咨询)、阅读相关书籍、练习停止自我指责 * 对于施加者: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用健康的羞耻替代有毒的羞耻 01:32:29 结尾:如果我们能回到那个羞耻的时刻 “将羞耻感置于共情之中,它就无法生存。—— Brené Brown” 🧩 参考资料: 书籍: * 《与情绪和解》(Hilary Jacobs Hendel)变化三角模型(核心情绪、防御性情绪和抑制性情绪),见下方图片。 * 《走出情感虐待》(Beverly Engel) 如果你在伴侣关系中常常体验到羞耻感,推荐你阅读本书。 * 《这不是你的错》(Beverly Engel)如果你有许多童年经历引发的羞耻感,推荐你阅读本书。 *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John Bowlby) * 《个人形成论》(Carl R. Rogers) “接受真实自我是改变的开始”。 演讲视频: * Brené Brown TED演讲: 《Listening to Shame》 ——“秘密、沉默、评判是羞耻感的养料,而共情则是解药。” 研究文献: * Norman, R. E. , Byambaa, M. , De, R. , Butchart, A. , Scott, J. , & Vos, T. , et al. (2012). The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Medicine, 9(11), 1-31. 🧩 主播: Fiona:生命叙事建构者,8 年儿童教育、养育行业观察与实践经验,长期关注儿童与家庭系统,也在心理旅程中持续探寻自我。 Luna:从业9年的心理咨询师,前心理学、养育内容主编,7岁女孩的妈妈。 🧩 节目制作: 内容策划/ Luna & Fiona 后期文案/ Luna 音频剪辑/ Saisai 本期封面/ co-create with GPT 视觉设计/ Malcolm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96分钟
99+
1天前

Co.14 从不爱动的胖老妹儿,到全职搞运动:童年,汗水必须管够!

CoChildren FM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搞体育的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论调并不陌生,它阻碍了许多人,尤其是女孩儿们,去尝试和培养运动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4 年的报告显示:青春期近一半(49%)的女生会退出体育运动,这个数据是男生的 6 倍多。 当我们长大后,开始关注教育,又发现了新的困境:小朋友课间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放学后也很难有大块时间户外运动。 但运动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对小朋友来说,运动不仅对身体生长发育有好处,还会通过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促进小朋友的心理健康、认知学习、社交能力……简称:长身体、长脑子、长心眼儿。😂 今天的嘉宾花花,曾经非常不爱运动,在35岁接触飞盘后轻松减重20斤,又从0到1组建了一支少年飞盘队,运营半年吸引来了国家队教练——她将和我们分享亲身体验到的运动对自己和孩子们的影响。 🧩 本期嘉宾 花花:All in 少年飞盘主理人/ 队妈,创业者,私域教练 🧩 收听导引 3:00 花花来 Say Hi 👋 Section 1:运动如何改变人生?一个36 岁“运动废柴”的亲身实验 * 4:36 花花过去的运动史:花钱、受罪、自我攻击循环播放 * 8:10 “活跃分子”的童年,被逼辍学:我的青春期在讨生活里消失了 * 10:10 一次比赛,彻底“上头”:汗水、眼泪和团魂,让我活过来了! * 12:23 Luna 的共鸣:关于“巅峰时刻”的记忆总会停留在大学时期的排球场上 * 15:00 飞盘的特别之处:无身体对抗、男女配合、无裁判、强调友善 * 16:12 在运动这条路上,谁在偷偷给女孩们“使绊子”? * 17:31 恋爱脑少女养成指南:让她安安静静,尽搁那儿胡思乱想 * 18:31 运动对心理起作用的机制:从反复思绪中跳出来,专注当下 Section 2:育儿“断舍离”:为啥一狠心把女儿所有的补习班都停了? * 21:46 我曾是个“跟风报班”的虚荣妈妈:不知道为啥花这钱,但你学,我也想学! * 24:55 马术、钢琴、网球……我最终为啥把它们全“送走”了? * 28:17 关于BDNF的脑科学实证研究:运动真能让娃变聪明! * 31:15 现在孩子的孤独:全班 30个孩子,都找不到 3 个一起出来玩儿的 * 32:59 反面教材:童年不动→少年肥胖又自卑→青年抑郁 * 34:19 “想,就做”的执行力来源: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干就完了! * 35:56 娃要考六七十分,你能忍住不焦虑吗? * 37:11 说到底育儿消费观变了,是因为价值观变了 * 40:59 社群的力量:对动不起来的人可能会很有帮助! * 46:05 停掉补习班一年后,我和娃都能喘口气儿了 * 49:12 对女儿的期望:具体干啥不重要,但要有“随时开张”的能力 Section 3:三天建俱乐部,半年惊动国家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社区实验 * 51:37 建队踩过的坑 * 55:42 管理秘诀:制度是钢筋,文化是水泥,缺一不可 * 1:00:40 家长不会光等着陪着,一起撒欢一起玩! * 1:05:56 两个关于孩子们的小故事(主播们不约而同听哭了 * 1:09:49 国家队教练和运动员为啥愿意来支持? * 1:13:44 为啥团体运动更能培养团结和责任? 1:15:15 Ending: 如果有人也想在自己身边的社区发起自己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么? 🧩 节目提及 *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大脑健康的守护者和营养师,一种能够促进认知功能和情绪健康的物质,运动是已知提升其水平的有效(甚至是唯一可行)方式。👉相关文献:Barde YA. The physiopathology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hysiol Rev. 2025 Oct 1;105(4):2073-2140. doi: 10.1152/physrev.00038.2024. Epub 2025 Jun 9. PMID: 40490314. * 飞盘精神:无裁判、无身体接触、强调男女配合的友善运动等。👉详细内容可阅读《团队飞盘规则(2025-2028 版)》 * 花花的文章: 杭州养娃一年多钱?我把10岁女儿所有的补习班全停了 🧩 关注俱乐部 公众号:杭州Allin少年飞盘 🧩 主播 Fiona & Luna 🧩 节目制作 内容策划/ Fiona & Luna 后期文案/ Fiona & Luna 音频剪辑/ Saisai 本期封面/ 花花供图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合作联系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77分钟
70
1天前

Co.01 金融行业让我一眼望到了头,儿童教育却让我看见无限可能(x 在华新加坡幼教Dillon)

CoChildren FM

🧩 本期 Guest Speaker : Dillon Dillon是一位在华的新加坡外教,同时也是一位跨界的幼教人。在英国本科毕业之后,他回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做过两年审计师,而后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连锁早教园的英语教学工作,却没想到从这里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扎在了学前教育领域。 我跟Dillon共事过一段时间,在我不长不短的职业生涯里,他的早教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跟大家分享几个点,比如他的课经常会有很多「安静的时刻」,这跟我之前所理解的、所观摩过的全程要唱唱跳跳的早教课很不同。我也从来没有见过Dillon跟孩子讲话的时候用叠词,比如“小鸭鸭” “吃饭饭” “洗澡澡”,而是用一种“不把孩子当孩子”的感觉来平等交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户外上课,有一只小虫爬到了他的手上,要是搁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或者老师看到了,肯定是 pia把虫子给打死了, Dillon 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而是安静地把小虫放生了。那个细节里是完美演绎了一个 mini版本的生命教育。同时,他也是我身边真正意义上在践行着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成长)的一位伙伴,他自己自学韩语,达到了能够跟当地人流利交流的水平,又自学钢琴,考完了英皇八级,现在也可以做一个双语的钢琴老师。 在这期播客中,Dillon分享了他从金融到幼教的转型故事,也从幼教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他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同时,他也基于外籍男幼师的个体经历,聊聊(幼教)行业里的性别歧视。 🧩 收听导引 00:25 Intro 聊聊为何开设「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这个栏目 浅浅介绍一下本期伙伴:Dillon 6:20 Section 01 |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教育」和「教师角色」? “不把孩子当孩子”的说话方式:不用儿语 早教课不能全是唱唱跳跳,需要留白,需要安静 教师角色:不是讲台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 18:54 Section 2 | 职业转型经历:从金融跨到儿童教育 审计让我一眼望到了头,儿童教育却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 决定和儿童一起工作的decisive moment:突然发现自己主动在加班也不觉得讨厌,甚至期待着上班的时候 没有纯粹的沉没成本,学过的都不会白学 31:47 Section 3 | 为转行所做的努力?好像也没怎么努力。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perfect moment,很多事情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发生了 「边做边学习」的成长型心态或许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吧! 36:04 Section 4 | 幼教行业的性别话题探讨 幼教行业的性别隔离是全球现象 期待行业里有更多元性别的从业者 个体经历:作为男幼师,在中国没有感受到性别歧视,反而在新加坡会 43:11 Section 5 | 面对职业转型前后的收入差距,家人怎么看? 我的妈妈一直都很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她就会觉得能养活自己就好了 44:46 Section 6 | 期望自己将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教育经历? 每个家长,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的社会之中,不是自己做得好,就会好 身心健康最重要,那是可以抵御动荡世界的基石 52:01 Section 7 | 如何让孩子不成为偏见与歧视的“二次生产者”(reproducers)? 教育比媒体更有效:从家庭出发,切断错误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paradox:如果我们不强调discrimination,是否discrimination就不会存在?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稿图文@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1】获取 🧩英文小黑板/名词解释 P.S. 英文会有一词多义,这里只标注在播客中出现的意思 * opening (本期特指早教课开场的热身活动) * cognitive development 认知发展 * language development 语言发展 * hyper 亢奋的 * rowdy 吵闹的(本期播客里rowdy play特指大人带着孩子玩会出现的一些比较“野”的游戏状态) * explore 探索 * energy 能量 * definition 定义 * discrimination 歧视 * balance平衡 * bias 偏见 * gender diversity 性别多元 * racial inclusivity 种族包容性 * women-dominated sector女性为主的行业领域 * paradox 悖论 * promote 晋升;倡导 * pedagogy : the art, science, or profession of teaching (教学法) * reproducers 再生产者 * Jean Piaget(1896-1980):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 social emotional wellbeing 社会情感幸福 * the way he perceives the world 三观 * sunk cost 沉没成本 * drop out 退出(本期描述的是一种“止损”状态) * persist 坚持 🧩 更多或许有用的分享 TED Talk: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Pedagog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policies 城市与社会︱“女性化”的幼师行业?男教师的矛盾与挑战 CASEL:Fundamentals of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 节目制作 策划&录制&剪辑&文字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 Monkey 📩来串台/来做客 / 推荐嘉宾 | @ 栏目: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58分钟
3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