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328. AI+失业潮:成为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18项能力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失业不是灾难,是结构被替代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裁员,而是一场系统性岗位大洗牌。 * AI 每秒钟生成内容量超过传统广告公司一天的文案总和; * AI OS不再是插件,而是团队成员,可以完成会议记录、策划、写方案; * 营销、品牌、公关、内容行业,中层岗位的“中介价值”正在被AI压缩殆尽。 世界经济论坛(WEF)已经明确提出:50%职能将因AI改变,44%人才将在三年内需要重新培训。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临界点。 1. 智能化浪潮已成必然 自动化工具让“操作”变得廉价; 只有“设计工具”的人,才能主导未来。 2. 角色升级,压制岗位思维 岗位正在被“系统角色”所替代; 你要成为“系统构建者+AI导演+表达影响者”。 3. 知识储备失去稀缺性 AI可瞬时提供海量信息; 真正竞争力在于“能否提出高质量问题并整合解决方案”。 4. 竞争维度:从“人对人”到“系统对系统” 单一技能已难敌复杂需求; 悟“系统—创意—协同—影响”四向度,才能真正不可替代。 AI时代的三大挑战: 1. 技能过时加速:传统知识和技能生命周期大幅缩短。 2. 人机协同重构:未来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3. 价值创造转移:从执行层转向设计层、决策层、创新层。 解决方案:能力重构与升级 要在这场变革中生存并崛起,我们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能力重构,培养AI无法复制、难以替代、具备复利增长潜力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即“AI+360°π创新增强型人才”。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画像。它们不是孤立技能,而是相互联动的立体能力系统,是你能否成为组织核心节点的“通行证”。 01. 创新系统性战略思维 🔑 以创新为导向,建构长期增长的系统蓝图 不只是制定计划,而是具备在高度不确定与跨界融合时代中,主动发现创新机会,并以系统性方式整合资源、流程、技术与用户,将创新转化为具象战略路径与可执行组织设计。 02. AI+科技创新力 🔑 理解核心原理,主导人机协同场景落地 不仅用AI工具,而能洞察AI底层逻辑、大模型与智能体生态,构建AI驱动的业务系统,从设计到部署落地真正实现人机混合协作的效能革命。 能力关键:理解底层AI原理,设计“人机协同”工作流不仅要会用GPT、Midjourney,而是深入理解大模型、智能体、Agent机制,具备构建企业AI能力栈、流程再造与技术转化为价值引擎的实操能力。 03. 领导力及社会影响力 🔑 不只是带队,更是构建方向与共识的系统引领者 用信念感、议题引领力与心理安全机制凝聚人心,通过构建愿景与价值网络,推动组织、行业与社会走向新共识,形成持续影响力与行动力。 能力关键:用愿景+心理安全+议题影响力凝聚系统协同 360°π人才不是独行侠,而是拥有领导组织、激发协同、引领议题的内容表达与组织影响能力。通过信念叙事、社会共识、社群机制驱动长期影响力。 04. π型跨界复合专长 🔑 用多维知识打通边界,推动突破性融合创新 至少掌握两个专业领域,并能在知识交汇处实现新价值组合,形成兼具深度与桥梁效应的“跨界融合解决者”角色。 能力关键:精通两门以上高价值领域,实现知识交汇创新 不再只是“T型人才”的一专多能,而是深耕交叉领域(如AI×品牌、数据×设计),能在行业交汇点挖掘商业机会与变革潜力,构建整合性解决方案。 05. 商业创新复利增长力 🔑 打造从创意到变现的乘数型增长模型 基于系统增长逻辑,构建从内容创意—用户触达—产品设计—商业闭环的复利机制,实现品牌与业务的多轮放大效应。 能力关键:设计商业闭环,实现系统性可扩张的盈利模型 以创意为起点,搭建“内容产出—渠道分发—用户沉淀—产品变现”的完整循环,形成单位投入乘数效应,并能驱动正向飞轮式商业增长。 06. 品牌力|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认知资产”与共鸣系统 🔑 定义可持续心智认知与品牌人格系统 超越logo与广告,建立品牌信仰、价值主张与人格体系,将品牌转化为结构化资产与组织长期认知护城河。 能力关键:构建品牌世界观、叙事力与资产化路径 深度掌握品牌定位、人格化表达、视觉系统与社群共建机制,能让品牌成为文化锚点与情感连接器,实现长期心智占位。 07. 媒介思维与多模态内容能力 🔑 不是执行者,而是品牌媒体系统的设计者与主编型人物 从传播机制、内容算法、媒介语法到表达调性全面掌握,构建自主内容网络、沉浸式用户旅程与品牌舆论主场。‘ 能力关键:媒介思维,社会化媒体能力,掌握从文字、视频到互动体验的内容架构与表达 具备将内容策略、创作力与渠道算法融合的能力,能用音频、视频、图像、交互体验打造多平台沉浸式叙事系统,是品牌媒体化的核心执行者。 08. 产品设计思维|构建用户与商业之间的“价值接口” 🔑 将商业目标转化为场景价值体验 以“用户行为路径”为核心,整合功能、内容、体验与品牌,打造具备差异性和感知价值的创新产品与系统化体验旅程。 能力关键:以场景思维驱动产品创新,让功能转化为体验 理解用户需求、组织目标与环境变量,能够用产品化手法落地创新方案,打通“场景—产品—用户旅程”之间的逻辑闭环。 09. 用户洞察与体验设计|与用户共振的“感知力+系统力” 🔑 穿透用户情绪与动机,构建感知闭环 通过数据洞察+深度共情+体验建构,精准定义用户核心需求,设计高粘性的旅程结构与共创机制。 能力关键:从数据到情感,洞察用户动机与非显性需求 结合行为数据、情绪追踪与社群反馈,能够描绘用户心理地图,进而设计沉浸体验、情感连接与社群粘性。 10. 项目统筹与组织进攻力|落地复杂项目的“战术指挥官” 🔑 打通战略与执行的资源调度者与节奏指挥官 在复杂协作网络中统筹时间、人力与结果,推动项目从0到1再到可规模化复制的“系统化进攻”。 能力关键:协调资源、时间、团队,完成战略型任务突破 能在资源有限、节点密集、多角色冲突的环境中整合资源、管理节奏,并推进阶段性落地,是组织战略落地的中坚力量。 11. 复杂问题解决力|面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建模专家+创新解决问题的人” 🔑 多维建模、多解路径的结构化应变者 面对多变量不确定性,具备拆解问题、建构逻辑与模拟结果的结构思维,快速找到具现实约束下的最优解决路径。 能力关键:协调资源、时间、团队,完成战略型任务突破 能在资源有限、节点密集、多角色冲突的环境中整合资源、管理节奏,并推进阶段性落地,是组织战略落地的中坚力量。 12. 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 🔑 以清醒结构抵抗信息噪音与从众逻辑 拆解逻辑结构、质疑隐性假设与识别数据偏差,在高度纷杂的环境中做出独立判断与高质量分析决策。 13. 社会创新与共益能力 🔑 设计双赢机制,让商业回报与社会价值同行 将ESG、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与业务模型结合,推动“共益组织型增长”,成为新一代变革引导者。 14. 信念驱动力与价值感召力 🔑 以长期主义驱动个人与组织的精神核心 清晰的使命系统、自洽的价值观与行动一致性,让组织与社群产生高强度信任连接与持久动能。 15. 国际表达与跨文化协作力 🔑 打通全球语境的连接者与讲述者 具备中英双语表达、国际谈判与文化适配能力,在多元背景中推进合作、表达主张并塑造全球影响力。 16. 终身学习与生命力管理 🔑 构建“可持续创造系统”,实现持续升级与不枯竭的高效能 结合认知、身体、情绪与学习策略,建立自我调节与自我迭代机制,支持长期高强度的创造与执行。 能力关键:构建认知进化、情绪调节与健康节奏三位一体体系 拥有长期规划、自我反馈与节奏控制能力,在高压与高速时代保持创造力与能量不枯竭,是自我升级的核心引擎。 17.前瞻性与未来设计力|成为趋势共振者与原型建构者 🔑 从趋势中生成战略原型,提前布局未来增长路径 通过未来情境建模与趋势洞察,构建3年-10年的产品、组织与市场路径图,提前预演与应对结构性变化。 能力关键:运用未来学、场景推演与战略原型构建方法 能在模糊状态中识别未来信号,构建不同未来剧本并反向推导今天的设计行动,是战略创新与市场先发优势的关键因子。 18. 生态系统架构与协同力|从单打独斗走向共生协作 🔑 组织边界的架构师,打造共创生态与资源协同闭环 设计并运营品牌—平台—开发者—用户的共生网络,定义合作机制、价值流与API化能力协作系统,实现系统性共赢。 能力关键:构建平台—品牌—伙伴—用户的开放式共创机制 打破组织边界,设计多方共创机制(API思维、数据共享、内容协同等),推动资源、能力、影响力的跨边界流动,是下一代“生态型人才”的核心指标。 在这场人机共创的大潮中, 你的价值不再在于你会做什么, 而在于你能设计什么、能表达什么、能协同什么、能预见什么。 请记住:“AI 不会取代你,但会替代不会进化的人。” 成为 AI+360°π 创新增强型人才,才是你迈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在评论区或私信里,欢迎你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在这18项能力中,你最想先提升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2. 你准备从哪一个“π型”主干领域开始实践? 3. 你对未来设计力(第17项)的理解和应用,有哪些初步想法?

22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27. 做品牌 还要会“做人”:如何用 “活人感” 赢得人心?|联合钱钱品牌局

前瞻钱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品牌说教。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完美无瑕的广告形象,而是能与之共鸣的“真实存在”。于是,“活人感”营销应运而生——品牌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以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态度的“人”的姿态,走进用户的生活。 从海尔高管穿着便装走进用户家中唠家常,到蜜雪冰城的“雪王”在社交媒体上化身“打工人嘴替”,再到老乡鸡微博小编的“手写错别字”出圈……这些品牌不约而同地做对了一件事:放下身段,做个“活人”。 共谈嘉宾: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 / 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莫胜晖 创+100品牌榜 专家顾问 / MSAI 营销科学家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1:08 海尔的“活人感”高管团队,不装不演,特别真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品牌说教。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完美无瑕的广告形象,而是能与之共鸣的“真实存在”。于是,“活人感”营销应运而生——品牌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以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态度的“人”的姿态,走进用户的生活。 从海尔高管穿着便装走进用户家中唠家常,到蜜雪冰城的“雪王”在社交媒体上化身“打工人嘴替”,再到老乡鸡微博小编的“手写错别字”出圈……这些品牌不约而同地做对了一件事:放下身段,做个“活人” 4:24 “活人感”在于没你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虚无神花的角色。 6:38 品牌拟人化可以和顾客发生一种亲密朋友关系。 9:36 雪王的打工日记成为打工人最强嘴替。 11:56 视觉文案都是营销人、品牌人宣传品牌的基本功。 14:27 品牌的IP或者品牌人格,都属于品牌资产。 17:20 品牌IP只是个承载物,承载的是你品牌的核心价值观。 20:57 活人感营销方面,社交媒体是主阵地。 23:58 品牌的活人感营销从远的来说是企业的核心战略定位。 27:29 明星综艺的活人感的代言,真实,融入的特别好。 一、活人感觉醒:从符号化到人格化的品牌进化革命 (一)商业语境下的活人感本质重构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 “第四堵墙” 正在加速崩塌。传统营销构建的 “品牌神话” 逐渐失效,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 “完美人设” 产生集体免疫。 正如海尔集团周云杰总裁带领高管团队走访普通用户家庭时的真实场景 —— 放弃西装革履的精英形象,身着日常服饰坐在小板凳上倾听真实需求,这种 “去光环化” 的姿态反而激活了消费者的情感共振。 活人感的本质,是品牌从 “神坛” 到 “人间” 的角色迁徙。它要求品牌摒弃 “伟光正” 的虚假完美,以 “不完美的真实” 构建信任基石。 就像蜜雪冰城雪王 IP 的 “捣蛋鬼” 人设,“不规矩” 行为,反而突破了文化隔阂,引发社交媒体二次创作热潮。 (二)消费代际更迭下的认知革命 Z 世代消费者的崛起,推动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63% 的 Z 世代更愿意为 “有真实感的品牌” 买单,而传统的 “高端感”“科技感” 权重持续下降。这种认知转变体现在三个层面: * 内容消费:从被动接受广告灌输转向主动参与内容共创。麦当劳 “深夜开麦” 栏目通过用户填空题互动,催生 “买麦麦股份” 等神回复,将品牌内容生产权让渡给消费者。 * 关系定义:拒绝 “品牌 - 消费者” 的二元对立,追求 “品牌 - 朋友” 的平等对话。喜茶推出的 “员工日常 vlog”,展示店员制作饮品的失误与补救过程。 * 价值认同:从产品功能消费升级为情感价值共鸣。多芬 “Real Beauty” 运动聚焦真实女性身体叙事,放弃传统模特的标准化审美。 二、三维建模:活人感营销的立体化构建体系 (一)底层架构:品牌人格的深度解构与重构 品牌人格化是活人感营销的底层代码,以雪王为例,其 “平凡小人物” 的人格定位,精准匹配蜜雪冰城 “平价茶饮” 的品牌基因: 1. 人格锚点:确定核心性格特质(如雪王的 “调皮 + 接地气”),形成差异化识别符号。 2. 行为系统:围绕人格特质设计品牌行动逻辑。雪王在哈尔滨旅游旺季与游客共跳科目三,在马来西亚发布 “摸鱼日记”,均是 “打工人嘴替” 人格的具象化表达。 3. 价值内核:将品牌价值观注入人格灵魂,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品牌行动。 (二)内容引擎:社交时代的真实感内容生产范式 社交媒体作为活人感营销的主战场,需构建 “三无内容体系”—— 无剧本、无滤镜、无套路: * 场景化叙事:将品牌融入用户生活场景,打造 “可参与的真实”。宜家 “生活实验室” 系列短视频,记录用户在宜家样板间的真实生活片段。 * 情绪化表达:捕捉用户微情绪,以 “反鸡汤”“反焦虑” 的真实表达建立连接。 * 互动化共创:设计低门槛参与机制,让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可口可乐 “歌词瓶” 活动,邀请用户上传自己的歌词片段印制在瓶身。 (三)接触点管理:全链路真人感体验设计 活人感营销需渗透到用户旅程的每个触点,实现 “从认知到忠诚” 的体验闭环: 1. 创始人 IP 化:创始人走出幕后,以真实人格参与品牌传播。 2. 员工赋能计划:将员工转化为品牌活人感传递者。海底捞推行 “员工自由发挥机制”,允许服务员根据顾客场景即兴提供服务。 3. 危机响应机制:以真人化沟通化解信任危机。 三、风险防控:活人感营销的三大认知陷阱 (一)真实感≠无底线曝光 活人感的 “真实” 是经过筛选的建设性真实,而非不加修饰的原生态呈现,实现真实叙事与价值传递的统一。 (二)人格化≠娱乐化失焦 品牌人格需服务于长期价值建设,避免陷入 “为娱乐而娱乐” 的流量陷阱。 (三)场景化≠脱离品牌基因 场景选择需与品牌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否则会引发认知混乱。 四、未来图景:活人感营销的进化方向 (一)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真实 AI 与元宇宙技术正在重塑活人感的呈现方式。耐克在 Roblox 平台创建 “Nikeland” 虚拟空间,用户可以自定义虚拟形象试穿新品,参与虚拟跑步赛事。 (二)价值共生的品牌公民化 活人感营销将升级为 “品牌公民” 模式,品牌不再是商业主体,而是具备社会责任感的 “活人个体”。Patagonia 通过 “地球税” 计划、环保倡议等行动,将品牌活人感升华为 “可持续生活方式引领者”。 (三)文化共振的本土性创新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背景下,活人感营销需深耕本土文化基因。 当品牌学会像人一样思考、表达、行动,本质上是在回答商业的终极问题 ——“品牌何以存在”。活人感不是营销技巧的堆砌,而是商业文明的范式革命:它要求品牌从 “利润至上” 的冰冷机器,进化为 “有温度、有态度、有担当” 的商业生命体。 在这个消费者追求 “真实连接” 的时代,唯有真正 “活起来” 的品牌,才能在用户心智中构筑不可替代的情感壁垒,实现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共生的跃迁。 TAKEAWAY 1、“活人感” 本质是品牌去光环化,以真实形象构建信任基石,拒绝 “完美人设”。 2、消费代际更迭推动品牌需从功能消费转向情感共鸣,真实感成 Z 世代重要买单因素。 3、品牌人格化构建需锚定核心特质、设计行为系统并注入价值内核,实现差异化识别。 4、社交内容应聚焦场景化叙事、情绪化表达与互动化共创,打造 “三无”(无剧本、无滤镜、无套路)真实感。 5、全链路体验设计需激活创始人 IP、赋能员工并完善危机响应机制,渗透用户旅程触点。 6、活人感营销需警惕真实感≠无底线曝光、人格化≠娱乐化失焦、场景化≠脱离品牌基因三大陷阱。 7、技术赋能下,元宇宙、AI 等将推动品牌实现沉浸式真实体验,升级用户互动维度。 8、品牌公民化趋势下,活人感需与社会价值共生,从商业主体转型为责任个体。 9、本土化创新是关键,深耕文化基因可实现传统商业元素与现代消费场景的共振融合。 10、活人感营销的终极目标是让品牌成为用户生活参与者,以情感壁垒驱动长期价值共生。 “活人感”营销的本质,不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而是品牌从“物”到“人”的进化。当消费者不再把品牌视为冰冷的商业符号,而是愿意与之调侃、倾诉甚至“互怼”的朋友时,真正的品牌忠诚度才得以建立。 未来的商业竞争,或许不再是产品功能的比拼,而是谁更能让消费者感受到“你懂我”。毕竟,在这个算法支配注意力的时代,真实的情感连接,才是最稀缺的奢侈品。 思考点 1、如何平衡品牌真实感呈现与商业价值传递? 2、技术迭代下,品牌如何避免活人感营销陷入形式化陷阱? 3、品牌如何挖掘文化基因打造差异化活人感叙事?

34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26. 必看 新书!《生成 AI重构营销新范式》:从生产力革命到商业经营的底层重构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x MSAI 营销科学艺术: 营销发展的长河中,新技术的涌现往往意味着变革。生成式 AI 的出现,它不是对现有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颠覆性革命。 即将于 5 月 30 日发布的《生成:AI 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一书,深入探讨了生成式 AI 给营销领域带来的全新变革。 与以往认为 AI 只会替代体力劳动者的观念不同,生成式 AI 展现出了强大的 “心智生产力”。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创作,且速度惊人。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SHOWNOTES 1:13 AI对于营销意味着什么:新的媒介,新的沟通方式,新的信息呈现方式。 2:56 生产内容不是营销的全部,洞察力在生产内容之前非常重要。 5:53 洞察力是发现社会在表面之下与众不同的新现象。 9:11 AI既可以对内容进行洞察,也可以使用虚拟的人进行洞察。 10:25 KOL在AI帮助下有了写稿的能力,品牌能够用网红粉丝来进行传播。 11:45 绝味内部的AI使用的核心点:赋能店长做了店长AI助理。 17:03 企业用AI做了大量的场景的培训,让企业的员工变成了超级员工。 营销生产力的三维重构:洞察、内容与媒介 传统观念中,营销的核心在于内容生产,如拍片子、写文案、起名字等。但在生成式 AI 时代,这种认知需要被彻底更新。营销生产力应被重新定义为三个关键维度:洞察力、内容生产能力和媒介触达能力。 (一)洞察力:营销的灵魂与起点 洞察力是穿透表象、发现社会潜在新现象的能力,是营销活动的灵魂与起点。没有洞察力支撑的内容生产,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空洞的文字堆砌。生成式 AI 在洞察力领域的应用,正在颠覆传统的市场研究模式。 借助多模态内容识别技术,AI 能够快速分析内容中的情绪与情感。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自组织 agent 技术,AI 可以生成模拟的虚拟消费者。 这些虚拟消费者能够模拟不同身份、性格的真实用户,与专家式 AI 进行对话,从而实现 “左右互搏” 式的深度洞察。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消费者访谈、焦点小组等调研方式受到挑战。 AI 不仅能避免人类在调研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偏见和情绪干扰,还能通过大规模模拟,快速、全面地挖掘消费者需求背后的本质,为产品测试和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二)内容生产:从 “量的爆发” 到 “质的提升” AI 在内容生产领域的生产力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曾经需要人工撰写 100 篇文案,如今借助 AI 可轻松生成 10000 篇。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 “量” 已不再是竞争的关键,“质” 的提升才是核心。 AI 不仅能提高内容生产效率,更能赋能更多人成为创作者。过去,网红、KOL、KOC 等群体可能因缺乏专业的文案写作能力而受限,如今 AI 为他们插上了翅膀,使其能够轻松产出高质量内容,成为社交媒体营销的主体力量。 这一变化正在重塑营销内容生产的格局,让更多元化的声音参与到营销传播中。 (三)媒介触达:从 “大众传播” 到 “圈层渗透” 媒介触达能力是将营销内容传递给目标受众的关键。在生成式 AI 时代,媒介触达正从传统的大众媒体主导,向社交媒体圈层渗透转变。联合利华 “全面向社交媒体转型” 战略,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品牌不再依赖电视、大型网站等传统渠道,而是通过赋能 KOL、KOC 及其粉丝,利用他们的社交影响力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更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圈层,能够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触达。 实战案例:AI 如何重塑企业营销模式 (一)绝味鸭脖:AI 赋能店长,激活终端营销力 绝味鸭脖在 AI 应用方面的实践,为传统零售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针对全国数万家门店的店长群体,绝味为每位店长配备了 AI 助理。 这些 AI 助理具备语音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视频、语音等形式,及时向店长传达总部活动信息,解答私域拉新等营销相关问题。 AI 助理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店长因缺乏专业营销知识而面临的文案撰写、活动理解等难题,更通过构建触达中心、素材中心、共创中心和能力中心,实现了全国门店营销活动的高效统一管理。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 AI 在赋能基层员工、提升企业整体营销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二)美容院:AI 培训打造超级员工,提升服务温度 在服务行业,一家美容院通过 AI 进行场景化培训,实现了员工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往,企业向客户发送的邀约短信多为格式化模板,缺乏个性化和情感共鸣。 借助 AI,企业能够根据客户身份、需求,生成富有共情力和感染力的沟通内容,为客户提供更具温度的服务。 AI 在培训中的应用,让普通员工能够快速掌握专业的沟通技巧和服务理念,变身 “超级员工”。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更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印证了 AI 在提升企业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员营销时代:AI 助力企业培养超级员工 生成式 AI 的发展,催生了 “全员营销” 的新范式。在传统模式下,全员营销面临着信息传递误差大、员工能力参差不齐等难题,而 AI 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 AI 工具和环境,无需依赖员工个体的超强能力,即可让普通员工迅速成长为 “超级员工”。 AI 帮助员工突破能力瓶颈,实现 “力出一孔”(力量集中)和 “利出一孔”(利益一致)的高效管理模式,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凝聚全员力量,实现协同发展。 从洞察到内容生产,从媒介触达到全员营销,生成式 AI 正在重塑营销领域的各个环节。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 随着《生成: AI 生产力重构营销新范式》的发布,相信会有更多企业认识到 AI 的价值,拥抱这场生产力革命,在 “AI + 商业” 的新范式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增长。 TAKEAWAY 1、生成式 AI 推动营销从工具升级转向生产力体系与商业范式的全面重构。 2、营销生产力解构为洞察力、内容生产、媒介触达三维度,AI 重塑各环节效率与逻辑。 3、虚拟消费者模拟技术颠覆传统调研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深层需求洞察。 4、AI 赋能全民内容创作,瓦解广告精英垄断,企业竞争力转向创意策源与质量把控。 5、媒介触达从 “大众广播” 进化为 “圈层穿透”,用户成为传播节点,推动品牌传播共创。 6、全员营销借 AI 落地,普通员工通过 “数字外骨骼” 变身超级员工,提升组织整体效能。 7、营销部门职能转型为 “生态构建者”,聚焦战略、数据与工具赋能,而非基础执行。 8、生成式 AI 重塑营销人才结构,AI 协作、创意评估等新技能成核心竞争力。 9、企业需警惕 AI 伦理风险、技术依赖与组织惯性,建立 “人机协作” 的可持续模式。 10、营销未来将走向 “人机共生”,AI 承担重复工作,人类聚焦战略与情感价值创造。 思考点 1、生成式 AI 如何平衡营销效率提升与人类创意不可替代性? 2、传统企业该如何突破组织惯性,构建「液态型」AI 营销体系? 3、人机共生时代,营销人才需掌握哪些核心技能以应对范式变革?

21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25:效果营销≠ROI营销!未来营销是小步快跑,中期转化优化 还是 长期品牌沉淀?

前瞻钱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品牌营销的环境日益复杂。面对品效协同、数据驱动等新趋势,品牌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 【钱钱品牌局】播客特邀EFFIC+创始人TONY,并深入探讨以下关键议题: 效果营销的边界与价值:如何超越短期ROI,构建长期增长框架? 效果营销的常见误区:数据依赖、盲目跟风、组织架构错配如何破解? 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的协同:为什么“品效合一”可能是个伪命题? 2025年营销增长的关键策略:组织变革、数据驱动、多目标导向如何落地? 共谈嘉宾: TONY EFFIC+创始人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 《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莫胜晖 创+100品牌榜 专家顾问 / MSAI 营销科学家 KANT 媒介360 智库 副总经理 SHOWNOTES: 2:48 如何界定营销有效性,其实就看生意有没有增长。 4:33 品牌对一个主品过度投资时,它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6:07 效果营销的边界也发生了变化,抖音、快手、知乎都被归为效果营销的范畴。 8:26 人群精准类的媒体,而且预算可控效果可控都被广泛的概括为效果媒体。 14:18 AI是按照线性的过程去思考,人可以跳步性思考。 16:05 效果广告营销的误区:不管什么样的广告产品,它本质是一个传播手段。 18:43 每一个平台都有它的价值,具体价值取决于我们怎么去使用。 22:24 广告主掌握单平台和跨平台之间的数据协同,这是助力营销的重要点。 26:16 中国每一个细分的人群,都有非常大的量吗,营销要耕耘细分领域。 32:15 效果广告跟风不可怕,盲目跟风很可怕。 39:25 “品效合一”:是通过效果传播的手段,不断挖掘品类的潜在的机会。 45:18 在目前这个时代,内容这层面是要不断的去加强内容传播。 47:07 效果目标可以让人买一次产品,品牌目标让这个人以后接着买产品。 49:33 企业主自己做内容所产生的价值,更多的来源于短视频博主描绘的价值。 50:03 广告主做品牌协同营销难点在于意识很难统一。 52:15 把生意目标解构成不同的维度及阶段的目标,这是完成品效协同的重要步骤。 59:42 广告主需要学一些传统的营销理论,因为营销理论几十年来是没变的。 1:01:01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媒体的运用,要去分析用好它。 效果营销的边界与价值:从短期ROI到长期增长框架 在谈及营销的“有效性”时,TONY指出:“生意的增长是衡量营销有效性的核心,但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结构性增长的营销框架。” 他举例说明,过度聚焦单一主品的营销会导致边际效应递减,而通过挖掘新人群和品类机会,能够为品牌带来更可持续的增长。 TONY认为,效果营销的边界正在拓宽,从最初的搜索引擎扩展到如今的抖音、小红书等多平台。然而,许多企业仍将效果营销简单等同于即时转化,忽略了其背后的“多目标导向”价值。 他强调:“效果营销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数据手段,将营销目标前置,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非仅追求短期ROI。” 效果营销的常见误区:数据依赖与差异化缺失 TONY犀利指出当前效果营销的两大误区: 1. 唯ROI论:盲目追求即时转化,忽视品牌长期价值,导致人群固化与竞争内卷。 2. 数据陷阱:企业过度依赖数据,陷入“共读会”式分析,反而失去创新动力。 他比喻道:“数据就像面包配方,但面粉的吸水率和烤箱温度才是关键。企业需要‘假设-验证’的思维,而非机械复制成功案例。” 此外,TONY呼吁品牌重视差异化思维,避免盲目跟风,“差异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用户和市场的深刻洞察。” 品牌与效果协同:从割裂到融合 针对“品效合一”的热议,TONY提出全新视角:“品效协同的本质是品类效果合一。”品牌广告塑造长期认知,效果广告促成即时转化,二者缺一不可。 他以奢侈品为例:“品牌广告让用户向往,效果广告将向往转化为购买。割裂两者,只会损害长期增长。” 对于企业实践品效协同的难点,TONY坦言:“关键在于结构性思维——将生意目标拆解为不同维度和阶段,并通过内建团队实现协同。” 他建议企业建立内部效果营销、内容和数据团队,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 TAKEAWAY 1、营销有效性不仅是短期ROI,而是构建兼顾短期转化和长期结构性增长(人群、品类、品牌资产)的框架。 2、效果营销的边界已扩展至所有精准触达用户的媒介(如抖音、小红书),但需超越“即时转化”,关注归因分析和长期影响。 3、唯ROI论会导致人群固化、流量成本飙升,需结合多目标投放(如品牌认知+转化)和私域运营。 4、数据是工具而非答案,避免“共读会”式分析,采用“假设-验证”模式,用数据支持决策而非主导决策。 5、差异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如细分人群、场景痛点),避免同质化内卷。 6、品牌广告(长期心智)和效果广告(即时转化)本质协同,关键是以统一叙事贯穿用户旅程(如种草+转化闭环)。 7、“品效合一”可能是伪命题,真正的协同是“品类效果合一”——通过内容传递产品价值,而非硬塞品牌故事。 8、品效协同的难点在于组织KPI冲突和数据归因,需设立共同目标(如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和跨平台数据整合。 9、2025年企业需内建三大团队:效果营销(自主优化)、内容(生产非购买)、数据科学(挖掘间接价值)。 10、未来营销是“小步快跑+结构性布局”,平衡短期测试(新渠道/人群)、中期转化优化和长期品牌沉淀。 思考点 1、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看待营销的“有效性”? 2、完全以ROI为导向的投放,有哪些弊端? 3、有哪些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协同的新形式?

72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324. 创+创新品牌解读:盒马的创新零售革命,理想的智能创新变革与Oatly的创新环保使命

前瞻钱瞻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期《创+TALK》播客将深入探讨三个在创+新兴品牌100强中表现卓越的品牌:盒马、理想汽车和燕麦奶品牌Oatly。这三个品牌分别在新零售、智能汽车和植物基饮品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分析它们的创新实践,我们将揭示这些品牌如何通过技术、商业和文化创新实现持续增长,并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SHOWNOTES 01:04 盒马围绕这个门店三公里范围构建了30分钟配送体系盒马通过技术赋能供应链场景化营销增添粘性。 07:10 理想增程式技术,从2018年开始的理想发布一开始,就引发了新的一轮行业的一些变革跟地震。 09:17 理想汽车72小时订单就突破了3万,证明了高端化的一个可行性。 16:06 Oatly避开传统的超市零售的渠道,转而进攻精品咖啡店。 17:59 Oatly通过re-run drop 3部曲营销活动,将艺术与环保相结合,唤起了公众对循环利用的共鸣。 盒马:新零售的创新标杆 盒马作为新零售的标杆型企业,自2015年创立以来,通过多维度的创新重构了零售行业的价值链条。以下是其主要创新点: 1. 业态重构与供应链变革:盒马首创了“超市+餐饮+物流+APP”的复合模式,将线下体验与线上交易相结合,构建了30分钟配送体系,实现了线上订单占比超50%。成熟门店的线上转化率高达35%。 2. 零供关系与供应链革新:2018年,盒马取消了传统零售的进场费和促销费,转向买手制和垂直供应链直接对接,降低了成本。通过盒马村的订单农业模式,与185个农村合作,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3. 多业态探索与战略聚焦:盒马曾尝试约十种业态,包括盒马鲜生、X会员店、盒马奥莱等。2024年调整为聚焦盒马鲜生、即时零售和盒马NB下沉市场折扣店,提升了盈利能力。盒马鲜生的毛利率达到了22%,创历史新高。 4. 科技赋能与场景化体验:盒马通过AI视觉秤技术,实现了0.8秒内识别1000余种商品,减少了称重排队时间。智能价标签动态显示商品的新鲜度和好评率,辅助消费者决策。悬挂链系统让分拣效率提升三倍,检货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4分钟。 5. 会员体系与精准营销:盒马X会员店尝试付费会员制,结合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推出云享会线上频道,提供会员专享价和差异化服务。尽管面临运营挑战,但线上复购率达到了55%。 6. 品牌跨界与内容营销:盒马与老字号品牌如光明、六必居合作推出联名商品,通过产品创新和IP联动吸引消费者。疫情期间推出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临时就业问题,强化了品牌社会责任感。 7. 乡村振兴与公益实践:盒马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帮助贫困山区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2020年累计带动销售额超30亿元。疫情期间坚持不打烊保供应,为武汉139家医院捐赠物资超600万元,并首创共享员工模式,吸纳了4000余名餐饮业闲置员工。 理想汽车:智能汽车的创新先锋 理想汽车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领军企业,通过持续的创新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是其主要创新点: 1. 增程式技术:理想汽车采用增程式技术,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问题。2018年发布的理想ONE成为首款量产增程式SUV,直接挑战了纯电才是未来的行业共识。 2. 产品创新:理想ONE定位为无续航焦虑的智能电动车,定价32.8万元。2020年首年销量达到3.2万辆,成为30万以上国产SUV的销冠。80%的用户是家庭用户,平均年龄35岁,复购率超过20%。 3. 资本市场突破:2021年8月,理想汽车在港股上市,募资超过100亿港元,成为首个美股加港股双重上市的新势力企业。 4. 高端化与用户体验:2022年发布的理想L9定价45.98万元,被称为“500万内最好的SUV”,72小时订单突破3万,重新定义了豪华家用车。 5. 盈利与市场表现:2023年Q3,理想汽车实现首次盈利,净利率达到28亿,毛利率22%,成为首个盈利的造车新势力。2023年12月,月销量突破5万辆,成为新势力中首个BBA级别的销量品牌。 6. 用户思维与文化:理想汽车注重用户思维,创始人李想亲自在社群与用户互动,进行家庭用户调研。企业内部强调务实、效率和结果导向,避免一言堂。 7. 社会价值:理想汽车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重新定义了家庭豪华车。同时,注重碳中和和产业链赋能,目标是到2025年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30%,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90%。 Oatly:燕麦奶的创新引领者 Oatly作为全球植物基饮品市场的领军品牌,通过多维度的创新推动了燕麦奶的普及。以下是其主要创新点: 1. 品牌定位与广告语:Oatly的广告语“Wow No Cow”(哇,没有牛)简单而有力,强调了产品作为植物基的特性,传递出对传统乳业的挑战和革新。 2. 商业创新:Oatly通过“三个一”战略(一个产品、一个渠道、一个城市)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在上海作为试点城市,通过精品咖啡店渠道,迅速铺货并引发合作热潮。 3. 社交营销:Oatly通过与星巴克等品牌合作,迅速进入消费者视野。利用微信朋友圈、视频号等多触点广告投放,吸引潜在消费者,并通过小程序商城实现私域沉淀。 4. 科技创新:Oatly创始人发明了独特的酶解技术,将燕麦转化为可饮用的液体,解决了乳糖不耐受群体的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线,推出燕麦酸奶、冰淇淋和奶油等产品。 5. 文化创新:Oatly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合作,推出限量版包装和联名服饰,将品牌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通过“Rerun Trap”三部曲营销活动,唤起公众对循环利用的共鸣。 6. 社会创新:Oatly通过“和平回收计划”,建立从消费者到回收处理的闭环系统,实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社交媒体、线上活动和线下体验店,增加用户粘性,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Key Takeaways 1. 盒马的业态重构:首创“超市+餐饮+物流+APP”复合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2. 盒马的供应链革新:取消传统渠道费用,转向买手制和垂直供应链,降低成本。 3. 盒马的科技赋能:通过AI视觉秤和智能价标签,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者决策。 4. 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技术:解决续航焦虑,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 5. 理想汽车的高端化:通过理想L9等车型,重新定义豪华家用车。 6. 理想汽车的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互动和需求,推动产品创新。 7. Oatly的品牌定位:通过“Wow No Cow”广告语,挑战传统乳业。 8. Oatly的商业创新:通过“三个一”战略,成功打入中国市场。 9. Oatly的科技创新:发明酶解技术,推出多样化植物基产品。 10. Oatly的文化创新:通过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互动思考 1.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 盒马通过AI视觉秤和智能价标签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消费者决策。请思考你的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2. 如何通过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打入新市场? —— Oatly通过“三个一”战略成功打入中国市场。请思考你的品牌如何通过类似的策略打入新市场?

21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323. 莎头组合5亿商业估值不是终点!体育明星=新一代消费符号 前瞻体育经济未来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孙颖莎/王楚钦(莎头组合)的世乒赛三连冠,不仅巩固了他们的赛场统治力,更将二人推向了商业价值的巅峰。据业内估算,这对混双搭档目前的商业估值已突破5亿人民币(含代言、周边及IP衍生),但这远非天花板——中国体育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运动员的符号价值已超越传统“冠军逻辑”,成为连接品牌、年轻消费者和文化的超级节点。 体育明星=消费符号×情感载体×文化IP 赛场上的荣耀——三连冠的背后 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混双决赛中,孙颖莎 与王楚钦以3-1战胜了来自日本的吉村真晴和大藤沙月,成功卫冕,且实现了世乒赛混双三连冠。这不仅是他们搭档以来的第三个世乒赛混双冠军,也是中国乒乓球队在本届世乒赛中的首枚金牌,意义非凡。 从2021年休斯敦到2023年德班,再到2025年多哈,王楚钦与孙颖莎的搭档展现了超凡的默契和顶尖的竞技水平。两人的配合几乎无可挑剔,王楚钦的左手持拍和孙颖莎的右手持拍使得他们在攻防中互补无间,技术和战术层面都做到了最佳的协同。 运动员IP进入"泛娱乐化运营"时代 核心特征: * 人设经营成为商业价值核心要素 * 内容生产专业化、机构化运作 * 跨界破圈能力决定变现天花板 发展现状: 1. CP营销效应显著 * 莎头组合B站二创视频超10万+ * 微博CP超话阅读量突破50亿 * 商业代言溢价率提升30-50% 1. 运营模式升级 * 专业MCN机构介入(如樊振东签约聚星动力) * 内容矩阵覆盖短视频、直播、图文 * 全年内容产出规划系统化 1. 破圈效果显现 * 体育明星综艺片酬年增200% * 影视剧客串邀约增长显著 * 时尚杂志封面占比提升至15% 未来演进: * 2025年将出现首个体育明星专属内容厂牌 * 虚拟偶像技术应用降低运营风险 * "体育+娱乐"复合型经纪人成为稀缺人才 品牌机遇: * 提前锁定具有娱乐潜质的新秀 * 开发定制化内容营销产品 * 建立人设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风险提示: * 过度娱乐化影响竞技状态 * 人设崩塌风险系数升高 * 粉丝群体分化可能加剧 数据支撑: * 体育明星娱乐化内容点击量年增180% * 相关商业合作ROI较传统代言高2-3倍 * 粉丝为娱乐内容付费意愿达68% “莎头组合”背后的体育明星经济 然而,王楚钦与孙颖莎的成功不只局限于赛场,他们在场外也展现了强大的商业潜力和品牌价值。作为体育明星,他们通过各类商业代言、跨界合作和社交媒体的运营,成功将自己打造为体育领域的重要IP。、 “莎头组合”为何如此受欢迎 卓越的竞技表现:三连冠的成就,巩固了他们在乒坛的霸主地位。 默契的搭档配合:技术互补,配合天衣无缝,使他们成为强大的混双组合。 个人魅力:孙颖莎的“反差萌”和王楚钦的激情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 社交媒体互动: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与粉丝保持紧密联系,提升了曝光度。 跨界合作与代言:代言多个知名品牌,跨界合作拓宽了商业价值。 粉丝文化:他们的粉丝群体强大且忠诚,带动了相关商品的热销。 民族情感:作为中国乒乓球的代表,承载了国乒的期望,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正能量形象:两人展示了拼搏、坚持与团结的精神,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与体育明星合作的10个创新点 虚拟代言人和AI数字人 利用运动员的AI数字分身进行全天候品牌代言,提供持续的品牌曝光,尤其是在粉丝活跃的非比赛期间。 粉丝共创产品和设计 通过社交平台让粉丝参与联名款产品的设计过程,提升品牌参与感,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 NFT和限量版数字资产 发行运动员签名时刻的NFT数字藏品,吸引收藏市场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带动品牌价值的创新提升。 公益结合代言 将部分代言费用捐赠用于支持公益项目,强化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消费者中建立更高的信任感。 沉浸式赛事营销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为粉丝提供与运动员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提升粉丝参与度和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定制微综艺节目 通过量身定制的轻量化微综艺节目展示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生活,深化明星与品牌的情感链接。 地方特色联名产品 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星联名款,如结合运动员家乡文化的产品,激发地方市场的品牌认同感。 动态代言合同 根据运动员的成绩和表现调整代言费用,激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优秀表现,确保代言收益与明星表现挂钩。 互动型UGC激励计划 鼓励粉丝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参与品牌活动,创作与明星相关的内容,增强品牌的社交传播效应。 品牌与明星形象的深度绑定 将品牌与明星的形象、价值观深度绑定,确保双方在公众眼中的一致性和长久的市场影响力。 与体育明星合作的10个避坑点 人设与品牌形象不符 确保运动员的人设与品牌定位一致,避免选择与品牌形象不符的明星,以免引发粉丝反感和品牌形象受损。 过度曝光带来的负面影响 避免明星频繁代言,过度曝光可能影响其竞技状态,并引发粉丝的反感或国家队的干预。 竞品代言冲突 在签约之前,必须核实运动员是否已有竞品代言,避免出现品牌形象冲突或粉丝的混淆。 未成年运动员的合规问题 对于未成年运动员,必须遵守合规规定,确保代言活动符合国家法律,否则可能面临合同无效或法律问题。 过长周期合同的风险 避免签订过长的合约,尤其是对于潜力新星,若成绩下滑或受伤,可能导致品牌价值下降。 虚拟代言的肖像权问题 确保虚拟代言人的肖像权明确,避免运动员数字分身的使用权纠纷和法律风险。 粉丝群体误判 确保选择明星时理解其粉丝群体的特征和需求,避免将不符合粉丝偏好的产品与明星绑定,影响转化率。 缺乏危机公关预案 运动员的失败或负面新闻可能影响品牌形象,应提前制定应急危机公关方案,确保品牌声誉不受影响。 社交数据造假风险 谨慎对待明星社交媒体数据,避免依赖未经验证的粉丝数据,确保明星的粉丝基础真实可信。 税务合规的疏忽 确保运动员代言收入的税务合规,品牌方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避免因未处理好税务问题而导致的法律后果。 未来体育经济的十大趋势 明星IP化:运动员将成为具有长期商业价值的个人品牌。 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优化粉丝运营和品牌合作。 跨界融合:体育与娱乐、时尚、科技等行业的深度融合。 内容多元化:运动员将通过短视频、直播、纪录片等多种形式与粉丝互动。 区域经济联动:体育明星成为地方文旅营销的重要抓手。 项目均衡发展:从乒乓球等热门项目向其他项目的资源倾斜。 可持续发展: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更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 教育培训: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型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 全球化布局: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将向全球市场拓展。 体育营销的下一站:从“代言”到“共生”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简单贴logo的品牌,而是那些把运动员故事变成品牌故事的玩家。 提问你的团队: 1. 我们的代言人,有超越金牌的叙事吗? 2. Z世代会为TA生产二创内容吗? 3. 如果明天TA输掉比赛,我们的预案是什么? 欢迎关注和订阅前瞻钱瞻! vx:media360

18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微软Build 2025 大会趋势解读:AI系统化、Agent平台化、开发者角色翻篇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年5月19日,微软Build大会在西雅图如期举行。这场被誉为“AI开发世界的操作系统大会”,不仅是一系列产品的堆栈,更是一场对AI未来角色、云原生架构、开发者体验的系统性重申。 微软不再满足于做“辅助开发的工具”,而是全面推动**“AI代理 + 云边协同 + 工程平台”**成为新的数字经济底座。 本期前瞻钱瞻也将带你系统梳理大会中的所有关键技术发布、领导人演讲亮点, 一、纳德拉的宣言:从“智能云”到“代理网络” 微软CEO Satya Nadella 在开幕演讲中抛出一个核心命题: “AI agents(智能代理)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软件运行框架。” 他强调,微软正构建一个“开放的代理网络(Open Agentic Web)”,不同平台、终端、语言和场景中的AI代理将彼此协同,形成“任务驱动 × 多代理互动”的操作逻辑。 关键词: * Copilot 不再是助手,而是可行动的工作代理 * Windows 将成为 AI 代理原生运行系统 * Agent Framework 打开了开发者为企业打造专属AI员工的通道 二、GitHub + Copilot:开发协作的“AI骨干网” 微软CTO Kevin Scott 公开了GitHub Copilot的演进数据: * 日活开发者使用量同比增长2倍 * 企业用户构建 Agent 数量超过 10 万个 * Copilot for Teams 已正式具备“会议助理 + 项目协调 +任务分发”能力 GitHub的新特性: * Copilot Runtime:支持在本地设备中运行40+模型,支持混合运行 * Copilot Tuning:企业可定制“自己的Copilot人格”,贴合内部工作文化 * GitHub Orchestrator:实现提示词版本控制、部署预测与DevOps优化 三、Azure AI Foundry:1900+模型的“AI云中枢” AI模型不再是“用一个大模型包打天下”的逻辑。 Jay Parikh(微软Core AI执行副总裁)提出:“未来企业需要的是可调度、可评估、可组合的模型集合。” 新发布的 Azure AI Foundry 包含: * 1900+模型(包括OpenAI GPT系列、Meta LLaMA、xAI Grok等) * Model Leaderboard:性能与成本对比排行 * Model Router:根据任务自动切换最优模型,节省推理开销 特别合作亮点:Elon Musk 的 xAI Grok 模型已上线 Azure 四、Windows AI Foundry:AI进入操作系统底层 Windows不再只是“人的操作系统”,它也将成为AI运行时。 * 本地模型调度系统 * 与Copilot Runtime深度集成 * 未来所有Windows设备都预装 AI 推理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每台电脑,都是一个AI Agent容器。 五、NLWeb协议:网页将听得懂人话 由前Google技术大牛 R.V. Guha 主导,微软推出自然语言网页交互协议 NLWeb。 Web不再是按钮+表单,而是可对话、可理解的界面系统。 未来,用户说: “帮我订三亚到杭州下周最便宜的航班”, 网页就能直接理解、调用代理系统,完成流程。 六、Azure Arc升级:边缘计算成为AI协同核心 Scott Guthrie 展示了“AI从云端迁移到边缘”的结构性转变: * AI任务自动分发到边缘节点,降低延迟60% * Kubernetes混合部署调度器按法规自动将敏感数据留在本地 * 与NVIDIA合作的边缘推理系统,在10节点内比原生LLM快4倍 七、Visual Studio:开发者变身AI系统策展人 微软开发者事业部总裁 Julia Liuson 重点展示了开发者体验重构: * HoloLens 3 + VS = 3D可视化编程架构环境 * 实时架构影响预警系统 * AI配对编程 Copilot X:理解项目全貌,建议精度提升70% 八、Dynamics + Power Platform:业务AI的流水线来了 Charles Lamanna 表示,未来不只是开发者用AI,每一个业务职能人员都应有自己的代理。 * Power Platform可以一键部署“销售助理Agent” * Dynamics Copilot已集成财务预测、客户流失分析与客户沟通策略生成 九、量子计算突破:容错量子算法进入测试阶段 微软公开: * 量子门错误率首次低于10^-6 * Q#编译器效率提升800% * 首批量子+经典混合算法用于新药研发、金融建模 尽管量子尚未商用,但微软已经把它视为2028年后最关键的算力结构。 十、全球抗议与回应:企业AI的道德边界正受审视 Build大会现场,有微软工程师公开抗议其AI模型被用于军事用途,结果被解雇,引发伦理争议。 这是AI工程规模化之后,企业不可回避的课题—— AI不能只考虑“能做什么”,还要回答“该不该做”什么。 🎯 十大趋势 TAKEAWAY:Build 2025 传递出的深层信号 AI代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操作的主要形态 从“开发者写代码”转向“开发者排智能系统” Copilot已从插件变成AI同事,协作能力进入核心系统 每个企业都将拥有自己的模型调度与优化平台(Foundry) 网页将进入“自然语言驱动”的智能交互时代 边缘计算与AI协同将成为下一代基础设施主流 HoloLens + VS 开启空间编程与架构可视化的新界面模式 AI工具链正嵌入每个业务系统,激发业务Agent化 量子计算突破虽小但方向清晰,准备从2028年爆发 AI道德、透明与用途治理将成为企业战略重要一环 结语:Build 2025的本质,是一次“系统性AI迁移”的宣告 它不仅展示“AI可以做什么”,更重新定义了: * 软件如何被构建 * 用户如何与系统互动 * 企业如何建立AI基础设施 * 开发者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欢迎来到智能系统的新纪元——Agent > App,协作 > 编程,架构师 > 工程师。

9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21. 谷歌2025 I/O大会10大创新趋势:AI重塑未来的关键转折点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 年 5 月 20 日至 21 日,Google在加州山景城举办的 I/O 大会,并不是一场普通意义上的科技秀场,而是一次具有操作系统级别战略野心的AI宣言。 在 OpenAI、微软、苹果、xAI 纷纷发布“智能体计划”后,Google 的 Gemini 2.5、Gemini Live、Agent Mode 以及 Veo 3、Stitch 等产品集体亮相,呈现出一个趋势信号明确的宏大叙事: AI正在从“工具”升级为“智能体(Agent)”,从“模块能力”升维为“生态操作系统”。 而这次升级,不止关乎技术,更关乎社会、商业、组织结构与个体认知的集体重构。 二、从亮点到逻辑:这届 Google I/O 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1. Gemini 不再只是助手,而是感知型代理体 * Gemini 2.5 的语言、推理、多模态能力显著增强; * Gemini Live 支持摄像头视觉输入与对话实时协同,用户可以让AI“看到”环境并给予建议; * 这代表着:AI 不再是命令执行器,而是可以观察世界并产生“行为计划”的数字主体。 这将开启一个从「prompt 触发」走向「协同交互」的新阶段。 2. Project Astra + Agent Mode:通往“AI替你完成”的入口 Project Astra 演示了 Google 在具身智能和情境感知方面的最新突破。用户不再需要逐步指令,而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授权 AI 进行“代为处理”任务,如查找信息、订票、撰写邮件、调度日程等。 这种“AI行动代理”模式,正是我们进入“生产力智能体”的第一步:AI 不仅帮你思考,还将代你执行。 3. Veo 3 + Imagen 4:内容创作走向“语义导演+风格工程师” * Veo 3 是 Google 回应 Sora 的视频生成技术,强调叙事节奏、镜头语言与真实质感; * Imagen 4 提升图像生成的精准度与风格控制,服务广告、游戏、美术、教育等行业; 生成式AI不再只是“内容搬运工”,而是媒介本身的叙事者与编排者。 4. Android XR + Google Beam:从显示设备到“数字现实接口” * Android XR 智能眼镜是 Google 与 Samsung、Xreal 合作的下一代“人机交互装置”; * Google Beam 引入 3D 视频通讯,实现 AI + 现实世界的空间感通话; * XR 将成为 AI 的“具身外壳”,人机边界开始模糊; XR 不是为玩游戏,而是为“让 AI 融入我们的现实知觉系统”。 5. Stitch + Flow:重构“从想法到应用”的流程成本 Stitch 是 AI 驱动的应用UI生成工具,Flow 负责逻辑与部署。一个没有编程基础的创作者,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界面、交互和行为逻辑,几分钟内生成完整App原型。 这标志着:“平台开发”正在被“语义建构”取代,AI成为认知驱动型软件架构师。 三、平台与认知:Google 的AI世界观与战略叙事 Google 正在通过 I/O 大会铺设四层结构性飞轮: 1. 认知基础设施(Gemini / AI Mode):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2. 执行代理系统(Agent Mode / Astra):成为“行动替身” 3. 内容构建系统(Veo / Stitch):成为“创意搭档” 4. 具身感知装置(XR / Beam):成为“现实叠加系统” 这意味着: Google 不再是一家“搜索广告公司”,而是正在向**“AI-OS(操作系统)提供商”+“智能社会结构的接口提供商”**转型。 这不仅是一次发布会,更是一场跨越产品、平台、角色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提示。 一、大模型跃升:AI不再只是理解语言,而是能“思考”的机器 在Gemini 2.5 Pro 和 Flash 版本中,谷歌推出了名为“Deep Think”的推理引擎,标志着AI从“语言理解”跃迁至“具备内在假设-推演-验证”的能力。 Gemini 2.5 Flash更轻量、更高效,适用于边缘设备部署。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构建自己的AI流程自动化,也开启了“智能协作型终端”的普及通道。 关键词: 推理引擎、节能部署、类人思维、边缘智能。 二、生成式AI跃迁:从内容生成到产业替代 谷歌展示了Veo 3视频生成模型,它能同时合成画面、音效与对白,实现更贴近“电影工业流程”的一站式制作;搭配Imagen 4图像生成系统,可在2K分辨率下复现毛发、布纹、光影的极致细节。 Flow应用作为AI内容制作的集成平台,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一段文字描述,便是下一部视频作品的剧本与初稿。 趋势解读: 从创作工具 → 产业接口,AI正以“内容流水线”的角色进入广告、影视、教育与电商场景。 三、搜索革命:从关键词到多模态语义交互 “AI Mode”开启的是搜索逻辑的重构: * 查询被智能拆解为多个子问题; * 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直接与AI对话,让“所见即所得”成为现实; * 搜索变得像是和一个信息顾问对话,而不再只是“输入关键词+点击链接”。 商业冲击: 原有SEO模式将遭遇挑战,搜索优化将转向“语义可读性+AI推荐友好度(SIO)”。 四、AI代理崛起:数字人格成为日常助理 Project Mariner 展示了AI代理系统一次性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的能力:订票、比价、填表、行程管理一体化。Agent Mode 更支持任务持续执行,直到用户终止。 这预示着: * AI不再是触发式响应,而是具备“持续任务链执行”的代理角色; * 企业与用户未来可能都拥有“数字代理人”协助处理日常任务、协作沟通、内容生产。 战略影响: 平台竞争正转向“谁能提供更有用、更安全的AI人格”。 五、多模态融合突破:Project Astra 打造“世界模型” Google DeepMind 在 Astra 项目中整合了语言理解、视觉感知与逻辑推理三种AI能力: * 透过摄像头实时识别场景、分析空间结构; * 可感知“世界状态”并主动规划; * 在智能家居、物联网、智慧办公中将实现高频应用。 本质进化: AI不再是“回答工具”,而是能与现实同步“理解-建模-决策”的代理体。 在这个AI正在主动进化的时代,我们愿意交出多少权力?我们准备好如何共生?我们是否还有属于“人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变革已经发生,唯一确定的是,它的速度正远超想象。 六、XR平台布局:AR眼镜将成AI入境接口 谷歌携手 Samsung 与 Xreal,提出 XR 双平台战略: * 高端头显 Project Moohan 对标 Vision Pro,专攻沉浸式场景; * 轻量眼镜 Project Aura 主打日常使用场景:翻译、导航、信息识别、任务辅助。 这标志着 XR 正式进入“AI眼界”的阶段——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界面。 重要转变: XR 不再是“玩具”,而是成为 AI 的物理延伸。 七、开发者工具革命:从代码写手到语义架构师 Stitch 让开发者只需自然语言描述,便能生成 UI 界面与功能结构;Jules 可模拟开发者风格,修复代码、优化性能;Android Studio 新功能则能自动捕捉崩溃原因,提出修复方案。 趋势解读: 开发者的角色将从写代码转为“与AI共创系统结构”,AI成为“语义执行引擎”。 八、远程协作3.0:Google Beam 实现空间视频通信 重新命名的 Google Beam 提供了: * 光场3D立体投影; * 六摄像头追踪+动作捕捉; * 实时语音翻译,保留原声语调和语气。 会议视频升级为“数字会面”,远程协作进入沉浸式、情感化阶段。 适用场景: 企业远程管理、教育、医疗、跨境销售与高端客户服务。 九、订阅模型升级:高端AI进入商业定价逻辑 谷歌推出月费 $249.99 的 AI Ultra 订阅服务,提供: * Deep Think 模式; * Veo 3 / Flow 使用权限; * 更快速的模型调用与个性化响应支持。 这不仅对标 OpenAI 的 GPT-4 Turbo,也明确了:AI技术正在走向“价值分层订阅化”。 洞察: AI不再免费,商业变现模型将主导未来竞争。 十、Android 16升级:万物智能协同的基础设施 谷歌同步推出的 Android 16: * 引入全新 Material 3 Expressive 设计语言; * 加强 Auracast 多设备蓝牙切换; * 无障碍体验与锁屏交互更智能; * 为多设备协同提供了 AI 联动底层支持。 预测: 手机、眼镜、平板、手表、车载系统将形成“AI场景协同组网”。 2025年,AI从炫技走向实用主义的临界年 Google I/O 2025 是一场关于“未来操作系统”的预演——不是操作系统运行AI,而是AI成为了操作系统本身。 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某一款产品或一场模型性能比赛,而是: * AI的角色转变:从工具 → 伙伴 → 代理体; * 内容逻辑的转变:从创作 → 协作 → 语义驱动生成; * 搜索机制的转变:从关键词 → 语境 → 意图理解; * 人机协作的转变:从使用 → 共创 → 共生系统。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用户、品牌、公司而言,更应该思考的是: 在这个AI正在主动进化的时代,我们愿意交出多少权力?我们准备好如何共生?我们是否还有属于“人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变革已经发生,唯一确定的是,它的速度正远超想象。

13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20. 媒介复兴360° :从“广告投放”到 “品牌媒体”“内容复利”的深度转型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媒介复兴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对当前媒介行业所面临困境的有力回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传统的广告投放已经失去了其往日的辉煌。不论是电视广告的逐渐衰退,还是社交平台流量红利的消退,媒介和品牌之间的信任已经开始瓦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的衰退,而是进入了新一轮的结构性重建。媒介复兴360°,不仅仅是对“传统广告”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行业革命,目标是重新定义媒介的角色与品牌的内容生产方式。 SHOWNOTES 00:02|开场:“媒介360度”与“小满”时节 * “媒介复兴不是回望旧秩序,而是重构未来的文明操作系统。” 01:42|【于子桓观点】复兴其实是“自我革命” * 广告不再是投放ROI的救命稻草,媒介应回归“人的延伸”,转向价值复利与系统更新。 03:50|【集体对话】广告、ROI、IP、内容都已沦为“稻草” * 真正的问题不是要抓哪根稻草,而是“如何把多根稻草编成一根绳”——整合内容、品牌、平台、数据,实现组织自变革。 09:42|【薛明观点】媒介复兴 = 系统再平衡 * 当前媒介生态“电商主导 + 内容匮乏 + 用户被动”,导致系统不平衡。复兴之道需重建创作者-平台-用户三者之间的长期联结。 13:21|【媒介关系重构】“甲乙方”已互换,品牌需做内容共创者 * 媒体与广告主不再是上下游关系,而是“共同生存者”。复兴的底层逻辑是“共同价值创造”与“长期主义”。 17:29|【广告投放反思】五个亿预算,明年还能用吗? * 反问中国品牌:“你去年花几亿拍的广告,还能复用吗?”以米其林指南为例,提出“百年内容资产”才是最稳的媒介投资。 26:53|【内容价值与算法时代】流量终局是直播,但真正终局是“人” * 从“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呼吁品牌别再用“量化红利”思维决策,而应打造长期情绪链接与高价值内容资产。 35:29|【英《独立报》案例】AI × 审核 × 深度简报,是专业内容的新出路 * 在AI与社交媒体冲击下,有“信任价值”的简洁专业内容反而逆势上升,为高净值用户提供真实、可信的日常信息结构。 10点TAKEAWAY 1. 广告投放的红利已经结束,内容复利成为品牌营销的核心。 2. 媒介不仅是流量分发平台,更是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桥梁。 3. 品牌要从甲方角色转变为内容创作者,积极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共创中。 4. 短期流量的追逐将消耗品牌的长期竞争力,品牌应注重内容的长效积累。 5. 平台与品牌应共同构建内容生态,实现长期的品牌价值共创。 6. 媒介复兴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内容创作与传播的系统性重建。 7. “ROI时代”已过去,品牌需转向长周期的内容投资,建立内容资产。 8. 品牌的内容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当前需求,更要迎合他们的情感需求。 9. 通过AI与内容的结合,品牌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 10. 未来的媒介复兴将通过多方共建,重新定义品牌与平台的合作模式。

54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19. 520 爱 or AI 一个都不能少,前瞻 AI Ascent 2025 趋势!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2025年5月2日,红杉资本在旧金山举办了第三届“AI Ascent 2025”人工智能峰会。此次闭门会议由红杉资本主办,汇聚了超过100位全球顶尖的AI创始人、研究人员和行业领导者,包括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谷歌首席科学家Jeff Dean、Anthropic联合创始人Mike Krieger等。会议围绕AI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商业应用前景以及AI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Sequoia Capital AI Ascent 2025 Conference | Sequoia Capital 🌐 对AI行业的战略意义 1. AI从工具转变为操作系统 Sam Altman指出,AI正从单一工具演变为用户的“第二大脑”,尤其在年轻一代中,AI已成为生活决策的底层操作系统。这一转变预示着AI将在未来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2. 成果导向的AI商业模式 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强调,AI的价值应基于其带来的实际业务成果,如GMV增长、成本降低等,而非仅仅是功能数量。这种“成果经济”模式将重塑企业的预算分配和产品定价策略。 3. 智能体经济的兴起 LangChain创始人Harrison Chase提出,未来的AI应用将由多个智能体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取代传统的单一应用程序。红杉资本合伙人Sonya Huang进一步预测,到2026年,将出现由单人调度数百个智能体运营的“独角兽”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将从“部门制”转向“任务网络”。 4. AI在物理世界的应用突破 英伟达的Jim Fan提出了“物理图灵测试”的概念,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完成人类级任务的能力。他强调,通过仿真训练和生成式AI,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实现更高效的商业化落地。 5. 小模型与合成数据的价值 Anthropic团队展示了小模型在垂直场景中的高效性,强调合成数据在训练专业模型中的关键作用。这表明,未来AI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模型的任务适配效率和数据质量。 1. Sam Altman(OpenAI CEO)|AI不是工具,是操作系统 * 核心主张:未来AI将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年轻人将ChatGPT当作人生决策的底层操作系统。 * 警示创业者:基础大模型已被巨头垄断,创业机会应聚焦在垂直应用、工具层和代理人系统。 * 技术展望:AI需具备“无需重新训练的实时推理”能力,具备跨场景泛化的认知力。 2. Pat Grady(红杉资本)|从工具逻辑转向成果经济 * 核心主张:AI不应按“功能数量”定价,而应根据“实际成果”(如GMV、复购率)计费。 * 商业逻辑革新:未来定价 = 关键KPI × 行业基准 × 风险系数。 * 建议创业者:拆解企业目标为可自动化的任务流,是通往成果型AI的关键路径。 3. Jim Fan(英伟达)|具身智能=物理图灵测试 * 技术突破点:机器人能否完成仓库分拣等高精度任务,是“物理图灵测试”的临界点。 * 推动方式:仿真训练 × 生成式AI构建3D世界 = 降本增效的关键组合。 * 商业模型:端到端任务流的成本结构将决定机器人产品的落地节奏。 4. Anthropic 团队|小模型 × 合成数据 × 高效率 * 技术趋势:未来竞争点从“模型规模”转向“任务适配效率”。 * 代表案例:Claude 3.5 在特定编程场景已超越GPT-4性价比。 * 关键资源:合成数据可实现“1/10算力换专业级表现”。 5. Harrison Chase(LangChain)|智能体 × 任务总线网络 * 产品愿景:用户不再使用App,而是通过自然语言触发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完成全流程任务。 * 架构演进:需构建类TCP/IP的“智能体通信协议”,实现身份认证、任务调度、支付结算等。 * 竞争焦点:企业将围绕“任务总线控制权”竞争,不再是传统SaaS功能比拼。 6. Sonya Huang(红杉资本)|智能体经济的三大支柱 * 三要素定义:持久身份(长期记忆)、责任边界(自动补偿)、经济结算(Token交易)。 * 未来预测:2026将诞生“一人独角兽”,一位CEO调度200个Agent管理全链路业务。 * 组织形态变革:企业结构从“部门制”走向“任务网络”。 7. Isa Fulford(OpenAI)|AI将重塑研究生产力 * 功能展示:“Deep Research”代理30分钟完成分析师3小时任务,自动生成多模态研究报告。 * 技术亮点:多步骤推理、动态澄清、图文数据融合,突破AI“仅执行”的限制。 * 知识跃迁:AI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知识共创者。 8. Konstantine Buhler(红杉资本)|AI时代的组织心智 * 组织战略转变:从“精准控制”转向“目标引导 + 快速迭代”。 * 管理角色新定义:从“流程管理者”变为“生态系统编排者”,设计智能体协作规则。 * 容错逻辑:接受70%完成度,重点在于连续反馈与快速适应。 9. 特斯拉AI团队|机器人商业化的价值闭环 * 案例展示:“擎天柱”机器人分拣误差率已低于0.1%,成本模型趋于收敛。 * 下阶段目标:多机器人协作组装整车,实现工业4.0的真正智能化。 * 商业逻辑:单任务成本 = 能耗 + 学习迭代,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10. 红杉资本集体总结|AI经济的三大定律 * 价值定律:AI价格 = 实际收益 × 可归因性; * 信任定律:用户留存率 > 功能数量; * 速度定律:慢者必被AI原生企业降维打击。 🔮 十大趋势总结(Takeaway) 大模型竞争趋于稳定,小模型和垂直应用迎来发展机遇 AI将成为企业和个人的操作系统,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AI产品定价将基于实际业务成果,推动“成果经济”模式 合成数据和仿真训练成为AI模型训练的关键资源 智能体协作网络将取代传统应用程序,重塑用户交互方式 企业组织结构将从“部门制”转向“任务网络”,提升运营效率 AI将从执行工具转变为知识创造者,重塑研究与决策流程 组织管理将从控制转向编排,构建智能生态系统 机器人与AI的结合将打通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路径 AI原生企业将凭借速度优势,领先传统企业实现降维打击 此次峰会标志着AI行业从技术工具向经济主体的转变,预示着一个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时代的到来。企业和开发者需重新思考AI在产品、组织和商业模式中的角色,以适应这一范式的转变。

11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 318. 2025年下半年商业趋势与变革思考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进入2025年下半年,全球商业环境正在经历一场“温和但深刻”的结构演化。并非剧烈颠覆,而是多个底层变量——技术路径、媒介信任、用户心理、组织逻辑——正在发生位移式重组。 结构转型 × 信任重建 × 内容复利 × 用户共创 × 媒介复兴 增长模式正从“平台依赖 × 广告投放”过渡到“品牌自建结构 × 媒介信任机制 × 用户协同文化系统”。企业正在从“爆点思维”过渡到“系统设计思维”。 一、技术趋势:从工具主义到系统协同,AI退居幕后,人机共设前台 1. AI进入平台期:从单点爆发转向结构整合,嵌入内容创作、用户运营、品牌语义、组织中台等,成为“结构效率”的基础设施。 2. 智能代理全面嵌入流程:Agent开始主导客户互动、内容推荐、品牌一致性管理,逐步成为“执行合伙人”。 3. 多模态协作操作系统崛起:图文声像数据跨模态统一表达与生成,打造新一代“商业表达OS”。 4. 人机共创流程标准化:AI不再只是灵感工具,而成为“创作-迭代-分发-复用”的内容供应链核心节点。 二、品牌变革:从“品牌话术”到“品牌结构”重构 1. 品牌资产系统化:构建内容中台、表达系统、分布式IP资源库,实现品牌的结构化表达与长期内容复利。 2. 从叙事品牌向系统品牌进化:品牌即“价值观×内容接口×产品节奏×用户文化”的一体化生态系统。 3. 信任结构成为护城河:用户不再相信品牌“说了什么”,而是关注“谁在讲、有谁在共创、背后是否真实”。 4. 创始人及领导者IP人格化加速:CEO、首席内容官等成为品牌价值观的发言人与可信影响力节点。 三、内容趋势:从分发逻辑转向“结构化内容生态系统” 1. 内容飞轮走向系统化复利:爆款时代终结,品牌内容需具备可共创、可重组、可迁移、可持续的生态特性。 2. UGC→CUG(Co-created User Generated)共创跃升:用户不仅是内容生产者,而是品牌叙事的协作者。 3. 平台生态重新排位:小红书×视频号×TikTok构成中国文化决策三角,品牌需针对平台特性进行内容系统演化。 4. 内容适配AI共创体系成为必备能力:语义标准化、素材结构化、表达层模版化,为未来内容资产管理打底。 四、媒介趋势:媒介从“流量中介”回归“信任系统” 1. 媒介复兴成为战略命题:算法驱动的媒介系统将让位于“价值先导+文化责任+可验证内容”的结构型媒介。 2. 企业自建媒介能力成为默认配置:品牌将形成自己的“表达矩阵”:官网 × 视频号 × 播客 × 社群 ×社区活动。 3. 媒介内容需“生活感 + 真实感 + 公民感”表达:去商业术语、重人本叙事,强化用户信任接口。 4. 媒介平台需承担文化倡议责任:媒介不只是内容平台,更是“内容秩序的生成者”和“公共精神的托举者”。 五、用户趋势:从消费者到文化节点,品牌关系重塑 1. 用户是文化接口而非交易终端:他们愿意为价值感、信任感与共创感买单,不只是为价格和优惠。 2. 情绪经济深化:孤独、陪伴、共鸣成为情绪新变量,Z世代、独居人群、精神松动群体成为主流人群再定义来源。 3. 用户主权觉醒:反感被收割,追求被邀请,品牌需从操控话术转向共创机制。 4. 商业设计需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内容生产、社群运营,从“洞察”走向“合伙”模式。 六、组织变革:从岗位组织到结构组织,从部门协作到内容共创 1. 组织从“岗位制”向“节点型协作系统”转型:能力模块化、结构流动化、协作去中心化。 2. AI中台重构组织中层结构:人不再做重复执行,AI成为组织效率背后的“无形运营官”。 3. 企业向“内容驱动型组织”演化:内容能力不再外包,而成为品牌战略核心资产。 4. 领导力转向“结构搭建力 × 表达影响力”:不是谁管人多,而是谁能连接多、激活快、表达准。 七、文化与情绪驱动:文化成为决策引擎,情绪成为传播引爆点 1. 年轻人选择品牌=选择文化阵营:品牌即文化态度、价值选择与身份认同的投射。 2. 品牌语言必须情绪有调性:“疗愈感”“陪伴感”“松弛感”正在替代“功能导向”成为内容基调。 3. 亚文化成为增长引爆器:主流正在退场,次文化的微生态成为品牌传播的真实起点。 八、社会共益与ESG融合:从CSR口号到结构共建机制 1. 品牌的“社会性影响力”将被系统评估:公益是否真实?议题是否有效?共益是否可验证? 2. 企业即平台,平台即共益机制:构建内容开放、人才协同、文化议题孵化的共建网络。 3. ESG成为品牌估值新引擎:不仅绿色,还需具备文化参与度、媒介责任力与公共价值创新能力。 ✳️ 2025下半年,品牌与媒介将面临三大重组挑战: * 从投放到结构的转型挑战 * 从曝光到信任的重建挑战 * 从主叙事到多节点共创的协同挑战 增长的未来,不属于最快的公司,而属于最有结构感与文化深度的系统。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一次投放优化,不是一次品牌升级,不是一次AI工具换代,而是一次根本性的商业文明再编码: * 品牌必须成为表达系统; * 媒介必须成为信任架构; * 用户必须成为共建节点; * 内容必须成为文化资产。 真正复兴的,不只是媒介,不只是品牌,而是我们如何组织社会表达、构建文化连接、重建公共信任的能力本身。 未来商业,必须是可信的 × 可共创的 × 可持续的。

12分钟
99+
5个月前

前瞻钱瞻317. 媒介复兴360°:当内容即焚、信息降频,媒介复兴到底该复什么?

前瞻钱瞻

在算法重塑内容分发逻辑的时代,在流量焦虑侵蚀创作根基的洪流中,“媒介”一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与复兴挑战。 从5月8日起,M360 媒介360启动了“媒介复兴360度宣言”行动,倡导平台方、媒体人、创作者、品牌、机构与普通用户,重返“媒介的初心”——不仅是信息分发系统,更应是推动文化、技术、公共精神与社会文明的系统引擎。 SHOWNOTES 1:22 媒介生态的文化失序是由于AI语料的低质化,造成了信息污染。 3:38 国外媒体不管是在文化领域以及社会价值方面,有很多的平衡性。 6:22 传统媒体是有文化导向性的,媒介存在的力量是对社会公共空间建设的导向。 8:20 媒介复兴,首要的就是媒介本媒要复兴。 9:27 平台是算法导向的,算法没有价值观,但平台应该责任感。 12:49 算法可能造成奶头效应,但算法跟优质内容的投入并不矛盾。 15:53 发展好的媒介,用户的参与度是非常之高。 20:19 中国媒介非常大的痛点是在于唯广告论。 PART I:媒介为何必须复兴? 媒介崩塌的真实景象,不仅仅是“内容低质化”与“注意力碎片化”,而是文明操作系统的信号断裂。以下是当下中国媒介面临的四重深层症候: 1. 算法导向失衡:从叙事退化到“段子崩塌” 短视频平台极致优化“3秒留人”的开场逻辑,将内容创作推入“瞬时娱乐”的死循环,牺牲了结构、深度、知识与情绪的层次。 2. 知识系统断裂:信息的“即焚”时代 用户每天刷屏数小时,却难以记住有价值的信息,媒体未能构建“知识的沉淀机制”。中国急需拥有如 Google Scholar 或 Netflix 般的“文化知识中台”。 3. 平台责任缺位:算法无善恶,但平台有价值观 Google 以Art & Culture、Google Scholar等公共机制,体现了媒介平台对“艺术、知识、文化民主”的承担。而中国多数平台仍停留在商业变现逻辑,缺乏内容伦理设计。 4. 创作者生态失衡:好内容难生,流量分配失公 优质创作者、知识型视频、纪实内容在算法分发中处于边缘。投流驱动一切、娱乐至上,抹杀了多样性与责任表达空间。 PART II:全球范式启示:Netflix × Google × BBC Netflix:算法的文明担当 Netflix 不仅运用算法推荐,更将其用于内容孵化、制作预算、剧集走向的系统决策。2025年其内容投资达1300亿人民币,同时支持全球多元文化表达(《鱿鱼游戏》《纸钞屋》等)。算法不应是平庸之源,而应是文化交汇的智慧分配器。 Google:知识民主与艺术博物馆 Google Scholar收录4亿学术论文,日搜索量达35亿次,推动“知识低门槛获取”;其Art & Culture项目更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在线化,成为数字时代文化普及范式。 BBC:国家级公共媒介典范 BBC以《地球脉动》《神秘博士》《国家宝藏》等节目,构建了“公共责任+文化精品”的内容系统。不依赖流量而定义权威,以社会信任构筑价值高地。 PART III:中国媒介系统应如何重构? 1. 重建“内容责任链”:从创作机制到价值引导 平台应明确“公共文化责任”,设立专属基金扶持优质内容,并建立“结构化内容知识系统”而非单次爆款。 2. 建立“流量+结构”协同机制 不仅奖励“前3秒点击率”,更应设定“深度完成率”、“用户收藏转发比”等指标,以激励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内容。 3. 知识性与审美性内容优待机制 鼓励像《典籍里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创IP多元演进,支持“跨时空文化重构”的创意表达。 4. 内容共创机制设计升级 尊重创作者的内容资产权利,优化分润机制;区别化流量支持知识型、纪录型、艺术型内容。 PART IV:媒介的下一站:从“分发系统”到“文明平台” 媒介的终极价值,并非只是内容传输的通道,而应是构建“社会共识”、“文化记忆”与“美学秩序”的核心载体。 未来的中国媒介应不止于追逐热点,而是: * 与科技深度协同 * 担负文化前沿的导航功能 * 构建用户知识图谱与审美地图 * 生成“社会信任”与“价值复利” 🔟 Final Takeaways|媒介复兴10条行动原则 1. 媒介是社会操作系统的接口,不是娱乐分发机。 2. 算法应被训练成文明的工具,不是注意力收割者。 3. 内容投资不应唯投流导向,而需构建可复利的知识系统。 4. 平台需确立清晰价值观,引导正向内容生态。 5. 短视频不等于短视,娱乐不等于浅薄。 6. 构建知识与美学并重的“结构内容推荐机制”。 7. 激活创作者的参与感与共创权,优化流量与收益分配。 8. 加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支持跨媒介叙事实验。 9. 打造面向未来的“多模态内容价值评价系统”。 10. 重建媒介的信任力,成为推动社会进化的文化引擎。 在媒介成为“流量矿井”与“即焚信息工厂”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书写“媒介为何存在”。不只是为了娱乐、传播和变现,更是为了保存时代的精神,传递知识与信仰,连接科技与文化,唤起对生活的尊重与人类文明的未来自觉。 媒介的复兴,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内容的选择者、平台的建设者、创作的生产者、社会的共建者。 让我们在算法洪流之中,为文明留一盏长明灯。 欢迎你加入【媒介复兴360度 × 前瞻十日坛】的共建之中。 3个互动提问 1. 你最近看过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它是在哪个平台被推荐给你的?为什么它打动你? 2. 你是否觉得自己每天刷屏的时间在变长,但能记住的内容却在变少?你希望媒体为你提供怎样的内容? 3. 如果你是一个平台决策者,你会如何改写“内容的分发算法”?你最想优先支持哪类创作者?

24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