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因为下雪,即兴而起的对话。我们带着“古代文人在雪天都会做什么”的疑惑开始,一路问下去,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心动。这份心动不源自于现代社会的“仪式感”,而生发于一种纯粹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后期剪辑时仍不免这种心动,甚至不知为何,落了泪。真诚地想说,这是一期只要点进去,就会沉浸其中的节目。同时期待着你的雪天故事。 - 对话者 - 胡建君(微博@懒懒宅主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29 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下大雪时一定会相约在古猗园见面。 03:49 那是一个纸质书信的年代,我们会在大雪纷飞的日子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05:46 小鱼吐泡泡的声音,我会听一个下午。 14:37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关于作诗的格律 17:42 格律会不会限制诗人的才情? 19:44 大雪覆盖了一切,其中的秩序感会让人宁静。 25:19 画雪的蛤粉可让颜色历千年而不变。 26:39 宋徽宗是大浪漫、大自在之人,可惜就做了皇帝。 28:11 寂寞的时候,可以有最美的情怀、最真的心智。 33:35 一个朋友洗头的时候突然想到我,头发湿淋淋地就坐上了火车。 35:45 用雪水烹茶,味道究竟有何不同? 40:02 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 42:43 这样的雪天雅事,应该只属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 47:29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1310年前的今天,诗圣杜甫诞生。我们特别邀请了语文名师、青年朗诵家和长三角媒体人一起围读杜甫,重新认识他的A面和B面。当《登高》朗读声闭,大家都安静了。心疼老杜,致敬杜甫。 - 对话者 - 沈黎江(微博@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孙逊(微博@深蓝的电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上海市朗诵协会理事 俞熙雯(微博@-熙雯):媒体人 英明(微博@乔把你能得):媒体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这场对话缘起于近日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众妙之间——2021中·欧艺术邀请展”。它以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为起点,梳理了20世纪至今,中西方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对话就从林风眠谈起。 他很辉煌:是中国留学美术者第一人、中国现代美术最重要的莫基人之一。但是,他的一生并不“美好”。黄永玉曾这样写林风眠的去世: 九十二岁的八月十二上午十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 “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 “画家!”林风眠回答。 - 对话者 - 徐明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陈轩凯:上海久事美术馆艺术总监 屠宁宁:“众妙之间”策展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8:40 我们为什么要缅怀林风眠? 13:22 观点流变:从强调中国艺术的先进性到中西融合。 16:47 他看到了中国绘画对西方的影响。 22:37 正因为跨越了他所在的时代,他的同龄人不一定能读懂他。 23:54 林风眠的画很少留白,而是密不透风。 29:43 他经历了这么多痛苦,却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那样的绚烂、宁静、和谐。 31:31 他为艺术而战,艺术又反过来治愈他。 38:24 珂勒惠支很直接,她直接把死放在你面前。 40:46 今天的艺术还有理想吗? 42:17 只要你活着一天,它可能就是一种成为过人的尊严。 45:04 学术是根基,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最近,电影《爱情神话》在上海一座城市实现票房破亿。不止一个人说,上一次看到类似的电影,还是1994年的《股疯》。“涓涓细流式”的讲述,全篇沪语的对白,打动都市人的是镜头中的沪上风景?不经意流露的生活态度?还是不那么激烈的中年人爱情?又或者……让“局中人”和“旁观者”都来说说,或许答案会更加丰满。于是,我们特别邀请到老乌的扮演者周野芒老师和沪语播客《上海闲话》主理人黄立俊先生,一起聊电影、聊表演、聊爱情、聊方言、聊上海。 - 对话者 - 周野芒:演员,《爱情神话》中老乌的扮演者 黄立俊:沪语播客《上海闲话》主理人,也是主持《东亚观察局》的梵一如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9 美剧《成长的烦恼》杰森·西弗尔经典原声重现 12:16 中年人的感情都知其所以然。 14:14 它不断引起你思绪上的波动,这就是味道。 14:56 “不响”在《繁花》中出现了1500多次。 20:21 《爱情神话》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来源于他者叙事。 25:59 我回家时要换着口音跟每一家打招呼,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28:45 《爱情神话》像大餐后的甜点,渗入到你的味觉中。 30:55 看到马伊俐和徐峥演戏,你不忍心插进去,太美了。 33:24 老乌和索菲亚·罗兰的故事是真是假? 37:54 《爱情神话》让更多人相信,小众方言区电影也可以取得全国票房的成功。 39:16 老乌讲述与索菲·亚罗兰的浪漫邂逅,近5分钟独白是一遍过吗? 41:30 野芒老师再次唱起话剧《毒》中的《It Must Be So》 - 背景音乐 - Eric Stern - It Must Be So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在上海的黄金地段,浦东滨江核心地区,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终于在今年正式开放。这其中,新建有一座江南古典园林——申园。从陕西的上林苑,到上海的秋霞圃,到苏州的耦园,再到现代时空的重现,古往今来,为什么我们总是钟情于园林?借着申园开园之机,我们发起了这次对谈,意料之中的是观点的直接碰撞,意料之外的,是我们在嘉宾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沉醉了一把。听着听着,就想即刻出发。 - 对话者 - 李永红:杭州园林院院长 朱宇晖:同济大学建筑系讲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8:34 江南的某种核心是一种温润的流动性,是内化的飘逸感和不羁感。 14:08 特别具有独立性和文人批判精神的,可能还是苏州的拙政园。 15:08 真正的艺术是“哥吃的不是烧饼,是熏烤出的芬芳,是甘甜中的润泽。” 16:45 申园很小,但游览起来好像很大,这就是巧妙之处。 21:11 不了解园林的内涵,不见得就欣赏不了它的美。 22:48 好的东西还是具有普世的表现力。 28:16 美好是有逻辑的。 32:20 纷飞柳絮披着一身斜阳缓缓坠入池塘时,我和400年前的园主人已经相去不远了。 35:11 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看到画面,诗自己就出来了。 37:00 中国传统园林要做的是“我要挣脱”,我们做了“全世界最有诗意的挣脱”。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生命、爱情、性别、自由……“第一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笔下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包含有这个二十世纪“最厉害”女人对世间种种的观察和思考,很私密,又很普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舞台剧近日上演,借此机会,我们同政治学教授刘擎、话剧导演周可展开对话,选取的关键词是“焦虑”——男人和女人的焦虑相同吗?焦虑的根源是懦弱吗?拉一条时间轴,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焦虑什么?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很有启发。 - 对话者 - 刘擎:政治学教授 周可:话剧《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6:12 一个让你特别舒服的作品,不是好作品。 07:38 这个故事讲什么,其实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但这种生命体验不是我任何时刻都能获得的。 13:43 现代人为什么会陷入焦虑?因为所有给定的规矩都不再是天经地义。 16:04 她的观点都可以质疑,但那种精神我觉得了不起。 16:56 现代人在判断思考不可计算的重要知识时,相当虚弱。 19:26 当你在表达“我想怎样”时,怎么确保那是你自己的声音? 25:14 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者的哲学,一般人受不了这种东西。 33:33 未来的孩子可能会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困惑,到底哪个世界才是真实的? 36:08 我们被迫生活在一个不求甚解的世界。 37:07 作为用户,会有算法“喂”给你喜欢的东西,它让你兴高采烈,但它把你下降到你被自己的本能支配。 41:02 我们必须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哪怕它是一个胚胎,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44:32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既然是冒险,你就不要希望它一帆风顺。 - 背景音乐 - 佚名-Hang in ther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本期的主体有点冷门,也有点“冷”——锡箔,一种纸钱的材料。围绕它可以谈些什么?出乎意料,生死观、儒家思想、贸易史都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物质媒去解读。为何选择纸钱沟通生死两世界?不被提倡,却为何一度越抑制越发展?这份发展竟然还帮助了一个英国小镇摆脱困境?如今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的生死观又是否会随之变化?从锡箔出发,展开的是一幅熙熙攘攘的现实图景。 - 对话者 - 潘玮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副研究员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24 我研究“纸钱”,很多人觉得不吉利。 07:42 我眼睛一亮,民国竟然还会对锡箔收税? 09:15 我们对批判的话语是熟悉的,但对被批判的对象反而是陌生的。 17:54 将生器作为随葬品,和用活人殉葬有什么区别? 22:43 朱熹不否定烧纸钱的行为,但不会在自己家中做这样的事情。 25:16 正是由于反对,才会有文字记录,因为你要反对它,首先就要描述它。 31:59 锡箔捐是一种惩罚性的税种,但反倒推动了锡箔产业的发展。 34:18 大学校长一边反对封建迷信,一边又要靠锡箔捐办学? 38:55 不光是荷兰人,英国人也意识到可以向中国出口锡来弥补茶叶贸易中的贸易逆差。 43:29 纸钱退出历史舞台,会对我们的生死观念有改变吗? 48:52 祭祀活动不是关于死亡的认识,而是关于生命的认识。 - 背景音乐 - 佚名-Be Still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部《红楼梦》,我们又来谈它了。第二期节目“我要做话剧《红楼梦》时,所有人都说只有一个结果:被骂!”对话于话剧《红楼梦》即将开演前,这一期,我们终于能撕掉“担心剧透”的“面纱”,敞开来谈谈舞台上和书本中的“红楼一梦”。原本想聊聊这其中极繁和极简间的极致美学,没想到围绕着“悲剧”这个内核,一发不可收拾…… - 对话者 - 詹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曹艳: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话剧《红楼梦》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5 它怎么敢把《红楼梦》全本在6个小时内交代清楚? 10:12 在上部的繁华中不断闪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在下部的衰亡中不断闪回曾经的美好。 17:33 观看全本的人感到重复,只看过半部的人却毫无这种感受。要说尽?还是要留白? 22:38 在二轮排练时已经进行了微调,但我们仍然要展现《红楼梦》内在精神的完整性。 24:53 集体的悲剧里,你最同情谁? 26:12 大家都不忍心让尤三姐就这样沉默地离去。 33:32 现在的人生活得这么快乐,这个时候应该看悲剧了。 34:14 《红楼梦》的根本命题是真假命题。 35:00 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为什么会有人不自觉站在林黛玉这边? 35:47 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悲剧因子”,而直面本身就有超脱的可能性。 - 背景音乐 - 周子雷-千年风雅 话剧《红楼梦》原声-游园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方明逝世,无数人痛惜。他曾数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在电波中见证新中国的历程;他曾在舞台上诗情满怀地朗诵唐宋名篇,深深影响了播音主持界业内人士和爱好者对朗诵的认识。何以纪念?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恐怕就是让更多人听到他的声音,以对朗诵美学的探讨缅怀,以对朗诵价值的思考致敬。 - 对话者 - 朱晓军: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王一婷: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0:00 方明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片段) 02:47 成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靠天赋还是凭努力? 10:35 方明老师的去世,让我感觉心里一个非常强大的支柱倒塌了。 12:59 方明朗诵《对衰老的回答》(片段) 17:13 方明的朗诵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21:39 方明的情思不是小我的。 25:01 朗诵算不算是一门艺术? 28:04 表演是“我就是”,朗诵是“我就在”。 30:50 艺术的塑造形象,不仅是塑造一个人物。 35:34 成为艺术大师,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41:15 简单技巧+迅速掌握朗诵技巧……你要得太多了! - 背景音乐 - Hitomi-给母亲摘桔梗的少年 陈蓉晖-遥远的小渔村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电视剧《斛珠夫人》迎来大结局。此前,该剧大面积选用日式“枯山水”置景引争议。有人说视觉上“死气沉沉”,很不舒服;有人不解,为何古装剧《陈情令》《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都要使用白砂铺地的庭院设计;还有人喊话,“枯山水跟唐风不搭一毛钱边”。你欣赏枯山水吗?唐风和日风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盛唐气象,你真的可以想象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既开放又做自己?这场讨论,由此展开。 - 对话者 -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宇晖(微博@朱宇晖):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4 枯山水:在最寂灭中寻求最大生气,到最绚烂中寻求极端沉静。这源于禅宗。 09:09 日本和德国喜爱拉直线;西班牙喜欢曲线的“缤纷烂漫”;而中国总会回一回笔。 12:32 日本:我为什么不自量力去挑战“老大”?于是开始了“全面唐化”。 16:24 我们把唐朝的东西从日本“搬”回来,却被认为是日本的。 21:54 日本会为很小的建筑盖一个高大雄壮的屋顶,这是一种“原始瓜棚”的生命力。 26:15 我们看樱花看的是美,日本人看的是死。 30:12 文化没有优劣,只有美丑,要避免以地域区分这种非常狭隘的心态。 33:52 这把琵琶肯定来自唐朝,因为当时具有汇聚世界奇珍异宝能力的东方国家只有大唐。 41:25 文化交流融合,关键在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在于提炼出中国元素。 42:06 我们是在王羲之的手中走出了鹅的S线……这条S线,是中华线条的灵魂。 - 背景音乐 - David & Steve Gordon -Reverenc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影视剧、舞剧、昆曲、越剧……面对《红楼梦》,似乎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不心动。最近一次引人关注的改编,属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根据曹雪芹原著全新创作的话剧《红楼梦》。开演前,我们和主创喻荣军、红学专家詹丹展开了一次对话,谈立意、谈结构、谈开篇、谈人物,谈彼此心中的《红楼梦》。 - 对话者 - 喻荣军(微博@喻荣军):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 詹丹: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25 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冒险,改编《红楼梦》是更大的冒险。 08:28 鲁迅为《红楼梦》的改编做了辩护。 14:46 贾政感觉自己一辈子都是跪着的。 19:37 用命运来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偷懒。 31:23 刘姥姥进大观园,薛宝钗笑没笑? 43:28 大观园和现实世界计算时间的方法不太一样。 - 背景音乐 - David & Steve Gordon -Reverenc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别对待吗?我对《红楼梦》感兴趣,就必须得读《曹雪芹传》吗?如果无法知晓一个作品的作者,我还能判断作品的好坏吗?本期节目围绕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展开,试图探究鉴赏文艺作品的“应有态度”。 - 对话者 - ## 何俊(微博@江南儒学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旭光(微博@乐山乐水6042):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51 “知人论世”的本源是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 07:52 “艺术独立于道德”的观点是对“知人论世”的取代吗? 13:12 《二十四诗品》因为作者不明,就不能够被鉴赏吗? 15:06 “知人论世”思想下的传统文艺评论观是对文本本身魅力的抹杀吗? 20:27 如果剔除了对人的考虑,作品本身还有意义吗? 24:46 蔡京、秦桧的书法造诣很高,可他们是“奸臣”,你愿意把他们的作品挂在墙上吗? 33:12 如果美即是善、善即是美,为什么要把美和善分开说? 35:48 你以为这是“自由审美”,但你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 - 背景音乐 - David & Steve Gordon - Reverenc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