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年间,唐代宗召龙盖寺智积和尚入宫,安排他品茶。智积委婉拒绝:“自从我徒弟走后,老僧已不复饮茶。”黯然语气里,流露出他对昔日为自己烹茶的弟子的思念。但皇帝一味劝饮,智积只好沾了沾嘴唇,谁知道一尝,老泪纵横,“原来我的徒儿陆羽在宫中啊!”对,就是那个茶圣陆羽。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本人有哪些传奇经历?《茶经》藏着他哪些不易被察觉的心思?为何说茶是阴、酒是阳?在谷雨时节,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刘思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思亮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52 古人最早关注的是茶的保健功能。 09:50 茶的吃法:粥茶 15:45 隋文帝梦到自己的头骨被换了,然后喝茶喝好了。 22:18 明前茶和雨前茶,到底哪个好喝? 27:09 茶税对苟延残喘的唐的重要性 28:35 老上海人的生活:“孵茶馆”“老虎灶” 32:17 茶曾被认为只是奶的奴伴。 33:27 古时的茶只生长在南方? 35:57 《茶经》的伟大之处 38:32 酒是阳,茶是阴。 41:50 达摩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来,扔到地上化成了茶。 43:08 陆羽的《茶经》像是皇帝合理征收茶税的软广 48:17 《茶经》出版50年后,陆羽被“封神”。 49:44 陆羽的“朋友圈” 51:39 粥茶、抹茶、冲泡茶……“喝”茶的历史 56:17 亲身体验:茶对游牧民族有多重要 59:53 相比“茶道”,中国更讲求“茶艺”。 01:06:15 《茶经》里的政治理想 01:09:36 一片小小叶子引发的诸多故事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永和十二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王羲之得知祖坟被毁,悲愤欲绝,写下了著名的《丧乱帖》:痛当奈何奈何!三年前,那场盛况空前的兰亭雅集,他在《兰亭集序》也写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痛,是他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吗?在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事功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在上巳、寒食、清明接连相遇的四月,我们揣着各自的答案,展开了这场对谈。 - 对话者 - 陈岸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8:12 上巳节这天古人真的会在河中洗澡吗? 10:48 我国传统民俗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13:27 王羲之为何能组织起兰亭雅集? 16:11 王导的点子让司马睿站稳了脚跟。 20:48 王羲之并非组织“曲水流畅”的第一人。 25:26 魏晋士大夫擅长“表演”。 27:31 “东床快婿”背后要看到王羲之的原生家庭。 31:27 “人吃人”的魏晋 34:16 短暂的生命导致了魏晋时期人们普遍的焦虑。 37:09 王羲之和其儿子、孙子的名字里,为何都有“之”? 44:36 用有限生命追求无限知识,愚蠢吗? 47:58 兰亭集会是否是纯粹的文化雅集? 54:19 王羲之的痛,是痛苦还是痛快?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有一种说法,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最怕文言文。如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编写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大力培养培训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恐怕让不少人更“愁”了。怎么看待这一建议?文言文的“可怕”之处究竟何在?文言文又是否具有未来性?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方盛良:安徽大学教授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B站UP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21 对文言文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05:11 古文在高中课本中的比重已经很高了。 10:42 现代文和文言文并非对立关系。 13:24 “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写成“强虏”,算错吗? 15:48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属于不同的言语系统。 17:57 让孩子一开始读《弟子规》,就完蛋了。 22:13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30:48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确定性,要依靠传统。 33:24 如果割裂传统文化,我们就是精神的流浪者。 43:06 家长没有辅导能力,该怎么办?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有两种东西令人深深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手机中的健康码”这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属于“林黛玉发疯文学”,一种属于“疫情文学”。其实,这不是“新鲜事物”,而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戏仿。《红楼梦》中百人,为何大家偏爱模仿林妹妹?“林怼怼”的“尖酸刻薄”,根源究竟在谁?如此模仿,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断扁平化?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詹丹: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马越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39 一个事物想要快速在舆论场引发共鸣,需要标签。 04:46 林黛玉“尖酸刻薄”始末 05:26 女性不放心,是因为男性出了问题。 06:13 王熙凤最爱开黛玉的玩笑。 08:26 《红楼梦》重新思考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危机。 12:18 走进《红楼梦》的多种方式 17:19 “疫情文学”所用的戏仿,其实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 18:12 大家为什么爱仿林妹妹的说话方式? 18:47 林黛玉说话如“惊雷”,薛宝钗说话总“煞风景”。 21:21 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本领——话语的语境组合力。 23:52 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 31:50 《红楼梦》的价值就是让你反复读。 33:57 《红楼梦》不适合碎片化阅读,这是误解。 38:42 读大学受到的最大打击是:走到图书馆才发现好书是一辈子读不完的。 41:09 缪塞曾说“宁可他的诗被1个读者读1000遍,但不愿意1000个读者读1遍。”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青年越剧演员垂髫(汪飏 饰)和银心(阚昕 饰)在舞台上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下一个执着于越剧艺术,一个小心规划现实生活,是世俗烟火中的好闺蜜,也是所谓的情敌。西湖边上的画扇师工欲善(郑云龙 饰)则性格沉郁、喜欢逃避,在两个女孩间犹豫、辗转……三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走过了一段“无法修补”的经历。性别意识、传统文化、文学和生活复杂交织,这就是电影《柳浪闻莺》。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的《柳浪闻莺》,如何处理文学性极强的文学文本?让很多导演、作家厌恶,觉得棘手的“海王”工欲善,如何在电影中呈现,又如何被性格迥异的郑云龙演绎?国产文艺片该如何讲述两女一男的性别故事?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戴玮:电影《柳浪闻莺》导演、编剧 傅踢踢:作家、编剧、播客《说点傻话》主理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1 “我很难把它定位为爱情片。” 04:07 当爱情纠葛模式从“两男一女”变为“两女一男” 09:41 垂髫的人物设定就是“雌雄同体”。 11:19 汪飏一扮上,女孩子都爱。 12:43 说银心和垂髫是一个女人的两面,不为过。 13:39 工欲善不是没有担当,而是软弱。 14:29 “有人开玩笑说这部电影‘暗藏百合’,我否认。” 17:39 这个男人如果不够可爱,改编就是失败的。 23:54 真实就是“有人喜欢”和“有人讨厌”同时存在。 24:34 “郑云龙性格直爽,他第一次见我就说不喜欢工欲善。” 27:45 “我告诉汪飏,越到后面越不能哭,得扛。” 32:08 “有人说怎么给工欲善那么多特写镜头,我觉得不给都不对。” 34:27 旁白很无力,越剧唱词就能完全表达人物内心。 39:12 镜头中的灰绿,有点希望,但又不蓬勃。 41:04 “摄影画幅为4 : 3 ,我把漂亮的东西都舍掉了。” 43:02 文艺片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承担着一份责任。 44:39 女性作品的崛起给了女性力量。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因为对皇帝忠诚,当岳父来商议谋反时,他选择了告密,与妻子“反目”;随后又有人拉拢他造反时,他还是做了“告密者”,结果被先参了一本。他是谢朓,是李白的偶像“小谢”,是把江南风物写得颇有风致的宣城太守。 他为何要做“令人不齿”的告密者?他的“躺平”是一种无奈之举,还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这种“躺平”又反映了南朝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春分日,我们从不想“站队”、只想在山水间躺平的谢朓说起,聊好山好水好诗,想“匪夷所思”人生。 - 对话者 - 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44 春分在天文学意义上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07:08 春天短暂,是感觉还是科学? 08:46 春分前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12:06 古人认为自然和“我”是一体的 16:07 春分是校准度量衡的日子。 21:03 江南山水对山水诗兴起的助力 23:24 谢灵运一边巡视自家产业,一边写山水诗。 25:59 谢朓用的都是常见的名词,但各种词的组合方式前所未见。 27:23 谢灵运更像“画师”,谢朓才是“诗人”。 30:47 大家模仿宫体诗,是因为它更能展现写诗的技巧? 31:50 我有时觉得写诗很浪费才华。 33:03 高门士族鄙视干实事的人。 34:21 谢朓的两次告密 38:44 一个有点像《俄狄浦斯王》的中国神话传说 44:11 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乐趣何在? 47:09 你“立蛋”成功了吗?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人世间》或许将和《父母爱情》《甄嬛传》一样,成为假期档反复播出的电视剧。周家的故事百看不厌,关于三个兄弟姐妹性格、选择、人生的讨论仍在持续。如果你是周秉昆,会娶郑娟吗?如果好人就意味着吃更多苦头,我们还要成为好人吗?当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自我,但为何奔赴爱情的周蓉和两袖清风的周秉义会被认为是“自私”的?这场讨论可能让你的答案更明晰,当然也可能让你更困惑。 - 对话者 -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45 你会娶郑娟吗? 08:43 现实主义的两层内涵:把“粪土”端上来 / 在“粪土”中找“珍珠” 09:59 真正的好人求回报吗? 10:29 周秉昆做好人,是天性使然还是自主选择? 14:22 周秉昆在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实现自我。 20:02 当个体幸福和社会责任产生冲突,怎么选? 22:48 好人到底有没有标准? 25:24 我们觉得这些人鲜明,西方却觉得单薄。 27:09 你是不是善有时不取决于你的意愿。 27:51 苦情和悲剧有区别吗? 29:57 每过五年,学生的想法就会发生大变化。 30:48 他们不是“活人”,是一个理念。 35:15 大家可能不想成为周秉昆,但想成为他的朋友。 36:12 要谴责“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41:41 人性的普遍性是我们面对苦难和不确定性时最后的归宿。 43:23 这样的道德与幸福是对立的。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如何看待中西方艺术的关系?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200年中中国美术界的核心问题。就在上世纪西风东渐,中国传统艺术遭受严重质疑的关键时刻,潘天寿以艺术史家的宏博视野和高度,以实践家的非凡勇气和自信,固守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提出“两峰挺立”论。在潘天寿诞辰125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潘天寿先生之子潘公凯,一起追忆这位出生于宁海、求学在杭州、任教于上海、大成复在杭州的艺术巨匠。 - 对话者 -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之子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7:35 鲁迅先生说过宁海人的硬气。 10:19 在崇拜西方的时代,潘天寿对中国画的执念为何无人撼动? 14:51 老师一般会说“你画得太拘谨”,很少有人说“你个性太强,要收敛”。 16:33 他的作品和徐渭的很像。 18:03 他主张中国绘画走自己的路,这不是排外或狭隘的结果。 19:48 未曾长时间留学的经历是否让他在中西融通方面有一定缺陷? 22:56 艺术风格的确立和勤奋没有必然联系。 25:21 他不认为中日文化之间是简单的敌对关系。 28:06 他主张中画系和西画系要分开。 29:17 一定不能丢掉中国民族艺术、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30:04 他最终决定当校长。 34:35 “强其骨”的三层含义。 40:19 他不仅不教孩子画画,也不赞成学生学他的风格。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今年2月28日是《长恨歌》作者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恰巧,3月11日-12日,梅派名家史依弘联袂李军将再次唱响《大唐贵妃》。回望该戏的创作历程,梅兰芳和梅葆玖两位先生对李、杨爱情的把握极具现代性与人文价值。戏中的杨贵妃是否具有许多当下值得被认同的女性特质?从《长恨歌》到《大唐贵妃》,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又是否自觉地在其中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围绕这一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史依弘:国家一级演员、梅派名家 朱宇晖: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化学者 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00 梅兰芳先生的舞台已经非常时髦了。 11:09 李、杨爱情的魅力在于把平常人最美好的爱放在了君王的背景中。 14:54 李、杨是梨园知音。 15:56 戏曲的最大作用是把书中的人变成活生生的人。 18:54 杨贵妃以“柔”的方式追求爱情,夜奔的红拂用的是“刚”的方式。 20:06 为何在明清时,人们将杨贵妃变为了美的化身? 23:13 杨贵妃是为了爱而死,还是为社稷而死? 25:08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理解贾宝玉为何如此喜欢女性。 26:01 假设古时的长生殿就是现在的佛光寺大殿…… 27:27 穆桂英是真的具有女性独立意识。 30:46 没必要让“跪下”的王宝钏“站起来”,因为它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33:24 戏迷说:姐姐以后不要演这样的戏! 35:58 独立意识到某一个时候是不需要讨论的。 36:53 人的独立意识提高后,性别的差别或许就模糊了。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春雷初惊蛰,万物已复苏。人虽不像蛰虫要冬眠,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面对人生的蛰伏。那些蛰伏之后一鸣惊人的故事,总为人们津津乐道,就如东晋谢安东山再起,凭淝水之战千古彪炳。在蛰伏之中处变不惊的人,也让人们称赞感佩,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蛰伏之思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惊蛰日,邀您一同讨论。 - 对话者 -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黎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博主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00 中国哲学的长项在人生哲学上。 04:50 儒家说:处在蛰伏期,不能失志。 07:18 道家说:做人要低调。 08:34 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剔垢磨光”的故事。 11:46 谢安是在强迫自己镇定冷静。 15:27 程颐的淡定是天生的,还是源于后天修炼? 19:09 你是否会把一件事情的本身作为意义看待? 20:37 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把挣钱作为唯一的道路。 22:24 真正的读书人打仗,要比将军厉害。 22:37 把利害作为价值指向,社会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 23:32 “我每天只做一件事。” 27:34 生活的境界和状态比因为生活获得了什么更重要。 32:19 你要成为你眼中的他人,这是最大的问题。 35:23 不要觉得一享受人生就可耻。 37:17 上一代的财富积累是为下一代创造自由。 41:53 要带着审美而非收获的心态度过人生。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说到叠词,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吃饭饭”“喝水水”的嗲吗?是“杠杠的”“毛腿腿”的接地气吗?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律美吗?还是称呼冰墩墩、雪容融时的得劲儿?一旦细想,就会发现叠词无处不在,叠词的表达效果也千变万化。同音重叠的背后究竟学问有多大?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33 光回ok还不行,要回复okk。 05:05 东北话中的叠词:冻抽抽、嗷嗷辣、杠杠的…… 10:01 诗从四言发展到五言,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14:04 我们首先使用四言做诗,是因为心跳的节奏。 18:44 使用叠词最妙的是《行行重行行》。 19:57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情感绑架? 23:28 读到“纤纤擢素手”,你想过为什么要给手一个特写吗? 29:04 毛主席在《菩萨蛮·黄鹤楼》中用的叠词,读起来那么流畅,听起来那么压抑。 31:40 同样的“萧萧”在不同的古诗中有着细腻的区别,这是语文的最大魅力。 34:28 中国有一种现象——“重文轻语”。 35:2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什么厉害? 38:43 只有单体读音才能形成叠词的美感? 39:04 不怕“呵呵”,就怕叠词变得单一化、刻板化。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谈到看这场音乐会的感受,有观众幽默地说“自己像李隆基一样坐在下面”。这场音乐会叫《丝路之乐·唐韵回响》,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是一场“复原”了1200年前的盛唐乐舞。“复原”有多难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面对绝版的乐器、天书般的古谱以及与当下审美趣味截然不同的旋律。这么难,有必要吗?走上这条道路四十多年的赵维平说,中国音乐史要有自己的声音。 - 对话者 - 赵维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音乐会策划兼艺术总监 代晓蓉: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音乐会制作人兼视觉设计总监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38 中国的丝弦一弹就崩,是因为桑蚕的饲料不同? 10:08 当时研究中国音乐史,人家会觉得很奇怪。 12:33 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下游文化”。 14:59 他接触了中国的古琴演奏家后放弃了生物学。 18:38 唐代、汉代什么都来了,真的不敢恭维。 20:17 研究中国音乐学是太大的挑战。 22:22 中国要有中国的美,它是一种线条、一种白描。 24:12 中国为什么没有古谱? 27:34 中国古代音乐风格流变简介 30:17 中国历史上有两件乐器非常重要:古琴和琵琶。 30:51 歌舞混搭在一起,中国自古就有。 35:10 中国音乐史要有自己的声音。 38:57 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不得丝毫骄傲和夸张。 39:43 教学单位要贡献原汁原味的东西。 40:36 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超级喜欢。 - 背景音乐 - 《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音乐会曲目片段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