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给美国一个惊叹号!再给美国画个句号。

江南派

* 一个留美八年的技术史博士眼中的美国 留美青年学者沈辛成,一日突发耳聋,伴随头晕、恶心症状,于是慌忙前往亚特兰大某医院就医。挂急诊科,等待6小时,终于被医生排除“耳聋不是耳屎阻塞造成的”,至于进一步诊断,须另挂耳鼻喉科,何时挂上,要看该科室实际排号情况。于是,沈博士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义愤填膺”的挂号就诊之旅...... 沈博士的看病经历是美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的一个缩影,至于美式的资本运作、商战法则、种族观念、少数平权、南北差异 、政治选举.....桩桩件件,或都是此岸同胞的“茶余饭后”。又到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季,要带着“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姿态去看这些事儿吗?似乎谁都无法漠视太平洋彼岸熟悉又陌生的竞合者,不如换个视角看美国。 沈博士留美八年,颇有许多带有个人批判角度的观察与感受,我想这感受不仅源于他个人,不妨借他的文字作我们的一双眼,在300座博物馆里观察美国。 * 本期嘉宾 沈辛成/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技术史博士、独立音乐人、博物馆旅行家 * 收听指南 07:40 技术史关注些什么 14:35 美国人的“文化自驱力” 34:45 给美国一个叹号,再给美国画个句号 50:23 当一个黑人把“我”误认为外卖小哥 56:34 美国博物馆里的世界,以及我们缺一个博物馆 01:03:57北欧如何看美国,大家觉得带劲;美国人评论中国人,大家觉得带劲 01:04:17 成为红脖子:有些错位无法调整 01:22:33 话俗理不俗:未来已来 * 本期音乐 1\Never too late to say goodbye 2\Alone Alone 来源/网易云音乐 沈辛成个人专辑 * 推荐阅读 《美国叹号,美国句号:三百做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 沈辛成 著;中西书局 出版

97分钟
1k+
1年前

093-“衔玉而诞”的吴湖帆,生在金石书画环绕的艺术迷宫,逝于对中国传统的“顽固”坚守

江南派

* 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书画大师、收藏家、鉴定家吴湖帆(1894-1968),出生于苏州的簪缨世家、周身环绕着国宝级的金石书画,青年后迎娶名门潘氏之后潘静淑,中年后被奉为海上画坛“盟主”,在外人看来,似乎没有人比他的人生更幸运了,用老人的话说,吴湖帆“含着金汤匙出生”,用今人的话说,吴湖帆“buff加满”。只有细心阅读过他的人才懂得,这位生于甲午海战、逝于动乱年代的文化巨匠一生都在潮流中挣扎,也因此他有一方著名的钤印“待五百年后人论定”,一方面有着舍我其谁的自信,一方面又饱含无人理解的寂寞。五百年,何其漫长!事实证明根本不需要五百年,今人已经意识到吴湖帆的重要性。今年是他诞辰13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联合举行“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130周年艺术展”,系统研究和呈现吴湖帆书画艺术对今人的价值。 * 本期嘉宾 陈翔: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上奇峰”学术顾问 吴元京:吴湖帆之孙、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 * 收听指南 2:54 吴湖帆何以被称为“海上盟主” 9:33 吴湖帆的收藏与书法 47:57 吴湖帆的三个高峰期:《云表奇峰》《峒关蒲雪图》《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云表奇峰(1936年) * 峒关蒲雪图(1949年) * 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58:55 中国画的“临摹” 1:15:01 吴湖帆绘画观念遭遇的“时代之困” * “海上奇峰”展出作品 阿里山云海 翠荷 闹红一舸 双松叠翠 西郊公园写景 潇湘雨过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跃进 * 图片来源/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103分钟
1k+
1年前

092-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过了三十岁我才真正读懂...

江南派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都学过,富春江的山水却未必人人都去过领略过。我曾两次到访过富春江,每次都登上严子陵钓台。第一次18岁,和大学同学一起秋游,所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我没有什么感觉,所得的只有同学少年的欢歌达旦;第二次28岁,我受杭州媒体邀请到桐庐采风,再登严子陵钓台,有当地文化学者董利荣老师做向导,方始对钓台和严先生祠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了解到背后还有一位北宋名臣范仲淹,但那一次我们重点是聊严子陵,时间紧迫,关于范仲淹只是开了个题。今年我已30多岁,被繁冗工作折磨得心力交瘁,恰好因拍摄任务到桐庐出差,于是再约董老师一道拜访钓台,并承桐庐融媒体中心借宝地一用,与他录制节目专讲范仲淹。 我们从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聊到《严先生祠堂记》,又聊到鼎鼎大名的《岳阳楼记》,我由此对桐庐山水爱得欲罢不能,心中生出无限依依惜别之情! * 本期嘉宾 董利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 * 收听指南 3:41 北宋睦州的行政范围 5:36 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绝》 其一/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其二/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其三/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其四/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其五/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其六/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其七/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其八/潇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其九/潇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其十/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7:45 范仲淹被贬睦州经过 10:20 范仲淹《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 其一/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其二/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其三/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13:20 从开封到睦州,范仲淹为什么要走100多天 16:07 范仲淹为何不愿意从睦州调任苏州 20:30 范仲淹在睦州呆了两个月还是六个月? 23:55 范仲淹在睦州的三件大事 25:47 范仲淹的教育观 32:30 从泰州到睦州:范仲淹一以贯之的三个执政理念 37:25 “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 46:05 子陵台下白云村 56:30 “进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崇敬“急流勇退”的严子陵 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01:30 朱熹评价范仲淹:第一流人物 1:04:30 如何理解“潇洒” 1:07:30 关于“范仲淹研究会” * 范仲淹睦州行迹 严子陵钓台 严州古城 芦茨村(白云村) 和董利荣老师录制中

73分钟
7k+
1年前

091-珠宝艺术大师陈世英的“千年万念”:美梦破碎成永恒的诗

江南派

2022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批价值高达5.6亿元的珠宝作品创下当年参展最高价值记录。这些珠宝璀璨无伦、巧夺天工,被各大媒体和公众争相瞩目,它们都出自一人之手——珠宝艺术家陈世英。 △悟禅知翠 曾于2022年亮相进博会©上海博物馆 陈世英给公众的印象,打破了对珠宝设计从业者的固有想象,一部长须、60年代复古眼镜框、中式对襟短褂,待人总是颔首微笑、彬彬有礼。人们相信,也只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艺术家,才能设计出那些充满禅意的珠宝作品。 △陈世英在上博“博物馆奇妙夜”致辞©上海博物馆 两年后,“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200多件艺术杰作如同一场交织了温柔与爱意的幻梦,在东馆第一特展厅徐徐展开;这是上博东馆启用以来举办的首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个展。 陈世英,1956年出生于福州,5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失业,陈世英早早辍学,在一家石雕工场当学徒。1987年,他独创的“世英切割”幻象雕刻法惊艳西方;2000年开始从事珠宝设计,曾参加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以及2012年和2014年的巴黎古董双年展,是华人世界首位获邀参展著名艺术博览会的珠宝艺术家。在“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展览现场,他通过视频寄语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我追求的是宇宙的大美大爱永恒。 △陈世英先生与主持人江冉合影 曾经,是怎样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了如此美丽的希冀?本期节目邀请艺术家、创新者 陈世英 先生 做客,讲述他心中的“千年万念”。 —收听指南— 2:55 “千年万念”的由来 4:55 万念始于一念,这个“念”是什么 7:47 “对我来说,宝石是大地的舍利” 10:50 “世英切割”幻象雕刻法曾被外国人抄袭 17:37 当前的心愿:希望可以提升黄金的硬度 20:00 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 23:22 “真空妙有” 26:45 草木虫鱼,生命在珠宝中凝固为永恒 32:08 回忆童年:破碎的梦生出更美的梦 39:05 中西方雕刻带来的不同影响 41:30 为什么会把“王者归来”捐给上海博物馆 45:30 “你害怕被遗忘吗” 46:55 如何看待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 —展览图录(部分)— △“千年万念”中展出的陈世英珠宝艺术作品©上海博物馆

51分钟
99+
1年前

089-大唐寿州窑,亟待被挖掘和复兴的盛世黄釉

江南派

提到中国瓷器,您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代代相传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还是景德镇美轮美奂的青花瓷?是明成化价值千金的斗彩?还是乾隆年间大红大紫的釉上彩?在列举这些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为什么今天我们熟知的瓷器,都是宋代以后的?在宋以前,强盛的隋唐大帝国难道没有代表性瓷器吗?本期节目,我们走进安徽淮南,寻访消逝1200年的大唐名窑,留住那一抹盛世的灿烂之黄! —本期嘉宾— 沈德亮:寿州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宗汪洋:寿州窑青年工艺师、沈德亮弟子 * 沈德亮老人带我去看寿州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沈德亮、宗汪洋师徒现场讲解寿州窑手拉胚技艺 —收听指南— 05:38 什么是寿州窑 09:03 日常生活中的寿州窑 10:47 大唐寿州窑,源远流长 16:16 追溯寿州窑的鼎盛期 17:25 陆羽《茶经》对寿州窑的评价 18:30 传承,面临挑战 19:20 当今人们喜欢的瓷器类型 22:34 寿州窑的独特工艺 26:36 时过境迁,从柴烧到电烧... 28:27 像做实验一样的的技术恢复 30:28 梅花和隶书相碰撞的精致梅瓶 * 宗汪洋烧制的梅瓶 33:14 盘口四系罐,粗旷仿古的青瓷 * 宗汪洋烧制的仿古盘口四系罐 35:33 500多人规模陶瓷厂的落寞,沈德亮追忆70年代 39:40 沈德亮成功试验出失传1200年的寿州窑黄釉 45:46 宗汪洋:不希望只有自家烧寿州窑 —相关链接— 短视频/@江染之

60分钟
99+
1年前

088-“我在三星堆挖国宝”,对话3号祭祀坑考古发掘团队

江南派

—本节目由 上海博物馆 授权播出— 5月20日,上海博物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落幕,作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的第三个大展,也是上博东馆开馆试运行的首个特展,“星耀中国”无疑是2024年开年以来,引爆国内外的顶流文博大展。 300多件组三星堆·金沙文物从四川来到黄浦江畔,向世人展示“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文明,惊艳了长三角。而在这批文物千里奔赴上海之前,有一群上海人曾经千里奔赴四川广汉三星堆,参与三星堆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就是上海大学考古队。唤醒和惊艳仿佛是一场双向奔赴,感动着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的人们。本期节目对话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资深文博专家段勇;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徐斐宏,为我们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故事。 —串台— @先锋派报告 —收听指南— 9:10 能参与到三星堆考古发掘,是考古人“可遇不可求”的梦想 12:10 古蜀文明不是孤立的 17:24 考古现场的故事 23:32 象牙出土与保护 33:28 三星堆的“公众考古” 36:45 寻找丝织品 47:15 文物的跨坑拼对 55:00 青铜矿料、玉料的来源 1:03:55 祭祀坑本体保护 1:06:00 植硅体研究 1:11:52 古蜀人的太阳崇拜 1:15:34 古蜀人的“龙” 1:19:58 古蜀人的“权杖” 1:26:24 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面具的原型推测 1:36:12 三星堆的世界艺术史价值 —相关图片— *以下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 * 三星堆考古大棚 * 青铜笄发人像 * 青铜鞭发人像 * 每个祭祀坑表面都会覆盖一层象牙 * 经过跨坑拼对的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奇奇怪怪”) * 三星堆“猪鼻龙形器” * 疑似权杖杖首装饰 * 扭头跪坐人像 * 竖发青铜立人像(“翘臀小立人”) —相关链接— 小红书、B站、视频号 /@江染之 人文艺术资讯平台/@江南派FM

100分钟
4k+
1年前

087-一九七七年秋天,老作家们站在广场上聊天,那种劫后重逢的喜悦让人至今难忘......听赵丽宏回忆柯灵先生 ​

江南派

来到上海的朋友,总要慕名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转一转,道路两旁梧桐掩映,一排排老洋房静穆无言。当你经过复兴西路时,是否留意过147号这幢老房子:米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缓坡设计并铺设红瓦的屋顶,在主入口上方,还嵌着一扇造型典雅的凸肚窗,这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1933年末落成后,电影演员上官云珠、实业家董竹君曾先后在此居住;直到1959年,一位叫柯灵的作家住进这里,并度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 如今,这座建筑已经紧密地和柯灵融合在一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柯灵故居”,于2016年初修缮开馆。2024年初,经过新一轮精心策展,柯灵故居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详实而精美的展陈,迎接柯灵老人115周年诞辰。 柯灵,这位出生于1909年,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抗日战争磨难、新中国半个世纪峥嵘岁月的老人,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文字和人生智慧?带着这样的好奇,长三角之声联合民进上海市委,邀请著名作家、柯灵先生的忘年交赵丽宏先生走进复兴西路147号,共同追忆柯灵先生的温情一生。 —对话者— 赵丽宏: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 江冉: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3:20 第一次走进柯灵家门 10:10 苏州拾梦记(节选) 时光使红颜少女头白,母亲出嫁后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荡。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驴背的夕阳,渡头的晓月,雨雨风风都不打理这未亡人的哀乐。满清的覆亡使我的父亲丢了官,全家都回到浙东故乡,这以后二十年的暮景,她更从荣华的边缘跌入衰颓的困境。家里的人逐渐死去,流散了,却留着这受尽风浪的老人,再来经历冷暖人情,炎凉世味。四五年前的一把火,这才又把她烧到了上海。 上帝怜悯!越过千山万水的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她应当去重温一次故园风物! 11:35 第一次远远望见 16:50 第一次交谈 21:55 南浔之行 25:24 上海百年·第一章(节选)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过完了黄金岁月,正在急剧的从高坡向下翻滚的时候,上海已经是一个人烟稠密,市肆繁兴的城市。因为地扼长江咽喉,拥有襟江带海的好风好水,渐渐商贾云集,形成一个风樯浪楫往来如梭的港口。尽管在清廷的建制中,上海依然不过是一个松江府树下的小小县治,在北京紫禁城皇家的眼里,无非“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无限江山中的弹丸之地。那时上海的身价,也的确远不如家家珠帘,户户锦绣的扬州;花柳繁华、富贵温馨的苏州。但那时西方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刚尝到工业革命的甜头,挟着机械的威力,羽翼丰满,眼珠碧绿,一下就瞄准了上海,看出要打开重关深锁的中国,上海是一把万能钥匙,就借着鸦片贸易这一很不光彩的由头,把我们这个东方老大帝国闹得烟尘陡乱 ,江海翻倒,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来。 27:40 一篇花了大半年写就的不满1000字的小序 32:37 艺术与人生·序言(节选) 散文显示宇宙广袤悠邈,造物的神秘,人工的瑰丽,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物质世界的品类和运作无穷无尽。散文也反映心灵世界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今,回眸过往, 放眼未来。可以抒忿懑,摅忧患,展玄思,发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歌之,颂之,责之,笞之,哀之,哭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与龙虎共吟啸,或与花鸟共笑啼。 散文最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上九天摘星,可在裈中捉虱,意到笔随,不拘一格。寸楮片纸,却足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兴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亲人。 散文创作不但考验文字功力,也验证情操性行。文字虽小道,却是探察内心的窗口,或庄,或谐,或如姜桂,或如芒刺,或慷慨放达,或温柔敦厚,或玲珑透剔,或平淡自然,发乎性,近乎情,丝毫勉强不得。或真纯,或夸饰,或朴实无华,或锦绣其外败絮其内,也瞒不了明眼人。流派纷陈,是精神领域宽广的表现。物质贫乏表示民族衰老。一切文学艺术产品,在商品社会里,自然要进入市场流通,但艺术无价,灵魂无市。 38:30 只读过高小的柯灵 40:13 作为编辑的柯灵 42:26 作为民主党派创始人之一的柯灵 45:50 关于“讲真话”和“三种假话” 51:52 关于文字的风格和永恒 57:10 关于文字的“美” 1:03:04 关于柯灵逝世的记忆 1:06:05 应该为当下的文字焦虑吗? —互动方式— 视频号:江染之 微博:@江南派FM

71分钟
1k+
1年前

086-金庸诞辰100周年,我们来到了他的故乡嘉兴,就像回到了武侠世界的原点

江南派

2024年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查良镛(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起至1972年《鹿鼎记》,査先生创造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奇迹。不仅如此,査先生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每一个金庸的粉丝都不难发现,在他的小说里,到处流溢着作者对家乡嘉兴的眷恋,也因此每当有人来到嘉兴时,走过钱塘江、登上烟雨楼,总会想起小说里一幕幕经典的情节。值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和来自嘉兴的金庸研究者共话“査先生的故乡情结”。 —对话者— 查玉强:海宁查氏族人,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五四文化博物馆馆长,著有《闲坐说金庸》 袁斐(阿斐大侠):知名“金学”研究者,嘉兴市图书馆理事,著有《金庸·青春·酒》 江冉: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55 袁斐:因为金庸我选择到嘉兴定居 12:02 查玉强:从查氏族人醉仙楼聚会,开始研究金庸;兼谈海宁查氏往事 16:00 沿着金庸生平脉络,为重修开幕的金庸故居搜集藏品 21:10 如果没有吃过金庸那样的苦,恐怕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23:20 金庸不是个书呆子,实际上“他很顽皮” 27:00 金庸天然对强权有着反感和叛逆 31:20 大西南求学经历 34:20 海宁童年记忆 38:40 嘉兴及抗战期间西南迁徙求学经历 46:50 不为人知的湘西经历 49:57 在衢州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两年,遇到了他的一生挚友 55:00 晚年修改小说,不断给故乡加戏 1:00:00 金庸的研究的误区与盲区 1:14:00 00后还读金庸吗 1:18:00 在海外,金庸的非华语读者到底有多少 1:23:00 不能把金庸小说简单归结为武侠小说,正如不能把《红楼梦》简单归结为言情小说 1:27:00 金庸是链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读者的一把钥匙 —互动方式— 视频号:江染之 微博:@江冉Lucien

93分钟
2k+
1年前

085-辛弃疾的临安一夜:在繁华世界里寂寞坚守着自我

江南派

元宵节,古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每到正月十五,中国大地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无数文人墨客曾经用瑰丽的语言记录下历朝历代元宵节的盛况。南朝简文帝萧纲说:“聚类炎洲,疏同火树”;唐代苏味道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宋代欧阳修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南宋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浮想联翩。那么,辛弃疾那一晚在元宵灯会经历了什么?如果穿越回宋朝,我们可以度过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话者— 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典咏流传》首席文学顾问 陈志坚: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浙江地方史 江冉(视频号/江染之):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00元宵节的演变脉络 19:48 品读《青玉案·元夕》 25:53《青玉案·元夕》中的南宋上元节民俗 38:50《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猜测与辛弃疾当时的生命状态 54:05杭州经济社会在南宋迎来质的飞跃 1:04:00物质高度繁荣后,主战与主和思潮此消彼长 结束曲:winky诗-青玉案·元夕(来源/B站) —互动方式— 视频号:江染之 微博:@江南派FM

79分钟
3k+
1年前

084-陆游在绍兴:从山阴到会稽,陆游及其家族的遗迹若隐若现

江南派

他被称为诗人中的“劳模”,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诗人。他自主,随性,痴情,同时也怀抱着一颗赤字之心——他就是陆游。纵观其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际遇,除几年外出为宦外,40多年的时光,他都居于三山别业和石帆别业。而这其中,陆游又更钟情于三山别业,单单以“三山”为题的诗就有十几首。那么陆游的一生与古越之州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故事与不解的缘分,历史中真实的“放翁”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期《江南派》,我们对话陆游第二十七世孙--陆纪生,一起走近爱国诗人陆游。 -对话者- 陆纪生:陆游二十七世孙 江冉: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26 陆游先祖何时举家迁往绍兴? 6:49 陆游真正意义上自己在绍兴造的房子在哪里? 13:49 陆游的诗中为何不提及祖宅“吼山”? 21:04 陆游先祖为何有“三代不为官”的经历 26:02 陆游高祖陆轸为何选择“吼山”为祖宅? 34:19 陆游后代如何传承陆氏祖训与家风? 38:19 《陆氏族谱》的编纂过程遇到了哪些难题? 41:01 修订《陆氏族谱》的初衷 * 陆游故里:三山别业 * 云门寺:陆游读书处 * 樊江街里:陆游行经处 * 泗龙桥:陆游祖居 * 吼山:陆游祖居 * 播主拜访陆游二十七世孙陆纪生 * 《陆氏族谱》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47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