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末签署的H-1B签证新政引发广泛混淆,下面是帮助判断的几个基本要点: 什么是 H-1B? H-1B 是针对“专业职业”(specialty occupation)的非移民工作签证,通常要求受聘者至少具有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任职。雇主需先向美国劳工部提交劳工条件申请(LCA),并按规定支付“实际工资”或“当地占优工资(prevailing wage)”中较高者。 新政适用范围与澄清:白宫与相关官员后续澄清称,此次征收的费用主要适用于“新请愿/下一轮抽签周期的申请”,一般不适用于现有H-1B持有人(续签或在美重新入境)。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对某些转换或豁免的适用性,仍需由国土安全部(DHS)、国务院与劳工部通过配套规则细化,并可能面临司法挑战。因此短期内不少企业建议在美的H-1B员工慎重安排行程或避免出境。 年度名额与抽签:H-1B 每财政年的法定名额通常为65000 个常规名额,加上20000 个面向美国硕士及以上学位持有者的豁免名额。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通过电子注册与抽签制度决定谁获资格提交完整申请;近年来电子注册已成为常态。 即时反应:多家大型科技与金融机构(如 Amazon、Microsoft、Google、Goldman Sachs等)被媒体报道已向员工下发内部通知,建议 H-1B 员工暂时留在美国或避免出国;若已在境外,建议尽快返回。印度外交部与印度软件与服务业协会(NASSCOM)已公开表达担忧,称此举可能对家庭与印度 IT 服务交付造成重大扰动。 薪酬分布:USCIS报告显示,H-1B 受益人的中位年薪约为 118000美元,但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部分高端岗位薪酬远高于中位数,而大量第三方/外包岗位的薪酬偏低。 -时间轴- 01:30 风暴突袭:10万美元公告引发的“连夜返美潮” 04:00 新规影响半径:谁的签证,谁的未来? 04:50 虚惊一场还是暗藏玄机? 06:00 数据说话:H-1B的“马太效应” 07:40 各方反应与深层博弈 09:05 全球人才市场的“意外礼物” 09:55 回到过去,洞察未来:特朗普移民政策全景回顾 11:20 未雨绸缪:风暴中的求生指南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找到我们!
8月20日,芝加哥大学社科学院院长阿曼达·伍德沃德(Amanda Woodward)在内部邮件中确认:“在即将到来的招生周期中一些项目将暂停招生,包括人类学、科学概念与历史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思想。其他项目——比较人类发展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将减少招生人数。” 这次暂停招生的范围极广:️艺术史、️电影与媒体研究、️古典学、️比较文学、️英国文学、️语言学、️中东研究、️日耳曼研究、️罗曼语言与文学、️斯拉夫语言与文学、️南亚语言与文明、️东亚语言与文明、️音乐学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与理论等等。 自19世纪下半叶,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1848年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建成,连接了密歇根湖和密西西比河,使得芝加哥成为通往五大湖和纽约的重要水运通道,资本主义在芝加哥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成为一座工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商业中心和交易所。在大财阀洛克菲勒的资助下,芝加哥大学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革命背景下多所新建大学中比较瞩目的一大高校。 芝加哥学派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影响力的经济学思想流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经历了50年代的崛起,70年代至80年代的高峰,直到21世纪仍然保持着活力和创新。它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反对政府过度干预,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扩展到非传统的领域和问题上。 今年特朗普卷土重来,一场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之间的风暴愈演愈烈。在私立高校学费不断飙升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加深了人们对人文学科专业性的怀疑。随着高校“反犹活动”声音高涨,特朗普政府以削减科研经费为手段对美国60多所高校开刀。 然而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克利福德·安多(Clifford Ando)公开指出,政策对于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很有限,真正的问题在于校方领导层理想的堕落,以及他们为实现目标背负的惊人债务——而这在特朗普本次上台之前就出现了。 随着芝加哥大学大面积停招博士项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和未来呢? -对谈嘉宾- 韩方航,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02:08 美国高校面临特朗普政府政治干预与资金威胁 05:52 芝加哥大学停招文科博士引发的学术界反思 09:52 芝加哥大学财务危机是因校方加密货币投资失败? 13:22 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21:41 新自由主义的现实挑战 29:48 美国大学关门潮 36:36 美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右翼压力与挑战 42:05 人文学科的反思与价值重建:对抗虚无主义的挑战 51:35 人文学科与现实政治价值观的冲突 01:03:23 理工科热与文科未来:教育格局变迁下的思考 01:16:12 文科教育性价比与学历价值的社会反思 01:20:11 学历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剪辑:李晓萌
今年7月底,《南京照相馆》在国内热映,票房很成功。在历史创伤与民族情绪的裹挟下,人们不免会去思考,对于这样一件得到国际公认的惨案,日本右翼究竟是如何看待以及为何这样看待的?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翻看了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笠原十九司的著作《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对于一件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如果人为地抹去,必定造成集体记忆的缺失;但如果人为地去塑造集体记忆,历史也只能深藏迷雾中。然而就算承认事实的存在,讲述的方式和态度也会造成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的真伪难辨。 经过近几十年的史料发掘和学术研究,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全球多数历史学者普遍接受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战争暴行这一结论。但日本的否认派则经常试图转移视线,这其中与日本国内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有很大关系。从“五五年体制”至今,日本右翼发起了三次对历史教科书的攻击,然而每当右翼攻击教科书,首先针对的就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记载。 影响史实争论因素过多,我们暂且按下不表,本期播客仅从《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一书中探寻日本右翼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播客内容全部出自该书。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剪辑:张无为
9月底,一艘名为“伊斯坦布尔桥”的货轮从中国宁波出发,选择了一条极具开创性的航线——穿越北极,目标在18天内抵达英国。相比传统经苏伊士运河的40天航程,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气候可行性、商业经济性、地缘战略性三个维度,拆解北极新航线的现实挑战与未来潜力。 -时间轴- 04:34 可行性——为什么现在能走? 07:19 经济性——这笔账划算吗? 10:58 战略性——谁掌握着未来?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聂舒翼 剪辑:张无为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本期我们聊一聊在长春航展和空军开放日上大热的“南天门计划”。 2025年9月16日,长春,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举行,南天门计划展厅。 它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推出的科幻IP,却引发了外界对“六代机”、“战略忽悠”、乃至未来太空战的联想。 从242米长的“鸾鸟”空天母舰到可入轨的“玄女”“白帝”战机、再到可供孩子合影的5米高“承影”机甲,“南天门计划”把“天空—太空一体化”的想象做成模型、AR体验与50万字的故事文本。 在人类美好的幻想和网友的打趣调侃之下,我们来严肃讨论一下:“南天门计划”到底是什么?它与六代机、现实中的军事研发有什么关系?这些概念背后有多少技术依据?科幻和现实的边界如何分辨?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嘉宾 谢瑞强 澎湃新闻防务栏目编辑 郑淑婧 澎湃新闻明查栏目编辑 -时间轴- 00:00 南天门计划的由来:神话与航展的交织 02:20 展馆直击:机甲、空天母舰与AR体验 06:20 寒光、玄女、白帝:未来装备的功能设定 09:30 可控核聚变与“人造太阳”计划 12:00 南天门:科幻还是现实的预演? 15:10 战略阳谋论:会否像当年的“星球大战”? 18:00 歼-35的前世今生与珠海航展传统 21:00 与《三体》《流浪地球》的科幻脉络对照 24:30 外星威胁与小行星防御计划 27:20 科普价值与主题乐园:点燃青少年的航空梦 29:00 六代机的定义与南天门战机的差异 34:30 无人机协同、AI辅助与未来作战模式 37:00 南天门是“七代机”甚至“八代机”? 39:00 歼-36传闻与外媒的解读 41:00 文化产业化:南天门IP的未来 43:00 能源革命与太空作战的想象 -工具箱- 南天门计划是一项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旗下中航环球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自主构建的航空科幻IP。 该计划目前尚处于概念、宣传阶段,没有实际装备研发或部署。它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公开展览和IP作品上:模型首次亮相于2019年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日,2022年珠海航展有相关概念模型公开展示,2024年珠海航展呈现改进版“白帝”乙型模型,2025年长春航展上展出更多模型(如白帝乙型、承影机甲、寒光乙型)。 截至2025年9月,央视报道该IP已构建50万字剧情文本和近100幅武器装备设定图纸。相关图书(如美术设定集)和动漫、游戏、科普等内容陆续发布,甚至成为青少年暑期热门读物。例如202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南天门计划美术设定集》整合了全景设定,被宣传为“第一次权威、系统地展现南天门宏大科幻宇宙”。 官方仅在宣传层面宣传说“模型结合了现有航天技术,也展现了一些空天前沿概念”。并无公开的实际研发时间表。 网友把“南天门计划”与《流浪地球》《三体》以及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相互联想,主要因为三者共享的叙事元素——大规模工程/武器化太空、外星或末日威胁、科技拯救或防御的想象;同时影视/小说的视觉与叙事已经塑造了公众的“太空想象”。 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媒体称其“Star Wars(星球大战)”。它是现实世界用太空/先进技术做战略防御的代表案例。 2000年7月:刘慈欣短篇《流浪地球》首次发表;后由郭帆执导改编并于2019年上映。 2006年(连载)→2008年(单行本):刘慈欣《三体》第一部连载/出版,奠定中国硬科幻对“文明冲突/外星威胁”的叙事基调。 约2018–2025:中航环球等开始以“南天门计划”IP形式在航展与媒体上展示大型空天模型和设定,形成公众讨论热点(航展模型、设定集与媒体报道频次上升)。 -音乐- The Imperial March (Star Wars - Darth Vader´s Theme) - Fingerstyle Guitar (Marcos Kaiser)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国庆长假期间,世界并未停歇。本期节目,我们聚焦日本政坛的权力游戏、法国深陷的经济与政治困局,以及中东地区那份在多方角力下达成的脆弱停火协议。 权力、经济、战争与和平,这三个侧面,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下复杂世界的关键切片。 -时间轴- 00:20 日本新“女王”与“幕后造王者” 06:05 法国的“政治瘫痪”与“债务黑洞” 11:25 加沙停火,脆弱的和平曙光 -参考文章- 人物|日本或迎来首位女首相:玩摇滚的高市早苗反对女性当天皇 扶桑谈|高市早苗的“C位史”或将成为她作为首相的软肋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我已听到年轻人的呼声,并完全理解他们的关切和沮丧。” 9月29日晚,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散现任政府。 自9月25日以来,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等多座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以抗议频繁发生的缺水断电。多地出现商铺、民宅、企业遭抢劫和纵火等暴力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拉乔利纳29日发表讲话时代表政府向民众致歉,承认许多需求和期望“未得到满足或充分考虑”,并承诺将协调国家治理,以保证未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然而抗议并未平息。10月11日,驻扎在塔那那利佛南部的一处军营发生哗变,部分军人加入示威游行,并要求总统拉乔利纳下台。12日,马达加斯加总统府发表书面声明,谴责该国目前正在发生的“非法武力夺权企图”。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这场抗议说起,这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政治动荡,更是一个关于代际的呐喊,一次历史的循环,以及一场在极度贫困的土壤上,由一群年轻人发起的,充满矛盾与独特性的抗争。 -时间轴- 01:00 导火索——“请给我们水和电” 03:30 “16年的无所作为” 08:00 历史的回响——“我们称之为政变吗?我还没想好” 09:50 抗议诉求的“生存主义底色” 11:35 猴面包树下的十字路口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9月10日,美国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场集会中当众遇刺身亡。这起暗杀之所以引发大众的关注,其中社交媒体的影响非常关键,随之而来的政治风波也让人担忧美国社会正滑向一个更危险的方向。 刺杀柯克的嫌疑人被美国警方确认是22岁的泰勒·罗宾逊,然而罗宾逊发射的子弹刻字显示,他深受网络文化以及极右翼运动的影响。有分析认为,罗宾逊可能来自比柯克更右的Groypers。这是一个由极右翼白人至上主义者尼克·弗恩特斯(Nick Fuentes)领导的松散网络运动,从2019年开始活跃至今,喜欢用网络段子表达反犹主义、种族主义和恐同等右翼观念。 Groypers有意地攻击自由派才是法西斯,还把反法西斯的歌曲《Bella Ciao》加入自己的歌单,因此当看到罗宾逊在子弹上刻下Bella Ciao之后,人们反而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字面意思的反对法西斯,还是隐隐约约在表达对Groypers的认可,也很难判断,和跨性别者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他,到底是真的想用“如果你读到这个你就是Gay”来嘲讽同性恋群体,还是只是想玩个梗 ,又或者是不是要故意让人们联想到Groypers。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普通网民看不懂的极右翼的梗文化,而在新一代袭击者的宣言中,直白的政治性内容越来越少,梗的密度却越来越高,就连袭击本身都成为“抽象”的行动。当极端主义利用烂梗为仇恨言论披上讽刺的外衣,用戏谑方式呈现排外情绪,并通过笑料传播法西斯主义的时候,道德上的愤怒反而可能被他们利用,助长他们关于受害者和反抗的叙事。 这些梗文化究竟为何可以成为极端主义的表达符号?躲在这些符号背后的人究竟又在恐惧什么?语言究竟是沟通的工具还是表演性的行动?面对虚无主义、身份认同的焦虑,人类的情绪和恐惧究竟如何安放? 极端主义似乎成功地利用了数字时代的红利,发起了一场文化战争,进而夺取政治话语权。互联网社交平台成为养蛊场所,算法和个人信息收集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应再享有豁免权。 主播: 大大卷,澎湃国际新闻编辑 许振华,澎湃国际新闻记者 对谈嘉宾: 邓自宇,牛津互联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王朝,资深撰稿人 03:42 美国政治极化下的柯克枪击案:嫌疑人身份之谜 11:39 网络文化与另类右翼政治的交织影响 19:43 狗哨政治与遮羞布 22:54 网络文化中的抽象表达与沟通障碍 26:56 语言的表演性与身份构建 32:27 语言符号与政治文化战争的交织 38:07 网络上极端主义与情绪传染的社会运动 50:13 人类价值空虚与自我认同危机 01:03:43 青少年极端主义右翼化的碎片化特征与虚无主义暴力极端主义 01:09:25 情绪与极端主义:情感的社会粘合剂作用 01:17:37 极端主义右翼化与社交平台的互动影响 01:23:42 社交媒体如何塑造极端表达与暴力感知 01:31:43 平台监管责任 01:44:25 新加坡应对极端主义的独特策略与全球视角 01:47:49 社交平台与极端主义:南亚和东南亚的挑战 01:51:45 在政治极化中寻找共同点 来自邓老师的书单: 1.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2. Giorgio Agamben: The Sacrament of Language: An Archaeology of the Oath (Homo Sacer II, 3) 这本没有中译本但同系列前作《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有中译本 3. 路易·阿尔杜塞《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 (这不是书而是一篇长文) 4. Ian Haney López (2014). Dog Whistle Politics: How Coded Racial Appeals Have Reinvented Racism and Wrecked the Middle Class. 5. Jennifer M. Saul (2024). Dogwhistles and Figleaves: How Manipulative Language Spreads Racism and Falsehood. 6. Zizi Papacharissi (2015). Affective Publics: Sentiment,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7. Sara Ahmed (200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8.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2024):《如何改变世界》 9. Angela Nagle (2017). Kill All Normies: Online Culture Wars from 4chan and Tumblr to Trump and the Alt-Right 10. Whitney Phillips (2016). This Is Why We Can't Have Nice Things Map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Trolling and Mainstream Culture 11. Nicholas G. Carr (2025). Superbloom: How Technologies of Connection Tear Us Apart 12. 兰道尔·柯林斯:《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13. Danielle Citron & Mary Anne Franks (2020). The Internet as a Speech Machine and Other Myths Confounding Section 230 Reform,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2020, Art. 3. 来自王朝的书单: 空能指:《莫斯引论:列维-斯特劳斯导读马塞尔·莫斯》(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rcel Mauss)作者:列维-施特劳斯 空能指的政治性:《解放》(Emancipation(s))作者:欧内斯特·拉克劳 4chan的政治崛起:It Came from Something Awful 作者:Dale Beran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剪辑:凌卓媛 李晓萌
持续两年多的巴以冲突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结束。学界已经将这场冲突定义为"第六次中东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发动和结束,一切都显得非常突然。 在此之前,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的、以叶海亚·辛瓦尔为首的哈马斯核心领导层已被以色列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是为什么战争还是拖了这么久才结束? 这份基于特朗普20点计划的停火协议究竟是否能通往和平呢?外界关注的“两国方案”究竟能否落实呢?加沙人真的能从此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吗?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李怡彬 剪辑:张无为
用航母打击毒贩?在加勒比海域,美国正以“反毒”之名集结重兵,剑指委内瑞拉。然而,在军事高压的背后,双方又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着囚犯交换和外交接触。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博弈? 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剖析美国对委内瑞拉“制裁+能源+军事+对话”的四重策略,回顾从查韦斯时代到马杜罗时代的百年恩怨。同时,我们也将视线拉远,探讨美国如何通过操控对古巴、墨西哥、巴西等国的政策,来布局其庞大的拉美战略棋盘。美国的“极限施压”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它又为谁创造了战略机遇? -美委关系时间轴- 1902年:美国以债务为由对委内瑞拉实施海军封锁,种下“反帝”种子。 20世纪中叶:美国长期扶持亲美政府,深度介入委内瑞拉石油业,视其为“后院”。 1998年:乌戈·查韦斯当选总统,开启“21世纪社会主义”,美委关系彻底转向对抗。 2002年:委内瑞拉发生短暂政变,查韦斯迅速复位,指责美国幕后支持。 2013年:查韦斯去世,马杜罗接任。委内瑞拉陷入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引发大规模移民潮。 2017年起:美国特朗普政府启动“极限施压”,对马杜罗政权实施一系列严厉经济制裁。 2019年:美国宣布不承认马杜罗选举结果,转而支持反对派领袖瓜伊多,并全面制裁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 2023年10月:美国与委内瑞拉反对派达成“巴巴多斯协议”,作为交换,美国临时豁免对委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部分制裁。 2023年底:在卡塔尔斡旋下,美委完成重要囚犯交换,美国释放马杜罗亲信萨布,换回28名囚犯。 2024年4月:美国以马杜罗政府未履行选举承诺为由,宣布不再延长石油制裁豁免。 2024年7月:委内瑞拉总统大选,官方宣布马杜罗胜选,引发舞弊争议。 2024年9月:美国对16名委内瑞拉官员实施新一轮制裁,并开始在加勒比海域以“反毒”为名进行大规模军事部署和演习。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日本政坛迎来历史性时刻,高市早苗在经历一波三折后,成功当选日本首位女首相。这在日本社会引发了怎样的讨论?这位以“一生要强”著称、曾是重金属摇滚少女的女性政治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反对“夫妇别姓”、反对女性天皇,为何在女性议题上立场保守? 本期节目,我们深入探讨了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从早年投靠安倍晋三,到安倍去世后一度沉寂,再到如今在麻生太郎和安倍派的支持下登上权力顶峰。我们还将目光聚焦于她当选首相后惊心动魄的17天: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她如何化解“起跑危机”,与日本维新会达成“闪婚”般的合作?这背后又有哪些政治手腕和利益交换? 最后,我们分析了高市早苗新内阁的成员构成,并展望她即将面临的重大考验——特朗普访日与未来的众议院选举。喊出“日本回来了”口号的她,究竟会把日本带向何方? -对谈嘉宾- 主播: 张无为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编辑 嘉宾: 陈沁涵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记者 祝颖筠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记者 -时间轴- 00:34日本为何现在才出现首位女首相? 00:57日本政坛“昭和老男人”主导的传统与性别不平等现状 02:22日本保守派女性政治家的崛起与“昙花一现”的困境 06:13从电影《总理的丈夫》到“奈良新闻”的调侃:日本社会对女首相的复杂期待 09:17 “一生要强”的高市早苗,究竟是怎样的女性政治家? 10:12特长是“熬夜”,主动“抛弃生活与工作平衡”的工作狂 11:21叛逆的青春:骑摩托、玩重金属、造型“杀马特” 12:35从电视台主播到进入政坛后,如何一步步变得强硬 14:25为何她对“夫妇别姓”、女性天皇等议题持保守态度?上野千鹤子为何对她当选“不开心”? 20:25从“安倍女孩”到权力顶峰,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 20:50从松下政经塾到进入政坛,如何与安倍晋三结缘并成为其忠实追随者 25:44她为何选择成为一名立场鲜明的保守派? 30:07去年总裁选举败北后,她默默做了哪些准备? 38:12惊心动魄17天:高市早苗如何化解“起跑危机”? 41:25公民党因“黑金问题”退出执政联盟,高市内阁面临“生死存亡时刻” 46:34在野党的合纵连横:被架在中间、最终沦为“小丑”的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 49:24高市的政治手腕:秘密接触维新会,展现惊人准备工作,最终达成“闪婚”合作 54:57 “结婚容易过日子难”:自民党与维新会的合作前景分析,12项协议背后暗藏的矛盾 01:05:14新内阁与未来挑战 01:05:59新内阁人事分析:论功行赏与党内融合并存,小泉进次郎任防卫大臣引热议 01:12:58未来的考验(一):众议院选举何时举行?黑金问题与维新会的“蜜月期”将如何影响选情? 01:14:59未来的考验(二):外交首秀——如何应对即将访日的特朗普? 01:22:46对华政策展望:为何高市早苗难以调整对华强硬态度,但又会保持沟通窗口?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10月21日,法国前总统、70岁的萨科齐高调地走进了巴黎拉桑特监狱,开始服刑。9月25日,他因涉嫌非法接受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竞选资助,被法庭判处5年监禁。萨科齐成为欧盟以及现代法国首位入狱的前总统。 这项罪名的最终判决来源于一起长达15年的政治资金调查。右翼人士萨科齐于2007年至2012年担任总统,在此前担任法国内政部长期间,为竞选总统,萨科齐被曝秘密接受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资助。 但萨科齐一直否认自己在此案中存在不当行为。法国知名独立深度调查媒体Mediapart最先于2012年曝光了一份利比亚官方文件,里面清晰记录了卡扎菲政权相关人员与萨科齐团队的资金往来。随后,一份辗转于欧洲、由利比亚高层保存的手写笔记本偶然落入法国当局之手,笔记本中的内容又揭示了什么,最终让巴黎法院法官最终做出这样的裁决? 今天这期播客我们来回顾下20年前萨科齐与利比亚的陈年旧事。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剪辑:张无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