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心理咨询师”刚刚被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类别。二十年后,这个在当年听来还有些陌生的头衔已为普通人熟知,私人执业的咨询/治疗机构随处可见,面向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各种心理培训也发展成为一门蒸蒸日上的产业。这场自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城市迅速蔓延的“心理热”(psycho boom),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现象。 所谓 “心理热”,并不是指心理学在知识界的强势地位,而是指近20年来心理治疗产业在中国城市的蓬勃发展,心理知识、话语与实践向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围绕它们建立起的对于痛苦规范化的表达及应对方式。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人类学者安孟竹,她将与我们分享中国心理治疗文化的兴起过程,以及对于心理治疗的医学人类学观察。 ——本期嘉宾—— 安孟竹 人类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16 何谓“心理热”? 8:47 “陪聊”、热线与知心姐姐:心理治疗的“前职业化”时代 12:00 心理治疗的职业化、商品化与日常化 15:53 “速成”的咨询师与鱼龙混杂的行业江湖 20:22 “中产化”的心理治疗与被遗忘的弱势群体 26:10 “心理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 30:38 对痛苦的表达和应对是一个古典问题 40:14 “心理治疗”的保守性与进步性 46:55 书影音推荐环节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Anxious China: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Li Zhang,202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e emergence of psycho boom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Hsuan-Ying Huang,2014,in H. Chiang (ed.), Psychiatry and Chinese History,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Publishers, Ltd. 中德班:始办于1987年的“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这一系列的讲习班较为系统地引入了有关心理治疗各流派的知识 心声mind:由关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的青年公益组织“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运营的公众号 刺鸟栖息地:致力于精神健康公共教育的公众号 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国际医学人类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代表人物 ——推荐书影音—— Shock Therapy:Psychology, Precarity, and Well-Being in Postsocialist Russia, Tomas Matza, 2018 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 2016 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 2008 美国恐怖故事:精神病院(American Horror Story:Asylum), 2012 医院风云:出埃及记 (Riget Exodus), 2022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量化自我”是硅谷文化孕育出的一种科技生活方案:通过数据追踪加强自我认知,建立数据档案以作为优化提升的依据。近年来,依照“量化自我”理念发展出的各类智能穿戴设备,已经逐渐从一种小众玩具发展成为大众消费品。手环上的睡眠监测、手机上的步数统计、运动类APP的健身记录……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我们也越来越依赖这些数据认知自己的健康情况。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就读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李子博士,她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新技术条件下的个人健康管理。她将与我们一同讨论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对个人健康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数据与感受、控制与失控、隐私与记录、个体与公共之间的有趣张力。 ——本期嘉宾—— 李子 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博士候选人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10 硅谷的技术想象与打工人的应用现实 7:20 “失控”的自我管理与反复确认的社畜感 9:22 感受与数据,究竟谁说了算? 12:50 “量化自我”:激发自我认识的好奇心 15:00 量化自我的社交展演 18:07 健康数据的获取与社会资本的形成 19:30 健康知识权威的建构与解构 22:22 健康数据的隐私安全 28:12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在研究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量化自我 (Quantified-self):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杂志《连线》(Wired) 的 Gary Wolf 和 Kevin Kelly提出,其概念核心是“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即用科技手段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作为优化生活的依据。 凯文·凯利 (Kevin Kelly):《连线》(Wired) 杂志创始主编、作家、出版人,也常被人们亲昵地称为KK。 控制论 (cybernetics):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的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控制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掌舵术。后期的含义已经泛化,包括调节、操纵、管理和指挥等。它突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界,既研究自动控制与调节装置,又研究生命活动与行为,还探讨社会现象与经济管理问题,横跨技术、生物、社会和思维等领域。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巴黎学派的创立者。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这里的“行动者”可以指人,也可以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行动者”之间关系是不确定的,每一个行动者就是一个结点,结点之间经通路链接,共同编织成一个无缝之网。在该网络中,没有所谓的中心,也没有主-客体的对立,每个结点都是一个主体,一个可以行动的行动者,彼此处于一种平权的地位。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流量时代“数据为王”的主导逻辑,造就了如今规模化、组织化、制度化乃至功能化的饭圈群体。从打榜、投票、集资到发起各类集体活动,作为非正式组织的饭圈不时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饭圈成为了观察当代青年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其群体行动中呈现出的种种“非理性”乱象,也为网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去年6月开始的“清朗”专项行动不仅彻底重塑了饭圈生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介入方式:饭圈研究从初期在微观层面刻画饭圈行动者的能动性、获得感,转向了更为宏观的治理视角。本期嘉宾李彤博士曾作为一名粉丝,深入饭圈进行了500多天的参与式观察,她既目睹了这场饭圈巨变的始末,也正在经历自己的研究转型。本期节目,我们就邀请她分享了自己对饭圈文化、粉丝行动以及当前治理方式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本期嘉宾—— 李彤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45 “饭圈”是流量逻辑+组织技术+平台基础设施的产物 7:00 一个“典型”饭圈的基本组织结构 16:35 公司和“资本”可以从饭圈活动中获利吗? 26:10 粉丝心态畸变的一个极端:私生 30:10 从“圈地自萌”到“饭圈互撕”:亚文化粉丝群体何以发展出攻击性? 38:09 “清朗行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52:42 “清朗”过后的饭圈活动 54:26 平台、偶像和饭圈内部的关键组织者可以发挥哪些治理功能?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孤岛狂欢》:李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情感传播:基于一定情境和机制而展开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以达到情感和意义的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 自组织:20世纪60年代从系统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指在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按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某种有序的结构。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一段时间以来,疫情的反复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居家健身的热情。在以往对健身文化、身材焦虑的讨论中,我们往往习惯使用“消费文化”“男性凝视”等讨论视角,但这些阐释路径却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健身者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健身对于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人类学家彭馨妍,她基于对上海女性白领工作、生活场域的长期田野观察,对职场中的健身文化提出了不同以往的阐发视角。节目中我们聊到了健身文化在职场中的流行、健身对“打工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引发职场“健身热”和社科研究“身体热”背后的同构性因素。 ——本期嘉宾—— 彭馨妍 人类学者,研究兴趣包括当代中国都市、工作文化伦理、白领女性、亲属与家庭、运动、舞蹈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03 为什么在工作研究的田野中关注到了职场人士的健身现象 6:20 社科研究解读健身现象的传统取向 9:20 健身作为工作和家庭身份的平衡 10:05 白领女性为何特别关注“核心部位”的肌肉锻炼? 17:32 我们可以单纯为了“悦己”而健身吗? 19:20 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健身方式的选择? 26:14 潜入时尚业幕后:“完美身材”的文化塑造 32:27 学术理论的“身体转向” 41:35 身体经验研究中如何客服主观性?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彭馨妍老师的博士论文Corporate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ve always worked” 英文版已由Routledge出版社于2022年5月份出版。该书是一本基于中国都市的多场域、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关注了工作的文化如何延伸至工作场所之外,并形塑了年轻白领女性的健身实践、家庭生活以及亲属和社会关系。 Natalia Mehlman Petrzela,历史学家,即将出版专著Fit Nation: The Gains and Pains Of America’s Exercise Obsess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她也是播客节目Welcome to your fantasy的联合制作人和主持人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美] 尼基尔‧萨瓦尔,吕宇珺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The Wellness Syndrome:Cederstrom & Spicer, Polity, 2015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李一诺,中信出版集团,2021 《美丽的标价 : 模特行业的规则》:[美] 阿什利·米尔斯, 张皓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2018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熊欢 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Beauty Up: Exploring Contemporary Japanese Body Aesthetics, Laura Mil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三版):[英]克里斯·希林,李康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金牌的重量》: 美国纪录片,聚焦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片中记录了包括“飞鱼”菲尔普斯、短道速滑名将阿波罗·安东·奥诺、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等人在内的众多运动员的故事 《足尖上的意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表演实践与当代言说(1964-2014)》,刘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鸡娃”一词,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升学焦虑和对教育的激进参与,近年来常常引发网络热议。“鸡娃”常常会被人从文化层面上,理解成一种特属于东亚地区的、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教育焦虑。但是,过分强调文化因素,也可能让我们忽视:某些问题可能也存在着改善的办法和进步的空间。 本期节目,我们和长期关注“鸡娃”现象的社会学家李昂然聊了聊。李昂然老师把教育看作一种需要放在较长时段历史中理解的现代性问题,并将“鸡娃”现象与社会变迁、城乡变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等政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思考——这些角度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更为宽广的视野。 ——本期嘉宾—— 李昂然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3:08 研究家庭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视角有何不同? 7:25 布尔迪厄的理论在美国也曾面临“水土不服” 9:20 “文化资本”的测量方法和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仍没有定论 11:40 “虎妈”蔡美儿开启的“鸡娃”研究生涯 18:42 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出现和转向 23:23 财富愈发集中的时代,普通人对“阶层下移”的恐惧 25:11 家庭结构变化、城市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31:23 公共政策的有效介入如何可能? 40:27 为什么仅从文化角度理解是不够的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布尔迪厄: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把学生的家庭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类别,认为这三类资本几乎贯穿学生的整个受教育生涯,也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才。 Paul DiMaggio:美国社会学家,普林斯顿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艺术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等,曾对“文化资本”概念的应用做过深入研究。 《虎妈战歌》: [美]蔡美儿 著,张新华 译,中信出版社,2011 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又译作“有教无类法案“,是于2002年签署的一项美国联邦法律。该法案旨在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和黑人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但该法案的实际效果仍在引起热烈的辩论。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对自然的亲近、对各色生物的好奇,似乎是人们自儿时便有的天性。但是在我国,自然博物馆似乎一直没有受到与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同等程度的关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和科学家、策展人一起聊了聊自然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每个博物馆系统背后都是一套智识体系。本期节目中,我们谈到了自然博物馆发展困境背后的历史与结构性问题,也关注了在动物保护主义、疫情冲击等“新浪潮”的挑战下,自然博物馆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 ——本期嘉宾—— 李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钟秉明 北京众邦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策划总监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14 对自然的兴趣是一种人的天性 8:55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知识多出于审美或实用目的 11:57 现代自然博物馆的起源:西方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动植物标本 17:25 比起“truth”,自然博物馆应更注重对于“fact”的展示 26:14 参观博物馆也是让孩子学习如何遵守公共规则的很好机会 28:44 博物馆应该引导观众,而非一味迎合 32:20 环保理念和动物伦理对自然博物馆发起新挑战 33:56 展品标准:“准确”,但不一定要“真实” 38:14 用高仿真模型替代标本,是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55:05 博物馆管理制度仍需改进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米芾拜石: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酷爱石头,甚至曾因整日醉心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 黄缘闭壳龟:龟科、闭壳龟属动物。背甲绛红色或棕红色,高而隆起,正中有一条淡黄色脊棱。 《写生珍禽图》:是五代十国画家黄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设色,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创建于1683年,最初藏品大多为 John Tradescant 及其同名儿子的收藏,包括 鸟、鱼、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宝石、武器、钱币与纪念章、服饰、生活用具、雕刻、绘画、手工艺品等。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法国自然博物馆(MNHN ,又名巴黎国立自然博物馆):坐落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这座历史悠久,占地达22公顷的巨大博物馆,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聚动物园、植物园、高山公园、古建筑、实验室、图书馆和暖房于一体。 《挖掘者手记:一位古生物学者的荒野之旅》:李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克利夫兰自然博物馆: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大学圈内,创建于1920年,是美国十大自然博物馆之一。同时该馆还从事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天文学、人类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1974年带领国际团队在非洲发现南方古猿“露西”的唐纳德·约翰逊是该博物馆的策展人。 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法兰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1763年德国著名医生、慈善家森根堡赞助建立了森根堡基金会,以促进科学的发展。1817年,在歌德的倡议下,32位法兰克福公民建立了自然研究协会,在该研究会的筹备和资助下,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于1904在法兰克福开工,并于1907年建成。 袋狼:体型瘦长,脸似狐狸,背上布满条纹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已全部灭绝。 渡渡鸟: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于1681年绝灭。 拉蒂迈鱼:又称矛尾鱼,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科摩罗政府赠送给中国共四条,分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田松,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15日16版,选自《稻香园随笔》之十六。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以对文字的建构与解构闻名,其当代性和文化观照已被充分讨论,但却鲜有人探究它们与历史学的渊源。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特约主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姜伊威博士对徐冰进行了一次专访,访谈呈现了徐冰如何在其诸多艺术和视觉实验中,以伪文字、标识、emoji等为媒,试图观照并挑战固化了的历史叙事。 本期话题将涉及:艺术家的自我阐释与作品的解读开放性之间的张力,徐冰对艺术家、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思考,对自己著名作品(如《天书》《地书》《蜻蜓之眼》等)创作动机与思路的解读,以及这背后对历史和当代文明的反思。本篇谈话的文字整理稿发表于《信睿周报》第73期。 ——本期特约主持—— 姜伊威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本期嘉宾—— 徐冰 独立艺术家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2:30 艺术家对作品的自我阐释会剥夺观众的解读空间吗? 6:08 观念先行,还是作品先行? 10:45 艺术史中存在着很多误解 18:31 “尘归尘,土归土”是经常被遗忘的人类核心知识 22:28 《蜻蜓之眼》、历史景观与历史叙述 25:33 艺术家的创作会受到所处文化语境的限制 27:30 当代艺术的“欧美化”与“国际化” 35:06 图像语言的含混性蕴含了更丰富细腻的内容 ——本期节目提到人物、作品—— * 德里达:法国哲学家,西方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 达达主义: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文艺流派,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幻灭感、偶然和随兴而做等等 * 加德纳艺术史: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郑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 “走向未来”丛书:由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印行的一套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了外文译作和原创著作。丛书出版时间始于1984年,终于1988年,时间跨度五年,作者集中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最前沿的思考 * 《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期刊,创刊于1979年 徐冰作品(按时间顺序,作品图片感谢 @徐冰工作室 提供) * 《天书》(1987):徐冰花了整整4年时间,在央美教员的宿舍中“造”出了4000多个“伪汉字”。这些字通过雕版印刷出来,并装帧成线装书,但这些字没有任何表意功能,也完全不可释读。徐冰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件作品:“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天书》充满矛盾。” * 《地书》(2003)是由徐冰收集、整理的上万个图形标识写成的“可读”故事。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 《背后的故事》(2004)正面看是一幅山水画,背面使用的材料则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碎片:塑料袋、旧报纸、枯树枝。在光影的反射下,通过徐冰的改造,“废品”变成了一件大师之作。 * 《何处惹尘埃》(2004) 徐冰收集了“双子塔”倒塌后附近的尘土,并将它们处理成极细微的尘埃。在布置好模板后,他将尘土喷撒到空中,使它们沉降地板上,最终呈现出六祖惠能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蜻蜓之眼》(2016)是一部电影作品,徐冰把用监控录像记录下的长达10000小时的监控真实画面剪辑成一部影片。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本期策划:吴了了 后期剪辑:树野 制作:周发发
当死亡的讯息和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死亡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一种暴烈的事件,它在带给我们剧烈情感冲击的同时,可能也会让我们忽略:对大多数人来说,走向死亡往往是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过程。而对逝者的家人和朋友来说,处理亲友逝去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剥离与心理上的“缺位”,则更为漫长、煎熬,并且需要耐心和技巧。 近年来,医疗技术系统也在逐渐面向死亡开放。它们不再仅仅只关注治愈的可能性,同时也将患者在生命末期的生命质量、疼痛控制,甚至家属的感受与意义系统构建,都纳入到治疗方案中来,这就是“安宁疗护”。但是,“安宁疗护”的普及与推广,在当前也面临着观念和制度上的重重考验。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安宁疗护领域的专家,他们将与我们分享有关死亡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死亡的思考。 ——本期嘉宾—— 路桂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 刘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17 什么是“安宁疗护”? 5:38 安宁疗护就是消极治疗吗? 7:10 接受安宁疗护的末期患者不足0.3%(2019年数据) 10:36 帮助患者重新构建意义系统,也是安宁疗护的一部分 16:13 不少患者希望在安宁疗护中寻求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解 21:52 安宁疗护在西方的兴起和一般模式 27:19 安宁疗护在传统医疗考核体系下面临极大压力 28:07 安宁疗护需要配套的死亡教育 29:00 安宁疗护的社会属性 35:33 医学伦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讨论中不断进步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重点为涉及公共健康领域的社会和政策议题,包括儿童养育、自杀行为、艾滋病、安宁疗护等 *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承担保障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保健的责任 *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西西里·桑德斯,英国女护士,于1967年开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临终护理医院。医院结合了科研、教学和临床护理,把缓解痛苦和心灵照顾作为首要任务。桑德斯曾提出“整体性疼痛”的概念:治疗疼痛不能止于生理层面,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社会以及精神层面的因素。英国王室为表彰桑德斯的贡献,授予她女爵士爵位 *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北大开设有“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等课程 * 陆晓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等公选课,后来她将此课的教学实录写成《影像中的生死课》一书 * 王云岭: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生死教育专家。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FM”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平台技术和组织的出现,正在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在一些特殊时期,平台提供的服务更是维系着城市部分核心功能的运转。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一位位具体的平台劳动者。近几年来,外卖骑手、快递员乃至饭圈粉丝等平台劳动者,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关于ta们劳动状态的灵活/不稳定、主体/服从性等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进入平台劳动研究领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以劳动过程理论为原点,着力探讨平台技术如何加强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不过,与平台技术的复杂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相比,研究者也需要拥抱更为多元的思考取径。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社科院的孙萍和北大新媒体研究院的周安安。作为最早一批关注平台劳动的研究者,她们在持续关注平台劳动的同时,也在反思着平台劳动研究自身的发展。 ——本期嘉宾—— 孙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周安安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3:59 过去几年间,骑手研究从边缘走向主流 6:48 《困在系统》一文激起广泛社会共情背后,是平台技术对于劳动方式的广泛改造 9:17 “依附的主体性”:平台劳动的假性自由 12:39 “饭圈”的一种解读:情感召唤下被平台技术组织起来的劳动力 15:20 “饭圈”最明显的一个意识形态:反对资本 21:06 批判性理论的运用正在逐渐程式化 22:22 劳动过程理论成为一个流行范式 25:29 算法需要成长,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会从简单到复杂 34:50 算法需要更“人文化” 36:46 平台管理者,也困在系统里 40:43 对抗“算法黑箱”,算法需要更多具体的“情境化改进”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ism: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理论 * 信息茧房:又称回音壁(echo chamber),指人们只接触或关注自己认同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 How to grow a mind:Tenenbaum J B, Kemp C, Griffiths T L, et al. Science, 2011 * Playbour:玩工,最早出现在爱尔兰学者Julian Kücklich的Precarious Playbour:Modders and the Digital Games Industry一文中,他将这个词定义为通过游戏无意识地为游戏厂商劳动的玩家 * 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 Langdon Winner , MIT Press, 1978 * Data Capitalism: Redefining the Logics of Surveillance and Privacy: West, Myers S. Business & Society, 2017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人:周发发 后期:树野 配乐:王儒西 出品人: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FM”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是信睿电台“游移不定”栏目的第二期节目。 近日,又有数位华人教授因遭美国司法部调查而被停职,成为大国竞争时代个人命运陡峭波折的新注脚。虽然 “中国行动计划” 在字面上已经结束,但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怀疑、提防乃至司法迫害从未停止。回顾华人知识分子在美留学、工作的百年历史,其中更是不乏波折起伏。 回国,还是留下?从为国效力的家国之思,到教育消费化时代对“投资-回报率”的理性估计,留美知识群体的个人境遇与人生抉择,往往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刻纠缠。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中国赴美留学的百年历史,并试图透过帝国建构、种族资本主义、知识劳工等分析框架,为理解美国对华人知识分子在“利用”与“怀疑”之间的反复横跳提供历史线索。 ——栏目主理人—— 游天龙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副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社会学博士和职业法律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全球人口流动、华人华侨、移民史等。 ——本期嘉宾—— 任慈 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张琳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传媒系助理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18 钱学森的留学与回国经历 8:44 麦卡锡时代的华人科学家 12:44中国留学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 18:14 清政府为何选择派幼童留美? 24:34 蒲蛰龙:一代留美归国人才缩影 32:12 “李文和案”:短暂蜜月期后的急转直下 37:17 新世纪科技企业的崛起增加了对知识劳工的需求 37:57 教育“消费化”后,中国留学生群体被二次“经济工具化” 45:4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针对华人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 55:46 人才回流:期待更为平等的全球化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 Iyko Day:加拿大学者 * 《蚕丝:钱学森传》:[美]张纯如 著,中信出版社 * 麦卡锡主义:1950年至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见的人 * 蒲安臣:美国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使节的美国人 * Sigrid Schmalzer (舒喜乐):美国麻省大学历史系教授,对中国1949年以来的科学史深有研究。她的文章《又红又专、土洋结合——从蒲蛰龙生物害虫防治的科研活动看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 科学 ”观》刊登于《中国科技史杂志》 * 蒲蛰龙:出生于云南,昆虫学家,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 * Reserve army of labor:劳动后备军,又称“产业后备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生产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后备军”完成资本积累。第三世界的饥饿群众、工业化国家输入随后又逐出 “外籍工人”,都被认为是这一现象的表现 * 口袋罪:我国刑法学界对于某些构成要件行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罪名的俗称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人:周发发 后期:树野 配乐:王儒西 运营:刘美兰 出品人: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春天到了,不少人在周末走出家门,在春光中感受自然之美。亲近自然的渴望、对自然之美的倾慕,早已埋入我们的文化“迷因”之中。最早的城市公园是如何出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的情感?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弥合城市化带来的“情感断裂”吗? 我们常使用“花园城市”一词,表达我们对人、城市与自然理想关系的向往。但是,对生产与交换效率的追求,往往使各大城市都难逃“城市病”缠身的命运。发展是城市的唯一目标吗?对城市宜居与否的评判,多大程度上存在一种共性,又在多少程度上带有文化特性和个人特质?城市的情感功能为何同样值得被重视?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环境史和城市经济学两个学科角度,探讨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侯深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学者。出版学术专著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3),《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2021);译著《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等。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主讲看理想系列音频节目《平行城市》等,译著《城市秩序》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50 青岛,一座面向海洋开放的城市 8:05 上海内部的多元性 10:00 城市的宜居性是如何被“指标化”的? 13:26 宜居城市是非常现代的概念 20:56 城市公园有着民主性的意涵 23:40 早期公园理念:自然有着平等的教化功能 28:30 城市对自然的改造与再造 33:26 我们需要对城市进行“重新野化”吗? 40:00 “聚集效应”:城市越大越好吗? 45:34 发展不是城市的唯一目标 50:33 城市的情感功能常常被规划者忽视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Hong Kong’s Wild Places: An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Edward Stokes, Hong Kong: Oxford Univ. press, 1995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设计之父,设计了包括纽约中央公园在内的许多城市公园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牟振宇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提倡“反规划”等理念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 著,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处理人类生存环境 艾德华·威尔逊 (E. O. Wilson)(1929-2021),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曾在1974年提出“生态廊道(Wildlife Corridor)” 这一概念,又称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指用于连接因人类活动或构造而被隔开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境的区域 《九峰雪霁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中,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侯深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有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作者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作者为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 著,中信出版社,2018。作者为物理学家、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等著作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著。作者为社会活动家和城市规划作家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信睿电台全新栏目「游移不定」上线啦! 本栏目将长期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流动与身份认同问题,由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游天龙任专栏主理人。 谷爱凌出生于美国,于2019年加入中国国家队,在北京冬奥会中代表中国参加三个项目的比赛。首战夺魁后,谷爱凌以其过硬实力和鲜明个性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其“归化运动员”的身份也引发关注。什么是“归化运动员”?“归化运动员”的跨国流动轨迹与一般的精英移民路径有何相似,又显示出何种特殊性? 身份认同之外,谷爱凌的话题性也延展至各个方面:“榜样效应”在激励女性进步方面可以起到巨大作用,但又存在着哪些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新自由主义话语主导的全球流动中,享有流动特权的“旅行者们”,如何运用身份转换获取有利资源?从“永远的外国人”到“模范少数族裔”,华裔、亚裔在美国有着哪些刻板的“族裔期待”?本期节目,我们将把“谷爱凌现象”置于移民研究、性别研究、国际政治、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多种学术语境下重新审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考素材。 ——栏目主理人——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期嘉宾—— 屠思齐 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 黄靖洋 香港科技大学社科学部博士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6:14 “归化运动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9:46 “归化运动员”更接近国际精英的移民路径,表现出某种“悬浮”状态 12:33 运动员的职业特殊性会让人们更关注他们的国家认同 16:09 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个体化”进程,是谷爱凌广受大家喜爱的社会背景 21:20 许多华裔运动员的天赋发掘,来自技术移民家庭的“中产素质教育” 25:57 中国崛起是“flexible citizenship”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30:17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叙事已经成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35:01 “榜样激励式”的新自由主义女权叙事有什么问题? 41:37 谷爱凌在美国受到的非议,也反映出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对亚裔的不信任 49:2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在开放性上逐渐表现出不自信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弹性身份(flexible citizenship):又译作“灵活的公民权“,是Aihwa Ong在上世纪末出版的Flexible Citizenship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主体以流动或投机的方式,回应不断变动的政治经济形势并从中获取有效资源的文化逻辑。 齐格蒙·鲍曼:出生于波兰的社会学家,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等。他曾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中谈到,新兴精英分子具有超疆域性,他认为精英群体是世界上的旅游者,而下层人民是生活在沉重空间中的流浪汉。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关注“信睿周报” ##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