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特辑|阿尔茨海默病:早发现,又能怎?

老派90

阿尔茨海默病(AD),看到这个词你会望而却步吗?希望这一期内容会给你很多力量。很多研究表明,在AD确诊前的10-20年,大脑里就已经悄悄出现了变化,只是我们常常没有察觉。 今年的 9·21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我们请到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的创始人汤彬,和我们一起聊聊关于“预防与早筛”的第一手干货: 健忘和痴呆的区别:哪些忘记属于正常,哪些要引起警觉?日常生活里,有哪些“小细节”能帮你发现风险?医院里的检查、社区的工具包,普通人可以怎么用?年轻人要不要担心? 30岁开始就要预防吗?如何更科学地保护大脑? 当我们更早关注、更多了解,才能在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时少留遗憾。 本期嘉宾:汤彬,剪爱公益创始人、理事长 📝 Show Notes: 1:17 临床前期(“小火星”阶段),才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怀疑家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AD),我能怎么办? 7:06 健忘和AD的区别是什么? 11:14 家人有了病症:去医院前应该干什么?自测/他测(链接jianai-brainhealth.nn.cagoe.com)+社区资源 微信搜索“认知障碍症筛查小程序”( #小程序://认知筛查/nRHUihsihLeo3pd) 18:45 去医院看什么科?何时需要做脑脊液穿刺? 如果我是AD家属或感觉记忆力变差,如何早筛? 23:41 早筛,能筛到多早? 24:57 30+的我:话到嘴边,突然忘记,咋办? 26:09 年轻人记不住,很可能是“数码痴呆症” 28:05 AD不是脑疾病吗?为何需要中高强度运动? 30:16 基因筛查有必要吗?准确性?贵吗? 32:50 是基因对AD的影响大,还是后天干预的影响更大? 33:21 中年期的十大AD风险因子 如果发现“小火星”,咋办? 34:16 一个神奇的抗AD食谱:Mind饮食/ 心智饮食/ 彩虹饮食法🌈 39:13 干预口诀:芬兰的finger研究 & 北京宣武医院的“五字诀” 如果家人得了,如何陪伴和干预? 43:08 一个原则和三个步骤 49:24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 51:34 居委会书记带妈妈“放电”的故事 54:38 我回到姥姥老家开家庭会议,寻找“古怪行为”的答案 1:03:44 真正的药方竟在家人手中 1:04:42 最有力的对外求助方式是什么?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封面:剪爱公益(张奶奶作品) 背景音乐:阿兹海默 - 粥粥和小伙

77分钟
99+
1个月前

S2E10 | 中风:头号杀手的预防与救治—神经外科权威高亮30年经验告诉你

老派90

全球第二大死因,中国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中风,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近?为什么连死亡学教授都会说,相比癌症,它可能更具摧毁力?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拥有30年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权威——高亮院长,为我们解答关于中风的大小困惑:如何用“BE FAST”口诀一秒识别预警?中风发生时哪些错误千万不能犯?从漫长康复路上那些被忽视的心理创伤,到作为医生和儿子,他如何为至亲做出“无怨无悔”的治疗抉择。 这是一期能让你真正听懂、学会,并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科普,干货满满别错过。 本期嘉宾:高亮 * 现任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学术院长 * 2013~2025任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2004~2013华山医院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常务副主任 * 博士生博士后导师,30年临床神经外科神经重症救治经验,国内一流神经外科专家 📝 Show Notes: 🎙️Part 1:中风科普 一、中风是什么? 中风,医学上称“脑卒中”,脑子里的血管要么“堵了”(脑梗塞),要么“破了”(脑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 6:33 两大常见类型: *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 *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9:01 中风会带来哪些后果? * 偏瘫、失语、脑疝、死亡等 * 卒中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 二、高危因素 * 11:50 ⚠️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控制血压是重中之重) * 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对脑血管损害极大 *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 * 其他:睡眠障碍、工作压力过大、情绪剧烈波动 三、被严重忽视的后果 * 15:57 心理障碍:大量病人出现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融入社会困难。家属支持和专业干预非常重要! * 21:34 引发认知障碍?没错,例如血管性痴呆 * 23:16 居然会带来“慢性疲劳” 四、如何预防 25:30 严格控制高血压,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9:29 识别预警信号:牢记“BE FAST”口诀 家人突然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打120!时间就是大脑! * B - Balance(平衡):突然出现行走困难、头晕、平衡失调 * E - Eyes(眼睛):突然视力模糊、视物重影或眼前发黑 * F - Face(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 A - Arm(手臂):一侧手臂无力、麻木或下垂 * S - Speech(言语):言语含糊、说不清楚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话 * T - Time(时间):立即记录发作时间,并紧急送医 特别提醒: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上述症状短暂出现后又完全恢复,是中风的重要前兆,绝不能忽视,必须就医筛查。 五、黄金救治时间窗 34:57 缺血性中风:通过溶栓或取栓救治 * 溶栓:黄金时间为发病后 4.5小时-6小时 * 取栓:最佳时间窗为 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但越早效果越好 36:54 出血性中风: * 同样需要分秒必争,尽早到医院控制出血和血压 六、突发中风,家人怎么办? 38:53 急救三步曲 * 第一步:让他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口水、呕吐呛到 * 第二步:立即打120,清楚说明地址和症状 * 第三步:带上患者医保卡,并准备好告知医生患者身体基本情况(身高体重、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用药史(如阿司匹林、降压药,包括中成药、保健品等)和过敏史 七、中风后如何康复? 42:25 早期和延期康复无缝对接:家庭康复不仅要延续身体康复,还要增强病人的心理支持 44:27 二级预防:落实医嘱,监督服药,定期复查(轻度:3-6个月,遵医嘱!) 45:48 预防意外:洗手间等做适老化改造 48:47 关于“保健品”的忠告:不推荐!任何保健品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切勿本末倒置,陷入营销陷阱 🎙️Part 2:中风患者的“失去”与“重建” 51:23 中风病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的“乐观”与“悲观” 55:07 极端情况下高亮教授的选择——DNR(Do Not Resuscitate)全称为“不施行心肺复苏术” 1:00:27 当母亲变成患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只要对得起四个字——无怨无悔。” 1:05:56 什么情况下家属应该考虑放弃?脑死亡 1:14:42 从失去到重建:手指、舌头微小的动弹让人感动 1:15:56 中风家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实用工具】 全国卒中中心名单 卒中地图 【本期主播】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80分钟
99+
1个月前

S2E9 | 放弃高薪,出国读“老年学”(下):好就业吗?收入高吗?适合自学吗?

老派90

“老年学”接着聊:32岁的大吉放弃了一份大厂里薪水优渥的工作,选择去新加坡读一个极其小众的专业——老年学。 她的同学们背景各异:有医生护士、企业高管,甚至还有 60 岁的退休大叔。和他们同窗,会是怎样的体验? 国内高校有没有类似的神奇专业?国外的情况又如何? 当然,还有听友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一股脑抛给了她:学费贵不贵?好不好就业?收入如何?能不能自学? 也欢迎相关专业的朋友们在评论区来喊话,让我们把关于“老年学”的话题聊得更开! 本期嘉宾: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老年学专业研究生 📝 Show Notes: 1:08 南洋理工老年学学生背景: 5:39 是退休大叔,也是 我的同学/ 与退休大叔做 同学是怎样的体验? 9:13 高管同学,下课就拎行李箱出差了 11:11 在新加坡,兼职读个书,竟然很平常? 14:44 听友提问:学老年学,好就业吗? 17:57 还有哪些学校开设“老年学”专业? 19:15 综合性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20:28 湖南女子学院: 太平养老定向培养 24:58 玉溪师范学院:法学院里的养老专业 26:26 研究生领域的老年学方向 27:15 美国南加州戴维斯分校:全球最早、最大规模的老龄研究院 30:48 新加坡南洋理工:更综合;新加坡社会大学:更学术 32:18 听友提问:老年学适合自学吗?有书目推荐吗? 33:43 听友提问:是创立了“老派90”之后才想去学“老年学”的 吗? 38:11 未来十年里最担心或最乐观的变量是什么? 43:54 如果在国内开设老年学,你会有什么想法? 47:42 喊话“老年学”专业毕业生:来和我们聊聊吧! 50:36 南洋理工“老年学”学费具体多少?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McEwan's Export - Average White Band

52分钟
99+
1个月前

S2E8 | 放弃高薪,出国读“老年学”:我到底在想什么?

老派90

32岁的大吉放弃了一份大厂里薪水优渥的工作,选择去新加坡读一个极其小众的专业——老年学。 为什么要做这样“不划算”的决定?一年高强度的学习,她到底获得了什么?从病房里的生死差别,到自然带来的启示,她又如何重新理解衰老与死亡? 本期,大吉从主播变身嘉宾,分享这段求学经历,以及老年学带来的不同人生答案。 本期嘉宾: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老年学专业研究生 📝 Show Notes: 03:21 日本水族馆里的沙丁鱼表演:“看,那条鱼群之外的小鱼。” 06:48 本要放弃,却做出意料之外的选择 11:33 除夕夜的病房,当“老”第一次击中我 19:00 老年学学什么? 20:43 《亚洲老龄化》居然还要学文学? 22:36 《生理与生物学》 提示1. 跟老年人讲话“压低声调”才正确; 提示2. 老年人常出现“非典型症状”,例如得了肺炎不发烧。 27:39 《老年艺术》我带轻度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来写诗 38:04 《死亡学》我的“死亡雷达”响了;台湾葬礼上居然会有性感舞蹈?! 50:58 《精神与灵性》尝试把精神对话融入ACP (Advance Care Planning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1:07:56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与全球化》跨国家庭中的情感流动与断裂 1:11:27 当“身份”像落叶一样凋零,从父亲、丈夫到自己,Close Reading在增强读者的同理心 1:18:46 你会害怕自己老去吗?当衰老化作一条洄游的红色鲑鱼 1:29:17 哪一刻突然觉得,老了也挺酷?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McEwan's Export - Average White Band One Summer's Day - Joe Hisaishi

92分钟
5k+
2个月前

S2E7 | 裸辞后,她们竟选择做“归巢子女”?

老派90

你有多久没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了? 两个女生面对超长假期,决定回家与父母长住,然后……她们后悔了吗? 一个人觉得,这是温柔治愈的半年,她甚至愿意无数次再来;另一个人却觉得,一周就够了,再久就是修罗场。 两场分别进行的聊天当中,我们好像也跟着她们各自回家了一趟。惊讶地发现,第一场矛盾居然都出现在饭桌上。而当认知的鸿沟摆在眼前,作为子女又能做些什么?为什么切切在经历了无数次争吵后,依然觉得“快乐的力量更大”? 你呢?如果有机会,你会考虑再次和爸妈久住一段时间吗? 本期嘉宾:切切、心然 📝 Show Notes: 02:26 裸辞后,她们为何选择回家? 3:59 饭桌上的矛盾:女儿成为“入侵者” 10:50爸妈生病不去医院,却去看“先生” 16:39 “呆在家里”的合理性消失了吗? 21:26 无奈的沟通小“技巧”:不再报喜不报忧 22:22 最幸福的瞬间:原来是那些平淡日常 27:54 分别带爸妈旅行,感受完全不同 30:54 回家久住,给爸妈带来了什么?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Floating In Time - Howling Music Group

32分钟
99+
2个月前

S2E6 | 老人真心话:带娃要付“薪”吗?老年大学值不值?退休要有仪式感?

老派90

这一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一位退休两年的高中教师——也是加薪最爱的数学老师,唐老师。和她的对话让人感到酣畅淋漓,这份畅快既源自她将退休生活安排得快乐而充实,也来自于她那份自洽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如何挑选合适的老年大学?什么样的课程才算得上“好”?当照护生活随时可能来临时,该如何面对?变老会带来焦虑吗?又或者,当父母退休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在每一个问题上,唐老师都给出了出人意料、却又充满启发的回答。 如果你的家人也正走在退休的路上,不妨来听听这期节目吧! 📝 Show Notes: 03:23 这样的退休仪式,让我心里温暖了很久 07:54 丝滑退休tip: 在退休之前,培养一个业余爱好 11:44 退休感受:悲伤?落寞?都没有!就是开心 16:53 妈妈比爸爸的退休生活开心很多 19:23 老年大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21:57 如何注册老年大学? 23:00 给老人“报班”的三大要点 24:16 唐老师:环境<性价比<氛围 28:10 听友提问1:我想让爸妈享受生活,他们却怕花钱,怎么办? 31:33 如果有一天,家人需要照护怎么办? 34:07 父母给带娃,要付薪水吗? 36:54 会担心被社会淘汰吗?下意识“会”,我也不想成为“丝巾大妈” 44:16 “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承重? 46:54 听友提问2:老年阶段的幸福度更高,是真的吗?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Got To Be Real - Cheryl Lynn

54分钟
99+
2个月前

S2E5 | 专家解读:“养老服务师”是新风口,还是虚热度?我能当吗?

老派90

2025年的新职业名单公布了,养老领域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岗位——养老服务师。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为陌生的职业,究竟会“服务”些什么?又由谁来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一次,我们请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 杨根来,民政职业大学教授,曾任民政部养老服务专家、国家标准委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社部、民政部等国家教学标准、职业标准起草人。 李佳,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研究学者、作家,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 两位资深专家从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两个视角,聊透了养老服务师的定位、职责、前景以及如何避坑。如果你正考虑投身养老行业,甚至打算创业尝试,这期内容绝对不能错过! 📝 Show Notes: 关于养老服务师 01:32 什么是“养老服务师”? 02:11 它是养老领域的第一个“专业技术岗” 03:46 在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养老服务师分别承担什么角色? 05:48 理想的养老服务师:是顾问,也是中介 10:31 它在市场上能获得一份高薪吗? 11:13 如何报考?含金量如何?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报名参加初级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考试: (一)具备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学历,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满3年; (二)具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 (三)具备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满1年。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考试年度的12月31日。 14:44 养老服务师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职业不代表就业 19:05 适合谁来报考? 20:48 35岁失业,大有可为 24:52 谨防掉入“考证陷阱” 26:10 江苏的先行先试 李佳的养老业漫谈 27:31 入行之前,分清“养老”和“衰老” 29:02 中国老龄化的两个“85%” 32:54 60后不需要担心养老,90后才需要担心! 35:17 为什么养老备受关注,却没人买单? 38:29 谁在买宠物家具?年轻人的宠物都落到老人手中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封面图:来自网络

46分钟
99+
2个月前

S2E4 | 灾难中养老院总是“重灾区”:我们忽视了什么?

老派90

为什么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养老院里的老人总是“重灾区”? 本期,我们从北京密云暴雨31位老人遇难这一事件出发,聊聊灾害中的老年人脆弱性、制度与应急预案的短板、以及隐藏在舆论背后的“老龄歧视”。 📝 Show Notes: 01:00 事件复盘 隐秘的风险 02:03 危险因素:养老院常选址郊区,而郊区防洪标准远低于城区 北京城区: * 中心城区(不含海淀北部地区、丰台河西地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 海淀北部地区、丰台河西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密云区: * 区内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54毫米(五年一遇)不发生积水; * 其他道路达到小时降雨33毫米(三年一遇)不发生积水。 06:04 预案中的盲区:养老院没被纳入转移计划 老人,比我们想象中还脆弱 08:56 灾难当中,60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最高 10:04 灾害之后的隐形风险:心脏病、灾后创伤导致死亡率持续上升 12:06 老人获得灾后救助有限,明显存在“被忽视” 制度与现实 16:01 从《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到《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填补养老院在灾难应急体系中的缺席 18:51 日本经验:建立“避难行动要支援者名册”,规划特定撤离方案 20:36 理想虽好,实施率仅9%——现实之难 21:21 灾害演练常态化,是不是养老院也该有? 24:06 老年人遇难为何少有舆论关注?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参考资料】 Ngo, Ehren B. “When Disasters and Age Collide: Reviewing Vulnerability of the Elderly.” Natural Hazards Review, vol. 2, no. 2, May 2001, pp. 80–89, doi.org(asce)1527-6988(2001)2:2(80). Accessed 25 Nov. 2019. 民政部关于印发《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北京通报极端强降雨致灾救灾情况 新华社 日本灾害应对基本法 【厚生劳动省】确保护理保险机构使用者安全,强化并彻底做好应急及灾害应对体制 背景音乐: Don't Let the Old Man In - Toby Keith 封面图: 来自财新

29分钟
99+
3个月前

S2E3 | 劝爸妈去“老年活动中心”咋这么难?我们在新加坡找到了一些答案

老派90

想让爸妈去参加一些老年活动,怎么这么难? 这个困惑,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心里。于是,我们问了身边的朋友,也把这个问题带去了更远的地方。 大吉在新加坡实习期间,走进了Active Ageing Centre(简称:AAC,乐龄中心),采访了24位50岁以上的长辈,试图找出“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来,有些人却始终抗拒”。答案远比“懒、不感兴趣”要复杂得多——有身份认同的拉扯,有对“老”的抗拒,也有对环境归属感的缺失。 这期节目里,我们一边拆解这些答案,一边也重新想象理想的老年生活:有平等的对话、自由的选择,也有乌克丽丽和哲学的陪伴。 如果你也在为爸妈退休后的生活操心,或者只是好奇自己老了会成什么样,这期别错过。 📝 Show Notes: 2:17 当你老了,果真会去参加老年活动吗? 6:30 新加坡的AAC(乐龄中心)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寻找“不爱去”的原因 7:54 难以启齿的问题:“爸,你要不要去试试楼下那个老年活动中心?” 9:36 去了,我就老了;去了,我就输了 13:56 “都是女人……女人多,是非多。” 16:49 老年活动以女性偏好活动为主,男性偏好活动相对匮乏,成功案例——澳大利亚的Mens Sheds(男士小屋) 21:20 困住“男子气概”里的男性,在退休后失去了平衡 24:29 退休带来的身份剧变:从“贡献者”到“被服务者”,选比想象中难 30:47 50+人群特征:“我要做志愿者,而不是一个废人。”用志愿服务对抗边缘化的身份焦虑 探索好活动 35:42 一项刻意安排:是学员,也是老师。 37:48 什么才是有吸引力、有价值的老年活动? 44:25 这样的老年大学,我也想去! 53:18 难以推开的玻璃门:就算对年轻人也没那么容易 【阅读参考】 《中国老年人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杜鹏,伍小兰 《老年身份话语的困境与出路 ———从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杨敏,严天欣 《西班牙老年教育课程体系需求导向与实践逻辑》汪洋,郝冰,胡茂波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Que Sera Sera》- Doris Day 封面: 电视剧《父母爱情》

59分钟
99+
3个月前

S2E2 | 一辈子没实现的“出拳自由”,她在晚年打破沉默

老派90

“我从小喜欢太极拳,但那时候家里规矩多,不敢练。”肖阿姨童年时代被“压箱底”的爱好,曾因学业、工作、家庭一再搁置。 直到退休,她终于解锁人生下半场的出拳自由——五年来,从一个人在东湖公园练,到带领一支百人太极拳队伍,免费授课、打比赛、当裁判……她把“喜欢”变成了“事业”。 【“老派”来了】专栏第2期,我们请来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裁判员肖红玲,听她聊聊如何让叔叔阿姨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找到生活的成就感。 📝 Show Notes: 3:25 公园打太极,从1人到100多人 5:55 坚持免费,“看到拳友们的改善,就觉得有价值!” 8:37 老年人参与活动,怎么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带领他们实地感受最重要! 13:05 被“抓”进团队的内向老人:慢慢培养出了爱好 16:12 老年人:“孩子家庭第一位。” 年轻人:“爸妈,也请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18:04 参加活动,就能避免社会脱轨? 21:10 老人就是没有爱好,能咋办?老师与活动氛围能带来改变 24:59 贯穿一生的爱好,在年轻和老年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 31:34 带团队vs带孩子,需要取舍?“不,我可以抱着孙子打太极!” 【本期主播】 加薪,资深数据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 大吉,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太极》- 井胧/井迪儿

40分钟
99+
3个月前

S2E1 | 独生子女如何养老父母?60后博主Zoe的亲身解答

老派90

🎙️ Hi,大家!欢迎收听《“老派”90》第二季! 这一季,我们推出了全新专栏——“老派”来了。 在这里,我们邀请正在或即将步入“第三人生”的朋友们来聊一聊最真实的老年生活: 有人热衷远行,有人回归家庭;有人打拳练剑、活力满满,也有人“将退未退”,为生计奔波,或继续在职场上打拼…… 这一段被称之为“退休”的人生,不意味着停下了脚步,也不应被视为某种单一固定的生活状态。这些受访者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老后,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希望通过对谈,让你重新看到老年群体的复杂、丰富与活力,理解彼此,拉近代与代之间的距离。 于是,“老派”来了。 在【“老派”来了】第一期,我们请到了小红书上的人气退休博主 Zoe。 她是少见的60后“独生子女”,在送别母亲后,她很好平衡了自我生活和照护责任。她爱健身、玩搏击操,独自去美国旅行,她还给自己报名了托福考试——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退休生活的可能性。 📝 Show Notes: 5:04退休后担心与社会脱轨?刻意选择年轻人社交,我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接纳与欣赏 7:23如何应对刚退休后的不适应?考托福带给我掌控感 9:09当退步和失去成为“老”最大的恐惧,追求积极老去的过程是否会压力过载?未来的我们,会被老年博主们的“成功老龄化”卷到吗? 15:33当初,父母留我在身边;如今,我让女儿自己选择 17:47母亲离世后,很多人对我说:“是否要把爸爸接到身边?”我坚决拒绝。 22:14独生子女养老真实体验:压力会更大吗?如何未雨绸缪? 28:59去文殊院,点一柱香:从母亲离世中逐渐走出 34:53关于抢救,你有后悔过吗? 40:16ICU门外,子女能怎么办? 41:36和女儿谈论死亡,让我坦然很多 44:23你能想到的最好的告别是怎样的? 47:47与三岁女儿的一次日常聊天:从老去到死亡 54:53两代人的养老之别 【关于节目】 “老派 90”是由「加薪」「大吉」两个 90 后媒体人,创建的一档关于“养老”的播客。主播加薪,ESFJ,资深数据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主播大吉,INTP,新加坡南洋理工“老年学”专业,前资深媒体人。 所谓“老派”,不是刻板守旧,而是想理解老年一派,想提前站在 80 岁自己的面前,说些或做些什么。有一天,我们会不畏惧老去。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会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春天》-金正美

62分钟
99+
3个月前

Vol.20 春节礼物送到爸妈心坎上 | 送礼攻略+清单

老派90

你是不是也曾像加薪为年货头疼?花很多钱还买不到心坎上? 年前一周,加薪拉来了大吉和很会挑礼物的光光,一起就“给家里买年货”好好聊上了一聊。从买过的最失败的礼物、最成功的礼物、今年要买的礼物……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给家里人选礼物的key words,如果你还在为给长辈买礼物而头疼,快来听听吧!加薪说,疗效还不错~ 这也是龙年最后一期节目啦,祝大家新年快乐,🐍来运转啦! 嘉宾:去哪儿网 公共事务部总经理 徐光晔 📝 Show Notes: 1:28 关于送红包这件事,是有窍门儿的! 扇子红包 4:30 从落灰的运动手表中领悟:遵循A→A+,不要凭空创造一个需求! 6:18 一起去挑也不错?陪伴大于一切 9:08 加薪细数失败的送礼经历:给长辈送礼,要学会放过自己 【成功案例】 15:34 技巧1:“体验型”送礼,接受我的邀约吧! 17:20 技巧2:送礼+“送后服务”——护肤品也能成为最佳礼品! 20:11 技巧3:观察需求——智能马桶 27:15 总结:长辈送礼三大要素 28:16 技巧4:老人买鞋重点:无鞋带、足够宽、不掉跟 无鞋带的“旋钮”运动鞋 后跟加厚防止滑落 31:55 技巧5:如果老人爱拍照,拍照手机是个不错选项 32:48 技巧6:礼物+“心愿”,期待值拉满 34:31 新尝试1:让妈妈也感受一下无尺码无钢圈内衣,打破信息差 37:27 新尝试2:手拼一个老年艺术盒子 老年艺术活动 40:00 再尝试:拍个全家福,洗出来很重要! 42:10 无论成败,送礼也是了解对方的一个过程 44:33 如果实在不知道送什么,就直接问吧! 【关于节目】 “老派 90”是由「加薪」「大吉」两个 90 后媒体人,创建的一档关于“养老”的播客。主播加薪,ESFJ,资深数据新闻人,曾供职于财新等多家媒体。主播大吉,INTP,前资深媒体人,重返校园,南洋理工“老年学”在读。 所谓“老派”,不是刻板守旧,而是想理解老年一派,想提前站在 80 岁自己的面前,说些或做些什么。有一天,我们会不畏惧老去。 【听友交流】 ⭐️听友微信群:plcz2023 欢迎加入“老派 90”听友群,日常会分享养老相关信息,如书籍电影、政策发布、行业信息等。 背景音乐: 《新年礼物》 - 韩玉婷 封面图: 来自网络

47分钟
99+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