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三大定律之一的惯性定律说,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会越大。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的,就像是一团毛线球,你活的越久这个球越大,越长,质量就越大。 那么这过程中也会形成很多不同的习惯,就越难改掉,作为一个有态度的播客主播,我是不想谈论什么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有多大作用的,我对于你的整个球的内部世界观没啥兴趣,倒是对于表面的那些线头绒毛很好奇。 也就是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习惯小动作,比如,录音的此刻我就一定在抖腿。听节目你又有什么小习惯呢。
喜欢旅行文学,不仅因为自己就是喜欢旅行的人,还因为关于旅行的书写本身也是通往世界的港口。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观看世界:电视、杂志、互联网。为什么还需要用文字的方式来呈现世界?原因就在于,世界不只是风景,它还由人的想象构成。影像让我们对某地产生印象,而文字则激发幻想。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会出门旅行 ,是因为人是拥有想象力的生物。 那些发生在遥远异乡的人类故事,会在旅途中感染你,震撼你,最终重新塑造你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个旅人才能真正地做到“身临其境”。现实世界并不只由看得见的物质形态构成,它还包括那个空间所发生过的故事,后世人们不断赋予的意义,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所拥有的回忆和感受。
前几天收拾房间,发现了一本没看过的书,打开第一页一张信掉了出了,我突然想起这应该是之前在上海的时候一位听众送给我的,我当时好像还没到公司他将书交给了保安大哥,具体日期记不得了,但是我知道那是一个秋天,因为里面还有一张我当时夹着的树叶书签。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手工课这个东西了,我们小的时候手工课还挺丰富,做东西南北的小玩具,做沙包,做剪纸,而这其中我唯一一个还留下来的习惯就是做树叶的书签,每个人到一个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收集小癖好,我朋友会去当地星巴克买一个城市马克杯,还有会写明信片给自己,我就会捡一片这座城市的树叶夹到书里。 因为没有特别的处理,经常这片叶子会将夹着他的那两页书染成绿色,黄色,红色,甚至很多时候都忘记了哪片叶子来自来了,但是我确确实实通过叶子收藏了不同城市记忆,不同的季节片段。此刻的北京正是红色的。
我们大部分的日子,都是日复一日的忙忙碌碌,只有那些短暂的“偷”来的时光在记忆里发着光。比如:早起一会儿做一顿早餐,下午4点下楼排队做核酸,顺便多晒半小时太阳,用通勤的时间看30页书…… 用偷来的时间完成了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也许能成为一门艺术。 美好的时光,很多是偷来的。 电影《小偷家族》里是一个偷来的家庭,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彼此慰藉的偷来的时光。 在早上6点多的深秋起床,一天的时间被延长了好多,一个“偷时间”的人根本不觉得这种生活疲惫,因为我正享受其中,这是我一个人的世界,以及最好的时光。
早年读《老人与海》,并没觉得这是有多么了不起的故事。虽然说惊叹于文字的简洁干净,但故事情节未免过于平淡。无数人说过,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我们都记得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勇气来对抗厄运。 但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我没有感受到这种勇气给人带来的希望,相反,我觉得有些沮丧,感到人生不过是这样一场虚无的梦。
如果要问我的dream hous,我的回答会是要么给我一间心碎乌托邦,要么请带我去到《爱情公寓》。 决定做这个主题我其实想了很久,我知道他是抄袭,我知道他的大电影很扯淡,我知道这部剧里的有些演员现在都在极力的摆脱自己和这部剧的关系,我知道,网上有人戏称这是一部高仿剧,这一切我都知道,但我的青春是真实的,我曾经为他笑出来的眼泪是真实的,我知道他这么不好那么不好,可我就是喜欢他。 就当我是楚门吧,我最终知道了真相,我选择毫不犹豫的离开,并批判他的虚假,可他陪伴我的那些日子,我真的很开心。
在我的床头,一直有两只毛绒玩具,那是14岁时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都市年轻人漂来漂去,总是需要通过一些物件来建立生活的秩序感的吧。 想起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一个主角叫做肚财,他每天靠捡垃圾为生,穷得一日三餐都吃不饱,但他却愿意一次又一次花钱去“夹娃娃”,肚财把自己家搭建成一个飞碟的样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可可爱爱的娃娃,那是属于肚财一个人的浪漫宇宙。 这些存放在年轻人心里的毛绒玩具,盛放了我们内心的宇宙,小时候也不止一次想过,家里的毛绒玩具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子? 年幼的快乐很简单,一个玩具就可以玩一整天,一个能够陪伴自己的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伙伴,而这份纯真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更改的,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这份无奈又该对谁诉说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 什么都可能会变,只有毛绒玩具不会,人不能永生,但毛绒玩具却可以。 喜爱“毛绒绒”是全人类的一种本能,更是现代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出口。 你有一只可爱的毛绒玩具嘛?说一说那些毛茸茸的生活瞬间。
作为一个合租北漂,有的人嫌弃室友把卫生间弄脏了,有人会讨厌自己的东西被乱放,而之于我,我唯一觉得不太方便的就是冰箱都被隔壁室友们摆满了,我虽然是一个做饭很好吃的人,但自己的时候从来是不会开火的,让我不爽的点也很小,就是冷冻柜的三个盒子里居然没有一点可以放我冰淇淋的地方,因为我只喜欢650g的那种大盒子的八喜朗姆酒口味,我可能一个月都不会想起来主动买点水果,但是冰淇淋是我的生活必须品,因为我必须要用大铁勺蒯着吃,我知道吃凉的不好,我知道我吃完第二天早上呢不出意外一定会拉肚子,我知道我也不是小伙子了,可我还是忍不住一年四季的吃,甚至最近天气凉了,我会开着电热毯,然后打开投影仪,一边上调温度,一边狂吃冰淇淋,这是我最快获得快乐的方式,这如果是病的话,我想病因就是在小的时候埋下的了。
张悬有首歌叫《自由》,歌里唱:“为了想要得到自由,我在我身上插上翅膀,飞过高山飞过河流,才发现我的自由全都只是想像,其实我都一直在逃避。” 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现状:不停地换城市、换工作,幻想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就像是通过美化未知来缓解现实的苦闷,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过是一种逃避,逃避无聊的生活。 在诺贝尓奖得主奈保尔的代表作《自由国度》中,自由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旦追求到了自由,便会陷入新的牢笼。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他们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我想修改一下这句话:“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 重点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有能力”,没有能力就去过想象的自由生活,只会陷入更大的不自由。 希望你有能力获得想要的自由,有能力抵御自由带来的风险。 你理想中的自由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几天,我们组招的4个实习生都到了,最小的大四23岁,最大的研三也不过才25岁,用我们同事的话来说,真好,即使他们什么都不做,就坐在办公室里也让我们这群老互联网民工的周围突然有了生机,之前我就说过,如何判定一个人老了,不是你老花眼了,而是你的眼睛里可以看到青春本青的一种气韵,一种我们这群老家伙没有的气韵,下次再有气韵的时候我猜可能就是我70岁的时候的老人味了。 这群阳光因子中的研究生昨晚找我聊了聊,作为一个首师大的历史专业研究生,他说同学们大部分都选择了去北京的各大中学任教,解决北京户口,一毕业工资也可以达到1w,可是他不喜欢,他就想做互联网,可看了网上的有些视频又怕自己35岁要去送外卖,不知道该怎么选。 看着他我似乎也看到了5年前的自己,那个时候我也还是一个年轻人,那个时候还没有疫情,那个时候还没有就业困难,那个时候我和他一样胸怀四海,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了呢?
六十岁的话,已经是很老的老人了吧。我以前是这么想的。 小时候,我对奶奶的印象,就是一个总坐在门口的老人。我不知道她多少岁。六十岁,或者八十岁,好像没什么区别。小孩子对于年龄是没什么感想的。 后来奶奶越来越老,越来越沉默。爱哭。我一年回乡下一趟,每次都看到奶奶一个人,很幽暗地坐在那里。乡下房子又矮又潮湿,散发着一股泥土的味道。我叫一声“奶奶”,她就慢吞吞从怀里摸出压岁钱。拿了钱我就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 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奶奶的心情。一个人老了是什么心情? 有时候觉得年龄像是一场幻觉,又像是一场玩笑。就像E.B.怀特说的那样,尽管上了年纪,我对自己的印象,还是那个十九岁的小伙子。这可真令人伤脑筋啊。
没有人会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就学会了说“我爱你”,总之,从我有记忆以来,就已经知道“我爱你”,并能在后来的恋爱中炉火纯青地使用,但我没说出口的是:“其实我也不知道爱是什么。” 从此,我不相信语言,因为自己说出来的话,我自己都判断不出有几分真心。 莎士比亚认为检验忠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其行”,他在戏剧《维洛那二绅士》里写:“真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的说明。” 当我们说出对某个人的爱 ,爱自然就指向对方;而当我们沉默时,爱似乎就无处不在了,就像谷川俊太郎的那首诗《沉默》,他写: “为了能正确且谨慎地 相亲相爱 默默地相互拥抱 只要不说话 蓝天是朋友 小石子也是朋友” 透彻的爱啊,尽在不言中。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