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评选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三句话,恋爱里一定是对方突然很正经的说“我和你说实话吧“,听到这句,基本这就是对方要和你分手了。 工作里一定是领导突然很和蔼的说“有时间吗?聊聊啊”,不出意外你要被优化了。 上学时候则是老师一脸担忧的告诉我“你知道吗,这会写进你的档案里的“,这时候通常是打架了,或者考试不及格。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特别好奇,我的档案到底长什么样,我可是做了不少的坏事,那是不是我的档案袋就会比其他的人的厚呢?有一天考大学,对方会不会因为我06年期中考试作弊过就不要我了呢?直到毕业我就没有进过国企,我的档案也在毕业的时候被寄到了我们当地的人才管理局,这个神秘的东西我至今没见过,好奇的我打开了万能的搜索引擎,我才知道原来立里面只不过是你的各个阶段学籍证明,学习证明和成绩,如果你没有进政府单位,不需要评职称之类的,那么可能也就是这几页,不是名家学者,你我自然没机会被人立传,但我相信芸芸小我的人生档案也不是几千字可以概括的,如果让你自己动笔,你会怎么写呢?
最近值得看的电视剧就是许玮甯、李程彬、贾静雯、吴慷仁主演的《她和她的她》,这个打着“悬疑”标签的台剧,内核是一个“房思琪式”的故事。 现在台剧的发展早就不是我们认知里那样的了,如果21世纪初的偶像剧是台剧“黄金时代”,那现在的台剧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唤起了我们对台剧的某种集体记忆。 今天想和大家重温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台剧,回顾台剧这40年的发展历史。 你最喜欢的台剧是哪一部?
今天突然看到了一条央视新闻说春晚倒计时,还有69天了,不知道现在的年轻孩子还看不看春晚,反正我不看了,“一群痴男怨女在一个大裤衩里狂欢有什么好看的?”这是《爱情公寓3》里吕小布对于春晚的评价。 不得不承认春晚的歌舞我除了一个千手观音没记住别的,而大家其实期待的也都是语言类,这轻重还是出过不少的角儿的,而这其中有一位独一无二的喜剧之王,当年多少人对春晚的期待就是敲钟前的这个小品,在能放炮的当年,这个时间段你听外面的鞭炮声都小了很多,就是因为全国人民都必须回屋里看他的小品。 真真的中国华人喜剧之王,他有很多名字,赵老蔫,黑土,刘老根,王大拿,马大帅,我最爱的还是叫他——本山大叔。
“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呢?”——这也是曾经的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吧。如今,我们却把它复制粘贴给了自己的孩子。 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那么孩子呢。我们总是和他们说,你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要懂事,要听话,要这样,要那样。我们可能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其实和我们成年人一样,也会有负面情绪,也需要一个排解的出口。我们却在他们排解自己情绪的瞬间,只会责怪他们不懂事。
最近火了一个“王宝钏挖野菜”的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用来形容恋爱脑的女生。 网络上,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影视剧,几乎没有一个能逃得过现代语境下“恋爱脑”的道德审查。 连偶像剧标杆《恶作剧之吻》都变得不再可爱了,因为袁湘琴是只会围着直树转的“恋爱脑”。 大概是因为大家看过太多一头扎进爱情的婚姻中而弄得满身是伤的女性,心疼她们,为她们抱不平,以至于现在的网络语言环境几乎清一色的“别搞爱情要搞事业”,全身心投入恋情成为了危险的信号。 我当然觉得搞事业没有任何问题是,我只是觉得现代语境下的“专心搞事业”,会让很多其实向往稳定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生活的人,不敢说出“我想结婚”,不敢全心全意地对一个人好,甚至没办法放松下来享受恋爱。 如果人人都以追求“人间清醒”为目标,那或许人人都会变成“利益至上”。 就像《今生是第一次》里主角说的一样:“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我是放弃了事业,却没有人觉得我是选择了爱情呢?” 不要被现在的流行语境,吓退了尝试去爱人的可能性啊。
如果不是因为新闻报道,我可能真的到现在都不知道原来现在的年轻人除了过圣诞节,还会庆祝万圣节,一个西方的鬼节真的让韩国的这一天多了100多个去往天堂的灵魂,我当然知道大家并不在乎过得是什么节日,只是在找各种由头给自己一个融入人群的借口,我们都太渴望可以和其他人在一起,我们都太希望可以有人把酒言欢,为什么要化妆成为鬼怪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热闹必须要有我,大家匆忙的把自己塞进人潮,却最终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就这么跟着人流向前,匆忙中有人跌倒了,慌乱中有人窒息了,有人哭了,有人疯了,而另一边还有人在继续唱歌欢笑,我不在现场,我好像一直在现场。
“每个人心里都有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强迫症,焦虑症,拖延症,囤积症,妄想症,健忘症,社交恐惧症,选择障碍症……五花八门,症状明显,病因暧昧,且无计可消。 著名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成长完全的人。” 电视剧《四楼的天堂》里的推拿师和心理咨询师都是治疗他人的人,就像剧中的心理咨询师所说“到处都是破碎的灵魂”,但推拿师常常告诉大家:“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 朱德庸在《我们都有病》里写:“世界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在各种问题中度过他的一生,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问题才真正没问题。” 我们的病,没有好坏,没有对错,但它仅属于,独一无二的你。 因为,其实人人都有病。
你很努力,你才努力呢! 你很老实,你骂谁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词开始从褒奖变成了讽刺,相信光的我们开始心疼起了小怪兽,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慢慢的开始喜欢反派了,我身边没有人会和别人说自己喜欢雷神,但是哪个女孩子不爱洛基呢?哪个男孩子不喜欢哈莉奎茵呢?当然她俩都很好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啦,当年紫薯精灭霸把自己的理论说完,我相信不少的人在那一瞬间也是在心里默默点头的。小丑我说是dc宇宙的第一人气王大家没意见吧。可能长大了我们终于发现,当正派太难,没有钱成为钢铁侠,没有奇遇成为美队,蜘蛛侠,反派的人生更像是我们普通人的经历吧。
昨天夜里收到一条清理通讯录的微信,不认识的头像,不明了的信息,当然,也不用理会我又被谁拉黑了。 翻开微信的通讯录,里面躺着一大堆名字,有的诗意,有的搞笑,有的满是微商气息……林林总总,像是落满灰尘一样静默,也像时光雕刻过一样杂乱无章而又整齐划一。 不记得他们从哪来,不记得哪一天的邂逅,也不记得哪一次的闲聊和聚会。反正加进来了,来不及备注,日积月累,大家就这样被圈在一起。机缘巧合,我们都活在彼此的通讯录里,再无往来,再无交集,只要头像不闪,请叫我路人。 朋友圈里的朋友很多,可真正能算得上朋友的,又能有几个呢。
曾经买过东西的店铺给我发了很多短信,提醒我双十一正式开始了,以前的双十一狂欢一天,现在的双十一持续两个月,因为双十一后又是双十二,总之,总有让我们掏钱购物的机会。 于是囤积了一堆物品,你有算过你有多少物品吗? 100件?500件?1000件? 德国有一部电影就叫做《一百样东西》 ,里面的两位男主打赌,规定两人从零起步,将所有物品全部锁进仓库,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物品。 100天,挑选100件物品,过去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它们的优先级顺序。 这部《一百样东西》,不仅讨论了消费主义,还试图询问每一位观众“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无尽的购买欲?幸福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吗?” 其实,你不需要那么多物品。
看鬼片我不敢,过山车我不敢,抓蟑螂我不敢,密室逃脱我依旧不敢,本来我还觉得有点丢脸,毕竟堂堂七尺男儿,生在民风剽悍的东北山间,怎么可以这么怂呢,后来我发现,我身边的这群男生朋友和我一样。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似乎以前都说女孩子胆子小,以上事情除了蟑螂,我认识的女生起码有三分之二都非常热衷。 似乎以前都说说女孩子容易控制不了情绪,容易一惊一乍,可实际上经常疯疯癫癫的也是男生。 似乎以前还说,女生脆弱需要有个依靠,可实际上面对压力的时候经常是女性的抗压能力远超于男生呢。 想到这不得不感叹一句,啥也不是的人类男性啊。
十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居家的日子,我暂时放缓了工作的进度,这几个月为了追赶时间,一直在匆忙完成手边的琐事,接着又开始焦虑不远的未来,在这种紧迫的节奏感中,我丧失了对日常的感知力,对周遭的人和事也变得愈发迟钝。 直到这两天我尝试写日记,突然文邹邹地写出了“此时此刻”这个词汇,才发现,我很久没有关注当下的自己了。 电影《心灵奇旅》里,乔伊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却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能让他觉得幸福的,不是某一场演出,而是曾同他一起,来到人间走一趟的22号。 生命的火花可能是披萨的味道,可能是街头艺人的歌声,可能是被所爱的人完完全全地接受,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演奏那么出色,可能是夕阳的颜色,可能是烟花竟然那么灿烂。换一种生活,从“得到”变为“此时此刻”,这些瞬间,这就是活着,这就是生命。 当22号准备去人间时,问他:“你认为你会做什么,会如何度过这一生?”22号说:“我不确定,但是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