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不是看他能不能喝豆汁儿,我认识好几个南城的北京孩子也都不爱这口。更加不是句句,甚至是每个字都加儿话音。那些短视频上张嘴闭嘴“姆们,姆们”的,百分之一万都是些外地的。真的北京人是有儿话音,但绝对没那么夸张。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群人,就是一群“老坦儿”。 所以最靠谱的检测方式就是你问他几个问题: 1. 你们是不是经常去长城、故宫啊?老北京回答:没去过。/小时候学校组织去过,长大之后谁去那啊。 2. 全聚德是不是有最好吃的北京烤鸭?老北京回答:谁去那吃烤鸭呀。 3. 南锣鼓巷是不是最有老北京特色的巷子呀?老北京回答:那就是一商业街。 起码我认识的老北京都是这个口风,同时我也非常理解大家去到一个城市还是先要吃到最地道的当地美食,转到最有特色的景点的心情。鉴于此,我本人自认为还算是对北京挺了解的,同时又因为不是北京人,自然从口味和喜好上也可以站在外地的人角度去判断。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是纯粹的北京旅游攻略,希望可以给想要来北京玩的你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
前几天,和朋友去看了《热辣滚烫》,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 贾玲饰演的女主在遭受巨大的背叛之后,一个人爬楼梯回住所,从一楼慢慢爬到顶楼,越往上走,外面的风刮得越猛,暴雨紧接而来,配合着背景音乐轰轰的演奏,把情绪推到了顶点。 风也好,雨也好,配乐也好,都是为了展示人物内心的汹涌。而现实生活中的崩溃,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配乐,有的只是如常的白噪音,旁人看不出什么端倪。 2012年的法国电影《爱》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连片尾出字幕时画面都静默,对话也很少,只是展现真正病人的生活,这样的无声是震撼的。 日子一天一天走,生活按部就班过,你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能否成功,或者人生的低潮如何才能真正地结束,生活不是电影,不会为我们配上BGM,你也不会知道人生的进度,唯一能做的只有顺从心意。
当你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应该已经回到工作的城市了,而此刻的我,此刻正在说话的我,还在老家的田间,拿着录音笔,录下了一首诗人吴晟的诗歌《我不和你谈论》,歌手张悬将这首诗谱写成了歌,伴着这首歌,我会一边录音,一边在广袤的田野走走。 所以,你或许会听到风声、鸟鸣、远处高速公路汽车驶过的呼呼声、不远处邻居小孩的打闹声和未知的嘈杂声。 我们不谈论人生、不谈论社会、不谈论大道理,最原始的快乐都在自然里。 跟随诗的指引:“请离开书房,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2月17日,是我们俩的生日,每年生日我们都会以互送礼物的方式给彼此庆生,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生日礼物依然以“抽盲盒”的形式揭晓,我们将“抽盲盒”的过程录制了下来,具体如何操作?两人运气如何?抽到的礼物有多奇怪?新一岁的我们有什么新的感悟?又会如何度过生日这一天? 请收听今天的「生日特辑」。 感谢两位妈妈——陈女士和郑女士参与节目录制,谢谢她们在三十多年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2024年的春运还未结束,相关部门预计整个春节期间将会有9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这场整个星球上最大型的人类迁徙活动中,除了火车飞机,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开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十几个小时的摩托车,甚至是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就为了回老家待几天。老家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我的答案是——爷爷奶奶。 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的眼神已经浑浊了,他们已经不再能背着我出去放鞭炮了,他们已经不再能给我每年做棉裤了。可他们曾经也是少年,他们也曾经眼里有光,他们也曾经抱着生病的我飞奔十几里,我曾经的棉衣也都是他们一针一线缝的。 做播客也十年了,采访过很多人,了解过很多人的故事,但却没有和爷爷奶奶聊过,今天是初七,我知道很多人都愿意或者不愿意地踏上了回去打工的旅途。可能那个终点是你不喜欢的,可能那里的生活是你不热爱的,很遗憾我无法帮你缓解疼痛,但是希望爷爷奶奶的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一件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加油!
和家人看完《飞驰人生2》出来,发现整个商场只有电影院门前最热闹。回忆着上一次带家人来电影院是什么时候,手机相册提示我:正是去年的春节。 都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春节看电影了。 对我们家来说,应该是在2017年,那年《乘风破浪》登陆春节档,我带着全家一起支持韩导的电影,从此之后,春节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成了我们家一项必打卡的娱乐活动。 我喜欢去电影院,也是从2017年开始的。 那一年,我在上海工作了大半年,攒了一点点钱,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为了打发时间,没事儿就泡在电影院里,花三十块钱可以一个人不算无聊地度过两个小时,性价比很高了。我喜欢的不是看电影,而是去电影院这件事。只要电影院里的灯一关上,银幕渐渐变亮,我就知道我可以从现实中抽离一段时间,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它可以是两个人情感暧昧的最佳场所,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城市避难所。 没有太多亲戚要走的春节,选择在电影院陪爸妈度过时间,一如在外地漂泊的周末,只能在电影院打发时间。 还好,我们还有电影院。 今年春节,你看了哪部电影呢?
大家过年好,没想到属于龙年的第一个特别任务这么早就到来了,情人节这么重要的一期节目,交到了我们这两个中年男人的手中。曾经年少的我们,情窦初开不懂爱情。 如今已是中年的我们,有没有品出陈年爱情的滋味呢。好在这期节目,我们双方都是对爱人保密的,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畅所欲言。 来,我们来扎啤酒,和大家聊一聊结婚十年以后的爱情,变成了什么模样。
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规划好了的过年计划,还没好好享受,年就已经过了一半了。似乎最美好的感觉总是在期盼的过程中,过年就是这样。你有哪些值得我们记忆和书写的,关于年的故事呢?是姥爷发给你的压岁钱,还是年夜饭桌上那盘妈妈做的饺子,或是姥姥亲手给你做的一双棉布鞋? 正如《如果要写年》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用眼睛、耳朵,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如果要写年,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如果要写年,写炉火热闹了一方屋檐,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如果要写年,就写岁月告别新的起点。 如果你要写年,会怎么写呢,留言区等着你。
先说结论,我爱过年,非常爱。 连续 7 年的大年初三,都是我从家乡启程的日子,属于老家的春节结束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刚刚开始。过年可以说是,在最忙碌、最疲惫的几天,需要完成极其繁琐的各项民俗。从厌倦、抵触,到理解、期待,一次次的转变,都是在返程途中的放空中发生的。年味,依靠这些繁琐得以延续,在这个很难斗志昂扬的时期,给我带来了一份难得的笃定,和安心。 不过,“我爱过年”的结论,也是通过了整整二十年才能够成立。小时候总觉得过年是一场属于大人的游戏,你看不懂他们自相矛盾的逻辑,你在其中也找不到半点乐趣。现在我也成为了游戏的主持人,我想尽力让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一些,有趣到每次想起,都能在心中充满暖意。
今天是大年初二,在中国传统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今年,是我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妈产生了一些全新的感受,她如此形容我们的见面:“现在,我像一个外国使者来拜访公主,等待被召见,失落,但明白这是必经的过程。” 作为新晋丈母娘,她如何看待“夫妻过年回谁家”的困扰? 作为亲戚,她知道自己被年轻人吐槽吗? 站在长辈的角度,又如何看待“年轻人被催婚”的现状? 或许节目中的一些言论,并不符合你的观点,「与妈妈对话」节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展现妈妈的“风采”和提供正确观点,对话,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理解彼此、尊重彼此。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虽做不到阅片量几百,但影史上前50的片子基本都看过。除此之外的一部号称是男人圣经,甚至可能算是影史前五的神作《教父》,却一直没有出现在我的观看历史中。我曾经也尝试过很多次,可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剧情我是基本了解的,意大利黑手党的美国往事。核心只有一个——家庭,永远要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另外一部奥斯卡级影片《绿皮书》,反映的虽然是黑人的平权,可实际作为公路片,最后到达的那个终点,导演设定的也是家庭。一定要和家里人一起过圣诞,包括最后的一次泪目也是,黑人教授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豪宅王座,来到了这个意大利白人的家里和朋友待在一起。 虽然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日期,不同的庆祝方式,但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过节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而有些时候,血缘上的家人成了我们抗拒回家的原因。
过年离不开的就是春晚,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春晚彻底沦为了背景音乐,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会不会问,为什么年年有,年年感觉都没啥意思呢。事实上,曾经的春晚很好看,曾经的春晚很惊艳。 晓橙、荟莹,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对于春晚的记忆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来“语言类”节目不是全国人民都最期待的,起码李荟莹没把它当重头戏; 原来大家都记得当年周董牵着宋祖英老师的手往前走没走动的尴尬; 原来大家都记得那一年震撼所有人的《千手观音》; 原来湖南人很早就认识了“刘谦”; 原来有些南方人,过年既不吃饺子,也不吃汤圆…… 你关于春晚的记忆是什么呢?是“包饺子”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