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咸聊 | 聊不完的KTV金曲

整点发盐

提到KTV,我想到的是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一辆黑白相间,斑马条纹的22自行车,它靠窗停放在我家家庭影院的旁边。而家庭影院放在我家的主卧。童年我就是站在自行车前,拿着麦克风唱歌。 可惜90年代还没有听过陈奕迅的《单车》。 顺带一提,我家住在5楼,怕丢的东西都放在主卧里,包括:自行车、家庭影院、还有我。 小学时候在家唱的最多的是陈百强、张信哲,听得最多的是林忆莲、邓丽君。 第一次去KTV印象深刻,那是在初三毕业的暑假,聚会很多,迈进包房的第一反应是:正经KTV里没有自行车;第二反应是:不知道唱什么。 我的学生时代从不缺少流行金曲,周杰伦、孙燕姿、SHE、陶喆、陈奕迅、梁静茹……太多太多了,但这些我统统没有唱,被大包间里皮沙发震撼的我,呆呆地环顾着这个奇妙的房间,一位好心的同学想必是看出了我的窘迫,帮我点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 现在回忆起来,那天的经历依然非常清晰,因为我也不会唱《朋友》那首歌。 太没面子了。 高中是唱KTV的最频繁的日子,学校旁边就有一家“东方之珠”。唱过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团购会赠送果盘和饮料,房间里总有散不掉的啤酒味,大理石台面的桌子能把手黏住。 说起来我的KTV经历真是非常普通,没有见过大醉大哭,甚至没有夜猫过。工作后也只是大概会一年去一两次KTV。 从学了很多新歌想唱唱,到唱不唱都行。 KTV对我来说越来越像是和朋友相聚的地方,是吃零食的地方,是看MV的地方,是模仿伍佰的地方,也是一定要唱《快乐崇拜》的地方。 不过时隔多年,又再次在KTV看到《偏偏喜欢你》的MV时,还是想起了曾经站在自行车旁,看着VCD里的繁体字,一字一句学粤语歌的自己。 好听的歌太多了,一期节目似乎聊不完,本期节目中插入了几首我们非常喜欢、或是对我们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歌。 最后,借用《K歌之王》中的一句歌词:“来吧,送给你叫几百万人流泪过的歌。”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1:08 疫情期间线上K歌是一种焦虑宣泄 ▷04:12《我只在乎你》:KTV的动容时刻 ▷08:17 “我家主卧没床,但有家庭影院” ▷13:00 阿柴学会的第一首粤语歌是《偏偏喜欢你》 ▷25:30 盐粒小时候陪姐姐在KTV谈恋爱 ▷29:04 因为在KTV唱苏打绿结识了朋友 ▷42:16 为张信哲唱过庆生专场 ▷45:28 KTV里那些奇怪和令人难忘的MV ▷58:43 阿柴翻唱《斯琴高丽的伤心》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65分钟
99+
4年前

54.咸聊 | 妈妈说:《赘婿》是荒诞喜剧

整点发盐

过年期间,看了看《赘婿》,一方面是冲着郭麒麟,但主要还是为了“合家欢”。 给“钢丝”母亲看看“德云大小姐”主演的电视剧,必定是很快乐的。 可还真没想到,就看了几天,这部剧从豆瓣开分7.1直线掉到6.6,差评如潮。 关于这部剧“讨好”男权还是女权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被热议的话题。 说郭麒麟难看的有许多,说《赘婿》吃相难看的更是不少。 对网文圈完全不了解的我们,也因此又了解了一圈这个IP的背景。大致是懂了。 但也确实没有影响我们看郭麒麟耍宝时的乐呵劲儿。 要说对这部剧根本没报什么高期待,可能太难听,可的确如此。 看海报就能大致了解出品目的和质量的东西,真心也不觉得会存在什么对深刻议题的思辨。 《赘婿》让洗衣店的阿姨收获了下午闲暇时的笑容,也让母亲有了点打发时间的娱乐,甚至是追星般的趣味。 就是这么回事儿。 本期节目,我们也想轻松点,聊聊这部剧。 因为它欢乐之处也的确很可乐呀!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1:08 机缘巧合之下我们看了《赘婿》 ▷07:41 郭麒麟是我和我妈之间沟通的桥梁 ▷10:48 观众审美固化:谁说爽剧标配帅哥,啥叫帅啊 ▷17:34 我就为了看郭麒麟在电视剧里演相声 ▷18:04 倍速、跳看、抖音片段……电视剧变了 ▷25:07 《大宅门》里的白玉婷和相片结婚 ▷32:05 赘婿≠女权,只是父权制度下的婚姻概念 ▷38:57 阿柴妈妈短评《赘婿》 ▷44:07 《赘婿》的可取之处 ▷48:48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玩笑的尺度在哪儿 声音素材 你妹Radio:《十八岁给我一个郭麒麟》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54分钟
99+
4年前

52.咸聊 | 即使戴着防备进电影院,也还是被《你好,李焕英》感动到哭

整点发盐

随着《你好,李焕英》票房超越《唐人街探案3》,这部春节档口碑爆款可谓实至名归。贾玲首次执导的大荧幕作品虽然在技法上有诸多瑕疵,但仍凭借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大批观众,完成了票房的逆袭。 其实,比起母女情的内核,我们更加关注贾玲喜剧演员的身份,以及她在电影中呈现出的喜剧创作能力。毕竟,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之前,提起贾玲,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王牌对王牌》、《百变大咖秀》、冯巩的徒弟、某明星的伴娘事件……甚至是很多和她关系不错的男艺人。 即便是随着电影热映,被人们不断提及和重看的小品《你好,李焕英》,不论获得了怎样高的赞誉,也难以让人忽视准备仓促、呈现粗糙、笑点不足等问题,甚至这个小品在电影上映之前也并没有多么高的热度。 贾玲虽然一直坚持做喜剧,但和一些女性前辈相比,一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但正是她的这份坚持,让我们始终能看到她,能看到持续创作的女性喜剧艺人。 我们喜欢喜剧,我个人也很喜欢《王牌对王牌》中贾玲机智幽默的表现。因此,对于《你好,李焕英》也充满期待。 轻松欣赏如我,带着武装如阿柴,与其说希望贾玲带来一部完成度高的电影作品,不如说期待着她展示更多喜剧创作的才华。 很庆幸,我们都没失望。 本期节目远程录音,效果略差,还望听众朋友们谅解。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李焕英”成为贺岁档不能不看的大IP ○ 先喜后悲,从情感克制到悲伤宣泄 ○做减法的母女情:没有道德捆绑,只有快乐愿望 ○张小斐演技以及由事件生发出的饱满的人物形象 ○笑点精心铺排全部在意料之外 ○ 喜剧电影的笑点设置比小品更具有功能性 ○ 小品道具越来越华丽,内容越来越空虚 ○贾玲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电影中的突破 ○ 宋丹丹、赵丽蓉、蔡明,春晚历史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女喜剧演员 ○分不清是被贾晓玲感动,还是被贾玲感动 ○还记得去年贺岁档的《囧妈》吗? ○《吉祥如意》和《你好,李焕英》:这样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77分钟
99+
4年前

51.咸聊|独立战士陆依萍是如何走向了终场休息?

整点发盐

谁能想到,因为朋友马尚宫的一句:“我比你们高贵,我是来赚钱的”,我们竟然又开始重温《情深深雨濛濛》了。 片头曲响起,两张熟悉的脸又在雨中开始亲亲我我,他们的爱情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重看也是欲罢不能。 一口气看了39集,很多感受都与小时候第一次看迥然不同。这个剧真的太荒唐、太刺激、太恐怖、太肉麻、太好看了…… 独立女性陆依萍不仅对抗父权、复仇原生家庭、反男友PUA、搞原创音乐,得空了还能当侦探抓小三,帮朋友找回忆。 多么充实的生活啊,即使行程排得满满的,临睡前也要坚持写日记,不然书桓以后看什么呢。 粗鲁的泼妇骂街、癫狂的大呼小叫、惊悚的配乐伴奏,三集一小吵,四集一鞭子,五集一分手,看完《情深深雨濛濛》,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没劲了,从视听语言到剧情冲突,情绪大起大落,一惊一乍看得我真是累。 不管依萍再怎么独立,最后还是要和家暴父亲和解;不管何书桓如何三心两意,最后有情人必须终成眷属…… 在琼瑶传递的价值观念中,情感的贞洁是重要的,爱一个人必须从一而终;女性的独立最后还是要依附于男性。别看动不动就当众接吻,其实骨子里的观念还是封建的男尊女卑。 电视剧是过时的,聊起来也发现社会的主流价值确实也在迭代进步。 没有以往的苦大仇深,今天再看真是满屏的“笑死我了”。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4:16 行走的“芭莎女士”陆如萍 ▷00:08:51 陆依萍和何书桓的爱情特别不健康 ▷00:10:45 “基督山伯爵”陆依萍 ▷00:14:50 反PUA女战士竟然接受家暴父亲? ▷00:17:55 全剧最可怜的女生——陆梦萍 ▷00:31:02 雪姨怒卷陆振华 ▷00:32:57 父权压迫下的女性悲剧 ▷00:43:00 琼瑶剧里的“情感贞洁癖”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52分钟
97
4年前

50.咸聊 | 腊豆、素什锦、黄瓜虾仁、津味素饺子,天津人的年味儿全在菜里了

整点发盐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儿,不论是下馆子,还是下厨房,年夜饭的菜单大家早就心中有数了吧。 4个凉菜,8个热菜,几瓶佳酿,还有可乐芬达果粒橙,一群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面的亲戚们都想在这一天“露一手”; 一边用春晚当背景音,一边包饺子,时不时抬眼看看电视里的明星,聊人家的八卦; 12点放鞭炮,还得吃饺子,左手点炮右手蘸腊八醋,不知被谁家的炮吓得一哆嗦,饺子掉桌上挨了顿数落。 以上,是我小时候的年,现在已经很少过这么“标准”的年了,吃饭的地点变了,菜单变了,人也变了。对我和小盐粒这两个天津人来说,“包饺子”这个民间行为艺术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地留在了大年夜的北方家庭里,孜孜不倦地代代相传着。 除了饺子,我们的年夜饭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菜,有的是三十儿标配菜,有的是童年阴影菜。 一期非常“饱”的节目,你可以饿了听,馋了听,吃饱了边走边听。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0:58 年味儿其实全在年夜饭里了 ▷00:03:22 小盐粒家的年午饭+年夜饭报菜名 ▷00:07:00 阿柴:年夜饭中最喜欢土豆沙拉 ▷00:10:30 你能想象橘子蘸丘比沙拉酱的味道吗 ▷00:13:16 小盐粒不能不提的津味素饺子 ▷00:17:30 腊八节就是为了泡腊八醋而存在的吧 ▷00:21:50 腊豆,一种固体素什锦 ▷00:25:23 素什锦,天津人的沙拉 ▷00:28:33 噩梦般的黄瓜炒虾仁 ▷00:32:11 一家一个味儿的四喜丸子 ▷00:38:12 最怕过年去二娘家吃她的拿手菜 ▷00:46:07 就因为不想喝杏仁露露,我才从小学习喝酒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49分钟
99+
4年前

49.点读 | 坂元裕二的《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从-5到-3的心碎故事

整点发盐

你还记得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吗? 我说的是用笔在纸上写信的那一种“写信”。 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就和写信有关,读起来犹如置身回忆纷飞的梦境,因为只有在回忆里,那种因书信往来而生的悸动才会如此真切和深刻,而阅读书信体的故事,就像是误闯了别人的回忆,让自己成为一个“偷窥者”。 《往复书简》是日剧大神、金句王坂元裕二创作的书信体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通信的形式和内容,分别讲述了“初恋与不伦”两个故事。 或许坂元裕二这个名字你听起来有点陌生,但他编剧的作品你一定不会不知道! 比如日剧爱情巅峰之作《东京爱情故事》,比如前两年大火而且每集都有金句的《四重奏》,比如狠戳现代夫妇心窝子的《最完美的离婚》,还有讲述童真友情的《再见我们的幼儿园》、探讨母爱议题的《mother》、直面当代职场性暴力的《问题餐厅》等等。 NHK的纪录片将坂元裕二定位为“深入挖掘逆境中求存人生的痛苦与顽强”,不过大神本人说自己是“让负五的人变成负三”,《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其实也是在围绕这个命题,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2:43 精美装帧:如信一般的书 ▷00:03:30 出版背后的故事:给坂元裕二寄去一封情书 ▷00:06:07 初恋与不伦是两个怎样的故事 ▷00:11:03 坂元裕二的创作内核:《问题餐厅》中偷雨伞的故事 ▷00:14:11 边缘人物联结起来,成为彼此的力量 ▷00:18:50 信有时候是写给自己的 ▷00:23:41 被班级漠视的玉埜广志与《四重奏》中的小雀 ▷00:26:57 告别信是与对方告别,也是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 ▷00:29:47 结夏与真纪,坂元裕二笔下的婚姻哲学 ▷00:39:03 你会把书中人物想象成谁 片头 《东京爱情故事》:莉香写给丸志的信 《四重奏》:听众写给甜甜圈四重奏的信 《再见我们的幼儿园》:洋武写给好朋友的信 《最完美的离婚》: 结夏与光生写给彼此的信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41分钟
99+
4年前

48.咸聊 | 和"00后"一起回答普鲁斯特问卷

整点发盐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上一次回答这道题还是小学毕业那年,在曾经一度风靡全校的同学录上。除了这道题,能记起的还有:你的星座是什么;你的偶像是谁。 那本同学录连同里面自己写下的话,一并不知道扔在了哪里。从12岁到31岁,连QQ签名都不再更新了,哪还有什么座右铭。 提问、思考,然后回答,这种事长大后很少为了自己而做了,更何况很多问题现在看来都有点“傻气”。苗苗作为我们身边认识的年龄最小的朋友,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和我们截然不同,普鲁斯特问卷恰好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彼此的方式。 我们从维基百科中的28道题,挑选了几道最想回答的,如果你还从没做过普鲁斯特问卷,欢迎你来体验一把回答“傻问题”的感受。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1:43 2020人生十大遗憾之事排行榜 ▷00:17:38 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 ▷00:23:02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00:24:52 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00:26:41 你目前的心境怎么样 ▷00:27:55 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谁 ▷00:29:24 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00:31:40 你最痛恨自己的哪个特点 ▷00:34:24 你认为哪种美德被过高的评估 ▷00:35:29 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00:36:26 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00:38:08 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00:38:16 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00:41:05 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00:43:43 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00:46:06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嘉宾 苗苗

50分钟
60
4年前

47.咸聊 | 不就拔个智齿吗,怎么最后花4万块钱治牙了?

整点发盐

提起看牙,我就会后背发凉。 虽然距离我上一次做根管治疗已经过去了五年,但当时的痛苦和恐惧仍旧心有余悸。 当然,我这点小小经历,和“身经百战”的朋友们聊起来几乎不值一提。 但也正是因为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牙病而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加之自身成年后第一次看牙又碰上了意外,所以牙齿健康简直就是我身体健康的一条生死线。 牙疼真的是病,疼起来也真要人命。为了保住小命,了解一些恐怖的看牙经历和有用的护牙知识,可是相当有必要! 虽然是音频节目,但本期内容包含大量惊悚镜头,请听众谨慎收听。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1:30 智齿是四年看牙不归路的导火索 ▷00:01:53 溜达:平趟口腔医院六层楼的全能患者 ▷00:06:59 牙周炎的症状是什么以及如何刮治 ▷00:09:29 漫漫看牙路就是个人成长史 ▷00:11:24 从2万到4万,治疗费都花哪儿了 ▷00:26:51 一波三折、血肉模糊的种植牙 ▷00:53:44 中年人的自知,都是从牙周炎开始的 ▷00:53:57 Fan:自学成才的民间牙科大夫 ▷1:01:10 Fan手把手教你“面试”牙医 ▷1:10:53 根管治疗了解一下 ▷1:18:53 如何拥有一口好牙 ▷1:42:35 洗鼻器,让我用鼻水签到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嘉宾 溜达 Fan

107分钟
99+
4年前

46.咸聊 | 我的消费观就是尽量不消费

整点发盐

我们又聊消费了,这次聊得比较深入,可能是因为过得太省了。 没想到这话题一聊起来就变得没完没了,从一键下单到理性消费,我们好像越来越依赖于靠买东西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说或许是是解决一种焦虑。 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就买了收纳盒; 因为毛巾容易发霉,所以就买了洗脸巾; 因为冰箱下面的死角清洁不到,所以就买了缝隙刷; 因为袜子破了一个小洞,所以就买了新袜子; 因为冬天想光腿但怕冷,就买了光腿神器,但明明穿了光腿神器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你没光腿 …… 好像所有的需求都能靠买东西解决,甚至有时候打开某宝会发现:哎呀,原来我还需要这个东西,我怎么没想到…… 焦虑了买东西,买了东西又焦虑了,然后再买东西。 如此往复。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靠买东西来解决的话,那人生是不是太容易了? 不过更多的,还是太没劲了。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2:03 你那里的鸡蛋多少钱一斤? ▷00:08:00 父母的钱是存出来的,我们的钱是挣出来的 ▷00:11:03 只要吃饱了能在省图待一天 ▷00:12:43 在书店只看不买,我真难受 ▷00:23:22 我找到了省钱玩switch的方法 ▷00:30:22 我们家是缝纫机乐队 ▷00:40:40 消费是在不断地填一个填不满的坑 ▷00:44:12 梦里追星:和魏如萱做同学,和陈意涵在公司刷碗 ▷00:46:12 近期用过最实用的好物 ▷00:53:17 “我们不断工作、不断销售、不断被广告洗脑,不断购买,就是为了产生更多垃圾” ▷01:00:07 生活越来越好,我却越来越弱 ▷01:04:56 买东西就像是《美丽新世界》中的“唆麻” MUSIC 《恐慌症》— 魏如萱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68分钟
99+
4年前

45.咸聊 | 2020最爱日影《剧场》,以及又聊了聊又吉直树

整点发盐

虽然已经是2021年了,但回顾2020,印象最深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又吉直树同名小说的影片——《剧场》。 去年年初回看日剧《火花》,夏天时读随笔集《东京百景》,一次次被那种孤绝到底又坚持到底的悲伤深深触动,充分融入了“又吉直树宇宙”。于是,又找来又吉直树的纪录片看,通过《又吉直树:第二作的苦战》了解到,他还有一本小说没有被引进,那便是《剧场》。不过,联想到此前两部作品简体中文版的翻译水准,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期待这本小说的引进了。 好在电影很快就有了资源。 又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它是《火花》中神谷与真树小姐爱情的复刻,也是《东京百景》中那篇《池尻大桥的小房间》的升华,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慢性忧郁的又吉直树,甚至看到了太宰治! 两个不完美的人成为恋人,渴望彼此救赎却又因为不完美而分手。说起来是如此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又不同于《婚姻故事》或《爱乐之城》这种没有人在爱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有人成功实现了梦想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反成功学的爱情。 “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却做不到呢?”永田也好,又吉直树也罢,或许本心拥有的正是一种悲剧情结——不希望失败却又渴望失败,期盼理解却又必须孤独,正是这样的性格才造就了他和他的故事。 《剧场》是2020年豆瓣高分日影之一,推荐大家去看,一段注定失败的爱情故事。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1:31 《剧场》是属于恋人彼此的内心世界 ▷00:04:45 正面的意思用反话说,更有力量 ▷00:12:23 永田是神谷也是又吉直树 ▷00:16:40 沙希的崩坏早在永田之前 ▷00:23:06 全片的永田视角,是一种爱的罗生门 ▷00:24:33 把每个人一生中做过的坏事写下来,没有一个人不是恶魔 ▷00:32:34 电影的表现手法过于单一 ▷00:38:07 从永田到马男:人生就是一直泪流满面,但没有鼓掌撒花 MUSIC 《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 - Tom T. Hall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47分钟
99+
4年前

44.咸聊 | 我不工作的这一年

整点发盐

当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以致于一年之后再谈论起工作或辞职,多少都还是觉得有些艰难。甚至原本并未打算就此聊成节目,却意外发现竟有那么多言语可说。诚然,心酸多过释怀。所以,聊了也有意义,不然总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又好起来了呢。 无法工作大概意味着被这套机制淘汰了吧。以初入职场意气风发的心态来看,这是认输与失败。 人生至此就这点好,接受失败。连罗翔老师都在谈人的局限性了,我们又何以觉得自己可以突破呢? 是因为觉得死亡可能随时来临,是因为觉得应该珍惜自己。的确,别人都有人做了,我去做点我能做的吧。 做了一些事情,觉得平静且满足的事情,一直想做的事情。就像张悬说的:“真正想做的事,无论隔多久都会是心里最新鲜的念头。”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写到:“一个人只要不被折磨、迫害和孤立摧毁,他就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坚强。和生活中一切重大的事情一样,这样的认识从来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得来,而必然要来自本人经历的命运。” 辞职之后都做了些什么?以人的方式活着,而不是工具。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03:30 哪一个瞬间横下心再也不做这份工作了 ▷00:09:25 命运的链条是如何崩坏的 ▷00:16:02 专业能力和人际关系到底哪个重要 ▷00:19:15 如果继续下去我会否定我的全部人生 ▷00:20:43 除了钱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00:36:44 按点下班就会受到歧视 ▷00:40:08 不工作的一天都是如何度过的 主播 阿柴 小盐粒

57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