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7《都柏林人》:人的精神已经“瘫痪”,但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榕格与苏杉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描绘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加以描写,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浮现出苍凉世态。整本书中展现了弥漫于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麻木、沉闷和无为的瘫痪状态,这种瘫痪状态不仅体现在肉体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精神上,不仅仅是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到当下的社会中,好像一切都不会变好了,逃学的男孩、失去爱人的固执单身汉、思春且渴望自由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每一个人的挣扎都是徒劳,每一个人都被死亡的阴郁笼罩,生活几乎不可能再变好了,即便如此,乔伊斯在最后一篇《死者》中写道:“报纸上说,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纷纷扬扬,最终会“飘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 01:00 《都柏林人》简介 07:02 瘫痪、徒劳、死亡,三个关键词概括《都柏林人》 12:06 《阿拉比》想要的执念 15:00 “紫罗兰色”的天空 20:00 《伊芙琳》的“出走”和“退缩” 29:00 《一片小阴云》小城市里“自卑的人” 42:00 回忆过去时念旧吗 51:00 名篇《死者》解析 62:00 你爱的人拥有崇高的爱情 65:00 环境那么差,温水煮青蛙 本期垫乐: 《The Lass Of Aughrim》——Phil Coulter/Moya Brennan 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小red书:榕格与苏杉,多多留言,你想读什么书,我们先帮你们看看。

77分钟
2k+
10个月前

EP3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在话语森林中做一头沉默的大象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着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 1. 对话涉及到:对沉默的看法: 2. 沉默是高级的智慧:特别是在职场中,沉默往往代表着深思熟虑和智慧,与那些自以为是、滔滔不绝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沉默的态度:沉默并不代表冷漠或怯懦,而是一种选择,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 3. 对王小波作品的评价:真诚与自由:王小波的作品真诚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圈子或话语的束缚,追求自由的态度。 去除教化功能:他的作品并不刻意去教化别人,而是去除一切话语,像与朋友对话一样平实。 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猪”成为他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反叛和自由的精神。 4. 读书与个人成长: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或认可作者,而是为了与作者对话,看到其不足之处。这种态度体现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读书与功利:读书时过于追求功利和结果,会导致焦虑;应该更加享受读书的过程和带来的愉悦感。 文学的教化作用:文学并不能直接教化人,而是通过塑造话语来间接影响人。过度的教化可能会束缚人的自由。 5. 对将王小波视为文化偶像的看法:王小波作为文化偶像:虽然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他已经成为了很多青年人心中的文化偶像。 对特立独行的追求:年轻时追求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但慢慢长大后意识到自己也是大众的一员,学会了接受和融入。 6. 01:00 对于王小波的印象 7. 05:40 “沉默”的价值 8. 12:30 关于“wrong story” 9. 14:00 王小波的“清凉” 10. 18:00 王小波对孔孟的想法 11. 26:30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12. 31:30 王小波“特立独行”的言论 13. 36:00 王小波的“诚实”和“坦然” 14. 39:00 在人生的低谷里读书 15. 50:00 比起没有的只看着自己拥有的 16. 52:00 我们会不会成为“特立独行”的猪,没有好坏之分 17.

59分钟
1k+
11个月前

EP34《风沙星辰》:人有时候是要靠“精神世界”活着的

榕格与苏杉

《风沙星辰》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汇集了圣埃克絮佩里在执行飞行任务中的旅行见闻和哲思,记述了他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真实冒险经历。作者从接到征召令半夜出发,准备起航开始写作,中间一段一段地描写他在飞行中遇到的各种人物以及事物。 这本书用优美隽永的笔触描写飞行、人们、工具、自然力、飞机和地球、绿洲、沙漠中的人们、红尘囹圄、战争等十大主题,美丽又英勇。在蓝天上的翱翔,乃至在夜航中迷失航线寻找备降机场的经历,都被圣埃克苏佩里写得出神入化,充满了诗意。 从高空仰望大地的时候,既超脱又深情。圣埃克苏佩里用一种不同于我们匍匐在大地上被地心引力束缚的眼睛,重新看望我们所在的世界。极为超越,极为辽阔,极为深邃,洗练了大喜大悲,而萃取出深沉的所思所感。作者把高度拉到了宇宙,打开了心眼,告诉我们人类的大地真正的原貌,让我们身临其境又醍醐灌顶。这本书具备了哲学家的深刻、诗人的优美、宗教家的悲悯。 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有人只看到表象,有人却能窥测到星辰大海。圣埃克絮佩里将思想付诸文字,有让人深思的句段,也有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无限思考。 01:17 《风沙星辰》的主要内容 13:01 关于“精神世界”,灵魂、学问 22:05 关注生活,回到日常 25:25 关于“人” 42:25 生命的“本质” 用时间换钱,后面又用钱换时间,既然现在有时间,先享受吧 49:00 “永远快乐”的朋友 54:00 《风沙星辰》的爱和《小王子》的爱 本期提到的书和电影: 宫崎骏《红猪》 本期垫乐: 《Lost Stars (迷失的星星)》——Adam Levine

61分钟
99+
11个月前

EP33 《罪与罚》:一个杀人犯“纠结内耗‘’的一生

榕格与苏杉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内心的痛苦忏悔后,他在基督徒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小说生动细致的描绘了贫困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后的精神挣扎。他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通过杀死一个高利贷老太婆可以拯救更多人,在犯罪后经历了严重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挣扎,最终在索尼娅的感召下决定自首,走向“重生”之路。 索尼娅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象征着宗教和道德的救赎。她的坚韧和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使他最终决定面对自己的罪行并寻求救赎。索尼娅的信仰和无私的精神成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精神复活的支柱,引导他走向新生。 ‌拉祖米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好友,是一个务实、真诚且充满梦想的人。拉祖米欣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都因为金钱的问题被迫退学,拉斯柯尔尼科夫放弃家教,渴望一夜暴富,而拉祖米欣则通过翻译畅销书一点一点填补空荡荡的钱包。拉祖米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重要支持者。他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第一个出现,陪伴他度过难关。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后,拉祖米欣继续照顾他的家人,并在他流放西伯利亚时陪伴他,娶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 卢仁是一个七等文官,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的未婚夫。他年龄约为45岁,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对杜尼娅的求婚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他看中了杜尼娅的贫寒出身和美貌,认为她会对他感激涕零并成为他的奴隶。他试图用金钱和地位来践踏杜尼娅的尊严和人格。他在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交往中表现出一种趾高气昂的态度,被无视后气急败坏。对待弱者时,满脑子都是如何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变态占有欲。卢仁还设计了一出诬陷索尼娅偷盗100卢布的戏码,企图以此来报复拉斯科尔尼科夫并破坏杜尼娅与罗佳之间的亲情关系。然而,他的阴谋最终被拆穿。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拥有一定的财富,但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他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并成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遇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后,他被她的善良和智慧所吸引,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得到她的爱。然而,杜尼娅的坚决拒绝让他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追求杜尼娅失败后,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痛苦。在自杀前,他做了两个梦,这些梦反映了他内心的罪恶感和悔恨。 00:20 《罪与罚》的基本内容 15:46 “反派”的魅力 24:55 “自杀”和“自首” 32:0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 41:52 “圣母”索尼娅和“恶魔”拉斯柯尔尼科夫 57:33 拉祖米欣和波尔菲里

65分钟
2k+
11个月前

EP32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直面青春的“痛”,回头看全是“擦伤”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的话题是桐华的一本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小说的主人公罗琦琦是一个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叛逆女生,她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人和事,这些经历其中有很多都是夹杂着离别和伤痛,但这些事情并没有打到她,反而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小说通过罗琦琦的故事,展现了90年代普通少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上的剧变。 罗琦琦小时候被父母留给外公,和外公生活,后来被接回父母身边,融入不进。她内心敏感脆弱,但却生猛勇敢。在成长的过程中,罗琦琦失去了小波,晓菲,张骏,却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清华。 许小波是一个坚韧而又充满矛盾的少年,从小失去了父亲,独自承担起照顾精神状态不佳的母亲的责任。他四处打工,挣钱养家,从不抱怨,成为了混混李哥手下的小混混,但是他和那些混混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只是借这个身份作为一个阶梯,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大学,去更大的城市看看世界‌,还热心地帮助叛逆的妹妹罗琦琦,鼓励她好好学习。然而,命运在高考前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犯了事,朋友顶罪入狱,他决定不再高考,为了不影响罗琦琦,选择和她绝交。 张骏,虽然有四个姐姐,在家庭没有得到关爱。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架,一直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需要。他跟着小六混社会,不断换女朋友,其实是掩藏自己内心的自卑,他和罗琦琦经历很多走到一起,最终又主动提出分手。 00:47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内容简介 07:03 罗琦琦和葛晓菲的分离 27:13 许小波和罗琦琦的绝交 32:36 非常讨厌的“李哥” 42:45 张骏和罗琦琦的“分手” 63:00 恋爱中的“假装”和“沉浸” 71:00 赵今麦版的“罗琦琦” 是小太阳“罗琦琦” 本期配乐: 《用情》——刘大拿

77分钟
99+
1年前

EP30 《再见爱人》情人如若很好奇,答案似剃刀锋利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围绕着近期大热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进行讨论,对于里面三对夫妻呈现出来的婚姻状态作了细致的剖析,每一对夫妻的故事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婚姻中普遍存在的挑战与抉择,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光辉与暗影。 1. 第一对夫妻:杨子和黄圣依,他们的婚姻一度十分隐秘。早在2007年,两人就已经秘密领证结婚,但直到2015年,黄圣依才公开承认这段婚姻,并透露两人已结婚8年。此前,两人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甚至引发了黄圣依是“小三”的舆论风波。在公开婚姻之前,杨子和黄圣依的关系备受争议。杨子曾有一段婚姻,并与前妻陶虹育有子女。在与黄圣依的关系公开后,杨子表示是为了保护前妻和女儿才不公开婚姻,但这一说法并未完全平息舆论的质疑。 在《再见爱人》中,杨子和黄圣依的矛盾被公之于众。两人因生活习惯、时间安排、家庭责任等方面存在分歧,经常争吵。杨子甚至表示,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导致他长时间不回家。最新节目中,还透露出两人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黄圣依坦言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个人财产状况,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收入如何计算。这种经济上的被动状态引发了公众对于她在婚姻中地位的担忧。而杨子则拥有庞大的商业版图,涉及索具、新能源、影视传媒等多个领域。 2. 除了真实的矛盾外,两人在节目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人设表演成分。杨子以“总裁”身份自居,经常发表一些爹味十足的观点和做法;而黄圣依则更多扮演了顺从和配合的角色。这种表演成分让观众对两人的真实关系产生了质疑。 3. 黄圣依在节目开头就宣布这是她“想离婚的第三年”,成功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对于杨子和黄圣依的关系,舆论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杨子在处理婚姻问题上不够成熟和负责任;有些人则支持黄圣依,希望她能早日摆脱这段看似并不幸福的婚姻;还有一些人调侃他们可能是为了炮制新的流量剧本,继续卖货赚钱。毕竟从拍电视剧到直播带货,杨子与黄圣依的生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捆绑交叉。 4. 第二对夫妻:麦琳和李行亮,他们于2009年相识,当时李行亮还是一名素人,在一家销售公司工作,而麦琳则是他的同事或朋友。两人因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而走到一起,麦琳曾表示“就算摆地摊,我都跟你在一起”。李行亮后来通过选秀节目成为歌手,麦琳则从深圳来到北京陪伴他打拼。他们一起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的过程,共同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和挑战。随着李行亮事业的逐渐发展,麦琳成为了全职太太,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而李行亮则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努力站在更大的舞台上。麦琳掌握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对金钱有着近乎抠门的观念。她极度节俭,甚至几年不给自己买新衣服,家具都用着十几年前房东留下的旧物。 5. 麦琳在婚姻中过度付出,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家庭和丈夫身上。这种过度的付出不仅让她失去了自我,也导致了她对李行亮的高期待和强控制。当李行亮无法满足她的期待时,她就会感到失望和不满。在沟通的过程中,麦琳常常用负反馈的方式来提要求,而李行亮则试图通过满足她的情绪需求来维系婚姻。然而,这种沟通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除此以外,麦琳和李行亮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麦琳更注重物质和面子,而李行亮则更注重情感和陪伴。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 6. 麦琳和李行亮的婚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同情李行亮的遭遇,认为麦琳太过“作”;也有人认为麦琳是全职太太的缩影,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和安全感缺失的问题。 7. 第三对夫妻:葛夕和留几手,他们是一对有着十年以上情感关系的夫妻,留几手曾经是大网红,现在却每天摆烂,婚姻中,葛夕表现出更为慷慨和付出的一面,而留几手则相对显得较为依赖和索取。留几手曾拿走葛夕的300万去投资,结果一无所获,多次欺骗葛夕,包括隐瞒投资失败和钱款去向等,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夫妻间的信任。留几手在婚姻中表现出冷漠和自私的一面,对葛夕的关心和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在葛夕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也不闻不问。在价值观上,两人也存在明显差异。葛夕渴望真诚和稳定的婚姻生活,而留几手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享乐。 02:07 三对夫妻的基本状态 08:30 杨子的“爹味”圣体和黄圣依的自我觉醒 18:17 亲密接触在婚姻里的重要性 26:05 麦琳和李行亮的“既要又要” 51:51 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感知”觉醒 59:19 婚姻和“爱情”本质的区别 本期配乐:《凝固的瞬间有火在烧》——昨夜派对

69分钟
1k+
1年前

EP29 《孤独史》:我们都是独行野猫,在人间流浪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讨论的是“孤独”的情感,灵感来源于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的《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书中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主播们的共鸣,生病的时刻,悬而未决等待的时刻……都是根植于我们灵魂中无法被治愈的“孤独时刻”,让我们在这一期里,面对孤独,感受孤独。 01:52 “孤独”是什么? 05:21 主播的“孤独时刻” 10:43 “拜伦”式的孤独 13:46 西尔维娅·普拉斯因孤独而死 21:27 孤独与痛苦 30:12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中西摩的孤独 33:50 物质与孤独 39:00 老年人的“孤独” 53:56 从孤独中爬出来的王小波 56:56 孤独的时候去创作 本期配乐:陈奕迅《孤独患者》

59分钟
99+
1年前

EP28 韩江《素食者》:“韩女文学”中无法呼吸的女人们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我们讨论了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小说《素食者》,小说讲述了一位看似平常的家庭主妇英惠,在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之后,逐渐转变为素食主义者的故事。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英慧的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视角,描绘了英慧的生活轨迹。随着英惠的自我克制变得越来越严厉甚至荒诞,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想要变成一棵树,最终陷入了自己的幻想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来自丈夫、家庭和社会的暴力与疏远。 “韩女文学”的特点 1. 往往关注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和性别压制。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如家庭暴力、职场歧视、性别不公等。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女性的痛苦,也引发了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韩女文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唤醒、共情与反抗。这些作品通过讲述女性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女性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女性的反抗和斗争,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激励女性勇敢地面对困境并寻求改变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韩女文学”的意义 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韩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讲述女性的故事和展现女性的力量,激励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这些作品让女性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也激发了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勇气和决心。这些作品的出现,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心。 04:00 《素食者》的主要内容 24:52 “素食者”的隐喻 43:20 韩女精神

57分钟
1k+
1年前

EP27 鲁迅:愿世界为她变好 《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在酒楼上》《孤独者》

榕格与苏杉

本期播客是一集鲁迅专题,围绕着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在酒楼上》《孤独者》这几部短篇小说进行讨论,鲁迅小说中的时代并不是过去的时代,书中所描写的人也并非只是纸面上的人,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他们都实实在在的活着,我们反复地去读鲁迅,不断地去叩问自我、环境、时代,但我们都和鲁迅一样,有一个朴素但是却宏达的想法——愿世界为她变好。 《狂人日记》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了模拟精神病患者的口吻,文章中的很多语言有意颠倒错乱。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说明作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祝福》 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孔乙己》 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阿Q正传》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在酒楼上》 讲述了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一个意志消沉的庸人的过程。吕纬甫在青年时期曾经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辛亥革命前夕到日本留学的学生,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他深感失望和痛苦。 《孤独者》 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城堡里。作者刻画魏连殳的悲剧人生,其实也是对旧社会中新型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的思考和呐喊。 01:53 《狂人日记》狂人的呐喊 12:14 《祥林嫂》未得到的“祝福” 27:00 《孔乙己》的长衫与无法卸下的姿态 46:20 《阿Q正传》不精神内耗的“偶像人物” 60:23 《在酒楼上》——愿世界为她变好 68:47 “我还想活几天” 本期配乐:《来自远方的呼唤》——样梓霖

87分钟
3k+
1年前

EP26:《毫无意义的工作》:工作狂也不喜欢工作

榕格与苏杉

《毫无意义的工作》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所撰写的一本长篇学术随笔,该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毫无意义的工作”现象,并试图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书中提出了“毫无意义的工作”的具体定义、分类,以及从事这一工作对人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该书发表后,引发了大量白领工人的共鸣。书中展示了“习以为常”中的荒诞性,如“一个人的工作越是明显地对他人有益,他得到的酬劳就越低”的社会现象。真正“毫无意义的工作”被作者称为“狗屁工作”,作者还试图就其存在给出解释。他认为这类工作往往能带来很不错的收入,工作环境也极佳,但毫无意义;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则常被荣誉和声望围绕,他们被视作专业人士,得到人们的尊重,且收入颇丰,但他们内心深知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 序言里面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可以看做是全书的纲领性文字:“只有认清那些无意义的工作,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劳动价值。工作是美丽的,但前提是拥有拒绝无意义工作的勇气!” 01:19 《毫无意义的工作》简介 07:53 工作中的“获得感” 10:27 榕格工作中遇到的“大姐姐” 16:01 游戏《史丹利的寓言》及美剧《人生切割术》 20:18应届生的焦虑 26:46 萨特的精神自由(人可以自由的选择) 39:39 如何在残酷的职场上生活下去 48:08 苏杉的“坚持”法则(无条件登上山顶) 56:23 享受过程的榕格小姐 本期配乐: 窦靖童《monday》

64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