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是一集鲁迅专题,围绕着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在酒楼上》《孤独者》这几部短篇小说进行讨论,鲁迅小说中的时代并不是过去的时代,书中所描写的人也并非只是纸面上的人,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他们都实实在在的活着,我们反复地去读鲁迅,不断地去叩问自我、环境、时代,但我们都和鲁迅一样,有一个朴素但是却宏达的想法——愿世界为她变好。
《狂人日记》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了模拟精神病患者的口吻,文章中的很多语言有意颠倒错乱。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说明作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祝福》
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孔乙己》
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阿Q正传》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在酒楼上》
讲述了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一个意志消沉的庸人的过程。吕纬甫在青年时期曾经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辛亥革命前夕到日本留学的学生,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他深感失望和痛苦。
《孤独者》
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城堡里。作者刻画魏连殳的悲剧人生,其实也是对旧社会中新型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的思考和呐喊。
01:53 《狂人日记》狂人的呐喊
12:14 《祥林嫂》未得到的“祝福”
27:00 《孔乙己》的长衫与无法卸下的姿态
46:20 《阿Q正传》不精神内耗的“偶像人物”
60:23 《在酒楼上》——愿世界为她变好
68:47 “我还想活几天”
本期配乐:《来自远方的呼唤》——样梓霖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