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 对话姚洋|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无法解释中国?

重启试试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分享,分别是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以表彰他们对“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三位学者的研究对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制度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一时间,也让制度经济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康芒斯到诺斯、科斯、威廉姆斯,再到阿西莫格鲁、罗宾逊;从效率理论到将博弈论、动态博弈论引入制度经济学,诺奖似乎从不吝啬把奖金颁给制度经济学家们。制度经济学家们也不负众望,往往能在市场、资本积累、再生产等老话题外另辟蹊径,创造新的理论建树。 世人对制度经济学的认识,大都是从诺斯那句铁口直断的名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开始的。对于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句话更变成了不言自明的真理。然而如姚洋教授在他的著作《制度与经济增长》中所言,(无论是)诺斯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开放性秩序”,(还是)阿西莫格鲁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包容型制度”,都不能很好地描述当代中国。 借着这次制度经济学家获得诺奖,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老师,请他为我们梳理制度经济学的历史与关键理论,从他的角度如何看待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得奖,他们的真正贡献到底在哪里?对中国的经济学和分析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现实意义? 【时间轴】 Part 1 诺奖今年颁给的“制度经济学”到底何门何派? * 02:13 作为一个经济学重要门派的制度经济学 * 02:18 祖师爷爷:康芒斯与左倾的老制度经济学派 * 05:33 拓土开疆:诺斯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 16:33 继承发展:阿西莫格鲁与新政治经济学 * 18:31 作为曾经的运功心法,“政治科斯定理”为什么不存在了? * 21:06普通人要如何习得经济学的武功秘籍?它的门槛在哪儿? * 27:54 经济学作为学科的自信来自它的可检验性 * 35:55 经济学更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 Part 2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发展 * 43:00 西方的制度经济学为什么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 * 46:51 诺贝尔奖的评选有意在呼应当下世界现实吗? * 49:10 为何今年诺贝尔奖格外关注AI? * 57:04 人类的历史是技术决定一切,个体只能适应改变 * 01:02:19 中国经济学学者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与期待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 《西方世界的兴起》,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 * 《宪政与承诺:17世纪英国公共选择治理制度的变迁》,道格拉斯·诺思、巴里·温加斯特 * 《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 *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曼瑟尔·奥尔森 * 《有闲阶级论》,托斯丹·本德·凡勃伦 * 《凯恩斯传》,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68分钟
1k+
11个月前

Vol.15 对话路雅婷|在北京,我选择做一个全职诗人

重启试试

在今年香港国际诗歌节,我认识了一位有些鬼马的诗人,路雅婷。她发量蓬勃的自来卷向后扎成一朵大马尾,走路带风,说话却低低。未见其诗之前,她的人已给我不凡的印象。后来看了她的那首名作《信》,句句以“祝”字起头,轻轻如诉,似交浅又有浓愁;像简单问候,又何以那般缱绻?最后用“祝你太太好”收刹,石破天惊,形成整首诗的语义沟壑,让言不尽的意弥漫其间,然而作者却悄然遁形。之后几天,听她的诗朗诵《新·如梦令》,亦有这般感觉,细节饱满,但不着于相,都是日常经验,却有独特的甜。遂萌生了与她聊天的冲动。 在准备这期播客的过程前后,又陆续读了她在“喜在眼前”公众号以及微博、豆瓣上的诗歌。除诗歌节的感受外,又增加了地理与生活的维度。她久居燕郊,曾经上班,后来全职做了诗人,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所谓“正式”的诗集。在她笔下,燕郊有了某些“诗意”,那个刻板印象里粗粝的边缘地带,有了饱满的颗粒度,神威北路、宏大北路、美联美国际、潮白河,都化作了“诗的景观”,连同她的爱情、友谊与亚洲虎蚊一起,成为了路雅婷的诗歌锦囊。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了诗人路雅婷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她的诗歌和她自己的生活。在诗只存在于远方的时代,如何眼下的北京做一个全职的诗人。 【时间轴】 * 00:13 从一首叫《信》的诗读起:“祝你太太好” * 03:37 “在2019年2月14日的15时27分我开始写诗” * 09:59 决定做一个全职诗人,从北京城搬到燕郊镇 * 20:03 以生活的地点为锚点,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 * 22:32 写诗的过程中是否有“影响的焦虑”? * 30:54 像捡起眼前的钱包一样,捞起可以触碰到的地点与人 * 35:52 警惕日常语言的惯性,表达无限接近于真实 * 44:38 诗的“就近原则”:《一天三个普罗旺斯》与菜市场采购路线 * 57:17 独处与创作:在散步的既定路线中观察日常的变动 * 01:06:27 参加“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趣事:烟民们的游击小分队、用地图探索城市 * 01:19:13 读诗与写诗的不同:在读诗中达成三方回旋式的互动 【彩蛋】 01:27:13 读诗《爱的动态承诺》:“2023年3月3日晚21点27分,我履行承诺,停止了爱你。” 01:28:24 读诗《带一颗青苹果离开香港》: “剑在人在,剑亡人亡,把剑客对剑的感情置换成我对这颗青苹果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经历我所经历的,感受我所感受的。放心吧,只要我在,我就不会让别人吃掉你。你将成为一颗坐过飞机、坐过轮船、坐过火车、坐过汽车、乘过电梯,也爬过楼梯的青苹果。”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93分钟
99+
1年前

Vol.14 对话滕威|脱口秀风云再起:历史、现实与它的悲喜剧

重启试试

今年暑期,脱口秀再次登上国内主流视频平台,且原本的一支队伍分裂成了两班人马,由杨笠、周奇墨、王建国举旗的爱奇艺以“单口喜剧之王”之名率先播出;几天后,老“笑果”的制作班底在腾讯视频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开播,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流量与收视此消彼长,各有起伏,但行业竞争显见得激烈异常,也让脱口秀再次成为文化视听行业的流量窗口。 从欧美到中国;从“单口喜剧”(stand up comedy)到“脱口秀”(talk show);从线下俱乐部到线上网络视听综艺;从男性演员的一统江湖到女性成为主流与舆论的焦点。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样态的脱口秀表演,在中国已然经历了近20年的起伏颠簸与迅猛发展,有成就,更有教训。特别是疫情前后,它与rap、街舞、电音、乐队等青年亚文化一起,逐渐成长为当前社会大众文化的主流艺术样式。 何以如此?又将走向何方? 借着今年夏季脱口秀的再次热播,我们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大众文化研究学者,也是“重启试试”的老朋友滕威老师,请她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暑期的两档脱口秀节目,聊聊作为一个舶来品的艺术形态的前世今生。 【时间轴】 Part 1 “当我们在说‘脱口秀’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说……” * 01:10 脱口秀与单口喜剧的概念纠缠 * 05:55 美式单口喜剧鼻祖之一:马克·吐温 * 10:56 单口喜剧的演变:从滑稽喜剧到流行文化 * 13:41 与电视“联姻”:被脱口秀覆盖的单口喜剧 * 28:25 香港作为单口喜剧转译的中介:栋笃笑与黄子华 * 32:30 为什么脱口秀演员都觉得黄子华是神一样的人物? * 37:02 单口喜剧的本土化:海派清口与周立波 * 43:02 早期单口喜剧的在地化与市民文化特性 * 45:39 从大洋彼岸到中国:美式喜剧与黄西 Part 2 上电视,或成为喜剧NBA——作为文化工业的脱口秀 * 51:24 从游兵散勇到工业与产业化初具规模 * 56:08 单口喜剧工业化发展的悖论:不可复制性与有限性 * 01:02:34 亚文化的“大跃进式”发展:“分众”取代“小众” * 01:09:26 无法实现的“共同”愿景:建立迪士尼式的娱乐帝国 Part 3 从职场到性别困境,我们在脱口秀中学会了吐纳生活 * 01:19:13 个人经历与引起的广泛共鸣:菜菜、唐香玉、小鹿 * 01:22:28 作为一种“冒犯”的艺术,脱口秀的边界在哪? * 01:32:17 脱口秀在中国是否注定会走得如履薄冰? * 01:39:07 在奇观化发展的当下,从逆数字化、反工业化的尝试做起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109分钟
31k+
1年前

Vol.13 对话小白|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为什么要上钢琴课?

重启试试

1948年出生的麦克尤恩,是西方历史中被称为“战后婴儿潮”里的一员,也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好社会”(affluence),在即将成年之际(1971年前,英美公民的投票权设定在21岁),赶上了“1968”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是他们打算狠狠撒次野。很快革命退烧,朝圣山上的哈耶克带着利刃以新自由主义之名下山扫荡,鼓风者如撒切尔、里根之流云集。于是世界重回“秩序”,曾经的野小子不得不正襟危坐成为新中产,一切看似回归了正轨。 随后的岁月,他们结婚生子,升职或失业,仿佛一个中年人的未老先衰。茶米油盐外,只会对无能为力的性事念兹在兹。至于爱情、理想云云,一脸不屑往往一笑了之,但眼锋一转,偶一闪过的淡淡忧伤还是泄露了天机,让我们看到“这一代人”终究有他们未曾了却的心事,终有某种看似未酬的壮志。麦克尤恩是当代英美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中产阶级孩子气”的作家,他的几乎所有小说,都可以放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素描中去咂摸,如同将狄更斯放在维多利亚的烟囱里一样。 借着麦克尤恩新作《钢琴课》的上市,我们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小白,请他和我们一起通过这部据说最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聊聊麦克尤恩和他的小说。 【时间轴】 * 01:33 “lessons”为什么就翻译成了“钢琴课”? * 03:24 钢琴作为一种象征:压抑、禁忌与中产阶级身份 * 12:15 《钢琴课》中的阶级与反叛:小说主人公罗兰的选择 * 18:52 小说如何通过个体经验的神经末梢去消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大浪? * 25:29 每个已婚男人都在幻想妻子的失踪:麦克尤恩与村上春树 * 29:51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在社会思潮变迁中的抵触与顺应:被抛弃的丈夫与成为顶流作家的前妻 * 35:39 “家变”:一种性别视角下的“出走”叙事 * 39:53 战争经历、家庭冲突与代际之间的最终和解 * 46:20 “二战”后的那一代的作家们如何在成长中反思肩上的历史? * 52:17 小白老师的推荐书目:《钢琴课》《甜牙》 【相关推荐】:点击链接可直接跳转至纸书购买页面,阅读愉快~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57分钟
2k+
1年前

Vol.12 对话彭伦|做书的日子:一个青年编辑在21世纪的头20年

重启试试

一本只有八十二页的澳大利亚华裔小说家欧建梅的新书《冷到下雪》,最近在国内上市。新作者、新小说,且又这么轻薄,却在上市的一个月内引起了极好的市场反响。让这本书的出版方“群岛图书”以及他的创始人彭伦再次成为不少出版编辑们谈论的焦点。大家不禁好奇,是什么练就了“群岛图书”的这双慧眼。 说起来,今年是彭伦从事图书出版的第二十个年头,从2004年加入“九久读书人”到独立策划引进选题,他参与出版了许多知名的书系,如“短经典”“巴黎评论”,以及许多文学畅销书:“那不勒斯四部曲”“萨莉·鲁尼作品”等。2017年他独立创办“群岛图书”(Archipel Press),并长期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截至8月,共出版了51种图书。彭师傅的这20年编辑生涯,正好也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出版行业黄金时代的某种见证。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彭伦做客。和听他聊聊这20年的编辑心得与方法,聊聊选择文学的眼光与出版的机遇。 【时间轴】 * 01:57 《冷到下雪》引起的热浪:东亚语境下的共鸣 * 05:10 为什么选中《冷到下雪》这本书? * 08:04 选书的“诀窍”:信息网络+快速抉择 * 11:42 做一次互联网人就走,成为一名文化记者! * 17:05 “这种公司都能做书,为什么我不能做?” * 20:40 做过教辅,做过科普书,最终走上了外国文学的赛道 * 25:14 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关系的交互中产生信息及选题 * 31:32 做书生涯中感到找准方向的时刻 * 38:33 「女性史诗」“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出版历程 * 47:13 选书的黄金法则之一:强叙事 * 50:22 一位独立出版人的创业之路 * 52:05 “群岛”的意涵:从一个岛到一群岛 * 57:09 重塑中短篇小说:从“短经典”到“故事群岛” * 01:01:13 未来规划:发掘更多女性写作者,讲述她们的故事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66分钟
6k+
1年前

Vol.11 对话刘禾|一切从纳博科夫不买房说起

重启试试

刘禾的名字,对于文科学术界一定不陌生;如果在国外“刘禾”这两个汉字你不曾留意,那么Lydia H. Liu你一定看到过。因为欧美很多高校的比较文学、后殖民研究的教授都将她的著作作为教学的经典教科书。 从《语际书写》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思想史的批判研究(印象最深的是对《刘三姐》《白毛女》的分析,以及对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批评认识),到《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和《帝国的话语政治》(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这类极具开创性的语言学、档案研究、中国近代史、法律等多领域跨文本的研究,再到近十几年来《弗氏人偶》(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维特根斯坦与机器》等迈向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作品。 由于刘禾老师有点及面,跨度大、跨越广且深的研究理路,让每一次阅读都有一种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到“豁然开朗”“忽逢桃花缘”的快感,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还从来没有一本如此扎实的学术著作会让人仿如有阅读侦探小说的快感。她很善于抓住历史的马脚,在草蛇灰线中打开/构筑一个语义丛生的研究空间,何为历史?什么又是真相?在阅读刘禾老师的作品时,让人大开眼界,意想不到。 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刘禾老师,我们不聊学术,而是要通过一本她的非学术的书《剑桥的陌生人》,来向大家介绍刘禾老师的叙事方式何以独特,为什么有趣。希望通过我们关于这本书的聊天,打开大家一种另类阅读与叙事的可能。 【时间轴】 * 02:27 从纳博科夫一生不买房子,到我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本书? * 08:01 用纳博科夫擅长的拼字游戏和他下一盘棋 * 13:07 流亡与离散:在天涯咀嚼陌生的母语 * 21:09 在虚构之间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 27:35在康河的柔波里徐志摩也许只是个观光客 * 31:23 如果文本不再那么可靠,如何判定什么是真实? * 34:47 真相有很多层:批判“老大哥”,也是“告密者” * 37:58 亦真亦幻,纳博科夫、奥威尔、徐志摩交错登场 * 39:34 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也是一次跨文化的创造。 * 48:34 只有文学可以灵活地触碰禁忌 * 58:24 二十年后我如何重拾母语写作 * 【彩蛋1】1:07:57历史上“奥威尔的黑名单” * 【彩蛋2】1:10:48共读北岛:《乡音》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刘禾《剑桥的陌生人》《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帝国的话语政治》《弗氏人偶》 韩少功《马桥词典》 北岛《乡音》 乔治·奥威尔《1984》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2分钟
2k+
1年前

Vol.10 对话倪文尖|谁偷了迅哥儿家的碗碟——文本的激情

重启试试

第十期开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倪老师来和我一起聊聊他的语文人生,我们也试图通过一个经典文本(鲁迅的《故乡》),让倪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文本的诗学魅力。 【时间轴】 * 01:09 从中文系开始的学术人生 * 15:13 80年代末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景 * 23:05 从学术人生走向语文教育的机缘 * 39:52 “把论文写在B站上”,成了当红UP主 * 52:47 语文是否可教? * 01:01:38 重读鲁迅的《故乡》:谁埋了碗碟? * 01:07:25 阅读法门(1):发现文本关键点 * 01:11:38 阅读法门(2):从生活经验出发 * 01:15:05 阅读法门(3):代入作者的视角思考 * 01:18:15 阅读法门(4):找到文本的依据 * 01:19:57 鲁迅小说中的“我”与鲁迅的距离问题 * 01:28:46 文学的两种阅读方式:信息性阅读和文学性阅读 * 01:33:22 《故乡》中三个括号对“碗碟之谜”的暗示 * 01:48:28 国内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平民主义与功利主义 * 01:50:35 文学是通过伟大经典看世界的一个工具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118分钟
3k+
1年前

Vol.9 对话魏然|我在哈佛这一年

重启试试

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办人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的遗产捐赠而成。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多年间,中国几代学人都曾以“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的身份访学,当时的学术新星,已然成为当代名家。我们邀请到了2023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魏然老师做客。听他聊聊“哈佛-燕京学社”的前世今生,以及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这一年的生活,也向听众朋友们分享他在美国校园里的最新见闻与观察。 【时间轴】 * 01:15 在“哈燕社”做访问学者的体验 * 05:44 “哈燕社”的成立背景和早期历史 * 08:07 误区1:“哈燕社”是哈佛资助的? * 09:20 误区2:“哈燕社”是用庚子赔款创建的? * 09:59 误区3:任何财产都不可用于神学教育,但不包括宗教研究 * 14:12 访问学者的选拔过程和申请细节 * 16:24 定位:聚焦东亚,注重多元经验的碰撞 * 19:42 形式:考量匹配度,强调建立长久紧密的关系 * 23:21 魏然老师的研究课题分享 * 29:37 回望早期学者的经历:葛兆光、杨联陞 * 35:25 文明的丰碑是野蛮暴力的记录 * 39:56 不同代际的学者和研究兴趣的变化 * 42:54 当下的研究趋向更跨界、文化互化的形态 * 51:01 哈佛课程大纲对当代问题的回应 * 54:50 在场:美国高校围绕巴以冲突的帐篷运动 * 01:09:37 不同城市和学校的抗议活动形式和程度 * 01:11:15 60年代学生运动和现代的对比 * 01:13:09 真实的美国生活是什么样的? * 01:15:38 在美生活的住宿问题和房租压力 * 01:17:58 经济分化和流浪者问题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提到的出版物: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本期节目提到的课程: 《寻找博尔赫斯》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为了感谢读者与听众们的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播客做一个阶段性小结: 我们打算在2024年上海书展期间,郑重启动上海译文的某“秘密基地”。 邀请10位云端网友线下见面! 一起唠唠文学的嗑, 一起吃吃喝喝,一起逛书展。 特别说明: 本活动全程免费,含茶歇小食、2024上海书展门票等福利,同时还能领取播客限定周边。

80分钟
1k+
1年前

Vol.8 对话孙甘露 x 滕威|去爱博尔赫斯,去爱我不懂的事物

重启试试

收听提示:本集为线下活动录制音频,欢迎关注集结北大、南大、社科院等西语文学研究名师倾力打造课程《寻找博尔赫斯》~ 此次活动,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寻找博尔赫斯》系列影像课程为契机,邀请到课程主讲人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老师,与先锋一代的代表作家,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孙甘露老师一道对话交流。在学者与作家、文本与在场、想象与历史之间,双厨狂喜,为我们追踪博尔赫斯在中国四十年的阅读史、传播史与接受史。 【时间轴】 * 04:09 与博尔赫斯的初相遇 * 10:00 先锋小说家的横空出世与女性作家的崛起 * 13:11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售价1.2元,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写作 * 14:29 翻译对认识一个国外作家很重要 * 16:07 西语学者逐渐丧失了对博尔赫斯作品的阐释权 * 22:34 对博尔赫斯的误读(1):后现代作家 * 27:17 80年代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就相约共读博尔赫斯了! * 32:26 在一次城市规划会议上我突然读懂了波德莱尔(《恶之花》) * 35:19 对一个作家的理解,建立在一个准确的翻译的基础上 * 37:45 博尔赫斯小说的两个主题:偶然和宿命 * 38:17 读博尔赫斯,好像掉入了叙事黑洞 * 38:57 没有那么难懂,博尔赫斯其实更像故事大王! * 40:31 博尔赫斯的文学接受史:欧式文学、侦探小说 * 42:57 对博尔赫斯的误读(2):精英作家 * 44:45 博尔赫斯在阿根廷文学史上的地位 * 54:51 博尔赫斯的作品可读还是不可读? * 59:07 理解博尔赫斯的关键:感受他如何再现这个故事 * 01:04:12 走出阅读的舒适区,反复读,或许有一天就豁然开朗了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1分钟
1k+
1年前

Vol.7 对话梁永安|我们如何谈论米兰·昆德拉?

重启试试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这位也许拥有世界上最多严肃文学读者,同时也最具神秘感的作家,在他传奇而漫长的文学生涯中,透过文学处理自身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有颖异的创见但也存在争议。有人说他后期的小说太过说理,思想性有余,文学性不足,实在难说好看;有人说,他对政治的态度玩世不恭,面对历史有些滑头,让人不适;也有人说,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失之交臂,既是诺奖的偏见使然,也是昆德拉自身巨大的声望早已盖过所谓的文学奖的肯定,不得也罢。总之,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个活着时已被经典化的小说家,在他的文字后背有太多值得我们讨论的纠结与矛盾。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老师与我们一起聊聊米兰·昆德拉。从梁老师个人对米兰·昆德拉的阅读谈起,聊到他与中国读书界和社会的特殊共鸣,以及米兰·昆德拉对小说作为“欧洲小说”独特的理解与阅读方式,对于中国小说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哪些启示。 【时间轴】 * 01:43 第一次接触昆德拉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 03:36 昆德拉的作品暗合了七八十年代反思中国社会的浪潮 * 08:33 时过境迁后,昆德拉的作品仍然热销,我们如何再去理解它? * 10:1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真实残酷的世界里个体如何安置生命 * 15:46 适合中国人的阅读道德,但同时超越了这种道德 * 22:04 相似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一种从苦闷到启蒙的叙事体验 * 27:24 个体所处的位置、利益点都不一样,发声的声量也不一样 * 29:00 社会存在有限性,不同人群共存时难以按照理想的方式运行 * 33:56 《告别圆舞曲》:昆德拉入门读物推荐!用个体的再创造对抗生活 * 37:20 昆德拉的小说里有一种偶然性,人物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展现出反抗和成长 * 42:50 昆德拉笔下的人物为何常常处于扭曲或流离的状态? * 49:04 《玩笑》:“把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玩笑” * 53:50 小说于昆德拉来说是一种信仰,用小说处理一种历史,处理自己的来路 * 55:56 昆德拉小说里的反抗:一种卡夫卡式的反抗/嘲讽 * 01:00:12欧洲文学传统中哪些影响了昆德拉的创作观? * 01:08:35 中国文学的双语系统:文言文与白话文,暗含着政治性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作品: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活在别处》《玩笑》《告别圆舞曲》 袁可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康拉德《阴影线》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卡夫卡《审判》 加缪《局外人》 萨特《墙》《肮脏的手》《恶心》 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 福楼拜《布瓦尔和佩库歇》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9分钟
9k+
1年前

Vol.6 对话黄昱宁|金钱是最大的虚构!

重启试试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黄昱宁老师,与我们一起聊聊金融与虚构的纠缠。黄老师最近刚好全程陪同了迪亚斯的访华行程,同时作为批评家,她敏锐捕捉了近期叙事艺术的金融化策略,对《城中之城》等影片做了独到的分析。 【时间轴】 💸话题① 当金钱问题悄悄潜入近些年的小说、影视、戏剧 * 00:34 金融题材年代三部曲:《追风者》《繁花》《城中之城》 * 07:05 《追风者》《繁花》:刀光剑影,传奇化的故事 * 12:32 《城中之城》:对当下金融环境的真实描写 * 15:14 金融剧叙事的特殊:以一个人物,呈现一整个时代,视角在人物本身 * 18:32 医疗剧等其他行业剧的叙事往往内嵌在人物关系中,向外延展 * 21:28 《信任》与1929美国经济危机:四个视角,讲述一个故事 * 27:43 第一个故事《纽带》:金融大鳄,贵族,婚姻与纽带 * 32:01 第二个故事《我的一生》:一个ego很大的男人的自述 * 33:04 第三个故事《关于回忆录的回忆》:一个影子写手的讲述与对抗的声音 * 35:30 第四个故事《未来》:被遗忘的日记与被遮蔽的女性 * 38:04 “我到底应该信任谁的叙事?” 💸话题② 金钱从来都是小说的主角! * 44:46 《雷曼兄弟三部曲》:棉花、南北战争与金融危机 * 48:48 小说与经济、叙事、人性:财产婚姻的各种算计,阶层的禁忌流动 * 51:05 经济的变化催使小说的叙事视角转向内在探索,由实转虚 * 56:50 金融题材本身存在很强的虚构性,需要多个视角呈现出它的复杂性 * 01:03:52 叙事权的争夺与记忆的可靠性:小说与读者,川普与《飞黄腾达》 * 01:09:28 金融或经济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虚构 * 01:16:17 《大时代》《城中之城》中的女性,是寄托?是帮手?还是一个主体?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涉及的戏剧影视作品: 《追风者》《繁花》《城中之城》《大时代》《雷曼兄弟三部曲》《飞黄腾达》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作品: 埃尔南·迪亚斯《信任》 简·奥斯丁 夏洛蒂·勃朗特《谢利》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85分钟
1k+
1年前

Vol.5 对话吴畅畅|从综艺节目里消失的普通人

重启试试

最近《歌手2024》正在热播,湖南卫视以“直播”“无修音”“全开麦”等方式,将原本已经走入“穷途”的内娱音综再次推向新的潮头。特别是第一期竞演后,由于国际歌手的实力“碾压”,一时激情互联网上的“民族情绪”,让“五旬老太守国门”“英子摇人”等话题成为大众传播的现象级热词。然而,回溯国内音综历程,湖南卫视却是第一个进行“修音”的电视台,并由此带来了国内音综的黄金时代。此次它对自我的打破,是否会带来新的一轮综艺节目的变革呢?但突然发现,那些也曾参与到综艺节目里的普通人不见了?从《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到《购物节》《开心辞典》《幸运52》,再到《变形记》,等等,作为一名从九十年代一路成长起来的普通中国观众,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综艺节目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是如何,以及为何有着这样经历的?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哪些从综艺节目里消失的普通人。 【时间轴】 * 01:57 《我是歌手》的无修音直播引起的全民玩梗热潮 * 04:05 修音已经成为音综节目的基本设置,背后存在着隐形的利益共同体 * 06:06 《我是歌手》的重启:走下神坛,把歌手放到歌手的位置 * 07:39 看音综的时候已经不是音综了,看的更多的是真人秀,是怀旧 * 12:35 湖南卫视:打破常规综艺之路,勇做吃螃蟹第一人 * 16:15 歌手纷纷下场请战:是娱乐政治化,还是政治娱乐化? * 19:50 掀起的民族主义讨论会影响节目之后的走向吗? * 23:11 《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早期综艺的合家欢氛围 * 24:14 《幸运52》《开心词典》:知识与财富换取的快感 * 26:28 近年国内综艺节目从草根到明星的大转变 * 28:44 直播让我们又回到了传统电视时代围聚观影的模式 * 31:14 一种“形式主义”:在黄河边大合唱,一种鸡肋的拼贴 * 32:53 综艺的奇观化:《我是歌手》的“观众学” * 35:32 综艺里消失的普通人 * 37:15 2013年之后,真人秀成为主流,综艺开始明星化、大片化 * 40:30 广告商的喜好决定节目的生存,大众被踢出 * 44:49 从《快乐女生》《快乐男生》到《创造101》《青春有你》:草根逆袭还有可能吗? * 47:49 韩国综艺为什么会成为国内综艺的仿效对象? * 52:23 从平民偶像到练习生,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距离感? * 54:50 消失的《夕阳红》:不被看见的中老年群体 * 59:39 老年人被抛弃的背后:被商业资本裹挟的青年进步主义 * 01:02:07 综艺高度的精致与设计,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 01:06:23 《一站到底》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失败者狼狈退场,胜利者获得至上荣耀 * 01:08:47 韩综的独特性:政治脱敏,聚焦日常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涉及的综艺节目: 《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幸运52》《开心辞典》《变形计》《我是歌手》《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吴畅畅《当青年成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 吴畅畅《中国电子媒体综艺节目发展通论 : 从省级卫视到视频网站》 特别鸣谢小宇宙为本期节目提供录音棚和温馨服务~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4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