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老师时隔三十几年再次来到这个南法小镇,全程参与了第77届戛纳电影节的相关活动。本期我们将独家首发戴老师14天的戛纳观影感受,与她聊聊电影存在的意义,电影节的历史以及在新媒介革命下,电影该如何自处与他处,好电影的标准在哪里? 【时间轴】 一、14天的戛纳观影感受 * 01:31 政治性的电影和电影的政治性 * 07:59 开幕式电影:《第二幕》 * 13:58 《艾米莉亚·佩雷斯》四胞胎影后 * 16:14 《飞黄腾达》:老套的好莱坞叙事 * 19:21 最佳编剧:《某种物质》 * 23:57 《裹尸布》:《某种物质》的另一种延伸 * 30:10 欧洲电影节历史 二、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关系 * 32:43 开幕式:女性之夜 * 40:18 欧洲新左派,第三元批判立场 * 42:58 好莱坞困境,漫改、游戏、好莱坞新浪潮 * 46:56 戛纳向老一代电影人的致敬,但没有拥抱好莱坞 三、胶片已死 * 52:46 数码媒介使影像日常化——短视频将是未来的语言 * 01:01:24 最佳导演:《壮游》用16毫米黑白胶片制作 * 01:02:36 新媒介的内容就是老媒介 * 01:03:35人的本体论:《裹尸布》 * 01:05:48电影的本体论:电影是什么?——记录和不朽 * 01:06:09长镜头美学:《鸟人》 * 01:08:54竖屏:致命冲击和改变 * 01:12:06手机影像处理:《Bird》 四、评价落差 * 01:19:11入围比获奖更有参考性:《管乐队》《阿诺拉》 * 01:20:55奖项考量 * 01:23:17电影议题公共性:保卫电影是保卫社会 * 01:25:53“宅生存”的考验 * 01:30:33影院的重要性:《犬之力》 五、华语电影和第六代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表现 * 01:35:11陈可辛《酱园弄》和章子怡在戛纳的礼遇 * 01:35:43《九龙城寨》《南天宫》及短片入围 * 01:45:40管虎《狗阵》一种关注夺魁 * 01:47:13贾樟柯《风流一代》自我回顾、女性失语 * 01:50:11年轻的中国观影人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前不久,「创意写作」正式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一时间,让这个在中国自由生长了十数年的专业,有了官方“名分”。然而名正言顺之后,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作家真的可以被教出来吗?”“要一个写作博士到底有什么用??”互联网上的问题众声喧哗,答案却莫衷一是。热闹背后,也让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开始有些游移滑动了。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这个“老词”在面对一个“新晋学科”的确定时,究竟是福是祸?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小说家,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的资深老师张怡微副教授和大家一起聊聊文学、写作与创意写作,听听怡微老师站在写与教的双重立场,如何谈论创意写作这件事。 【时间轴】 Part 1 创意写作作为学科的“乱”与“跨” * 00:38 最早复旦的创意写作专业挂靠在戏剧学科之下 * 07:15 二级学科成立更加确定了创意写作与文学的关系 * 08:35 野蛮生长时期:各有特点,学校间互相模仿 * 10:24 高额的学费决定了创意写作的城市新中产属性 * 15:24 复旦招生设置上的“跨”:比起成名作家,更倾向于素人 * 18:44 理科生与文科生如何观察世界? * 21:01 复旦教学方式上的“跨”:学生比老师更卷 Part 2 叙事医学:在医学与文学之间建立一种联结 * 23:34 在理性的表达之外,借助文学达到更深层的共情 * 30:37 通过文学叙事表达患病经验,关于自闭症、厌食症的讨论 * 34:56 王安忆老师的写作实践教学:重启调查 * 38:05 医生为什么需要建立文学叙事的思维? Part 3 如果不是培养作家,那么创意写作要让大家往何处? * 46:49 英美过去的写作工作坊实践 * 52:40 台湾青年作家的成长路径:参赛,参赛,拿奖 * 55:01 作家是如何成为作家的很难被说清,但创意写作提供了一种可能 * 01:02:05 创意写作会不会更圈子化?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 1:07:30 更多元的生源,也许会为这个专业带来更多可能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作品: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马修·托马斯《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 纳维尔·希明顿、乔安妮·希明顿《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钱钢《唐山大地震》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克里斯汀·米勒、肯·阿姆斯特朗《谎报》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今年3月初,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古尔纳来华,让非洲文学再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然而,伴随非洲文学——就像中国文学、英美文学一样——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是詹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还是早已成为显学的“后殖民主义”,抑或围绕着种种身份与意识、性别与政治的各种全球化理论视野。 不得不承认,这些堂皇的大词,对有心的读者,有时确实是某种方法门径,但也实实在在给更多的人造成了“门禁”,到头来反而阻碍了我们踏踏实实阅读本文,了解作家。面对古尔纳的来华,中国媒体谈到最多的是深具后殖民语境的“离散”(dispersed)这个词,而究竟如何在这样一个“新晋”热闹起来的诺奖作家与他的文本中,认识离散这个 “老大词”?如何把古尔纳放在非洲文学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里?他的文本相比于阿契贝、恩古吉、米亚·科托来说有哪些同与异,为什么会是他获奖而不是其他几位?随着他的来华又离开,随着媒体热度的冷却,很多真问题才随之真正浮出水面。 欢迎收听「重启试试」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非洲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教授——蒋晖,和大家一起聊聊古尔纳。也听听蒋晖老师站在当代中国的时空坐标点上,为何又如何谈论非洲文学? 【时间轴】 Part 1 相对于其他非洲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独特性在哪? * 3:14 历史上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 * 6:48 诺奖转向第三世界背后的政治意义 * 11:53 古尔纳:处在社会的边缘关照社会 * 17:30 穆斯林文学与英国文学对古尔纳的双重影响 * 19:57 西化的叙述艺术与视角 * 22:07 故事套故事,古尔纳作品中“一千零一夜”的叙述结构 * 25:50 《黑暗的心》:西方对非洲的想象与非洲作家的反写 Part 2 当我们在谈论非洲作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29:39 “非洲文学”是一个宏观概念,背后存在着巨大差异 * 33:02 60年代与70年代:民族国家认同与非洲社会主义的转向 * 36:38 中国文学与非洲文学的相似性 * 38:33 阅读非洲文学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 42:20 读者是谁的问题到古尔纳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Part 3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古尔纳的作品? * 44:21 古尔纳作品的成功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移民生存范式 * 48:17 怀着乡愁的冲动,但不反抗、不挣扎、不回归 * 55:50 非知识分子型小说家: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消解宏大命题 * 1:00:59 古尔纳更像一个西方小说家 * 1:03:56 与博尔赫斯的相似之处:用想象的方式写作 * 1:07:16 写作的三个动力:乡愁、移民经验、对过去的想象 * 1:15:34 全球化之后,移民成为一个问题 * 1:17:47 对政治有深刻的了解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条件 【彩蛋】 * 1:23:08 《海边》片段朗读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本期节目提到的具体作品: 古尔纳《天堂》《砾心》《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 康拉德《吉姆》《黑暗之心》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诺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情结,像悬浮的幽灵,这么多年一直在国人的头顶飘着,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老师一起聊聊“诺奖”与中国的接触史的几个片段,看看这个情结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又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时间轴】 * 2:2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访华,在上海被冻坏 * 3:13 莫言之后,诺奖在国内再未掀起讨论热潮 * 7:06 中国对诺奖的想象与评价 /站在中国的角度想象诺奖 * 9:22 致泰戈尔的信:徐志摩发出的访华邀请 无论是东方的或是西方的作家,后来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在我们年轻的国家的国人心中引起那么广泛真挚的兴趣,也没有几个作家括号,连我们古代的圣贤也不例外,像你这样把生气勃勃和浩瀚无边的鼓舞力量给了我们你的影响,使人想到春回大地的光景,忽而而临的也是光明璀璨的。——《致泰戈尔》 * 10:28 赞美与谩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戈尔在中国引发的争论 * 13:24 从草鞋布衣到西装革履:泰戈尔装束转变背后的民族身份认同 * 13:55 卷入新文化运动复杂矛盾的身不由己 * 17:22 鲁迅的“骂杀”与“捧杀”与泰戈尔访华 * 20:05 诺贝尔文学奖在民国还不具备世界性的影响力 * 20:50 萧伯纳与泰戈尔,广义上说都是社会主义者 * 23:45 相较于诺奖,如何在那个时代看到这个人更重要 * 24:38 激进的中国1930年代与温和的萧伯纳 * 26:15 “松竹梅”三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 * 26:36 梁实秋对鲁迅身高的“人身攻击” * 30:29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出“到中国来看看”的邀请 * 32:17 革命的同路人 * 34:58 在“萨特的世纪”,中国对他的介绍忽略了他的哲学 * 37:26 共和国前30年来到中国的西方知识分子们 * 39:46 波伏瓦与丁玲的相识与重逢 * 40:28 罗兰·巴特中国日记中记录的秦腔 * 42:39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 45:52 陈映真“不朽的冠冕”与中国台湾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 46:49 版权与“伯尔尼公约”与诺奖文学奖全集的推出 注:《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 50:28 中国最早的一套诺奖丛书 * 53:35 中国人看待世界文学的文学标准 * 54:28 八十年代初的“手抄本”与外国文化“进口”的方式 * 1:00:00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 1:05:53一些没有获诺奖但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 * 1:08:56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 1:09:41莫言的小说为什么可以在同时代人中取得突破? * 1:17:26 “第五代导演”的登场与被批判的东方人的“东方主义” * 1:18:14 网飞对《三体》的魔改 * 1:19:23 莫言之后想要获得诺奖的“成功学”总结 * 1:21:36 第一届诺奖为什么没有颁给托尔斯泰? * 1:23:15诺奖在今天为什么没有那么“香”了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