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2. 解锁幸福密码:从《被讨厌的勇气》学阿德勒心理学,活出不纠结、不内耗的人生

嗲学

前言 你是否总被日常琐碎磨得没了热情?是否常因复杂的人际关系辗转难眠?又或者,盯着 “未来的目标”(比如 “等考上研就好了”“等赚到钱就幸福了”),却越活越迷茫,忘了当下该怎么过?其实,这些困局的答案,早已藏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 1:23 人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2:59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非因创伤,阿德勒目的论的启示。 4:32 第二夜,人际关系烦恼:自卑感、优越情结与人生三大课题的探讨。 7:05 第三夜,课题分离:斩断人际关系羁绊,拥抱自由人生。 9:30 第四夜,被讨厌的勇气:探索共同体感觉的三个维度。 12:22 第五夜,认真生活于当下:赋予人生意义的勇气与幸福。 14:30 《被讨厌的勇气》:活在当下,追求幸福的自由。 16:19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经典语录。 19:16 《被讨厌的勇气》可以让你追求幸福自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嗲学播客,我们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 “落地心法”—— 通过书中 “迷茫青年与哲人” 的五个夜晚对话,带你搞懂:为什么不幸的根源不在过去?为什么所有烦恼都和人际关系有关?如何拒绝他人的干涉、获得真正的自由?以及,怎样才能放下对过去的纠结、对未来的焦虑,活在此时此刻的幸福里。无论你是想改善人际关系,还是想摆脱内耗、找回勇气,这一期内容,都能给你实实在在的启发。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本 “鸡汤书”,而是一套帮人 “破局” 的心理学工具 —— 它用对话体推翻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比如 “过去决定现在”“幸福要靠别人认可”,再用阿德勒的核心观点,教我们重新掌控人生。接下来,我们就沿着 “五个夜晚的对话”,拆解最关键的改变逻辑: 第一个夜晚: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别让 “过去” 背锅 很多人会说:“我现在自卑,是因为小时候被否定太多”“我不敢社交,是因为之前被朋友伤害过”—— 这其实是弗洛伊德的 “原因论”:认为过去的创伤、环境的限制,决定了现在的自己。但阿德勒偏说: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 真正决定你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你 “赋予经历的意义”。比如同样是 “被否定”,有人会把它当成 “我不够好” 的证据,从此不敢尝试;有人却会把它当成 “我可以更努力” 的信号,反而更有动力。 结论很直接:人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环境太差,而是因为 “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你永远可以改变,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决定我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第二个夜晚: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 别被 “比较” 和 “怕受伤” 困住 阿德勒有个颠覆性观点:人所有的烦恼,本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孤独感、自卑感、甚至对未来的焦虑,追根溯源,都和 “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有关。 这里要先分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健康感受,比如 “我这次演讲没做好,下次可以改进”—— 它会推着你成长; * 自卑情结:是把自卑感当成 “逃避的借口”,比如 “因为我学历低,所以肯定赚不到钱”“因为我内向,所以肯定交不到朋友”—— 本质是怕失败、怕被否定,所以先给自己找好 “退路”。 还有一种 “优越情结”,比如炫耀过去的成就、执着于买名牌,看似是 “自信”,其实是 “深层自卑” 的伪装 —— 想用外界的认可,掩盖内心的不确定。 而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先看清 “人生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很多人搞砸这些课题,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 “怕受伤”—— 怕被拒绝、怕被讨厌,所以干脆不主动、不投入。但越逃避,烦恼只会越多。 第三个夜晚: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 学会 “课题分离”,轻装上阵 想摆脱人际关系的内耗,最实用的方法是 “课题分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里最 “落地” 的工具,没有之一。 怎么判断 “这是谁的课题”?关键看 “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比如: * 父母要求孩子 “必须考 90 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 “考不好、没考上好学校” 的结果,最终是孩子承担;父母能做的,是引导、告知 “学习的意义”,但不能强迫 —— 强迫就是 “干涉他人的课题”。 * 同事让你 “帮忙做不属于你的工作”:帮不帮忙是你的课题,“完不成工作被批评” 是同事的课题 —— 你不必为了讨好别人,承担本不属于你的压力。 课题分离不是 “疏远他人”,而是为了建立更健康的关系:不把别人的问题扛在自己身上,也不让别人的评价绑架自己。真正的自由,就是 “不怕被别人讨厌”——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而 “被讨厌”,恰恰是你 “活成自己” 的必经之路。 第四个夜晚: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用 “共同体感觉”,找到幸福的核心 “不怕被讨厌” 不是 “故意惹人讨厌”,而是有 “底气”:知道自己在 “共同体” 里有位置、有价值。这里的 “共同体”,可以是家庭、公司,甚至是整个社会 —— 阿德勒说,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当成 “伙伴”,而不是 “敌人”,从中找到归属感。 怎么获得 “共同体感觉”?记住三个步骤: 1. 自我接纳:诚实接受 “做不到的自己”,比如 “我这次项目没做好,但我可以总结经验,下次改进”—— 不跟自己撒谎,也不苛责自己; 2. 他者信赖: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无条件相信他人。比如 “我真诚对待朋友,即使他可能背叛我”—— 因为 “是否背叛” 是他的课题,你不必为别人的选择买单; 3. 他者贡献:幸福的本质,不是 “别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 “我对别人有用” 的主观感受 —— 不是 “自我牺牲”,哪怕是给同事递一杯水、给家人一句鼓励,这种 “贡献感”,就是幸福的来源。 另外,阿德勒反对 “赏罚教育”“上下级关系”,提倡 “横向关系”:不拿 “你比别人好”“你不如别人” 来评价人,而是认可每个人的 “存在价值”—— 比如对孩子说 “你今天认真写作业了,妈妈很开心”,而不是 “你考了 100 分,才是好孩子”。 第五个夜晚: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别把人生过成 “等待” 很多人会陷入 “线性人生计划”:“等我毕业就好了”“等我结婚就好了”“等我退休就幸福了”—— 但阿德勒说,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 “纠结过去、关注未来,却忽视当下”。 人生不是一条 “从过去到未来” 的线,而是无数个 “此时此刻” 的点。就像跳舞,不需要 “先定一个终点”,只要认真跳好每一个动作,自然会到达想去的地方。 比如你想 “提升演讲能力”,不用纠结 “之前演讲紧张到忘词”,也不用焦虑 “下次会不会搞砸”,而是专注 “今天练 10 分钟发声”“明天写一段演讲稿”—— 这些 “当下的小事”,才是搭建幸福人生的砖。 最终你会发现:人生的意义,不是 “别人赋予的”,而是 “你自己活出来的”。你不需要跟任何人竞争,也不需要用 “未来的目标” 绑架自己 —— 认真过好每一个 “此时此刻”,就是对人生最好的负责。 10 个核心 Takeaway(听完就能用) 1. 1.决定你人生的不是 “过去的经历”,而是你 “赋予经历的意义”—— 别让 “原生家庭”“过去的伤害” 成为你逃避改变的借口。 2. 2.所有烦恼的本质,都是 “人际关系的烦恼”—— 解决了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80% 的内耗都会消失。 3. 3.自卑感是 “成长的契机”,自卑情结是 “逃避的借口”—— 别再说 “因为 A,所以我做不到 B”,换成 “我想做到 B,所以我可以从 X 开始”。 4. 4.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 —— 处理不好的根源,是 “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但越逃避,越难获得幸福。 5. 5.课题分离的核心:看 “结果谁承担”——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不强迫孩子学习),也不让他人干涉你的课题(比如不被同事的评价绑架)。 6. 6.真正的自由,是 “不怕被别人讨厌”——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被讨厌” 是活成自己的 “入场券”。 7. 7.共同体感觉 = 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 + 他者贡献 —— 把他人当伙伴,而不是敌人,才能找到归属感。 8. 8.幸福的本质是 “贡献感”—— 不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微小的善意(比如帮邻居拿快递),都能带来幸福。 9. 9.人生是 “连续的刹那”,不是 “线性的计划”—— 别等 “未来某个时刻” 再幸福,当下的每一件小事,都能构成幸福。 10. 10.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 —— 不用跟别人比,也不用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专注 “当下能做的事”,就是最好的人生。 2 个互动思考(听完别停,试着实践) 1. 回想最近一次让你 “内耗” 的事(比如被父母催婚、被同事指责):试着用 “课题分离” 分析 —— 这件事的结果最终该由谁承担?你是否在 “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 “让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接下来可以做一个小调整(比如跟父母说 “我的婚姻我会负责”),并记录调整后的感受。 2. 你是否常陷入 “等 XX 就好了” 的思维(比如 “等换了工作就不焦虑了”)?今天起,试着做一件 “活在当下” 的小事(比如认真吃一顿饭、不带手机陪家人聊 10 分钟、给朋友发一句鼓励的话),并思考:这件 “小事” 带来的满足感,和你期待的 “未来幸福”,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在实践中遇到了新的困惑,或者有关于《被讨厌的勇气》的更多感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我们一起用阿德勒心理学,把 “知道” 变成 “做到”,活出自在又勇敢的人生。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嗲学,一起用创未来>

21分钟
99+
6天前

EP.63 精力管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精读

嗲学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焦虑,总以为时间不够用。但《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一书的作者张展辉指出,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时间,而是“精力”。 本书从运动、饮食、恢复和心态四个维度,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科学管理精力,实现高效能、低焦虑的生活。本期《DIA嗲学》播客将带你深入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帮你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SHOWNOTES 1:02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精力管理四维法。 1:43 体能是精力金字塔的基石。 2:17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情绪。 2:47 金字塔模型第三层是专注力。 3:12 字塔模型的第四层是目标感和意义感。 4:48 七种方法恢复精力:从睡眠到自然接触的全面指南。 7:10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精力管理与成功的新视角。 9:55 提升专注力的训效率:一次只做一件事,对抗多任务处理的诱惑。 12:42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的经典语录。 《掌控》一书的核心理念是:精力是可管理、可训练、可再生的资源。作者张展辉提出了一个“精力金字塔模型”,从底层到顶层依次是: 1. 体能: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体脂率,是精力的物理基础。 2. 情绪:积极情绪是精力的“增量器”,消极情绪则是“耗能器”。 3. 专注力:决定精力的使用效率,避免碎片化消耗。 4. 目标感与意义感:是精力的最终流向和持久动力来源。 成功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建立在可持续的精力系统之上。 作者提供了大量科学且实用的方法,如: l 478呼吸法 l 番茄工作法 l 分段睡眠 l 微习惯养成 以及其他,帮助读者在不同维度上提升和恢复精力。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可持续性,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策略,避免盲目照搬。健康不是终点,而是实现人生目标、享受生活的基础工具。 Key Takeaways 1. 精力是可管理的资源:不是天生固定,可通过科学方法提升。 2. 体能是根基:心肺功能是“发动机”,力量训练对抗衰老。 3. 情绪影响精力质量:积极情绪增能,消极情绪耗能。 4. 专注力决定效率: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多任务消耗。 5. 目标感提供持久动力:没有意义的努力终将枯竭。 6. 睡眠是黄金恢复期:保证7小时深度睡眠,可尝试分段睡眠。 7. 呼吸与冥想可快速充电:如478呼吸法、正念冥想。 8. 饮食稳定血糖=稳定精力:高蛋白、低碳水,避免血糖波动。 9. 微习惯优于宏大目标:从小处着手,可持续才是关键。 10. 健康是工具,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标、享受生活的基础。 互动思考 1. 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精力黑洞”是什么?是情绪内耗、睡眠不足,还是注意力分散?你打算如何用《掌控》中的方法进行改善? 2. 张展辉说“健康是工具,不是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是否曾为了某个目标(如工作、学习)牺牲健康?事后如何看待这种选择?

17分钟
99+
6天前

EP.64 把“正确的事”做成习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5分钟速通指南

嗲学

2025,所有行业都在“降本增效”。OKR、KPI、AI工具齐上阵,却仍有大量团队忙而无效。问题出在哪?时间被切碎、优先级混乱、决策拍脑袋——这些“管理熵”吞噬了利润。本期《DIA嗲学》播客将带你拆解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给出可复制的“习惯五件套”。 SHOWNOTES 1:02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精力管理四维法。 1:43 体能是精力金字塔的基石。 2:17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情绪。 2:47 金字塔模型第三层是专注力。 3:12 字塔模型的第四层是目标感和意义感。 4:48 七种方法恢复精力:从睡眠到自然接触的全面指南。 7:10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精力管理与成功的新视角。 9:55 提升专注力的训效率:一次只做一件事,对抗多任务处理的诱惑。 12:42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的经典语录。 1. 重新定义“管理者” • 标准:能对组织成果负责、做出影响决策的人,而非“有下属”的人。 • 程序员、产品经理、销售Super Star都是知识工作者型管理者。 2. 工作无效的4大黑洞 ①时间属于别人 ②被迫忙于日常 ③贡献依赖他人使用 ④信息被组织墙阻隔 破解入口:先管理黑洞,再谈效率。 3. 习惯1:掌握时间——把碎片拼成整块资产 • 记录→删减→整合:用日历App给“深度工作块”设门禁,15分钟以下零散任务批量处理。 • 工具模板:「3Color-Calendar」蓝=战略,绿=客户,灰=内部事务,一眼识别时间健康度。 4. 习惯2:聚焦贡献——从“我做了什么”到“我产出什么” • 每日3问:我的产出谁能用?客户愿意为此付费吗?不做的后果是什么? • 写周报时先写“可衡量贡献”,再写任务清单,上级秒懂价值。 5. 习惯3:用人所长——把普通人放到系统优势位 • 招聘/派活公式:先问“他擅长什么”,而非“他缺什么”。 • 容忍短处的底线:不阻碍关键流程即可,别试图改造成年人。 6. 习惯4:要事优先——勇敢抛弃“过去的好项目” • 8020+一次一事:每周一只留1件“重要不紧急”,2小时起步块完成。 • 决策看机会成本:新机会预期收益>旧项目沉没成本×2,立即砍掉旧项目。 7. 习惯5:有效决策——让执行成为决策的一部分 • 六步闭环:界定问题→边界条件→正确方案→接受条件→行动植入→反馈机制。 • 会议模板:30分钟“决策评审”只讨论“边界条件+反对意见”,避免共识式妥协。 8. 三大落地场景 ①中层摆脱忙而无效:晨间10分钟列3件核心事+授权不擅长任务 ②知识工作者提效:需求优先级量化表(用户价值×业务目标×技术可行性) ③团队决策:一线员工数据+反对声音+责任人+周更仪表盘 9. 经典语录×现代翻译 • “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翻译:先选对赛道,再换跑鞋。 •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翻译:OKR写得好不如上线数据好。 10. 把习惯嵌进系统,才能对抗“管理熵” • 习惯≠意志力,而=流程+反馈+可见利益 • 建议:给每个习惯配1个数据看板,每周Review15分钟,持续6周即可固化。 Key Takeaways 1. 管理者定义:对成果负责,而非对下属负责。 2. 时间是最稀缺资源,无法租赁、购买或储存。 3. 先记录时间,再管理时间;Color-Calendar一眼辨健康。 4. 写周报先写“可衡量贡献”,再写任务。 5. 用人公式:先问擅长什么,而非缺什么。 6. 8020+一次一事;每周留2小时给“重要不紧急”。 7. 决策六步闭环,缺少“反馈机制”=白决策。 8. 抛弃“过去的好项目”需要勇气,更需要机会成本公式。 9. 知识工作者生产力=有效性,而非工作时长。 10. 管理是一种自我修炼,职位只是放大器。 互动思考 Q1 请用“Color-Calendar”法,截图你下周日历并标注蓝/绿/灰三色比例,发在评论区。 Q2 对照“决策六步闭环”,挑一个你正在纠结的项目,写下目前缺失的是哪一步?并给出1条可立即执行的补救动作(50字内)。

25分钟
59
1周前

E.49干法:用行动践行梦想 充实内心

嗲学

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这本书名叫干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所淹没,以至于忘记了行动本身的意义,而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干法这本书是由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的指南。稻盛和夫以 78 岁高龄出任日航 CEO 之后推出的第一本书就叫干法,也是他首次与读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书中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理性和从容,笑对人生,付出个人应有的努力。这本书在日本一经出版不到一年,再版 19 次,月销售量都达到了 20 万册。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在当下的今天依旧有着它的特殊的意义。 稻盛和夫所著《干法》一书 《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从字面上讲,《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干法》既是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尤其是,它不是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稻盛和夫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看过了作者稻盛和夫的人生传奇,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言论。 作者于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起初在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工作,当其他同事纷纷离开这家倒霉的企业时,没有退路的他无奈地留了下来,调整心态,努力工作,结果最后这家企业起死回生,作者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由此,他从亲身经历中感悟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满腔热情地工作,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获得超出预期的成果。 27岁时,他开始创业。他创立的日本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均进入世界五百强行列。创业55年来,无论社会环境多么恶劣,经济形势怎么变动,京瓷没有出现过一次财政赤字。这意味着他的企业有着超强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2010年,他以78岁高龄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社长。仅仅一年他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率。 2:45《干法》的六个核心内容:第一是磨练灵魂,提升心智。 3:17 第二个核心内容是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3:48 第三大核心内容是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4:16 第四大核心内容是持续就是力量。 4:54 第五大核心内容是追求完美主义。 5:24 第六大核心内容是创造性的工作。 9:34 第一大工作方法:先做后改。 9:54 第二大工作方法:先求同再求异。 10:17 第三大类工作方法:利他思维。 10:35 第四大类工作方法: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情绪。 10:54 第五大类工作方法:将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11:17 第六大类工作方法:树立高远目标。 11:53 第八大类工作方法:坚持工匠精神,脚踏实地。 12:08 第九大工作方法:避免陷入感性的烦恼。 12:28 第十大类工作方法:以将来进行时估量能力。 12:48 第十一大类工作方法:追求完美主义。 13:09 第十二大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工作,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13:32 第十三大类工作方法: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1. TAKE AWAY: 2. 1工作意义:工作不仅是获取生活所需,更是磨练灵魂、提升心智的重要途径。 3. 2热爱工作:要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通过改变心态,成为自燃型的人,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 4. 3高目标动力:树立高目标,将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以百米赛跑的速度持续付出努力。 5. 4持续力量: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抓紧今天,全力过好每一天,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6. 5追求完美: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主义,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制作会划破手的新产品。 7. 6创造性工作:每天钻研创新,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遵循正确的地图导向成功。 8. 7行动重要性: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基石,是塑造自我和充实内心的过程,行动带来内心的充实。 9. 8工作方法:包括先做后改、先求同再求异、利他思维、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情绪等13大类具体方法。 10. 9正确工作观:工作是磨练灵魂、提升心智的过程,而非仅获取报酬的手段,应追求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11. 10团队协作与挫折应对:利他思维促进团队协作,面对挫折应理性对待,将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情绪内耗。 两个互动思考: 1. 思考一: 在你的工作中,是否遇到过因追求完美而面临时间压力的情况?你是如何平衡追求完美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的? 2. 思考二: 稻盛和夫强调“利他思维”能促进团队协作,你在团队中是否有过因利他行为而获得团队成员更多支持或帮助的经历?请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3. 4. 让我们以干法这本书为指导方向,积极地行动起来,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塑造更好的自己,去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稻盛和夫所说,行动是通往成功的桥梁,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行动的步伐,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感谢大家的收听。

19分钟
99+
5个月前

E.48 钝感力:在快节奏社会中保持心理韧性的智慧

嗲学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过度敏感和焦虑成为了普遍的问题。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柔克刚的生存策略,通过降低对外界的过度反应,保护内心的平静,从而更高效地实现目标。本期《嗲学》播客将深入探讨《钝感力》的核心理念及其在职场、人际关系、健康和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帮助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心理的平衡点。 SHOWNOTES 1:33 钝感力,它是一种面对外界压力、挫折时,能够保持从容、不过度敏感的能力。 2:05 钝感力的五项铁律:迅速忘却不快事、认定目标、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 4:26 钝感力可以减少焦虑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5:32 具有钝感力的人面对批评的时候,不会立刻陷入自我的否定,不被负面情绪左右。 6:33 职场中的钝感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 9:09 培养钝感力可以从感官层面开始,弱化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 13:22 对表扬保持适度的冷淡,避免过度的膨胀。 17:51 生理调节强化钝感力,用身体节奏对抗情绪的波动。 一、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钝感力》一书中,作者渡边淳一提出了钝感力的五项铁律,这些铁律不仅是理论指导,更是实践中的行为准则: 1.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不要让生活中的琐事或不愉快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会快速将它们抛诸脑后,保持积极的心态。 2. 认定目标,坚持挑战: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轻易被失败打倒,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直到实现目标。 3.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不被他人的言论和评价所左右,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4. 对嫉妒和讽刺常怀感谢之心:将他人的嫉妒和讽刺视为对自己的激励,从中吸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5. 面对表扬保持谦虚:不被表扬冲昏头脑,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成就。 二、钝感力的重要性 钝感力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健康层面:钝感力可以减少焦虑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疾病康复率。 2. 人际关系层面:不过度解读他人的态度,减少内耗,保持稳定的心态,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 两性家庭关系:钝感力能够帮助人们包容伴侣的缺点,维系长久的关系,使婚姻更加稳固。 4. 职场个人成长:钝感力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效率。 三、培养钝感力的方法 《钝感力》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多种培养钝感力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路径: 1. 感官层面:弱化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如视觉上不被他人目光束缚,听觉上选择性失聪,味觉上接纳不完美的体验。 2. 心理层面:构建情绪的缓冲带,迅速忘却负面事件,对失败脱敏,对表扬保持适度冷淡。 3. 人际关系层面:用钝感守护核心关系,容忍对方的小缺点,降低期待值,专注于共同目标。 4. 目标导向:固执地坚持目标,屏蔽短期干扰,用笨拙的行动代替空想。 5. 身体层面:通过规律生活和生理调节强化钝感力,如固定休息、坚持运动。 6. 关键原则:钝感不是麻木不仁,而是选择性迟钝,对目标和核心价值观保持敏感,对无关细节保持钝感。 Key Takeaways 1. 迅速忘却不快之事:学会快速抛开生活中的琐事和不愉快,保持积极心态。 2. 认定目标,坚持挑战:明确目标,不被失败打倒,坚持不懈。 3. 坦然面对流言蜚语:不被他人言论左右,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4. 对嫉妒和讽刺常怀感谢之心:将负面评价转化为激励,提升自我。 5. 面对表扬保持谦虚:不被表扬冲昏头脑,继续努力。 6. 弱化感官反应:在视觉、听觉和味觉上减少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 7. 构建情绪缓冲带:迅速忘却负面事件,对失败脱敏,对表扬保持冷淡。 8. 守护核心关系:在家庭和职场中,容忍小缺点,降低期待值。 9. 坚持目标导向:固执地坚持目标,用行动代替空想。 10. 强化身体调节:通过规律生活和生理调节,提升心理韧性。 互动思考 1. 如何在职场中应用钝感力? ——面对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竞争,如何保持钝感力,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2.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培养钝感力? ——在面对他人的流言蜚语和负面评价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24分钟
99+
5个月前

E47. 超级个体就是你!个人IP内容复利系统与生命成长108

嗲学

前瞻钱瞻 X 嗲学:在一个由AI主导的新文明入口处,个体的角色,早已不是被动适配者,而成为价值链条的第一节点、传播系统的中枢、影响力的原点。 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范式——超级个体(Super Individual)时代: * 是否能构建个人IP内容复利系统; * 是否能启动AI与人本智慧的协同引擎; II. 超级个体的三大核心系统 1. 信念引擎:你的认知地图、价值坐标、人生操作系统。 2. 内容复利系统:用多模态表达将知识资产化、情绪能量化、信任复利化。 3. 生命成长108:覆盖10个成长维度,从认知、财富、健康到创新,构建复利型人生架构。 III. 生命成长108 1. 精神信念与认智成长(Life OS) 建立你的人生主操作系统(Life OS):以系统思维整合信仰、逻辑、觉察与判断,抵御长期不确定性。 重构你的“认知导航系统”:放弃碎片吸收,构建长期判断力与思维框架。 建多元认知框架: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认知框架。 树立长期愿景: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愿景,将其与个人价值观相结合。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和分析信息,不盲目接受。 从失败中学习:将失败视为成长的契机,总结经验教训。 定期反思与总结:定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优化成长路径。 培养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关注新兴趋势和创新领域。 建立精神导师网络:寻找并建立与精神导师的关系,获得宝贵的建议和启发。 学习哲学与伦理:深入学习哲学和伦理学,提升精神境界。 1. 2. 财富复利成长(Capital Stack) 以10年为周期设计你的财富复利架构:资产种类、内容资本、时间杠杆。 理解“影响力 × IP × 系统”三元结构是未来的财富来源。 每年设立复利型资产增长目标 建立个人内容资产收入模型 每月跟踪被动收入与内容变现进度 财富蓝图 投资时间 × 作品 × 技能,而非只投资市场 理解“数字产品 × 社群 × IP”的复利机制 每年掌握1个与金钱有关的新领域 培养“富足而非匮乏”的财富情绪认知 3. 个人IP媒介成长(IP as Identity Infrastructure) 把自己当作“品牌 × 媒介 × 平台”来运营 构建“信念 × 内容 × 表达”三层IP结构图谱 确立IP的价值观与关键词矩阵 选择主线内容表达形态(播客/文字/视频) 每周至少发布一次高质量内容 使用构建内容宇宙图谱 制作“个人品牌表达手册” 策划并运营你的“1号内容栏目” 学会社群运营与读者关系管理 每年策划一次内容主题活动 4. AI+人机智慧成长(Augmented Intelligence) 将AI视为你第二大脑的协同引擎 构建“人类智慧 × 算力 × 创作”的协同架构 学会3种AI工具的高阶用法(ChatGPT/Midjourney/Notion AI) 每周与AI共创1件内容/作品 建立AI协同创作管线(输入→处理→表达) 用AI重组知识图谱/课程/产品结构 参与AI领域的讨论与实验社区 训练Prompt Engineering能力 每季度探索一项AI原生创作实验 构建“AI + 人本思考”的协作伦理模型 5. 人生设计成长(Strategic Life Design) 用系统思维设计你未来10年生活结构 构建“角色 × 节奏 × 空间 × 能量”的生活模型图 每年迭代你的人生画布(life canvas) 每季度复盘人生重要选择逻辑 设立“节奏与能量分配仪表盘” 每天记录一个“意义时刻” 用“高能量场所”设计你的日常行动路径 每年策划一次“生活原型实验” 每月进行“生活反设计”练习 构建你的“年度节气式生活模式” 6. 健康身心灵能量成长(Biological Intelligence) 将身体视为你的“执行力系统” 将情绪/睡眠/营养当作决策前置要素 设计个性化健康行动模型(饮食/睡眠/活动) 每日进行15分钟身心觉察练习 使用穿戴设备追踪睡眠质量与节律 每月一次情绪管理练习+对话记录 每季度一次能量系统排毒(断食/断媒) 每年策划一次身心能量重启营 每周进行一次“静心+自然接触”训练 用生物节律重建你一周的生活节奏 7. 终身学习力成长(Meta Learning System) 学习如何“结构性掌握未知领域” 用输出驱动(Output-driven)建立学习复利模型 建立“终身学习地图”系统 每月选定1个学习主题/项目式任务 每周完成1次深度内容笔记并转化为表达 每季度复盘学习成果(知识 × 能力 × 影响) 构建个人“第二大脑”笔记系统 参与学习型社群/课程/导师项目 每年发布《年度学习成长白皮书》 用“创造→协作→反思”三部曲深化学习系统 8. 美力成长(Aesthetic Operating System) 建立“感知系统”作为创作与判断力的基础 用美作为内容、空间、人生与产品的深层结构 每月策划1次审美类创作计划(诗/影像/绘画) 每季度参加1次艺术展/剧场/演出 用AI/视觉工具建立个人“情绪美感板” 每周记录“感知日志”与“心动片段” 用审美逻辑反向设计生活空间与工作台 每年创作1件表达你审美哲学的作品 用图像思维建立“视觉表达能力” 构建“情绪 × 美 × 内容”的情感系统 9. 专业成长(Profession as Platform) 用“作品 × 商业模型 × 行业影响”定义专业 将你服务的领域转化为长期可复利结构 制作“十年专业地图”+能力演进轨迹 制定每年3个“专业影响计划” 每季度发布一个领域贡献作品(提案/课程/论文) 建立“你的专业定位关键词体系” 每月拜访1位领域内外关键人 建立行业内共创/内容/商业协作体系 将你的专业做成“可被引用的IP节点” 构建个人职业复利模型(作品 × 教学 × 服务) 10. 创新 × 创意 × 创作成长(Crea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将创意系统化:输入×组合×重组×产品化 构建一个“多模态内容工厂”+创作时间银行 每周进行1次创意实验/素材组合训练 用AI协同创作1篇文章/1幅图像/1支视频 每月发布一次创意作品或观察集 建立“灵感 → 内容 → 产品”的转化漏斗 策划并执行1个共创内容计划(社群/访谈/跨界) 建立你专属的“表达语法与风格文库” 记录每月创作情绪与阻力观察日志 每年完成一个“影响式创作项目” 复利×系统性整合(Integration Layer) 超级个体的终极形态,不是爆红、升职、财富自由,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被复利的系统性存在 用你的IP,创建文明的下一代节点。

22分钟
94
6个月前

E46.当语言沦为武器,我们何以重建对话的巴别塔?

嗲学

对话力:在冲突中生长的人类智慧 在这个充斥着割裂与对立的时代,社交媒体上的骂战、职场中的暗流涌动、家庭关系的剑拔弩张,都在印证着人类最古老的困境——我们天生具备语言能力,却始终无法真正对话。丹尼尔·耶吉洛维奇在《对话力》中,将对话提升到人类文明的救赎高度,揭示其超越沟通技巧的深层价值。 SHOW NOTES 1:17 对话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软实力,对话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2:19 对话顺利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5:25 对话的目标决定对话的规模,对话的时间。 7:16 对话的广泛运用,在人类文明中埋藏许多的断层线,代表了隐于表面之下的压力。 10:02 对话的十五大核心策略:对话力的本质就是共建共识,而非说服对方。 14:43 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理解,不是战胜,而是链接。 一、对话的觉醒:从技术到文明的跃迁 当人们习惯将对话等同于辩论与说服时,真正的对话精神早已死亡。耶吉洛维奇撕开现代社会的假面:政治立场成为身份图腾,社交媒体制造信息茧房,组织架构中的谷仓效应正在吞噬共识。这些文明断层线背后,是对话本质的异化——人们把语言当作武器而非桥梁。 作者提出的"对话三特质"宛如一剂清醒剂:平等不是表面的礼貌,而是对他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承认;共情需要穿越立场的迷雾触摸人性的温度;假设悬置则要求我们暂时放下真理的傲慢。正如书中所述:"当你说'我们'而不是'我和你',问题就已解决了一半。"这种对话意识的觉醒,让人类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 二、对话的炼金术:15种策略的重构力量 书中构建的15种对话策略体系,展现出惊人的方法论价值。镜像反馈法如同思维照妖镜,将隐藏的情绪需求显影;情绪命名术创造的心理安全空间,让防御性对话转化为建设性沟通。更具革命性的是"第三选择"策略,它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在看似对立的立场间培育创新土壤。 这些策略的精妙在于其动态平衡:预设未来成功激活愿景驱动,定期关系复盘形成进化闭环,庆祝微小进展构建正向激励。正如作者强调"冲突的背面是未被听见的渴望",这些方法论的终极指向,是将对话转化为集体智慧的生产线。 三、对话的救赎:重建文明的新操作系统 在技术理性统治的当下,对话力展现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它拒绝将冲突视为需要消灭的病毒,而是看作文明升级的疫苗。当组织用代理对话原则收集真实民意,当社群通过故事化沟通重建集体记忆,人类正在创造超越零和博弈的关系生态。 这种救赎性力量在书中具象为"人类智慧规则":对话产生的真相不是冰冷的客观事实,而是温暖的生命共识。正如作者预言:"改变对话的方式就是改变世界的微小起点。"当对话力渗透到政治协商、商业谈判乃至家庭关系,人类终于找到对抗割裂的终极抗体。 10点Take aways 1. ​对话的本质是共建共识​ 对话的目标不是说服或战胜对方,而是通过理解与链接,将冲突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 2. ​对话三特质:平等、共情、假设悬置​ * ​平等​:承认对方的存在价值; * ​共情​:穿透立场触摸情绪需求; * ​假设悬置​:暂时放下固有判断,保持开放。 3. ​情绪是未被翻译的需求​ 愤怒、指责背后隐藏着恐惧与期待,通过“情绪命名术”(如“你似乎很失望”)化解对抗性,建立安全沟通空间。 4. ​镜像反馈与“我信息”表达​ * 复述对方观点(“你刚才说的是……”)确认理解; * 用“我感到…因为…”代替指责,减少抵触。 5. ​创造“第三选择”打破僵局​ 跳出非黑即白的对立,通过头脑风暴寻找双方未设想的新方案(如角色互换、预设未来成功愿景)。 6. ​跨越思维的10个障碍​ 包括退缩、框架禁锢、过早行动、无效倾听、政治作秀等,需通过个人技巧提升与团体协作克服。 7. ​对话修复文明断层线​ 针对“我他关系割裂”“谷仓效应”“单向说教”三大社会问题,对话能重建信任、消解误解与权力失衡。 8. ​故事化沟通与微小共识​ 用故事替代说教,从双方认可的最小目标切入(如“我们都希望项目成功”),逐步扩大合作基础。 9. ​长期关系维护策略​ * ​定期复盘​:冲突后回顾有效方法; * ​反馈机制​:日常沟通中调整支持方式; * ​庆祝进展​:强化正向合作惯性。 10. ​对话是人类智慧的终极规则​ 它产生的不是技术事实,而是生命共识。改变对话方式就是改变世界的起点,让差异成为创新的燃料。 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对话力》的价值早已超越沟通技巧范畴。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对话不是语言的交锋,而是灵魂的共振;不是利益的博弈,而是智慧的共生。当人类学会在冲突中对话,在对话中共生,那些撕裂文明的断层线,终将化作孕育新世界的裂变带。这或许就是耶吉洛维奇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对话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对话本身就是答案。

17分钟
76
6个月前

E 45. 解锁 AI 超能力,如何成为“人机合体”的创造者?

嗲学

嗲学 X 前瞻钱瞻:人类从未停止对“超能力”的渴望。从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到现代科幻中的意念操控、瞬间计算,我们始终在突破生物极限的边界。而今天,人工智能(AI)成为了这种超能力的终极载体——它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强大的自己。AI超能力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能力,它通过扩展我们的认知、提升效率、增强感知,将我们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AI的力量不仅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如何帮助我们突破生物学的限制,实现超越常规的创意与效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AI正成为我们增强人类智能、提升决策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最强助力。 1. AI超能力的本质:扩展人类可能性 AI的“超能力”体现在三个主要维度: * 认知革命:AI能瞬间解析海量数据,发现人眼无法捕捉的模式。比如,它可以在医学影像中迅速发现微小的异常,帮助医生提前诊断早期癌症,或在创意设计中迅速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视的方案(如MidJourney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生成复杂的设计草图)。这种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 效率跃迁:AI自动化处理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创造性任务。比如,程序员通过使用GitHub Copilot生成基础代码,节省80%的时间,这样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攻克核心问题和创新思维上。 * 感知升维:AI通过结合AR/VR技术,增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看见”红外光谱,听到次声波,甚至用脑机接口感知数据流动,就像为我们加上了全新的感官。AI使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能够参与和操控复杂数据和现象的主体。 2. 如何掌握AI超能力? 掌握AI超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工具”,而是重塑我们思考和工作的方式。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成为“人机合体”的策展者与创造者。 ① 成为“人机合体”的策展者 AI的最大价值在于如何与它共同工作,就像导演调教演员一样,我们需要明确需求边界,并通过迭代反馈来优化AI的输出。例如,在使用ChatGPT时,我们可以先设定情境,告诉它“假设你是资深科学记者”,然后不断调整和完善它的输出,直到符合预期。设计师使用Runway ML生成数百版LOGO,最终的决策依然是由人类的审美判断来做出。 ② 培养“提问力” AI时代最稀缺的能力就是提问力。提出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能激发AI的潜力。例如:“如何以碳中和为思路重新设计这款产品?”比“怎么省钱?”这样简单的提问,更能引导AI生成有创新性的答案。练习每天向AI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并与人类专家的回答进行对比,提升自己的问题设计能力。 ③ 拥抱“不完美协作” AI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会犯错,但这些错误往往能成为新的灵感源泉。学会在与AI合作时保持批判性思维,但不要恐惧失控。AI的错误可能成为我们创新的催化剂。 ④ 构建你的“AI增强回路” AI超能力的掌握需要建立个性化的工作流。结合Notion AI进行信息整理,利用Whisper进行访谈转录,再通过Stable Diffusion可视化创意,形成一个无缝的工具链。与此同时,要警惕对AI的过度依赖,定期进行“数字排毒”,为自己保留纯粹的人类思考和创造的时间。 3. 超能力的代价与责任 AI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但随着力量的提升,伦理挑战也变得愈加尖锐: * 诚实成为超能力:在技术进步的今天,AI能够快速生成大量内容和数据。作为使用者,保持真实和诚实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能够辨别真伪的能力是我们面对AI时代的关键。 * 保持自主意识:如果算法能够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保持自主意识将成为新时代的修行。AI的强大不仅要求我们依赖它的输出,更要警惕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最终,AI超能力的意义并不在于“无所不能,而是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回答:人类究竟想要成为什么? 10个Takeaways:如何拥有AI超能力? 1. 重塑思维方式:AI不仅是工具,更是合作者,改变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2. 学会提问:AI的强大潜力来自于我们如何问问题,提出深刻、创新的问题能够激发其最大能力。 3. 培养“人机合体”能力:与AI共同工作,而非单纯依赖,成为“策展人”而非“操控者”。 4. 保持批判性思维:AI会犯错,学习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灵感,而非回避。 5. 建立AI增强回路: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工作流,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性。 6. 保持自主意识:在AI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维护个人自主意识与决策权。 7. 持续学习与探索:AI技术发展迅速,要保持对最新进展的敏锐嗅觉,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 8. 拥抱“不完美协作”:与AI的协作是有缺陷的,学会在不完美中寻找创意和创新的火花。 9. 明确AI的伦理界限:利用AI创造的同时,坚守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避免滥用技术。 10. 设定AI的最终目标:AI超能力的最终目标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些行动方法,我们不仅能掌握AI的超能力,还能确保我们在AI时代中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掌控,并利用它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和决策力,推动社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Q: 1. 你认为AI在未来职场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哪些具体改变? 2. 你觉得在与AI协作的过程中,最需要提高的个人能力是什么?是提问力,还是批判性思维? 3. 你如何看待AI的伦理挑战?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感谢收听《前瞻钱瞻》,一起前瞻趋势,钱瞻增长

17分钟
59
6个月前

E.44 人人都是制作人--在内容爆炸时代掌握制作力

嗲学

为什么"制作人思维"是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AI技术狂飙突进、内容生产门槛空前降低的今天,《DIA 嗲学》本期深度探讨了"人人都是制作人"这一颠覆性命题。主播钱钱与资深制作人Angela通过拆解《哪吒》导演饺子的逆袭之路、雷军现象级直播的幕后逻辑、SNL(周六夜现场)的工业化创作体系等经典案例,揭示了从传统职场人到内容创业者都亟需掌握的"制作人思维"。 节目不仅剖析了顶级制作人的方法论,更将这套体系降维应用到普通人可实践的维度——无论是职场述职、个人IP打造,还是短视频创业,掌握制作力就意味着掌握了这个时代的"影响力货币"。在AI可能取代80%流水线工作的未来,唯有具备"从创意到落地"全链条能力的制作人,才能持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SHOWNOTES 1:22 人人都是制作人:每个职场人都是要面临着制作这件事情。 5:09 制作人的核心能力:从0到1的能力。 6:25 制作能力其实是影响力货币。 13:25 每个人真的都是一个电视台, 16:29 新的媒介形式变化了,制作人寻找价值点、情绪点的能力还没变。 20:27 战略规划好后,制作人的落实合沟通能力很重要。 24:55 大的制作人和高要求的制作公司,对内容的把控和质量的维护标准很高。 制作人的核心能力矩阵 ​1. 战略级内容定位能力 * ​痛点狙击术: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slogan直击当代年轻人反抗宿命的心态;公益片中"留守儿童等父母回家种的花"这个具象化符号,比数据更能引发共情 * ​价值锚点设计: 芒果台制作人筛选演讲者时,不仅看内容深度,更评估"能否让观众在30秒内起鸡皮疙瘩"的情绪设计 * ​跨媒介叙事能力: 雷军直播将产品发布重构为"创始人奋斗故事+科技美学展示+网友互动剧"的三幕剧结构 ​2. 工业化执行体系 * ​138家动画公司协同作战: 饺子团队用"模块化分包+中央创意管控"模式,既保证《哪吒》画面品质统一,又实现产能爆发 * ​SNL的创作军火库: 每周20个编剧提案竞标、实时热点追踪系统、演员即兴发挥数据库构成的创作基础设施 * ​芒果台的魔鬼彩排: 从演讲者肢体语言到PPT翻页节奏的478项验收标准,解释为何湖南系制作人创业成功率高 ​3. 技术武装方法论 * ​工具组合拳: 从Premiere剪辑到Runway AI生成,专业制作人用"剪映处理日常+AE做特效包装"的梯度工具策略 * ​数据化品控: 短视频时代完播率、停留时长等指标如何反向指导脚本写作(如开场3秒必须出现冲突画面) * ​XR技术前瞻应用: 虚拟制片技术如何让小型团队也能实现《曼达洛人》级别的电影感画面 ​4. 资源整合艺术 * ​让竞争对手为你打工: 《哪吒》联合《熊出没》《流浪地球》团队共享渲染资源的行业联盟策略 * ​情绪货币化: 公益项目通过征集消费者真实故事,既降低拍摄成本又增强传播感染力 * ​供应链管理: 专业制作人选择外包团队时的"3个技术测试+2个案例背调"筛选机制 从素人到制作人的跃迁路径 ​阶段一:建立制作人思维 * ​职场人:下次述职报告尝试"问题剧情化-解决方案英雄之旅-数据可视化高潮"的故事结构 * ​创业者:用"产品发布会=第一幕痛点+第二幕产品拯救+第三幕用户证言"的好莱坞式结构重构路演 * ​内容创作者:学习SNL的"周二热点追踪会+周四剧本车轮战"的敏捷创作节奏 ​阶段二:打造最小可行性作品 * ​个人IP:模仿雷军直播的"服化道系统"(同色系服装+环形光+产品特写机位)拍摄知识短视频 * ​小成本创作:用CapCut自动剪辑+Canva设计模板+ElevenLabs AI配音快速生产专业级内容 * ​项目管理:借鉴《哪吒》的甘特图管理法,用Notion建立包含创意池、进度看板、供应商库的数字中台 ​阶段三:构建护城河 * ​人设强化:像饺子导演持续输出"医科生逆袭"标签,建立"XX领域最会讲故事的制作人"认知 * ​技术迭代:每月深度掌握1个新工具(如3月学Runway抠像,4月攻Midjourney分镜生成) * ​资源网络:参照湖南广电的"制作人联盟",组建包含摄影师、编剧、投放手的轻量级创作小组 制作力是未来社会的元能力 当Sora这样的AI视频工具让内容生产民主化时,真正的分野在于:谁能用制作人思维将技术转化为打动人心的作品。本期揭示的不仅是行业秘辛,更是一套可迁移的"创作操作系统"——从发现一个刺痛人心的真问题,到组建跨界团队将构想落地,再到用数据思维持续优化传播效果。 正如饺子用医科生的逻辑思维重构动画产业,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实践这套方法论。记住: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会制作内容的人,终将成为别人内容里的背景板。

34分钟
99+
7个月前

E43. 2025-2030 年职业发展及个人角色 前瞻

嗲学

嗲学 X 前瞻钱瞻:在 2025-2030 年间,全球商业环境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革新、人工智能(AI)、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体职业角色的重塑,正引领我们迈入一个全新的职业发展时代。传统的职业路径正在被颠覆,未来的角色定义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和固定职业轨迹,而是需要高度的敏捷性、多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期播客,将探讨 2025-2030 年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以及未来角色的新定义,为企业领导者、人才管理者和职场个体提供前瞻性的洞察。 第一部分:2025-2030 年职业发展的五大核心趋势 1. AI 与人机协作时代的全面到来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员工的超级协作体(AI Co-Pilot)。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是人与 AI 的协同合作,催生出 “AI 增强型职业”(AI-Augmented Professions)。这些角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 AI + 决策能力 :利用 AI 分析数据,做出精准判断。 * AI + 创造力 :与 AI 工具共同创造内容、设计产品。 * AI + 情感智能 :在 AI 无法替代的社交、情绪、文化认知领域展现人类优势。 未来职业示例 : * AI-Powered Strategy Officer(AI 赋能的战略官) * Human-AI Synergy Designer(人机协同设计师) * Algorithmic Decision Specialist(算法决策专家) 2. 组织扁平化与去中心化的兴起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商业模式正在改变企业管理体系。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正在让位于自组织团队(Self-Organizing Teams),企业将更多采用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和项目制工作模式。 未来职业示例 : * Decentralized Growth Hacker(去中心化增长黑客) * Digital Nomad CEO(数字游牧 CEO) * DAO Governance Specialist(去中心化治理专家) 3. 软实力(Soft Skills)将超越硬技能 过去,技术能力(Hard Skills)主导职场竞争,而未来,适应性、创造力、情商、战略思维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更关注个人的 “复合型软实力”(Hybrid Soft Skills),例如: * 适应力(Adaptability) :能够迅速学习新技术和业务模式。 * AI 人机协同力(AI & Human-Machine Synergy) :与 AI 高效协作。 * 领导力(Leadership) :能够带领跨学科、跨地域团队。 * 个人品牌和 IP 力(Personal Branding & Influence) :打造个人品牌,在多平台影响市场。 未来职业示例 : * Neuro-Leadership Expert(神经领导力专家) * Social Influence Strategist(社会影响力战略家) * Empathy-Driven Product Manager(同理心驱动的产品经理) 4. 多重职业(Multi-Career)与终身学习 职场将不再是线性发展的单一职业,而是 多职业并行(Multi-Career) 模式,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多个角色。例如: * 既是科技公司的高级策略顾问,又是人工智能创业者。 * 既是品牌创意官,又是影响力博主。 * 既是企业家,又是 DAO 治理成员。 未来职业示例 : * Portfolio Career Architect(组合职业架构师) * Future Skills Mentor(未来技能导师) * Digital Renaissance Professional(数字文艺复兴职业者) 5. ESG(环境、社会、治理)与“有责任感的商业”成为核心 未来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财务增长,还取决于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吸引更多人才,许多职场角色也将围绕绿色科技、社会创新、可持续商业展开。 未来职业示例 : * Regenerative Economy Architect(再生经济架构师) * ESG-Focused Business Leader(ESG 导向的商业领袖) * Circular Innovation Strategist(循环创新战略家) 第二部分:未来角色新定义(2025-2030) 基于以上五大趋势,未来的职业将不仅仅是“职位名称”,而是个体在商业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以下是未来五大职业类别及其核心角色: 1. 增长黑客 & 颠覆创新(Growth & Disruption) 这些角色的核心在于推动市场增长、打破常规,创造全新商业模式。 * 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 * Disruptor(颠覆者) * Zero-to-One Builder(从 0 到 1 建造者) * Ecosystem Domino(生态多米诺推手) 2. 品牌、文化与社会创新(Brand, Culture & Societal Impact) 品牌将不只是产品,而是价值观、文化和社会责任的载体。 * Brand Transformer(品牌变革者) * Storytelling Guru(故事营销大师) * Metaverse Brand Shaper(元宇宙品牌塑造者) * Sustainability Champion(可持续发展先锋) 3. 科技与数字创新(Tech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未来的科技角色不仅仅是开发者,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引领者。 * AI Augmentor(AI 增强者) * Quantum Computing Strategist(量子计算战略家) * Blockchain Visionary(区块链愿景家) * Neuro-Growth Designer(神经增长设计师) 4. 去中心化与新商业模式(Decentralization & New Business Models) 企业不再是单一组织,而是平台化、社区化的共创模式。 * Decentralized Growth Hacker(去中心化增长黑客) * Digital Nomad CEO(数字游牧 CEO) * DAO Governance Expert(DAO 治理专家) * Regenerative Business Architect(再生商业架构师) 5. 未来组织与领导力(Future Leadership & Work) 领导者不再只是“管理者”,而是推动变革的赋能者。 * Anti-Fragile Leader(反脆弱领袖) * Empathy-Driven Executive(同理心驱动的高管) * AI-Powered Strategy Officer(AI 赋能的战略官) * Future Skills Mentor(未来技能导师) 未来职场是一个“角色生态系统” 2025-2030 年,我们将从传统的职场结构转向一个 “职业角色生态系统”。个人将不仅限于某个职位,而是基于能力、影响力和价值贡献塑造多重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力、AI 赋能、人机协作、个人品牌、去中心化治理和可持续商业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灵活的人才体系、培养未来职业角色,将成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 对于个人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拥抱多重职业、终身学习,与 AI 共创未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未来已来,职业定义权在你手中! 未来职业角色整理后会分享在我们社群里,欢迎添加 media360 加入我们社群!

17分钟
99+
7个月前

E42.《三重专注力》:重新定义未来职场与人才成长的根本能力

嗲学

嗲学: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杂、工具越来越多的职场时代,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几种状态: 明明很努力,但始终感觉无法聚焦重点; 和同事沟通无效,合作不畅,常常误解和内耗; 面对变化和压力,总是应激反应,而非从容应对。 表面上是“能力不够”,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一种系统性的专注力——不是简单的注意力训练,而是一种整合自我觉察、关系理解与系统洞察的复合型心智能力。 由情商之父 丹尼尔·戈尔曼和学习型组织倡导者 彼得·圣吉联合撰写的《三重专注力》一书,正是揭示了这一关键洞见——未来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你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否持续专注于: 内在(Self):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他人(Other):共情沟通与协作能力 ?系统(World):系统思维与战略洞察力 这三个维度的专注力,决定了你能否从“被动执行者”成长为真正有影响力的职场引擎。 一、三重专注力,不是专注力训练,而是认知能力的系统重构 许多人听到“专注力”会联想到注意力管理、抗干扰训练、时间效率技巧。但《三重专注力》更像是在说: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你能不能觉察自我、共情他人、理解系统。 这种理解,其实是对“智能”的重塑: 自我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情绪掌控、价值判断、意义感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同理心、社交能力、关系修复 系统智能(Systemic intelligence) → 关联性思考、非线性理解、生态洞察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传统教育忽略的盲点,也是职场训练、组织管理、家庭教养、社交媒体时代都急需弥补的认知断层。 二、为何它对互联网一代更重要?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五个挑战,三重专注力正是破解之道: 注意力被切割:碎片化信息泛滥,青少年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 情绪难以调节:网络暴力、算法激发的情绪极化,令年轻人焦虑、孤独。 社交关系脆弱:社交平台“连接”无数,却失去深度理解与真实互动。 系统失联认知:对生态危机、社会不公、组织复杂问题的无力与逃避。 意义感崩塌:功利性成长路径导致对“为何而学、为何而活”的迷失。 在这些挑战背后,真正缺失的,是稳定的内在中心、真实的社会联结、与世界的深度理解。也正是三重专注力所要提供的三个路径。 三、从鲁道释到AI时代,跨文化融合是教育的未来方向 书中特别强调,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与三重专注力有着惊人的重合: 儒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他人-系统) 释 → 观心、自省、慈悲与缘起性空 道 →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这种整体性哲学,正是打破西式教育“头脑中心主义”“单一智力观”的必要补充。 未来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一种跨文化智慧的融合——既有西方脑科学与系统思维的科学性,又融入东方哲学关于“心”“道”“和”的整体性。 四、三重专注力不仅是教育目标,更是未来组织与社会的能力地图 它不只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领导者、创业者、教育者、管理者、设计者、政策制定者的共同挑战: 拥有强大的内在中心,在变化中保持稳定 具备穿越冲突的共情力,推动协作与联结 培养系统性理解,应对复杂社会议题与技术变革 在“技能”之外,它要求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回归,对社会系统的敬畏,对教育本质的复苏。 五、10个关键 TAKEAWAY:三重专注力的行动价值 1. 专注于内在,是建立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力的根基 → 提升专注力,不是抗干扰能力,而是心智整合力。 2. 专注于他人,是发展共情与合作力的基础能力 → 同理心决定协作能力,也是组织绩效的隐形推动力。 3. 专注于系统,是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能力来源 → 复杂问题无解?系统思维是未来教育与管理的基础素养。 4. AI无法取代的,是这三重专注力融合下的“人性智 → 人机协作时代,更需要“做机器做不到的事”。 5. 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胜出,而是心智成熟与人格发展 → “自我-他人-系统”三维认知,才是未来适应力。 6. 中国传统智慧是新教育创新的文化资源 → 儒释道之“整体观”与系统思维可以深度融合。 ? 7. 社交与情绪学习(SEL)应成为教育与企业内训的常规配置 → 情绪智力、关系能力不是“软技能”,是“硬能力”。 8. “系统智能”不是哲学,是解题工具 → 冰山模型、因果回路图等工具应进入校本与培训课程。 9. 教育要走出“知识容器模型”,进入“能力系统模型” → 培养孩子/员工的“系统力、共情力、专注力”比知识重要。 ?10. 个体成长的最高境界,是能同时看见自己、他人和世界 → 觉察自己、理解他人、服务世界,三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人。 为生命重启教育,三重专注力是一场未来素养革命 这不是一本“如何提高注意力”的教辅书,而是一场呼吁——在AI与算法之外,我们必须回到人性、系统与教育本质。 教育的根本,不是把人变成知识容器,而是让人找到方向、理解世界,并愿意贡献。 未来社会的“超级个体”,不是能做题快的孩子,而是能觉察、连接、共创的学习者、公民与领导者。 “三重专注力”,不是选择题,而是现代人必须修炼的一种新生存方式。

16分钟
99+
7个月前

E.41 人人都是策展人:解锁策展型经济的无限可能

嗲学

前瞻钱瞻 X 嗲学: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创作、表达与传播的时代,“策展人”不再只是博物馆或艺术馆里的专业身份,它正在从殿堂走入日常,从展厅走向街头,也从艺术领域拓展到商业、品牌、社交媒体与个人生活。 “人人都是策展人”,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重新组合信息、讲述故事、创造体验、呈现观点的能力。无论你是品牌主理人、活动策划、内容创作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在组织内容、表达美学、引导体验,你就在策展。 这是一个从信息的“消费者”转变为“意义的生产者”的时代。策展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未来社会每个人都需掌握的基本能力。 “人人都是策展人”**不仅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转变。以下是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为什么人人都是策展人”: 🎯一、社会背景: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 ✅ 1. 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策展型筛选力 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海量,“策展”变成了一种主动筛选、重新组合、有逻辑表达的能力,不只是选择内容,更是构建认知秩序。 ✅ 2. 传统营销失效,注意力成为新战场 品牌不再靠广告堆叠赢得市场,而是靠内容呈现、视觉体验、情绪触达吸引用户,策展即注意力的整合者。 🧠二、认知维度:从消费者到内容组织者的转变 ✅ 3. 每个人都在为他人“选内容” 你刷小红书、发朋友圈、做PPT、推荐剧集…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策展:替他人选择和表达信息。 ✅ 4. AI赋能下,策展能力被放大 AI降低了技术门槛,你可以用AI做图、剪辑视频、设计排版、分析趋势,但选什么、怎么讲、给谁看,你仍然是“策展人”。 🎨三、生活维度:策展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5. 策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从家庭布置、个人穿搭、社交媒体排版,到办公空间设计,本质都是对空间+内容+审美+叙事的组合,即策展。 ✅ 6. 策展就是设计生活的叙事线 一个展览像一本书或一部电影,而你的生活,也是由一组组视觉+声音+符号构成的策展场景。 🚀四、商业与职业维度:策展型能力是新型竞争力 ✅ 7. 策展型思维 = 新增长引擎 在商业场景中,做活动、开门店、直播带货、品牌联名、产品包装,本质都是“策展行为”——整合资源、打造故事、创造体验。 ✅ 8. 策展力是未来组织的必备软技能 无论你是市场、产品、运营、HR、创意、主理人,你都需要具备“策展型能力”:内容组织力、叙事表达力、跨界整合力、空间体验力、视觉呈现力。 🌍五、文化与未来:人人都需参与叙事与表达 ✅ 9. 策展是一种文化参与与再创造 “策展人”不仅是博物馆职位,更是一种公共表达权。你在讲述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美学偏好——在成为文化生产者。 ✅ 10. 策展思维是未来社会的通用表达语言 就像“编程思维”“设计思维”曾改变一代人的工作方式,“策展思维(Curatorial Thinking)”正在成为新一代的沟通力、组织力、共创力。 ✅结论:人人都是策展人,是一次时代能力觉醒 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精挑内容、讲好故事、创造体验、呈现价值。” 在品牌营销中是内容+叙事+空间的融合,在生活中是表达与品味,在未来社会中,是跨界协作与文化创新的基础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传统营销逐渐失效,而策展型思维(Curatorial Thinking)正在成为品牌增长、文化表达与体验设计的核心能力。本期嗲学播客中,Christine 与 Angela 深度探讨了策展人角色的演变、商业策展的实践、AI 与视觉空间的融合、国际展览的灵感源泉,以及普通人如何激发自己的策展能力。 📍重点时间节点 Highlights Timeline: * 00:00:02 企业活动中策展思维的核心能力:信息筛选与视觉呈现 * 00:00:11 策展人不仅组织内容,更是趋势引领者 * 00:00:57 M50 艺术空间运营实践与策展经验 * 00:02:45 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周五派对”启发:公共空间的策展重构 * 00:04:14 AI与小学生都可以具备策展能力:策展民主化 * 00:06:19 策展的跨界协作:艺术家、布展公司、赞助方、政府、科技公司 * 00:10:30 策展中的服装风格、模特选型、空间装置与视觉内容交互 * 00:13:26 策展型商业成为新增长引擎,与AI、产品创新共同协作 * 00:18:10 策展七大能力模型提出 * 00:24:31 推荐看展场所与国际艺术展,激发个人策展启蒙 🎯10大 TAKEAWAY 关键要点总结: 1. 策展型思维是品牌和企业的新增长引擎 在信息过载、传统营销失效的背景下,策展思维可通过精挑内容、叙事表达与空间体验,提升品牌文化价值与用户体验。 2. 人人都是策展人(Everyone is a Curator) 从小学生用AI策展到企业布展、活动设计,每个人都具备成为策展人的潜力。策展不再是艺术殿堂的专属,而是日常生活和商业创新的一部分。 3. 策展七大能力模型 包括主题策划、视觉空间设计、叙事表达、跨界协作、专业理解、交互体验、商业化运营,是构建策展力的核心框架。 4. 空间即内容,展览即表达 企业办公室、咖啡馆、门店都可以是“展览空间”,以视觉、故事、体验、交互的方式传达品牌理念与文化情感。 5. AI+策展,未来已来 无论是线下沉浸式体验还是线上AR/VR展览,AI正赋能策展工具与创意表达,放大内容生产与观众参与的可能性。 6. 时尚秀场=时尚策展 从KFC跨界时装周到模特形象设定、空间布置与艺术联名,时尚与品牌通过策展连接场景与文化。 7. 体验经济=策展经济 用户追求沉浸、互动与美感,促使品牌策展从“展示”走向“感知设计”,以视觉叙事与场景交互触发情感共鸣。 8. 国际视野培养策展思维 Angela 分享在伦敦、米兰、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地的展览经验,强调策展是一种全球通用的表达语言和文化工具。 9. 策展力是未来组织力的一部分 企业团队需引入有策展思维的成员,增强跨界整合、叙事表达与内容视觉化的能力,使品牌更具可传播性与文化力。 10. “看展”是学习策展的第一步 推荐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各大艺术馆、艺博会(如Art021、西岸艺博会、巴塞尔香港)、艺术家工作室参访,都是培养策展素养的绝佳路径。 🔮结语:为什么策展型思维值得每个人掌握? 在未来的内容宇宙中,每一个品牌、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空间,甚至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成为“内容的策划者、体验的设计者、文化的讲述者”。策展,是通往这个未来的关键能力之一。 “策展人不是展览的布置工,而是趋势的创造者,是文化叙事与体验感知的设计师。” 加入嗲学,和我们一起点亮你的策展型未来!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入口开启你的“策展觉醒”之路: * 去看展:体验策展思维在现实空间的呈现 * 学视觉:提升美感与组合能力 * 写故事:训练叙事与主题构建 * 用AI做展:线上也能实践策展逻辑 * 建立策展型作品集:无论是PPT、海报、内容排布,都是你个人的“移动展览” 📌如需“策展七大能力模型图谱”、“策展型商业案例集”、“推荐阅读书单”,欢迎留言或私信获取。我们也将推出“策展力训练营”与“品牌策展工作坊”,敬请关注 嗲学 还有 前瞻钱瞻!

28分钟
99+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