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这是【月亮和七个便士】最新一期的亲子系列播客,我们一起聊了聊作为养育者的“极限反转”时刻。 欢迎收听👏 00:00 引入 00:41 什么是“极限反转”时刻? 01:38 我们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社会文化集体无意识,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如何对待孩子。 02:42 第一颗🌰:当女孩爱美、享受自己时~ 04:55 社会文化对女性的魅力、活力的压抑和羞辱 05:43 爸爸如何面对女儿的魅力?爸爸对儿子的打压?妈妈对女儿的嫉妒?妈妈对儿子的娇惯纵容?我们如何看?如何感受?又如何无意识地被塑造和影响? 07:10 第二颗🌰:“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你凶吗?” 08:48 第三颗🌰:孩子连碗带饭摔碎一地…… 11:25 父母的工作生活本就压力重重,能“极限反转”实属不易,我们也要为自己鼓鼓掌。 13:54 哪怕没hold住,发了脾气,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反思,重要的是修复关系。 14:41 大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有限,认领自己的责任,对孩子是很好的言传身教。 17:16 孩子对我们的爱,才是无条件的爱。只要父母愿意反思,愿意承认错误,孩子总是会原谅我们。孩子对我们的爱,也在滋养着我们。 19:49 父母承认自己的有限,孩子也会松一口气。孩子不再要求自己是完美的,也可以允许自己对父母表达攻击。孩子不再内疚,不再自我攻击。 22:24 第四颗🌰:当孩子像野兽一样怒吼“发疯”、拳打脚踢! 25:31 可以让低龄的孩子用颜色、食物等等具体的东西来形容他/她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内在感受,让他/她慢慢平静下来。 28:26 投射性认同:孩子觉得都是父母的错,父母也认同了,所以父母要拼命证明这是孩子的错,来摆脱这种感受。 29:57 人的大脑到25岁才能发育完全,在此之前,人就是很难完全控制情绪。 31:19 当父母拼命要让孩子认错时,这时候不再是大人和孩子,而是两个孩子在对峙。 33:01 再次深深共情每一个平凡的养育者…… 33:33 “你现在脾气就这么大,以后怎么办?!” 35:18 父母和孩子比谁的脾气更大,结果是…… 40:38 “强者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42:34 尾声 配乐:《Lied ohne Worte in F-Sharp Minor, Op. 67/2》(演奏者:Khatia Buniatishvili) 本期主播: 张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詹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陈怡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心理动力学取向,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更多信息:「月亮和七个便士」的详细介绍
你有没有看着父母买了很多价格高但很“不值”的东西,或者价格不贵,但明显劣质的东西,又或者又贵又劣质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奇葩物件。你有没有想制止他们的冲动,又有没有为此感到惋惜的遗憾。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那么父母是否也不是你的父母,他们只是生命对分离而成为的父母。愿父母与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我们。 本期主播: 金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徐佳音,北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士,高校心理咨询师,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本期主播:詹颖 金洁 前言: 最近,一场来自江苏的足球联赛——‘苏超’,莫名其妙地火出了圈。它没有天价球星,没有专业场地,甚至没有统一的口号——有的只是“比赛第一,友谊第14”的叛逆标语,魔性票价,以及‘太湖三傻’等自黑式地域梗。 本期节目,我们从心理学视角拆解:为什么散装江苏能盘活苏超?为什么国足越严肃越没人看?以及,当学校连课间跑跳都禁止时,中国足球的未来到底在哪? Timeline: “江苏这波GDP又拉上来了,暑假旅游怕是要爆。” - “比赛第一,友谊第14——年轻人对传统的叛逆,官方居然接住了!” - “现场看球就是来发泄的,现在连喊的机会都没了。” - “13亿人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问题可能出在操场都不让跑。” - “苏超赢了融合,输了散装——这才是成熟的情感管理。” BGM:2025年苏超联赛主题歌 《我心澎湃》
你也在经历着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吗? 希望我们这期播客,可以陪伴、支持到你。 00:00 导入 01:26 我们都经历过各自的“至暗时刻” 07:06 我这种情况有资格算“至暗时刻”吗? 13:47 什么是“至暗时刻”? 19:29 如果你有非常高的自杀风险,请一定要寻求帮助:身边的人&心理援助热线。 20:47 活着,是汉语里最有力量的词之一。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或进攻,而是忍受。忍受活着给你带来的一切。 22:08 如何度过“至暗时刻”? 相关链接:E12 如何选择靠谱咨询师? 本期主播: 陈怡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张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徐佳音,北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咨询师,预约咨询:[email protected]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月亮和七个便士,期待与你相遇。
大家好,这是时隔了进两个月的女性主义第二期,我们讨论了对女性在“性”这件“大事”上的一些体验和理解。深夜发送,希望可以伴你今夜好梦。 ps:今天没有time line,更希望大家体验到自由的感觉(想怎么听就怎么听,想拉拽到哪里就拉拽到哪里) 主播:佳音、张岩 封面:cr.于贞大声说mv(觉得这个背影好自由 BGM:于贞《大声说》
哈喽,大家好,我是张岩,又到了我们的闲扯谈系列。这期仍是王丽文、詹颖我们三个的讨论会。 依然是给大家做一些这期的简介: * 我们这期谈到了原发动机系统,继发动机系统,那可能听起来会比较专业,我大概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动机系统,我们可以把它粗浅的理解为是一种我们内心的动力系统,什么意思呢?就好比我们这种生态,作为人,我们想要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想要去爱,去恨,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回应自己和这个世界等等等等,我们的所有的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有着一套内在运作的动力系统运作着的。 * 那我们这期讨论到我们内在这种动力是怎么样存在和被影响的呢? * 我们也顺着这里讨论到了一些创伤情况下,个体会产生自我惩罚、自我伤害、自我毁灭这样的动力又是怎么回事? * 中间我们联想到了一些不让孩子哭,不能忍受孩子哭这些时刻我们内在发生着什么 * 节目里也有金句出现啊,比如说“两人相见,六人在场。”是什么意思呢,也等你来听听详解。 * 在靠近结尾的后半部分,我们谈到了《黑暗荣耀》那部剧,我们浅浅的分析了女主的一些内心状态的可能性,也联想到一些被困住在痛苦的重复中的来访。 好了,欢迎对这期话题感兴趣的小伙伴,继续跟随我们消磨一些时间吧。 timeline: 02:42 原发动机系统vs 继发动机系统 07:44 病理性发展,攻击向内 10:14 别哭了 15:05 当痛苦无法言说,就会被行动化 21:07 家族中几代人的代际传递方式 22:32 真正的自由存在在边界之内 24:54 伤口被看见的时候,也是伤口愈合的开始 26:02 黑暗荣耀 30:41 后记 bgm: 林人——明天周六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播客专辑《心渊回响:创伤与解离的解读》,通过各期不同案例的分析,帮助大家了解心理的伤痕如何形成,又对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创伤可能不会是单一事件,所以这也是为何我在这里谈论是复杂性创伤。话题有些沉重,却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部分,我也无法说出“收听愉快”这四个字,然而我想,通过这些分享,能帮助到一些听众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 本期带来的案例来自《疯狂的深渊》第6章里面一节(点击右边文章,已加超链接)<失踪的母亲们>,文中围绕自残行为展开探讨,作者认为,患者的自残行为实际上是在表达被家庭否认和抹去的情感创伤,是对过去经历的抵抗。 重点分析 1. 对传统诊断标签的批判; 2. 对自残行为原因的重新解读; 3. 家庭对创伤处理方式的影响; 4. 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事件,无论是重大创伤还是日常的细微互动,都会在心理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这些印记相互交织,塑造了独特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比如对创伤的忽视或否认,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当个体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经历不被外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通过看似极端或难以理解的行为来表达和抗争。 同时,心理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不同理论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差异上。精神分析理论内部不同的观点,以及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的分歧,都说明了人类心理是一个多面且深邃的研究对象,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理解和探索。 本期主播:王丽文 剪 辑:詹颖 音乐选曲:张岩 如果大家对此篇文章感兴趣,欢迎关于公众号“月亮和七个便士”或“丽文心理学习笔记”,有更详细的内容介绍。
心理咨询漫谈系列 主播:姜山 * 主要谈了“精神分析”中“分析”这两个字可能会引发的大家对精神分析的误解,谈了“情绪感受”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精神分析对“人”的在乎,对改变的困难的看法。
经历了很早期日复一日的照料和喂养,宝宝的心理成长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相信细心的妈妈爸爸们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观察到,宝宝这个阶段开始非常青睐某一样物品,或者妈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可能在他准备睡觉的时候、他生病的时候,在他应对一些陌生环境的时候,他都非常非常需要把这样东西带在他身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阿贝贝们对于孩子的心理意义,欢迎来听。 01:34 冷门的阿贝贝们 02:06 孩子需要阿贝贝了 03:19 阿贝贝在心理领域的专有名词是什么呢? 09:41 孩子需要阿贝贝多长时间是合适的呢? 13:39 内化一种内在安抚能力 15:06 成人也有自己的过渡性客体,评估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18:56 最佳挫折的必要性 21:41 当孩子展现出对阿贝贝暴戾的一面 bgm: 小大人—— 姚六一
本期主播:金洁、詹颖、姜山。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身边会有一些人,或者你自己,有时会无意识地选择一条难走的路。甚至有的人会没苦硬吃。这里想说的,这和我们有意地去选择有挑战的工作或学习不是一回事,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上的选择,或者说我们潜意识上与我们可能陷入困境的部分靠近。人的动物性是趋利避害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背后又有什么内在的含义,今天我们就3个小伙伴金洁、詹颖、姜山一起去讨论和分享,看看是否对你也有启发。 01:40 吃苦耐劳的传统;不能只顾眼前,要先苦后甜的思想;习惯于苦中 05:50 为什么要选择hard模式,自恋与集体意识、自我牺牲的内疚感的动力,自我价值的体现, 11:10 在集体中选择困难任务的原因。下意识的拯救者与适应群体。集体主义和利己的冲突。 13:10 我们文化中的影响,“好吃懒做的压力”与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农耕时代的文化。 18:20 强迫性重复,期待回到过去改写剧本。 22:30 如何改变?
哈喽,大家好,我是张岩,这期仍是王丽文、詹颖,我们三个的闲扯谈系列。 非常抱歉,这期更新慢了好几拍,后面小伙伴的内容都要上架了,我这还在缓滞当中。有时候低效能、缺乏动力、倦怠感就是会劈头盖脸砸过来,不过我已经熟悉自己的节奏,每当这样的时候,瘫着、放弃挣扎、允许、理解和等待,是我唯一能做的,却也反而是脱离这种停滞最快的方式。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慢,就是快。 这期是上期闲扯谈系列第二辑,依然还是给大家做个简介: 我们这期聊到了一些有生理或者样貌上有缺陷的一些个体,比如唇腭裂,脸上有胎记、皮肤有烧伤这样一些从外貌上的确就有些不同的个体,他们这样的特殊性与环境如何的交织作用来形成他们的自体,我们也谈到当孩子不完美的时候,家长可以如何理解和回应这样的孩子。 同时我们也联想到,有时候我们的长相是很普通甚至很多是面容姣好的,我们文化中尤其是前几代人会有给孩子起一个不那么好听的乳名那样的习惯,比如铁蛋、狗剩之类的,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想来那都是一些扭曲甚至有羞辱性的称谓。可是由于更早期不恰当的回应,会很高程度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好像詹颖提到的一个比喻,我们从小到大照的是一面哈哈镜,等到长大我们去照正常的镜子的时候,反而会不相信,会觉得正常的镜子是有问题的。 从这里我们也发散到,为什么父母有时候会难以给予孩子那个恰当的回应、无法提供孩子足够的镜映,无法帮助孩子消化困难、安抚创伤,反而有时,那些伤恰恰是代际传递下去的。 我们也从技术上做了一些讨论,到底在咨询中,我们如何能帮助到这些有着很多各种各样外在或者内在困难的来访。 后半段我们讨论到了一个个案,但因为隐私保密个案的部分我已经删掉了,只保留了我们联想讨论的内容引,所以这里有点跳,提前跟大家预报一下。 好了,欢迎对这期内容感兴趣的伙伴随意听、跳着听、加速听或者认真听,都好,感谢你们这一会儿与我们在一起。 timeline: 04:23 外貌上不完美的个体 09:17 如何转化这种困难 10:43 明明是正常人 13:18 自我预期主导的信息过滤网 14:20 当糟糕的幻想被印证 17:46 代际传递 22:39 向外寻求认可的魔法会渐渐失效 24:21 咨询中如何帮助“魔法失效”的来访 36:04 反社会特质的个案 bgm: 片头:The Fear -- the score 片尾:送给来时的自己--银河快递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