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交大魏武挥老师|网络暴力由何而来?

望媒止惑

本期节目: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具体机制到底是什么? 【节目文稿】 紫薇:大家好,我是紫薇。当今社会网络暴力这种互联网乱象已经酿成了一场又一场悲剧,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里,我们将对话上海交大媒传学院的魏武挥老师,讨论网络暴力现象。那么这期节目,我们就首先请魏武挥老师结合一些案例来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具体机制。 魏武挥老师:这两年其实网暴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举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上海疫情的时候,一位女士,父亲没有和他住在一起,他委托了一个跑腿小哥帮他父亲送药,父亲有基础病,药是不能停的,那这个小哥帮他送了药以后,这个女士很感谢,觉得救了自己父亲的命,就打赏了200块,然后他找了一个公众号来表扬这个小哥,就表示我很感激,这好人好事,结果没想到这文章底下一大堆的咒骂,说这个女士这个小气,别人相当于救你老爸的命,你怎么能只给200呢,这个说她这个200块钱侮辱人,这个大量的这个咒骂她的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位女士跳楼自杀了。那么另外还有视频行业前两年发生过也是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有个up主二十来岁,她被诊断出生了一个癌,一个绝症,但是她又拿到了美国一所很好大学的offer。但是她这个女孩子,还是个和命运搏斗的人,所以她一方面在视频当中展示出她生病的一些东西,另外一方面她也展示了一些自己健身的一些场景,那就有很多人去喷她说这个你的病是假的,不同情,生癌怎么还可以健身呢,最后这个女孩子不治而亡。后来腾讯新闻还找到了一个咒骂者做了连线采访,说你为什么要骂,这个男生他说我不是不知道她真病了,但是我就 想骂,因为她所展示视频里所展示的那些背景,这个女孩子的家里应该是条件比较好,他说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就来气,我就在想,如果我得了这个病的话,我会得到这样的医疗条件话吗,我不会,如果我生这种病只能等死,我就有一种强烈的不公,强烈的一种不平等的感觉,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在骂她的时候,那我也跟着骂。虽然我对网暴的人非常生气,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对的事情,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男生的整个心态其实我也能理解,其实说白了,他是一个可能是有一点仇富,或者是对自己产生的一种怀疑,我如果生这个病的话,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我只能我只能等死。那这个采访我觉得其实很有价值,因为他挖掘到了一个在网络上施加语言暴力的这个这个人,并且挖到了比较真实的心理动机。所以这是我想就开始讲的两个真实的案例。 然后我们怎么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来看这个网暴,我今天想跟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叫《千夫所指》。我们会看到互联网上有很多批评者站在一个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像我自己写公众号,每篇文章底下都可能都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那些负面评价有一些就是来自于所谓的道德制裁。那么我们会看到这些负面评价,它首先是什么呢,首先是我要有动机来对你进行负面评价,也就是施加网络暴力,那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动机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词,叫敌对归因偏见,就是可以讲是人性。人类以前几百万年是其实从体力上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人是打不过狮子老虎,所以老觉得别的动物要对我不利,所以为了生存下来,就应该把别的动物,别的事物想的越坏越好,这样的话我才能够安全,如果你很马虎,那你就被吃掉,你的马虎大意的基因就不会被传递传播下来,那传播下来的基因就是对外界时刻保持警惕。那么对人也是这样,就是他做了一个我觉得不对的事情,我会去想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就会做一个叫敌对归因,就是觉得他肯定是有什么不好的动机,肯定是对我不利,或者是对其他人不利,所以他才会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叫敌对归因,人会下意识的会这样,会很容易的去做一个敌对归因,找到一个别 人做这件事情说这样的话的原因,然后就觉得达成了完美的逻辑闭环,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进行批判,这是一个人性当中的东西,那你控制不住,或者是你也不会再多想几秒钟,或者多盘算盘算,我刚才这个归因对吗,你不会,那你就会产生这样的误判,这个敌对归因有是一个偏见,因为为什么呢,因为网络信息模糊。那个女士跳楼的事情,你看到的是这个女士给这个跑腿小哥打赏了200块钱,你就看到这个东西,你其他都不知道,比方说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跑腿小哥到底跑了多少路,她送的药是体积很大的,是需要背的,还是说小小一盒,这个女士她家里情况怎么样,有的人家里条件挺好,200块钱不是钱,那有的人家里拮据,那200块钱可能是他们一个星期的饭钱,你也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只看到了200块钱,然后这个网络信息就模糊了,一模糊以后你就容易形成敌对归因偏见,然后再加上可能有点侵略型人格。有一批人他有一个叫侵略型人格,杜克大学的医学者做的研究就是侵略型人格并不是说他就是成天就没事就找人打架,他不是这样,就是他的人格里面有侵略的一部分,用英语比较好一点,叫aggressive,在职场当中你也会发现这些人是比较现现在术语就是说比较卷的,就是比较愿意去 付出点什么东西来获得什么.那我们可以这么讲,在很多时候是侵略型人格是占优的,那有些人可能他人格当中就是与世无争的,按照今天术语就是他的人格就是躺平人格,但是,在有些时候这种侵略型的人格是表现出了那种可能会和人争吵,和人产生有矛盾,那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职场里比较愿意卷的,比较想往上爬的,可能在这个公司里面可能就会有有敌人是吧,那躺平的人,他是不会有敌人的,因为他与世无争嘛。那么杜克大学的这位道奇教授还特别有意思,他还发现这个亚洲人是有侵略型人格,大家好像觉得白人可能侵略人格很重,因为你觉得白人在历史上特别喜欢殖民对吧,什么喜欢侵略,他不是这个意思,其实亚洲人很勤奋的,而且你比如说过劳死开始就从日本传出来的,包括我们中国人对吧,中国人有很长一段时间996,字节跳动公司在英国搞电商,然后搞996,英国人绝对受不了这个事情,我们中国人就觉得很多人就觉得996没什么,很正常。你看我们小时候这个读书,像我们交大的这个本科生,研究生,很多都是学霸嘛,那学霸你读书的时候不是996的?恐怕不止996,那其实他是有一个侵略型人格在里面,说我想要向外去获得一些什么,那么这个人格特征在在很多时候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在 某些时候,可能就会出问题,然后由于有侵略型人格,然后再加上敌对归因偏见,然后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很强的叫在线抑制解除效应,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我们有身份,比如说我是一个大学老师,那大学老师就应该说大学老师可以说的话,应该说的话是吧,但是到了互联网上,你这个身份全部没有了。就像这个男生说,我看到很多人在骂这个这个女的,我对这个女的家里的条件感到很不公平,所以我也去骂两句,我骂两句没有什么可以抑制我的,我不需要展示自己的身份,所以这个身份一旦被解除,信息又模糊,导致你敌对归因偏见,然后自己加上自己的人格,确实愿意去攻击别人,最后形成这么一个结果,就是网络暴力,这是千夫所指这个书里面所提到的,那么大量的网络暴力,其实是那些咒骂的话,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你,或者是骂你家里可以称之为叫脏话,那么这是我这期视频想跟大家推荐的第二本书,这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叫这个《脏话文化史》,专门研究脏话,就是人为什么要说脏话,为什么要说所谓的F打头的词,第一个原因叫清涤作用,比如说我这个一脚踢到了桌子脚,这个脚很疼,我就说了一句叫oh shit,这个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就是一种发现它下意识,社会学家戈夫曼,称之为叫泛滥而出,就是你的情绪不受控制,突然之间就就冒出来了,非常像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你大脑根本没有思考过,就把说出来。戈夫曼那本名著对吧,《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说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失控了,所以我就不表演,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就不想表达的,表现的温文尔雅了,我就直接脏话就脱口而出了。那么这个在互联网上其实很少见,因为在互联网上你是要打字的,打字肯定是稍微有一点时间的,不会说是这个失控,《脏话文化史》里面还讲到脏话第二个作用是侵略性,就是我说了脏话以后,让你不开心,让你不舒服,我感觉我就得到了什么,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很有意思,在互联网上脏话的一个作用叫社交关联,就是在咒骂当中,我找到了这些人,和我是一伙的,所以我们一起,我们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感觉。人类的有两个行为,他是有社交关联,一个就是咒骂,第二个是哭泣。一个有社交关联意味的哭泣的场合,追悼会大家都流泪是吧,就表明什么,表明我们是一伙的,我们都在为这个人伤心,咒骂也是有社交关联,我们是一伙的,我们都为这件事情感到愤怒,我们为这件事情一起去批判,那么社交关联的 正好呼应上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上的这个这个社交网络的大行其道是吧。我们今天什么东西都是有社交的对吧,看个视频也是有社交的,弹幕功能提供的是社交体验,为什么去看弹幕呢,就是因为要有社交关联在这个地方,这个梗很好笑,我是这样认为的,那我想知道别人怎么看的,结果我看到弹幕上一一飘过哈哈哈哈哈,那我就知道我笑对了,我的笑点和大家是一样,这样我就不孤独了,就解决了我的孤独性。那么咒骂也是这样,我通过咒骂来形成这个社交关联,视频网站的弹幕,微博微信底下的留言评论都有很强的社交关联的动机在里面,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雪球效应,就是当10个人开骂以后,这10个人的咒骂会变成100个人种,变成1000人种,越卷越大,极端的时候就会导致非常悲剧的后果,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客观现象,以及这个客观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么肯定要讲讲怎么办对吧,难道由着他去。 紫薇:感谢魏老师的分享,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在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谁来对网络暴力负责,我们下期见。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11分钟
99+
3年前

对话李晓静教授|怎样摆脱手机依赖?

望媒止惑

本期节目:李晓静教授支招怎样摆脱手机依赖? 【节目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在前三期的节目中,我们跟老师聊了很多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的健康和记忆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一期,想请教老师,您觉得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来减少手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可不可以请老师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支支招? 李晓静教授:那么这里,我按照重要性程度来进行了一个梳理,我想给大家可以大概支这样的四招:第一个招数,就是一定要严格的把控,减少我们的睡前手机使用,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那么前面其实我们已经和大家分享过这个问题,就是说睡前的手机使用,它在我们形成手机依赖和你的睡眠质量之间,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调节作用,换言之,你在其它时间使用手机很依赖,或许影响不如在睡前重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那么大。所以,因为睡前使用到30分钟,它就是一个临界点,到30分钟以后,它会严重干扰到你的睡眠,而且我们的调研是发现大量的青少年平均的睡前使用是在15分钟以内,七成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那我们未来的一个建议就是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上好闹钟到点就关掉。然后第二个,当你不得不去用手机的时候,你记住要做好时间规划,并且要牢记你的目标任务,就比如说我这次用手机,我规定自己,我一定要在多长时间以内把它要解决,把我的任务完成,牢牢记得我今天我这会儿打开手机,我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以后,就可以把它关掉了。因为本质上所有的手机产品,不管你是购物的,还是社交的,还是游戏的等等,它都是尽可能的设计的,让用户尽可能多的去用, 吸纳你的注意力,吸纳你的时间,所以不管是你的下拉刷新、分享,还有游戏这样的功能,它本质上都是在培养用户的一种依赖,甚至是成瘾,并以此为目标的,所以为了对抗这样的一种产品设计的逻辑,那我们一定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要牢牢记得你使用手机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时间每次要规定在多少,到点就要关掉。比如说你可以设个闹钟。那第三个Tips,就是特别针对青少年朋友来讲,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学习型使用和手机效能。刚才我们前面讲到手机使用现在主要是有两类,一个是娱乐型,一个是学习型,那么娱乐型的手机使用,它是会高度的影响我们的手机成瘾的,但是学习型的使用是不会导致成瘾的,所以学习型的使用,它会让手机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手机所用。那么最后,还有一个Tips也比较容易做到,就是把手机放的远一些,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让手机放在餐桌上,影响你跟你的家人的一个交流,睡觉之前也尽量不要让它放在枕头边上,以至于你半夜上厕所还要看一看,所以可以把它尽量放的远一点。那么所有的研究都已经发现了,当手机在场的情况下,即便它是关机的状态,可能也会导致我们的分心,影响我们的注意力的资源,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记忆,所以把手机放远一点是一个最简单 的方法。所以总而言之,就是从时间上,我们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睡前手机使用和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然后在空间上,要尽量的离手机远一点,然后在目标上,我们要牢牢记得自己的学习型的、任务型的手机使用的目标,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很健康的手机用户。 小畅:谢谢老师解读,感谢大家收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搜索b站同名。有想要提问老师的问题,也迎关注晓静老师的b站账号“李晓静教授”,那我们本期节目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5分钟
99+
3年前

对话李晓静教授|手机怎样影响人类的记忆?

望媒止惑

本期节目: 手机使用是怎么样作用于我们的记忆的? 【节目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好久不见。在上一期的节目中,小静老师介绍了习惯性手机使用是如何影响健康的,老师提到在手机使用对健康的各种影响中,对记忆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我们学生族和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能不能请晓静老师为我们再详细的介绍一下手机使用是怎么样作用于我们的记忆的? 李晓静教授:这个话题上我的研究大概有将近十年了,我最早关注这个话题,受到的启发是来自于一本书,叫做《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那么这里我想先分享一下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就是和你这个话题相关的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作他是从这个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了这个人脑它的一种可塑性,那么其实我们人类的大脑,它是贯穿一生,它都是可以形塑的,但是在整个的漫长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候,因为这个阶段神经元的增长各方面他都是非常迅速的。 那么第二个观点,在人脑的这个塑造的过程当中,媒介技术对大脑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传播学里面有一位学者叫麦克卢汉,不知道屏幕前的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非常有名的一个媒介技术研究者。那么他也提出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它会形塑人类的思考和行为的模式。那么尼古拉斯卡尔他也提出,他说我们人类的媒介,从古到今,我们大概可以分成三类,最早期的时候,我们是用的口语传播媒介,比如说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像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一些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先贤,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都是口口相传,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比如说我们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思想,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都不是他通过文字记录的,都是他口述,然后由他的弟子把它整理下来的。那么这些先贤他们为什么要用口语传播媒介,而不是用文字来记录?那是因为口语传播的媒介,它在调动人类的大脑的这个专注力和记忆力上是最厉害的。在听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感官的刺激,所以你只能非常专注的去捕捉,听讲者的每一个说到的内容,你的专注力一定要100%的投入,而专注的同时,你的记忆,或者说你的记忆的这个脑区也会被高度的激活。然后在接下来,就是文字媒介出现了以 后,人的一部分的记忆,它可以外包给这个书写类的,印刷类的媒介,比方说我们今天这样给大家讲这个内容,我们如果换一种听觉转文字的这样的一些软件,我们转完了之后,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记,今天我们听晓静老师讲的这些内容了,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来阅读,这个时候它其实是束缚或者说减少了一些你的记忆的调动的。所以说文字性的媒介,它依然需要专注力,但是对记忆的要求它就不会那么高了。然后在接下来卡尔就谈到,那么最后就是我们今天大规模使用的这种,电子网络为主导的一种媒介,对人类的记忆力和专注力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一方面,从专注力来讲,互联网上手机上的信息,它是海量的不断的涌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专注在我们看到的信息上面。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手机,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大量的信息,我们不需要记了,比方说我想不起来一个成语,一句古诗,我在百度上一搜就OK了,完全不需要记忆,或者说这个技术它引导的对你的引导就是你会慢慢的不太去启用你的海马。 那么最后,他第三个建议就是用互联网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来练习我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那么回到你的问题,我也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和我看到的一些学界一些经典的,各方面学科的一些研究。那么手机到底是怎么影响记忆的?记忆包括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我们是把一个我们今天比方说我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信息,把它转换成我们若干时间以后还能存在我们海马体里面的那种记忆的话,它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一个中枢路径,但是短时记忆,它的保存的容量和保持的时间都非常的有限,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比方说你看一眼我们能够记住的单词,平均容量是七个单词,必须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比如说复述,然后才可能转换成长时记忆。那么长时记忆是什么?它是保存在我们海马体的,可以在很多年之后你还能记得的那些那样的一个功能。那么长时记忆要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点是在于你必须要做大量的精细加工。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手机它对我们的短时和长时记忆它是怎么影响的?那么首先来看短时记忆,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会遗忘呢,遗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消退,还有一个就是有新的信息进来,它会干扰我们已有的保存在脑海里面的记忆,因为刚才我们讲到,短 时记忆要转换成长时记忆,你必须要训练,要复述,但是我们在手机上刷抖音,刷各种视频或者刷各种文稿的时候,你是划一划就过去了,你的大脑根本没有办法去对它进行一个复述,另一方面又不断的有新信息的不断的涌入,所以这个时候你的短时记忆根本没有办法去转换成长时记忆。那么再来看一看手机是怎么影响和破坏我们的长时记忆的,我们知道记忆要转换成长时记忆,它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保持、储存和提取。那么在这个当中,海马体的功能非常的重要,那么海马是我们人脑当中的一个很小但是非常重要功能的一个部位,那么我们海马体,就像我们电脑或者手机的这个内存一样,它一定是要经常使用的,但是因为有了手机,我们大量对信息的保存、提取,或者说你的一个训练它储存的功能,我们都已经从人脑外包给手机了,这叫记忆的外化,那么记忆的外化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用尽废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海马的功能就会越来越萎缩。那么德国的一些神经科学家,比如说Spiter,他就提出了一个数字痴呆症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由于数字媒体的依赖导致的跟脑损伤相类似的一种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下降。所以因为我们人类已经不需要大脑去记忆了,只要有设备就可以,大脑就日渐萎缩。那么第三个影响的一个 很重要的机制,就是通过睡眠来影响我们的记忆,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大量国内外的学者都发现手机它会高度的影响我们的睡眠的时长和睡眠的质量,那么我们知道睡眠是人类形成记忆的过程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睡眠它不仅仅是我们放松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睡眠是我们青少年小伙伴记忆的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步骤,因为人类在人脑在睡眠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对你白天,汲取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巩固,进行存储,如果没有睡眠,记忆长时记忆是没办法形成的。所以,通过影响我们的短时记忆,影响我们的长时记忆,影响我们的睡眠,那么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会影响我们人脑的一种结构,已经有神经科学家发现,长期的这个手机使用,它可能会使我们大脑的结构改变,当然这些科学家研究的都是,重度的手机依赖患者,那么这些患者他们解剖了他们的大脑,发现他们大脑的这个前扣带回,还有右侧梭状回的灰质体积,明显的就变小了。 那么我自己,也在几年前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是在我们大学里面交大里面做的,我们做了一个30天的自然观察的实验,我们这个实验,就把这都是交大非常聪明的大脑,都是非常聪明的同学,我们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同学,然后把它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的同学,是报名参加了我们的一个公益活动,叫戒断手机,也就说每天你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长,不多于三个小时,另一部分同学,就是任其使用,平均使用时长每天是在八小时左右,然后我们在经过30天之后来比较这两组同学他的视觉空间记忆的情况,然后我们就发现之前两组同学完成那个任务的分数都非常接近,没有显著的差别,因为交大同学都非常聪明,但是在经过30天之后,这个差别就出来了,随便使用的那个同学,他的记忆的所需要的时长,还有所记忆的完成任务的正确率等等,都显著的低于那个戒断组的同学。而且这里面,明显的体现出男生在戒断以后他的那个记忆分数提高的非常明显,所以男同学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那么最后,我在这个话题上,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推荐的出现,它对人脑的记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重构。比如说手机它自带的这个数字相册的,它背后是有一个算法推荐原理的,比方说你到了一个新地方,那么它会告诉你,你去年或者是之前有没有时候到过这个地方,他会把那些你在去年今日,形成的这些照片和你这次新拍的一些照片组合起来推送给你。当我们以前没有这种人工推荐的算法推荐的这种技术的时候,我们对于我们过往经历的所有事情,比如说照片,我们对他的印象和记忆是建立在一个线性排列的基础上,但是现在有了算法推荐技术以后,它有了这样一种推荐逻辑,它可能会导致你对他的记忆,可能因为它推荐方式的不一样而重塑你记忆它的类型和侧重点。另外,就是当我们人类把我们的记忆功能外包给手机之后,那么我们人类的海马体的功能会不会用尽废退,那么如果说我们外包之后,我们人脑今后的未来的深度加工的功能可能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非常的深远,或者说也比较的有趣,值得我们在今后未来来做一些研究,并和大家来深入交流。 小畅:谢谢老师引经据典的解读,大家在听完之后,也可以常试着把本期的内容转述给自己的家人或者说是朋友,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时记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搜索B站同名“望媒止惑”。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拜拜。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12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