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那些财务自由打工人的「学习能力模型」

进士求职专栏

>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进士上课。 > 这是我们打工人复盘训练营的第一节课,我们整个训练营的主题是两个字:复盘。 > 我们新一未来从2018年成立来,每年会看上万份的简历,累计帮助了1000+个求职者成功拿到心仪的offer。 > 在复盘这些求职案例时发现: > 对于求职顺不顺利,短期的关键因素是你懂不懂招聘市场的玩法,你能不能对接到足够多的招聘官,你会不会面试。 00:00 课前准备 10:27 一些优秀职场人的学习故事 14:06 高级打工人的IPO成长模型 33:17 职场人的必备技能树 43:17 课程总结与奖励 > 第一个朋友,我把他称作 P型(Practice)打工人,喜欢从实战中学习,不喜欢读书。 > 他大概的求职过程是这样的: > 他正在准备从传统医疗行业跳槽到互联网医疗; > 他做了快十年的销售,人脉资源也很强; > 他偶尔读读朋友圈好文章,偶尔和朋友做一些交流; > 但是基本不读书,也基本没买过线上的付费课程; > 90%的成长,都是靠自己不断做事情、不断踩坑,来逐步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 > 另一个朋友,我把它称作 R型(Reading)打工人,特别爱学习,喜欢大量阅读和上课。 > 他大概的求职过程是这样的: > 他原本是在一家成人培训机构做老师,准备转行到互联网教育行业; > 每周花很多时间听三节课、开课吧、得到,买各种课程; > 他喜欢大量读书,读各种成功学和管理学的畅销书; > 他关注了很多互联网,私域流量,产品运营的公众号; > 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线下培训/招聘会,认识新朋友,结交人脉; > 他80%的学习都不是通过实践,而是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 > 好,重点来了,我想提个问题,P型求职者和R型求职者,你觉得哪个学习能力更强一些? > 为什么?你现在的学习习惯,更偏向哪类求职者? > 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再来讲我的判断方法。 > 企业招聘的本质逻辑公式: > 工资成本 = 性价比 - 稀缺性 > 性价比:预期产出(How Worth) > 稀缺型:招聘成本(How Much) > 企业招聘你的本质逻辑,不是因为你的理想或者喜欢你的履历,只不过是在计算买断一个打工人时间的成本,因为对于老板来说,员工就是用来实现赚钱的工具。 > 那是怎么计算的呢?其实是你的工作经验每年能带来的价值产出,减去公司如果想替换你所要花费的成本就是你能预期拿到的年薪,前者其实是根据你的工作履历和历史成功案例做出的价值预估,后者其实是由行业发展与竞争环境决定的。 > 如果你熟悉了这个公式或者框架,你可以告诉你这个求职的表弟,拿着这个图去和HR面试,说服她来给录用你,就不会跑偏了。

48分钟
99+
3年前

从社区团长到运营总监的100天|科学跳槽 012

进士求职专栏

故事3 :从社区团长到运营总监的100天 其实每一次新市场的崛起,背后都代表着整个社会劳动力的迁移与生产效率的升级。 可能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互联网巨头的手总是在一步步的伸进我们生活,衣食住行都不放过? 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是市场规模和流量竞争决定的;如果从社会趋势来看,是人口年龄结构与生活方式决定的。 生鲜市场可能是最后一个万亿级别且未被互联网改造的市场,而作为一个直接关乎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的消费市场,这背后的数据价值与商业价值是巨头们不得不去关注的。 生鲜市场之所以成了巨头眼里的最后的一块奶酪,还是因为整个市场极度复杂且分散,很难通过单一工具来实现整个消费链路与供应链路的整合。 单从消费路径来看,小区楼下有移动的菜篮子、周边附近商超有大型超市、还有小型便利店、农贸菜市场、水果店等,加上现在的各种app,社区团购、外卖跑腿、某日优鲜、河马生鲜。 从供应链来看,生鲜的商品品类就太多了,水果、牛奶、肉蛋、鱼鲜、调料、酒水饮料等等,而且每个大的类目里细分的品牌与品种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在商品流通渠道上,产地的背后还有层层的中间商,这就导致消费者真正能够看到的和买到的商品,其实是被供应商牢牢掌控的,这就导致很多品质优价格低的产品不能触达消费者,这对于消费者和生产商都是一个痛点。 一个需求的背后,往往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需求,所以一个完整商业闭环必须连接多个利益相关方才能保证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2014年开始,生鲜电商赛道的创业公司就层出不穷,在整个资本市场的累计融资金额也差不多超过了百亿人民币。 当年最火热的一种模式就是社区团购,社区团购就是以每个居民小区为单位,由小区里的团长负责推广团购平台,居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下单购买生活用品,大部分的商品都可以实现在下单后2小时内送达。 社区团购为什么能火呢?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由于单个商品的购买量大,加上平台烧钱补贴,所以在价格上确实要便宜很多。其次,购买的商品都是送货上门,不必再去超市采购,更加省时省力。 而对于社区团购的平台方来说,社区自带社交裂变的效应,可以极大节省推广成本,加上以社区为单位的配送模式,也减少了物流成本。 但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团长”。 这个“团长”可以认为是团购平台的代理商,负责其所在小区的用户招募,优惠活动的发放及商品的推广。 这些“团长”普遍是小区里的住户,需要拥有小区业主微信群的资源,与社区团购平台签约后,即可代理平台的商品,每天要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推广商品和优惠活动,处理用户们的问题以及售后工作。 作为回报,社区团长可以获得该小区用户消费总金额的10%左右的代理提成,根据行业报告显示社区团长的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 很多团长甚至从兼职慢慢变成了全职。M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位95年的全职社区团长。 M住在南五环,刚来北京两年,2018年的时候在一家内容电商公司做活动运营月薪7500,他第一次接触社区团购是在小区电梯里看到了某平台招募团长的广告,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想看看人家生鲜电商都是怎么做用户运营的。 当他了解后便毅然注册成了一名团长,原因是该平台计划拿出2个亿来做补贴,希望能在三个月内做到日订单量500万,平台也给他透露了一些数据,基本上300人的微信群可以轻松做到月流水20万,按照10%的佣金计算也就是2万元。 由于M住的小区算是一个比较老的小区,大爷大妈比较多,那么对于推广拉新来说确实难度不小,教育成本比较高,而且这个小区还没有业主群,这就使得M不得不去地推。 为了获得地推的许可,M首先要搞定业委会和物业,由于物业和业委会属于矛盾对立的关系,M在这个中间也是一波三折,不仅要说服业委会主任,还要打通物业经理的关系,本质背后都是利益。 M通过地推再加上利用业委会的关系摸进小区里的几个业主投诉群,这些投诉群主要就是为了监督物业公司的。 但对M来说却是如获至宝,省了很大的功夫。 当月M就成功拉新了100名用户,做了6万多的订单金额。随即,M就准备用同样的方法复制到临近的几个小区里。 半年的时间,M已经是五个小区的团长了,总共拉新用户超过了2000名,月流水也基本稳定在100多万,为此他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还招聘了三个员工,租了一间房子可以办公也可以住宿。 时间来到2019年,随着疫情的影响整个生鲜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巨头们和资本也开始纷纷进场,美团、滴滴、苏宁等都开始抢占这个流量与支付的入口。 而作为已经被教育过的用户市场,巨头们通过疯狂的补贴和招聘全职团长使得原本一些以代理商合作模式的社区团长不断的被挖走,而不愿入职的团长也面临着大量的用户流失。 到2020年中旬,M的月订单流水已经降到了30万不到,扣除房租和人力成本,还不如打工挣得多。 其实这样的竞争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配送的时效性。 原本头天晚上下单的菜品,第二天早上九、十点就能送到用户家里,但由于多家平台的入局,用户们的订单地址很分散,导致物流配送的压力极大,根本无法保证配送的到达时间。 最后,很多平台都不送货到家了,直接统一送到小区就近的提货点,通过短信通知用户自行取货,这也使得用户体验的下降。 M思考再三后,决定和平台解约,重回职场。 这个时候,正是巨头们大肆招兵买马的时候,M在投递了三家生鲜电商平台后,都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选择了一家待遇给的最好的公司,这家公司刚刚完成C轮融资估值10亿,职位是运营总监,待遇35K+16薪。 总结 这三个故事均来自校长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也让校长看到了巨头们都在自我防御的过程中把流量入口看作是命运的咽喉。为了抢夺流量入口,大家不惜烧钱补贴、重金挖人。 而作为一个高级打工人,如果你能看到市场竞争背后的机会,并抓准时机提前准备跳槽,那么也必然在逆袭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14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