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 两个小白的逆袭之路 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知道,2015年-2017年,整个外卖市场其实并不只有某团和e了么这两家独大,百度也同样没有缺席,并且同时还有一批创业公司也前仆后继的杀了进来。 这些创业公司有的主打高端市场、有的走情怀路线主打妈妈做的菜、还有一些通过自营的配送团队来提高服务质量。 和团购网一样,抢占商户是所有外卖平台的第一任务,其次就是骑手配送团队的招募,这个故事里会有两个主角分别是小甲和小乙,他们两个看似与互联网公司毫无关系但却在这波外卖大战中,收获了命运馈赠的门票。 小甲和小乙其实是大学同学,上下铺。两个人都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专业。 小甲从大一开始就各种兼职,卖过风扇、帮培训机构招生、卖考试资料等,但最赚钱的就是给工厂招暑假工,招一个人就有1500的提成,所以小甲从大二开始就自己交学费了。 而小乙则是一个技术宅男,喜欢科幻小说和黑科技,大学四年基本除了教室就是在自己的床铺上。 毕业后,小甲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一边做着各种代理,一边持续做着招工的生意。 小乙则选择了北上,由于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便进了北京的一家IT外包公司。 那年是2017年,正好是外卖公司大洗牌的一年,由于小乙所在的公司一直都在给一家连锁餐饮公司开发和维护CRM管理系统,小乙也一直都在跟着这个项目,做着做着就从程序员变成了产品经理兼运营,但在这个公司做了两年,薪资还都没有过万。 他发现自己的性格与思考方式挺匹配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后面也参加了一些在线培训课程,准备以后就把产品经理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乙在e了么点了一份外卖,饭到了以后发现没有筷子,便给商家打电话,商家这边表示很抱歉,希望添加他的微信发个5元红包作为补偿。 事后,小乙就对这家店的印象不太好,也曾经给平台反馈过这个问题,后来平台的工作人员还主动联系了小乙,两个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小乙给对方从用户和商户角度做了一个整体的产品路径分析。 原来,给小乙打电话的人正是平台运营部的老大,由于外卖这种即时性消费和团购网的那些酒店、KTV、团餐不同,外卖是一个更加高频次、强粘性的消费行为,每天的三顿饭是少不了的,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留住用户就成了外卖平台们的下一个必争之地。 小乙通过这个电话,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在经历三轮的复试后,被e了么录用,会员产品经理岗,30K+15薪。 随着一家家外卖平台的倒下,最后剩下的两家迅速展开一场补贴大战,由于用户不断的激增,配送员不足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由于配送员这个职业挣得就是辛苦钱,虽然挣得不少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 小乙虽然是负责会员产品的,但配送员不足必然会导致配送时间过长,用户的体验也肯定会被拉低,这时他想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小甲,小甲替工厂做了这么多年的招工,手里面肯定有很多的工人资源,加上本身也擅长和他们打交道,从招募到管理他最合适不过了。 后来,在小乙的游说下,小甲也加入了这家公司,成了骑手培训经理,专门负责骑手的招募、培训和管理,并且这块业务还单独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加上绩效奖金小甲一年有40万的收入。 小甲和小乙都是93年人,在同龄人里他俩虽然算不上很成功,但也确实在行业变革之时通过跳槽转行实现了一次逆袭。 他俩的故事让校长我总结一句话就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也一直都在寻找机会。
故事1: 从月薪6千到年薪60万 故事要回到2013年,当时整个团购市场在经历了三年的战争之后,活下来的也就不到十几家公司,头部的两家某团与大众分别采用来不同的战略,一家是采用农村包围城市,另一家则是只做一线城市的市场。 由于团购网站本质还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只要有优质商家的资源就能够在当地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对于团购网站来说,品牌大客户资源的抢夺就成了决定生死的一战。 故事的主人公老马是校长大学实习单位的前领导,89年人,专科学历,卖过房子也卖过汽车,算是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 那年,校长我刚好大三,准备利用暑假实习一下,便去了老家当地的某团网,当时老马是城市经理,负责河南省三个直辖市的市场,年薪60万。 老马是在2011年加入的某团,而在这之前他是在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主要是给餐饮、酒店、KTV这种商家提供会员管理系统的。 短短一年的时间,老马就拿下了郑州的十几个连锁品牌商家,但这种会员管理系统每年的费用也就几千元,而且老马的销售提成只按第一年的年费计算,所以真正到手的钱并不多。 当时老马的底薪是2500元,每个月的销售提成平均有4000块,而且每个月都必须签约新的商家才会有提成收入,当整个郑州市场洗完一遍后,就只能离职了。 提前预判到这个情况的老马,果断准备跳槽,但手握这么多优质商家的他也犹豫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去团购网。 当时团购网站虽然铺天盖地的广告,但真正入驻平台的其实还都是一些没有品牌的小商户,由于团购网站的逻辑是通过平台的流量给线下商户推广引流,但商户需要给平台的消费者一定的优惠折扣,这个折扣往往都是7折、6折甚至更低,就是通过商家牺牲利润来换取流量。 所以,基本上愿意与团购网站合作的,都是生意不太好或者刚开业且缺少品牌的小商户。 那些真正有品牌的大商户,本来生意就不错,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团购平台来导流,更别说还让人家给到这么低的折扣。 这个问题是当时整个团购市场都难以逾越的槛。 互联网平台就是这样,当出现一个新的模式且大家还都还在观望中时,就只能先从小商户下手,本来小商户就要死不活的,多一个渠道就多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当小商户吃完第一波流量红利后,这种效应就会慢慢影响那些品牌大商家,当大商家意识到危机时,就是互联网平台出手之日。 当时的老马也没有看明白团购平台的玩法,只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去的,毕竟底薪要比之前的高。 他是2011年底加入的某团,而团购网站真正爆发是在2012年,当时全国的团购网站有5000多家,就连百度和阿里也加入了这个战场,招兵买马成了各家融资后的第一件事。 12年的时候,老马还是一名普通的商务销售,而到了下半年品牌商户也开始拥抱团购网站,老马之前积累的几百家商户,这时就派上来用场,不到三个月时间,老马就成了郑州地区的销冠。 说实话团购网站的崛起真心离不开这些销售人员,而一家成功的企业也必定有一个敢于分钱的老板。合理的奖励制度也是某团能够成为最后赢家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销售人员只要在职,就可以永久享受自己签约商家的交易提成,如果你签约了十家酒店、餐饮、KTV类的大商户,每个月的固定提成就轻松过万。 老马说,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每家团购网都差不多,看不清楚谁好谁坏,而之所以选择某团就是因为当时他们在河南的扩张并不太强,郑州又是一个高校密集的城市,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可小觑,所以觉得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事实证明老马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记得在我第一天实习的时候他就说过:其实自己的运气并不好,磕磕绊绊这么多年,回过头发现自己不过是在一个大的趋势变革里,胆子大了一点,对自己狠了一点。
在选择副业之前,你需要先确定两个问题: 1. 如果我的本职工作再努力一些,是否还有增加收入的可能性? 2. 如果我选择跳槽,待遇是否可以完全达到我的预期? 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话,那么发展副业就是你目前的最佳选择。 在校长的定义里,好的副业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才值得去尝试: 1. 厚积薄发,是基于以往工作经验的一个新的挑战 2. 以小博大,这个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要具备足够的溢价条件 3. 名利双收,工作带来的不仅有高收入,还要有名声地位的积累
那几年各种编程类的培训机构也是风生水起,赚的盆满钵满,不管你是专科还是高中学历,花2万元报个编程班,出来后立刻成了月入两万的“高级程序员”。 可见,时代的发展往往会促生出新的职业机会。 如果我们把五菱宏光比作普通打工人,那么保时捷911作为一个“高级打工人”,其价格背后的构成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六点: 1. 可溢价的学历背景 2. 稳定的工作态度 3. 值得信任的工作经验 4. 注重形象与谈吐 5. 顺应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6. 能让更多人找到自己 其实,在校长眼里以上六点在重要程度上的先后顺序并不是从1-6逐步递减的,相反应该是逐步递增的。 作为普通打工人,往往都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招来找工作的,那么简历就成了每个应聘者的第一道关。 再完美的简历,也只能体现出上面六点里的前三点,而且大部分的招聘者(HR)其实都是不太懂业务的,他们在筛选应聘者时,第一个看的就是学历,其次是工作经验,最后也会通过应聘者每段工作的时间来判断其稳定性。 如果你是一名学历不够优秀的应聘者,那么建议你一定要尽可能在找第一份工作时,去一个该行业里至少排前三名的公司,不要纠结工资和岗位,这个道理就如同清华分数线最低专业的毕业生也要比一个普通二本院校年年院系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更看起来值钱。 如果你不光学历不够优秀,而且第一家工作的公司也算不上知名,那么建议你在准备下一次跳槽时,一定在目前的工作中尽可能的多接触并熟悉整个业务里的各个环节,找到整个业务中最能突出你自身价值的一段经历,以整个业务负责人的心态把这段经历变成自己的工作经验,这样你在下一次跳槽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你是一个还没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或准备转行的打工人,那么在你选择职业方向时尽量避免那些大家眼中的好工作,大家眼中的好工作往往看似门槛不高,薪资待遇也不错,比如:产品经理; 当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工作时,就会一窝蜂的挤进来,各种形形色色的转行人就都会加入这个职业的赛道,比如:做技术开发的、做投资经理的、做运营的、做设计的等等。 所以,作为一名普通打工人,往往都会成为热门岗位的炮灰,不仅打击了自信心,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作为一个高级打工人,都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高级打工人往往不是自己去找工作,而是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所以我在后面的三点里也有写到,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 但这种主动找上门的机会往往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这种时机有可能是市场竞争带来的,也可能是技术革命带来的,还有可能是新兴市场的崛起而带来的。 所以,要想做一名高级的打工人,工作能力是基础,自我营销是手段,顺应时代是智慧,不断学习才是王道。 学校只交给了我们生存的知识,但并没有教会我们探寻更好人生的捷径。 每个普通的打工人都有借助跳槽实现逆袭的机会,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真实故事了,每一次人生跃迁的背后本质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希望跳槽大学可以帮助到所有在职业道路上感到迷茫、遇到瓶颈且有欲望的年轻人。
很多刚准备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普遍会把产品经理当作第一职业选择,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薪资来看,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平均薪资都在10K以上,5年以上资深产品经理有些可以拿到30K-40K。 所以,工资待遇对于年轻人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其次,在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协作中,产品经理往往是打头阵的,产品经理需要不断去调研和分析用户需求,再把需求交给开发人员去实现,中间还要持续跟进产品的开发进度和功能体验,最后当产品可以真正面向用户时,还要和运营人员配合,检测数据并收集用户反馈。 产品经理其实并非是诞生于互联网公司的新型职业,与其把产品经理看作是一个职业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追求极致且为结果负责的项目管理者角色。而且在很多公司在早期阶段往往都是由创始人来担任产品经理,最典型的比如:苹果的乔布斯、特斯拉的马斯克、头条的张一鸣。 产品经理并不只存在于互联网公司,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产品经理的定义却不尽相同。 但互联网公司却是对产品经理需求最大的,主要还是因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的。 80%的互联网公司都是面向toC市场,也就是个人用户,而互联网公司又是以流量为王的竞争格局,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抢夺流量入口和用户时间,而这背后的关键就是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体验。 产品体验这四个字看起来可能会比较空,但却实实在在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从一瓶水包装的形状和颜色,到app付款按钮的位置和大小,再到一节课的大纲和讲师,这背后都是产品体验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流量为王是目标,产品为王才是过程。 不同级别的产品经理对于自身工作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 从设计原型和交互,到优化产品体验,到用户需求感知,再到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每个阶段的背后都是对产品经理能力与认知的升级。 当初创互联网公司还在思考产品创新和获取流量的问题时,巨头已经开始尝试流量变现了。 校长的这位朋友和大家口中常说的金融男完全不一样,武汉大学的数学系,热衷于科幻小说, 爱好摄影和烹饪。 他说自己当初选择去投资机构就是因为特别崇拜开复老师,但干了一年多以后,还是觉得早期投资很多时候就和赌博一样,当一家公司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数据的时候,所谓的估值完全就是跟随市场热度来定价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本质还是一个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接盘游戏。 从机构出来后的他,曾经想转行去做大数据开发,还花了几万块报名了培训班。 但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只能去做一些基础类的数据处理工作,面试了几家公司后,要不就是薪资太低,要不就是只能去技术外包公司。 感觉自己曾经的投资经验一点也没用上,转行背后的成本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一天他在看完一篇关于产品经理转型的文章后,突然觉得自己选错了方向,产品经理才应该是自己的归途。 修改完简历瞄准了几个头部的大厂,由于之前也积累了一些互联网圈的朋友,托人内推了几个产品经理的岗位后,最终被B站录了。 他目前的title是商业化产品经理,主要负责整个会员产品的商业化变现。 到底是因为什么B站会要他呢? 商业化产品经理不仅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还要能够算清账,这个算账能力是很多产品经理缺少的素质,这背后需要熟悉多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其次还要有数据分析的建模能力。真好符合他的背景和学习的大数据处理技能。 至于待遇嘛,25K+15薪+期权,不算期权也比做VC时翻了一倍。 总结: 其实,投资经理这个职业还是有很好的成长性,不仅能够快速学习很多行业的知识与经验,还能结识优秀的企业家和资本大佬,对于个人的成长与资源的积累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想要从一名投资经理成为机构的合伙人,则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运气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毕竟能够投出独角兽项目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当一个行业从繁华再到洗牌,不得不去思考很多现实的问题,如:收入不高、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 如果你真的热爱并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人,那么先创业再做投资,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创业过程,才会明白优秀的创业者是多么的稀缺,也才能真切感受到创业道路中的艰辛,这会让你未来在做投资时可以有更好的眼光去看人、看事。
>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整个VC市场都面临着募资难、退出难的境况,而紧跟着数字经济却迎来了爆发。当BTC的价格在2017年5月突破2000美金时,新一波的数字经济创业全面爆发。关注公众号「进士选课中心」,获取完整版文稿。
第三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创过业,然后做早期投资朋友的跳槽故事。 投资经理加入创业公司担任合伙人,可能比自己创业的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这是二个从早期投资跳槽转行的故事,本期主题会围绕FA(财务顾问)到底是做什么的,有哪些挑战与压力。 投资经理到财务顾问需要有哪些心态上的调整。
本期音频是接着上一期的内容,分享的第一个从VC投资经理岗位跳槽的真实故事。 我会分析一下去上市公司的利弊与投资经理未来的成长方向。 欢迎关注「进士选课中心」公众号,获取完整版文稿。 关注进士,让你持续精进!打工才是最低成本的创业。
本期节目会通过五个校长身边投资经理真实的跳槽故事,让大家从全方位了解 VC、PE机构与投资经理的那些事儿。 和国内整个一级市场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希望可以给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一些经验与信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