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波动011】葛宇路肉身发电的艺术逻辑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5月22日,艺术家葛宇路的同名个展《葛宇路》在一片黑暗中开幕,展览呈现了他的新作《备用电源》。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期间,葛宇路就因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百子湾的无名路而引发社会关注。他诸如此类“不走寻常路”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将北京的一块写着“东湖站”的公交站牌竖在武汉东湖中央,比如借助梯子与公共摄像头长久对视,试图把隐藏在摄像头后面的人“呼唤”出来。打破常规,打破惯性,打破思维定式,这是葛宇路一贯的风格,此次个展也不例外。他刻意切断了展览空间的日常供电,人为制造出一种观展的例外和紧急状态,展览所需的电能全部由他蹬踩一辆改装为发电机的捷安特自行车提供。这也是葛宇路希望观众在展厅内只做短暂停留的原因——展厅中那盏0.5瓦的电灯在感应到有人经过时的每一次开启,都意味着他要多蹬几圈车、多流许多汗。 在葛宇路刻苦蹬车的间隙,我们邀请他作客“随机波动”聊了聊此次个展。对于葛宇路来说,《备用电源》的想法源于他长久以来感兴趣的话题,即个体与庞大的公共系统之间如何产生关联,以及个体应该以何种姿态进行抵抗。与此同时,他也在持续探索用艺术打破常态和单一价值观的可能性——如何将高度集成化的事物还原到拥有多种可能性的状态,这从“成功学”和“效用至上”的角度来看,可能意味着倒退或者白费力气。而当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紧急状态逐渐成为常态,反抗的可能性是否还存在?艺术在其中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葛宇路看来,艺术的功能或许不在于创新,而在于用边缘的方式重新激活生命和生活体验。与此同时,对于如今的艺术家而言,“裸奔”也不再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必要手段——很多时候,艺术反而就藏在日常的生存逻辑中。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嘉宾】 葛宇路,艺术家 [04:30]葛宇路讲述“蹬自行车”为自己个展供电的经历 [09:10]为何这是个“赶客”的展览? [12:30]个体与庞大公共系统之间的关联是葛宇路的兴趣所在 [17:05]如何通过切断画廊电力系统理解紧急状态 [19:40]如何将高度集成化的事物还原到拥有多重可能性的状态? [23:40]思维惯性和单一价值观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26:20]葛宇路的“反叛者”和规则“破坏者”之路 [36:40]一些学者型艺术家的作品对观众的要求很高 [42:40]艺术不负责创新,而是用边缘的方式重新激活生活经验 [44:50]对艺术家而言,阐释与否是自己的自由 [46:50]大众的介入打破了艺术家、资本和学院三者的平衡 [55:40]把作品做上社会版新闻,葛宇路作何感想? [1:00:20]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回应 [1:05:26]展览人为制造的“紧急状态”如何常态化? [1:08:10]人如何在“紧急状态”中制造“日常状态”? [1:17:40]艺术家的职责是提醒人们可以“偶尔糊涂” [1:20:15]展览的景观化和葛宇路的反抗 本期节目提到的艺术家和作品(按提及顺序排列): 克莱斯·奥登伯格(1929- ),瑞典公共艺术大师,1956年定居纽约,此后三十年间,创作发表了很多雕塑、素描、绘画以及行动艺术作品。他是“偶发艺术”的实践者,也是著名的波普艺术家。 克里斯托夫妇(克里斯托(1935-2020)和妻子让娜·克劳德(1935-2009)),艺术家,1964年定居纽约,搭档成为“包裹艺术家”。因其尺幅巨大的包裹公共建筑物和自然界的作品为人熟知。1995年6月17日,完成作品《包裹德国国会大厦》,在这件作品中,他们用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丙烯面料以及1.5万米的绳索,包裹了整栋德国柏林国会大厦。为了这个展出两周的作品,他们耗时24年说服了近200位德国议员支持该计划。 YBAs,英国青年艺术家,是一个活跃于英国伦敦的松散艺术家团体,成立于1988年,代表人物包括达米恩·赫斯特和崔西·艾敏。他们大多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最初多在仓库或工厂内办展,以“震撼战术”,如使用废品和活物来吸引观众眼球。 崔西·艾敏(1963- ),英国艺术家群体“英国青年艺术家”成员之一,凭借最著名的作品《我的床》入围1999年特纳奖候选人名单。这张床就是艾敏睡觉过后的、未经整理的床,周围摆放着丝袜、喝完的酒瓶、吃完零食的袋子、药盒、空烟盒等等。 达米恩·赫斯特(1965- ),英国艺术家群体“英国青年艺术家”成员之一,钟情于生物有机体的有限性,他把动物的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系列作品《自然历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的标志性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是一条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的18英尺长的虎鲨。这件作品在2004年卖出高价。 杰夫·昆斯(1955- ),美国艺术家,著名波普艺术家,其作品往往由极其单调的东西堆砌而成——比如不锈钢骨架、镜面加工过的气球动物等。他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在纽约拍出2600多万美元的高价,创下在世艺术家成交价新纪录。 “八五新潮”,以《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和年轻一代前卫艺术的运动,是1980年代中国精英文化运动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由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自由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作品。11位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顺序,从上而下以3、2、2、2、1的人数层层“裸叠”,身体叠罗为一。 张桓(1965- ),中国当代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以一种逼近极限的身体表达,陆续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鱼塘增高水位》、《12㎡》等行为艺术作品。在《12㎡》中,张桓裸体坐在北京东村的公厕中,浑身涂满鱼油和蜂蜜,招惹苍蝇爬满身体。 马六明(1969- ),中国当代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东村创作了一系列行为艺术作品,在《芬·马六明》系列中,他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人物芬·马六明——化妆技术让他的面部变得具有女性特征,而躯干仍然是男性的。 维也纳行动派,20世纪最激进的艺术运动之一,在当下仍极具争议性。其目标是用多维的感官和心理现实引导人们直面悲惨的、难以忍受的和充满禁忌的社会现实。其中的艺术家会在作品中使用鲜血和动物尸体,也会将自己的身体(甚至性器官)当做激进表达的试验场。 葛宇路同名个展《葛宇路》信息 展期:2020.5.22-2020.7.4 地点:798园区内北京公社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东湖隧道》,by 彭坦,from 《东湖隧道》 片尾:《江湖大逃亡》,by 生命之饼,from《Sin Harmony》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访问官网),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89分钟
25k+
5年前

【随机波动010】反抗不正义?从Black Lives Matter说起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近日,明尼苏达州警察“跪杀”非裔事件引发了席卷全美的大规模抗议,反对警察暴力和结构性的种族歧视。本期「随机波动」连线了身在费城的宾大社会学博士生夕岸,聊了聊她对这次抗议的第一手观察。在夕岸看来,这次的George Floyd在逮捕中致死的事件之所以可以迅速转化为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影像和社交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同时,社交隔离的特殊时机以及非裔在疫情下受到的病毒和失业的双重打击也成为理解这次抗议必要的背景。而如果将视野再放大,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的社会政策和司法体系是如何造成了对非裔的结构性不公,而这样的不公绝非个体所能克服和超越的。 注:本期节目的录制时间为6月1日,夕岸参与费城抗议的时间为(北京时间)5月31日,这期节目是嘉宾对于抗议初期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嘉宾】 夕岸,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02:27] 夕岸介绍自己5月31日参加费城游行的现场情况 [17:07] George Floyd事件何以成为大规模抗议活动的导火索? [21:15] 非裔大量在低端服务业工作,受新冠病毒影响更大 [23:21] 何为美国的非裔会受到“世代剥削”? [31:45] 这次抗议重点在于反对警察暴力,目前尚未涉及到太多的经济议题 [36:35] Black Lives Matter的口号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具备很强的动员力 [40:00] BLM的文化影响力及其商业收编 [45:27] 很多暴力是情境性的,是在现场互动出来的 [51:59] 一个白人在黑人区会很害怕,而一个黑人在白人区也会很害怕 [54:40] 美国的大规模监禁体系如何对黑人造成结构性不公? [58:38] 白人女性在美国保守派光谱中扮演的角色 [1:03:29] 美国华裔在非选举政治中的参与度有限 [1:12:45] 特朗普扑朔迷离的选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电影《逃出绝命镇》(2017) 《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著,夏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美]理查德·沃琳,董树宝译,三辉图书 Revolution in the Air: Sixties Radicals Turn to Lenin, Mao and Che, by Max Elbaum 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 by Michelle Alexander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Ron’s Search, by Terence Blanchard, 《黑色党徒》原声带 片尾:Gone with the Wind, by Terence Blanchard, 《黑色党徒》原声带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访问官网),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

81分钟
27k+
5年前

【随机波动009】女性为什么要做家务,能不能不做家务?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这一问题埋在美国妇女的心地,无人提及,已经有许多年了……当她整理床铺时,当她去商店买日常用品时,当她选配沙发套子时,当她跟孩子们一块儿吃花生酱夹心面包时,当她开着汽车去接送童子军的小家伙们时,当她夜里躺在丈夫身边时——她甚至不敢在心里对自己发出无声的诘问:’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1963年,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开篇这样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5年中,这种样板间式的中产阶级郊区主妇生活被视为唯一正确的、主流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着美国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和反战浪潮,女性也在觉醒。贝蒂·弗里丹的书便是这种觉醒的表现之一,她戳破了样板间式的“美国梦”以及萦绕在无数家庭主妇心中的“未命名的问题”——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无独有偶,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报纸社会版担任记者的斋藤茂男也将目光投向日本的家庭主妇群体,在《妻子们的思秋期》一书中,他聆听和记录了许多寂寞、苦闷、因丧失生存目标而感到茫然,只能依靠酒精填补内心空虚的家庭主妇。而她们的丈夫,则是上班族,是不眠不休的企业战士,是奋战在战后日本高速发展的经济最前沿的中坚力量。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其著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谈到,作为职业的家庭主妇是近代的产物,是随着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的一个阶层,也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妥协的结果。到战后的60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从事生产劳动、女性负责家务劳动的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成为社会绝对的主流,工作到结婚为止,婚后做全职主妇几乎成为了女性唯一的人生选择。 与此同时在集体主义时期的中国,城市家庭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望下又被赋予了和美国、日本截然不同的含义。这一时期的劳动话语一方面承认家务劳动的必要性,认为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家务劳动也是在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服务,从而赋予了家庭妇女合法的劳动者地位。而另一方面,这其中依然包含着一种隐秘的等级序列,即生产劳动高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并非妇女解放的终极目标。 本期节目始于三位主播对家务劳动的切身观察和感受,进一步讨论到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以及这种分工的坚固、持久和不可撼动——不论是在美国、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如此,女性依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都没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城市育儿成本的飞升,也有越来越多的中产女性选择在生育后暂停工作,并期待着在孩子上学后重回职场。中产女性的”主妇化“会是未来的趋势吗,中国会形成新的主妇阶层吗?已经醒来的女性如何再回到家庭?这或许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3:30]《妻子们的思秋期》想要探讨“资本主义与人的关系” [08:13]从“问题女性”到“女性问题” [14:30]家务劳动不单纯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和情感劳动 [17:30]女性倾向于把家务执掌者和照料者的角色内化 [25:03]女性成为家务承担者,是享受掌控感还是“戴着镣铐跳舞”? [29:09]家庭主妇需要的技能是“跨学科”的 [34:15]现代社会中生产劳动和再生产劳动的分离与性别分化 [40:10]作为职业的家庭主妇是近代化的产物 [44:11]美国家庭主妇的轨迹:“工作到结婚为止” [47:40]20世纪60年代美国梦的“破产” [53:25]娜拉出走后会怎样? [56:30]家庭究竟是什么?再生产场所vs爱的场域 [1:00:10]中国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庭主妇:从寄生虫到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 [1:06:20]社会主义时期大生产没有解决劳动的性别分工 [1:08:20]进城务工的男性参与家务劳动是一种实用主义策略,并未撼动父权制 [1:12:40]男性并非为女性解放而妥协,但客观促进了性别平等,这种妥协可以接受吗? [1:14:40]女性解放的出路存在于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辩证法中 [1:24:10]中国的新兴中产主妇阶层是否正在形成?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Gracias” by Rigo Tovar,from Roma OST 片尾:“Mar y Espuma”,by Acapulco Tropical,from Roma OST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和剧集】 《妻子们的思秋期》[日]斋藤茂男 著 《女性的奥秘》贝蒂·弗里丹 著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 著 《醒来的女性》[美]玛丽莲·弗伦奇 著 《革命之路》[美]理查德·耶茨 著 《伤逝》鲁迅 著 《“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宋少鹏 著 《公中之私——关于家庭劳动的国家话语(1949-1966)》宋少鹏 著 《男性妥协》蔡玉萍、彭铟旎 著 《记忆的性别》[美]贺萧 著 美剧《美国夫人》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89分钟
68k+
5年前

【随机波动008】哀悼、告别与遗忘:一次关于死亡的漫谈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在刚刚过去的冬天与春天,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死亡,可能是近处的亲友故交,也可能是遥远的陌生人。无论相识与否,我们与他们已都不可能再相见。我们在网络上短暂地认识他们,而后与他们告别;我们在讣闻里迟到地了解他们,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当社交网络上的遗存成为一面面哭墙,我们正在以比悲伤更丰富的情绪,为死者立下或许与他无关、而仅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传记,为死者献上死亡未曾禁绝、其他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追念。我们与死者之间隔着死亡本身,相隔的真义便是生命的脆弱与高贵。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瘟疫下的死亡阴影展开去,谈到了许许多多与死亡有关的事情。我们聊到讣闻的意义,作为死者最后的小传,讣闻怎样压缩人的一生,向别人讲述一个富于美德的故事;我们聊到死亡与告别,葬礼的繁琐仪式究竟给了死者亲属怎样的遗憾和怎样的宽慰,我们是否有机会又该怎样向至亲说出最后的话语;我们聊到通向死亡之路,快速死亡与缠绵病榻对死者与生者都有着怎样的痛苦,在生命尾声处我们是否有可以选择的尊严;我们聊到阿尔兹海默症,当一个人大脑的变化带走了他的记忆、道德与情感,面对精神之火的熄灭,我们要从何辨识爱人还是爱人、亲人仍是亲人;我们聊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当死亡切断了他与另一个人的关联,他又如何认识自己的孤独与死亡;我们聊到了墓碑与墓地,行走于墓地之间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要如何从他人的死亡想象自己的死亡,死亡反过来又能赋予生以怎样的意义…… 记忆和眼泪一起汇入到我们这次关于死亡的聊天中。在想念死去的亲友的同时,我们也在发现自己的生命与他们持续至今的连结,发现我们未曾意识到却从未间断的遗憾与悲伤,发现他们的离开在某种程度上永远地改变了我们。 关于死亡的思考制造了宗教,也启迪了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与文学作品。当我们谈起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我们不是也从未尝试用文学作品或某种理论粗暴地解释一切。如果苏珊·桑塔格和厄普代克都能在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经历有限的小小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在文学世界的叙事和想象中发现并理解死亡及更多其他议题的奥妙与意义。 这期节目关乎死亡,却不能提供关于死亡的释疑解惑或是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如果你过去曾经或当下正在失去所爱之人,我们希望这期节目能够为你提供一丝陪伴与安慰——你不孤独,我们都曾经历这样的分别与痛苦;如果幸运的你不曾失去至亲,却在疫情带来的巨大死亡数字面前不知所措,我们希望这份聊天能带给你或启发你做出更多对死亡、对亲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龙是这样概括思考死亡的意义的:“虽然死亡可以在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主播】 冷建国,媒体人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02:44] 疫情期间的Zoom葬礼 [05:00] 东西方哀悼文化的差异 [07:59] 讣闻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 [12:20] 《纽约时报》头版曾发过一篇大侦探波洛的讣闻 [14:34] 面对集体性的死亡,数字和故事之间始终存在张力 [17:47] 讣闻写作中体现出一种悲伤的等级 [22:40] 葬礼是否用繁忙冲淡了悲伤? [29:52]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谈论的死亡禁忌 [35:04] 谈论死亡是勇者之事 [48:20] 当一个人的记忆、心智、道德都已经退化,还有什么能标记他是谁 [57:35] 死亡让我们认识到一种普遍的脆弱 [59:14] 人死后如何处理他的数字遗产 [1:03:19] 影像泛滥的年代,家庭照片所承载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07:06] 在世界各地逛墓园有什么不同感受 [1:12:27] 高速城市化让迁坟成为一个问题 [1:15:38] 过去可以在某些特定瞬间进入现实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David L. Eng/David Kazanjian eds. 《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与暴力的力量》朱迪斯·巴特勒 著 《父亲的病》鲁迅 著 《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 著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欧文·亚隆 著 《死亡的脸》舍温·努兰 著 《父亲的脑》乔纳森 弗兰岑 著 《查无此人》于是 著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凯蒂·洛芙 著 《网上遗产 : 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伊莱恩·卡斯凯特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Bagatelles, Op. 33- No. 4 en la majeur in A major A-dur, by Alexandre Tharaud, 电影《爱》原声带 片尾: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en sol bémol majeur in G flat major Ges-dur, by Alexandre Tharaud, 电影《爱》原声带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

85分钟
46k+
5年前

【随机波动007】母子之间:自由后的哀伤,分离中的承继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在母亲节到来前的一个雨天,我们和作家辽京——一位已经和孩子“困在”家中近半年时间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又感人的聊天。这次聊天对辽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将自己的母亲身份短暂搁置,获得片刻的休息与自由。对冷建国和适野而言,这番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并反思当我们认为母亲难以与子女完成真正的分离时,是否存在着下意识的对于母亲的脆弱化想象。 正如辽京所言,成为母亲是一场从痛苦走向失控的冒险,是一次从孕育走向分离的必然,是一番从失去自我到挣扎着发现自我的反抗异化的斗争。当孩子第一次向母亲说No,当母亲成为他辨识世界的最便利的起点与标准,当孩子渐渐发现母亲的缺点和谎言,当母子之爱变为无边无际的对抗,母亲自我的回归伴随着沉重的失落,而孩子自我的壮大或许也在走向新的为人父为人母的枷锁。 这一期从阅读观剧感受最终回归自身生命经验的节目,让我们不断重新审视自我,也让一系列关于母亲的思考沉重丰厚、永无止境——除了爱与怨,我们还能以何种视角审视母亲?除了母亲的身份,女性的自我还有哪些可能?除了父亲母亲,我们在世间如何与他人建立爱的联结?除了孩子,我们还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嘉宾】 辽京,作家。 [05:30]辽京分享怀孕带来的失控感——让渡自我,保留母亲的属性 [10:23]养育状态会把女性吞噬 [11:47]失控感会变成无力感,最终怀疑自我:做母亲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吗? [15:32]母子之间“和平分手”是一种智慧 [16:40]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和姑姑 [21:45]爱是用一部分自由交换的,陪伴是有枷锁的 [25:38]《星星之火》中每一个女儿都想逃离自己的母亲 [30:28]抛弃孩子抑或留下孩子,母亲的被责备和父亲的缺席 [35:26]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和有关母亲的隐喻:母亲之网既提供安全,也是束缚 [39:40]爱与自由的关系:在被束缚的同时提供安全感 [41:27]母亲vs父亲,是自然的无差别的爱vs有选择的爱吗? [54:34]女性如何看待具身性经验:当母亲是一种冒险,是血淋淋的经验 [58:51]相比于养育孩子的痛苦,产痛微不足道 [1:06:10]冷建国和母亲的两次分离 [1:11:40]人到最后面对死亡,即便儿女绕膝也会孤独离去 [1:19:52]门罗小说中的母亲自我是庞大的,母亲只是她们生命的一部分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著 《成为母亲》[英]蕾切尔·卡斯克 著 《边界》《过境》《荣誉》[英]蕾切尔·卡斯克 著 《你以为你是谁》[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著 《牡丹亭》汤显祖 著 《西厢记》王实甫 著 《小团圆》张爱玲 著 《新婚之夜》辽京 著 《小小小小的火》[美]伍绮诗 著 《第五个孩子》[英]多丽丝·莱辛 著 《娃娃》[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著 《爱的艺术》[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美]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著 《有趣的事实》[美]亚当·约翰逊 著 【本期节目提到的剧集】 《星星之火》 《美国夫人》 《她在愤怒时最美》 《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人和橘子》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Bitch”,by Ruby Amanfu from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OST. 片尾:“O Superman”,by Laurie Anderson from O Superman.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94分钟
42k+
5年前

【随机海啸003】罗新:生动的现实帮助我们认识生动的过去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本期「随机海啸」我们继续和历史学家罗新聊天。对于罗新来说,《从大都到上都》这本书不仅是他对旅行文学的一次初探,也是一次面对公众的写作尝试。在他看来,中国学界没有“大家写小书”的传统,许多历史学家一辈子都在面向同行写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公众可以阅读的知识。史学家创作通俗历史读物的难点之一,是他往往需同时面对两群读者,一是普通公众,二是学术同行——最理想的写作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群读者的需要,让专业人士发现学术层面上有价值的思考,让非专业人士从阅读中收获乐趣和启迪,就如罗新所言,“对着同行大声说话,让隔壁的人也听见。”从面向公众的写作谈起,我们也聊到了更高一个层面上的认识历史的路径。罗新认为,我们不是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反而是通过认识现实来认识历史;另一方面,当前公众对历史的焦虑和历史学界对于当下现实的焦虑,归根结底都是前路茫茫、不知所措的社会心态的体现。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学界没有“大家写小书”的传统 年轻一代的学者有更多面向公众写作的训练 学者面向公众的知识生产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很多通俗历史读物为了迎合读者,丧失了学术性 好的历史研究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还提示了一种研究方向 好的英文通俗历史读物都是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 不是通过认识历史来认识现实,而是通过认识现实来认识历史 自然灾害不是直接伤害人的,是通过人来伤害人的 今天人们普遍有一种历史焦虑,而历史研究者则有一种现实焦虑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忽必烈的挑战》,[日]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游牧民族的世界史》,[日]杉山正明 著,黄美蓉 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1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周思成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3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Tuolumne, by Eddie Vedder, Into the Wild OST 片尾:No Ceiling, by Eddie Vedder, Into the Wild OST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

38分钟
26k+
5年前

【随机波动005】苹果、长城、道士塔:和历史学家罗新的第二次聊天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时隔两个月,我们再次请到罗新老师。相比两个月前的沉重和严肃,本次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话题数度跑偏,冷建国多次试图拉回无果最终放弃。于是有了这期名义上聊旅行文学,实际上聊罗新老师青春往事的节目。这期节目让我们看到了罗新老师的另一面,在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身份之下,是一个曾经一度沉迷BBS、废寝忘食只为与好友“斗学问”的青年教师。当然,在跑题之余,我们也聊了聊正经事。我们从罗新老师的作品《从大都到上都》聊起,谈到旅行文学书写的契机,旅行文学的虚构与真实,以及主观性和客观性。在节目最后,在无法旅行的当下,之琪和适野在动森提供的虚拟旅行中得到满足,而罗新老师和冷建国则达成共识——行走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动起来。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01:50]罗新老师对“随机波动”的解读 [05:05]罗新老师谈《从大都到上都》 [07:59]突如其来的跑题:罗新老师聊青年时代的BBS与竞争性知识生产 [22:30]重走辇路的念头何时产生?又如何实施? [24:38]实际行走与想象有何区别? [31:21]旅行文学的两种契机:天降大任vs自行努力 [41:40]真实vs虚构:旅行文学的“陷阱” [44:06]如何判断旅行文学的主观性 [49:02]之琪的旅行文学作品分享 [57:36]为何人变换位置就会产生文学性? [1:04:43]世界范围内的墙与边境研究 [1:11:10]长城并非非此即彼的地带,而是文化交流的地带 [1:14:20]旅行文学是文体的灰色地带 [1:16:42]罗新老师批注《王道士塔》,并首度公开曾经网名 [1:21:02]再度跑题:BBS风行,大教授回帖成瘾 [1:23:46]在无法旅行的时期,虚拟旅行是否具有意义? [1:29:50]罗新老师和冷建国达成共识:行走是有快感的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目】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 著 《中亚旅行记》 万贝里 Travels in Central Asia, by Ármin Vámbéry, 1864 《阿姆河战记 》Campaigning on the Oxus, and the fall of Khiva, by MacGahan, J. A. (Januarius Aloysius) , 1874 《莫斯科日记》,[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郑霞 译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以为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跨国成长旅行》,[美]露丝·贝哈著,李开 译 《 "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记》[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著,李光玉/孔雀/李嘉兴/周辰亮 译 《南极: “忍耐号”历险记》[英]沙克尔顿 著,彭颖 译 《夏日走过山间》[美]约翰·缪尔 著,邱婷婷 译 《美国山川风物四季》[美]艾温·威·蒂尔 著,颜元叔/南木/唐锡如 译 《普罗旺斯的一年》[英]彼得·梅尔 著,逸文 译 《活山》[英]娜恩·谢泼德 著,管啸尘 译,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德]纳韦德·凯尔曼尼 著,李双志/王博 译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保]卡帕卡·卡萨波娃 著,马娟娟 译 《Encyclopedia of Travel Literature》Brown, Christopher K 著 《寻路中国》[美]何伟 著,李雪顺 译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On the Road”,平井大,《On the Road》 片尾:“Ordinary People”,平井大,《On the Road》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95分钟
42k+
5年前

【随机波动004】房贷总是要还的,不在城里就在岛上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当全世界的人们因疫情原因纷纷居家隔离,一款以“移居孤岛”为主线剧情的游戏引发了新的一轮线上社交风潮。现实世界中的人们被迫活成了一座座孤岛,而在《集合吧!动物森友会》里,玩家成为了真正的“岛主”,开始了在无人岛上狩猎采集的田园生活。这款由日本游戏巨头任天堂推出的主机游戏发售首周即创下250万套的销量,甚至反向带动了Swtich主机的销量,导致Switch大幅溢价,甚至一机难求。 在本期节目中,游戏小白之琪和适野再次请来了游戏研究学者孙静,与她聊了聊动森背后的文化意涵。在孙静看来,绝大部分游戏都是一个经济系统,是对现实资本体系的摹写,而在动森这样一个高级版的农场游戏中,玩家要用都市化的符号去改写乡村、田园的符号,从而实现发展和扩张,这与资本主义在全球崛起的历史暗暗相合。 另一方面,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着更多“游戏资本”(gaming capital)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动森的玩家,他们有钱有闲又有知识,能够承受主机和游戏的溢价,掌握购买渠道,懂得辨别真伪,并且舍得花时间经营自己的小岛。动森的“出圈”或许只在于打破了硬核玩家和休闲玩家的界线,玩得起动森的人依旧是所有游戏玩家中的上层,只不过他们吸引了更多的媒体注意力而已。 在孙静看来,游戏与现实的对照关系正说明,游戏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都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中生产出来的。正因如此,现实中的“房奴”也很难在游戏中的无人岛过上逍遥的日子,房贷总是要还的,不是在城里就是在岛上。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孙静,游戏研究学者 [05:06] 任天堂的大部分游戏都有全家乐的性质 [08:05] 任天堂的套路就是软件搭配硬件一起卖,本质是一种技术快消品 [12:46] 任天堂的“曲线救国”策略:先取悦主妇,再“俘获”孩子 [15:07] 为什么动森容易引发现实中的peer pressure [19:34] 大部分的游戏都是一个经济系统,是对现实资本体系的摹写 [21:58] 动森是一个高级版的农场游戏,玩家要用都市化的符号去改写乡村、田园的符号 [25:59] 我们能否在游戏里选择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30:12] 动森里的“家”是本雅明笔下的中产居室幻景吗? [36:35] 何为玩家的“游戏资本”(gaming capital)? [40:51] 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重叠,会给劳动者带来极大的压力 [46:44] 动森里的动物有等级吗? [48:15] 动森的孤岛设定反映了日本社会怎样的现状? [52:27] 玩能匹配4K电视的小霸王,是一种什么体验? [56:13] 在中国的游戏玩家中间,只有顶层是比较可见的 [58:23] 在重大的公共危机之下,游戏能做些什么? [1:02:46] 独立游戏人和独立电影人有什么不同?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文章】 邓剑,《<动物森友会>的晚期资本主义想象力》(https://mp.weixin.qq.com/s/psUZIHTPQqb4UJ-qs0dxXA) 张骊,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法]乔治·佩雷克,《物:60年代纪事》 [日]井上理,《任天堂哲学》 Mia Consalvo, Cheating: Gaining Advantage in Videogames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游戏机》,by马飞,选自《当初就不应该学吉他》 《超级玛丽》,选自《A9VG怀旧游戏音乐精选100》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

64分钟
33k+
5年前

【随机海啸002】你说的左是什么左,你说的右是哪个右?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这是一期直把海啸作波动的节目。我们还是和上一期的嘉宾、“澎湃·思想市场”的编辑伍勤在一起,深入探讨了政治光谱这个话题。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公共舆论中关于政治光谱讨论的混乱性:一方面,“白左”、“极左””自由派“等指称屡见不鲜,它们似乎有着独特的中国语境,与第一世界的政治光谱并不相同甚至相反;另一方面,去政治化和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吊诡地同时出现,在中国关于政治光谱的描述和标定又常常沦为空洞的能指和充满偏见的标签,成为一种相互攻击和讨伐的手段。 作为一个曾经的坚定左派,伍勤如今也不再以左派来标定自我了。这种改变的背后是语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光发生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拒绝一个特定的政治标签,意味着接受和承认人是能随着时间而变化和更新认识的。这种流动性和开放性,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和重新达成共识的基础。也在如此混乱的当下,让我们看到一种重新联结的可能。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伍勤,“澎湃·思想市场”编辑,多动症左翼青年 [02: 50] 冷建国是左是右,五年来一直成谜 [04: 30] 政治光谱测试有哪些判定标准? [07: 50] 为什么现有政治光谱测试具有“第一世界性” [09: 48] 在中国语境下,左派的参照系是什么? [13: 06] 在国内,“白左”指的是什么? [17: 06] 何为中国的自由派? [19: 21] 国内的左派和自由派为何会产生断裂? [19: 51] 方方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极左”是什么左? [23: 29] 第三世界反帝反殖运动如何挑战了冷战意识形态 [24: 30] 民族主义是否必然走向国家主义? [26: 41] 左翼反帝是否必然以主权国家为单位? [30: 31] 左翼和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的关系 [33: 30] “白左”为何被污名化了? [37: 47] 中国自由派内部的中心和边缘话语 [39: 50] 政治光谱在全球范围内的失效 [42: 21] 对建制派的反感在被阴谋论填充 [44: 06] 标签无效后,新的共识正在形成 [47: 50] 共识能够出圈吗?基本盘重要吗? [51: 40] 结尾扣题:冷建国到底是什么派?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by Mark Isham, from Songs My Children Taught Me “酒醉的探戈”,动力火车,《忠孝东路走九遍》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52分钟
47k+
5年前

【随机波动003】新世界与旧问题:瘟疫与思想都悬而未决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从一月底至今,新冠肺炎已经从一地一城的爆发演变为一场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pandemic),病毒随着人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迅速跨越边界、打破国境、刺穿阶级,切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另一方面,随着病毒的全球蔓延,在国际政治经济尺度下以及各个国家内部既已存在的阶级差异、种族歧视、性别分野等一系列问题竞相暴露,正如印度知识分子阿兰达蒂·罗伊在一篇文章中所言,“瘟疫照亮了社会的遮蔽之物。” 在针对国内疫情的探讨过去一个月后,我们邀请“澎湃·思想市场”栏目的编辑伍勤,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和更加丰富的层面,继续探讨了这场已经持续三个月之久仍看不到尽头的瘟疫。这场瘟疫让我们看到了原来被遮蔽、被隐藏的全球化暗部——被归入“低端全球化”的劳工、难民和女性,让我们意识到全球图景中心持续的霸权以及边缘地带的苦难,让我们开始反思病毒检测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以及所谓科学知识带来的垄断,让我们看到全球范围内作为一种治理技术的新自由主义及其结果——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但仍自我责备的主体,也让我们看到了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强化、边境的关闭以及动员话语的多样。 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我们是否能够避免陷入国家主导的治理和绝对的个人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从而想象一种更具主体性、更加民主的生命政治?如果说这场瘟疫意味着和过去的彻底断裂,意味着回归“正常”不再可能,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种新的未来?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本期嘉宾】 伍勤,“澎湃·思想市场”编辑,多动症左翼青年 [06:55] 伊朗是中国之后的第二个疫中(epicenter) [08:15] 当一地的死亡和痛苦可以被转化为数据时,它就获得了更多的媒体注意力 [09:59] 伍勤介绍“澎湃·思想市场”的“疫论”系列专题 [16:02] 在印度的贫民窟谈“社交距离”这个词都是非常淫秽的 [19:28] 疫情的全球化图景中不仅有glocal elites还有低端的跨国劳工 [23:29] 在疫情中如何理“解生物公民权” [29:11] 在很多国家,新冠是一种富贵病,检测是一种特权 [33:25] 病毒的全球扩散给各地带来的风险却不是平均的 [36:07] 不存在单纯的自然灾害,所有灾害或多或少都是资本扩张的结果 [41:30] 新自由主义很少独立发挥作用,它一定要与相关制度共栖 [46:14] 疫情期间的海外侨民具有一种“双重脆弱性” [49:44] 西方知识界关于阿甘本的争论 [56:24] 是否存在一种更民主、更有主体性的生命政治 [1:01:10] 西欧将中国和意大利的经验他者化 [1:05:12] 在fb上看西方疫情感觉“两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1:07:14] 现在是一个断裂的时刻,也是一个加速的时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文章】 Life Exposed: Biological Citizens after Chernobyl, by Adriana Petryna 《阿兰达蒂·罗伊谈印度:瘟疫照亮了社会的遮蔽之物》 https://mp.weixin.qq.com/s/Q6nDmLysDyeTnHZn7eNN4g 《思想周报 | 哈维谈新冠时代的反资本主义政治;游戏与瘟疫》 https://mp.weixin.qq.com/s/vsW3rdw1dHGsIef4FanNew 《朱迪斯·巴特勒: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让病毒有了歧视性》 https://mp.weixin.qq.com/s/8HmuJhX-FtXnJas6jFuRnQ 《思想周报|戴维斯谈疫情下健康分配的不平等;反对阿甘本:民主生命政治的可能》 https://mp.weixin.qq.com/s/bg_yD1T80e9jW0MNIHNR9Q 《赵益民:在新自由主义与时间性之间:进一步思考反资本主义政治》(端传媒) 《在疫情中回“家”:排他的边界、被选择的国民与虚伪的全球化》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866458 《韩炳哲:为什么东亚对疫情的控制比欧洲有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76893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Xeyr Janan 告别 Goodbye,by Mewlan Memtimin 买吾兰 片尾:Bella Ciao,by Yves Montand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75分钟
43k+
5年前

【随机波动002】天生有罪,天生正确?从Trevor聊到鸡蛋与墙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在出生于南非的单口喜剧演员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的自传《天生有罪》中,有一章叫做《变色龙》。他在里面写到自己是一条“文化上的变色龙”,不管何时何地身处何种族群中,他总能融入,与每个人产生交集。或许这也是他在美国和中国都大受欢迎的原因。特雷弗·诺亚出生于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母亲是南非科萨人,父亲是德裔瑞士人,在当时的政策下,他的出身本身就是非法的。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成长史为特雷弗·诺亚后来的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种族既是他创作的基础,也是他理解性别和阶级等其他问题时的跳板和中介。 2009年他在家乡南非举办了名为《日行者》的单口专场演出,广受好评。2011年他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并频繁出现在今夜秀和每日秀等当红深夜脱口秀节目中。2015年他接替囧司徒,被正式任命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脱口秀节目之一《每日秀》主持人。继任后的特雷弗·诺亚凭借其独特的风格、美国旁观者的视角以及温和而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在特朗普时代斩获无数粉丝。与此同时,他在中国也逐渐为人熟知,被粉丝亲切地唤作“崔娃”。如果说特雷弗·诺亚在美国的走红得益于他可靠的、对美国白人而言没有冒犯性的种族身份以及特朗普时代日渐抬头的右翼势力,那他在中国的走红则揭示了一种奇妙的挪用和错位——一位美国的反美异见者为何在中国广受欢迎,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值得玩味。 在本期节目中,三位主播围绕特雷弗·诺亚及其在中美的走红展开探讨。种族隔离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为何它能够贯彻一种无效的分类并且持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区隔?在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之后,南非如何面对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而它又如何对当下施加持续的影响?作为政治正确的温和派,特雷弗·诺亚为何广受喜爱,又可能在被压迫者内部激发何种不满?为何说他在中国的走红是某种程度上的“被挪用”?除了上述讨论,特雷弗·诺亚身上最具启示性的部分或许在于他难能可贵的自省精神以及在鸡蛋和石头之间永远选择鸡蛋的态度和决心。毕竟在当下,很多人对于石头的体认并非误认,而是一种对于权力真挚而热切的幻想和渴望。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03: 30] Trevor Noah背景介绍 [07: 10] Trevor的段子比较知识分子向,专注讨论社会和政治议题 [08: 55] Trevor能够温和地代入非特权阶层,并且不说教 [12: 30] 冷建国为何对Trevor自传《天生有罪》中的拉屎描写情有独钟? [16: 10] 《天生有罪》充满了社会学视角 [21: 22] 《天生有罪》中的性别平等教育和性教育 [25: 50] 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核心是将所有社会关系定义为种族关系 [32: 30] 和性别类似,种族也是一种身份标签 [36: 52] 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后,人们如何面对历史债务? [40: 02] 种族问题不光是遗产,如今也仍在对南非社会施加影响 [46: 20] 作为越轨者的“有色人种”如何被收编? [51: 27] 美国语境下的非洲人和非裔美国人 [55: 46] 种族分类彰显了自身的无效性 [56: 38]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种族身份 [59: 39] Trevor在美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于提供了“局外人”视角 [1: 01: 43] Trevor作为他者,一个符合白人想象的无害黑人兄弟 [1: 03: 38] Trevor的温和派立场如何在被压迫者内部引发不满? [1: 05: 04] Trevor在美国的走红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特朗普 [1: 08: 20] Trevor因政治正确而无法反驳,他唯一的破绽就是愤怒 [1: 09: 20] Trevor在中国的走红 ——被挪用的符号,“为金嗓子代言的罗纳尔多” [1: 14: 20] Trevor不是石头,但也不是最脆弱的鸡蛋,可选择站在鸡蛋这边 [1: 17: 57] 墙意识到自身有问题,但不允许缝隙出现 [1: 19: 44] 是鸡蛋但想当墙不是一种误认,而是一种对权力的体认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文章】 《天生有罪》[南非]特雷弗·诺亚 著 《美国佬》[尼日利亚]奇玛曼达·阿迪契 著 《此时此地》[美]保罗·奥斯特/[南非]J.M.库切 著 《程莹:隔离的历史与当下——南非疫情手记》 Passing Away: The Unspeakable (Losses) of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Yvette Christiansë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Afrika”, by Jonathan Butler, from Live in South Africa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85分钟
57k+
5年前

【随机海啸001】不敢相信有人能从足球聊到《简·爱》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第一期“随机海啸”来咯。本期节目,适野和之琪走出舒适圈,与上期嘉宾林品探讨(请教)了一个此前对二人来说完全陌生的话题——足球。新冠肺炎在欧洲的肆虐对欧洲五大联赛有何影响?没有观众的足球赛观赏性会被削弱吗?作为C罗的忠实球迷,林品去现场看球目光是追随足球还是追随C罗?何为有球能力何为无球能力?C罗的家乡马德拉岛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有何渊源?在C罗“追星”之旅中最让林品感动的场景是什么?足球为何能跨越国界、种族和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本期嘉宾】 林品,青年学者,新浪微博@Harry林品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 巴萨对那不勒斯的比赛如何加速了疫情从意大利到西班牙的传播 · 五大联赛的停摆会造成什么影响? · 利物浦队和曼联队的恩怨情仇 · 英超本赛季成绩如果取消有何后果? · 没有观众的足球比赛观赏性会大打折扣 · “应援”一词最早指的是体育竞技中的啦啦队 · 看电视转播无法体验环绕式的球迷文化 · 对足球而言,对空间的利用尤为重要 · 梅西的“有球能力”最强,C罗的“无球能力”最强 · C罗家乡马德拉岛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未曾说出的关联 · C罗家乡如今成为旅游胜地 · 林品对C罗家乡印象最深的场景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La Copa de la Vida”,by Ricky Martin 片尾现场音为林品于2019年6月5日在葡萄牙波尔图巨龙球场录制,当场为欧国联半决赛,葡萄牙3-1瑞士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 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 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38分钟
43k+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