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称,京东正以3倍薪资从携程、美团、飞猪、同程等平台大规模“挖角”酒旅人才,并主打“零捆绑、透明价”+补贴策略,此举被业内理解为“直指携程、美团盈利核心”。还有业界人士推测,京东“明攻外卖、暗抢酒旅”,企图“用高频外卖引流,靠高利润酒旅赚钱”。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刘强东深谙流量密码,更擅长如何消磨对手。从与当当的“图书大战”,到与苏宁的“家电大战”,再到今年与美团、饿了么的“外卖大战”,京东“低价”“补贴”的打法一以贯之,且未见失手。这次,酒旅业务会成为京东打开局面的下一把钥匙吗?继美团后,他会对携程出手吗?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到两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近日,泡泡玛特旗下核心IP——LABUBU,凭借其丑萌形象和盲盒、毛绒玩具等各种产品风靡全球,就连在欧美的泡泡玛特门店也出现排队数小时的抢购热潮。泡泡玛特股价在2025年累计上涨超过191%,市值甚至在6月10日突破3600亿港元,一度超越格力、伊利等传统企业。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泡泡玛特的天使投资人麦刚做客《中国企业家》小宇宙。他深度揭秘了当年决定投资王宁与泡泡玛特的底层逻辑,更完整讲述了从种子轮孵化到助力品牌成长为中国潮玩独角兽的全周期创业陪伴历程。 本期嘉宾: 嘉宾: 麦刚(泡泡玛特的天使投资人) 赵东山(《中国企业家》资深记者) 时间轴: 12:15 细节抓住了我的眼球促使我想见王宁一面 16:36 投资界很长时间有一股不是追寻本质的风气 28:30 独自创业的经历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 30:35 吸引国际人才是泡泡玛特选择在港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34:34 产品形式绝对不能基于基于盲盒 44:05 所有的IP背后就是人格化 46:08 泡泡马特的市值不超过2000亿,我是不考虑退出的 51:34 王宁的故事在VC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56:04 泡泡玛特是一一家值得期待的公司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冯唐,一起聊聊他创业两年以来的新感悟。 过去这两年,每周工作时间近100小时,他的忙碌程度回到了从业史上最高点,“我去洗手间,基本都是跑步去。除了睡觉,基本没什么时间休息”。今年2月,面对《中国企业家》,身形瘦削的他谈起这段日子,自诩“创业老狗”。 大部分时间,冯唐人在伦敦,“隔空”指挥。他充分相信并授权团队,因为他强烈意识到,如果双方思考有差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应该听团队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现年53岁的冯唐与年龄“和解”的表现。“你总觉得年轻人不行,这是年岁大的人的问题。”他说。 带着“成事学”上路的冯唐,立志于打造“宇宙第一管理学堂”。两年扛下来,他的“事”成了吗?作为成事不二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的冯唐,会如何持续维系公司、组织与产品的生命力?世故与天真并存的冯唐变了吗?当外界质疑与内心冲突一起袭来,他会如何自处?一起来听听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冯唐(成事不二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时间轴: 00:25 时隔两年,再谈为什么做创业这件九死一生的事儿 06:30 管理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管理是日常 14:31 创业两年,团队里的95后00后都没离开 22:38 让冯唐感到有点失望的一件事 28:38 冯唐觉得自己缺少促进社交的催产素 32:53 人在伦敦,冯唐如何管理在上海的团队 35:32 总觉得年轻人不行那是岁数大的人自己有问题 49:13 冯唐的产品搭建逻辑 74:56 冯唐在想要是塌房了怎么办 84:02 冯唐是如何分享《资治通鉴》的 93:40 《资治通鉴》里的牛人为什么输了 93:52 刘邦和项羽比为什么能赢 106:12 冯唐最推崇汉光武帝刘秀的管理哲学 114:08 中年男人最容易抑郁的原因之一就是总想干大事儿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思念食品的董事长王鹏,一起聊聊他创业以来的感悟。 王鹏说心大,可能和个性有关,自己从小就性格开朗,小时候和玩伴打架,不论输赢,自己都不记仇,每次都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该干吗干吗。 经营企业亦是如此。“他们说我心大,是因为过去的那些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都能迅速放下。”王鹏说,“犯了错,我马上认,在公司内部我认,面对客户我也会认错,主动跟大家说句不好意思。一旦认了错,心里的包袱也就放下了,才能继续往正确的方向走。” 作为速冻行业的老将,王鹏意识到,市场已不是过去按照既定轨道,看谁跑得快,谁就赢的市场了。如今的市场环境多变,倒逼企业不断试错、调整。 面对新挑战,他的解法看上去似乎很老套——要求所有思念人始终“贴着一线走”。这件事,他以身作则多年:每月雷打不动走访5~7个客户,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地级市。他告诉《中国企业家》,客户离一线最近,团队只有听到客户的声音、看到市场的变化,组织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行动。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王鹏(思念食品的董事长) 时间轴: 01:38 在这个行业的大的背景之下,那思念自己能做的事儿是什么。 07:04 你是服务大众,服务大众的企业必须要有效率 12:25 其实产品创新对我们来说是个是一直以来很重视的一件事情 24:46 那个时候觉得还是要做一个有激情一些的选择 26:41 你真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化,靠硬抢还是很难的 32:02 每个阶段你有每个阶段创业的机会 36:58 你要带着这个设备商一起成长才行。 39:45 再往下的时代一定是个综合竞争的时代。 44:46 我们永远会把产品放在前,把产品和客户的合作放在前面。 55:07 那说到底还是你自己的能力,你对这个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或者你的鼻子灵不灵, 65:10 你得善于认错,得擅长反思 72:19 企业经营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就会变成一次质变 76:48 几年过去,我们做的这个选择变成了。最合适的,最有前瞻性的一个选择 91:23 能把自己现在最擅长的某一件事情,把它认认真真干好,我觉得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冯唐,一起聊聊他创业两年以来的新感悟。 关明生曾是马云口中“帮助阿里度过第一个寒冬的贵人”。关明生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7年,2001年初正式加入阿里,出任总裁及COO。彼时互联网正在经历泡沫破裂,阿里巴巴也正在生与死一线之间挣扎,阿里为关明生开出的年薪,甚至不及他过去的十分之一。 关明生上任前,阿里账上有1000万美元,但当时人员成本高、商业模式不清晰,每个月至少要烧掉200万美元,这意味着阿里仅有5个月活路。关明生成了一把锋利的刀,上任后立刻开始“杀人放火”,一个月之内将全球360多位员工裁减到150位,为阿里抢出18个月的时间窗口;他还在几个月之内砍掉竞争力不足的产品,只聚焦“中国供应商”,让阿里第一次迎来正现金流。 “我必须这么做。如果被感性驱动或者犹豫,阿里就饿死了。”关明生坦言。后来,阿里员工把马云称作“阿里爸爸”,关明生则是“阿里妈妈”:爸爸是为了明天会更好,妈妈则是让今日有饭吃,日日都有饭吃。更为关键的是,关明生牵头为阿里注入了“看不见的骨架”——价值观和制度体系,这套骨架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阿里的核心驱动力。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关明生任职阿里巴巴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04年担任首席人力官,2008年开始任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直至2012年6月公司私有化。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关明生(阿里巴巴首任COO、《关乎天下》系列作者) 时间轴: 01:46 怎么从通用电气跳槽到阿里的 09:54 第一次来杭州住水沟边的旅馆 15:39 马云的3个b to c策略 22:34 马云、蔡崇信、关明生探讨阿里怎么赚钱 29:00 阿里价值观是如何确定的 35:56 阿里卖的是信任 39:02 关明生谈马云的个人成长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王鹤,一起聊聊他的成长和创业经历。 当下,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今天,我们特别探访了一家特立独行的机器人公司 —— 银河通用。 它的创始人兼 CTO 王鹤老师,履历十分耀眼:物理竞赛保送清华,斯坦福博士,北大助理教授,还是中国首个具身智能研究中心的创立者。 这家公司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坚持用合成数据,在双足机器人热潮下专注轮式机器人,产品商业化路径清晰,价格也不便宜。 这些独特做法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思考?从清华到斯坦福,从学术研究到创业,王贺老师的经历又如何影响着银河通用的发展?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对话王鹤老师,深入了解这家机器人公司的 “不一样”。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王鹤(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 时间轴: 03:35 我在清华大学主要是做电子器件背后的物理建模 04:42 其实很多方法都是用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的方法变形出来的 13:50 斯坦福的学术氛围鼓励你做一些跨学科的融合 16:15 我作为一个没做过AI的人,自己定义了这个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视角 20:50 真正证明我价值的就是在物理交互 36:30 认清了各种各样没见过的物体的状态,你才能跟没见过的物体去交互 38:24 人应该把自己放在真正能够胜任且发挥你最大效力的一个位置上 44:08 你要把时间猛砸,你才能把这个东西真的学透 57:16 你肯定是用已有的这些技术成果文章去跟投资人讲 64:33 要保有科学家前沿的眼光 70:50 智能的发展太快了,你今天觉得它成熟了,明天它就变成一个红海了 81:16 硬件决定了你的天花板 89:07 要以一个工业级的这个应用为导向去做 98:11 具身智能的终局一定是走向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一起聊聊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经验。 从2008年开始,茅忠群在方太集团中逐步推行儒家文化,渐已形成“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现代儒家管理模式。他认为,儒家文化不仅能让企业在竞争当中具备更大优势,更能使企业从社会层面、道德层面得到提升,使之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在本场访谈中,谈及创办方太厨电的初心,茅忠群直言不做外国品牌的贴牌代工生意,而是做中国第一个高端家电品牌,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学习西方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茅忠群受日本企业管理的启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竭地管理精华,于是理科生出身的他学起了中国传统文化,越学越痴迷,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公司员工一起学。2008年,茅忠群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公司治理体系,实践发现员工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犯错的概率显著下降,公司管理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访谈中,茅忠群还详解了方太集团的“五个一”文化与“因力主义”观,一起来收听精彩内容吧~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茅忠群(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时间轴: 01:26 方太董事长对“悟道成圣”的理解 09:19 创办方太厨电的初心,做贴牌容易,做品牌很难 17:38 理科生学起了中国传统文化 23:35 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公司治理体系 34:10 方太为什么不上市 40:02 方太的“五个一”文化 51:26 “无商不奸”在传统文化观下是伪命题 61:18 方太董事长茅忠群的“因力主义”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到两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做客《中国企业家》小宇宙,一起分享了他对AI技术、创业壁垒以及未来趋势的思考。作为一名拥有15年互联网创业史的老兵,傅盛亲历过PC(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次技术革命。AI浪潮之下,他更聚焦一件事——把模型能力赋能在机器人上。 嘉宾:傅盛(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副总编辑) 时间轴: 01:00 中国科技企业在国际上的声望提高了 09:37 机器人上有三个指标: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交互,像人一样行动 14:51 做产品追求的不是做成,不出错是最难的 23:51 Agent这个词过热了 30:39 Agent杀死了工具的传统图形界面 37:08 很多时候不是你越有技术越值钱 48:43 用户行为一旦形成,他就不会去改变路径 59:05 没有一个大模型是全能的 62:15 ToC应用今年机会很多 68:24 双足机器人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不了一个产业 76:40 AI一体机没有意义,它只是缓解AI焦虑的一种方式 85:56 硅谷现在AI的生态,我们创业者还是很缺乏的 89:39 海外的商家很在乎彼此的信任 91:09 回望GhatGPT时刻,哪些判断是需要修正的?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备注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李开复,一起聊聊他面对AI转型的看法。 当下,大模型与 AI 应用的落地浪潮正席卷而来。今天,我们走近一家在 AI 应用赛道极具辨识度的企业 —— 零一万物。 它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一直走在AI研究的前沿,同时也是躬身入局的创业者。 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颇具突破性:从基础模型研发及时转向,锚定 To B 领域推出 “万智” 平台,在开源模型与企业需求间搭建桥梁,既聚焦 Agent 技术的场景落地,又以 “共创” 模式助力传统企业 AI 转型,商业化路径务实且清晰。 这些战略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判断?从学术研究到投资布局,再到亲掌企业,李开复博士的经历如何塑造着零一万物的基因? 接下来,就让我们对话李开复博士,一同探讨今年AI发展的大的趋势。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李开复(零一万物创始人、CEO) 时间轴: 02:28 开源更容易产生一个快速的生态系统 07:59 我觉得open AI做一件事情,就像苹果做一件事情一样,全世界都会看到听到 10:00 对一个客户来说,一个所谓的通用Agent还是非常难去商业化的 14:21 MCP协议还是非常重要的 19:33 我比较乐观,是因为我觉得Agent它带来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21:09 一个创业公司如果要投入基础模型,那就要确定他能做的比别人好,而且一定要做的比开源好 30:41 我们懂模型,可以调模型,可以用我们模型的知识把应用做的更好 36:39 我们的整个界面应该用自然语言委托式的要求和指令 47:17 今天我们和这些灯塔客户的共创,其实是彼此在学习 70:06 只要模型公司想继续卖模型或者是开源模型,那我们总是有机会去包装的 72:42 万智其实是一个开发平台 76:34 比较确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人和AI的分工 81:23 我们对AI的认知一定不要停留在行业的标准认知上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沈映春,一起畅想低空经济的未来。 试想一下,出门时,我们可以打个“飞的”,而不只是打车。这并非只停留在动漫特效和人们的想象之中,而是沈映春坚定看好的通勤日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不管是私人飞行还是商务飞行,都将是低空经济发挥市场潜力的应用场景。 沈映春是航空领域知名学者。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长期研究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她的新书《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深度剖析了低空经济及产业链。 自2023年“低空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已走过发展元年。从上游的研发制造到下游的应用服务,产业链多环节渐成生态,共同竞逐“天空之城”。在AI等技术加持下,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也与物流、农业、建筑、巡检、文旅等产业紧密结合,迎来应用爆发期。 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痛点?学界、企业与政策、资本如何协同?备受市场关注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视为低空经济最有潜力的领域,目前入局者甚至“跨界者”众多,竞争激烈,企业如何应对“淘汰赛”,应用场景和发展路径如何拓展……针对这些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沈映春给出了她的观察和建议。 本期嘉宾: 主持:李艳艳(《中国企业家》杂志 主笔) 嘉宾:沈映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 时间轴: 01:21 做企业和做科研有什么不同 06:15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到哪一步了 09:07 低空经济发展的2个痛点 18:24 如何避免低空经济陷入内卷 28:45 未来空中也会设置红绿灯吗 35:10 低空经济发展早期社会资本不太可能进来 40:59 小鹏等新能源车企押注低空经济风险如何 55:57 未来3~5年,低空经济商业化的爆发点在哪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到两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做客《中国企业家》小宇宙,带着他的新书《效率为王》,一起分享了他对效率的理解,同时也希望给广大创业者“当头一棒”。即便是在当下的AI浪潮里,卫哲仍直言,永远不会单纯被科学技术打动,他的投资主张仍然是效率第一,效率为王。今年是卫哲发起成立嘉御资本的第15年,15年间,卫哲带领嘉御资本主导了多个成功投资案例,尤其在新消费、跨境电商、科技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 嘉宾:卫哲(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主持:李艳艳(《中国企业家》杂志 主笔) 时间轴: 03:53 我理解的“效率” 11:11 90后、00后是“爱一行,干一行” 14:18 大模型战争中关键是“用得起” 16:47 团队中学会“搭班子”很重要 19:05 大模型时代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很重要 20:32 存量时代里企业的生存路径有不同吗? 23:29 押注出海是必然的决策 25:04 国外的落后产业就应该被中国供应链淘汰 30:12 看重泡泡玛特和安克创新的原因 38:48 我向医疗方面投资转型的原因 41:08 嘉御资本15年沉淀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44:03 我的“三个预测” 47:03 打动我的科技公司一定是效率极强的 48:01 如果对我有一个标签,或者只有一个标签,老师就很好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备注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这是一档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播客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头部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学者,以鲜活案例解读商业背后的本质与逻辑,或者邀请懂行的业界观察者,聊聊有温度的商业故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杨国安,一起聊聊如何解读AI时代的组织能力。 企业工作流正在被AI深刻变革。在互联网公司,传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前端、后端、设计、发布、用户增长、运营等环节。但未来,可能不需要这么多岗位了。 这股浪潮也延伸至企业管理学界,随着AI能力增强,Agent将以数字员工的形态存在于企业业务流程之中。它可能会逐渐从工具角色转向和人相似,甚至组织者的角色,企业CEO和创始人该怎么处理人与数字员工的关系?在企业组织能力上,应当如何将数字员工纳入管理? 面对大模型与AI浪潮,杨国安觉得企业管理理论又到了变革的时候。今年9月,他出版《组织能力的杨三角》第三版,马化腾、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等企业家为之写了推荐语。 如何解读AI时代的组织能力?杨国安将其总结为数智创新时代。 本期嘉宾: 主持: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 副总编辑) 嘉宾:杨国安(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腾讯青腾教务长) 时间轴: 05:06 科技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 09:18 要专注在自己强势的业务 13:20 科技为王,就是要掌握AI这个的机遇 19:33 有一些行业是你要有AI才有机会做这行业,你要掌握这个机会,我们叫AI产品化 25:51 AI能力的升级者、推动者,我们叫桥梁型人才 35:44 创始人他必须能够洞彻理解这个趋势,他不一定是个AI专才,但是他要学,要懂 41:38 其实很多时候下面的员工比老板看的更准 45:54 所以我自己理解的组织能力的方法论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体检 49:15 快速成长的企业,成熟的企业跟初创企业,衰退的企业,组织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 55:59 我觉得创业者自身的理念和信念很重要 更多精彩商业故事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小宇宙播客何时更新,想看什么精彩内容?快扫码添加中企小客服并备注小宇宙听友群,一起友好交流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