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多久才可以释怀呢? 这段时间听了几个释怀、解放和重启的故事,开头首先要恭喜一位朋友&忠实听众从有毒的+1环境中解放! 祝你带着重整的心情,长长久久地越来越好! 我在想,人无法释怀,应该是一种Status Quo Bias(现状偏差)的行为偏差,在投资行为心理学中指的是:投资者在面临变化时由于顾虑、害怕、懒惰、认知不清等原因选择保持现状,不做出应有的行动。 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对于自我的评价出现了问题,内心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却又在不断地missing out中悔过,不断重复中无法释怀。 错误的评价体系: * 客户对我的评价- 如今释怀 * +1对我的评价- 如今客观 * 另一半的伤害- 走出迷茫 * 他人对我的评价- 还在努力中 真的释怀了么? * 不要看轻自己,认同自己的价值 * 即使必须和这样的人再打交道,战术应对战略淡化,淡化记忆中的窘迫和抵触 * 时间可以治愈,但仅为忘记 * 从头再来的机会,永远是自己给的 * 消极应对是下策,脱敏治疗,加强内心的壳 * 过不去的是很多事情都为遗憾,而遗憾是长留的 释怀的三重障碍: 1. 时间陷阱 * 表面治愈:记忆淡化 * 深层未愈:生理性抵触 2. 认知扭曲 * 过度归因:将环境问题内化为自我 * 价值绑定:用单一评价体系定义自我 3. 行动瘫痪 * 消极应对 * 战略模糊 我们如何释怀? 1. 价值重构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剥离环境滤镜:“跳出现场看人” 2. 创伤转化 * 过程导向的接纳 * 势能换动能 3. 主动创造 * 自我赋权:真正的机会是自己给的 * 多多尝试 释怀的时长因人而异,但核心在于:当你能用第三视角审视创伤,同时不否定当时的痛苦,便是释怀的开始。 BGM: Before it Gets Dark
追,我们总是在你追我赶。 是跟自己赛马博弈,还是在和谁较一个高低? 追,这一期也是我一个多月未更新的追平进度,也是站在三十多岁人生下一个关键选择的我向前踏一步还是保持原地的选择讨论。 * “我们应该好好研究32岁的人” * 26年了,我们还能拿到24年的奖金嘛? * 关于“意义”的变迁 * 十一高加索三国旅行回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人的交际 * 2场跳舞、婚礼、葬礼;与格鲁吉亚小孩哥的交流;格俄纪念碑的峡谷和卡兹别克的雪山;和同行的小姑娘与她妈妈,晚上在山里找bar喝酒…… * 竞争:首次夫妻之间微妙竞争感? * “我想开了,源于我对别人没有要求了”
沉默是权力结构的共谋,而普通人的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 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显而易见却被集体忽视的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由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撰写,被詹青云在播客中多次引用。它揭示了集体沉默如何成为系统性问题的温床,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策略。 乍一看,这本书探讨社会现象,其实是在教导如何在权力结构中保持清醒和发声的智慧,更狭义的,是告诉你如何在一个集体中、职场中、生活中进行选择。 00:02找不同 & 循环观察类恐怖游戏(Loop-observation horror/ anomaly detection puzzle):生死攸关、打破循环,所以必须指出,但生活一样吗? 05:52 普通人不要做轻易指出“房间里的大象”:不是噤声,而是把握尺度 - 房间大象:合谋的集体沉默,集体意识,不同的内心声音 07:34“不要指出”的声音: -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为何没有人解决:有果必有因,如果拿的钱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则三思 - 指出这个问题,这就是你的问题 - 如果衡量自身能力无法解决,就不要提出 10:26 《房间里的大象》:权力结构与集体沉默的共谋。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通过观察组织真实规则选择应对策略 15:04 “要指出”的声音: - 指出解决不了的大象,无解的题面,完美的原因 - 如果你被分的工作正好就是骑在你身上的这头大象呢?(现状) 16:08 指出来的好处: 不表达,边缘化,实际你确实有思考,挣扎。但冰山的主体是以下这些问题: -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链条 - 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如何和他产生联系 - 我的声量是否足够?我的能力是否可以协调? 20:35 能解决,如何解决: - 如何向上反馈?何时,怎样的契机向你的+1,是否要包含进来更多人解决问题? - 找这些环节的谁?借力打力 - 反馈是第一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8:47 自我保护出发点:换种方式(表达的技巧- 矛盾对外转移- 客户诉求,方案罗列,链条说清楚,比如说客户出发点,一切以业务为首要) 35:51 房间内做自我隔离:但不要完全剥离(情绪隔离久了就会成为孤岛)
不知道大家上周日有观看月全食吗?我好困,但还是抱着“看吧,再不看就是几年后”的心情搬出来折叠椅到阳台看了大半程。 看到夜空的瞬间,如此热爱星空的我惊觉自己已经好久没有抬头望天了。 好像这点念想被我抛弃了一样。 好巧不巧,最近我跟好多朋友关于“退休”、“躺平”、“休息”、“坚持”展开了场场对话。 就让我们从这场星空大赏开始,谈开去。 * 这次月全食:太久没有看星空 以至于半夜醒来甚至会觉得外面月光亮的刺眼 * 十年前支教的星空: 雨季难得的晴天 半山腰的广场 村长拿了个山下小河里面冰的西瓜 劈开了给我们 我们搬着木条椅 一人一条 吃完了西瓜拍着肚皮瘫着 对照着星团胡乱地猜星座 没有时间概念 只有激动与欣赏 古人的对影成三人 没有光污染的山里 月光是可以够用的 * 人心境变了,连看到的事物也会出现变化 * 人生无意义吗?意义可能在于欣赏随机与自然的无序 * “我就这点念想了”:对话围绕着逃离 有点无可奈何 不认命中带着点叛逆又带着点怂逼 不要觉得这是很消极的对话 恰恰这是还在追寻生命力的对话: 1. 同业:“我就这点念想了” 2. 朋友:“我觉得我活到明天的念想就在于等待大师算命结果了” 3. 同兵荒马乱的战友:“那里可以干到退休吗” 4. 前同事:“我只想提前退休,结果发现退休之后的生活比上班忙碌” 希望影响的结束并不一定代表工作状态的结束,而是心态调整的开始。 要坚持自己的念想啊! BGM:The Past
明天就是万众瞩目的日子,这个日子不仅是宏观层面意义重大,对于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关键节点。 一段时间过去,相信不管你是有所参与,还是有点踏空,抑或是节奏正确与否,都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今天就来讲一讲风险偏好:分散风险和一把梭哈各自的毒药和解药在哪里呢? * 我的风险偏好:加权风偏估计就是个-R3 * 源自何处?板块分化+市场调教 ——理解你的风险偏好 * 在某个固定的风偏基线上选择你的目标收益和基准:我并不甘心拿到R3收益 * 踏空:极度激进或者极度保守人的毒药 * 折腾:入市的时点总是差强人意 * 我的投资习惯:小幅看涨,趋势温和,不会大举进入 * 弊端:因为资产不重导致没有逃顶意识 周三涨是预期内的,但是后续呢?这个就要看上面怎么理解资本市场传达的意义: 1. 国运、耀我国威- 周三upup 2. 刺激消费- 下半年行情有延续性 3. You will get your turn - 短期可能也有演绎但可能轮动 风险偏好低一点并不可怕。 下一步又是怎样呢?接下来几日再来回顾。
这两周好忙,忙在两个主线: 一个是我在搞事业!我在争取,在思考,也因此大病一场。 这是我的中二病、强迫症和贪欲/野心,我承认,我也在承受它的后果。 另一个就是我在参与近期的市场,我在浸淫,我在体验,我没有踏空。 这周三到周五,市场一双无形的手以一个与以往丝毫不同的节奏展开,市场静待下周三。 但作为从业者,我也在这个市场近期奇特的节奏中摇摆,这是内观的新方面,也是我想跟你们分享的东西。 这是我的不甘心、不信邪和贪念/欲望,我承认,我也会承受它的果实。 步入30,人在每个十年都经历着不同的“贪”,今天我们来聊聊它。 欢迎留言,夏夜愉快~
最近参与股票市场或者基金市场的你是不是心情还不错 今天来跟大家聊聊我观察下的市场、同业、朋友、新闻中一些些边际变化 希望大家能少点踏空的焦虑 在浪头冲破头顶的时候关注脚下 做好仓位管理,在退潮中找好退路,安全到岸!
给大家分享一则新鲜出炉的职场撕逼。 我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确认直接辐射范围内,也被点了名。 这场经典且生动的撕逼下,包含了烂人的几个套路: 虎视眈眈、昭然若揭、内部挑拨、人格打压、道德制高点占领、制造恐慌、假惺惺、破防指责、唯结果论…… 其实我相信你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如有雷同,纯属雷同!因为职场中就是会有烂人的存在。 运运动,别走心。 Shake the 烂人 off啦!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动“,是”促使其成长“。爱与努力是不可分的。” 我不知道你是否经历过努力的辜负,我相信每一个奋起努力的人都经历过失望、萎靡和无法重振精神。这种感觉很难形容,这股劲风像是打霜的季节,每隔一阵突如其来,打弯了你曾经笔挺的身躯,你不疑的精神,这股怀疑的矛头就这样冲向了自己。 可能在一场一场的被质疑、想要面面俱到、级别压制、负反馈的循环中,太多不可控的事情让你开始自我怀疑,开始变成那个失去棱角的自己……但我想告诉你…… 04:05 面对习惯性质疑人格的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21:05 动物性格测试:请成为一头猎豹,学会更强的捕猎技巧 www.arealme.com 33:30 成为黑马:拨去闲言,是历经千险万难的自己,“够一够摘桃子” 42:38 “不要躺平”:语义请不要缩圈,在自己的追求中不要躺平 46:19 懂得复盘幸福:人类天生向往美好,从具体的小事中获得幸福 49:14 “从地球手中夺取生活”:也重新夺回自我 偶尔温良谦恭,审时度势:但请内心坚如磐石,像猎豹一样出击。
最近开悟了又一个新奇的爱好,中年少女开始盘串儿了!! 00:10 我的盘串觉醒时刻 * 偶然接触手串的契机:爱屋及乌的入坑,却发现入坑也是蓄谋已久有迹可循 * 极简主义审美 vs极繁主义的饰品偏好:从小的闪闪镶钻的手表、红绳玉佛、明快发箍到长大的时代的眼泪的手链…… * 不经意间栽培的成就感:入手了百香梓、金刚菩提、星月菩提、屁桃猴头、凤眼菩提 * 从“不理解”到“真香”的心态转变:给了我与爸妈新的共同语言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爱上盘串? 14:40 文玩手串材质与由来的快乐叭叭分享(参考书籍《文玩手串的材质、收藏与把玩》): * 木质类:黄花梨木(糠格与油格)、紫檀(金星紫檀、牛毛紫檀、鸡血紫檀)、金丝楠、沉香(生结与熟结)、奇楠的“慢养”哲学 * 子核类:星月、金刚、凤眼的修行象征 * 宝石类:蜜蜡/绿松石的审美与保值性 * 稀缺性、文化寓意与市场趋势 50:55 基因觉醒:盘串背后的集体心理 * 平静需求:对抗碎片化时代的焦虑,聚焦指尖的“心流体验” * 长期主义:包浆的隐喻——时间看得见的回报 * 修行文化:佛教七宝与当代人的精神减压 * 个性化表达:手串作为“低调的社交货币”、DIY的审美表达 想知道你的第一串手串是什么呢?相信你也觉醒过类似基因! 希望我们都早日收获自己日积月累盘完下的包浆!
🎧 本期你将听到 * 关于向前奋力奔突还是回收张望的讨论 * 展览速览:四行仓库旁的小洋楼里,两个时空如何重叠 *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沉浸体验 滑梯、雨夜、白天鹅船:90年代公园的数字残骸 选择回到过去,还是冲向未来? * 马丁·帕尔中国首展「11个关键词」 高饱和的黑色幽默:暴雨中的下午茶、晒伤的皮肤、过时的泳衣 1985年的中国与2000年的自拍,被同一束闪光灯凝固 📌 展览信息 *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 地点:上海四行仓库旁·影像艺术中心1F 展期:即日起–2025.09.30 * 马丁·帕尔:简明扼要 地点:影像艺术中心2-4F 展期:即日起–2025.10.15 🖼️ 本期提到的关键作品 *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装置:像素风滑梯、雨幕投影 * 马丁·帕尔摄影系列 《最后的度假胜地》(1983-85) 《坏天气》(1982) 《常识》(1995-99) 《中国系列》(1985 & 1998) 一些照片dump:
最近有一件上头的事情。 我打开了追剧的阀门,从《书卷一梦》中七皇子南珩,到《折腰》的魏邵,再到背靠3000万粉丝冲进娱乐圈的刘宇宁,我在深扒这些人物、角色和这位聚光灯下的演员的成长之路下,我持续的开始了上头之旅。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纸片人”呢? 本期核心内容概览 一、引子:一场因剧而起的 “心动” 00:30 * 《书卷一梦》:因 “离奇名场面” 开启的追剧之旅,意外被刘宇宁饰演的七皇子南珩打动 * 南珩的割裂人设 :在权谋中挣扎的七皇子,化身侠客自由坦荡的离十六呐喊 “命运的执笔者应是自己” * 演员塑造:刘宇宁五官轮廓如刀刻,眉骨锋利如断刃,锋利轮廓与脆弱感的反差 * 延伸:因角色关注演员其他作品并关联到演员成长经历,内化为更立体的 “理想形象” 二、为何我们会爱上 “纸片人”? 09:30 1. 稳定生活里的 “情感留白”:需要轻盈的寄托成年人的 “身份枷锁”:三十多岁的圆满生活伴随责任,现实感沉重,少有机会 “为自己的情绪活着” 虚拟形象的 “安全出口”:无需负责、没有现实摩擦,单纯被角色特质打动,是紧绷生活的 “透气口”,让人暂时回归纯粹心动的自己 联想:从早年穿越小说(如《跨过千年来爱你》《终难忘》)到如今的剧集,人们对 “极致情感与经历” 的向往,源于对平淡生活中 “激情与超脱” 的隐秘渴望 我初中时候还在晋江写过穿越小说! 2. 对 “理想自我” 的悄悄回望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二十多岁追赶现实标准,三十多岁站稳脚跟后,更易察觉内心对未实现特质的向往 角色是 “镜子”:喜欢勇敢的角色,可能源于现实中习惯稳妥;被通透的角色打动,或许是渴望活得更舒展。例如,羡慕角色的 “杀伐果断”,恰是对自身 “内耗” 的反思 借角色自观:从欣赏的特质(如边塞诗中将军的家国情怀与魄力),窥见内心对 “纯粹生命力” 的坚守 3. 虚拟形象的 “完美适配性”:满足理想化需求现实关系的 “不完美常态”:伴侣的粗心、生活的琐碎是真实的温暖,但人天生向往 “纯粹美好” 虚拟角色的 “筛选性美好”:种理想化不是嫌弃现实,而是对 “极致美好” 的本能追逐 4. 对 “故事感” 的渴望:内心年轻的证明生活的 “轨道化”:从冒险走向规律,而故事(剧集、游戏等)中的冲突、成长、遗憾,能唤醒对 “生命力” 的感知 爱角色,也爱 “故事世界”:角色的成长线、跨越困境的坚持,像镜子照见自身过往或向往的可能性,是对 “生活丰富性” 的持续渴望 三、如何与这份 “喜欢” 共处? 32:55 1. 允许自己喜欢,卸下 “该不该” 的评判情感无年龄与高低之分,喜欢虚拟形象如同欣赏晚霞、繁花,是本能的快乐,无需 “合理化” 享受纯粹的心动,减少内心拉扯 2. 将 “喜欢” 转化为滋养自身的能量从角色特质中汲取力量:融入生活态度的调整 不是模仿角色,而是借这份心动唤醒自身的生命力 3. 清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不必割裂允许 “双重情感空间”:现实的踏实和虚拟的轻盈,完全可以各安其位 4. 用 “喜欢” 为生活加点仪式感用具体小事放大快乐:去听一场他的演唱会吧!去get一个他的同款吧! 5. 在现实关系中 “落地”:体验双向互动的温暖虚拟关系是 “单向输出”,现实关系的核心是 “双向流动”:在包容与被需要中感受真实温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