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4 人,你要多久可以释怀?

得劲儿

人要多久才可以释怀呢? 这段时间听了几个释怀、解放和重启的故事,开头首先要恭喜一位朋友&忠实听众从有毒的+1环境中解放! 祝你带着重整的心情,长长久久地越来越好! 我在想,人无法释怀,应该是一种Status Quo Bias(现状偏差)的行为偏差,在投资行为心理学中指的是:投资者在面临变化时由于顾虑、害怕、懒惰、认知不清等原因选择保持现状,不做出应有的行动。 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对于自我的评价出现了问题,内心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却又在不断地missing out中悔过,不断重复中无法释怀。 错误的评价体系: * 客户对我的评价- 如今释怀 * +1对我的评价- 如今客观 * 另一半的伤害- 走出迷茫 * 他人对我的评价- 还在努力中 真的释怀了么? * 不要看轻自己,认同自己的价值 * 即使必须和这样的人再打交道,战术应对战略淡化,淡化记忆中的窘迫和抵触 * 时间可以治愈,但仅为忘记 * 从头再来的机会,永远是自己给的 * 消极应对是下策,脱敏治疗,加强内心的壳 * 过不去的是很多事情都为遗憾,而遗憾是长留的 释怀的三重障碍: 1. ‌时间陷阱‌ * 表面治愈:记忆淡化 * 深层未愈:生理性抵触 2. ‌认知扭曲‌ * 过度归因:将环境问题内化为自我 * 价值绑定:用单一评价体系定义自我 3. ‌行动瘫痪‌ * 消极应对 * 战略模糊 我们如何释怀? 1. ‌价值重构‌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剥离环境滤镜:“跳出现场看人” 2. ‌创伤转化‌ * 过程导向的接纳 * 势能换动能 3. ‌主动创造‌ * 自我赋权:真正的机会是自己给的 * 多多尝试 释怀的时长因人而异,但核心在于:‌当你能用第三视角审视创伤,同时不否定当时的痛苦,便是释怀的开始‌。 BGM: Before it Gets Dark

59分钟
57
14小时前

Vol.18 房间里的大象:是否要做显而易见异常的“吹哨人”

得劲儿

沉默是权力结构的共谋,而普通人的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 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显而易见却被集体忽视的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由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撰写,被詹青云在播客中多次引用。它揭示了集体沉默如何成为系统性问题的温床,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策略。 乍一看,这本书探讨社会现象,其实是在教导如何在权力结构中保持清醒和发声的智慧,更狭义的,是告诉你如何在一个集体中、职场中、生活中进行选择。 00:02找不同 & 循环观察类恐怖游戏(Loop-observation horror/ anomaly detection puzzle):生死攸关、打破循环,所以必须指出,但生活一样吗? 05:52 普通人不要做轻易指出“房间里的大象”:不是噤声,而是把握尺度 - 房间大象:合谋的集体沉默,集体意识,不同的内心声音 07:34“不要指出”的声音: -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为何没有人解决:有果必有因,如果拿的钱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则三思 - 指出这个问题,这就是你的问题 - 如果衡量自身能力无法解决,就不要提出 10:26 《房间里的大象》:权力结构与集体沉默的共谋。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通过观察组织真实规则选择应对策略 15:04 “要指出”的声音: - 指出解决不了的大象,无解的题面,完美的原因 - 如果你被分的工作正好就是骑在你身上的这头大象呢?(现状) 16:08 指出来的好处: 不表达,边缘化,实际你确实有思考,挣扎。但冰山的主体是以下这些问题: -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链条 - 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如何和他产生联系 - 我的声量是否足够?我的能力是否可以协调? 20:35 能解决,如何解决: - 如何向上反馈?何时,怎样的契机向你的+1,是否要包含进来更多人解决问题? - 找这些环节的谁?借力打力 - 反馈是第一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8:47 自我保护出发点:换种方式(表达的技巧- 矛盾对外转移- 客户诉求,方案罗列,链条说清楚,比如说客户出发点,一切以业务为首要) 35:51 房间内做自我隔离:但不要完全剥离(情绪隔离久了就会成为孤岛)

38分钟
99+
1周前

Vol.32 “我就这点念想了”:关于退休、休息、躺平与坚持的几场对话

得劲儿

不知道大家上周日有观看月全食吗?我好困,但还是抱着“看吧,再不看就是几年后”的心情搬出来折叠椅到阳台看了大半程。 看到夜空的瞬间,如此热爱星空的我惊觉自己已经好久没有抬头望天了。 好像这点念想被我抛弃了一样。 好巧不巧,最近我跟好多朋友关于“退休”、“躺平”、“休息”、“坚持”展开了场场对话。 就让我们从这场星空大赏开始,谈开去。 * 这次月全食:太久没有看星空 以至于半夜醒来甚至会觉得外面月光亮的刺眼 * 十年前支教的星空: 雨季难得的晴天 半山腰的广场 村长拿了个山下小河里面冰的西瓜 劈开了给我们 我们搬着木条椅 一人一条 吃完了西瓜拍着肚皮瘫着 对照着星团胡乱地猜星座 没有时间概念 只有激动与欣赏 古人的对影成三人 没有光污染的山里 月光是可以够用的 * 人心境变了,连看到的事物也会出现变化 * 人生无意义吗?意义可能在于欣赏随机与自然的无序 * “我就这点念想了”:对话围绕着逃离 有点无可奈何 不认命中带着点叛逆又带着点怂逼 不要觉得这是很消极的对话 恰恰这是还在追寻生命力的对话: 1. 同业:“我就这点念想了” 2. 朋友:“我觉得我活到明天的念想就在于等待大师算命结果了” 3. 同兵荒马乱的战友:“那里可以干到退休吗” 4. 前同事:“我只想提前退休,结果发现退休之后的生活比上班忙碌” 希望影响的结束并不一定代表工作状态的结束,而是心态调整的开始。 要坚持自己的念想啊! BGM:The Past

50分钟
76
2个月前

Vol.26 中年少女DNA觉醒之“突然开始盘串”:是修行、慢养、还是另一场消费主义?

得劲儿

最近开悟了又一个新奇的爱好,中年少女开始盘串儿了!! 00:10 我的盘串觉醒时刻 * 偶然接触手串的契机:爱屋及乌的入坑,却发现入坑也是蓄谋已久有迹可循 * 极简主义审美 vs极繁主义的饰品偏好:从小的闪闪镶钻的手表、红绳玉佛、明快发箍到长大的时代的眼泪的手链…… * 不经意间栽培的成就感:入手了百香梓、金刚菩提、星月菩提、屁桃猴头、凤眼菩提 * 从“不理解”到“真香”的心态转变:给了我与爸妈新的共同语言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爱上盘串? 14:40 文玩手串材质与由来的快乐叭叭分享(参考书籍《文玩手串的材质、收藏与把玩》): * 木质类:黄花梨木(糠格与油格)、紫檀(金星紫檀、牛毛紫檀、鸡血紫檀)、金丝楠、沉香(生结与熟结)、奇楠的“慢养”哲学 * 子核类:星月、金刚、凤眼的修行象征 * 宝石类:蜜蜡/绿松石的审美与保值性 * 稀缺性、文化寓意与市场趋势 50:55 基因觉醒:盘串背后的集体心理 * 平静需求:对抗碎片化时代的焦虑,聚焦指尖的“心流体验” * 长期主义:包浆的隐喻——时间看得见的回报 * 修行文化:佛教七宝与当代人的精神减压 * 个性化表达:手串作为“低调的社交货币”、DIY的审美表达 想知道你的第一串手串是什么呢?相信你也觉醒过类似基因! 希望我们都早日收获自己日积月累盘完下的包浆!

61分钟
99+
3个月前

Vol.24 爱上“纸片人”:稳定生活里的情感留白,是对理想自我的悄悄回望

得劲儿

最近有一件上头的事情。 我打开了追剧的阀门,从《书卷一梦》中七皇子南珩,到《折腰》的魏邵,再到背靠3000万粉丝冲进娱乐圈的刘宇宁,我在深扒这些人物、角色和这位聚光灯下的演员的成长之路下,我持续的开始了上头之旅。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纸片人”呢? 本期核心内容概览 一、引子:一场因剧而起的 “心动” 00:30 * 《书卷一梦》:因 “离奇名场面” 开启的追剧之旅,意外被刘宇宁饰演的七皇子南珩打动 * 南珩的割裂人设 :在权谋中挣扎的七皇子,化身侠客自由坦荡的离十六呐喊 “命运的执笔者应是自己” * 演员塑造:刘宇宁五官轮廓如刀刻‌,眉骨锋利如断刃,锋利轮廓与脆弱感的反差 * 延伸:因角色关注演员其他作品并关联到演员成长经历,内化为更立体的 “理想形象” 二、为何我们会爱上 “纸片人”? 09:30 1. 稳定生活里的 “情感留白”:需要轻盈的寄托成年人的 “身份枷锁”:三十多岁的圆满生活伴随责任,现实感沉重,少有机会 “为自己的情绪活着” 虚拟形象的 “安全出口”:无需负责、没有现实摩擦,单纯被角色特质打动,是紧绷生活的 “透气口”,让人暂时回归纯粹心动的自己 联想:从早年穿越小说(如《跨过千年来爱你》《终难忘》)到如今的剧集,人们对 “极致情感与经历” 的向往,源于对平淡生活中 “激情与超脱” 的隐秘渴望 我初中时候还在晋江写过穿越小说! 2. 对 “理想自我” 的悄悄回望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二十多岁追赶现实标准,三十多岁站稳脚跟后,更易察觉内心对未实现特质的向往 角色是 “镜子”:喜欢勇敢的角色,可能源于现实中习惯稳妥;被通透的角色打动,或许是渴望活得更舒展。例如,羡慕角色的 “杀伐果断”,恰是对自身 “内耗” 的反思 借角色自观:从欣赏的特质(如边塞诗中将军的家国情怀与魄力),窥见内心对 “纯粹生命力” 的坚守 3. 虚拟形象的 “完美适配性”:满足理想化需求现实关系的 “不完美常态”:伴侣的粗心、生活的琐碎是真实的温暖,但人天生向往 “纯粹美好” 虚拟角色的 “筛选性美好”:种理想化不是嫌弃现实,而是对 “极致美好” 的本能追逐 4. 对 “故事感” 的渴望:内心年轻的证明生活的 “轨道化”:从冒险走向规律,而故事(剧集、游戏等)中的冲突、成长、遗憾,能唤醒对 “生命力” 的感知 爱角色,也爱 “故事世界”:角色的成长线、跨越困境的坚持,像镜子照见自身过往或向往的可能性,是对 “生活丰富性” 的持续渴望 三、如何与这份 “喜欢” 共处? 32:55 1. 允许自己喜欢,卸下 “该不该” 的评判情感无年龄与高低之分,喜欢虚拟形象如同欣赏晚霞、繁花,是本能的快乐,无需 “合理化” 享受纯粹的心动,减少内心拉扯 2. 将 “喜欢” 转化为滋养自身的能量从角色特质中汲取力量:融入生活态度的调整 不是模仿角色,而是借这份心动唤醒自身的生命力 3. 清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不必割裂允许 “双重情感空间”:现实的踏实和虚拟的轻盈,完全可以各安其位 4. 用 “喜欢” 为生活加点仪式感用具体小事放大快乐:去听一场他的演唱会吧!去get一个他的同款吧! 5. 在现实关系中 “落地”:体验双向互动的温暖虚拟关系是 “单向输出”,现实关系的核心是 “双向流动”:在包容与被需要中感受真实温暖

42分钟
99+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