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看不见的她:女性劳动者画像”系列的第二篇报道,让我们走进了保洁阿姨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足够细心的人,可以观察一下每个公司下班后的洗手间。 当一个公共区域的保洁阿姨下班之后,这片区域不出半个小时就会一片狼藉。 即便是在一栋精英云集、学历985起跳的写字楼里,没有这群劳动者的维护,厕所也会卫生纸横飞,尿渍满地。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基层劳动的意义:他们的存在是隐形的,似乎都长着相似的脸。然而,一旦他们不存在,高速前进的社会将会瞬间瓦解。 在这一捧沉默的螺丝钉里,这群基层女性被叫做“阿姨”。 虽然保洁阿姨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挣着不同的钱,但她们身上有极为相似的特点—— 那就是她们无法忍受空闲,出售一切可以支配利用的时间,换取或多或少的酬劳,然后开始异常漫长又艰苦地攒钱。 她们攒钱要么为了养老,要么为了留给孩子,要么为了家庭。许多保洁阿姨家里不止有一个孩子,如果生了儿子,她们的负担自然而然就会变成了“给儿子攒彩礼钱”,背后隐形的鞭子挥舞得更加用力。在她们身上能看到高度浓缩的东亚性:勤劳,吃苦,认命,不抱怨,密集地劳动。 超一线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打工基地,这里汇集了天南海北谋生的人。写字楼里,高学历年轻人在打工,服务这些钻进电脑里的年轻人的保洁员也在打工,我们共处在同温层之中,却仍然很难有机会展开对话。 而城市留给“阿姨们”的空间和时间也在缓慢压缩。 这一位位平凡的劳动者,又是多少人生活的缩影呢?听到最后,你是否也会意识到基层劳动者的意义?
在3月初的一场沟通会上,当被问及蔚来会不会降价时,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说道:“如果只是单纯的降车价,未免显得有些太缺乏技术含量了。” 在此之前,包括比亚迪、小鹏、极氪、腾势等主打电动汽车的车企,已经纷纷发布了直接的降价方案。而蔚来仅对于2023款现车推出了“终端优惠”,但具体优惠额度并没有公开放出,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 3月14日,蔚来才发布了新的BaaS电池租用服务政策。其中,蔚来体系内两种规格的电池包价格进行了下调。针对老车主,该公司也提供了用于购买新车时,可抵扣车价的礼券。总而言之,蔚来通过调整电池租用的服务费,来引导更多用户使用BaaS方案。这样,在用户上车时,车价就能大幅降低7万或12.8万元,变相降价了属于。 相比较其他车企简单直给的促销,蔚来自打成立以来的数次“官降”,全部都是以各类旗号为“遮掩”进行的。就在这一次电池租用服务费的价格调整后,有网友调侃:“蔚来好像又在算计人了!” 对于蔚来总是绕着弯儿“降价”,你怎么看呢?评论区聊聊。
所有人都曾年轻,但年轻人不曾老过。在这个避忌衰老与死亡的国度,“老后”如同一只黑盒。 老后究竟是怎样的滋味?现在如何做,才能在未来养好老?这是写给年轻人的系列老年报道。 欢迎翻开《老后说明书》,今天我们来聊“适老化改造”。 在豆瓣小组【"适老化改造"促进会】里,已经有37045个尚未步入老年的组员已经开始为将来操心。 他们自称“未来的老人”,担心当自己或父母老去时,遭遇当下老年人所面临的相同困境。因此他们希望“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改造成一个老年人也能够安全、幸福地度过余生的世界”。而实现这一愿望的起点,就是“家的适老化改造”。 所谓适老化改造,就是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行动特点,对不适宜其生活的旧起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它繁杂而琐细,看起来没啥了不起,但这些对老人十分重要的细节,却常常被遗忘与忽略。 你会选择在年轻时就去着手准备一个适老化的家吗?进行适老化改造,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呢?评论区聊聊。
3 月 20 日港股盘后,腾讯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2023 年腾讯收入同比增长 10% ,达 6090 亿元,非国际会计准则净利润 1576.9 亿元,同比增长 36%。 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7.1% ,达 1551.96 亿元,净利润270.25 亿元,较上年同期骤降 74%——需要说明的是,去年同期腾讯因出售美团股票带来千亿收益,所以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但环比第三季度依然下降 24%。 由此可见,虽然腾讯 2023 年业绩相比 2022 年在强势反弹,但仍未完全走出外界承压的困境。 当下,外界分析视频号很容易限于腾讯“电商梦”的延续,其实视频号最直接拉动的,反而是广告业务。 腾讯广告业务在 2022 年表现低迷,但 2023 年视频号成为“全村的希望”后,腾讯广告收入逆势超千亿,达 1015 亿元,增速达 23%,而这背后,视频号、小程序游戏广告分成是带来增量的两大“功臣”。 而腾讯既有被马化腾视作“全村希望”的视频号,也有表现欠佳的“老将”——如影响腾讯基本面和估值的游戏业务。 腾讯在整个 2023 年,增值服务收入达 2984 亿元,营收占比近半;其中,游戏业务全年进账 1799 亿元,同比增长 5.4%,前三个季度只是增长疲软,在第四季度,游戏营收则同比下滑 2% ,仅 409 亿,环比骤降 11%。 即便腾讯在有意淡化对游戏的依赖,比如 2023年第四季度 游戏占总营收比重降至约 26% 的新低,但腾讯当初最有锋芒的业务团队为何成了一支不会打“突围战”的队伍?是组织老化、业务创新能力退化,还是跳出路径依赖就失去了光芒? 面对当前释放的多个危险信号,腾讯该如何化险为夷,治好心病呢?评论区聊聊。
北京时间3月14日,美国SpaceX公司的举行火箭“星舰”完成了第三次试飞。这一次测试中,火箭完成了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升空燃烧,并在太空中重新点燃发动机,使星舰在受控状态下再入大气层。 只不过,星舰在重返地球时没有幸存下来,与地面失去了联络。但该公司声称,这次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尽管SpaceX登陆火星还需等待星舰火箭的成熟,但该公司在近地轨道卫星通信网络Starlink方面的努力,已经开始收获商业化成果。 而在我国,吉利控股集团的卫星公司时空道宇,也在最近两年搭建起了卫星通信网络,并在吉利多款车上实现了连接。 那么,作为中国汽车市场上布局最为广泛的大型集团,吉利为何要布局卫星?而近地轨道卫星,究竟能给汽车带来哪些变化呢?汽车企业造卫星,到底有什么用?在智能汽车领域,车企能够借助卫星给用户带来哪些体验提升呢? 本期播客,一起来听:智能汽车与卫星究竟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现在,摆在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桌面上的,是一份相比于2022年明显回暖的年度成绩单。抖音和出海,是王宁紧紧把握住的两个机遇窗口,这两个“新引擎”让泡泡玛特的2023年实现整体增长。 3月20日,泡泡玛特公布了2023年全年财报:全年收入同比增长36.5%至63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07.6%,至11.9亿元,收入和净利润都创下了泡泡玛特历史新高。在注册会员方面,年内同比增长32.1%,至3435.4万人,这是疫情以来泡泡玛特增速最快的一年。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两个新引擎的增速,都远远超过公司基本面增速。在出海方面,“港澳台及海外业务”年度收入同比增长134.9%至10.66亿元,收入占比扩大至16.9%;抖音渠道方面,抖音平台贡献的收入同比增长431.2%至2.83亿元,在线上总收入中占比扩大至16.6%。 虽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年报,但摆在泡泡玛特和王宁面前的挑战依然存在。按照此前计划,“在海外再造一个泡泡玛特”是公司的目标。但截至目前,海外市场贡献收入占比尚不足五分之一。而本土的一些其他潮玩品牌也在2023年发力出海,围绕一些关键的海外城市市场,泡泡玛特需更快速地完成渗透,以尽快抢占心智。除此之外,在中国市场上,泡泡玛特依然需要解决打造新IP爆款单品、针对年轻用户拉新等关键挑战。 在2024年,泡泡玛特能否通过全新变革,实现整体增长呢?评论区聊聊。
过去几年,中国家电行业始终恪守着一条准则:那就是能做套系,就尽量不做单品,能主打全屋智能,就尽量别提单品智能。 因此,在往届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也就是AWE展会上,家电厂商们就通过这条准则,强行将自己从“传统家电”的范畴中区分出来。 而在今年的AWE展会上,又多了一项场外因素——人工智能。 这么好的营销概念,各厂商当然不会放过,在AWE 2024开展前,各家围绕AI的前宣工作就已经开始。等到3月14日正式开展后,为电视、空调、厨具乃至床垫打造的大模型,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将展区逛得七七八八后,却又会觉得国内的家电企业在人工智能的落地上,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醒。 比如,产品矩阵最为丰富的海尔智家,发布了号称可以实现多模态交互的HomeGPT,但在家电产品的场景展示中,大部分都着眼于“食物保鲜”、“空调风噪”等实打实的功能性升级。又比如,发布了“星海大模型”的海信,虽然号称打造“全链路全场景AI电视”,却在发布现场大篇幅地强调AI对于画质提升的作用。 显而易见,对于当下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人工智能似乎只是个锦上添花的概念,即便把AI与家电融合在一起,前者也只是为产品的传统功能提升做辅助。至于理想中的可以颠覆生活方式的“智慧家居”,现阶段连雏形都没有见到。 这就让本届AWE展会有了一丝“明明到处提AI,但又感知不到”的意味。 你认为AI仅仅是家电厂商的营销概念吗?颠覆生活方式的“智慧家居”是否指日可待呢?评论区聊聊。
你有多久没看过一场3D电影了? 至少近三个月内,没有孩子的观众是没什么机会欣赏3D电影的,因为今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提供3D版本的只有《熊出没》一部。 毫无预兆地,3D电影突然消失在了中国影院。 这个曾经电影行业的宠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划过时代的脸庞,风干在银屏上。 要知道,罗马不能在一天建成,也不会在一天倒塌,3D电影的衰落其实早有征兆。 只不过,对于经历过《阿凡达》震撼的观影者来说,情感深处的某个角落,始终还是为3D保留着一座神座。 无怪乎我们刻骨铭心,实在是彩色电影普及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院观众再未体验过这种“划时代”的革新感。 尽管每年都有导演挑战新技术,但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几乎是不可感的:除了诺兰本人,恐怕没谁在乎《星际穿越》是不是使用了35mm加70mm的IMAX胶片。 你上一次看的3D电影是什么?你认为3D电影会不会就此消失呢?评论区聊聊。
众所周知,企业出海新加坡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高昂的人力成本。 人力部数据显示,新加坡洗碗工和服务员的平均月薪是1.75万元人民币,2023年,新加坡全职就业居民的月收入中位数是2.8万元人民币。 带着这样的前提,走访了几家位于新加坡的太二酸菜鱼门店,让人对透明厨房里往鱼肉上浇热油、撒花椒、装点菊花花瓣的工作产生了向往——这真是一份混合着味蕾享受与金钱的体力劳动。就连服务员大声吆喝太二slogan的羞耻行径看着都眉清目秀了些。 而扎心的是,同一岗位,在上海的薪资是5到6千元人民币左右。 眼下,中餐出海新加坡正当时,而餐饮品牌站在这种成本压力的第一线,也最先感受着两国人力观点的碰撞。 实际上,“用人成本高”指的并非只是薪资数字的绝对值,背后有着更深刻的人力差距。一位餐饮品牌海外负责人告诉虎嗅:“国内招一个人可以做1~1.5个人的事,这边招一个人可能只能做0.5个人的事情。”而这源于新加坡员工和中国员工对工作的认知和工作习惯差异。 但如果想要聘请外籍员工,企业必须雇佣大量新加坡员工,以满足人力部的客工比率顶限。 而新加坡员工也并不好招。以餐饮行业为例,劳动短缺现象比较明显。几家到新加坡开店的国内餐饮品牌都表示,他们新加坡门店的员工数量达不到满员标准。 因此,提升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但这又绕回了生产力问题,产生了无限循环。 对此,来新加坡出海的企业要有心理准备。也就是尽可能跨越认知鸿沟,理解新加坡员工真正的想法、工作习惯,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本期播客,是新加坡商业观察系列《滚雪球》第二篇稿件,你认为出海新加坡的企业应当如何解决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本地化问题呢?评论区聊聊。
没有在AI时代及时转向的苹果,市值被英伟达逐步逼近,让人不得不感叹时代变了。 三年前,如日中天的苹果市值是英伟达的七倍。而今天,英伟达市值与这位曾经的世界霸主只相差一个恒大负债的距离——不足3000亿美元。 眼下,连续一周股价下滑的苹果节节败退,累计跌幅接近7.5%,市值蒸发3680 亿美元。这也是自 1997 年以来首次,苹果公司向投资者提供负回报,而标准普尔 500 指数则呈现正回报。 在一月份被微软伏击,将市值第一桂冠拱手让人后,错失AI浪潮的苹果,正在逐渐失去锋芒,被风头正劲的英伟达迎头赶上。 而一路狂飙的英伟达股价则再创新高,涨幅4.52%,市值达2.32万亿美元。在临近3月19日的英伟达GTC大会,黄仁勋即将从口袋里掏出的神秘宝贝,也继续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要知道,这是一次新浪潮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巨头正因AI而改朝换代——微软凭OpenAI市值第一独霸天下,英伟达一路高歌猛进迈进前三大门,谷歌meta市值再创新高。 可以说,新老AI势力,对苹果发起前后夹击。 当下,苹果陷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境地。即便标普500指数再创新高,科技股形势一片大好,但因没有跟进生成式AI的节奏,苹果正在经历华尔街“最冷的一周”。 面对科技巨头的改朝换代,节节败退的苹果能否东山再起,重夺第一桂冠呢?评论区来聊聊。
眼下,TikTok在美国又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这次或许是最凶险的一次。 北京时间3月8日凌晨,美国众议员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以50:0的投票结果,一致通过了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剥离法案。该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165天内,剥离对旗下短视频应用TikTok的控制权,否则将要求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实际上,TikTok在美国一直命途多舛。 2020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称TikTok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要求字节跳动在90天内,剥离TikTok在美国运营的所有权益;2023年3月,TikTok CEO周受资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经历了长达5个小时的询问。 虽然困境多多,但TikTok在美国始终没有被封禁。而这一次,TikTok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关。但与此同时,TikTok当然也在努力自救。 例如,在3月7日,TikTok在应用程序中向用户弹窗推送通知,称这将“剥夺1.7亿美国人的宪法自由言论权”、“损害数百万企业、摧毁全国各地无数创作者的生计、剥夺艺术家们的观众”,并呼吁用户给国会拨打电话。 对于TikTok的这一做法,美国主流媒体的声音多是“激进”,也有众议员直指TikTok“胁迫”用户抵制法案。还有部分外媒认为,大量青少年为支持TikTok给国会打电话,恰好印证了美国认为其对青少年舆论影响的担忧。 某个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美国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有些想被隐去的事件却在TikTok上广泛传播,引发美国政府对于舆论控制力的紧张。”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一直要封禁TikTok,除了数据安全等考虑之外,这是核心因素之一。 面临重重困境,TikTok这次能否渡过难关,拨开云雾见光明?本期播客,一起来听。
人称“微博之王”的李想,这两天转战微信朋友圈了。 3月11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发布朋友圈,直指在过去10天内,有人对理想汽车发起了有组织的“黑公关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看上去,这是李想本人对3月1日理想汽车首款电动汽车MEGA上市后、其销量不及预期的回应。 按照李想的叙事逻辑,MEGA的订单量没达成爆款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犯罪团伙”搞破坏。这些舆论和发言恶意地将MEGA的造型和棺材、灵车做类比,试图在这款车发布之初,就将这辆车彻底“锤死”。 但在虎嗅看来,售价55.98万元起的理想MEGA之所以出师不利,伏笔还是在企业与产品自己身上。 3月4日晚间,微博@新渠道-李霸天发布微博称,上市72小时内,理想MEGA的全国大定订单仅有3218辆,退定量反而有10297辆。显然,这点订单不仅撑不起一辆爆款车,更无法继续维持理想汽车过往“上市即交付,交付即爆款”的神话。遥想2022年6月理想L9发布之初,72小时内的订单数据就超越了3万。 相比之下,理想MEGA在上市72小时内的订单量仅为L9的十分之一左右。不仅如此,还有超过1万个用户选择退订MEGA。显然,在这些用户眼里,这款车的价格、设计或者产品力,终归有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所以,对于理想汽车而言,此时该思考的也许不该是如何反击黑公关。如何从产品力、市场营销等层面拯救MEGA这款产品才是更重要的工作。 深陷舆论风波,理想该何去何从?而理想MEGA能否绝地求生呢?评论区一起来聊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