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Manner Coffee门店员工与顾客纠纷事件,让这家估值最高的本土精品咖啡连锁品牌陷入舆论漩涡。6月21日晚,Manner Coffee在官微发布致歉声明。但对Manner Coffee的口诛笔伐并未停歇。 人们好奇这家已经拥有1200家门店的咖啡品牌,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般样子,以及Manner Coffee啡所遭遇的质疑,是否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 故事的另一面是,2024年上半年,被2023年价格战反噬的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寒潮。几乎所有头部连锁品牌和知名精品咖啡店都在面临挑战:有的品牌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有的陷入关店潮。 这是一个压力时刻。 Manner Coffee成为了第一座爆发的火山,但它可能不是唯一一座。
三星可能创造了半导体历史上最大的玩笑。 6月19日,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更新了一则消息,由于三星自家的Exynos 2500芯片良率低于预期,无法出货,高通将成为三星Galaxy S25系列机型的独家系统级芯片供应商。 这条消息似乎佐证了韩媒DealSite此前发布的一份看似“离谱”的爆料,爆料称目前三星3nm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在试生产Exynos 2500处理器时,最后统计出的良率为0%。 要知道,三星电子几乎是以“透支集团未来”的方式去投资3nm工艺制程节点。 如此重金押注3nm工艺制程节点,换来的却是自家旗舰机型的芯片,让竞争对手独供? 本期视频,我们来聊聊喊出“AI for ALL”的三星,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以及三星该如何扳回这一城。
面对库迪、幸运咖疯狂的低价战,以及瑞幸火箭般的迅猛扩张,星巴克正在中国经历着一场市场肉搏战。 就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而言,瑞幸截至今年5月门店总数超过19500家,同期星巴克约为7920家,而第三名的库迪咖啡也已经达到了6942家。摆在星巴克面前的境况是,在中国市场,一方面门店渗透量被瑞幸甩在身后,一方面被身后的库迪紧紧追赶甚至即将被反超。 同时就咖啡市场的销售情况而言,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咖啡市场整体压力变大。窄门餐眼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中国连锁咖啡品牌关停或调整的门店总数超过3.7万家,正经历疫情以来咖啡圈门店调整幅度最大的周期。 这个周期内,头部连锁咖啡品牌也都在面临增长压力,星巴克5月初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 在内外忧患的情况下,星巴克要如何突围自救?本期,我们一期来聊聊。
胖东来被捧上神坛后,于东来正在“肉身成圣”。 这两年,从嘉百乐到步步高,从青海一家亲到永辉超市,知名商超老板踏破门槛请于东来去调改,并且经他“点化”的商超门店,无不“脱胎换骨”。 于是乎,2024 年上半年,泼天热度让“零售学于东来”的风越吹越猛,甚至不乏中小企业老板把去许昌参观胖东来拔升到“朝圣”的高度。 当然,胖东来摇身一变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图腾”,自然也离不开消费者对其近乎狂热的追捧。按说商超卖的日耗品原本比拼的是价格与品牌,但胖东来正成为零售行业非典型走红样本。它不仅将购买场景转化成消费决策的一部分,还一跃成为地标性网红打卡点。 放眼整个零售行业,不乏比于东来有钱、有经验、有人脉的老板,为什么现在人人抢着要学胖东来?胖东来的经营理念真的具有普适性和持久性吗?本期,为你一一解答。
这是新加坡商业观察系列《滚雪球》第九篇稿件,从一家跨主营相机、手机摄影配件的跨境电商视角出发,探索东南亚市场的差异化与应对策略。 十几年前,在华强北埋头打拼的周阳不会想到,自己的摄影配件产品能在海外年售10亿元,并登上苹果新品发布会。 2023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讲解 iPhone 15 Pro系列硬盘外录功能时,有一张手机兔笼的画面。这个用来增加手持拍摄稳定性、外接硬盘固定支架以及拓展更多螺口功能的兔笼,来自周阳创立的中国厂商斯莫格。 当出海越来越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核心战略时,如何征战全球市场就成为一个极其专业的话题。本期,我们聊聊斯莫格是如何在欧美、东南亚大行其道的?斯莫格的出海,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TikTok在东南亚又被爆出大裁员。 6月12日,据彭博社报道,自今年 1 月 TikTok Shop 与印尼本土电商平台Tokopedia合并以后,或将首次进行裁员,印尼电商部门裁员约450人,裁员人数约占该部门员工总数的 9%。此番裁员一是为了削减成本,二是为了能消除重复的职能岗位,报道称,经过几个月的评估后,Tokopedia将近70%的人员是冗余的。 实际上,这已不是TikTok近期第一次被爆出裁员,5月份TikTok美区就传出要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据报道称,内容和营销部门的大部分员工会受到影响,负责处理用户支持和用户沟通等事务的全球用户运营团队也或被解散。 自经历美国法案事件后,TikTok两个重点区域组织均发生动荡,折射出其日子的不太平。 接下来TikTok如何应对,是找退路,还是全力与美国硬刚?欢迎评论区讨论。
本土AI圈陷入路线纷争已久。 分歧的根源在于:是依靠消费者赚钱,还是从企业客户处拿订单。 细看OpenAI的蛛丝马迹,似乎能从中找出答案。但也有本土AI公司认为,在中国“复刻OpenAI”是不可能的。 6月13日,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告诉员工,在过去六个月左右的时间里,OpenAI的年化收入相比23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达到34亿美元。 在外界看来,OpenAI一年赚34亿美元并不意外,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它靠什么赚钱?是ChatGPT Plus已经打通了AI To C之门,还是仍在走3年前的To B老路? 通过数据推算与假设,可以估算出整个ChatGPT Plus会员费年化收益逾7.2亿美元,在34亿美元总收入中,只占1/5。因此OpenAI赚钱的大头很可能来自API,而为API付费的多数是B端的企业客户。 一些AI大模型业内人士也对“OpenAI在To B上的收入远大于To C”这一判断表示认可。 那么对于时刻观察OpenAI,甚至亦步亦趋,试图仿效它的国内公司而言,OpenAI的变现模式,值得参考吗?AI大模型在B端的商业模式已经先于C端跑通了吗? 到底哪条道路更适合AI大模型公司,To B or not To B,在今天仍然是个问题。 你更看好AI To B 还是To C呢?评论区聊聊。
Sora的高歌猛进,除了让缺乏创意的导演和平庸剪辑师们瑟瑟发抖,也让传统图像、视频工具软件巨头焦虑陡增。 拥有Photoshop、Premiere、After Effects等产品的Adobe正是其中之一。 2023年Adobe的股价涨幅约为77%,是创意软件领域涨势最好的公司之一,而在2024年2月15日OpenAI发布Sora后,Adobe的好日子似乎就结束了:2月初,Adobe的股价尚为638.25美元/股,5月31日,其收盘价为444.76美元/股,仅仅3个月,跌幅就达到了30.3%。 6月14日凌晨,Adobe公布了截至5月31日的季度财报。该财报被外界广泛关注:人们很好奇,面对Sora等“次世代”玩家,Adobe“起大早赶晚集”式的“AI防御计划”能否奏效?以及Adobe是会像柯达、诺基亚一样被新浪潮掀翻在滩涂,抑或像曾经的IBM一般大象起舞? 从财报数据看,Adobe的表现超过此前分析师预期:在收入端,季度内Adobe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至53.1亿美元,这也是Adobe疫情以来季度最佳收入表现;在利润方面,季度内Adobe非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3%至20.2亿美元。 从股价表现上看,Adobe在AI上的表现,也得到了积极反馈:6月14日,Adobe收盘价达到524.545美元/股,涨幅超过14.3%。 但Adobe的烦恼真的离去了么?
这是虎嗅 《AI星火》系列第2篇稿件,今天的主人公,自喻堂吉诃德,在打造过几款千万用户量级的AI原生应用后,这一次,他们想做一件与别人不同的事情。 2024年3月14日,面对虎嗅,彩云科技CEO袁行远这样形容GPT4.0带给他的意外冲击:“当看到GPT4.0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自己喜欢的女生跟别人跑了。” 那一天,OpenAI发布了GPT4.0,看到智能度明显超越彩云小梦的GPT4.0,袁行远感觉就像是“智能的果实被别人摘取了。”在此之前他们其实看到过那扇门,只是没有用全部资源走过去推开。 曾经,彩云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公司。AI续写产品彩云小梦APP在上线一周,就获得接近 100 万用户。并且很多00后B站用户上传了用彩云小梦来跟卖茶女对线、续写《红楼梦》、写电影游戏剧本等视频,这些视频在B站上面逐渐形成了上亿的播放量。 正是因为彩云小梦曾经超前的语言能力,当一鸣惊人的GPT3.5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时,袁行远依旧没有为之震撼,因为他发现那时GPT3.5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小梦强。 但现在袁行远回想起那时的荣光,又像是一个温柔的诅咒:让他“方向错了”。 因为彩云小梦的文学创作方向具有极强的娱乐属性,并不需要高准确率——即便小梦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用户反而会觉得小梦很萌很天真。所以他们舍弃了本该All in模型知识性和扩大参数的方向,错过Scaling Law,错失突破AI临界点的果实。 这场遗憾也开启了彩云科技的一场豪赌。 你看好AI创业吗?评论区聊聊。
抖音博主@李宗恒 最近有一个段子视频挺魔幻的。 段子里的故事是这样的,未来世界职场反转,应届毕业生不再身处被选择的境地,他们反过来面试老板,这种叙事击中了观众的爽点,获得了超过500万的点赞。 但@李宗恒 演绎的剧情并不是疲惫生活里的狂想,而是当下日本年轻人逐步踏入的现实。 只不过,故事并不像段子演绎得那么顺利、那么美好。 2024年,日本大学生就业数据达到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98.1%,妥妥的毕业即就业。 但根据日本官方数据,近十年来,咨询离职问题的劳动者数量增长了2倍。在此其中,年轻一代是推动退休代办热潮的核心人群。 而自从2017年日本出现首家“退職代行”公司开始,这一行业正变得愈发兴盛。根据公开消息,正职员工的辞职代办每单收费在2.5万-5万日元(1100元-2200元)不等,非正式员工的离职代办价格在1.2万日元-4万日元(500元-1800元)不等。 离职,不就是上嘴皮下嘴皮一碰的事吗,自己单聊就行了,日本人为什么要花钱离职? 本期,我们来聊聊到底是谁在花钱离职,以及,这场职场变革会对日本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或许你没听过比音勒芬,但这个店面几乎遍布国内大型机场、定价中高端的国产“轻奢”服装品牌,却在闷声发财。 从规模上看,比音勒芬不算大。2023年,公司营收约为35亿元,不足海澜之家的五分之一、FILA的六分之一。不过,其赚钱能力却足以羡煞同行。以2023年为例,比音勒芬毛利率为78.6%,不仅超过国内服装同行,甚至比LVMH和爱马仕都高。 从电商平台的价格看,比音勒芬最便宜的T恤售价也在五六百元,大部分T恤的售价都在千元以上。根据公司官方披露,其两个主品牌比音勒芬主标和比音勒芬高尔夫的主要产品价格带分别在1500元—8000元以及1500元—5000元。 中年男性,是比音勒芬的主力消费群。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这些有实力的中年男性,往往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且对品牌的粘性更高。正是靠着这部分有消费能力且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客群,比音勒芬业绩得以连年上升。 不过热闹背后值得警惕的是,比音勒芬的核心消费群体年龄偏大,等到这部分人退休了,他们的服装选择也会发生变化,到时候比音勒芬可能会失去这部分核心人群。 因此,让品牌走进更多年轻人心里,就成了摆在比音勒芬面前的现实挑战。 你认为比音勒芬的破局之道是什么?评论区聊聊。
俞敏洪,又双叒叕道歉上热搜了。 6月7日凌晨1点,新东方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在抖音发布公开信,向东方甄选的客户、股东和投资者道歉,并重点回应了外界热议的“东方甄选做得乱七八糟”言论,称“只是和朋友之间谦虚地表达,是一种习惯的表达,自己也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与此同时,市场好像在等着俞敏洪道歉一样,这边刚发公开信,那边股价立马提振:当日港股开盘,东方甄选直线拉升,一度涨超7%——要知道,道歉之前的五个交易日内,东方甄选股价累计跌幅超22%,创下2023年以来新低,市值蒸发超过43亿港元。 至于舆论场,热搜就没停过:先是俞敏洪上热搜,接着东方甄选、董宇辉相关话题轮番上热搜,算是替东方甄选在618前夕扎扎实实掀起了一波全民“预热”。 回溯东方甄选近两年的数次舆论风波,似乎陷入了一种定式的剧情走向: 先是东方甄选内部“失言”,接着外界舆论哗然、话题热度爬升、市场过度反应,最后当事人下场道歉,股价迅速回升。 这背后有个颠扑不破的互联网真理:话题等于流量,争议话题就是全平台热搜,东方甄选快把这套东西玩出茧子了。 但是,本期视频,我们要聊点不一样的。这场“围绕东方甄选直播风格讨论”的风波,反映出了东方甄选与大众存在割裂的文化碰撞,而这,意味着东方甄选迟早泯然众人。不信?你听我给你说道说道。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