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的章鱼老师》获得这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讲述人和章鱼情感互动的影片,引发了热议。从进化的角度看,让不少人避之不及的章鱼的确和人类相隔甚远:它们每一个触手都构成一个小型的神经中枢,相当于许多个微型大脑。拥有如此奇妙的神经系统的物种会怎样感知这个世界? 人类真的有可能理解一只章鱼的心灵吗?换一个角度来说,试图和海洋生物共情,会不会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梁希同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研究所,日常的工作是像“猫趴在鱼缸看鱼”那样研究章鱼和乌贼的脑和行为。他认为章鱼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大脑,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世界”的参照。任教于清华大学的王程韡则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很多人文作品对动物和自然的表现都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嫌疑:我们对动物的接触,好像从来没有逃开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古老疑问。 想明白猫咪为什么学鸟叫,想知道章鱼为什么变色,想知道鳗鱼为什么朝大海洄游,说到底,是不是因为人类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其实,我们的生命本就源自海洋,不妨暂时从城市生活中抽离片刻,一头潜入其他生命的奇妙世界里。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5:14 人类和章鱼的共情,是打破“缸中之脑”假设的证据 07:2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章鱼共情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11:30 和头足纲生物朝夕相处的生活,观察乌贼的诚实 26:15《鳗鱼的旅行》:平行展开的科学追索和个人记忆 30:00 理解动物的想法:思维活动在神经层面上是同质的吗? 45:25 科学家和鳗鱼有什么共同点? 46:28 学会被猫“驯化”,和动物共享都市生活 【嘉宾】 王程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著有《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 梁希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章鱼和乌贼的脑与行为。 [image.png] [image.png]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image.png] 【节目中提到的书】 《鳗鱼的旅行》[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著 《章鱼的心灵》[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著 《寂静的春天》[美] 蕾切尔·卡森 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 》 [美] 玛格丽特·米德 著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澳] 德里克·弗里曼 著 《动物志》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 《我的章鱼老师》 《地球改变之年》 注:节目35分处提到的“地球消失的一年”为口误,正确片名为《地球改变之年》。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筷子》 [美] 王睛佳 著 《创造自然》[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1年的春天只剩下最后一周了。 春天似乎总是匆匆经过,不免有些恼人。而在一百年前的诗人T.S.艾略特笔下,“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泥土里滋生丁香”——春天并不全然让人愉快。那种生死交替的不安定,那种苏醒时的脆弱,是艾略特对四月的感受,也是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四月的尾巴尖上,本期节目请到了诗人、学者姜涛,以及《T. S.艾略特传》的译者、英语文学研究者许小凡,和主播钟娜一起,聊一聊这位似乎不那么喜爱春天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诗音韵缠绵,却也出了名的晦涩。我们有没有可能透过纷繁的用典,像“嗅玫瑰花一样”,直接感知他的诗歌? 艾略特很早就被译介到国内。以《荒原》的荒凉、神秘写北平,用戏剧独白的手法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五四以来的中国诗人怎样学习、运用艾略特的诗学?艾略特作品中无法翻译的音乐性,在汉语新诗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奏?艾略特的“难读的诗”,与现代经验的多向度、难以把握有什么联系?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11:28 四月为什么是残忍的季节?从《荒原》看艾略特的历史观 21:35 “像嗅玫瑰花一样嗅思想”:拨开艾略特纷繁的用典,感知诗歌 26:58 保守主义的创作者: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 37:33 如何理解《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诗歌不表现个性,而是从个性中逃逸”? 47:46 艾略特诗歌中无法翻译的音乐性,在汉语新诗里如何变奏? 48:57 卞之琳、闻一多、周作人、西川对汉语音韵和节奏的探索 56:51 艾略特难读的诗与处理现代生活复杂生活面貌的雄心 【嘉宾】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集《洞中一日》、学术著作《公寓里的塔》 等。 许小凡,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译有《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姜涛.jpg] [许小凡.jpg]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钟娜.jpg]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和人物】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1915) 《序曲》(Preludes,1917) 《小老头》(Gerontion,1919) 《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3) 艾略特的批评文章和译介: 《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19) 《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1948)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主编 《艾略特诗学文集》 王恩衷编译 艾略特研究者: 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ener)英国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捍卫想象: 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1979-1980》。 丹尼斯·多诺霍(Denis Donoghue),爱尔兰文学评论家。 艾略特的前辈和同代: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教士,备受艾略特推崇。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美国小说家。 朱尔·拉弗格(Jules Laforgue, 1860-1887),法国诗人。 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美国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美国诗人。 鲁伯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1887-1915),英国理想主义诗人,乔治五世时期的文学明星。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3),“新批评”理论创始人之一. 国内作家作品: 郭沫若《晨安》 徐志摩《西窗》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格非《苏醒》 孙大雨《自己的写照》 闻一多《罪过》 周作人《过去的生命》 穆旦《五月》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米德尔马契》 [英]乔治·艾略特 著 《文化与社会》 [英]雷蒙·威廉斯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期特别节目里,跳岛FM邀请了轻芒杂志App的6位先锋读者,聊一聊“读书”这件事,用声音,带你打开阅读的边界。 在当下,工作、生活的节奏和信息更迭的节奏都很快,阅读这件事也不得不跑上当代社会的“高速公路”。同时,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书籍、播客、媒体文章共同构成着我们的精神食谱。在阅读的杂食时代,如何获得更多有营养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回分享的乐趣? 本期节目中,六位嘉宾两两分组,以接龙的方式从阅读的开始、阅读的过程聊到阅读的结束: 新闻传播研究者方可成谈了谈在当下我们要如何重新理解阅读这件事,为什么说读用爽文套路生产的微信爆款文不算“真正的阅读”? 播客“翻转电台”主理人李厚辰提出,只有带着问题的主动阅读,才能真正突破信息茧房。 新世相、睡眠品牌躺岛联合创始人杨远骋把自己的读书方法称为“深度的碎片阅读”,他还分享了今年的两个读书小计划:“买书超过买咖啡”和“一万次启发”。 轻芒、光涧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把马克笔记比作信息时代的学霸笔记本,他提问,我们是否有可能从审美的角度构想一种沉浸式的电子阅读体验? 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徐涛从陪孩子读书的经验出发,告诉我们不要给读书这件事太大压力,轻松一点,享受阅读的快感。 播客“故事FM”创始人寇爱哲曾经当过图书管理员,这段工作经历会影响他的私人阅读吗? 本期节目由跳岛FM 和轻芒杂志联合策划。轻芒杂志是一款订阅、阅读和马克深度文章的工具。你可以用它主动订阅喜欢的媒体、看到各个领域的“先锋读者们”日常的阅读和思考,还能随时马克阅读时的灵感和启发。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PART1 带着目的主动阅读,突破推荐和算法的围裹|方可成&李厚辰 07:04 阅读的一种定义:需要付出思维努力的活动 09:57 媒介各有所长但没有优劣,“因地制宜”地使用才能各取所长 20:45 算法推荐和主动阅读:与其等待投喂,不如主动觅食 36:55 理论怎么读?思想史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 PART2 跳出纸质书崇拜的怪圈,深度阅读也可以“碎片化”| 杨远骋&王俊煜 51:33 “读纸质书是当今最被高估的美德”:纸质书不代表阅读深度和品味 55:51 “买书超过买咖啡”计划:纸质书总是值得买单 57:32 马克不止积累,也是逃出信息茧房的利器 1:02:4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互联网时代如何避免阅过即忘? PART3 找回阅读的快感,别再硬着头皮读完一本书!|徐涛&寇爱哲 1:16:03 私人阅读和工作阅读的共振:图书管理员和资深记者的阅读法 1:25:10 “很多人不读书,是因为整个社会把读书这个事儿看得太重了。” 1:25:54 读书就像吃东西,就像我们要吃高蛋白也要吃麦当劳 1:26:54 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别为打卡给自己太大压力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嘉宾】 方可成,新闻传播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政见CNPolitics」「新闻实验室」和「放晴公园」发起人。 李厚辰,播客翻转电台主理人,看理想专栏作家,「一日谈」主持人。 杨远骋,新世相的联合创始人,睡眠品牌躺岛联合创始人。 王俊煜,轻芒联合创始人,光涧联合创始人。 徐涛,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播客「声东击西」主播。 寇爱哲,声音记录片播客「故事 FM」创始人。 【节目中提到的书】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著 《思想方式》[英]阿尔弗莱德·怀特海 著 《爱弥尔》[法]让-雅克·卢梭 著 《2000年以来的西方》刘擎 著 《先行一步》傅高义 著 “哈利·波特”系列 [英] J·K·罗琳 著 《正义论》[美]约翰·罗尔斯 著 《崩溃》[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猫弟 Bake KTzhou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时间就是金钱”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人们一边忙着赚钱,一边也越来越焦虑:耕耘与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不再那么确定,而对金钱的欲望却永无止境。台湾作家唐诺在新书《声誉》中,以一位“职业读书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财富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膨胀的过程。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唐诺和社会学学者严飞,聊聊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何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财务自由”承包下了幸福生活的定义和想象,推着我们在这条“自由之路”上迈开步子,奋力奔跑,经过一个个分岔的路口也不驻足。当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越来越功利,人生的可能性是不是也会随之收窄?唐诺说:“我们总是容易走上一条单一、窄迫的生命道路,在我这个年龄的人来看,未免太可惜了。”要拥有多少钱才算是财务自由?金钱和自由、幸福感成正比吗?金钱编织出的幻景如此触手可及,如果这时候说“钱能带来的可能性比想象中小很多”,会不会不合时宜?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19 财富和权势,哪一个对声誉影响更大? 05:43 “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标语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06:14 时代变了,耕耘和收获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确定 16:16 唐诺:“对时间有太强的功利感,生命幅度会越来越窄” 26:28 相比贫穷,金钱对人生想象的限制更可怕 31:21 多少钱才算是财务自由?钱和幸福感成正比吗? 57:47 唐诺谈日更万字的网络写手:“作为一个编辑,我会觉得有一点点可惜。” 【嘉宾】 唐诺,台湾作家,著有《尽头》《重读》《声誉》等,被誉为“我们时代少有的职业读书人”。 严飞,学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唐诺.jpeg] [严飞.jpeg] [里维奇.jpeg] 【节目中提到的书】 《声誉》 唐诺 著 《扫地出门》[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阅读的故事》 唐诺 著 《穿透》 严飞 著 《夜行货车》 陈映真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英]格雷厄姆·格林 著 《扫地出门》 [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特别感谢】卞莉 黄平丽 张腾飞
近些年来,柳宗悦、赤木明登等日本民艺大师的名字和“日式生活美学”一起流行起来,很多人开始学习茶道、花道。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映,百宝嵌、宫廷织绣等中国传统技艺也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不少民间小众手艺也成了网络热点。从媒体头条到商场广告,“匠人精神”被频繁地提起。 摆在高级商场橱窗里的精美工艺品,被挪用到各种商业领域的“匠心”……如今强调匠人的意义,是否会有消费主义的“嫌疑”?除了博物馆的非遗展厅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民艺,我们会不会在日用中,与“野生匠人”不期而遇?现在年轻一代都在996,都在BAT,会想要从与时间“捉迷藏”的手艺中打捞些什么?点外卖的我们,习惯于把塑料包装丢进垃圾桶,还会用心看一看、摸一摸一只好看的木碗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葛亮,他在新出版的小说集《瓦猫》中书写了中国传统手艺人,以及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葛维樱,她在十多年间走访了许多日本民艺大师。一起聊聊常挂在嘴边的“匠人精神”背后,那些鲜活的人与故事。 PS:最近,我们和纸现场PaperLive联合推出了跳岛的一周年纪念周边,一款以纸张为原料、可以反复水洗的包袋,4月23日在前在摩点App众筹预售,购买链接 https://m.modian.com/project/110730.html?utm_source=TDFM&utm_medium=cpwb&utm_content=20210324_110730 【嘉宾】 葛亮,作家,学者。代表作有小说《瓦猫》《北鸢》《朱雀》。 葛维樱,作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著有《守破离》,即将出版《日本美学之旅》。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葛亮.jpg] [葛维樱.jpg] [于是.jpg] 【时间轴】 04:10 从中国传统技艺到日本“传统职人”,为什么还要谈匠人精神? 11:20 退缩到九龙大厦一角的老瓷厂,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19:30 匠人的格律: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26:10 手艺无需被束之高阁,东西买回来是用的 32:50 葛亮《瓦猫·飞发》:在时代审美中沉浮的理发匠 42:50 汪曾祺《跑警报》中西南联大的故事:当知识分子遇到村落民艺 49:15 盐野米松:“拿出一个杯子给我倒茶,我就知道她很开心。” 56:53 不计报酬也愿意参与法隆寺修复:把最高的精神力量倾注到最好的技艺中 01:06:14 传统技艺的“新陈代谢”:让匠人从幕后走到台前 【节目中提到的书】 《瓦猫》 葛亮 著 《北鸢》 葛亮 著 《守破离》 葛维樱、王丹阳、王鸿谅 著 《造物有灵且美》 [日]赤木明登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香水》 [德]帕·聚斯金德 著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 Spring in a small towm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今天是跳岛FM上线一周年!一年来,我们更新了52期节目,有79位嘉宾来到岛上,带来全国各地,还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文学现场。不同的声音组合,让谈论文学这件事获得了新的可能。 上周,我们和纸现场PaperLive联合推出了跳岛一周年纪念周边,一款以纸张为原料、可以反复水洗的包袋。3月23日至4月23日在摩点App众筹预售,今天也是早鸟价的最后一天!想要拥有的岛民朋友们可以抓紧下单~https://m.modian.com/project/110730.html?utm_source=TDFM&utm_medium=cpwb&utm_content=20210324_110730 上期节目,我们从石黑一雄获诺奖后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聊到了AI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这期节目我们邀请视频采访了石黑一雄的作家赵松、石黑一雄研究学者梅丽,一起畅谈石黑一雄的写作。 石黑一雄的写作就像是把刚喷发过的火山“掩埋”着,背过身来,娓娓道来一场地震后的余波。这种“反高潮”、“耐嚼”的写作,其实与石黑一雄梦想成为歌手有关,他说自己写小说就像在简陋的房间里,拿着一把吉他对着二三十号人静静地唱歌——歌词的容量很小,得精心地让完整的思想容纳进几分钟的曲子里。 对于后来没有成为歌手的石黑一雄来说,如果站在舞台上太紧张,那写小说可以怎样慢慢“调音”?这种精雕细琢的创作,是否会让他的作品打磨得太好而“没有意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火山之下、余波之中,石黑一雄独特的叙述声音里又潜伏着怎样的“意外”?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为何会穷尽一生,却把最好的时光花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上? 【嘉宾】 赵松,作家,已出版作品《伊春》《隐》《抚顺故事集》《积木书》《空隙》等。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梅丽,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教授,著有《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当代英美主义类型小说研究》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时间轴】 03:06 对谈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是给成人看的灰色童话 19:02 石黑一雄:“对写作真正有帮助的,往往是你不喜欢的作家。” 30:03 AI有尊严和无私的爱在逻辑上可能走不通,但不妨碍它成为人类的镜像 34:12 当人类用“爱”诱惑AI: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把最好的时光无私地奉献给了悲剧 42:02 科技进步与道德悖论:举着克拉拉这面破碎的镜子,注视人类未来的“创伤” 46:26 没有成为歌手的石黑一雄:站在舞台上太紧张,而小说可以慢慢“调音” 56:16 “反高潮”的石黑一雄小说,就像一场地震后的余波 58:34 童话般的故事裂开了叙事的口子,而人类终归要摆脱童年 01:00:04 小说家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会让读者失去惊喜感吗? 01:07:11 漩涡外围的小人物如何挣脱小世界,去适应大世界中的大变化? 【节目中提到的书】 《克拉拉与太阳》 [英]石黑一雄 著 《长日留痕》 [英]石黑一雄 著 《小夜曲》 [英]石黑一雄 著 《莫失莫忘》 [英]石黑一雄 著 《远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 著 《浮世画家》 [英]石黑一雄 著 《别让我走》 [英]石黑一雄 著 《被掩埋的巨人》 [英]石黑一雄 著 【嘉宾推荐图书】 《小夜曲》 [英]石黑一雄 著 《坏世界研究》赵汀阳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程程 何润哲 [image.png]
最近,石黑一雄出版了他获诺奖后的第一本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国内外读者都将目光聚集在这本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上。近年来不少作家都在小说中涉足人工智能:伊恩·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吻斯坦》……这期节目跳岛请来了作家小白和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郁喆隽,从文学延伸到影视和游戏,从AI谈到人性,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连结和张力? 在创世神话中,神捏完人后吹了一口气,这口使人类区别于“非人”的“气”,也成为了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经典命题——人的灵魂(或自我认知)。情感、思想、审美……如果这些都可以被还原成最基础的物理活动,那人类和机器之间是否还存在界线?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机器人都渴望变成人,这是不是一种人类的自恋?未来当我们冲破碳基生命的形态限制,把自己上传到云端开始一场旅行,遥远的火星是不是也会触手可及? 【时间轴】 06:59 石黑一雄笔下的人工智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的综合体? 13:28 我们的情感和审美可以被“还原”成最基础的物理活动吗? 21:20 神捏完人的外形后又吹了口气,人类才能与机器区别开来,成为生灵 22:55 当人工智能越过人互相通讯,最终是否会产生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自我意识”? 33:15 自恋的人类: 机器人都想变成人?机器人的“我想”、“我要”到底从哪里来? 38:15 超人类主义:人类可以突破形态限制,也许变成云盘也不错 56:17 机器学习与人类成长:巨大的算力并不能代替常识,而创造有时反而来源于错误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image description] 【嘉宾】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与宗教学,著有《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 [郁喆隽.jpg] 小白,上海作家,著有小说《封锁》《局点》《租界》,散文集《表演与偷窥》《好色的哈姆雷特》等。 [小白.jpg] 【节目中提到的书】 《克拉拉与太阳》 [英]石黑一雄 著 《我这样的机器》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未来简史》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著 《彩虹尽头》 [美] 弗诺·文奇 著 《深渊上的火》[美] 弗诺·文奇 著 《复杂》 [英]梅拉妮·米歇尔 著 【嘉宾推荐图书】 《心我论》[美]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 [美] 丹尼尔·C·丹尼特 编著 《AI 3.0》[美]梅拉妮·米歇尔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再次来到「自由潜水」!一个和有趣的朋友谈天说地、聊阅读的栏目。这期节目请来了两位跳岛的老朋友,学者陈芳代和诗人方商羊,和主播钟娜一起聊聊天。 这次自由潜水本想在各自的私人阅读史中潜浮,并围绕阅读去游览一些有趣的人类活动。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关键词反复地出现,不断地要求我们去关注它、讨论它、辩驳它。这个词就是“他者”——自我的对立面,一个在数字时代和疫情期间不断被消解,不断发生变化的存在。 在与真实世界缺少接触的这段时间,钟娜开始烤面包,面粉经过摔打、撕扯、揉合,和水、盐、酵母混在一起,放进烤箱里,慢慢膨起来——只存在于当下的,类似于人内心情感的一次完成,也许也是与无法见面的他者进行一次“触碰”。方商羊在隔离时期,不断地返回卡瓦菲斯诗行中可触碰的欲望,也在韩炳哲《爱欲之死》中凝视着他者缺席的“自恋社会”。陈芳代透过《夜晚的潜水艇》感知一种与现实隐秘又笃定的互动,也在读了通俗佛学后“释放”了同样作为他者的自己。 既然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他者,我们还聊起了初次见面时,各自在对方眼中是怎样的他者。四川麻辣火锅、啤酒和飙歌声……陈芳代在一个“非常不文学”的场合中认识了写诗的方商羊,一位奇特的他者。钟娜则透露,初识时方商羊是恼人的他者,但谈论起诗歌,他就像一个酒神,出现在昏暗的莎士比亚酒馆。 【本期潜水成员】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方商羊,诗人,处女作将由美国Copper Canyon Press出版。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1:04 《夜晚的潜水艇》的“找与藏”:地下水底、天上洞穴里隐喻着救赎的渴望和可能 08:29 把自身代入文学传统的创作,如何处理古典影响下的“焦虑”? 14:12 陈芳代和方商羊的初次见面:在一个“非常不文学”的场合自荐诗歌 16:04 《爱欲之死》、自恋与触碰:爱欲的产生需要与真实的他者进行“对峙” 25:09 情诗与挽歌、欲望与悲伤,都是他者的完美不在场证明 29:18 隔离期间“返回”卡瓦菲斯笔下可触碰的欲望,肉身比思想更易逝与珍贵 35:53 一部文学作品的孤绝,关乎写作者的真诚和真理 52:43 阅读的喜悦源于神秘与未知:“这世界是个谜,但不妨碍我乐在其中。” 56:48 接受“令人不适的”他者,也解放了同样作为他者的自己 01:01:36 钟娜和方商羊的初次见面:恼人的他者,也是酒馆里点燃黑暗的“酒神” 【节目中提到的书】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 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著 《达洛维夫人》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爱欲之死》 [德]韩炳哲 著 《到灯塔去》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变形记》 [奥]卡夫卡 著 Master and Man by Leo Tolstoy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by George Saunder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爱情”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日常化的词,讨论爱情似乎也很容易,实际上,爱情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话语。 本期节目,跳岛第一期节目嘉宾张莉老师返场,与小说家路内一起谈谈100年来,爱情话语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相信“只有被男人爱才是有价值的”,成为了爱情的受害者。《莎菲女士的日记》则通过一个“反叛”的爱情故事,提出了爱是“我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被挑选”。女性的择偶自主权,实际上是衡量女性甚至整个社会是否现代的一个标志?人在年轻的时候追求爱情似乎天经地义,历经世事后,中老年人是怎样拥有爱情、相信爱情?与用情感抵抗荒芜的时代不同,今天我们时常感到的是日常生活对爱情的消磨,极端环境和日常环境中的爱情分别如何? 我们在追求男女权利平等时,要把路走得更宽,惠及到更多人。但爱情问题不同——它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审美之间震荡摇晃。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40 爱情中的女性实际上是社会发生变革的一条隐秘线索 10:52 王安忆的《我爱比尔》中爱情的微妙性:精神层面的难以沟通和需要沟通 12:48 “爱情”是一种话语,在五四运动”重新发现人”的同时被建构起和崇高化 15:08 无意识的集体想象:把100年来文艺女青年爱上的男人的职业放一起,就是中国爱情观百年嬗变史 23:50 追求权利平等需要把路走得更宽,而爱情问题需要在不同审美之间震荡摇晃 29:00 路内把爱情小说分为两类:极端环境的爱情和日常生活的爱情 30:43 包法利夫人作为俗旧爱情故事的读者参与到爱情中,成为“被男人爱才有价值”的受害者 36:24 爱情在这个时代的潜在语境里是有年龄的,聊聊年轻时的荷尔蒙和年老后的爱恋 38:00 《爱,是不能忘记的》先于当时时代变化写出,今天的作家是否缺乏这种预言性或敏感性? 47:00 琼瑶某些小说结尾女性的命运“稀烂”,但总体在往女性追求独立的方向走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路内,小说家。 【节目中提到的书】 《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 著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著 《妻妾成群》 苏童 著 《祝福》 鲁迅 著 《我爱比尔》 王安忆 著 《伤逝》 鲁迅 著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 著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著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王朔 著 《像爱情那么大的鸽子》 朱文 著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著 《致橡树》 舒婷 著 《带小狗的女人》 [俄]契诃夫 著 “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 路内 著 《花街往事》 路内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张爱玲 著 《秧歌》张爱玲 著 《色戒》张爱玲 著 《干校六记》 杨绛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英] 弗朗西斯·波泽罗 著 《玫瑰门》 铁凝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和历史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隐藏在繁复的当代生活中,往往只有去博物馆时才会感知到它的存在。但优秀的历史小说则能将遥远的历史还原为“等身大小”,塑造出一种美妙的临场感。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来自四川的小说家李静睿和周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一百年前的家乡为背景,用具有方言趣味的语言进行创作。民间传说、地方俚语;袍哥纷争、盐商兴衰……在《苔》和《慎余堂》这两本小说中,两位小说家化身为当地的说书人,用故事重述历史。 《苔》的故事结束于辛亥革命(1911年),《慎余堂》则从小皇帝退位开始(1911年),从革命前夕到革命第二天,两部小说的时间恰巧接续上。看热闹的民众、食言的袍哥和新军、牺牲的留日学生,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个体如何与时代共振?如果说“虚构是一种野史,是对正史的补充”,那么史料里缺位的叙事会怎样在小说里“重生”? 此外,在这期四川人含量100%的节目中,我们还不忘操持着方言口音,从历史故事回到当代生活,聊聊四川地区爱耍阴招的江湖做派和做啥都不算出格的社会风气。 【时间轴】 07:00 历史小说与当代生活:身临其境、悬而未决的魅力远大于借古讽今 12:03 《苔》的暴力场景脱胎于周恺在家乡乐山的成长记忆 16:57 《慎余堂》如何书写史料中缺位的女性叙事 25:45 看热闹的民众、食言的袍哥和新军、牺牲的留日学生,个体如何与时代共振? 31:26 “虚构是一种野史,是对正史的补充。把叙事留给时间,让后人判断这个时代。” 34:50 李劼人、张恨水写的是他们的当下,而不是写所谓的历史小说 38:06 把历史人物装进通俗小说的壳里:“故事比思想永恒一些。” 46:48 方言作为一种稳定的叙述语调,让“闲笔”透进故事和人物中去 53:03 四川气质:爱耍阴招的“非侠义”江湖做派和做啥都不算出格的松散风气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李静睿,作家,著有《慎余堂》《北方大道》等。(微博ID: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周恺,1990年生,乐山人。出版有长篇小说《苔》,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节目中提到的书】 《苔》 周恺 著 《慎余堂》 李静睿 著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玛琳娜·柳薇卡 著 《成都通览》 傅崇矩 著 《群魔》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战争与和平》 [俄]托尔斯泰 著 《安娜·卡列尼娜》 [俄]托尔斯泰 著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著 《飘》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 《死水微澜》 李劼人 著 《大波》 李劼人 著 《暴风雨前》 李劼人 著 《啼笑因缘》 张恨水 著 《金粉世家》 张恨水 著 《傻瓜吉姆佩尔》[美]辛格 著 《尤利西斯》 [爱尔兰] 乔伊斯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新乡土中国》 贺雪峰 著 《小镇喧嚣》 吴毅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语言无疑是写作时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作家试图打破语言的“出厂设置”,用后天习得的外语进行写作。作家颜歌常说“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用英语写作有什么意义吗?这是否是一种西方思维、审美的“霸权”? 这是一期伦敦、洛杉矶和纽约三地连线的节目,颜歌、钱佳楠和钟娜三位双语写作者分享她们开始创作英文小说的契机,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用两种语言进行创作,就像拥有两种人格、发出两种声音。但与此同时,双语写作者面对的不只是语言的割裂,还有思维和审美的差异。用英文写中国人物的对话时,中式表达英译化会“水土不服”,直接让人物讲英语又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无根的”口语该如何“落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小说叙事中“起作用”的方式大不相同,双语写作者在“入乡随俗”和“保持语调”之间怎样取舍?此外,非母语创作者还面临着身份困境,当一位作家被“安排”进“少数族裔作家”那一刻,通往“伟大美国小说”的大门是否就悄然关上? 颜歌意识到“我不想写得像一个英语作家,我想写得像我自己”,钱佳楠则决定“永远带着一种口音写作”。也许,双语写作者的“位置”不只依附于语言,更依附于一个超越语言的自己。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39 为什么用英语写作:被国外语言环境“逼到墙角”,或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新的作家” 09:45 中西思维、审美差异下的“霸权”:“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 25:58 如何让英文读者理解中国经验:让小说的背景与人物自洽,讲好一个“自给自足”的故事 33:20 没法落地的口语:用英文写中文语境对话,就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那么难 43:33 在美国的书店,哈金和李翊云的书该放在“中国作家”还是“美国作家”的书架上? 45:52 身份困境:少数族裔作家如何被“安排”在“伟大的美国小说”之外? 51:21 来自英国前殖民地的作家应该把作品写给自己的族群,还是写给伦敦的文学经纪人?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颜歌,双语写作者。著有长篇小说《我们家》《五月女王》,短篇小说集《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和华语文学传媒新人奖等奖项。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The TLS, The Irish Times, The Stinging Fly, Brick等,并入选爱尔兰国家图书奖短篇小说奖长名单。(微博ID:颜歌) 钱佳楠,双语写作者、译者。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现于南加州大学攻读文学与创意写作博士学位,是The Millions专栏作家。著有《不吃鸡蛋的人》《有些未来我不想去》等。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Granta, Gulf Coast, Guernica等。(豆瓣ID:至秦) 【节目中提到的书】 《忘怀录》 [北宋]沈括 著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 著 《白鲸》[美] 梅尔维尔 著 《愤怒的葡萄》 [美]约翰·斯坦贝克 著 《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The Hidden Machinery by Margot Livesey The Woman Warrior by Maxine Hong Kingston(汤婷婷)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by Feng Menglong 《纠正》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年后复工,不少人难免有抗拒工作的情绪——无论是热爱某份工作还是觉得在做“狗屁工作”。这期跳岛FM就聊聊bullshit jobs,如果你在做一份喜欢的工作,是不是也必定包含有讨厌的部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一直有事可做? 美国人类学家、《狗屁工作》的作者大卫·格雷伯说:“地狱就是一群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完成一件他们不喜欢、也不太擅长的任务上。”当无意义的工作把工作场所变成真人秀场,当受雇者为了薪资表演必不可少的忙碌角色,“狗屁工作”就诞生了。那些可能不是真正“有必要”的工作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职业不是志业,那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就算从事的是个人志业,只要作为一项工作,是否必然是痛苦的?“限于专业化的工作而放弃浮士德式的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世界中任何有价值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我们只能生活在社会劳动分工的“固定角色”中,将投入工作视为无条件的义务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曾在跳岛FM第5期中谈“过劳时代与自我剥削”的复旦大学教授马凌,以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学者梁捷。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被“狗屁工作”剥削。“就业环境恶化”与“工作是人生目的”这两个观念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合谋”,我们该如何从这种状况中出走?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11 什么是“狗屁工作”?当代社会有不带“狗屁”成分的工作吗? 16:11 为了进补习班的补习、给深夜加班的人送外卖:“狗屁工作”是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26:50 “工作”的两种含义和一种痛苦:卑贱的工作和高贵的创作都是痛苦的 27:37 用“痛苦”的工作换来享受生命的时间,才是一个正常的循环 29: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限于专业化的工作而放弃浮士德式的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世界中任何有价值的工作的前提条件。” 34:47 《工作与时日》:早在古希腊时代,通过工作追求财富的意识就已存在 40:05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工作经验:路内写工厂,阿乙写警察 48:53 西西弗斯神话当代“续写”:下班后玩游戏也可以是一种新型“奴役” 1:04:02 从“就业环境恶化”和“必须热爱工作”的合谋中出走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 malingcat) 梁捷,学者,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近期在“看理想”上连载音频节目《别怕,这就是经济学》。 【节目中提到的书】 Bullshit Jobs by David Graeber 《债》 [美]大卫·格雷伯 著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美]大卫·格雷伯 著 《告别施舍》 [英]格里高利·克拉克 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 著 《学术与政治》 [德]马克斯·韦伯 著 《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赫西俄德 著 《蜜蜂的寓言》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 著 《装台》 陈彦 著 《自由与爱之地》 云也退 著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西方的妄想》 [法]达尼-罗伯特·迪富尔 著 《关键词》 [英]雷蒙·威廉斯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