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花钱,真的是一种反向搞钱吗? 工作来之不易,班味之外,最怕的就是看着汗水换来的钱一天天流走,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来法十年,我慢慢学会了与金钱相处:不再焦虑,也不过度节省,慢慢找到那个花得明白、攒得安心的平衡点。 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最基础、最实用的金钱观: * 什么样的花销值得毫不犹豫地投入,什么该省? * 怎么规划每月支出,既能攒钱,也能保留幸福感? * 如何设定自己的零花钱账户,避免月光? 希望你听完这期播客,能开始享受攒钱带来的掌控感,也不亏待花钱带来的幸福感。 👀特别提醒 在结尾,我分享了我在法国前四年的真实生活花销。 如果你正准备留学,拿走不谢,也许能成为你的参考。 👂本集亮点 04:33 小时候零花钱不愁,有天却花掉了妈妈一个月的工资 08:40 哪些花销真的能提升幸福感? 15:07 无痛攒钱,消费降级再降级 18:41 人非圣贤,环境有时决定了你的消费观 19:51 省钱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培养“省钱体质” 22:28 不要让支出和收入一起同步涨幅 25:10 给自己发零花钱,预防把工资都花掉 29:35 记账不用花里胡哨,越简单越容易坚持 33:30 法国留学四年,我到底花了多少钱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音乐:Music by Anastasia Chubarova from Pixabay / Everet Almond from Youtube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 法餐≠鹅肝龙虾红酒?法国人真的天天吃这些吗? 刚来法国的法式饮食实录来了。从冷冻薯条到食堂黑暗料理,从贵到离谱的“高贵法餐”到满街异国菜,这期播客我带你揭开法餐滤镜,看法国人和留学生到底怎么吃,以及,那些年我在异国他乡“喂饱自己”的名场面。 👂本集亮点 02:18 食堂薯条配牛排,顿顿都是冷冻食品? 05:15 食堂还不如麦当劳? 07:39 年轻人拒绝传统法餐,热爱新潮异国菜 10:10 法国人也吃不起法餐 12:59 性价比最低的“仪式感” 15:22 如果给我三天光明,我要用来吃法国巧克力 17:20 我的叔叔于勒,我不要吃生牡蛎 19:40 留学生的黑暗料理日记 26:52 烹炸煮烤煎炒焖,新东方自学之路 28:44 一回家就有热饭吃,这种幸福留在了童年 👋 和我互动 📸 Instagram: 插画账号@peish_artoflife | 个人账号 @shuangpignon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大学时,我以为爱情是付出,有时剥一整碗的虾给他,总想在关系里证明自己的价值。后来慢慢明白,真正值得留住的感情,不需要违心地取悦,也不该让人失去自我。 在法国生活的这些年,我看到了另一种关系的样子,彼此独立,却始终尊重;能坦率表达情绪,也能在分歧中沟通;浪漫不靠讨好,而是靠平等的理解和陪伴。 这期节目,我想聊聊自己如何从恋爱脑走到自我认同,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自由,也如何学会被温柔地对待。 👀特别提醒 这一期更适合有一定感情经历,向往长期关系的听众。 初恋或校园恋爱中的小伙伴,请尽情享受恋爱轰炸带来的心动与纯粹吧——人生的剧本很长,不必现在就懂得一切。 👂本集亮点 03:47 天生恋爱脑的人有多傻?伴侣关系是无解的人生课题 07:00 经济独立,脱离物质依赖,掌控全局 11:12 关系的天平其实很公平,你的筹码都可见吗? 15:54 期待浪漫?还是期待一个不扫兴的人? 18:23 法国人更看重高质量的时间陪伴 22:04 表达思念和依赖,不是羞耻的事 23:52 不压抑,不暗示,不冷战 27:46 喜欢不代表尊重,而尊重往往更加难得 30:44 绝不口无遮拦地评价我的外貌 32:05 时间掌控,抉择掌控,我还是我自己 35:31 尊重是双向的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音乐:Music by Anastasia Chubarova from Pixabay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留学生不是病自己好了,就是自己病死了? 直到在法国真正生过几场病,我才明白这句调侃有多真实。 小时候有护士妈妈,从来不用操心看病的事。大学时有常备药,从没去过医院。直到来到法国,语言不通、预约复杂,看一次病都像打怪升级,全科预约两周起,专科动辄三个月。独自一人孤身在外,确实不敢生病。 第一次脚崴了打电话约诊被挂断、第一次胃酸返流吃药吃到精神错乱、第一次进手术室紧张到发抖……从温室女孩到能自己打电话约诊、安排手术、核对报销。这一集,我想聊聊法国的医疗体系、留学生看病的那些坑,还有一个人慢慢学会面对身体、面对恐惧的过程。 👂本集亮点 01:09 温室中长大,看病能力为0 04:24 从小病到大病,法国怎么全民医保? 08:09 语言难,预约难,为什么留学生不敢生病? 10:40 在法国第一次约诊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气 14:17 看病还是捞钱?第一次看病被花式糊弄 17:03 谨慎还是拖延?法国医生效率低下? 18:07 长达2年的疑难杂症试炼开始 21:45 副作用盲盒连环轰炸,吃药吃成了抑郁症? 25:38 人体实验?3个月的抗生素治胃病? 29:53 定期筛查开出息肉,第一次做手术 35:20 麻醉前的一刻,像待宰羔羊一样闭上眼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音乐:Music by Anastasia Chubarova from Pixabay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电影里的人参果之所以长成人形,是因为被套上了塑料模具。没有模具,它才会长成最自然的模样。在法国生活的这十年,我逃离社会性的“塑料模具”,于是侥幸的野蛮生长,最终长成了今天的我。 十年前的自己有太多不懂,每一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来到法国十年,我学会了课题分离,明白很多事不是我的错;学会了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树立自己的边界;我也开始真正理解,普通并不可怕,能做自己想做的选择、保持健康、每一天开心,本身就是一种成就;朋友和关系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才是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 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在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体悟。 希望你也能野蛮生长,成为一个有温度、快乐的普通人。 👂本集亮点 05:05 脱离掌控,很多事不是你的错 09:59 理解每个人的不同,不再去反驳别人 13:54 树立边界才能得到尊重 21:43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自己开心就很难得了 24:09 不要牺牲当下,过好每一天 28:36 朋友是需要一边长大一边寻找的 32:36 朋友既是镜子,也给我无限的可能性 34:34 人和人的温度是你存在于世界的证明 36:46 珍惜每一个善待你的人 🙊嘴瓢时刻 播客中提到的书是《被讨厌的勇气》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音乐:Music by Anastasia Chubarova from Pixabay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你对法餐是什么印象?是不是一杯红酒,品味鹅肝,感觉特别高大上?其实在法国,吃一顿饭远远不只是“填饱肚子”。这里的餐厅有自己的讲究和节奏:客人不是上帝,尊重才是共识;点菜不催不赶,菜品顺序有致;吃完喝咖啡聊天到关店也行,你不催,服务生也不催。 这一集,我会聊聊在法国生活了十年之后的法餐大总结: * 法国餐厅和国内餐厅的不同氛围 * 餐桌上的规矩与慢节奏的秘密 * 如何通过菜单、面包和配菜,来辨别一家好餐厅 👂本集亮点 02:13 出差一回,见识到了国内餐厅客人的为所欲为 07:30 法国餐厅的规矩:客人不是上帝,尊重永远是双向的 14:00 一顿饭要吃三小时?法餐独特的节奏与氛围 19:40 如何辨别一家好法餐 21:50 菜单周更?真正的厨师都在自我表达 26:09 一口面包或一道配菜,就能看出餐厅的水准 31:23 沙拉加薯条?快速识别“踩雷”餐厅 35:26 法餐踩雷经历:当食材不被尊重,就是厨师的傲慢 🎤 再多讲讲 在本期中我没有提到任何价格的因素,因为我吃过的好法餐从30欧到150欧都有,餐厅规格的高低不决定本身餐厅的好坏。有的50欧做的还不如30欧的用心,所以这不足以成为一个好餐厅的门槛。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音乐:Music by Anastasia Chubarova from Pixabay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法国人真的都很瘦吗?其实接近一半的法国成年人属于超重或肥胖,和中国几乎持平。那为什么社交媒体上却充斥着“优雅纤细”的巴黎女人形象?这一集,我们聊聊法国人真实的体型、多元化背后的商业符号、传统饮食的节制智慧,以及快餐、外卖和超加工食品如何让法国人越来越胖。 与此同时,在相对包容的社会氛围中,法国人更少在意别人的眼光,敢于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饮食。法国的饮食教育从不缺席,所以只要健康无恙,自己开心,他们大可以选择继续胖下去。 👂本集亮点 03:24 接近一半法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的真相 07:00 “优雅纤细”巴黎女人,其实是商业滤镜下的符号 09:57 原型食物 + 节制习惯,为什么法国人曾经更瘦 14:28 快餐、加工食品、即食餐如何让法国人越来越胖 19:40 超加工食品,暗箱里的原材料秘密 26:35 办公室观察,对糖上瘾的同事 28:48 在健康面前,身材真的没那么重要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来到法国的前几年,我对欧包祛魅了🍞 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流行吃欧包,习惯吃软乎乎日式面包的我,初到法国一口又干又硬的法棍,体验感极差,不禁笑赞欧洲人的牙口。从不理解,到理解并爱上,十年的时间里我渐渐明白欧包是欧洲智慧结晶的传统变形。于是今天我想聊聊: 传统的欧包为什么比我们日常中经常吃的面包硬很多?我们日常中吃的“面包”,到底算不算面包?死板的法国人还有什么对面包的严苛讲究?为什么中国的欧包动辄成了“面包刺客”?一块欧包价格上天,是商家的套路,还是另有原因? 饮食文化的交流,本来就是一场有趣的跨国旅行,来和我探索你不了解的欧包吧。 👂本集亮点 03:58 从咬不动到离不开,我在法国常吃的欧包清单 08:23 中世纪的欧包原型:能放好几天,还能当盘子用 12:24 法国面包三大派别:pain(面包🥖)、brioche(甜面包🍞)、viennoiserie(酥面包🥐) 到底怎么吃? 21:01 为什么正宗欧包总是这么硬? 27:13 今天的欧洲人,还把面包当主食吗? 30:04 “面包刺客”是现实所迫?中国的欧包为什么更贵? 38:21 饮食文化的双向奔赴,法国人也迷上了日式甜面包 👀边听边看 一个月偶尔吃一次的酥面包当早餐,有可颂和巧克力卷。热量炸弹,不敢经常吃。 这是每周会买的法式传统乡村面包,看起来很硬,但是外壳酥脆,内里又软又有嚼劲。(这颗太烫了,拍照的时候忘切开展示内芯了)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有人说,留学是高考失败者的退路;也有人说,留学是花几百万买个5000块的月薪;更有人在社交平台上问:“花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回来打工,这到底图什么?” 作为十年前本科毕业后,选择申请、跨专业出国的普通女孩,我想和你聊聊我这十年来,留学真正带给我的东西。 出国从来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或者体面世界的入场券。它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是在文化冲突与孤独感之间,慢慢培养出看待世界更立体、更沉稳的心态;是在“融入”与“保持自我”之间,学会不焦虑、不讨好,只是平静地做自己。 我也会分享一些,如何在留学中最大化你的成长,重启人生。这一期送给正在出发、犹豫出发、或正在留学路上的你。 愿你收获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和一个心满意足的人生。 👂本集亮点 02:52 被掌控就是在荒废人生 06:20 2012年,我决定要出国 12:05 “自我觉醒”比去哪留学更重要 16:42 工作、钱、体面之外,留学真正的收获是什么? 18:19 从鸡毛蒜皮到大病小痛,留学时独立生活的真实难度 26:50 文凭只是最低级的收获,真正宝贵的是心态和眼界的重塑 35:15 4个建议,如何最大化你的留学收获 📚 本集提到的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我们从小被教导“男女平等”,却在长大后一次次撞上看不见的壁垒。一样的学历,不一样的起点;一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回报。为什么挂科的男生可以进大公司,而优秀的女生却被安排做杂事?波伏娃说的好: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成为的。 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我在法国感受到的女性主义,从《看不见的女性》到《一间自己的房间》,从生孩子的制度差异到法国单亲妈妈不被歧视的社会共识。 我也讲讲这十年来,我在法国见过的女性:老去是风味,不婚是选择,独立是底线,生娃也可以自己全掌控。 希望你听完这一期,会更清楚地知道:不管你在哪里,什么年纪,你都值得拥有一间房间、一点钱,还有一个自己掌控的人生。 👂本集亮点 02:00 从什么时候我开始感受到女性的壁垒? 08:35 上肢力量比男性少60%,弱者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是客体 09:39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14:30《看不见的女性》:我为什么买不到一把舒服的椅子? 22:12 “我养你”是最危险的告白 28:05 0冻龄焦虑、拒绝幼态崇拜,皱纹也是法国女人的风味 31:18 大胆掌控全局,单亲妈妈不是掉价,是成熟的选择 35:48 没有经济独立,就谈不了女性尊严,法国如何托举女性搞钱? 41:34 法国就做到满分了吗?0性别差异存在吗? 📚 本集提到的书籍与电影: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蓝色茉莉》(Blue Jasmine) 《乌斯特雷姆》(Ouistreham) 🙏这一期中的口误: 大学里的男女比例是7比3 日本的家具是无印良品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 想象一个不用加班的世界,带薪年假25天,不用给领导让座买水,下班后没人打扰,团建只在工作日,面试没人问你打不打算生孩子。听起来像美梦?其实这是法国职场的日常。 在法国工作了 6、7 年,我也慢慢不再相信“先苦后甜”,而是把幸福当成工作的前提。你可以搬家、带孩子、看医生、照顾宠物……没人管你下班迟还是早,重点是事情有没有做好。 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法国职场那些你可能想象不到的事:终身合同制的稳定感、对个人生活的尊重、上下级之间的平等感,一周四天工作制的可能性,育龄期女性的0歧视。 👂本集亮点 03:08 法国终身合同(CDI)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铁饭碗 05:50 每天7小时,每周工作35小时——法国人真的懒吗? 09:33 一周只上4天班?减时≠减量,关键在效率 12:00 法国年假25天起步?放开胆子开口请假 16:42 法国 vs 中美工作文化:到底谁才是真懒,谁在瞎忙? 19:14 集体主义 out,法国人只认“个人幸福最大化” 22:20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感:双休不是福利,是底线 25:45 中法公司大对比:什么叫尊重个人时间 28:41 加班?要么安排有问题,要么效率真不行 33:39 上下级之间没架子,职场少有“领导特权” 37:00 育龄0歧视,你的婚育隐私我不问 最后我也想说: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幸福的生活方式,世界也会慢慢变得更人性。你渴望的自由,不是奢望,而是趋势。🌈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2014年,我的法国男友来到中国哈尔滨,做了4个月的交换学习。 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他,在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没有做太多准备,就和两个小伙伴飞往这个“神秘的东方”,亲身体验文化冲击。 那时,欧洲留学生还不多。白皮肤、说着蹩脚中文的他,成了焦点人物:有人搭讪、拍照、请吃饭,仿佛一夜成名。而真正打动他的,是生活里那些细节与温柔—— 🤗 锅包肉吃到上头,办卡开户有人带路,食堂好吃到不想离开。对比我第一期初到法国的三天没有电的留学体验,中国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温暖。 他说,不能只靠新闻认识一个国家。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是亲自走一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本集亮点 03:26 为什么选择中国?向往神秘的东方 06:27 中文班上的尖子生,被老师彩虹P吹上天 11:29 蹲厕or蹲着上马桶?文化冲击从Toilet开始 14:45 学校丝滑接送,法国小伙进大观园,体验什么叫大学村 19:17 陪读安排+生活帮手,对比我在法国自力更生,真的会酸 22:25 “高档”大圆桌饭局,一口锅包肉送他上天 24:16 一人一个才艺节目,中国国粹震惊法国人 25:51 发现自己中文是“菜鸡”,儿化音听到懵 27:43 拒绝和外国人抱团,融入中国人圈子竟然超简单 29:53 哈尔滨冰雪节秒变走红毯,被围观拍照像走秀? 32:52 破除刻板印象,原来腼腆的中国人内心超热情 35:44 锅包肉、羊肉串、盖饭……中国美食让他吃瘫 38:17 打嗝放P接受无能?“小苹果”听到吐?不敢过马路? 45:07 破除偏见,睁开眼睛自己去看世界 甄嬛传里的华妃说的好:“做衣如做人,应该花团锦簇,轰轰烈烈的才好。” 👋 和我互动 📕 小红书:张小桃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愿你今天,也慢一点点,活得自在一点点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