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罕见的明军攻城战大捷。 却是皇太极借刀杀人的血腥陷阱! 明军红夷大炮化身攻城凶器,八旗战神阿敏弃甲溃逃。 不到一周时间,明军接连收复4座城池。 为什么事后,有人评论这场胜利,是赢家的索命符? 本期,我们来聊聊皇太极的致命棋局:滦永之战。 00:22 战前背景 01:07 战斗过程(2个阶段) 02:35 战争之后(皇太极扩张汗权、建立乌真超哈火炮部队)
这是后金军队首次兵临北京。 蓟州防线形同虚设,皇太极绕开关宁主力,破关势如破竹。 四千关宁铁骑星夜救驾,惨遭全军覆没。 此战过后,袁崇焕被下狱凌迟,关宁铁军险些分崩离析。 皇太极如何靠一手反间计,加重了崇祯帝的猜忌? 袁崇焕究竟是护国英雄?还是通敌叛贼? 本期我们来聊聊,袁崇焕的死亡倒计时:后金攻明京畿之战。 00:30 皇太极的战略突破 02:02 明廷的仓促应对(袁崇焕的一系列战略误判) 04:55 博弈过程(4个阶段)德胜门之战、广渠门之战…… 10:45 战争之后
这是皇太极登极后的首次惨败。 明军利用两座孤城,连成绞肉防线。 城上红夷大炮,化身死神镰刀。 26天昼夜血火,明军如何利用”凭坚城,用大炮“的2.0版本,让后金军的尸骸堆满城壕? 当锦州被围,袁崇焕为何”见死不救“? 本期,我们来聊聊,袁崇焕与皇太极的首次对决:宁锦之战。 00:24 皇太极的战略困境 02:01 皇太极的破局之道(3大战略,丁卯之役) 04:46 博弈过程(4个阶段)
这是大明对抗后金,8年来的首次大捷! 也是努尔哈赤亲征40年的首次惨败。 宁远城外无援军,守军不足2万,城墙被凿穿4处巨洞,却打退了6万后金大军的进攻。 袁崇焕首次亮相辽东战场,如何用11门红夷大炮挽救大明江山? 本期我们来聊聊,大明支柱袁崇焕,与努尔哈赤的巅峰对决:宁远之战! 00:25 战前背景(明廷内斗,沈阳、辽阳、广宁失守) 05:11 袁崇焕战前部署 07:44 博弈过程(4个阶段)
这是一场暴露帝国系统性腐烂的“解剖战”。 短短5天,明朝近10万军队在辽东雪原崩裂。 这场葬送大明国运的战斗,是辽东霸权更迭的致命转折点。 强大的明军火器,为何面对冷兵器为主的后金军队,犹如纸糊? 努尔哈赤为何靠一封假战报,就让几万明军在伏击圈中血染冰河? 本期,我们来聊聊明亡清兴的起点:萨尔浒之战。 00:26 明军战前部署 02:42 努尔哈赤应对方案 04:46 战斗过程(3个回合) 08:57 明军失败原因(火器何以不敌后金)
这是大明最惨烈的守城战之一,6400多名明军殉国,无一人投降! 这座号称‘天险’的城池,为何不出一天,就被后金军队攻破? 明军火炮,为何中途突然哑火? 努尔哈赤的木板战术,如何能够瓦解明军的部署? 本期,我们来聊聊,明朝辽东覆灭的惊天开幕:清河之战。 | 内容导览 | 00:20,明廷的战前准备 01:48,清河堡概况 02:46,战斗过程 04:05,辽东防御体系
一座看似平静的边陲马市,竟暗藏颠覆王朝的惊天杀机! 努尔哈赤用2万劲旅,以商队作为掩护,仅用一个时辰撕碎大明“天朝上国”的傲慢! 这场400年前的东亚闪电战,不仅夺下辽东咽喉要地,更让‘七大恨’的怒火烧向中原! 这是后金铁骑首次踏破汉地雄关,也是揭开明清易代最血腥的开幕。 本期,我们来聊聊明清国运第一战:抚顺之战!
一具尸体,引爆大明西南火药桶。 一场诬告,让西南百姓颠沛流离。 短短114天,明朝耗光362万两,调集24万大军,只为剿灭一位“西南王”。 这个统治播州比唐朝更久的百年家族,为何突然发疯?被万历帝亲手终结? 本期,我们来聊聊万历三大征最后一战-播州之役。
这是一场改写东亚命运的生死对决。 丰臣秀吉平生唯一一次押上国运,疯狂豪赌! 当倭寇兵锋踏破汉城,当朝鲜八道尽陷烽烟。 一支带着佛郎机炮的神秘军团跨过鸭绿江。 他们用火器轰碎了“日本战国精锐”的神话,用骑兵冲锋撕开了日本“大东亚帝国”的野望。 本期,我们来聊一聊万历三大征的第二战——朝鲜之役。
这一讲,我们来聊聊万历三大征第一战-宁夏之役。 [图片] 叛乱主谋 哱拜的来历 历史上著名的“九边”,乃是明代为防范 残元势力南下,于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图片] 宁夏镇设立于建文四年,也就是(1402 年)八月,是“九边”的重镇之一。 由于宁夏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南有黄河,西北有贺兰山,东邻河套,主要用于防备驻牧在河套地区的蒙古各部势力,乃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建立之初,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招纳蒙古降卒委以军职,镇压当地威胁边塞的其他部族。 哱拜,西蒙古兀良哈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投靠明朝政府。 因为屡立战功,被明廷封为宁夏镇副总兵。 退任后,其子哱承恩袭父职升为都指挥使。 于是,宁夏镇逐渐形成了以哱拜为首,并由其子哱承恩、哱承宠以及其义子哱塞、哱云、哱洪大等人为核心的哱氏集团。 哱拜之乱导火索 罗生门:哱拜与党馨的矛盾 哱拜视角 朝廷欠饷,职场倾轧 因为在边塞屡立战功,明政府给予哱拜和家丁优厚的待遇。 边镇上许多游手好闲之人心生羡慕,纷纷投靠在哱拜军下,哱拜的私人部曲数量激增。 可是,随着边境战事的减少,朝廷用于边塞的军饷也日益减少,单靠哱拜难以负担巨大的军事开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壮大的哱氏集团对明政府产生了极度不满的情绪。 [图片] 党馨视角 哱氏集团结党营私,应剪除羽翼 党馨,山东益都人。 1589年十二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担任宁夏巡抚。 在党馨看来,哱氏集团的私人部曲数量多,兵员成分复杂,势力太过庞大,所以处处针对。 1591年,蒙古火力赤率部大举侵犯青海,尚宝丞周弘杓荐举哱拜之子哱承恩、千总哱云、守备土文秀领兵,党馨即令 3人率兵千余前往青海。 此时,哱拜已经请老在家,听说战事新起,主动请缨,愿意代替土文秀领兵出征。 在党馨看来,哱拜此举并不是为国效力。 而是想通过战事笼络军队,结党营私,因此大为光火,故意只派给哱拜一些老弱无力的战马。 哱拜父子出征回来后,党馨又欲加哱拜“冒粮罪”予以惩罚,并且以哱承恩强抢民女为妾,痛打其20大板,双方矛盾愈加深入。 这一年的年末,党馨下令将万历十七年至十九年所欠朋合银、椿银一次性交纳,欠者以月粮抵扣。 此外,党馨又借故拖欠士兵冬衣布花草价银不发,这一下彻底激起了将士们的强烈不满。 哱拜之乱 地方官僚集团被杀,宁夏危矣 哱拜实在无法忍受,乘机怂恿刘东旸以及刘白川、张文学、许朝等 80余人策划起事。 刘东旸是正兵营军士,此前也早已对党馨所为极度不满。 而宁夏总兵张维忠、兵备副使石继芳与党馨是同乡,兼有姻亲关系,所以管事的向来凡事对党馨迎和、趋附。 正因如此,以党馨为首,以张维忠、石继芳为核心的地方官僚集团,成了这次兵变中,起事者攻击的主要目标。 1592年,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发动叛乱,共推刘东旸为首领,但实际上叛军听取哱拜的谋划号令。 总兵张维忠面对形势犹豫不决,贻误战机,被起事者捕获,后被逼自尽。 2月28日,叛军冲进巡抚官署,抓获党馨,将其分尸喂犬,兵备副使石继芳也同时被杀。 变兵焚烧公署,释放囚犯,收得印符,在城中大肆掠夺,几天后开始攻取宁夏镇所属城堡。 哱拜还勾结蒙古诸部大举进犯,河西四十七座城堡相继投降,唯独参将萧如薰坚守平虏城,同时,叛军南下布防,阻止固原官军北上讨伐。 一时间,叛军声势浩大,全陕震动。 [图片] 博弈过程 第一阶段 明廷招抚、镇压双管齐下 哱拜勾结著力兔 随着叛军声势益大,兵部尚书魏学曾急调各边兵勇,另一方面派部下前往招降。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刘东旸提出,授予他总兵职位,割据宁夏才有得商量。 此举乃是建立国中之国,明廷断然不会答应,谈判破裂。 哱拜此时也没闲着,用重金利诱,抓紧联络蒙古诸部。 部族首领著力兔因为驻牧地临近宁夏镇,他早已垂涎于宁夏镇,遂率3000人支援,攻打平虏城,其他部族持观望态度。 据《明实录》记载,隆庆三年,哱拜曾经参与过一场抵御著力兔来犯的军事活动,还因此受到明廷的嘉奖,两人可谓不打不相识。 [图片] 3月,魏学曾急调山西、大同、宣府兵增援,派宁夏副总兵李昫率军入据灵州、鸣沙州。 李昫先后收复了已为叛军所占的河西 47 堡。 此时,平虏城战场,明将萧如薰坚守城池,诱杀哱拜的养子哱云,大挫叛军锐气。 明军初露锋芒,但叛军实力并未减弱,仍需进一步施加压力。 第二阶段 明廷5路大军,进攻宁夏城 朝堂之上,梅国桢力推李成梁督军,前往平叛。 可是朝廷又怕李成梁掌握兵权后,不可节制。 经过慎重的考虑,4月16日,万历皇帝同意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为总兵官,以梅国桢为监军,进军宁夏,并发饷20万犒军,明军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明将麻贵从边疆调离,被任命为宁夏副总兵,前往平叛。 回到战场,4月24日,明将麻贵对叛军进行了一场试探性的进攻。 7000精兵分为四营,分别从西北、东北方向突袭,形成夹击之势。 迎战的叛军前方为步兵,后方骑兵压阵。 [图片] 步兵托着从城中房屋拆下的门板,这些门板虽然可以抵挡神枪、盏口炮等武器,但无法拦截新式火器射出的弹丸,因此叛军大败。 叛军受挫后,以宁夏庆王等人质作为要挟,让明廷罢兵,并索要官职。 明廷急于筹措粮饷,假装答应以拖延时间。 为了加速镇压,明政府一边以正面军事进攻为主,一边又以万金悬赏捉拿哱拜父子与其他几个兵变首领,魏学曾也派遣家丁渗透敌军,离间兵变头领之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哱拜仍然突破了明军的阻隔封锁,以丰厚的物质利益,诱著力兔率兵攻打花马池营下的安定堡堡寨。 六月,都御史叶梦熊,同时他也是当时杰出的军火专家,携甘州火器400车,大神铳、灭虏炮等武器,以及所征苗兵赶赴灵州,浙江巡抚常居敬也率所征浙兵千人赴宁夏助剿。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火器: 大神铳,是在戚继光所制的大将军炮基础上改良而成。 原本为佛朗机样式,母铳约1000斤,子铳约150斤。 叶梦熊将150斤子铳改为250斤,长度变为原来的3倍,达到6尺,大概1米8左右,并放弃母铳,成为一种前膛炮,射程约1200米左右,一般放置在特制的三轮战车上。 发射的炮弹,除了一斤、三斤、七斤的弹丸之外,还可以发射被毒药煮过的铁和瓷片。 在甘肃一带,朝廷拨款12000两银子制造并布置了1000门大神铳。 灭虏炮,95斤的精铁所制,长两尺,合0.6米左右,能发射1斤重的弹丸,射程大概600步,合约900米左右。 [图片] 轻车,带有两轮,前面有遮板,能掩护25人,车上装有两门佛朗机、两门新制的手上百子铳以及火箭。 [图片] 明军兵分5路进攻宁夏,哱拜试图再次出边,联络蒙古援军,被麻贵率兵所阻,退回城中。 见四面楚歌,叛军意图伪降,明军决意攻城,双方各有死伤。 直至七月份,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第三阶段 哱拜求援无果,明军水淹七军 由于迟迟攻不下宁夏城,朝中开始议论纷纷。 梅国桢到了战场上也发现,有士兵畏敌不战,上疏奏报朝廷,无形之中责备总督魏学曾不思进取,贻误战机。 同时,给事中许子伟上书弹劾魏学曾,明廷因此命令叶梦熊代魏学曾平叛。 梅国桢针对眼前形势,制定了四个策略: 1.宁夏地势低洼,西北邻近金波、三塔诸湖、西南为唐渠、东南有观音湖、新渠、红花渠,因此计划采取“水淹七军”困城 (此计划提出者为兵部尚书石星,梅国桢极力促成) 2.大赦降卒,瓦解守城叛军的意志 3.严堵城池,禁止城内有人外出送信 4.使用间谍,伺机刺杀敌军负隅顽抗的首领 [图片] 7月17日,绕城的大堤筑成,明军开始以水灌城。 哱拜大惊,派遣义子克力盖通知著力兔前来支援,李如松及时派人截杀,阻断叛军与外界的联络。 哱拜没有放弃,拨出黄金二十两、银五百两及各种绫罗绸缎,继续向外联络,蒙古部族首领卜失兔与其他人合兵3万来救。 叶梦熊一方面派麻贵牵制对方主力,另一面分兵出击敌方部落大本营,这一手围魏救赵令敌方援军首尾不能兼顾,四散而逃。 哱拜再无救兵,明军果断引黄河水淹城。 [图片] 8月,黄河水在城外已深八九尺,合约2.5-2.9米,叛军首领刘东旸曾率兵趁夜划小艇挖明军浇筑的大堤,却被明军发现,斩杀数人。 据被生擒的叛军供述,此时城中急缺粮食,饿殍满地,士兵已经开始杀马,民众啃食树皮,请求叛军接受招安。 此时,著力兔领兵800攻打镇北堡与李纲堡,明军将其逐出塞外,叛军彻底孤立无援。 第四阶段 明军总攻,梅国桢巧使离间计,叛乱平定 9月初,浙兵、西南苗兵、庄浪兵作为增援部队,先后抵达,宁夏城的总攻终于打响! 当时的攻城战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火炮轰击城门 因为当时的火炮不具备直接轰塌坚固城墙的能力,所以选择轰击城门。 叛军的应对策略是,在城门内测放置大量的泥土,缓解冲击力。 2.火炮轰击城垛 垛口就是城墙上面一排凹凸形状的短墙。 如果修筑得不够厚实坚固,容易被击碎。 另外明军还利用火箭烧毁城上的角楼。 3.攀登越城 一般采取云梯攻城,另外明军还准备了3万个盛满泥土的布袋,堆放在城下,借此登城。 4.挖地道、凿墙挖洞、放火烧门、抛石机等常规手段 9月5日,因为长期浸泡,城北关 城墙崩塌;3天后,南关城墙也崩塌。 叶梦熊佯攻城北关,诱使敌军主力;另一面指挥李如松在南关埋伏精锐。 但南城攻破后,大城仍是重险之地。 梅国桢巧使离间计,派一位跛脚的卖油翁,给城内叛军首领偷偷送信: 给哱承恩的信上说,你父子曾经守边有功,甚是可惜,如果能够杀刘东旸和许朝,就能赎罪。 [图片] 另一封给刘东旸和许朝的信中说,哱拜父子是首要钦犯,你们是汉将,肯定遭到了胁迫,如果能审时度势,就能转祸为福。 [图片] 就这样,叛军彻底分裂为两个集团,一方是哱拜父子,一方是刘东旸、许朝。 随着叛军内部的激化,哱承恩杀了许朝。 刘东旸杀了哱拜义子土文秀,却被明军买通的周国柱所杀。 哱承恩将刘东旸和许朝的首级挂在城头,以示投降。 明军立刻入城,擒获哱承恩,将自焚的哱拜割下首级,哱拜的养子、部将皆被擒获。 至此,历时6个月的哱拜叛乱彻底平定。 探索哱拜之乱产生的根本原因 晚明的制度性困境 1.文官与武官的尖锐矛盾 中国古代历来强调在官僚体系中,将权力打碎,进行分权制衡。 官员之间相互制约,矛盾重重,君主再从中驾驭,这是典型的驭人之术。 这一点在宋代体现得特别明显,明代多有继承。 明中期以后,武官的地位已经无法跟文官相提并论。 文臣权重而武臣位轻,使得文臣屡屡凌驾于武臣之上,颐指气使,双方矛盾日益加重。 2.家丁武装的泛滥 家丁分为两种: 一种是军队所属,有服役期限的“在营家丁”; 第二种是武官私人招募的部曲。 这种部曲的粮饷,一般是普通士兵的2-10倍。 像我们熟知的俞大猷、李成梁都有自己的私人家丁,作战能力突出,但也导致了国家支出的军费大涨。 哱拜的私人家丁,正是这次宁夏之役叛乱的核心力量。 3.克扣军饷-兵变频发 据不完全统计,从正德四年至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509年-1644年,135年规模较大的兵变就发生了60多次,因此哱拜之乱并不是个例。 明蒙和议后,明朝对边塞的政策是节省武备,将主要财力用于对蒙古的贡市,边关军饷一减再减,士兵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才导致兵变频发。 总结 宁夏之役虽然对明廷来说,保证了领土的完整,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我们必须给予肯定。 但我们必须了解到,此次叛乱镇压耗费巨资,兵马钱粮、运输、客兵调度、赏赐、抚恤殉臣、赈济贫民、修缮毁于兵变的庆王府以及官署、修复在战争中破坏的水利设施以及战后补充军备、粮食等各个方面,共耗银上百万两。 战争所耗的粮食以及草料、器械等更是不计其数。 另外,水淹宁夏城,不仅淹没农田,而且严重破坏了宁夏的生态环境,大量百姓死于战祸,许多妇女受辱,还有重要的典籍、建筑也毁于兵变之中。 明军破城之日,也有人滥杀无辜。 点燃战火或许只需勇气与谋略的碰撞,但要在焦土上重建和平,必先以人性之光浇灭仇恨余烬,用理性的缰绳勒住失控的征伐。 参考资料 鲁宏立《明代万历“哱拜之乱”原因新探》 陆虹《明代宁夏镇“哱拜之乱”述论》 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 李湖光《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机构与运行机制》 吴樱《梅国桢与哱拜之乱》
唐朝为何要经略西域?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事重镇,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 [图片] 怛逻斯之战爆发前,中亚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唐朝。 公元738年,唐朝平定突骑施,初步解除了唐朝在中亚、西域地区的心腹大患; 747年,唐将高仙芝平定小勃律,遏制了吐蕃向西扩张的势头; 749年开始, 阿拉伯帝国走向解体,北非、西班牙、近东分裂出去,而且在呼罗珊、中亚以及伊朗本土,各地独立的伊斯兰王朝开始出现。 751年的怛逻斯之战前夕,唐朝似乎具备了在中亚地区和阿拉伯势力一决雌雄的“天时”条件。 此时,如果唐朝能够在中亚正面击退阿拉伯势力,将重夺中亚地区的控制权。 因此,750年,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请求唐军帮助打击当时已经不臣于唐朝的石国,高仙芝果断出兵,并且在初步降服了石国统治集团后,仍然继续进兵。 其目的显然不仅是惩罚石国“无藩臣礼”,更是意欲打击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势力,夺取中亚地区的政治、军事主导权。 所以,怛逻斯之战的深层次原因是,唐与阿拉伯帝国对中亚地区控制权的争夺。 中亚地区的控制权对于当时的唐帝国来说,不仅意味版图的扩张,而且还有利于遏制吐蕃的扩张势头、稳定西域形势。 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各个国家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 新崛起的帝国为了获得更大的安全空间,总是要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版图,直到遇到强大邻国的抵抗、 或天险的阻挡、或是向前推进动力消耗竭尽时,这种扩张劲头才会停顿下来。 虽然阿拉伯帝国,此时正在发生朝代更迭,但整体上看仍然处于上升期。 如果其在中亚的扩张没有遭到强有力的反击,其向东方的扩张政策就不会得到改变。 更何况当时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并不是单纯的领土扩张,还具有传播伊斯兰教的宗教目的。 因此,怛逻斯之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是亚洲东西两个帝国同时扩张到中亚地区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与阿拉伯军队的实力对比 结合各史籍资料来看,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共有镇兵2.4万人,马2700匹。 除去驻守部队,本次出动军队人员不会超过3万人。 按1人两马来算,骑兵不超过1000人。 另外,还有4万左右的民夫作为后勤部队。 [图片] 唐朝较重视弩的作用,据《李靖兵法》所言,敌距150步,合约225米处,弩手开始射击; [图片] 敌距60步,合约90米处,弓手开始射击; [图片] 敌距20步,合约30米处时,弓弩手要丢弃弓弩,手持刀棒与战锋队一起投入肉搏。 [图片] 鉴于唐朝之前主要的对手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铁勒、契丹等军队皆为高速骑兵,因此唐军骑兵更重视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所以几乎没有装备马铠。 唐朝的步兵主要装备明光铠,即重型铁制扎甲,与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队相比,拥有极强的防护力。 大食方面,主力为重装步兵、步兵射手、重装骑兵、骑射手。 步兵射手的弓箭箭头沉重,可以射穿较重的铠甲。 重装步兵主要使用矛和大盾。 所以构成了密集弓箭雨+密集矛阵的战术方案。 此时的阿拉伯骑兵马匹大多数不披挂铠甲,马匹主要为阿哈尔捷金马和阿拉伯马。 骑士装备西式锁子甲,比唐军的重型扎甲防护力要弱。 黑衣大食的军队数量不超过5万人,援军不少于3万人,城内赛义德的守军数量,暂时不可考。 [图片] 总结来看,黑衣大食加上联军,兵力总数在唐军的2-3倍。 装备方面,唐军的弓弩占优势,阿拉伯人的重装骑兵占优势。 从战争前的局势分析来看,黑衣大食占据撒马尔罕,其距离怛逻斯前线只有14天的路程,如果是骑兵速度会更快,并且拥有骆驼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物资。 反观唐军,从安西都护府到怛逻斯城,至少要有1400里,多则可有2400里,进军路线太过崎岖,不可能具备专门的补给线。 [图片] 光是翻山越岭就要一个多月之久,只能依靠随军携带的粮食,或就地取粮。 因此,高仙芝即使像上司夫蒙灵察一样拿下怛逻斯城,阿拉伯军队可以依靠富余的优势兵力干扰或切断唐军的援军或补给,唐军无法守城太久。 这也是此次高仙芝开启军事冒险行动,遭到随军的段秀实和李嗣业反对的原因。 另外,因为唐军重在兵贵神速,加上山路崎岖,无法携带重型攻城器械,黑衣大食也完全可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对唐军以逸待劳。 待到唐军人马俱疲,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与粮食消耗之后,唐军会自行撤退。 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似乎已经注定。 面对这样的战略困局,高仙芝究竟该如何应对? 第一阶段 唐与阿拉伯军队的首次较量 高仙芝选择在初夏行军,避开严寒行军,让行军过程中,将士和马匹的体力消耗不至于太大。 他的计划是千里奔袭,速战速决,打大食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回合,李嗣业冲锋,击垮伏击的第赫干军队。 率领唐军先锋的将领,正是高仙芝手下第一副将李嗣业。 转过山弯,踏入河谷,第赫干军队进入李嗣业的视野,很显然,这是对方的一支伏军,此时这支伏军并未做好准备。 唐军先锋骑兵像一支利剑,直插伏击军阵营,第赫干军队士气全无,节节败退。 第二回合,守城将领赛义德,率3000铁骑迎战李嗣业的先锋军 赛义德仓促之中,召集3000名穆斯林守军,赶往前线。 溃退下来的第赫干军队,被自己人冲得人仰马翻。 双方骑兵对冲在一起,此次交锋没有任何战术技巧,拼的就是兵器、战马与身体素质。 李嗣业察觉到对方实力同样强大,己方的先锋队已经有几百人落马。 此时,第赫干人的伏击军队已经溃退,战场环境已经探查。 李肆业的先锋军任务达成,完全没有必要继续跟对方的主力继续消耗,随后率部撤退。 第三回合,高仙芝发起总攻,李嗣业先锋队掉头重新投入战斗 就在李嗣业犹豫是否要渡河时,高仙芝下达了主力部队进攻的号令。 上万唐军渡河而来,李嗣业率领骑兵掉头,重新投入战斗。 主力部队渡河后,高仙芝命令若干支小股部队追击溃逃的第赫干军队,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 穆斯林骑兵机动性强,但唐军步兵士气正盛,双方一时间杀得难分难解。 赛义德深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歼灭唐军的有生力量,而是守住怛逻斯城,并且向撒马尔罕坐镇的艾布·穆斯林送去唐军的情报。 随着唐军的步步压进,赛义德下令收兵,退回怛逻斯城。 此时夜幕降临,首战交锋,兵器辎重并未来得及调整,唐军不可能首战就直接攻城。 随后,高仙芝也下令收兵,在怛逻斯城外五里安营扎寨。 第二阶段 大食骑兵“五肢阵”VS大唐步兵“六花阵” 第一回合,双方精锐各自使出看家本领 唐军以步兵常年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骑兵征战,其最大的法宝正是阵法。 唐军的六花阵,由唐初名将李靖创制,据说受到诸葛亮的八卦阵启发。 摆此阵,需要一片1200步见方的平原,方可实现。 而怛逻斯处于河谷地区,城外有开阔的野地,所以非常适合唐军摆出六花阵。 因为八卦阵过于复杂,不好操练,所以李靖保留了八卦阵中外围的六支正军,而中间是将八卦阵中心的3个部队合并到一起,成为“奇兵”。 [图片] 关于奇兵的作用,我在上一节视频“香积寺之战”中有提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便下饭收看。 六花阵中的这支奇兵部队,始终保持圆形阵型,其他正兵军阵都可以临时变为圆阵、方阵、锐阵、曲阵等,可谓攻守兼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来介绍大食的阵法。 赛义德的五肢阵,是大食骑兵最为擅长的一种阵法。 五肢阵由中军、左前、右前、左侧、右侧组成。冲锋时,五阵皆动,犹如五把尖刀同时切入敌方阵营。 [图片] 这样的阵法,面对大多数草原民族的游牧骑兵非常有效。 让我们回到战场,唐军方面,步兵居中,摆出六花阵,葛逻禄与拔那汗布置在两翼,充当警戒部队。 [图片] 联军向大食骑兵的阵营逐步逼近,战斗即将打响。 很快,赛义德一声高喊,大食骑兵率先发动冲锋。 李嗣业亲率右厢前军与大食骑兵发生正面冲突,步兵手持陌刀,专砍马腿,侧翼的两支厢军朝着大食骑兵后方射出远程弩箭。 赛义德一声号令,大食骑兵五肢阵分别向左右掉转马头,在远处集结后,再次朝唐军发起冲锋。 唐军变阵,六花阵集体移动,以另一方阵在前迎敌,李嗣业的阵营向侧方移动,陌刀手调整阵型,弓弩手继续向大食军后方射箭。 与此同时,葛逻禄和拔汗那骑兵在六花阵两侧来回策应。 在六花阵变阵时,阻击大食骑兵,或者骚扰大食骑兵后方,让赛义德很是头疼。 [图片] 这场对决进行了一天,双方死伤都超过千人,没有任何一方捞到好处。 由于艾布·穆斯林已经出发,前来支援,赛义德判断五天之内,大食援军必定赶到,所以退回城池休整。 第二回合,大食骑兵数量锐减,高仙芝发动攻城 接下来的3天,双方继续厮杀,大食骑兵仅剩下一半兵力,五肢阵濒临崩溃。 趁着大食军队士气低迷,高仙芝在第四天的傍晚发动攻城命令,大食军队拿出了石头和火油拼命阻挡唐军的攻势。 见迟迟不能获得战果,唐军只能暂时撤退。 第三回合,大食援军赶到,葛逻禄军队叛变,唐军溃败 唐军利用钩撞车、搭车、火车等攻城利器,继续攻城。 高仙芝粗略估计,等过了正午,怛逻斯城城墙的某个角落,就会被轰开。 李嗣业默默等待,高仙芝给他下达的命令是,只要城墙某处崩塌,就要立刻率千人陌刀队杀进城内进行巷战。 眼看城破之际,城后方向扬起灰尘,艾布·穆斯林派遣的大食援军到了。 就在高仙芝想要派遣精锐步兵前去抵挡时,谁也没有想到,葛逻禄的3000军队居然倒戈叛变,直冲唐军的攻城部队,直接切断了唐军前军与后方军队的联系。 [图片] 屋漏偏逢连夜雨,怛逻斯城城门突然大开,上千名大食骑兵与葛逻禄互相呼应,联合绞杀唐军攻城部队。 [图片] 大食援军此时也吹响了总攻的号角,唐军被前后夹击,只能拼死撤退。 [图片] 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逃出生路,合兵一处,清点人数,3万唐军,仅剩下4000人。
唐肃宗内心的小九九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已进行一年有余。这一年的1月份,安禄山被严庄、李猪儿、还有次子安庆绪合谋杀害。此时,叛军已经分裂为两个集团。分别是位于范阳的史思明集团,和位于洛阳的安庆绪集团。唐军方面,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撤往四川。这个时候与叛军对峙的,是以唐肃宗为代表的朝廷。 2月,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的军队陆续会齐,江淮征收的物资也集中到了汉中地区,唐军反攻的条件均已备齐。 唐军急需一场胜利,扭转之前挫败的士气。 接下来对于唐军的部署,唐肃宗与李泌发生了分歧。 李泌是站在军事的角度,他认为先攻取范阳,击毁叛军的巢穴,可以根除叛军的威胁。 [图片] 李泌的战略反攻示意图 唐肃宗则急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如果我们是事后诸葛亮,会认为唐肃宗此举,大大延期了安史之乱结束的时间。但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出于政治考量,会发现他的决策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有两层原因:首先,此时的唐军,并不是铁板一块。因为唐玄宗与唐肃宗分别以后,唐肃宗在756年带着自己人,举行了一场简单的登极仪式,仪式上推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成为太上皇,意味着远离权力中心。所有的这些登极仪式全部搞完了,唐肃宗才派人通知唐玄宗。也就是说,他的即位在当时的人看来,似乎名不正言不顺。唐玄宗这边呢,此时并不想交出全部的权力。等有朝一日,唐军形势大好时,他仍希望自己能够重回金銮殿。而这一模棱两可的举动,并不利于唐廷各势力的稳定。就在这一年的2月,诗仙李白的顶头上司永王李璘叛乱失败。唐肃宗如果能够尽早收复两京,就可以向天下人宣告,自己才是正统。否则,自己一厢情愿的努力,到头来只是给其他人做了嫁衣。第二,各路勤王兵马,也许会心怀鬼胎,他们一定在观望胜利的天平,好为自己谋划未来的出路。如果能够成功收复两京,唐肃宗就可以给这些人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优势在我。此外,收复两京的胜利,还会在屈居叛军地盘的各路首领心中,种下一颗 随时反叛安军,倒戈投降的种子。所以,尽早收复两京,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好处。在他的坚持下,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接下收复两京的作战任务。 [图片] 唐肃宗 第一次反攻 同年4月份,郭子仪和王思礼合军进屯长安城西的潏水西岸,安军屯于长安城西。 5月,安军伪退,唐军全体出动,安军9000骁骑从两翼夹击唐军,唐军溃败,军资尽弃。 此战失败,重要原因是唐军缺乏骑兵、战役纵深较浅、无战役预备队、两翼无保障。 这让唐军吸取了重大的教训,在接下来的香积寺之战中,这些失败因素全部用战术方案弥补。 香积寺之战,也叫沣水之战,是唐军的第二次反击。 [图片] 战前形势、力量对比 9月27日,唐军联合朔方、回纥、南蛮 、大食等国组建15万国际联军,对外号称20万。 前军李嗣业,中军郭子仪,后军王思礼,列阵于香积寺。 香积寺距离京师长安城中心约十余公里。 进可图取京师,退则可从子午谷入终南山,可谓攻守皆备的要地。 而且这里的地势广而高,植被茂盛,非常利于军队的隐蔽潜伏。 安军方面,出动10万大军,从长安城南出战,所处地势较为低洼。 可以说,人数、地利唐军均占优势。 第一阶段:唐军初战失利 安军不想给予唐军持久战的便利,所以安军将领李归仁率领骑兵主动出击。 在战术上,古今中外无非四步:突破、穿插、包围、歼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阶段,安军通过骑兵冲锋,进行了战术上的第一步:突破。 唐军前军开始出现崩溃,战况有些不利。 第二阶段:李嗣业压住阵脚 唐军前军开始出现混乱,安军争抢辎重。 李嗣业趁此机会手执长刀,勇冠三军,斩杀安军数十人。 他本人带着2000手拿陌刀、长柯斧的队伍堵住了安军的攻势,稳定了唐军的阵形。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陌刀。 唐代有四种刀:横刀、仪刀、障刀、陌刀。 其中障刀和陌刀,虽然古籍里有描述,但由于考古并未发现实物,所以现在已经失传。 陌刀形制长重,长约一丈(合3.33米),重二十斤(合15千克)。 由于唐朝灌钢法技术的进步,使得铸造耗时久、技艺繁杂的陌刀能够大批量生产。 但陌刀受形制过重过长特点的影响,普通士兵使用吃力、 困难,并不能成为步兵的通用兵器,只能组成特种部队——陌刀兵。 翻阅史料,关于唐代军队的人均武器配备表,会发现:平均每5个人,才会配备一把陌刀。 [图片] 唐代军队人均武器配备表 陌刀兵在军阵中常充当先锋兵、 突击兵的角色。 另外,陌刀配合长柄铁钩与锥斧可以防止敌军翻墙攻城,是城池防御的重要装备。 若敌军翻越女墙,先用长钩钩住敌人身体控制其行动,再用杀伤力强的陌刀与锥斧杀之,达成战术配合。 第三阶段:回纥骑兵奇袭叛军 战斗打响前,唐军跟回纥人做了一个交易: 回纥借4000骑兵给唐军,攻下两京后,土地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此战,回纥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战前,唐军获得谍报: 安军利用香积寺地区能隐蔽部队的有利环境,将一支预备队骑兵埋伏在大营的东侧,准备在关键时刻袭击唐军侧后方,实现合围夹击的目的。 回纥骑兵及时消灭了对方的骑兵预备部队,接着迂回到安军阵后,与唐军主力夹击安军,致使安军大败。 那么为何一场战斗要留有预备队呢? 《孙子兵法》有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有过战斗经验的将领发现,当两军处于焦灼对抗时,如果此时有一支新的部队加入战局,他帮助的那一方将有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两军交战之前,双方一般会留出一部分部队作为预备队,而不是说一开战就倾巢而动。 斯蒂芬·茨威格有本书叫《人类群星闪耀时》,其中1篇讲述了拿破仑兵败的关键。 拿破仑与欧洲盟军在开战前,将一支部队派出去消灭普鲁士军队。 这支部队的领头人是一位迂腐、只知道执行命令而不知变通的老人,格鲁希。 就在他无法找到对方部队的动向时,拿破仑已经开始与敌方的主力交火。 双方主力在同一个阵地上反复拉扯。 此时,战局的关键变成了双方谁的预备部队先加入战斗,便可奠定战局的胜利。 拿破仑在等待格鲁希,威灵顿在等待吕歇尔。 格鲁希周围的将领都在强烈要求回撤,及时帮助拿破仑主力加入战斗。 可他固执己见,坚持要求等到拿破仑的传令兵给出明确的调兵命令才肯动身。 而这一错误的决定,让对方的预备队及时加入战斗,导致拿破仑兵败。 由此可见预备兵的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安军大败 此战,安军被斩首6万,生擒2万,京畿要地的主力几乎被消灭,西线叛军基本丧失战斗力。 第二天,长安归复。 [图片] 香积寺之战(沣水之战)示意图 郭子仪事先收复长安之策略是: 先取长安周边控制权,从外围发动攻势,继而孤立城内叛军,最后于城外决战,这样就保护了帝京的不致损毁。 香积寺之战正是这一战略的最佳实践。 这一战,打出了唐军的士气。 可是接下来,肃宗在收复长安后,就开始进攻洛阳,而不从北方牵制范阳,才是唐军真正的失策之处。 叛军退保旧土,伺机重来。 安史之乱的战争,从此走向了长期化,复杂化。 参考资料: 《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卷,唐代军事史(下)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下册 王效锋,王向辉《唐代香积寺之战评析》 王章飞《唐代陌刀兵的军事作用探究》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郭建龙《盛世的崩塌》 战术理论: 王正兴《这才是战争》 江林《战术简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