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要经略西域?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事重镇,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
怛逻斯之战爆发前,中亚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唐朝。
公元738年,唐朝平定突骑施,初步解除了唐朝在中亚、西域地区的心腹大患;
747年,唐将高仙芝平定小勃律,遏制了吐蕃向西扩张的势头;
749年开始, 阿拉伯帝国走向解体,北非、西班牙、近东分裂出去,而且在呼罗珊、中亚以及伊朗本土,各地独立的伊斯兰王朝开始出现。
751年的怛逻斯之战前夕,唐朝似乎具备了在中亚地区和阿拉伯势力一决雌雄的“天时”条件。
此时,如果唐朝能够在中亚正面击退阿拉伯势力,将重夺中亚地区的控制权。
因此,750年,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请求唐军帮助打击当时已经不臣于唐朝的石国,高仙芝果断出兵,并且在初步降服了石国统治集团后,仍然继续进兵。
其目的显然不仅是惩罚石国“无藩臣礼”,更是意欲打击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势力,夺取中亚地区的政治、军事主导权。
所以,怛逻斯之战的深层次原因是,唐与阿拉伯帝国对中亚地区控制权的争夺。
中亚地区的控制权对于当时的唐帝国来说,不仅意味版图的扩张,而且还有利于遏制吐蕃的扩张势头、稳定西域形势。
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各个国家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
新崛起的帝国为了获得更大的安全空间,总是要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版图,直到遇到强大邻国的抵抗、 或天险的阻挡、或是向前推进动力消耗竭尽时,这种扩张劲头才会停顿下来。
虽然阿拉伯帝国,此时正在发生朝代更迭,但整体上看仍然处于上升期。
如果其在中亚的扩张没有遭到强有力的反击,其向东方的扩张政策就不会得到改变。
更何况当时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并不是单纯的领土扩张,还具有传播伊斯兰教的宗教目的。
因此,怛逻斯之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是亚洲东西两个帝国同时扩张到中亚地区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与阿拉伯军队的实力对比
结合各史籍资料来看,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共有镇兵2.4万人,马2700匹。
除去驻守部队,本次出动军队人员不会超过3万人。
按1人两马来算,骑兵不超过1000人。
另外,还有4万左右的民夫作为后勤部队。
唐朝较重视弩的作用,据《李靖兵法》所言,敌距150步,合约225米处,弩手开始射击;
敌距60步,合约90米处,弓手开始射击;
敌距20步,合约30米处时,弓弩手要丢弃弓弩,手持刀棒与战锋队一起投入肉搏。
鉴于唐朝之前主要的对手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铁勒、契丹等军队皆为高速骑兵,因此唐军骑兵更重视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所以几乎没有装备马铠。
唐朝的步兵主要装备明光铠,即重型铁制扎甲,与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队相比,拥有极强的防护力。
大食方面,主力为重装步兵、步兵射手、重装骑兵、骑射手。
步兵射手的弓箭箭头沉重,可以射穿较重的铠甲。
重装步兵主要使用矛和大盾。
所以构成了密集弓箭雨+密集矛阵的战术方案。
此时的阿拉伯骑兵马匹大多数不披挂铠甲,马匹主要为阿哈尔捷金马和阿拉伯马。
骑士装备西式锁子甲,比唐军的重型扎甲防护力要弱。
黑衣大食的军队数量不超过5万人,援军不少于3万人,城内赛义德的守军数量,暂时不可考。
总结来看,黑衣大食加上联军,兵力总数在唐军的2-3倍。
装备方面,唐军的弓弩占优势,阿拉伯人的重装骑兵占优势。
从战争前的局势分析来看,黑衣大食占据撒马尔罕,其距离怛逻斯前线只有14天的路程,如果是骑兵速度会更快,并且拥有骆驼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物资。
反观唐军,从安西都护府到怛逻斯城,至少要有1400里,多则可有2400里,进军路线太过崎岖,不可能具备专门的补给线。
光是翻山越岭就要一个多月之久,只能依靠随军携带的粮食,或就地取粮。
因此,高仙芝即使像上司夫蒙灵察一样拿下怛逻斯城,阿拉伯军队可以依靠富余的优势兵力干扰或切断唐军的援军或补给,唐军无法守城太久。
这也是此次高仙芝开启军事冒险行动,遭到随军的段秀实和李嗣业反对的原因。
另外,因为唐军重在兵贵神速,加上山路崎岖,无法携带重型攻城器械,黑衣大食也完全可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对唐军以逸待劳。
待到唐军人马俱疲,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与粮食消耗之后,唐军会自行撤退。
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似乎已经注定。
面对这样的战略困局,高仙芝究竟该如何应对?
第一阶段
唐与阿拉伯军队的首次较量
高仙芝选择在初夏行军,避开严寒行军,让行军过程中,将士和马匹的体力消耗不至于太大。
他的计划是千里奔袭,速战速决,打大食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回合,李嗣业冲锋,击垮伏击的第赫干军队。
率领唐军先锋的将领,正是高仙芝手下第一副将李嗣业。
转过山弯,踏入河谷,第赫干军队进入李嗣业的视野,很显然,这是对方的一支伏军,此时这支伏军并未做好准备。
唐军先锋骑兵像一支利剑,直插伏击军阵营,第赫干军队士气全无,节节败退。
第二回合,守城将领赛义德,率3000铁骑迎战李嗣业的先锋军
赛义德仓促之中,召集3000名穆斯林守军,赶往前线。
溃退下来的第赫干军队,被自己人冲得人仰马翻。
双方骑兵对冲在一起,此次交锋没有任何战术技巧,拼的就是兵器、战马与身体素质。
李嗣业察觉到对方实力同样强大,己方的先锋队已经有几百人落马。
此时,第赫干人的伏击军队已经溃退,战场环境已经探查。
李肆业的先锋军任务达成,完全没有必要继续跟对方的主力继续消耗,随后率部撤退。
第三回合,高仙芝发起总攻,李嗣业先锋队掉头重新投入战斗
就在李嗣业犹豫是否要渡河时,高仙芝下达了主力部队进攻的号令。
上万唐军渡河而来,李嗣业率领骑兵掉头,重新投入战斗。
主力部队渡河后,高仙芝命令若干支小股部队追击溃逃的第赫干军队,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
穆斯林骑兵机动性强,但唐军步兵士气正盛,双方一时间杀得难分难解。
赛义德深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歼灭唐军的有生力量,而是守住怛逻斯城,并且向撒马尔罕坐镇的艾布·穆斯林送去唐军的情报。
随着唐军的步步压进,赛义德下令收兵,退回怛逻斯城。
此时夜幕降临,首战交锋,兵器辎重并未来得及调整,唐军不可能首战就直接攻城。
随后,高仙芝也下令收兵,在怛逻斯城外五里安营扎寨。
第二阶段
大食骑兵“五肢阵”VS大唐步兵“六花阵”
第一回合,双方精锐各自使出看家本领
唐军以步兵常年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骑兵征战,其最大的法宝正是阵法。
唐军的六花阵,由唐初名将李靖创制,据说受到诸葛亮的八卦阵启发。
摆此阵,需要一片1200步见方的平原,方可实现。
而怛逻斯处于河谷地区,城外有开阔的野地,所以非常适合唐军摆出六花阵。
因为八卦阵过于复杂,不好操练,所以李靖保留了八卦阵中外围的六支正军,而中间是将八卦阵中心的3个部队合并到一起,成为“奇兵”。
关于奇兵的作用,我在上一节视频“香积寺之战”中有提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便下饭收看。
六花阵中的这支奇兵部队,始终保持圆形阵型,其他正兵军阵都可以临时变为圆阵、方阵、锐阵、曲阵等,可谓攻守兼备。
再来介绍大食的阵法。
赛义德的五肢阵,是大食骑兵最为擅长的一种阵法。
五肢阵由中军、左前、右前、左侧、右侧组成。冲锋时,五阵皆动,犹如五把尖刀同时切入敌方阵营。
这样的阵法,面对大多数草原民族的游牧骑兵非常有效。
让我们回到战场,唐军方面,步兵居中,摆出六花阵,葛逻禄与拔那汗布置在两翼,充当警戒部队。
联军向大食骑兵的阵营逐步逼近,战斗即将打响。
很快,赛义德一声高喊,大食骑兵率先发动冲锋。
李嗣业亲率右厢前军与大食骑兵发生正面冲突,步兵手持陌刀,专砍马腿,侧翼的两支厢军朝着大食骑兵后方射出远程弩箭。
赛义德一声号令,大食骑兵五肢阵分别向左右掉转马头,在远处集结后,再次朝唐军发起冲锋。
唐军变阵,六花阵集体移动,以另一方阵在前迎敌,李嗣业的阵营向侧方移动,陌刀手调整阵型,弓弩手继续向大食军后方射箭。
与此同时,葛逻禄和拔汗那骑兵在六花阵两侧来回策应。
在六花阵变阵时,阻击大食骑兵,或者骚扰大食骑兵后方,让赛义德很是头疼。
这场对决进行了一天,双方死伤都超过千人,没有任何一方捞到好处。
由于艾布·穆斯林已经出发,前来支援,赛义德判断五天之内,大食援军必定赶到,所以退回城池休整。
第二回合,大食骑兵数量锐减,高仙芝发动攻城
接下来的3天,双方继续厮杀,大食骑兵仅剩下一半兵力,五肢阵濒临崩溃。
趁着大食军队士气低迷,高仙芝在第四天的傍晚发动攻城命令,大食军队拿出了石头和火油拼命阻挡唐军的攻势。
见迟迟不能获得战果,唐军只能暂时撤退。
第三回合,大食援军赶到,葛逻禄军队叛变,唐军溃败
唐军利用钩撞车、搭车、火车等攻城利器,继续攻城。
高仙芝粗略估计,等过了正午,怛逻斯城城墙的某个角落,就会被轰开。
李嗣业默默等待,高仙芝给他下达的命令是,只要城墙某处崩塌,就要立刻率千人陌刀队杀进城内进行巷战。
眼看城破之际,城后方向扬起灰尘,艾布·穆斯林派遣的大食援军到了。
就在高仙芝想要派遣精锐步兵前去抵挡时,谁也没有想到,葛逻禄的3000军队居然倒戈叛变,直冲唐军的攻城部队,直接切断了唐军前军与后方军队的联系。
屋漏偏逢连夜雨,怛逻斯城城门突然大开,上千名大食骑兵与葛逻禄互相呼应,联合绞杀唐军攻城部队。
大食援军此时也吹响了总攻的号角,唐军被前后夹击,只能拼死撤退。
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逃出生路,合兵一处,清点人数,3万唐军,仅剩下4000人。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