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e80.我们为什么留恋香港?丨0418

放晴早安

☀️ 本期放晴故事 Hello大家早上好,今天这期是放晴早安第四季最后一期节目啦!在最后一周里,我们节目组的小伙伴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挑选了一些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和放晴早安的听众一起在线下聊聊天。我们的经历可能不是某种“绝对正确”的解法,但还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在这一期里,梓敬、艺雯和闻晓一起谈了谈自己在香港学习、生活的感受。我们为什么喜欢香港?香港如何改变了我们?最终,我们会留在香港吗?插上耳机,沉浸式了解我们在香港的生活吧~ 在见不到面的日子里,祝大家生活愉快!也请期待我们下一季的节目,期待更多放晴故事! ☀️ 时间线 01:34 我们来到香港 08:54 对香港的“爱与恨” 21:25 香港与内地的差异、融合 34:10 香港如何影响了我们 39:34 我们是“香港人”吗 48:33 留下还是离开 ☀️ 最后这周我们还聊了…… * s4e76.“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丨0414 * s4e77.母胎solo也很好丨0415 * s4e78.要不要把兴趣当成主业?丨0416 * s4e79.女性独自旅游?女性独自旅游!丨0417 ☀️ 本期制作 主播:覃梓敬、王艺雯、周闻晓 后期:覃梓敬 运营:郑雨杉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57分钟
1k+
2天前

s5e0. 希望不灭,行动不止|第五季发刊词

放晴早安

欢迎来到《放晴早安》的第五季! 在第四季与第五季的间歇期,世界依然在好消息与坏消息的交织中前行。在本期发刊词中,「放晴公园」和《放晴早安》的发起人方可成将分享两则触动人心的消息:一家我们重要的选题来源、致力于解困式报道的媒体《YES!》宣布停止运营;而伟大的动物学家、“希望的使者”珍·古道尔女士与世长辞。 面对这些消息,我们该如何理解“希望”?是盲目乐观,还是悲观放弃?通过《YES!》创始人的告别信和珍·古道尔对希望的诠释,我们探讨了希望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行动的决心。希望是相信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做些什么,并通过个体的行动汇聚成改变的浪潮。 希望不灭,行动不止。第五季,让我们继续在故事中寻找勇气,在行动中创造放晴的未来。 相关链接 * YES!: https://www.yesmagazine.org/ * Sarah van Gelder写给读者的告别信:https://www.yesmagazine.org/opinion/2025/06/11/the-world-is-burning-does-the-yes-approach-still-matter * The Book of Hope: https://amzn.to/4pVKLZf * 节目最后,珍·古道尔留给世人的遗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LKHY52ERc 🎙️本期主播:方可成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13分钟
99+
2天前

s5e1. 他们把与进食障碍的斗争,办成了一场艺术展|1013

放晴早安

☀️本期放晴故事 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发生了一些特别的故事——有一群曾经与进食障碍抗争的人,用艺术作为表达方式在防空洞里创作出以进食障碍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被搬进600号画廊里构成了一场科普进食障碍的艺术展。 这场展览的背后,是进食障碍亲历者张沁文和她发起的同辈支持组织——ED Healer。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张沁文和ED Healer团队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艺术展,向大众科普进食障碍,并且给正在抗争疾病的患者送去勇气,向外界解释藏在食物背后的痛苦与挣扎。 延伸阅读 * 张沁文 : 从亲历疾病到创造回响|一席演讲 * 当吃这件事“吃”了你|深度报道 ☀️ 往期节目 * s4e37. 休学厌学不是问题少年,而是他们遇到了困境 * s4e27. 在杭州,他们想用陪伴支持抑郁的青少年 * s3e31. 像美术馆的精神病院 ☀️ 本期制作 主播:李睿娴 文稿撰写:李睿娴 文稿编辑:何思进 后期:李睿娴 运营:郭思琪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17分钟
99+
2天前

s5e2. 没有手机的童年会怎么样?|1014

放晴早安

☀️本期放晴故事 智能手机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接触到了手机里的世界,这会他们带来深远的影响。比如,接触太多碎片化信息,大脑处理复杂内容的能力会下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手机正在悄悄切断亲子之间的高质量互动。许多父母对此感到无力:当科技巨头用精密的算法吸引孩子时,我们作为个体又该如何抗衡? 今天,《放晴早安》想向你分享一场积极且正在蔓延的草根运动——“无手机童年” (Smartphone-Free Childhood)行动,在帮助孩子抵抗手机诱惑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答案。 延伸阅读 • “无手机童年”行动官网 • “无手机童年”行动相关报道 ☀️往期节目 • s4e6.聚会时人人都在看手机?这群人有办法“治”好你|1014 • s4e57.在这里,给童年秘密一个家丨0318 ☀️ 本期制作 主播:熊若皙 文稿撰写:赵欣 文稿编辑:毕咏璇 后期:周正洋 运营:毕咏璇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7分钟
99+
2天前

s5e5. 从“断舍离”到“心安宁”,聊聊我们与物品的关系|1017

放晴早安

☀️本期放晴故事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家中常堆满了用不到的物品。这些物品不仅造成了物理上的杂乱,更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有时它们甚至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加剧个人的焦虑,让我们在“舍不得扔”和“没地方放”之间反复内耗。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提出了一套重塑“人-物关系”的整理哲学。基于这部剧的内容,放晴早安的三位主播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和经历,并认真思考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我们意识到“拥有”不等于“幸福”。 当下正逢换季,不妨从家里的一个最小单位(比如一格衣柜、一件卫衣)开始,实践一次“小型断舍离”,体验物品减少后带来的那种清爽和掌控感,迈出走向内心宁静的第一步。 延伸阅读 *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 練習告別無用之物 - 人物誌PERSONA MEDIA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 往期节目 * s4e2. 旧衣服先别扔!给这些大学生改造出新生命|1009 * 302. 为什么服装品牌呼吁我们少买衣服?| 0928 ☀️ 本期制作 主播:雯萱、可悦、建国 文稿撰写:雯萱、可悦、建国 文稿编辑:建国 后期:可悦 运营:雯萱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24分钟
99+
2天前

s5e6. 当司法无法抚平创伤,犯保协会用陪伴给遗属一盏灯|1020

放晴早安

☀️本期放晴故事 十一年前,张介能的妻子在市场遭遇谋杀,作为受害者家属和目击者的他,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内疚与抑郁。在漫长的法律斗争中,废除死刑的趋势之下,他难以接受以无期徒刑定案的结果。当法律无法带来正义的告慰,犯罪受害人保护协会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受害者家属在悲伤中重建生活的意义。 抚慰心灵,是一条非常个人化、也需要极高专业度的路。从建立信任,到提供专业帮助,再到重建日常生活,犯保协会努力接住在悲伤中坠落的人们,给了政府和社会再去努力找到解法的缓冲时间。更重要的是,当司法程序走到尽头时,犯保协会陪伴遗属继续生活的长跑。 延伸阅读 * 台湾死刑释宪一年后:惩罚落下、责任未了,不正义的情绪将往何去? * 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官网 ☀️ 往期节目 * s4e17. 面对家暴劝和不劝分的人,都应该去参加这个“治愈圈”|1029 * s4e7. 戏剧界《熔炉》,《初步举证》如何改变英国性侵定罪|1015 * s3e57. 面对至亲离世,我们应该知道的那些事......|0319 ☀️ 本期制作 主播:柯志坤 文稿撰写:柯志坤 文稿编辑:李清扬 后期:胡贝儿 运营:郭思琪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7分钟
99+
2天前

s5e7. 八亿吨鲜花的下一站:如何打破“用完即弃”的魔咒?|1021

放晴早安

☀️ 本期放晴故事 在印度,超过八成的家庭每天用鲜花供奉神明,但这份虔诚却带来了每年800万吨废弃花卉的环境难题——这些承载着敬意的花朵被投入河流,反而污染了水源。而在坎普尔,一位年轻人从寺庙的浪费中看到了转机:他创立Help Us Green组织,回收这些带着美好心意的花朵,将它们变身为受欢迎的香薰产品,既净化了环境,又为当地妇女创造了生计。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它启发了我们:如何用“系统化疏解”的思维,让废弃物的终点成为新生的起点。 延伸阅读 * People Fixing the World:Flower Power * Help Us Green ☀️ 往期节目 * s4e12. 和猫住:短视频让流浪猫救助变得可持续|1022 * s4e32. 粉丝也能为爱“发电”,谁说摇滚不环保?丨1119 * s5e3. 流水山城:让旧物在大学校园“活”起来|1015 ☀️ 本期制作 主播:魏思艺 文稿撰写:赵欣 文稿编辑:熊若皙 后期:赵欣 运营:赵欣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6分钟
99+
2天前

s5e10. 被唱衰的全女模式,真的行不通吗?|1024

放晴早安

☀️ 本期放晴故事 你有没有在路上注意过这样的健身房或酒吧?在店铺招牌上,「girls’」「女子」「女她」等字眼被放置在醒目的位置,有些还会用粉色和可爱的元素装饰自己,它们的目标受众往往仅限女性。也许你还没有踏入过这样的空间,但如果你尝试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全女」两个字,你大概率能看到更多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全女观影团」「全女茶话会」「全女读书会」。 你还会看到许多关于「全女模式」的争论。在今年5月举办的华语辩论老友赛中,其中一个辩题是「全女模式的兴起是否有助改善女性处境」,这把「全女」的概念更大程度地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那么,全女模式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让?这是不是一种新的消费主义陷阱?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女性的处境?在今天这期节目,《放晴早安》试图探索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深圳的两个全女活动发起者。 延伸阅读 • “全女”商家倒闭潮,到底是噱头还是商机? • 第一批“全女”经济,迎来倒闭潮 ☀️ 往期节目 • s4e51. 当100名女性博主决定无偿帮助她人|0310 • s4e38. 姐妹们,你们可以创业!|1127 • s3e78. 她们让音乐节的女厕所不用排队了|0417 ☀️ 本期制作 主播:熊若皙 文稿撰写:熊若皙、毕咏璇 后期:柯志坤、熊若皙 运营:毕咏璇 🍠我们开通小红书啦,快来关注我们:@放晴公园 《放晴早安》由「放晴公园」制作播出,是一档以「解困式报道」(solutions journalism)为理念的节目。我们的第三、四、五季节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与创新实践」(CU-ASK)辅修项目支持。

35分钟
99+
2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