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59: Lawrence 一谈游戏,听众就发笑

上期 E3 的反馈,有关 Wi-Fi 蹭网的几件事,Circa 新闻关门,以及 Apple Music。 本期会员通讯已发至各位会员邮箱。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email protected]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相关链接 * Windows 10 “WiFi Sense” automatically leaks your wifi password to strangers * 为什么「Wi-Fi 万能钥匙」总是被骂,而 WP 中的「Wi-Fi 感知」却无人在意? * 不鸟万 Rio 回答如何评价 360 安全路由器 的「孕妇模式」? * Circa 关门 * Impulse! * John Coltrance * Keith Jarrett * Taylor Swift 致苹果的公开信 ## 赞助 本期 IT 公论由天天动听赞助播出。天天动听是一款多平台的音乐播放器,全面支持各种无损音乐格式。两周前,天天动听 Android 版发布了 8.0,这是天天动听并入阿里音乐后最大的一次更新。这次更新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推荐算法,新版的天天动听会基于用户的日常收听行为与习惯,推算出用户的音乐偏好,并匹配适合用户口味的歌曲与歌手。再综合工作、运动、开车、睡前等生活场景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与多样化的音乐曲风,让用户拥有专属的音乐推荐页面,而且用户听得越久,推荐越精准。除此之外,天天动听 Android 版 8.0 在 MV 弹幕上做了改进,并增加了歌手和歌单页面的评论功能。简而言之,个性化推荐与社交化是天天动听的两大方向。未来,天天动听会继续迭代,让音乐成为好玩的、可互动并且能够让乐迷表达自我的媒介。天天动听除了有 Android、iOS 版和 PC 版之外,甚至还有 Symbian 版本。访问 ttpod.com 即可看到下载地址。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94分钟
51
9年前

Episode 156: 豆腐和汉堡包

WWDC 特别节目……将于下周放送。本期我们谈谈苹果未来的设计方向,以及即将于明天开始的旧金山科技嘉年华。本周的《IT 公论》会员通讯将临时改为每日一封,价格不变!不用再犹豫了。 本期会员通讯已发至各位会员邮箱。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email protected]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相关链接 * Layers Design Conference * Susan Kare * Oisín Prendiville * Supertop * Wil Shipley * Delicious Library * OmniGroup * Panic * Neven Mrgan * Rogue Amoeba * Jonathan Mann * NeXTEVNT * Don Melton * Debug * Doug Menuez * Doug Menuez 拍摄的 NeXT 时代乔布斯宴请投资人的照片 * ALTCONF 2015 * Typographics — A design festival for people who use type * jwz (Jamie Zawinski): ‘I have no interest in reading my feeds through a web site (no more than I would tolerate reading my email that way, like an animal).’ *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 The Telegraph: When Stephen Fry met Jony Ive: the self-confessed tech geek talks to Apple’s newly promoted chief design officer * Ian Parker 发表于《纽约客》的 Jonathan Ive 特写 * John Gruber: On Jony Ive’s Promotion to Chief Design Officer * Ben Thompson: Jony Ive “Promoted”, the Implications of Not Managing, What About Apple? * Eli Schiff: Fall of the Designer Part I: Fashionable Nonsense * Andrew Burton: Modern minimalism IS the right choice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11分钟
92
9年前

Episode 155: 世界不是桌面——Google I/O 2015

虽然不鸟万如一和 Rio 都没有去 Google I/O 现场,但我们请到了《好奇心日报》的特派美国记者崔绮雯小姐参加本期录音。她在现场待足了两天,还帮不鸟万如一拿了香草味的 Android 机器人公仔以及新版 Google Cardboard。节目最后我们谈了一点女性主义。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email protected]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刚刚上线的第 155 期节目有广告赞助,我们为身为会员的妳准备了无广告版本,请点这里收听。 本期节目有实地参加了 Google I/O 的崔绮雯小姐参加录音。崔小姐是《好奇心日报》的科技记者,或许您在 Twitter 上关注过她。(@cuiqiwen) 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今年的 Google I/O(谷歌的全球开发者大会),我首先想到的是描述癌细胞扩散的 metastasis。从微观上说,Chrome Custom Tabs 让 Chrome 从一个独立的浏览器扩散成为遍布于 Android 全身的系统级服务;从宏观上说,Android 在已有的智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和汽车(Android Auto)基础上又扩散到了物联网的领域(Project Brillo),新的神秘项目 Project Jacquard 更是企图把触控元件作为输入设备编织到衣物布料里。另一方面,今年 Google 在主题演讲上花了很多时间强调自己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重视。虚拟现实设备 Google Cardboard 被定位为面向新兴市场的教育工具,廉价的低端 Android 手机也被给予了不少戏份。在旧金山 Moscone West 的大会现场,数百台 Android 设备洋洋洒洒地铺了一整面墙,甚为壮观。无论是在地理空间还是产品类型上,Google 这个品牌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着。 Android 设备排出的那面墙让我想到了苹果在 WWDC 曾经做过的 App Store 墙。Google 展示的是硬件,苹果展示的是软件,但请一定不要搞错其背后暗示的讯息。突出集体的代价必定是牺牲个体,Android 机海墙和苹果 app 海墙非常精准地反映出这两家科技巨头的侧重点:苹果更在乎硬件,Google 更在乎软件。 是的,我知道 Google 爱说「Be together, not the same」,但正如张艺谋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人海方阵并不在意其中每个人的个性,当妳把几百台 Android 设备或是几百个 app 排列成密集的阵列时,其中的每一个有什么不同便毫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苹果和 Google 的意志能否从这幅齐整规范的图像中渗透出来。 Google 的意志非常明确:蚕食一切空间。除了个人口袋里的、手腕上的和汽车中的空间以外,还有不同国家和不同地理位置的空间。更多空间意味着更多广告机会,更多广告机会意味着更多收入可能,以及股东追求的那个终极词汇:增长。 要蚕食一切空间就意味着要追求「最小公分母」。世界不是平的。用户收入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网络基础设施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一切意味着硬件的廉价化甚至免费化对 Google 有利无弊。只有先把硬件送达用户手里,用户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被卖给广告主。从这个思路出发,今年我们看到 Google 对虚拟现实技术(VR)给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想像。 Google Cardboard 无疑是目前市面上体验最差的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VR 的 Cresent Bay 以 90 fps 排在第一,三星的 Gear VR 可以排第二,至于 Cardboard 只能说是山寨水平。请注意这并不是对 Cardboard 的一种批评。恰恰相反,Google Cardboard 是非常诚实的、因此是非常好的设计。在今年的 I/O 上,Google 把 Cardboard 描述成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工具,低价、免费、甚至可以用完就扔的硬件不仅是唯一可行的,也是摩尔定律的魅力在新兴市场的体现。 Jump则是一个意外惊喜。这是第一次有巨型公司高调地试图解决 VR 在内容生产层面的问题。Oculus、索尼或是 Valve 的虚拟现实眼镜再好,没东西看也是白搭。各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索尼和 Valve 本来就是内容重镇,Oculus 和佛罗里达州那家低调而神秘莫测的 Magic Leap 也搭建或收购了自己的游戏或其它 VR 体验制作团队。而 Google 则似乎想成为 VR 领域的 Adobe,把 Jump 做成生产 VR 内容绕不过去的工具。 Jump 是一个由一圈 GoPro 相机组成的 360 度拍摄器。这里最有趣的是对「摄像」这一概念的再定义。目前为止,无论静照还是视频都不是对现实的 100% 还原,其中都涉及了拍摄者的主观选择。每一张照片和每一段视频都是对现实的一块切片,是摄影师过滤之后让妳看到的现实。但 VR 的拍摄必定要求把现实空间的所有内容摄入其中,换言之,摄影师不再是必需的了。 Google 很早就用它的街景车实践了这样的拍摄方式。事实上,Google Maps 的街景功能的确是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享受到的一种货真价实虚拟现实体验。在街景里逛一逛自己过去曾经住过的地方,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我们应该把 VR、物联网、智能手表、智能家居(Project Brillo)、以及 Project Jacquard 放在「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的语境下讨论。这一概念的始作俑者 Mark Weiser 在 1993 年发表了《世界不是桌面》(The World is Not a Desktop)一文,在文章开头他写道: > What is the metaphor for the computer of the future? The intelligent agent? The television (multimedia)? The 3-D graphics world (virtual reality)? The StarTrek ubiquitous voice computer? The GUI desktop, honed and refined? The machine that magically grants our wishes? I think the right answer is 「none of the above」, because I think all of these concepts share a basic flaw: they make the computer visible. 在 Windows 95 尚未面世的 1993 年,Weiser 就看到了「桌面」这一人机交互隐喻的局限之处。在他看来,让计算设备变得隐形,并低调地嵌入现有的实体世界,才是电脑真正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摩尔定律的自然逻辑结果:如果我们有能力把电脑不断做得更小,我们就一定会真的把电脑不断做得更小。而比智能手表更小的「电脑」,一定会颠覆我们现有的对于计算设备的认知。它必定不会再以屏幕为首要输出设备(什么都显示不了了),也会充分挖掘键盘、鼠标和触屏以外的输入设备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巅峰已经结束,2015 年的 Google I/O 代表了今天和 Spike Jonze 的电影《Her》所描述的世界之间的过渡阶段。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教你怎么不读书 * 霸凌、小人、烂桃花 * The Hunger Artist: Is there anything Susan Sontag doesn’t want to know? (2000) ## 相关链接 * 崔绮雯的 Twitter * Google I/O 2015 * Maker Faire * John Cage * John Siracusa: Straight out of Compton * Google Cardboard * Project Jacquard * Jump * Project Brillo * 大疆 * Mark Weiser: The World is Not a Desktop (1993) ## 赞助 本期 IT 公论由一加手机氢 OS 赞助播出。上周四,一加手机发布了基于安卓 5.0 的操作系统「氢 OS」。氢 OS 摒弃了许多安卓系统 iOS 化的不合理趋势,将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发挥到极致,成为与众不同的带有独特风格和品味、同时又充分继承了原装安卓优点的系统。氢 OS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让视觉与交互高度统一。氢 OS 是一个真正懂用户的系统,更是让你改变对安卓看法的国产系统。它的设计不但注重对信息的准确传递,更注重对情绪的优雅表达。如果您对氢 OS 感兴趣,请访问 h2os.com。感谢一加手机氢 OS 赞助本期 IT 公论。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崔绮雯:《好奇心日报》科技记者。

135分钟
48
9年前

Episode 154: 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四:Bold 开发者李元昊/姜音

断档多时的「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本期重开。我们请来了住在德国的 Bold 开发者李元昊以及设计师姜音,和吴涛一起聊独立 iOS 开发、UI 设计、以及德国的创业环境。另外不要错过节目最后的听众反馈。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email protected]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第 154 期《IT 公论》是特别节目,属于我们的「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我们请到了住在德国的开发者李元昊和设计师姜音聊了她们的 Bold。李元昊曾在一家德国公司做汽车软件,2014 年辞职,开始了「结婚前的最后一次任性」。到了今天,Bold 已经出到了 2.0 版,姜音也从未婚妻升级为妻子。「Be Bold」不仅是 Bold 的口号,也是李元昊本人实践的生活方式。欢迎大家收听。 在今天的会员通讯里,我想对上周五的通讯《谁是本雅明的接班人?》做一下跟进。在那封通讯的最后我提到了本雅明对建筑的观点: > 本雅明在谈到建筑时说,建筑是史上第一个「可以不专心体验的艺术品」。建筑的使用者很少会像看油画或欣赏交响乐那样,以「浸入式」体验面对建筑。 这句话引起了一位建筑设计师的不满,令我意识到自己确实有断章取义之嫌。故在此处略作说明。 本雅明对于「不专心」(distraction)显然有特别的兴致。在撰写《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他写了一篇题为《不专心理论》(Theory of Distraction)的笔记。全文只有两页,而且并非完整文章,而是一条条微博长度的思维断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大致思考框架。 这里的不专心要和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可再生产性联系在一起思考。在古代,艺术品无法轻易复制(例如一件雕塑),故创作者必须追求永恒。无论是普通欣赏者还是艺术市场对于原版、真迹的执着,都是基于难以复制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与无法复制的艺术品相连的还有无法复制的艺术品感知体验。你为什么还没看《广告狂人》?因为知道什么时候都可以看,所以暂时就不急着看。如果是去美术馆看画,就意味着你单独切了一块时间出来给某件作品独享。但如果名画可以复制呢?事实上,对于普通欣赏者(大众,mass)而言,去大都会美术馆看作品,真的未必比在大都会线上美术馆看要好。一线美术馆很多都以沦为旅游景点,那种和艺术品一对一的专注观照体验,往往还是宅在家里面对玻璃屏幕比较容易复现。但那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因为知道什么时候都可以看,所以暂时就不急着看」的状态。相信大家的硬盘上都有很多一直说要看但还没看的电子书、电影和电视剧吧。 建筑在这里是很特殊的。或许未来我们可以 3D 打印房子,或许更近的未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看房。但至少在今天,建筑的本体以及观赏、使用建筑的体验都是无法复制的。但如本雅明指出,建筑这个超级古老的人类创造,却从一开始就只能「不专心」地去欣赏。我在给那位建筑师朋友的回信中说: > 我觉得「建筑可以不专心体验」这件事情人人都能体会得到。所谓走马观花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本雅明要是懂中文估计会拿走马观花这个成语来做文章的。)这是体量造成的,看画你可以一次性看到它的全部,建筑就不行了。此外,人在使用(体验)建筑时往往也在做别的事情——看电视、工作、吃饭、做爱——注定不可能专心。建筑系的学生、爱好者或研究者可能会为了体验黒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大楼特地去住它,但即便如此我相信她也没有看到全部。若是普通的商务客(那栋楼原本的目标客户)就更别提了。她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栋建筑有什么讲究,但她们能感受到。本雅明把对建筑的体验分为视觉(optical)和触觉(tactile)两个部分,上面说的「能感受到」就是 tactile 的部分。建筑和雕塑不一样的那部分东西就是 tactile。 > > 不要忘记本雅明是一个左派理论家,他在《机》里的思考是基于民众(mass)权利提升这一事实进行的。妳可以数数他用了多少次无产阶级、革命一类的词。他特地强调摄影术在时间上和社会主义同时出现,也是为了这个。所以当他思考建筑和电影时,最关注的是「这两种艺术让普通人也可以享用了」。而妳的立论是从建筑的研究者出发的。研究者在生活中当然也是建筑的使用者,但当他们研究建筑的时候就不是。 > > 所谓「可以不专心欣赏的艺术」在今天已经达到了极致,不管是休闲游戏,还是美剧,甚至弹幕这一现象都可以如此解释。本雅明当然看不到今天,但他看出了建筑是这种特殊的「人与艺术的关系」的先驱。我觉得这个想法是相当透彻的。视觉和触觉(观看和使用)这两个维度,至少在普通的建筑使用者那里,是不会被有意识地区分的。他们对建筑的欣赏自然也是下意识地进行的。而我认为本雅明就是在告诉当年的人们:This is fine, being immersive is not the only way towards the ‘true appreciation’ of art. Hey, Walter said this 80 years ago! 建筑这个最向往永恒性的创造,却导致了最原初的非浸入式体验。在 AR 和 VR 技术纷纷试图制造浸入式体验的今天,这一点十分值得玩味。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Hacking the Brain * The Plot Against Trains ## 相关链接 * IT 公论第三十五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一:江疆(jjgod) * IT 公论第三十八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二:徐哲 * IT 公论第四十二期: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三:WhatFont 插件作者柳成荫(Willow) * Bold * ZKM * Swift * Product Hunt * Pocket Casts * Russell Ivanovic 说 2015 年是安卓年 * Meme Generator * Clear * VSCO * Loren Brichter * 如何在 iOS 上免费(且合法地)使用额外的字体 * FontShop * Erik Spiekermann * Sharon Hwang 的 Instagram 账号 * 李元昊的 Twitter * 姜音的 Instagram 账号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吴涛:Type is Beautiful 程序员,《内核恐慌》主播。 李元昊:汽车嵌入式设备工程师,独立 iOS 开发者。 姜音:平面设计师。

112分钟
95
9年前

Episode 153: URL 的终结?

两封非常深入的听众反馈,Rio 的 Apple Watch(负面)体验,和《IT 公论》「抢生意」的 Vox + LOOP,以及 Mike Matas 新作、Facebook 的 Instant Articles。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若您无意入会,但喜欢某一期节目,也欢迎用支付宝支付小费(建议金额:一元、五元或十元人民币):[email protected]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上期节目播出之后,我们收到了两封非常深入的用户反馈。长期以来,电邮是我们和各位会员主要的交流方式。这次的两封邮件令我们深信电邮比论坛、通讯群、和各类线上社区更能催生细致而理性的讨论。我们也为拥有像各位一样的朋友感到骄傲。 Facebook 近日推出的 Instant Articles 功能无疑是吸引媒体全身心拥抱 Facebook 的又一招杀手锏。Facebook 想对美国的媒体做微信对中国媒体做的事情,它野心更大,且毫不掩饰。 一言以蔽之,Instant Articles 是网页文章的美图秀秀。它不仅让网页在 Facebook 的原生软件(目前只对 iPhone 版生效)里能够排出美观、无边框、富于交互性的版式,还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加载速度——大概是一秒和七秒的区别。虽然这些文章最终是给读者看的,但 Instant Articles 功能面对的「用户」是媒体:《纽约时报》、BuzzFeed 等等。目前若想体验该功能的效果,请在 Facebook.app 里搜索 BuzzFeed,找到题为「13 Steps to Instantly Improve Your Day」的文章点开即可。 几个月前传出了 Facebook 试图邀请部分媒体将内容托管在 Facebook 里的新闻。条件不可谓不优厚:Facebook 负担所有的流量费用,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媒体销售人员卖出的广告 Facebook 分文不取;Facebook 销售人员替媒体卖出的广告,七成分给媒体。如今 Instant Articles 一出,连版式设计与用户体验的问题都帮你解决好了。简单来说,对于一线媒体而言,选择与 Facebook 合作不仅可以省去不少流量与技术维护成本,拿到现成的活跃渠道,还可以让你的页面读起来更舒服,加载速度更快。似乎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媒体一旦入局,保留自己专门的 URL 和网站的意义就不多了。 这有点像前些年发生在企业软件领域的事。原本死都不放心把公司电邮放在别人家服务器的 IT 主管,渐渐意识到把电邮、日历、地址本业务外包给 Google(Google Apps)要比自己辛苦维护靠谱得多。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Not invented here)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 IT 领域的大势所趋。 媒体不擅长什么?做网站、维护网站、做 app、维护 app——最好的工程师很少会去媒体上班。这些事交给 Facebook 去做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但别忘了还有一句口水话叫「如果不付费,你就不是用户,而是被卖掉的产品」。这对于活人成立,对于企业同样成立。免费享用 Facebook 一流技术服务以及流量必定会有代价,这代价就是丧失控制权。 控制什么?首先是表现形式。Instant Articles 再好看,也只不过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one size fits all)的解决方案。面对各家媒体在品牌形象和设计上的多样需求,Facebook 愿意配合定制到哪一步,目前尚不可知。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定制」和软件天生就存在矛盾。定制就是专有,就是不可复用,这和软件代码的诉求截然相反。手工艺品与西装的定制被传为佳话,而如果你写一个软件偏要用全世界没多少人用的定制技术,吃苦的肯定是你自己。这种本质性的悖论决定了工程思维主导的产品无法实现彻底的定制。对于重视自己独特表现形式的媒体,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更重要的是对读者信息的控制。运营过微信公众账号的朋友知道,你能看到哪些用户关注了你,但看不到她们的微信号。换言之,假如某位用户取消了关注,你就永久性地失去了她。你的电脑上不会有一个大大的装满读者资料的 Excel 表格。在我看来,Facebook 同样没有任何动机将用户信息提供给媒体。这对媒体而言是致命的。 从读者的角度说,不妨想一下你更愿意把个人信息交给哪一方。传统智慧认为 Facebook 靠卖你的信息为生,但媒体难道不是?要想让自己心安,付钱是唯一保险的办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这么简单。这种小卖部卖香烟的商业模式听起来可能不够酷,但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听为成年人准备的科技播客的成年人。酷不酷这种事,就用著名 funk 乐队 Tower of Power 一九七三年的经典《What is Hip》来说明吧: So you became part of the new breed Been smokin’ only the best weed Been hangin’ out on the so-called hippest set Being seen at all the right places Being seen with just the right faces You should be satisfied Still it ain’t quite right What is hip? Tell me, tell me if you think you know What is hip? If you was really hip The passing years would show You into a hip trip Maybe hipper than hip But what is hip? ## 不鸟万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改版后的 Droplr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Palo Alto 中学生为什么纷纷自杀? * 又有一个人要改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他姓 Musk ## 相关链接 * David Foster Wallace * Social engineering * Matt Gemmell: Distractions * 木遥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 * Vox 和 LOOP * 《Silicon Valley》 * Dan Lyons (Fake Steve Jobs) * Alec Berg * 《Seinfeld》 * 《Curb Your Enthusiasm》 * Instant Articles * Mike Matas * Wil Shipley * Delicious Library * Delicious Generation * 《Our Choice》 * Droplr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13分钟
99+
9年前

Episode 152: 可以做某事的自由和可以不做某事的自由

IPN 系列微信群(听众自建)和线下聚会的重要性,新微软新在哪里旧在哪里,Google I/O 上即将发布的神秘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 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碎片化现象,Oculus Rift 明年一季度发货,以及 Facebook 关于 filter bubble 现象的研究报告。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听众(不一定是会员)已经自发建立了十一个微信群,计有:总群、北京群、长三角群、珠三角群、长沙群、欧洲群、美国东部群,美国西部群,加拿大蒙特利尔群、加拿大多伦多群、日本群。最早的总群系由新浪微博上的会员 @草菅西東 创建,意在为听众组织线下聚会提供便利。到目前为止,虽然群落扩散速度极快,但这个初衷尚未达成。请诸君继续努力。 Tesla 的电池计划,我和 Rio 都不太懂。好在上次有听众写了一封很长的反馈,我们全文念了出来,大家可以听听看。 在我们上期表扬过 Photos.app 的同步功能靠谱之后,Photos 就失灵了。目前我的手机里至少有十几张图片无法同步到 Mac 和其它设备,基本没什么办法。有听众建议我们请职业摄影师来聊 Photos,但我认识的摄影师很多甚至都还没有升级到 Yosemite。无他,专业用户不敢冒险。只要现有的系统用着合意,他们并没有什么动力去升级,反倒有很大动力不升级。万一升级后自己的工作流出了问题,一整天的生产力就付之东流了。 理论上说,苹果可以在未来的更新中慢慢把 Photos 做成消费者和专业用户两相宜的图片处理软件,毕竟他们原本面向专业用户的 Aperture 也停掉了。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在乎职业摄影师这个群体有没有在用 Photos。对苹果而言,只要摄影师们继续在买 Mac 就好。 今年的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将于 5 月 28、29 日两天召开。会议内容最近爆出,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那个神秘的可穿戴设备了。谷歌在文稿中写了一段相当不工程师风格的话: > Badass and beautiful. Tech and human. Love and work. ATAP. Wearables that we hope will blow your socks off. (We mean this more literally than you might think…). Our goal: break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ver-shrinking screen sizes necessary to make electronics wearable and our ability to have rich interactions with them. Why can’t you have both? We like to build new things. Sometimes seemingly impossible things. We can build them faster together. 且不论这究竟是什么,这所谓「可穿戴设备上日益缩小的屏幕尺寸与丰富的交互性之间的矛盾」,也是 Matt Gemmell 最近一篇文章中的主题。众所周知,在 Apple Watch 上市之前,很多人担心它会让我们已经支离破碎的生活进一步碎片化。但 Gemmell 用了几周后,发现正是由于智能手表的小尺寸,导致用户无法进行「丰富的交互」,结果减少了碎片化现象:一个连续使用超过三十秒手臂就会酸痛的设备,没什么事当然就不会用太久了。大部分时候,与 Apple Watch 的交互都限制在十秒之内。我不知道这个感受有没有普遍性,若有则可以说是一种意外收获。Google 自称解决了这个矛盾,又提到了袜子(socks),听上去好像是一种穿戴在下肢的设备。顺着这个思路想,解决屏幕尺寸越来越小的方式,大概就是干脆取消屏幕了吧。(除非顺便出一个扩增现实眼镜让你能随时看到自己腿上发生了什么 XD。) Oculus VR 宣布虚拟现实眼镜 Oculus Rift 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发货,更多详细信息将会在「未来几周」慢慢在网站上公布。目前虚拟现实市场是 Oculus, 索尼和 Valve 三足鼎立。Valve 和 HTC 合作的眼镜以及他们自制的游戏主机将于今年底发售,索尼的 Project Morpheus 的发售时间应该和 Oculus Rift 差不了太多。和这两家相比,Oculus VR 的资金实力雄厚,视野也相对更开阔一些。CTO John Carmack 在今年三月旧金山的 GDC 上说过,未来 Oculus Rift 的应用很可能有超过半数并不是游戏,也未可知。 Facebook 的研究部门近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关于 Facebook 用户多样性的报告。我们在很久之前的节目里讨论过「Filter Bubble」问题:个性化定制和推荐会让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从而令视野受到局限。Facebook 这篇报告虽然行文严谨理性,但其扭转舆论的企图也十分明显。在我们看来,真正的 filter bubble 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那是人性躲避陌生事物的体现。而当一个技术产品试图用算法去「提高内容消费的信噪比」时,恰恰是在鼓励大家退回自己的 comfort zone。所谓的「噪」,难道不就是 comfort zone 之外的东西吗?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刚刚出版的 John Palfrey 的《BiblioTech》一书讲的是图书馆在 Google 年代的重要性,与此不无关系,或许会在未来的周五通讯为大家介绍。 (顺带说一下,提出 Filter Bubble 理论的人后来去做 Upworthy 了。) ## 不鸟万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Lifeline * THRED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评 Facebook 新总部大楼 * 公知和他们的 XD ## 相关链接 * Leslie Berlin: Why Silicon Valley will Continue to Rule * DARPA * Serendipity * Breather * 無次元 №14: 我们一起从山顶往下扔东西吧! * 纽约现代艺术馆的 Björk 展览 * 微软的 HoloLens 真的是给普通消费者准备的吗? * AGO * 《纽约时报》对新微软的特写 * 2015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的内容 * Matt Gemmell: Distractions * Digicel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手机发射站的视频 * Oculus Rift 明年一季度发货 * talich: 医生曾经说:吸烟「有益」健康 * Facebook 研究报告称用户在 Facebook 能看到多样化的政见与观点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12分钟
99+
9年前

Episode 151: 增强现实(AR)增强了现实的什么?

模块化计算设备,微软 Build 2015 开发者大会,重访 HoloLens。 本期会员通讯已发至各位会员的邮箱。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抱歉今日的节目和通讯都有所延宕,不过北京时间周一上线这点是不会变的。 很遗憾,上周 Pocket Casts 更新到 5.1.2 版后仍然不能下载 IPN 的节目。和开发者联系后得知虽然问题已经修复,但尚需更多测试。只好请大家再等等了。 本期收到两封质量很高的听众来信。陈姓听众针对上期所谈的 inclusive 问题说: > 其实我觉得圈子不太可能是非常 inclusive 的。之所以需要圈子,而不是一直单纯地在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交流,正是因为那样效率更高、更有参与感。并且很多时候人们能从圈子的 exclusiveness 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或安慰。 > > 我觉得与其要求一个圈子摒弃黑话这种东西,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大家对待新人的态度,能有耐心为其解释一些「老梗」。进入圈子有一定的门槛,圈子必会有一定的 exclusive 属性,但对于有共同爱好的新人,真想要融进去还是能够融入的。 「小圈子」这个说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贬义词,大概和圈子的排外(exclusive)有关。但正如这位听众提到的,完全开放的交流效率很低。其实无论你对谁说什么话,总是包含了一定的假设——假设对方已经了解了某些背景知识,和你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什么都要解释,在知识体系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如我之前所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送者与接收者都要各自付出努力。受者并不是被动的状态。 另一封信来自一位正在加拿大修读博物馆学的听众。她在提及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能性时说: > 真正难办的地方在于,短期展览也就罢了,固定展览通常要陈列至少五年。而五年后的虚拟现实谁知道会进步到什么样子呢?本来就资金匮乏的博物馆重金买来的眼镜们两年后便被青少年们指着嘲笑,这场面实在让人想要静一静。 这一定会发生。事实上几年前购买了二代、三代 iPod touch 来做语音导览设备的博物馆目前就面临这个问题。数码产品换代速度太快,看着那一排二代 iPod touch,再想想你口袋里的 iPhone 6,很难不产生陈旧感。何况如今的虚拟现实眼镜作为产品的成熟度还远不如哪怕第一代 iPod touch! 模块化计算设备这个话题在我们的谈话提纲里待了很久了。只要把手机连到具有标准接口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上,就能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全功能电脑——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想像吧。在 Rio 看来,同时具备传输数据、音频、视频和供电功能的 USB-C 接口的出现,加上移动设备计算能力已经渐渐逼近过去的台式机,令模块化计算成为了可能。Ubuntu Edge 和 Neptune 是之前以众筹方式开始的尝试,而微软这次在 Build 2015 上介绍下一代操作系统 Windows 10 时也展示了类似的功能。 HoloLens 在 Build 2015 进行了第二次演示。本质上跟几个月前的第一次没有区别,但这回给了媒体亲身试用的机会。从 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 和 Paul Thurrott 的试用报告看,目前的 HoloLens 仍然更像一个用来证明「我能、我可以」的技术示范。微软闭口不谈上市日期,想必也证明了它的半成品状态。 请不要忘记我们对 HoloLens 的兴奋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人机交互范式,是我们从未在真实世界见过的东西。微软一向以自己强大的技术实力、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以及内部的众多所谓「黑科技」自豪。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里,微软主要服务的对象都是企业用户,而非个人消费者。到廿一世纪渐渐落得了「做产品没有感觉」的名声。(其实这句话是特指做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没有感觉。)新 CEO Satya Nadella 上任后试图逆转颓势,但我们目前看到的 HoloLens 仍然更像是一种对肌肉线条而非体能的展示。 Rio 在本期最后提到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政治维度。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过上硅谷科技公司产品演示视频中的生活:充沛的阳光、一尘不染的豪宅、幸福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当现实不够美好时,手机、电脑和平板屏幕成了通往二次元空间的 portal 和一种逃避的管道。如果你住的是混乱的出租屋,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的究竟是其中的哪一部分呢?(好像这个节目最近越来越左派了呢。) 最后,请大家别忘了看不鸟万 Rio 对苹果 2015 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图解。 ## 不鸟万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Breather * Does Not Commute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Silicon Valley Then and Now: To Invent the Future,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Past * 科幻与玄幻的对立 * Facebook 与 Google 产品经理和软件工程师薪资对比 ## 相关链接 * Pocket Casts 推出 Windows Phone 版 * 听众自发建立的《IT 公论》微信群 * Blend * Rio: 图解苹果 2015 财年二季度财报 * Neptune * 不鸟万 Rio 回答「使用 USB Type-C 接口的新 MacBook 发布,是否可以认为苹果将会开始全线放弃 Thunderbolt?」 * TechCrunch 的 HoloLens 试用体验 * Business Insider 的 HoloLens 试用体验 * Paul Thurrott 的 HoloLens 试用体验 * 微软的新浏览器 Microsoft Edge * Visual Studio Code * Atom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20分钟
99+
9年前

Episode 150: 为成人准备的科技节目

为什么人的精神和身体需要垃圾,为什么非 1080p 不看说明你老了,新闻汇总,以及 John Siracusa 对不鸟万如一(曾用名:李如一)的影响。 每月三十元,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可能有人已经知道了:安卓版 Pocket Casts 目前无法下载 IPN 播客网络旗下的节目,是因为它不支持 Server Name Indication。开发者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在下一次更新时修复。 Soylent 还在吃,但每天至少会吃一顿「真正的」食物。饥饿感仍旧存在,不过我还有自己所信奉的玄学: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需要摄入一定程度的(广义的)垃圾才能维持基本的 robustness。洁癖不仅是不性感的,更是法西斯的。有人不是说了吗?如今的科幻小说主题,就是「一个看上去很像苹果专卖店的极权国家」。苹果的迪斯尼家庭式价值观以及对垃圾的无爱一向是我的心头大恨。看,那个教女人手淫的游戏 HappyPlayTime 最近就被 App Store 以反色情的名义封禁了。 看到这里你当然明白,所谓垃圾并不是「被丢掉不要的东西」,而是「被某些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丢掉不要的东西」。在一个复数且富庶的开放性社会,这才应该是垃圾的本义。垃圾是社会空间中松动柔软的部分,完全没有垃圾的社会是什么社会?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John Siracusa 的 Mac OS X 评论终结了。虽然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其中任何一篇,但 Siracusa 的其它写作、播客以及人格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本期节目中深感自己辞不达意,希望这篇通讯能弥补遗憾。 一年一度的长篇 Mac OS X 评论投下的巨大阴影无疑会遮蔽 Siracusa 其它零散文章的光华,但我很怀疑那些评论和《尤利西斯》或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Infinite Jest》一样,属于大家假装自己读过的东西。除了这个延续了十五年的传统之外,Siracusa 的写作均属小品。如果那篇剖析自我的〈Hypercritical〉不算的话,大部分都是对某种科技现象或作品的评论。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写作功力,是 2008 年的这篇关于 Chrome 浏览器的〈Straight out of Compton〉。当人人都在谈论 Google 为了推广这款新浏览器请 Scott McCloud 画的这本漫画,或是把标签页放到窗体顶部是多么大胆的行为时,Siracusa 是这么说的: > Google’s approach with Chrome is different. Rather than removing features from existing web browsers, Google has taken its brightly colored forearm and swept the table absolutely clean. Forget about menu separators; why even have a bookmarks menu? Hell, why have a menu bar at all? Start with nothing. Assume nothing. Add features only as needed, and only in service of a well-defined design concept. > > That’s what’s most exciting about Chrome: not the individual features Google has added, not 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its user interface, such as the top-mounted tabs. All of that stuff will be tried and tested in the market. But the approach, the philosophy, the sheer chutzpah on display…that is a thing of beauty. 文字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的。请忘掉小学和中学那恐怖的语文课,把这两段文字朗诵出来。它们背后包含的想法属于共识——Google 推出 Chrome 时并没有丝毫隐藏野心的意愿——但那种掷地有声的文气在科技写作中非常罕见。 2009 年的〈The Once and Future e-book: on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很可能是 Siracusa 最被忽略的力作。这篇讲述电子书前世今生的文章在很长时间里都定义了我对电子出版和数字阅读的理解。它消灭了我对于屏幕阅读的分别心,让我明白并不只有所谓「严肃阅读」才值得被严肃对待。身为 2002 年就投身电子出版行业(Peanut Press)的程序员,Siracusa 在亲身经历了失败之后,在新一代电子阅读方兴未艾的时刻(Kindle 诞生于 2007 年末,iPad 诞生于 2010 年),对阅读的未来给出了冷静的分析和热诚的展望。在全文的最后两段他写道: > Let me leave you with a quote from another Peanut Press founder, one which reflects his not-entirely unfounded optimism about the subtle seduction of e-books: “You know what we call people who finally try e-books after they’ve sworn they could never read on a handheld device? ‘Customers.’” > > It happened to me; it could happen to you. I hope it does, because the future of e-books ha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I just hope it gets here soon. 这不是你那「干货满满」的文字。所谓的干货满满,难道不正是庸俗功利主义的完美体现吗?这也不是盲目乐观派的那种「未来一定好」论调——那是没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的特征。Siracusa 在愤世嫉俗和技术信仰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他总是享受当下的生活,但也从未对未来丧失希望。 我愿意把 Siracusa 称之为文人科技作者,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他对用典的热衷。在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里他没少笑话听不懂流行文化典故的 Casey Liss 和 Marco Arment,而他的文章也屡次逼近用典过度的边缘。1992 年的电影《Singles》?Beastie Boys 的《Sabotage》歌词?〈Straight out of Compton〉是 Hip-Hop 乐团 N.W.A. 在 1988 年发表的一张专辑名称,文中最后一句「Tell ‘em where you’re from」也来自同名歌曲。和中国古典写作一样,典故是对自身传统中的文脉的确认,也是和其他知识生产者在异次元空间的对话。Siracusa 的文风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从来不顾影自怜。 在某一集的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里,Siracusa 曾说自己是一个极度趋利避害的人,因此不会选择创业。以他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在业界十数年的编程经验,若想要寻求资本的帮助来「干一番事业」,想必不是没有可能。可以想像若是在今天的中国,会有多少人劝诫他「不要一辈子为别人打工」。但所谓「真正优秀的人不会为别人打工」显然是一种充满恶意的谎言,社会的整体性强大只有在各层级都保持坚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立。在我看来,John Siracusa 这类作者的存在和美国科技业的辉煌有一种共生关系。他的写作证明了科技是如今智识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打在那些认为只有实干才有价值的机会主义者脸上的一记响亮耳光。在一切都可以消费的今天,消费者或许得不到他们以为自己想要的,但几乎总是能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一个只有枪稿、新闻通稿以及非粉即黑心态的科技媒体圈,只不过证明了它的受众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不鸟万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Does Not Commute * Propellerhead Take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TidBITS 已经做了廿五年 * 去过纽约的朋友都在地铁里见过老鼠吧? * 虚拟现实不光是用眼睛看,还是用耳朵听的 ## 相关链接 * Server Name Indication * Kraftwerk * Tron * Shoegazing * 奇点 * Neil Cybart * Pandyland 的 Apple Watch 漫画 * Soylent * Scott Forstall 在 Twitter 宣布自己当上了百老汇歌舞剧 Fun Home 的监制 * itBit * IT 公论 №5: 比特币:投资神器还是 geek 玩具? * Pebble * SeaNav US * 教女人手淫的游戏 HappyPlayTime * John Siracusa 在 Ars Technica 的文章列表 * Siracusa 的 Yosemite 评论相关统计 * Siracusa 对游戏 Ico 的评论 * Siracusa 对 Chrome 浏览器的评论:Straight out of Compton * N.W.A. 的专辑《Straight Outta Compton》 * 《他来自江湖》 * Phil Schiller 在 Twitter 上对 Siracusa 的 OS X 评论的评价 * The Incomparable 播客 №194(《魔女宅急便》) * Google Chrome 刚推出时的漫画 * Siracusa 对游戏 Journey 的评论 ## 人物简介 不鸟万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93分钟
99+
9年前

Episode 149: 「你是一只没有电量显示灯的 Apple Watch。」

科学与玄学,妓女使用 Periscope 做生意的权利,Kong 丑吗?,以及李如一吃 Soylent 摔破头的经历。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有听众希望我们聊聊 xkcd 的这个漫画,刚好上周又有朋友来信对 Rio 说的「24-bit/96khz 音乐格式难道不是已经被证明是个 joke 吗?」表示反对,两件事可以放在一起谈。 漫画讽刺的是审美和品鉴,或者说审美和品鉴行为中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总有人觉得争不出结果:一方觉得艺术有高下之分简直不需要证明,另一方……另一方最讨厌不能被证明的东西。Rio 说如果一个人无法通过品红酒的双盲测试,至少说明他所做出的任何关于红酒品质的判断都对未来不具备指导意义。这倒是和 Joshua Engel 在 Quora 答的这道题异曲同工。艺术没有用,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指导意义。此外艺术还最喜欢不可预测的、危险的东西。不过李如一和 Rio 至少确认了一点:「正确」即不是艺术的目的,也不是科学的目的。 脑筋活络的家伙用 Periscope 直播《Game of Thrones》,居然还真有人看。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在学校门外的录像厅看盗版《黑客帝国》的事——画质与那份热血少年迫不及待的心情大概都类似。记住,什么片子都非要 1080p 才看的时候,就是你老去的时候。毫无疑问,这位盗火者的 Periscope 账号随后即被封禁。盗版可耻,VCD 画质的盗版同样可耻。但随着科技公司的势力逐渐膨胀,似乎也需要思考一下权力边界的问题。若是娼妓合法化的国家有性工作者想用 Periscope 视频直播谋生,但被 Periscope 以违反用户条款的理由封禁,孰是孰非?最怕政府权力扩张的朋友会立即指出 Periscope 作为商业公司有权歧视用户——只要愿意承担相应后果。但假如 Periscope 在视频直播领域呈一家独大之势,不论是否违法,事实上都会造成性工作者对这一新技术的 access 受损。而 access 恰恰是技术公司最热衷于标榜的东西。 前途无亮的社交玩具 Path 最近推出了名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玩具 Kong,从域名 kong.wtf 到视觉设计都大胆恣意地无视硅谷流行的简约优雅(小)清新风。标新立异当然不是没有后果,中文世界似乎已经用一个「丑」字把它打入了冷宫。但 Kong 真的丑吗?你究竟是因为它丑而不喜欢,还是因为你那基于 Path 的设计风格而形成的期待被踩成了七彩碎片而不喜欢?如果能分清这两件事,这封信开头提到的艺术鉴赏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你能吃高级日式料理,也能吃街边的牛杂,当然你也能够领会 Kong 那「打到埋身」的冲击美感。 美国的听众或许很多人都尝过 Soylent 了?这是一种用来取代「真正的食物」的代餐饮料。粉末冲剂简单方便,价格廉宜,实乃脑力工作者居家旅行必备良友——生产它的公司 Rosa Labs 是这么希望的。这家公司的口号叫「engineering future foods」,而他们也真有在食品生产和研发上贯彻软件工程的做法。每一代 Soylent 都有版本号(最新的是 1.4),说明书叫 release notes,配方开源,鼓励大家去 fork。不过和所有开源的东西一样,Soylent 的入门成本不低。我在过去一周为了实验纯 Soylent 饮食会带来什么后果,已经被迫把自己变成了一位营养学民科。即便如此,还是没能在自己的能量输出和输入之间找到平衡——请各位照字面意思理解:由于血糖不足,前天我坐在沙发上看了一集《Silicon Valley》后站起来不省人事晕倒在地,左边额头上结的痂就是证据。这当然只能怪我自己营养学功课做得不到位,但难道吃 Soylent 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吗?我过去一周花在思考吃什么以及吃多少上的时间可远远超过了从前。说到底还是当了好奇心的奴隶。开源的东西,省钱或许可以,怎么可能省下时间?食品界可一点不缺各种封装好的库和 XX-as-a-Service,而且各种风味任君选择,低俗如 Kong 者——例如纽约的 Papaya King 热狗店——也有大批拥趸。Rio 的经典比喻:只靠 Soylent 过活的我,就像一只没有电量指示灯的 Apple Watch:饥饿是常态,但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吃饱了。 ## 李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Dark Echo * Highball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David Tod Roy 的英译本《金瓶梅》是堪比《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宏伟工程 * 1990 年代的三款经典女性主义游戏重见天日,李如一也有捐 Kickstarter 哦 ## 相关链接 * 《Byte》杂志上的「智能手表」 * Dan Lavry: Sampling Theory For Digital Audio (PDF) * The Science of Sample Rates (When Higher Is Better — And When It Isn’t * xkcd: Connoisseur * Joe Biden * UCSD 的作曲家梁雷利用黄宾虹的画作曲 * Insex(蜘蛛系列) * Kong * 内核恐慌第十五期:数据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 Papaya King(李如一在节目里没想起名字的热狗店) * Soylent * Nectar * Soylent 创始人最初的实验报告(2013) * 《纽约客》对 Soylent 的报道:The End of Food * 味之道 * nvALT * Notational Velocity * Ubuntu * Linux from Scratch * Silicon Valley(美剧) * Michael Pollan: In Defense of Food * Phytochemical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01分钟
99+
10年前

Episode 148: 耐心

Apple Watch 和新 MacBook 上手体验,Mac OS X 10.10.3 (Photos.app),iOS 8.3,以及「完人」Tim Cook。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首先通报一则新闻,罗登兄的《硬影像》已于上周加入 IPN 播客网络。《硬影像》是一个关于电影、电视、摄影、叙事、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播客,水平很高,我们感到荣幸。如果您之前订过,请重新订阅,否则就收不到未来的节目了。在通用型播客客户端里搜索「硬影像」,认准绿底「硬」字图标即可。原《硬影像》在荔枝 FM 上的频道不会继续更新。此外,《硬影像》也有了自己的域名:hardimage.pro 我很幸运地在录制本期节目之前看到了王俊煜兄的文章《智能手表》。俊煜文章不多,但总有一些独到的观察。让我意外的是他用智能手表已有一年多时间,包括 Pebble、三星 Gear Live 和 Moto 360。文中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 Google 有很清晰的哲学,就是把 Android Wear 做成一个 Android 手机通知栏的扩展,特别简单的信息,特别简单的交互。带来的方便也特简单,以前经常要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扫一眼,现在抬一下手就可以。这个事情听起来挺琐碎的,掏一下手机,多简单的事情呀,不麻烦。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智能手机」,这个如今颠覆了整个行业的东西。其实智能手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办公室、家庭这些固定场所使用,所谓「移动互联网」并不是那么的移动。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其实也就是要上网不用再走到书桌前坐下,上厕所、吃饭、躺着都可以。就是减少了这么一步,手机取代了电脑的很大一部分使用时间 (但整体的时间是变多了的),我开始用 Android Wear 以后,也经常不把手机掏出来了 (整体的时间也应该是变多了的)。 有觉得似曾相识吗?「有了它就不用整天掏手机了」难道不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人谈到 Apple Watch 时最常说的几句话吗?可是你猜怎么着:Android Wear 和 Pebble 已经把这个需求解决了。 我们当然对苹果有更高期待。我的兴趣主要在于观察可穿戴设备/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未来的方向,Rio 则期待智能手表找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很显然 Apple Watch 和 iPhone 不会是一个级别的产品,但这没有关系。科技圈有十五年出一件大事的迷信,2007 到 2015 只有八年,怎么也得至少等过了十年的坎。 关于 Apple Watch 的种种细节以及我的试戴体验,请大家直接听本期节目。这里想聊点别的事。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科技范式的更迭往往意味着补充,而非取代。正如其字面意思所暗示的,补充意味着有新的东西要出来。至于那是什么,目前唯一诚实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这是厂商、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以及我们用户要一起协力搞清楚的事情。从 2007 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现在是新的起点。 那么就可以回到本期节目的标题了。根据 Mike Kruzeniski 的记述,大约 2008 到 2009 年间曾有公司想挖走 Jonathan Ive。Ive 回答说,我花了十年才把苹果改造成可以让我做自己想做的设计的程度,不会随便离开。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Kruzeniski 说,那就意味着在 Ive 眼中,2009 年他才刚刚开始「做自己想做的设计」,而再往前推十年的 1998 年,则是苹果最凄惨的时期。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见到类似这样的问题:2015 年,去微软、谷歌、脸书、苹果、LinkedIn 中哪一家科技公司就业更有发展前途?。兜售自己的技能时货比三家是天经地义。但试想如果你是 Ive,能否在 1990 年代熬过苹果的低谷期?(Ive 于 1992 年加入苹果。)而在 2009 年,iPhone 已经出到第三代的时候,又能否有耐心和想像力说「之前只是热身」? 《Becoming Steve Jobs》告诉我们,是 Pixar 的 John Lasseter 和 Ed Catmull 教会了乔布斯耐心的重要性,从而对苹果在廿一世纪的辉煌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确,尽管这是一家出了新机器就可以随时放弃对旧接口的支持的公司,但苹果的耐心总是遗憾地被人忽视。John Gruber 在 2010 年的这篇「This is How Apple Rolls」里捕捉到了这种耐心。民间传统智慧——不要买第一代苹果产品——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这家公司坚韧的耐心。第一代产品有缺陷,但急什么?我们一定可以完成年复一年的渐进改良。耐心的本质其实就是自信。 我一直以为,苹果的产品再好,如果我们只能谈论某某产品该不该买,该什么时候买,好在哪里,坏在哪里,那么仍旧只不过是着了消费主义的道。以我个人而言,甚至还会担心当这些制造工具的人把每一件工具都变成了欲望物件之后,国民收入还有多少可以分配给用这些工具制造出来的内容上。毕竟当你花了四千人民币买苹果的手表之后,就少了四千人民币买书、唱片和电影节套票。因此,我总是希望在把玩这些数码玩具之余,能够得到一点真正的干货。不是那些教你如何创业,如何 GTD,如何在面对金融大佬时显得「高大上」或是如何解读中共高层文件之类的干货,而是真的可以让你体内的化学元素发生一点变化,产生「我有不得不做的事」那种冲动的干货。这也正是英文 inspiration 一词的真义。 耐心地等待吧。你的 Apple Watch 大概也要六月才能发货,HealthKit 和 ResearchKit 的应用大概再要三到五年才能看清轮廓,届时的 Apple Watch 对实体环境的感知能力会提高多少?虚拟现实/扩增现实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等待这些或许不会出现的 paradigm shift 的同时,别忘记读该读的书,看该看的戏,听该听的歌,然后你就会发现未来远比你想像中来得快。 (又及:本期录音结束后,我和 Rio 做了 Twitter 转发的实验。它跟新浪微博的设计一样:原 tweet 被删除后,被转发的版本也会消失。) ## 李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 Earth Primer * Adobe Slate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The Radical Vision of Toni Morrison ## 相关链接 * @WomensHumor on Twitter * 《硬影像》加盟 IPN * 免费试读 IT 公论周五通讯:We can have nice things * Jony’s Patience * The Verge 的 Apple Watch 评论 * 王俊煜的文章《智能手表》 * ECM * John Gruber 的 Apple Watch 评论 * IT 公论第一四五期:医疗的未来 2.0 * IT 公论第二期:如何让路由器变聪明 * 张岱《陶庵梦忆》(「人无癖不可交」出处) * 微管理 * Earth Primer * Adobe Slate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141分钟
99+
10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