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tagram 的「私信」功能 Instagram Direct 推出。喜欢自拍的美女们要做好防勾搭的准备了。 * 以 WhatsApp、Line、微信、Facebook Messenger 为代表的第二代即时通讯(IM)软件很难差异化,但同时用户换 IM 软件的成本也较高。 * 社交和 IM 是两类产品。社交 = 玩,IM 则是更硬的需求。 * 产品经理们追求「活跃度」,但最「活跃」的自然是 13 到 25 (?) 岁的人,再往后,生活就开始逼着你没法在一个 IM 软件上那么活跃了。 * 各家 IM 软件之间无法互通,这是一个问题吗?XMPP 协议的发明人认为是,所以他做了 Layer。按照他的说法,Layer 推出之后,第三方开发者只需要十行代码就可以为自己的 app 添加私信功能。 ## 前戏 即时通讯软件上的「已读回执」跟电子邮件时代的「自动回复」一样荒诞。 ## 相关链接 * Instagram 推出私信功能 Instagram Direct * On Device Research 关于移动 IM 的报告 * 丁磊说易信打算开放通讯接口 * Layer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用户和电视的交互方式,以及用户对电视的期待,长久以来都保持着固定的状态。电视会一直仅仅作为消费内容的设备存在吗? * 目前的电视和「盒子」都没有什么大的卖点,于是只好很无趣地拿技术指标当卖点。 * 再次强调:乔布斯虽然秉持技术进步主义,但在品味上是保守的。 * 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相比,电视和各种「盒子」都是更加封闭的系统。这意味着用户的交互必定会发生在更加高的层级(high-level),而不是文件层级。 * 最初的个人电脑(Atari, Mac)都是软硬件整合的,然后微软跑出来向世人证明「软件可以单卖」。几十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又回到了软硬整合的状态。电脑设备正在电器化。 ## 前戏 我不喜欢充电宝。 ## 相关链接 * 关于 Nexus TV 的新闻 * Chromecast * 小米电视 * 电视棒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如果一个人发邮件给你之后补一个短信说「邮件已发,请查收」,如何回复才符合现代互联网通信礼仪? * 作曲家 David Cope 苦于自己写不出歌剧开发了 EMI 系统: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侯世达(Doug Hofstadter)拿 EMI 仿照肖邦风格写的马祖卡给音乐学院的学生听,1/3 的学生受骗。 * 如果有一天软件能够作曲,这真的是音乐的黑暗未来吗?侯世达认为是的。 * 「到底什么是计算机干不了的?只要你把被认为是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描述清楚,计算机总能找到一种方法解决它。」──冯·诺伊曼 * 不是电脑越来越擅长写歌,而是人类写的歌越来越容易被电脑分析与模仿。人类创造出的新鲜东西越少,机器的学习就越容易。 * 在技术前卫和技术进步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今天,「内容」却在商业保守主义和怀旧情绪的裹挟下止步不前,如果我们今天的音乐继续朝着「Retromania」(怀旧狂)的方向发展,EMI 的工作难度将大大降低。 ## 相关链接 * David Cope 的 EMI 系统 * David Cope 开发的 iOS 软件 JamBandit * Doug Hofstadter: Sounds like Bach * jjgod 翻译的 Sounds like Bach 中译版 * 知乎讨论:人工智能可以谱曲吗? * 李如一关于万能青年旅店乐队的回答 * Simon Reynolds: Retromania: Pop Culture’s Addiction to Its Own Past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 中国移动很快就可以卖 iPhone 了,也要有 4G 了。如果你用的是港版的 iPhone 5s,或许已经可以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体验。 * 亚马逊从不以用户体验著称,但 Amazon Prime Air(利用无人驾驶的小型飞行器(drone)实现三十分钟内送货上门)为它在 geek 社群中赚得了大量好评。 * 非洲公路建设不完善,因此小型飞行器(不是亚马逊的这个)反而更能在快递业派上用场。有人估算过成本,两公斤的货物用它运十公里,成本约为人民币一块五。至于北美,快递成本主要在于人工和汽油,而 Amazon Prime Air 的飞行器无疑省了人工,而且是电池供电。 * 加州实验音乐厂牌 Asphodel 十多年前出版的双张选辑《The Swarm of Drones》似乎是预示了 drone 时代的到来? * 小行飞行器或许会带来新的隐私隐患,但用户应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思考与应对。 * 笔记本电脑对人类未来十年科技生活的贡献可能比我们想像的大得多,因为它驱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 * Medium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常「不硅谷」,他们的工作方法跟硅谷那种对速度的疯狂追求背道而驰:这是一件好事。但 Evan Williams 不是懂得做内容的人。Paul Graham 说 Twitter 不是产品,而是协议。现在做协议的人跑来做内容了。 ## 相关链接 * TED 演讲:Andreas Raptopoulos: No roads? There’s a drone for that * Asphodel 的实验音乐选辑《The Swarm of Drones》 * Jacques Attali: 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 * 新的隐秘移动支付产品 Clinkle * Medium * Alexis Madrigal: What is Medium? * Svbtle * Stratēchery: Obsoletive (解释为什么说 disruptive 的产品必然比之前的产品「更差」)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The Magazine 一类的「超小型电子杂志」的意义在于它承认了目前电子杂志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和规划。 * 传统杂志一直在用的经验和手法,新媒体也完全可以用,没有必要刻意区分两者。 * 作者给传统杂志、传统「网站」、和新派的「电子杂志」写稿,心态会有微妙差别,这种心态上的差别会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方式在写作中体现。 * 作为内容平台的微信目前提供的还是比较单一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可能达到了「good enough」的状态,但核心问题在于微信团队的 agenda 和内容方的 agenda 未必一致。 * 真正好的内容的数量非常有限,而技术创业者经常假设世界上有无数的好东西,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 * Zite 的推荐算法有益拓宽视野,前提是你的思维不被某个特定的软件──包括 Zite──或是某个特定的功能局限。 ## 相关链接 * 《虹膜》电影双周刊 * 迷影网 * 中文电影百科 * Craig Mod: Sub-compact Publishing * Craig Mod: 超小型出版 * Senses of Cinema * Zite * The Magazine * The Filter Bubble * 李如一回答「个性化阅读是不是个笑话?」 * IT 公论第九期:新媒体 / 旧媒体(之一)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magasa: 《虹膜》主编,电影研究者,影评人,书评人。
* 在实体书店选了书,回家去线上书店买,这是不道德吗? * 台湾诚品书店和广州方所书店的模式:不靠卖书赚钱,靠品牌溢价和「非书产品」赚钱。 * 纸书过气了吗?Quora 和 The Magazine 都出纸书。 * 所有做电子阅读的人都多多少少延续了旧秩序、旧规范、旧趣味。旧不等于「不适应时代」。 * Ben Thompson: 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导致价格无限趋向于零。数字媒体文件──电子书、MP3、视频──也是一样。 * 为文字定价是一件模糊而没有标准的事。 * 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产品,内容的消费者──读者、听众、观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容。 ## 相关链接 * 在实体书店看到好书,记下来去网上买,这是不道德吗? * 维基百科对「Content curation」的定义 * The Magazine * Quora 出的纸书:Best of Quora 2010–2012 * Ben Thompson 的 Stratēchery 博客文章: Open Source Apps * The Filter Bubble * 李如一回答「个性化阅读是不是个笑话?」 * 读库 * IT 公论第十期:新媒体 / 旧媒体(之一)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隐私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现代技术令普通人具备了将隐私曝露在阳光下的能力之后,人们才开始关心隐私权的问题。 * 和公私分明的真实世界不同,我们在网上做的事情究竟属于公有还是私有,其中的界线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模糊的。 * 很不幸:网站的管理者确实可以看到你的密码。 * 备份:Time Machine 与 SuperDuper! / Carbon Copy Cloner 比较 * 你或许没有什么秘密需要保护,但在「分享精神」泛滥的今天,你的分享行为在未来可能会对你或你的朋友造成某种尚不可知的伤害。在问题都还未能被准确定义的今天,我们自然无法谈论解决方案,但我们鼓励所有公民开始思考线上隐私问题,并参与讨论。 ## 相关链接 * 棱镜计划 * 互联网之父 Vint Cerf: 隐私权不是常态 * Richard Stallman 关于 Facebook 的说明 * Paul Graham: 为什么 Hacker News 不允许用户删除自己发的信息 * Rio 回答「一般网站会将密码加密后储存到数据库里去,那网站管理员有没有权限查看用户的密码呢?」 * 线上备份服务 Backblaze * 硬盘克隆软件 SuperDuper! * 硬盘克隆软件 Carbon Copy Cloner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独立 Mac / iOS 开发者往往人品很好;有正义感,重视用户隐私权。用他们的软件你会比较放心。 * App Store 目前允许部分 iOS 软件用视频(而不只是截屏)介绍自己,但好的视频做起来很贵。这对于小公司未必公平。 * 独立 Mac / iOS 软件或可称作「作者软件」。跟「作者电影」一样,开发者的性格、趣味和气质会很鲜明地体现在软件当中。 * 付费升级是前 iOS 时代软件界的一种共识,但这并不代表它是天经地义之事。 * App Store 在细节处不公平,但总体是公平的。它告诉我们「天赋」在这个鸡汤时代仍然是无比重要的东西。 ## 相关链接 * 苹果对于 Photo Stream 的说明 * 关于 MacWrite 和 MacPaint * Tweetie * Reeder * Marco Arment: 付费软件已死,程序内购是王道 * Fantastical 2 * Things * Michael Lopp 因为 Things 更新太慢而弃用 * Rio 在知乎回答「OS X Mavericks 和 iWork 及 iLife 软件的免费会给苹果带来多少收入损失和新优势?」 * 知乎讨论:已有应用特别针对 iOS 7 优化推出新版重新收费,旧版除兼容 iOS 7 外不再更新,合理吗?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独立开发者定义:公司规模小,员工人数通常在 1-3 人不等。设计经常外包。倾向于直接向用户收费。但和音乐中的独立一样,独立不仅仅指规模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把 App Store 视为「重要渠道」的开发者 vs. 把开发软件视为匠艺的开发者。 * 在 App Store 上做付费软件真的没有前途了吗?Fantastical 2 是反例。$2.99 美元的日历软件爬上了美国付费总榜第一,收入总榜第十。 * 长期不更新 UI 的 iPhone 软件──例如 Things──就是坏软件吗? * Web 时代的「快速发布,快速迭代」哲学导致代码质量下降? ## 相关链接 * 苹果对于 Photo Stream 的说明 * 关于 MacWrite 和 MacPaint * Tweetie * Reeder * Marco Arment: 付费软件已死,程序内购是王道 * Fantastical 2 * Things * Michael Lopp 因为 Things 更新太慢而弃用 * Rio 在知乎回答「OS X Mavericks 和 iWork 及 iLife 软件的免费会给苹果带来多少收入损失和新优势?」 * 知乎讨论:已有应用特别针对 iOS 7 优化推出新版重新收费,旧版除兼容 iOS 7 外不再更新,合理吗?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罗璞 2013 年以 100 元人民币开始投资比特币,目前投资回报率为 400%。 * 玩比特币需要一个「钱包」,钱包是装在电脑上的客户端软件(推荐 Multibit 或 Bitcoin-QT),然后要到叫诸如「比特币中国」这样的交易网站去交易。 * 「挖矿」在今天对于普通玩家已不可能。 * 比特币跟其它投资工具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老话依旧成立: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 比特币无政府主义式的去中心化特性让它具有某种 cyberpunk 小说的浪漫色彩,这也是媒体对它感兴趣的原因。但只有当这种光环退去之后,比特币才有可能为更多人接受。 ## 相关链接 * 比特币中国 * Multibit * Bitcoin-QT * Mt. Gox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罗璞:中信证券投资银行业务高级经理,比特币投资者。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日本的运营商、铁路公司、手机厂商通力合作,使得 NFC 支付在日本得以全面开展。这种合作与日本文化对人情和义理的重视有关。 * 认为拉卡拉抄袭 Square 是误解。拉卡拉 = 个人移动 ATM。 * 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域曾经是「刷卡派」(拉卡拉)vs.「绑定派」(支付宝),如今是「微信支付」vs.「所有其他人」。 * 二维码脑残。 * 阿里推「来往」,打法正确,前途未卜。 * 不支持 NFC 的手机未来会很难在高价位竞争。 * 决定移动支付前途的未必是手机厂商,而是看线下 POS 机的铺设。 ## 相关链接 * Square * 拉卡拉 * 八达通 * Rio 在知乎回答「为什么 iPhone 不支持 NFC?」 * iBeacon * 《古畑任三郎》(第一季第十一集「DJ,快跑!」)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李楠:魅族科技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监。
* 移动支付是大难题。PayPal 在十几年前已经成功地将 450 万美元──他们拿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通过红外线技术从一台 Palm Pilot 上「射」到另一台 Palm Pilot。无奈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未起,PayPal 超越时代太多,只好改做网页支付。廿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Square, Coin, 微信支付等种种移动支付新产品杀入战场,移动支付进入战国时代。 * Coin 是万能卡,但也是最简单的盗卡器。 * 美国 2014 开始全面普及芯片式银行卡(EMV),这会导致目前的 Coin 卡无法使用,而且 Coin 2014 年夏天才发货,命运未卜。 * 美国和欧洲正在推行的芯片式借记卡和信用卡,这种信用卡在消费时也开始要求用户输入密码。 * 香港的「八达通」是移动支付的真正先驱──未来果然是不平均分布的。 * 苹果的 iBeacon 本身是个定位技术,目前关于苹果将以 iBeacon + Touch ID 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说法均为推测。 * 微信支付:支付场景少的问题,用户信任与否的问题。 * 「到哪里都能用」是移动支付成功的标准,调和各方利益是难点所在。 ## 相关链接 * Coin * Square * 拉卡拉 * 八达通 * Rio 在知乎回答「为什么 iPhone 不支持 NFC?」 * iBeacon * 冯大辉(@fenng)关于「来往」的文章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