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哲大学毕业后去日本从事外包开发,不久觉得无聊,便和同事徐乐乐共同创办了 Rakuraku(「乐乐」的日文发音)公司。 * Rakuraku 的头牌产品 iDaily Pro 是一个英语教学软件,用户可以用它下载英语朗诵材料,通过点按某个句子来播放朗诵音频。iDaily 在 2009 年曾经获得日本 App Store 收费总榜冠军,亦曾被苹果选入其日本地区电视广告。 * Rakuraku 亦有外包业务,著名的 iWeekly 1.0 版即出自他们之手。目前外包业务大约占 Rakuraku 收入的一半。 * 如今(2014)靠直接收费的软件在 App Store 盈利的难度比 2009 年高出太多,Rakuraku 的下一个软件会是免费的。 ## 相关链接 * Rakuraku * iDaily Pro * 徐哲的 Twitter * 徐哲的网站 ## 延伸聆听 * IT 公论 #35: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一:江疆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徐哲:移动开发者,任职于独立移动开发团队 Rakuraku。
* Design hackathon 在豌豆荚已经被很成熟地整合到日常工作流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一种好玩或「酷」的实验。豌豆荚的不少产品最初都是以 design hackathon 的工作方式定义的。 * 收集点子的过程不讨论,不进行过滤,再疯狂的想法也先写下来再说。这样可以避免在初期先入为主地屏蔽掉一些貌似「不靠谱」的想法。 * Hackathon 的成果最终未能成为实际的产品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 ## 相关链接 * Hackathon 的维基百科页面 * 豌豆荚 * 知乎:什么是 Design Hackathon?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刘亚平:豌豆荚产品设计师。
* 刘旸过去是 ActionScript 程序员,看到移动游戏市场渐渐兴起之后自学了 iOS 开发,目前在「拇指阅读」负责 iOS 开发。 * 开发「词 Ci」的动机是刘旸一个朋友在美国读书时想填词,为了免去她翻查纸版韵书之苦,刘旸写了这个 app。 * 最初是在黑苹果(Hackintosh)上学习 iOS 开发,动不动就黑屏。 * 「客观上我确实有抄袭,但我认为我没错。」 * 为了在「词Ci」中使用方正清刻本悦宋字体,刘旸通过方正的新浪微博账号联系了方正,获得了免费的非商业授权。 * 「我可能是有点『小姑娘情结』吧,就是看到有人许了个愿,然后觉得要是能帮她满足这个愿望,这实在是太酷了我靠。」 * 下一个作品跟日历有关,同样是为了「满足某网友个人需求」而作。应该会是收费软件。 ## 相关链接 * 词Ci - 辅助填词、宋词欣赏 * 方正清刻本悦宋 * 日本的传统色 * 如何在 iOS 上免费(且合法地)使用额外的字体 * Same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刘旸:词 Ci 作者。
* 江疆的职业经历:从 Trolltech (Qt) 到 Opera。在此之前,他在学生时代开发过不少开源 Mac 软件,包括可以解决 .txt 文件在 Mac OS X 上用 TextEdit 打开中文会乱码问题的 TextEdit+。 * 两大爱好:字体与 Mac 开发。(小时候练字的时候就开始对字体有兴趣。) * 挪威的 IT 公司讲究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加班较为少见。Opera 的员工分布于欧洲多个国家,包括波兰。这种方式对于欧洲 IT 公司比较常见。 * Be a power user of everything. ## 前戏 情人节不能忘了前戏。 ## 相关链接 * 江疆介绍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具 * Håkon Wium Lie: CSS Regions Considered Harmful * TextEdit+ * 江疆的博客 * 江疆的 GitHub ## 延伸聆听 * IT 公论 #38:海外中国程序员系列之二:徐哲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江疆:Mac 软件开发者,目前负责桌面版 Opera 浏览器的开发。
<p>李如一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邀请推荐了十本与技术/文化/社会相关的书,本期节目是对这篇稿子的延伸。</p> 这十本书是: * Bruce Sterling: Shaping Things * Bruce Sterling: Tomorrow Now * Fred Turner: The Democratic Surround * John Markoff: *What the Dormouse Said*,繁体中文版:《PC 迷幻纪事》,大块文化 * Jonathan Zittrain: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and How to Stop It*,简体中文版:《互联网的未来:光荣、毁灭与救赎的预言》,东方出版社 * Eli Pariser: The Filter Bubble * Jaron Lanier: Who Owns the Future? * James Gleick: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简体中文版:《信息简史》,人民邮电出版社 * Guy Debord: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简体中文版:《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 Walter Isaacson 将于 2014 年底出版的新书 ## 相关链接 * 李如一:互联网变得有文化了?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曹然:电台主播。
* 索尼 VAIO 笔记本在很多事情上甚至做得比苹果更早,比如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比如超薄笔记本,但都不到位。 * 日本人细致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适合做硬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软件时往往乏力。 * 除了苹果和三星以外,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基本被国产厂家统治。摩托罗拉要单独进来也未必有什么优势,卖给联想之后,应该会为后者带来品牌溢价,产生打高端市场的可能,但最终价格还是会下冲。 * 谷歌对于 Android 体验的控制是一种越界。 ## 相关链接 * Ben Thompson: Understanding Google * 乔布斯曾经想让 VAIO 跑 Mac OS X * Ubuntu for Phone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李楠:魅族科技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监。
* Facebook Paper 用一流的酒瓶装进了无聊的酒。 * Mike Matas 领导下的团队对于 UI 进行了非常缜密细腻的控制,但对于装在 UI 里的内容的控制不够。这是 Facebook Paper 和 Our Choice 电子书的最大区别。 * HTML 告诉我们「内容」和「样式」要分离,这在技术实现上有好处,但它也带来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一百年前,现代主义先驱们已经向我们说明了形式和内容统一的重要性。 * 你可以说微信在中国已经提前做到了 Facebook Paper 想做的事情:社交 + 媒体阅读器。 * 设计最好的产品都做不大? ## 相关链接 * Facebook Paper * Quora: What was it like to help develop Paper? * Andy Hertzfeld 回忆 Alan Kay 在 1982 年关于创意的讲座:Content over form * Mike Matas 和人共同创办但无疾而终的数字出版公司 Push Pop Press * 被雅虎收购了的 Summly * Mike Matas 最早工作的公司 Delicious Monster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免费的通讯手段(短信和语音)导致人们「交流成瘾」(binge texting)。远程交流成为日常状态之后,某些当面交流的需求被减少。对于每天被父母用微信朋友圈心灵鸡汤折磨的你,过年回家还像以前那么重要吗? * 假如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很开心,春节就算无聊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吧。嗯,「互联网思维」,分布式。把开心分布到 365 天里吧。 * 互联网讲究「on demand」。On demand 就是选择的权利——哪怕是对于春节,你也是有选择的权利的。 ## 相关链接 * 2014 年,你在家乡对移动互联网有何见闻? * 蔡志浩:年节家庭聚会恐惧症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曹然:电台主播。
<p>Mosaic / Netscape Navigator 浏览器的发明人、风险投资人 Marc Andreessen 认为比特币是继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个伟大发明,你觉得呢?</p> ## 相关链接 * @pmarca Tweets as Blog Posts (Marc Andreessen 的 tweets 集锦) * Marc Andreessen: Why Bitcoin Matters * Glenn Fleishman: On the Matter of Why Bitcoin Matters * James Fallows: Living with a Computer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 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 * 为什么很多人对于 Nest 被谷歌收购感到失望? * 用了谁家的服务,通常就表示同意了他家的服务条款(Terms of Service),主张隐私权之前需要记住这点。 * 网络中立 = 更多政府干预和监管。 * 宽带是否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不是基础人权? * 你读到的大部分新闻可能在说网络中立有益于创新,但发明互联网基础协议之一 TCP 协议的 Bob Khan 认为网络中立有害于创新。 * 网络中立和网络不中立的争论本质上是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竞争的争论。 ## 相关链接 * 网络中立的维基百科词条 * A Guide to Open Internet * Apple Outsider: The Net Neutrality Endgame * Net Neutrality FAQ * Why you should care about Net neutrality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知乎工程师,Apple4us 作者兼程序员。 李楠:魅族科技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监。 曹然:电台主播 / 记者。
* 浦泽直树乱入了。 * 《Shaping Things》是一本有文化的技术哲学著作,也是如今这个媒体、设计、技术蠢蠢欲动的时代的行动纲领。 * 《Shaping Things》在 2007 年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物联网、RFID、3D 打印等概念。在 Bruce Sterling 写完这本书之后两年(写作时间是 2005 年),第一代 iPhone 面世,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再过十年回头看,iPhone 将会被视为 SPIME 的原始雏形。 * 如果我们找到一种办法,在你使用一台智能手机的那一到两年时间里,对它生成和摄入的所有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呈现的话,那就是你个人的断代史。 * 记忆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 相关链接 * SPIME * Bruce Sterling: Shaping Things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 李楠从免费 Wi-Fi 都找不到的拉斯维加斯回来了。 * 个人电脑 >> 移动设备 >> 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或许带有互联网功能的电动车会是我们最先用上的隐在电脑设备。 * 可穿戴设备是隐在电脑的一个子集。 * Bruce Sterling 和 SPIME (Space + Time):人类物件的几个历史时期:Artifacts、MACHINES、PRODUCTS、GIZMOS、SPIME。它们对应的使用者分别是猎人和农夫、顾客、消费者、终端用户、和「信息牛仔」(wrangler)。我们目前正处在从 GIZMOS 阶段到 SPIME 阶段的过渡期。 * SPIME 的六个前提:1. 以 RFID 为代表的小型短程通讯技术;2. 可在时间和空间上定位;3. 可挖掘海量数据;4. 有能够虚拟地构建几乎任何形态物件的工具(CAD); * 快速建模,3D 打印技术;6. 廉价的可再生技术。 ## 前戏 「我们的空白磁带的音质好到可以用来做盗版。」── 1970 年代参加 CES 的磁带厂商。 ## 相关链接 * Ubiquitous Computing * SPIME * Bruce Sterling: Shaping Things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李楠:魅族科技副总裁,营销中心总监。 曹然:电台主播 / 记者。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