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包括迪士尼乐园、Stratechery 对小米的评价、传闻中的 12 寸 MacBook Air、以及关于苹果软件质量的再次探讨。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去过迪士尼乐园?请一定在孩子年幼时带他去一趟。如果没有孩子,请一定带自己去一趟。只要你对设计有兴趣,就不能错过迪士尼乐园,那是 1960 年代的 retro 未来主义杰作,是终极的虚拟现实体验,是实验性与娱乐性兼备的新媒体,是对人类文明与技术文化的礼赞。迪士尼乐园也是被高度控制的专有式巨型软硬整合系统,是科幻小说家 Arthur C. Clarke 的名言「足够先进的技术与魔术无异」最直接的体现(魔术一词在迪士尼的世界里无处不在)——迪士尼的「想象工程师」(Imagineer)深刻懂得要把技术隐藏起来的道理。 迪士尼是 1960 年代的 Magic Leap。抑或说,Magic Leap 是廿一世纪的迪士尼? 迪士尼乐园是万维网的对立面。它是封闭的、独裁的、高品质的、清洁的。但和很多万维网上的产品一样,迪士尼乐园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迭代」和扩张。能在八岁和二十岁各去一次迪士尼乐园的人是幸运的。 Stratechery 的 Ben Thompson 认为小米在当今中国年轻人中收获的狂热品牌忠诚度将会在未来转化为更强的购买力。(李如一的反论。)今天廿四岁租房住的研究生可能只有一台小米手机,但他置业之后则会买上一屋子的小米牌智能家具。这种大胆的 extrapolation 能否成立,取决于小米的品牌形象在未来有无改进的可能。 我们不认同「中国主流用户不在乎品牌形象只在乎性价比」这样的论述(即便它在今天或许是事实),也不赞成 Thompson 在文中以美国崛起过程中同样有大量侵权事件为理据为小米开脱。这里不需要 sophistication:我们讨厌抄袭。就这样。 9to5Mac 爆料说苹果将推出机体比 11 寸 MacBook Air 小但屏幕比 11 寸 MacBook Air 大同时只有一个 USB Type-C 接口和一个耳机口的 12 寸 MacBook Air。很明显这是在把笔记本电脑往平板的方向推进。试着把那个孤独的 USB Type-C 接口(可充电)想象成 iPad 上的 Lightning 口,就知道这是一台用起来更像 iPad 的机器:晚上充电,白天带出门,充电器留在家里。别忘了现有的 MacBook Air 的标称续航力已经比 iPad 的标称续航力更强。据传这款 12 寸的 MacBook Air 将在今年六月左右上市,不知届时我们会不会在 WWDC 上看到 OS X 10.11 进一步向 iOS 方向演进。 说到这个,如今希望 10.11 不要那么快推出,或者至少不要增加那么多新功能的人不在少数。Marco Arment 写了一篇抱怨苹果软件质量下降的文章,英文博客圈为之沸腾。这倒不是新闻,我们在《IT 公论》里就已经聊了很多次。但如果重量级的第三方开放者丧失士气,则的确不是好兆头。明星级 Mac / iOS 第三方开发厂商 Panic 在 2014 年从 iOS 软件处获得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17%——尽管在销量上 iOS 软件占了 51%。而如果连 Panic 在跟苹果 App Store 的审核团队打交道时都有那么多的不愉快,小玩家的痛苦可想而知。 反面的例子也不是没有。编程文档聚合软件 Dash 的开发者贴出了自己 2014 年的收入清单。他这一年休了五个星期的假,赚了两个典型硅谷工程师的钱,而且有不少日子一天只工作两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打《炉石传说》。选对目标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希望大家在 2015 年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请保持运动的习惯,不要参加 iOS vs. Android、Vim vs. Emacs、移民 vs. 报效祖国一类的圣战。感谢大家支持《IT 公论》!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低俗)平装本的历史,这篇或许可以帮助你理解 Buzzfeed * 亚马逊 Fire Phone 背后的故事 * 一个 app 如何在 App Store 月入五位数 * 如何在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下生存 * Evan Williams 说点击量不是一切。Duh! ## 相关链接 * 《内核恐慌》第八期 * Citizenfour * Cyber Dust * Dark Mail * Captain EO * It’s a Small World * Carousel of Progress * Ben Thompson: Xiaomi’s Ambition * 关于 12 寸 MacBook Air 的传闻 * Jason Snell 对传说中的 12 寸 MacBook Air 的评论 * Panic 的 2014 年度报告 * Space Age * The Incident * Dash * Marco Arment 对苹果软件质量下降的批评 * Docker * Bertrand Serlet * Panic 创始人 Cabel Sasser 在 2013 XOXO Festival 的演讲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2015 年开年第一期节目,我们只讨论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2015 年的第一期《IT 公论》上线了,由于元旦假期的缘故,我们提前在 2014 年的最后一天录了这一期。因此,本期节目没有像往常那样以最近的新闻为基础展开讨论,我们用一整集谈了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Gmail 在中国访问不畅并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您读到这封信时,或许 Gmail 已经比一周前更容易访问。或许您虽然身在中国,但从来就能自由访问 Gmail(不开 VPN)。或许您很早就发现虽然网页版 Gmail 很难打开,但在 iPhone 上用 Mail 处理 Gmail 邮件却全然无碍,而这招似乎最近也失灵了。(使用 Gmail 的会员若希望改用其它邮箱接收《IT 公论》会员通讯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告诉我们。) 或许您觉得我们用电子邮件来发送会员通讯的行为非常古旧,或许对您来说电子邮件 = 工作。有一件事不用「或许」:您一定曾经被垃圾邮件侵扰。但,或许您不知道,世界上每年发送的电子邮件里,有 90% 是垃圾邮件,而全球第一个发送商业垃圾邮件的人,不仅不认为那是错的,还在论坛上斥责反对自己发垃圾邮件的人是左棍。在他看来,垃圾邮件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李如一和 Rio 都对电邮有着暧昧的立场。李如一在他的朋友圈(三次元朋友圈,不是微信朋友圈)里以喜欢用电邮沟通闻名,虽然如今也没什么人和他发邮件了。Rio 常年用私人域名后缀的邮箱,也形成了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电邮管理习惯,但他仍然时不时会跟李如一抱怨一下 email 有多反人类。事实上,我们在准备本期节目时使用的临时标题就叫「电邮吮吸」。 如果您在 1990 年代末就有了电子邮箱,已经可谓是资深的电邮用户了。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高德纳(Donald Knuth)是这么说的: > 我从 1990 年 1 月 1 日起就没有电邮地址了,自那以后我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大约在 1975 年左右开始使用电邮,15 年的电邮人生不可谓不长。 关于电子邮件的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各界并无定论。从字面意思上说,只要是通过电子手段传输的信息都可以称作电子邮件,过去也的确有人管传真叫「electronic mail」。不过,性状和我们今天知道的电邮大体一致的电子邮件始于 1970 年代。最早的电邮要求收发双方同时在线,或是使用同一服务商。就通讯的本质而言,Hotmail 邮箱只能给 Hotmail 邮箱发信,或是中国联通的用户只能给中国联通的用户打电话,都是荒唐怪状。而我们今天恰恰就处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也是我们选择用电邮发送会员通讯的理由之一:假如选择微信(或任何一家 IM 服务),不用微信的会员就收不到通讯了。 这里有「服务」和「协议」的区别。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个不用电邮的人(笑),而你也完全可以说懂中文的《IT 公论》听众没有微信号的几率很可能小于没有电邮地址的几率。但我们这里谈的是权利,而非选择。使用电子邮件不需要接受任何商业公司的用户协议条款,和电子邮件相关的通讯协议也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架设自己的电邮服务。假如腾讯倒闭,或是微信这一产品被终止,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轻易找回微信上的所有书信往来。 当然,如 Rio 所说,开放的系统一定会被玩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垃圾邮件。如果你时不时发现收不到我们的会员邮件,相信我,那真的是垃圾邮件的错。只可惜这个错在今天似乎已经无法矫正了。 电子邮件有两个重要的,但不大为人所知的特性: 1. 电子邮件的内容是以明文传输的,就像寄信不用信封。电子邮件其实应该叫「电子明信片」。 2. 你看到的发件人地址是可以随便填写的。如果大家记得上学时学的英文书信规范的话,一定记得除了在信封上填写收发件人地址外,在信纸上也要填写。电邮里显示的发件人地址对应的就是信纸上的发件人——你可以填任何地址或任何姓名。(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在 Gmail 网页版用任意电邮地址发信。) 第二点让伪造身份这一垃圾邮件的基础技能成为可能,明文传输意味着你的邮件内容可以被他人看到(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使用 PGP 的习惯就不必听这一期了),而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你不希望别人能够阅读你的邮件。但假如你对██没有需求,若邮件内容完全加密,过滤垃圾邮件的程序又如何知道这封信里提到了██呢?(为避免被垃圾邮件过滤器误伤,本文此处不得不开始自我审查,隐去高风险词,不然恐怕又要劳烦各位去垃圾箱打捞这封通讯了。)从根本上说,保护隐私和反垃圾邮件是一对矛盾的需求。如果把所有邮件加密,隐私得到了保护,但垃圾邮件过滤程序也起不了作用了。 电子邮件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为了和垃圾邮件搏斗,各式标准与技术措施被一层层地叠加。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敢从底层入手,妄图真正地重新发明电邮。Gmail 很可能是电邮诞生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尝试,但它依然建立在现存的电邮协议之上。至于近年来流行的 Mailbox 等电邮服务,更加只是从交互入手进行的表层改造。年久失修的电子邮件作为唯一一个全球网民人人都有的开放性身份 ID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作为通讯工具的它,已经逐步被封闭而专有移动 IM 软件取代。不管怎么说,对于电子通讯系统而言,隐私、开放、和反垃圾,三者只能取其二。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Paul Graham 说美国政府应该放更多外籍程序员进来,Chris Pepper 很愤怒。等 H-1B 签证的人都应该看看 * 「我不確定這種灌水卻又僵化的用語風潮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根據我自己的成長經驗,起碼到我高中以前在台灣還不常見,反而是在中國大陸很興盛,中國的官方或官樣文章裡常有成串贅詞與廢話連篇的套語,像是喜歡在動詞前面加個「進行」等,這是他們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壞)習慣,台灣因為分治而得免。可惜的是,就在他們意識到這問題,繼而稍見起色之時,我們卻患上此病(但我不確定是否是「遭到感染」),十數年間到處流行,甚至眼看著就要病入骨髓了。」(嗯?我们有稍见起色吗?) * 什么样的志愿才配得上 vision 一词? ## 相关链接 * Spamhaus * FastMail * PGP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在 2014 的最后一期《IT 公论》里,李如一和 Rio 总结了今年的大事。这次他们非常诚恳地称赞了安卓。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这是 2014 年最后一期节目与最后一份会员通讯,我们未能免俗地把今天的一个半小时分配给了年终回顾。 上周我们宣布了特别抽奖活动。由于新浪微博严格的反垃圾机制,内容包含长串无意义字串的评论很容易被判定为垃圾,且无法恢复。我们就这一点向大家致歉。请放心,被新浪误丢进垃圾箱内的评论我们也能看到,并已通过微博私信回复了大家。只要您收到了私信回复,就代表获得了抽奖资格。本次活动的终止时间是北京时间 2015 年 1 月 1 日零点,抽奖结果将于 1 日正午公布,还没有行动的会员请抓紧时间。《Indie Game: The Movie》是一部好电影。 网络安全问题(cyber security)在 2014 年继续被各种事件推入了公众视野。索尼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漏事件(黑客称窃取了 100 TB 的数据),美国政府坚称是北朝鲜干的。铁道部订票网站 12306 数据库中的大量用户数据也在圣诞节那一天在网上被公开传播。永远有人会觉得这些事情和自己无关,Rio 和李如一也的确不认识因为这类见诸报端的网络安全大事件而遭受实际损失的人。不过这让我们想到了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在 1930 年代做的一件事。众所周知,美国在 1930 年代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福特于是规定公司里的已婚员工必须自己种菜吃。他不但聘请了专业菜农现身指导,还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菜地。在福特看来,个体保持自给自足是对抗经济萧条的唯一法门。 我们对于方便和优秀用户体验的崇拜有没有必要的边界?如果承认自己无法真正了解像索尼数据泄露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那么唯一有意义的行动就是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隐私与数据。假定传到网上的一切都不安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由此而来的种种「良好上网习惯」——例如使用复杂的密码、不重复使用密码、开启两步验证、使用 VPN——都会增加操作的复杂度,即损害用户体验。不过,究竟是不是任何事情都要选择最方便、最省事、最可以犯懒的方法去做?「用技术解决」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只要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就不会 100% 安全。 Uber 在 2014 年的风头可谓无人能及。所谓的「O2O」——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对接——在叫车软件上得到了完美体现。Uber 当然不愿意被称作叫车公司,他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移动原子」:从长远看,但凡你要把任何东西(或人)从甲地移动到乙地,Uber 都希望你能想起他们。Rio 在本期提醒大家,拥有私车在今天是一件很浪费的事,而传统出租车公司则属于跟不上需求的恶性行政垄断。Uber 以及类似的公司要「disrupt」的就是它们。但正如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讨论的,Uber 采用的「临时工模式」意味着其员工缺乏系统培训,而私车服务的品质与司机对道路状况的熟悉程度以及言谈举止息息相关,并不是仅仅在车上准备了 iPhone 和安卓手机充电线以及饮用水就可以拿高分的。 鉴于 Uber 司机自愿参与以及无固定薪水、无全职员工福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 Uber 模式视为线上常见的「用户创造内容」(UGC)机制在线下的一种复制。可惜大部分人对于线下服务的品质有更高期待。破旧之后如何立新才是这一类三次元 UGC 公司需要考虑的事情。如果说购买私车代表着自给自足的方便,那么使用 Uber 类服务就是用钱买来的方便。请再回头思考一下福特在大萧条时期强迫已婚员工种菜的故事。 《IT 公论》经常被视为两个「果粉」做的播客,但随着 Android 5.0 的推出以及谷歌今年用材质设计(Material Design)这套新的设计语言统一了旗下产品在各平台(主要指 iOS、安卓和网页)的用户体验,原生安卓系统的使用感受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播客软件 Pocket Casts 的开发者 Russell Ivanovic 在博客上说自己从安卓上获得的收入已经超越了 iOS,并预测 2015 年会是「安卓年」。李如一和 Rio 也对于 iOS 上的 Google.app 客户端提供的魔术般的近人工智能表现感到兴奋,而这种表现几乎没有 iOS 的任何功劳。更重要的是,苹果的「企业 DNA」(我们也讨厌这个词,但这种东西真的是存在的)决定了他们很难于短期内在机器学习和云端服务领域赶上谷歌(以及微软),而谷歌在用户体验领域对苹果的追赶则卓有成效。 当然,大量优质第三方软件和游戏仍然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在 iOS 上首发。但如果你相信今年听到的种种有关虚拟现实的消息不会像 1990 年代的那次虚拟现实风潮一样成为镜花水月的话,恐怕又要重新评估安卓的战略地位。在安卓上你可以用任何编程接口,在 iOS 上你只能用苹果允许你用的编程接口。这个简单的事实意味着 Oculus 这样的虚拟现实公司很自然地优先选择了安卓作为其开发平台。如果你想在 2015 年尝鲜玩玩虚拟现实头盔,恐怕就必须买一台高性能安卓手机了。 和虚拟现实多少相关的是可穿戴设备。在这个领域,苹果目前暂时凭 Apple Watch 获得了舆论优势。可穿戴、物联网、智能家居、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虚拟现实、扩增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些互相关联又充满交集的概念有望在 2015 年落实到某种「改变世界」的产品上吗?技术圈玩起 name-dropping 真是一点不比艺术圈差。Larry Ellison 早就说了,只有一个领域比时尚界更爱追赶潮流,那就是 IT 界。大家 2015 年再见!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互联网就是真实世界」,这句话貌似李如一之前在节目里说过 * 如果《经济学人》做了一篇题为〈书的未来〉的稿子,那是不能不读的 * Paul Graham 告诉你,不用担心读书老是记不住(Graham 从 Y Combinator 退居二线后又重操散文家的旧业了,我更喜欢作为作家的他) ## 相关链接 * 索尼的电子纸 * 电影 The Interview * Russell Ivanovic: 2015: The Year of Android * iOS 上的 Google app * 日剧《我的绅士时尚》 * Dandy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本期话题包括 YotaPhone、Voice-O-Graph、苹果的新广告「The Song」、音乐开源的可能、以及科幻小说家 Neal Stephenson 加盟 Magic Leap 任「首席未来学家」。欢迎参加《IT 公论》二〇一五新年特别活动,赢取《Indie Game: The Movie》特别版拷贝一份!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圣诞与新年假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不管您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继续努力工作,还是出外游玩充电,李如一和 Rio 都提前祝您节日快乐。为了感谢你们对《IT 公论》的支持,我们准备了特别抽奖活动。在 2015 年 1 月 1 日正午,我们会从参与活动的会员中随机抽选五位,向他们每人赠送一份《Indie Game: The Movie》特别版拷贝。《Indie Game: The Movie》系史上第一部关于游戏制作的纪录片。加拿大导演 Lisanne Pajot 与 James Swirsky 采访了《时空幻境》( Braid )、《FEZ》、《超级肉肉哥》( Super Meat Boy )等几个著名独立游戏的创作者,记录了他们背后的艰辛、快乐与荣耀。如果你是创业者、音乐家、漫画家、导演、小说家、或任何打算自己做点东西的人,《Indie Game: The Movie》都会让你产生巨大共鸣。 我们将把影片直接以链接形式发送到您的会员邮箱。您可以在线观看,亦可下载高清与标清版本永久收藏。影片为英语对白,繁体中文字幕。参与抽奖的方法请看这个页面。 本期的听众反馈([email protected])相当精彩。在 131 期里我们说过软件卖的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这让一位姓臧的听众想到了《哈利·波特》中妖精贩售的宝剑: > 格兰芬多宝剑是戈德里克·格兰芬多在世时从妖精那里买的一把宝剑。这把剑一代代流传下去,人类天经地义地认为它的处置权属于自己,然而妖精认为当时是把这把剑的 「使用权」卖给了「那一个人」,那人死后,这把剑理应回到妖精手中(脑补妖精大喊「Your license has expired! 」)……听起来,人们对于软件应该有妖精对于所属物的觉悟。 听众 Max 指出,德州仪器出品的科学计算器和图形计算器在功能上还是远超 iOS 上的计算器 app: > TI-83 Plus, TI-84 Plus 和 TI-89 等计算器不仅集成了数学和统计学等领域的常用公式/模型计算,可以数值求导、积分、解方程、画图,甚至还可以自己编写简易的程序……整个按键布局和设计也更符合复杂计算的需求。个人感觉对于专业学生/工作而言,iOS 上的计算 app 还是很难取代 TI 系列。目前见过唯一能接近 TI-8x 系列的计算应用就是 WolframAlpha,但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所以也不能作为 TI-8x 系列的替代品。 我们发现德州仪器自己倒是有做一款名叫 TI-Nspire 的 iPad app,售价三十美元。不过如 Rio 在上期节目中所说,移动设备「不能带进考场」还是个硬伤。 法律工作者山葵酱告诉我们,App Store 的「执法模式」其实跟中国春秋时期的执法模式非常类似。 > 与 App Store 的「执法模式」最为相似的,可能是春秋时期郑国在「子产铸刑书)」之前的「执法模式」,即「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翻译过来是「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制定刑法」的意思。我们一般称之为「秘密法」时期。而子产将刑律铸刻在鼎上,是古代中国第一次「公开」发布成文法,开创了公布法律的历史。因此「子产铸刑书」也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法律居然可以是保密的、不公开的,这在今天看来也许非常荒谬。但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法律不公开有以下好处: > > 一、平民会对法律和统治阶级怀有敬畏之心;不可知的法律更像一种信仰,而非规则。 > > 二、平民不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所以会尽量谨慎地说话和行动,以免因自己的言行触犯了法律而被惩罚。 > > 三、平民如果知道了法律的具体内容,就可能会利用法律的空白或漏洞,做坏事却不受惩罚。 > > 四、统治阶级可以灵活地解释和使用法律,在裁判案件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假如哪天苹果要出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的中文版,这四条几乎可以直接拿来用了。(笑) 一台名叫 YotaPhone 的俄罗斯手机一直令 Rio 感到兴味盎然。它的卖点说来简单:除了正面的五寸 AMOLED 屏幕外,背面还有一块四点七寸的电子墨水(e-ink)屏幕,而且它可以跑完整的安卓系统。用过 Kindle 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手机让你不再担心电池续航力。不过虽然《The Verge》的测评认为 YotaPhone 的双屏不只是噱头,但 555 英镑(约 5396 人民币)的售价用来购买续航力和视力保护功能,恐怕还是要犹豫一下。Rio 那么心动不还是没有下手吗? 说到电子墨水屏幕,我们推荐一中一英两篇关于 Kindle Voyage 的评论。龚民兄的在这里,Jeff Atwood(StackOverflow 创始人)的在这里。 你知道什么是 Voice-O-Graph 吗?Neil Young 今年的新专辑《A Letter Home》就是用它录的。那是一种流行于 1930 至 1970 年代的美国的类似电话亭的东西,走进去投个硬币,对着麦克风唱首歌或说两句话,它就能把你的声音刻录成一张黑胶唱片吐出来。在战争时期,Voice-O-Graph 成了人们互通音讯的热门工具。苹果为圣诞和新年假期准备的新广告「The Song」近日开播,在视频中他们聪明地把自家的音频软件 GarageBand 比之于当代的 Voice-O-Graph,表达了对美国优良传统价值的继承。不过 Voice-O-Graph 的使用难度可远远低于 GarageBand,它在今天的对应物难道不应该是语音 IM 吗? 纽约 Betaworks 孵化的创业公司 Blend.io 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 GitHub」。你可以把自己的 Ableton Live, Pro Tools, Logic Pro, GarageBand 等工程文件上传,供其他音乐家下载。最近 Blend.io 更推出了 Blend Market,你可以把自己写出的旋律或节奏型直接卖给其他音乐家(通过 Stripe 支付)。李如一和 Rio 对于音乐究竟能否开源一事私下有过很多讨论。和很多人的想像相反,软件代码的每一次编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不同可以忽略不计,但古典音乐经典曲目的多个录音版本之间的区别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一首爵士乐作品的两个版本的关系则可以比之于 GitHub 上的「原版」软件和「fork」出来的软件。 常识告诉我们,在音乐领域,人们对原创性的要求比软件界高。假唱和抄袭曲子的例子固然不少,但至少那是「丑闻」。而软件工程师不是总半开玩笑地说「能拷贝代码就不要自己写代码」吗?「复用」在软件工程领域不但不是丑闻,反而是被鼓励的「不重复制造轮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便在人们不知开源为何物的时代,创造性地复用甚至挪用他人旋律也是作曲家们常干的事。前卫摇滚乐团 Emerson, Lake & Palmer 以及日本电子音乐先锋冨田勲重新演绎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例子。在本期节目里我们播出了说唱组合 2 Live Crew 对库布里克电影《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里越南妓女对白的采样。但采样、致敬和抄袭的界线在哪,对于法律界一直是个难题。和音乐家相比,软件工程师对于复用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更加简单纯粹,这应该是软件开源能够获得认可的心理认知基础。 老牌程序员网站 Dr. Dobb 由于广告收入被迫关站,深度硬件测评站 AnandTech 被 Purch 收购。这两件事背后反映的共同现象是新媒体生态圈的变化。广告主对于传统的桌面网站广告兴趣渐缺已不是新闻,更有趣的是 AnandTech 主编 Ryan Smith 在博客中提到的现象:今年有越来越多经营严肃和深度内容的新媒体站获得了大笔投资,说明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新媒体的想像都已经超越了那些走三俗路线的短平快产品。显然,Smith 指的是 Buzzfeed、Vox、Quartz 这些媒体,以及 a16z 这样的风投公司。 我们之前在节目中提过的超科幻虚拟现实创业公司 Magic Leap 最近把科幻小说家、《雪崩》(*Snow Crash*)的作者 Neal Stephenson 请去当「首席未来学家」。关于 Magic Leap 可以简单用两句话概括:一、他们要做的是消费者级别的全息影像生成技术,也就是「没有屏幕的屏幕」,如果需要直观的感受,可以随时去他们的网站首页看那个动画;二、这是一帮做内容、懂内容的人在做产品。打个比方,相当于一家发明了摄像技术,同时自己又拍电影的公司。 虚拟现实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有潜力重新定义肉体和数字空间的关系。不用问 Ray Kurzweil 的奇点(Singularity)到来时身体怎么办,先问问牺牲身体健康、坐在电脑和游戏机前养线上 ID 的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好了。如果像 Oculus 和 Magic Leap 这样的公司成了虚拟现实 / 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时代的苹果,你是不是应该现在开始健身了?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专家犯错,通常是因为他们只是旧版世界的专家 * 在 Napster 之前,我们有 IUMA * Ben Thompson 真是超级看好 Uber 和 Bitcoin 啊,而他的论点总是清晰有力
本期的话题包括苹果的年度 app 和播客评选以及 App Store 审核规则的问题。李如一还谈到了「公论」一词的由来以及自己新买的机械键盘。不管怎么说他以后不会再说「公平的公,论点的论」了。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有人猜得出本期标题里的「我」是何许人吗?我们的老听众或许已经无数次听到李如一和 Rio 缅怀 1990 年代的互联网,但这次的引语出自「棱镜门」事件主角爱德华·斯诺登之口。关于斯诺登的纪录片《四号公民》(Citizenfour)已于十月底在北美上映,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位做出惊世壮举的前中情局系统管理员年仅三十一岁。换句话说,斯诺登和《IT 公论》的两位主播以及诸位听众中的不少人属于同一世代。「早期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在 1990 年代末和廿一世纪初,我们所有人——不论年龄、种族与地理位置——曾经和斯诺登同属一个「场域」(realm),一个已经实现了的乌托邦。当我们坚持捍卫个人数据隐私时,那就是我们想要保护的东西。 郑先生通过电邮([email protected])跟我们说: > 关于(130 期讨论的)「捆绑」与「解绑」问题……如果将视野跳出手机 app,看看智能手机这个产品本身,不就是活生生的「整合一切」的最佳范例吗? 李如一在本期说他的确不喜欢「一台设备解决各种需求」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人们经常谈及的「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与可穿戴设备(Wearable computing)应该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力。如果说把计算设备越做越小这个趋势会一直继续,那么设备尺寸迟早会小到限制其功能的程度——智能手表上的微小屏幕已是例子。不过,计算设备从大到小并不是线性的替代关系;平板并不要替代电脑,手机不要替代平板,可穿戴设备也不要替代手机。最终,各种形态的计算设备将会并存,这大概就是硬件层面的「解绑」。 李先生来信说: > 小而专的 app 在国内很少,或者说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和了解,应该和国内的大环境以及国内 App Store 排行榜刷榜有关。可以看到,普通用户手机里常用的都是那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 app。 这无疑是准确的观察,但究竟什么是「国内大环境」?难道不是你、我、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吗?所以,假若认同小而专的设计理念,作为用户的你有没有鼓励亲友使用小而专的产品?有没有告诉他们,只用那几个大家都在用的 app 其实远远没有发挥智能手机的潜力?当朋友用奇怪的眼光看你时,你能不能继续温和地坚持?有没有仅仅因为对方「不是 geek」就放弃了向他推荐优质软件的企图?Geek 以外的人也有使用优质软件的权利,而我们的大环境只会和我们所造就的一样好。 Zhai 君来信谈到了他对 Mozilla 基金会以及开源软件的一些理解。仔细想想,软件真是非常特殊的东西。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有了一份拷贝之后,再造多一份几乎不用花钱),令我们对它产生了许多特别的认知。此外,恐怕有相当多购买软件的人都忘记了你买到的是一份授权证书,而非软件的所有权。这一点对于理解开源和自由软件至关重要。 上周我和 Rio 在新浪微博和 Twitter 亮出了(实体)桌面让大家猜,很多朋友大概已经在《IT 公论》的 Instagram 账号(@itgonglun)看到了答案。坦白一句,李如一的工作台平日并没有那么乱,当然也绝对达不到 Rio 的整洁度。 苹果放出了 app 和播客的 2014 年度评选,IPN 播客网络旗下的《IT 公论》和《味之道》榜上有名。在此感谢听众的支持,以及苹果播客团队的肯定。在之前的节目里提过,对于 app,苹果总是倾向于把奖颁给那些让 iOS / Mac 平台显得更有吸引力的开发者。假如你用了最新的 API 和框架,在设计上追随 iOS 本身所示范的风格和大方向,获奖的机率会明显高于别家。今年获奖的游戏还是那么多,但生产力工具少了(相机和图片处理类除外)。另外把年度最高奖项颁给一个脑力训练软件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脑力训练不是骗人的东西吗? App Store 的审核制度被人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近这个审核团队似乎踏入了「恶」的领域。PCalc 和 Transmit iOS 这两个知名第三方软件先后因为莫须有的理由被下架(均已恢复),Windows 和 Mac 上的模拟类游戏《Papers, Please》也必须把裸体画面删除才能在 iPad 上出现。虽然游戏的开发者 Lucas Pope 表示去掉那个画面无伤大雅,但你可知道《Papers, Please》采用的是像素画风?《内核恐慌》主播吴涛在昨天上线的第六期里谈及早年的《古墓丽影》时问:「我们当年怎么能接受 640x480 的裸体呢?」显然,苹果在 2014 年依然认为像素化的裸体有伤风化。 是 Launcher 的被拒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恶。表面上,审核团队给出的下架理由是 Launcher 利用 iOS 8 的「今天」 widget(从 iPhone 顶部拉下通知中心后可见)去启动 iOS 上的其它软件。且不提这对于启动器类软件是完全合理的使用场景,苹果给出的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文档里也完全没有这一条规则。真正令人愤怒的,是 Launcher 的开发者 Greg Gardner 在和苹果审核人员沟通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真相: > 我曾问过审核团队的某人,为什么 Launcher 上架九天后要被下架,而其它类似的软件几周后仍在店里。对方的答复非常有趣,也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最有用的回答。他们的大意是,Launcher 属于开创性软件,做了前无古人的事情,他们觉得需要立一个样板,在不修改审核规则的情况下,告诉其他开发者这类的功能是不允许的。他们还说,Launcher 被下架后果然没有见到具有类似功能的 app 被大量提交到 App Store,因此这一策略是有效的。 用模糊的规则迫使人们自我审查,这类事情我们都很熟悉。没有人否认管理 App Store 的难度,从事实角度看,App Store 也确实是所有软件商店中质量最高的一个。但随着这类「选择性执法」事件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对 App Store 失去信心。据说苹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 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里做出过于具体的规定,是为了给开发者更大的想像空间,避免具体的禁令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审核执行上的混乱与随意,对创造力无疑是更大的伤害。李如一和 Rio 在本期节目里分析了这种窘境可能的原因,并尝试给出了某种解决方案。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Paul Graham 跟创业者说不要总想着融下一轮,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 * 不要老像松鼠一样往家里搬东西 * Twitter 官方客户端已经战胜哪怕最优秀的第三方客户端了吗? * 最近大家都在说的 Docker 是什么东西?你要先了解集装箱的历史 ## 相关链接 * Rio 的桌面 * 李如一的桌面 * 键盘恐慌 * Matias Mini Tactile Pro 键盘 * Alps 键盘轴 * Elevate * Lumosity * 《纽约客》:Brain Games are Bogus * 关于斯诺登的纪录片《Citizenfour》 * Glenn Greenwald * 岡田斗司夫 * HockeyApp * TestFlight * PCalc * Panic 关于 Transmit iOS 被暂时下架的说明 * Papers, Please * Launcher 开发者长文讲述被下架经过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IT 公论》会员计划推出!本期我们讨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app 的解绑与捆绑两种趋势,web 和 native app 的区别(放心,不是关于用户体验的老调重弹),Firefox 的未来,以及李如一和《好奇心日报》合作的游戏专题。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如本期标题所说,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好,而不是更多。有听众说会员制 = 粉丝经济。但我们从未把大家视为「粉丝」。你们是朋友,是听众,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授予和索取。《IT 公论》更像指针,它所指向的东西,有时需要付出一点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干货」都是如此。 一位任先生来信说,微信公众账号无法从网页链接,是因为微信团队不希望大网站轻易将其流量优势转化成公众号的关注数: > 微信不鼓励「大」号的产生,所以将关注公众号的方式统一做成繁琐的刷二维码,或是搜索名字,以此将大家拉到同一起点。不过有趣的是,最近微信开放了允许第三方开发者通过 app 链到公众号的接口。 在设计上抑制大网站将流量倒入微信公众号,对于独立媒体有促进作用。腾讯对 UGC(「用户创造的内容」)的信仰体现无遗。在链接一事上对 app 和 web 区别对待,让我们想起了风险投资公司 a16z 的 Benedict Evans 最近的一篇〈App unbundling, search and discovery〉。通常我们把后 PC /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为秩序的重建。在全体网民用桌面浏览器上网的年代,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要链接别人家的一张网页不需要对方提供什么支持,也不大会考虑「我是不是白给他带去流量了」这种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转向了以 app 为核心的操作模式。对于开发者而言,限制多了,规矩多了,但用户则感到秩序随之而来,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 Evans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这个变化。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是你和互联网几乎唯一的接口。主流的浏览器品牌不过两三个,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好用程度。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千上万个 app 都可以是你和网络的接口,而 app 之间无法方便互联,导致 Google 揭橥的以互相链接为基础的信息发现模式不再成立。发现内容的成本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美的互联网产品采用了不同的做法。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解绑,中国则更倾向于捆绑。 解绑的典型例子是 Facebook。继 Facebook Messenger 成为独立的 app 以来,最近 Facebook Groups 也被分离。而 Evans 拿百度地图与微信两个例子说明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捆绑倾向。当你把订餐和买电影票一类的功能都塞入百度地图时,你似乎是在暗示用户说「我们可以回到美好的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用整天安装、升级软件。你只要有一个 N 合一软件(以前是浏览器,现在是微信和百度地图等疯狂整合功能和内容的 app)就够了。 中美公司在这一点上的区别,背后的因素恐怕非常复杂,但李如一认为单纯以「国人使用习惯」来解释是偷懒的做法。工具虽是应人类需求而生,但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类——Marshall Mcluhan 几十年前就说过了这个道理。究竟「国人使用习惯」是事先就存在,只等创业者一一归纳并满足的某种属性,还是创业者对工具的设计更大地塑造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国人使用习惯」的那种东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到中美差异,美国人 Dan Grover 最近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加入微信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在博客上写了一篇长文总结中美互联网产品在 UI 上的区别。在我们都已经习惯随时「扫一扫」的今天,可能很难想像有不少美国普通民众不知道二维码究竟该如何使用。但二维码在中国(以及部分其它亚洲国家)的风行是不是一种滥用?毕竟在公园拍摄树干上的二维码是一种无缝的用户体验,而在微信公众号发送一篇文章也要拿出手机拍一下电脑屏幕就相当分裂了。验证用户的信息应该有更好的方法。 Chromebook 笔记本在今年第三季度于美国学校的销量超过了 iPad。固然学校市场对计算设备的需求属于价格敏感型,但我们也可以说 iPad 对教育市场的想像没有能被现实证明。这里仍然可以联系到 Evans 关于解绑与捆绑的理论。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浏览器走天下,而 Google 在 Chromebook 干脆是把浏览器做成了一整个操作系统。看起来美国人也更喜欢大而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国人与国人毕竟都是地球人,深层次的共性依然多于个性。 还记得 Firefox 吗?2004 年,那可是一款能够用让用户众筹(2004 年!)买下《纽约时报》整版广告为其助威的浏览器。但 2014 年的今天,身为半个前端开发者的 Rio 做项目时经常已经不去测试 Firefox 的显示效果了。Opera 改用 WebKit 引擎之后,Gecko 系的 Firefox 更加显出了悲怆感。最近 Mozilla 终于决定为了让 Firefox 上 iOS 而改用 WebKit(苹果不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使用 WebKit 以外的引擎),或许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情怀不能当饭吃。当年响应其号召筹款买广告位的那些用户,实在是因为受够了 IE。历史上单纯因为「开放」之类的口号赢得市场的产品……存在吗? 时代确实不一样了。Firefox 辉煌的日子里,连 Google 都要看重这个入口。Mozilla 的绝大部分收入常年都来自 Google 为了让自己成为 Firefox 默认的搜索引擎而支付的巨额费用。不过最近 Mozilla 宣布 Firefox 的默认搜索引擎将改为 Yahoo。我们能理解 Yahoo 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不觉得这对 Firefox 的用户会有任何好处——更不觉得它对吸引其它浏览器的用户转用 Firefox 能有什么帮助。 李如一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游戏,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媒介〉(原题为〈阅读游戏〉)作为《好奇心日报》游戏版块的开篇词已经于上周末上线。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将以客座编辑的身份为《好奇心日报》策划和撰写一系列有关游戏的专栏与专题报道。这里有为游戏正名的意思,但更关键的是强调 inclusiveness。少用黑话,正确拼写,不追主机新闻,不写导购向的游戏评论,不回避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游戏,把游戏当作媒介、艺术与可阅读的文本来对待。正如我们有 Taylor Swift 也有各种地下音乐,我们有 Dota 2,也有各类独立游戏。或许未来的小朋友选择男女朋友时问的不再是「你听什么的?」,而是「你最喜欢什么游戏?」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弗吉尼亚·伍尔芙看电影 * 如果年龄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 《纽约客》对全球第一女性电竞选手 Scarlett 的特写 * 用户名/密码不正确 * 为什么做专业播客录音软件肯定亏本 * Really nice demonstration of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like a car engine or loudspaker) ## 相关链接 * 《IT 公论》会员计划 * Rio 在知乎关于会员计划的答案 * 李如一:关于《IT 公论》会员计划的几句话 * The Information * Ben Evans: App unbundling, search and discovery * KISS * Hoarding * Dan Grover 最近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加入微信团队 * Firefox switches to Yahoo as its default search engine * 旧文: Mozilla vs. H.264 part 1 * 旧文: Mozilla vs. H.264 part 2 * App.net * Diaspora * Ello * IT 公论 #117:要干货,读教材 * 《好奇心日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游戏,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媒介 * Portal * Crossy Road * Theresa Duncan CD-ROMs: Visionary Videogames for Girls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本期我们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回复听众们对第 128 期中关于微信的讨论的反馈。其它话题包括苹果 App Store 中国区的一元定价,以及播客的复兴。在节目开头我们还讨论了 IPN 播客网络昨日上线的新节目《無次元》。 IPN 播客网络的第六档节目《無次元》昨天开播了。这个节目的概念已经在李如一的脑子里盘旋了几个月,如果要用一句话介绍的话,那就是「a celebration of auditory culture」:对听觉文化的礼赞。如法国哲学家 / 政治家 Jacques Attali 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中所说,世界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的。它没法看得懂,但却能听得清。当然,你可以说 IPN 的所有节目都有类似的诉求,但《無次元》無主题、無固定播出时间、無固定时长、無固定主持、無固定嘉宾、無限制、無禁忌的特性让它保持了最大的开放度,能够承载常规听觉规范以外的声音。不该听的、不能听的、不要听的、不敢听的各种声音,将来都有可能在《無次元》里亮相。 有两位听众来信表示在《IT 公论》里听到的观点帮他们通过了考试和找到了工作,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在时间早已不够用的今天,听播客对于听众是很大的投入,我们在感谢大家的信任之余,也很高兴有人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回报。 我们讨论过很多次的 iOS 游戏《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还是引发了持续讨论。虽然巧思与情趣兼备,但这款游戏的通关时间太短,令很多人感到值不回三十元人民币的票价。一位沈姓听众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主机游戏近年来有一种「拼命延长游戏时间」的趋势,为的是让玩家不觉得他们在「骗钱」。随着年龄渐长,玩游戏的时间与日俱减,几十个小时的「大作」有时成了一种奢侈。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主机游戏提供的高度沉浸式的体验是对如今碎片式内容消费的反抗。时间长度是沉浸式体验的必要前提。我们离宁静祥和的牧歌式生活已经很远,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不管你喜不喜欢,频繁被打扰已经是一种常态。对很多人来说,玩游戏是日常生活中绝无仅有的「入定」时刻。不管游戏开发者拖长时间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其动机为何,能够有固定的大块时间去投入到某一个特定的作品里,在今天都是一种福分。 关于微信的讨论在本期继续。Rio 在上一期(128)中提到的观点收获了许多共鸣。对公众和私人界限的混淆,功能集成过多,不安全不加密,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区别只在于你是不是在乎。至于 Rio 和很多听众都提到的「不开放」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词。某位年轻听众来信说,他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都把 QQ 空间纯粹当成分享考试资料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QQ 空间是「开放」的——腾讯没有规定它的使用方法。同理,微信朋友圈的奢侈品代购账号也是用户「发明」的用法,对于他们来说,微信也是「开放」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微信公众账号相当于中国的 Google Reader?在你嗤之以鼻之前先想一下:RSS 从 2005 年开始在极客圈流行,普罗民众不得其门而入,直到 Google Reader 出现。从读者的角度说,用一个工具集中「订阅」一批媒体,以便能在有新文章上线时收到提醒,这种行为对于中国很多主流用户而言始于微信公众账号。从内容的表现上说,读者在微信公众账号和 Google Reader 里看到的都是用 web 技术呈现出来的图文。如果我们在乎的不是 RSS 这个协议本身,而是 feed / 时间线这种阅读格式,那么微信公众账号就是中国的 Google Reader。 我们的两期关于微信的讨论并没有最终落实到某个结论,但我想我们已经谈及了这个复杂的生态圈的各种利弊以及背后的考量。如果一定要为我们最初抛出的问题——为什么讨厌微信?——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想和人生中的很多「为什么?」一样,「不为什么」虽然显得缺乏诚意,但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回答。 苹果 App Store 中国区的最低定价降到一元已经有几个星期了。知乎 ID 为徐小懒的朋友很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其游戏《地下城堡:炼金术师的魔幻之旅》改价后的销量变化。这款游戏 10 月 1 日上线,售价六元。截止到 11 月 19 日,总共卖出了 3500 多份(一个半月到手 ¥14700)。11 月 19 日,徐君将售价改为一元,在随后的三天里分别卖出了 5000、5400 和 2900 份(三天到手 ¥9310)。徐君没有分享第四天开始的销量,但表示确有下滑,最终稳定在中国区收费总榜的 80 名上下。 调价与中国区 App Store 支持银联卡同时发生,对消费者购买正版软件习惯的养成有正面作用。苹果是这里毫无疑问的赢家,但长期来看,在大伙纷纷降价冲榜的现实下,第三方开发者能否以量补回损失的单价,还需要至少半年才能看清。无论如何要记住的是:苹果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是以「能够让 Mac / iOS 平台显得更有价值」为上限的。 播客节目《Serial》的火爆,令《New York》杂志刊载了 Kevin Roose 的一篇〈播客大复兴背后的故事〉,并随即引发了美国播客圈的热烈讨论。Jason Snell、Marco Arment、Casey Liss 等资深播客人纷纷撰文力挺播客文化,鼓励更多人试水。不过,人人可以做播客就像人人可以写博客一样,重点在于内容质量。当这一波的风潮过去之后,我们必将见到新一波的「播客已死」讨论,而能够营造持续价值、和听众之间产生情感纽带的播客,无论何时都将继续存在。 ##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弗吉尼亚·伍尔芙看电影 * 如果年龄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 《纽约客》对全球第一女性电竞选手 Scarlett 的特写 ## 相关链接 * IPN 播客网络新节目《無次元》 * Phonography * 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 (The people united will never be defeated) * Sergio Ortega * Kevin Kelly: What Technology Wants * Portal 2 *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 Susan Sontag * Susan Sontag: Against Interpretation * IT 公论 #105: iPhone 6 与 Apple Watch * IT 公论 #78: 数字王国的原住民 * Terra Nova * 徐小懒分享 iOS 游戏《地下城堡: 炼金术师的魔幻之旅》修改价格后的销量 * Kevin Roose: What’s Behind the Great Podcast Renaissance? * Jason Snell: Want to do a podcast? Don’t be intimidated * Marco Arment: Why podcasts are suddenly ‘back’ * Marco Arment: Easy Listening * Casey Liss: How I Make Podcasts * David Pierce: The new radio stars: welcome to the podcast age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今天的话题包括听众关于 Monument Valley、Uber 和 Google Inbox 的反馈、从 Uber 风波看我们为什么讨厌记者、虚拟现实初创公司 Magic Leap、苹果 WatchKit 和 Apple Watch 人机介面则例。想直接听我们为什么讨厌微信的朋友可以拉到一小时十八分五十三秒。 ## 相关链接 * Sam Aaron: Live music hacking with Overtone * SuperCollider * Max/MSP * Kevin Roose: Does Silicon Valley Have a Contract-Worker Problem? * Donald Knuth: Email (let’s drop the hyphen) * Monument Valley (纪念碑谷) * Threes * Braid (时空幻境) * FEZ * Tiny Thief * 模拟抑郁症患者体验的纯文字游戏 Depression Quest * ICO * Inquisitive #14: Building Monument Valley, with Daniel Gray * Sarah Lacy: The horrific trickle down of Asshole culture: Why I’ve just deleted Uber from my phone * Lane Wood: Here ego again * Hastings-on-Hudson * Marco Arment: Why podcasts are suddenly “back” * David Foster Wallace * Sean Hollister: How Magic Leap Is Secretly Creating a New Alternate Reality * WatchKit * Apple Watch 人机介面则例 * Economist Espresso * Circa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李如一和 Rio 讨论了 IPN 新开的节目《流行通信》,钢琴家和程序员,Google 的「材质设计」(Material Design),iPhone 6 的 TLC SSD 擦写问题,Taylor Swift 退出 Spotify(两人里有一位 Swift 的歌迷),以及 Monument Valley 新关卡引发的一星评论。本周起《IT 公论》改为周播,逢周一播出。 ## 相关链接 * IT 公论第五十六期:游戏是艺术吗? * IT 公论第一二六期:「其实我只是想看乌龟翻身的时间和它们的 size 是不是成正比的。」 * Brad Stone: The Everything Store * Meta * Yukari Iwatani Kane: Haunted Empire * The Talk Show * IT 公论 #119: 用 activism 的精神做电子出版标准化 * IT 公论 #108:「等比缩放这四个字从来都不靠谱」 * 《流行通信》第一期 * Google Cardboard * 内田光子演奏萧邦《练习曲》作品十之二 * Google: 材质设计(Material Design) * 李如一:《重访材质设计》 * 苹果提供的解绑 iMessage 的网页 * Taylor Swift 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文章 * Steam * Monument Valley * Six Colors: The Forgotten Shores of App Store pricing * Tiny Thief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IT 公论》一岁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在 Facebook 伦敦办公室任研究科学家的王珵(Cici)和我们分享试玩 Oculus Rift 和三星 Gear 虚拟现实头盔的体验。其它话题包括 ACM 编程竞赛、Facebook 的工作状态、以及飞天神麵教。 ## 相关链接 * Dijkstra’s algorithm * ACM-ICPC(美国计算机协会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 * Facebook Graph Search * Overfitting * Oculus VR * Samsung Gear VR * Land’s End * 王珵戴着三星 Gear 虚拟现实眼镜试玩 Land’s End(高速摄像) * Hyperlapse *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 Jamie Oliver * 吴涛提到的 Skyrim VR 视频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吴涛:Type is Beautiful 程序员,《内核恐慌》主播。 王珵:牛津三一学院计算机博士,Facebook 伦敦办公室研究科学家。
这位名叫康上明学的朋友写的《Apple Pay 究竟是什么?》可谓是目前中文世界对 Apple Pay 的最佳分析。本期他和 Rio 详细讨论了苹果在支付领域的野心,并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国内同类产品进行了对比。 ## 相关链接 * 康上明学:Apple Pay 究竟是什么? * CurrentC * 银联闪付 * Mastercard PayPass ## 人物简介 Rio: Apple4us 程序员。 康上明学:小米 MIUI 产品经理。
本期的话题包括 Dropbox 与微软结盟,Office for iOS 改走 freemium 模式,Amazon 的「实体 Siri」Echo。最后,李如一会告诉大家纽约的 Uber 司机的培训有多差。此外,中国教育网用户不能下载节目的问题已经解决。 ## 相关链接 * 设计师杜潇做的 Good Stuff * Google Quick Search Box * Rio: 图解苹果 2014 年四季度财报 * Chris Ofili * Chris Ofili 的《Afro Margin》系列中的一幅 * Amazon Echo * Tim Cook 出柜的公开信 * Kevin Roose: Does Silicon Valley Have a Contract-Worker Problem?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