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福寿全》在北京刚刚落幕,这部相声题材的原创话剧借长福和延寿这两个小人物悲喜参半的人生故事,串起了相声在长达一个世纪里的辛酸过往。它是导演黄盈在传统表达探索道路上的新作,也是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本色出演的话剧首秀。 相声演员是否可以脱掉大褂?建国后,被称作“文艺轻骑兵”的相声有何变化?相声与戏剧的合法性都来源于现场吗?知识分子和大众艺术怎样结合?冒犯是艺术的宿命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谈谈这部话剧,以及相声、戏剧如今作为剧场艺术所面临的尴尬与可能的未来。 嘉宾: 黄盈,戏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阎鹤祥,德云社相声演员、话剧演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11:55 相声演员觉得上台要穿一件好衣裳,才找一件大褂,它并非真正重要的东西 17:22 旧社会没有“相声”这个词,当时叫“听玩意儿”,新中国对相声做了些什么 27:57 “德云社相声热”和早期互联网的自由环境有关 31:30二十世纪影像技术的冲击,让“现场性”变成戏剧能够诉诸的最大合法性 44:40 没有好相声该怪谁?“这个行业的最低标准应该是自个儿写的东西自己演” 66:41“过去的相声是男人讲给男人听的,它自然会有一些擦边球、偏油腻的东西” 69:55新编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对相声的启示:通过演绎,让传统焕发生机 配乐: 胡同-音人而异 Sight-小林武史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自《人类简史》的畅销以来,国内出版界掀起了“大历史”类书籍的写作与引进风潮,其中不乏佳作,却也良莠不齐。传统历史学者们秉持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堡垒,依旧珍视并相信人类信念的力量。而一些崇尚“技术论”“工业党”的作者,则通过庞杂的知识梳理,勾勒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历史图卷。 最近,有一位中国作者,以同样的格局、野心与广博的知识积累,开启了“文明三部曲”的庞大写作任务。他的写作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大历史套路,他既非文化动物,也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的书写立足扎实的史料,又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在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线索中,他只想搞清楚一件事——人类政治演变过程中,技术力量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又在何种程度上被我们忽略? 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教授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他就是张笑宇。 本期节目,我们就和他聊聊“文明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技术与文明》。 嘉宾: 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2:35 担任产业顾问、智库成员,让我更关注历史里的组织、机构这类中观视角 9:12 大历史的叙述在简化人类的具体生活吗? 13:32 弩机、蒸汽机、铁路、机枪等器物里,蕴涵着什么深远的历史转折 27:03 韦伯与马克思,都有点言过其实 40:14 什么叫“产业合法性”与“产缘政治”?如何据此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51:10 房地产的蓬勃让人忽视了技术升级带来的巨大挑战 60:05中国该如何面对产业空心化?我们的情形和发达国家有何不同 配乐: Human Condition - Tycho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前段时间,讨论度最高的一部国产剧可能就是《山河令》了。 从《山河令》回溯,我们会发现从《甄嬛传》《琅琊榜》《盗墓笔记》《陈情令》《庆余年》等等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已经成为了主流。 在十多年前,大多数人还并没有意识到网文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时,已经有一批作者从个人爱好出发,开始了创作,并且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南派三叔”徐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最早成名、引起过很多讨论的作家,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南派三叔”标签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用徐磊自己的话来说“已经没有人在乎了”。 这也是我们想要找他聊聊的原因。他作为网络文学崛起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与我们分享了非常多的观察。 关于网络小说,是否能成为经典,他告诉我们网络小说,可能会成为经典ip,但是并不一定能成为经典作品。近些年来更多的思考,让他从某些爽文中看到了一种属于人类的永恒悲剧。 关于社会上关注的女性议题在网文世界的投射,他承认自己写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薄,“我还是写不好女性”他坦承地说,但是他试图更加理解女性。 关于和粉丝的关系,他说他已经经历了三波读者,从最开始的“读者”到后来的“粉丝”,网文作家和粉丝的关系更像是“相爱相杀”,在他看来这是必经之路。 让我们意外的是,他说他创作了很多小说,但是都没有公开过。现实主义的小说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但这些“很杂”的小说却没有机会出版。 他告诉我们,这是“世界的选择”。 嘉宾: 南派三叔,作家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媒体人、策展人 本期你将听到: 2:54 网文已经成为一种新贵 5:40“你自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个事儿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任何一分一毫” 9:21 其实我写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同样没人知道 11:07 写作是不可能碎片化的 15:16 网文可能是经典ip,但可能成不了文学经典 21:00 和读者相爱相杀,或许是作家必须经历的 23:41 当读者变成粉丝 25:59 “说实话我不太会写女性角色” 32:52 盗墓笔记是中性的,没有宣扬男性威权 36:55 影视改编最好的状态是,改编完之后小说不存在,只有影视作品了 40:00 现实主义和幻想类型一直在轮回 配乐: 南派三叔-天真 Godmode-Dolphin esque Asher Fulero-Pouring Out Joel Cummins-Bourree Outlaw's farewell-Reed Mathis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钟毅 协同策划:郝汉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刘畅和齐溪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同学,毕业后,他们和孟京辉导演一起工作,将青春挥洒在剧场的舞台上。他们曾分别扮演过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里的男女主人公——马路和明明,从这部被奉作“文艺青年爱情圣经”的作品出发,他们也各自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宇宙。 2011年,正是在《恋爱的犀牛》的演出期间,齐溪得到出演娄烨电影《浮城谜事》的机会,从此转战大银幕,陆续参与《万物生长》《地久天长》等作品。而刘畅也在2016年伊始,决定“要做一些来劲的事”,于是创建了“黑猫剧团”,转型做导演。兜兜转转,他们都拥有了不同的身份,但对戏剧的热情和执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本期节目,我们联合首届阿那亚戏剧节邀请到了刘畅和齐溪,请他们从戏剧节期间最有活力的“候鸟300”项目谈起,聊聊在流量喧嚣、娱乐至死的当下,相对寂静的戏剧舞台和剧场生态,以及他们各自在职业道路上选择与自我探索。 嘉宾: 刘畅,话剧演员、话剧导演 齐溪,演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媒体人、策展人 本期你将听到: 3:12 什么是阿那亚戏剧节?什么是“候鸟300”? 5:58 “候鸟300”不止有戏剧,它让人知道戏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 10:22 把湿地、海滩作为剧场 17:07对于戏剧,坚持不重要,发现快乐的能力才重要 19:36 “我刚毕业的时候,不太想去拍戏” 22:20 齐溪谈演员如何在舞台和银幕之间游走 23:42 莫斯科戏剧学院某学生:“我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我为什么要去拍电视剧” 25:04 “现场感、情感的流动……,舞台上表演实在是太爽了” 26:36 刘畅谈导演眼中的戏剧创作与电影创作 28:16 “艺术家需要时常聚在一起”,两人回忆中戏周边小店的氛围 34:08 相比过去,我们今天的阅读习惯、欣赏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36:38 “《9号秘事》这种戏剧感的短片,我们黑猫剧团已经尝试过了” 40:20 《恋爱的犀牛》回忆杀,“我们都是在这部戏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工作者” 42:54 “明明”是一个极致的女性角色,之后看剧本都会被她影响 45:11 “在《浮城谜事》以后,许多鬼片来找我演” 54:27 “今天什么都不缺,就缺好的剧作” 配乐: The Fly - Cosmo Sheldrake, William Blake, Copyright Control Don Juan - Johannes Linstead 恋爱中的犀牛- 张广天 不明飞行- 张亚东 曲- 张广天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每逢高考季,人们总热衷谈论那些出身贫寒、通过教育获得上升机遇的农家子弟。 在励志的正面表述中,这些阶层旅行者经常被称作“寒门贵子”。在负面社会新闻里,他们有时会被贴上“凤凰男”“扶弟魔”等标签。 在人们口中,他们充当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实论据,而他们的家庭出身又仿佛是某种“原罪”,神秘地解释了所有城市生活中的不适应。关于农家子弟的负面报道往往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印象:他们与城市文化的摩擦,在社会交往中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摆脱自己的出身,好像他们想要在大城市中立足,就必须违逆家庭背景,只有抛弃农村带来的种种积习,才能涅槃重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程猛在“一席”的演讲里,借助自己的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农村经验并非没有意义,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也绝不该简单地走向模仿城市生活方式,背弃乡村文化。 与此同时,他指出,“远离乡村”的叙事又在深刻影响着农家子弟,他们对城市感到向往、焦虑、疏离,又对乡村感到矛盾,甚至痛苦,如同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那段激烈的言辞——“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 同样农家子弟出身的作家黄灯,曾在《大地上的亲人》序言里这样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而她的一切写作的起点正是对自己“远离乡村”状态的不安与反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程猛和黄灯,聊聊70后、80后农家子弟的不同高考经验。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对农家子弟在中国社会的浮沉又有什么观察?当农家子弟向上流动,他们是否一定要背叛自己的出身? 嘉宾: 黄灯,作家、教授,目前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程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期刊编辑、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14:18 “当年高考不考数学,对我来说特别亏” 16:25 农家子弟面临“大考”的情形就像“等末班车” 18:26 那些高考失利的“读书的料” 19:10 高考志愿只知道报师范类院校,导致差点滑档 25:11 在知识包裹、理论堆积的学院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不安感? 25:32 “到广州读博士以后,我家里人跟我说,不要接触那些打工、偷东西的亲人” 29:33 十岁还没开始寄宿生活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社会 37:16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产阶层的“文化资本”有何不同?什么是“底层文化资本”? 40:45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之路不该是对自己出身的违逆和背叛 配乐: GALA - 追梦赤子心 Brian Crain - Nella Fantasia Gabriel's Oboe Fiona Joy Hawkins - Blue Dream Peter Jeremias - New Life Nils Frahm - Ambre Paul Cardall - A Poor Wayfaring Man of Grief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前一阵,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出“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再次引起了关于文理科的大讨论,“文科误国论”也随之泛起。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他在《文学如何教育》一书中曾提出“要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让我们来听他谈谈文学何为,文科何为,大学何为,教育何为。在实用主义盛行,人文思潮衰落的当下,他又有什么观察与思索? 嘉宾: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学术期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2:15 工作论文并非央行声音,它也没有义务讨论文理科以及大学的布置 04:42 人文学、社会科学都是文科,却差别不小,长线与短线专业的比较更有意义 13:53 在中国现代大学体制刚建立的时候,人们想象中的主要还是自然科学 20:56 北京大学在人类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做到的 24:45 “985废物”这个说法有点傲娇,基于第一学历的歧视不可取 30:55 重视职校的政策转向有点晚,台湾工业专科学校曾助力经济起飞 37:04文史兼通的学者越来越少,文学和史学该如何相互借鉴 43:14 今天的“好作家”并非“好学者”,不能用“反映论”来要求小说写作 49:38 文化自信必须加上文化自省,“信”和“省”要合二为一 配乐: 《风筝·风筝》-果敢,Sébastien Damiani Seven Veils-Adam Hurst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继《小痛爱》《小别离》《小欢喜》之后,改编自鲁引弓原著小说的第四部“小系列”电视剧《小舍得》引爆了舆论场。 关于教育与鸡娃的现实痛点让此剧100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剧集中精准的议程设置让这部剧尽可能多得涵盖社会热点,收获了现象级的关注与讨论。相比精雕细琢的文艺作品,它反倒像一次教科书级的媒体事件,用“小系列”总制片人徐晓鸥自己的话说,“把握社会情绪,这种思维贯穿了我们工作的全部过程。”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者滕威,和资深媒体人吴海云一起聊聊这部热播剧。 小系列教育剧在国产家庭伦理剧中是什么位置?剧中田雨岚、南俪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有何问题?中国城市题材电视剧为何总不接地气?《小舍得》最大的现实痛点是什么吗?钟老师这个角色值得注意吗?作为身处广州、上海这两个同是“教育内卷”重灾区的妈妈,她们两位又有什么真实困惑与焦虑? 嘉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学者 吴海云,博士、资深媒体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4:20 中国电视剧“从宫斗走向家斗”,在婆媳剧、翁婿剧后,在80后成家背景下出现育儿剧 6:30 “小系列”电视剧不像文艺作品,倒像媒体作品 10:40 保姆当小三、保姆小孩和原配小孩是同行,国产剧在社会问题的旗号之下,狗血依旧 16:16 反映城市生活的国产电视剧里,你已经看不到主角会去坐地铁 18:07 对于米桃一家人的描绘是非常典型的中产叙事,不能够用现实主义来概括 18:49 南俪、田雨岚面临的女性问题,《小舍得》给出的是神秘主义的占星术解读 23:30 女性形象在职场上是狼性,但在家庭当中,她立刻恢复了母性、妻性 28:03 钟老师反映了体制外老师的辛酸,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只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工者 33:58 就“鸡娃”而言,上海闵行和浦东,有点像北京朝阳和海淀 37:26 小升初的问题不是上什么初中,小升初的问题是上什么高中 53:46 “人生就是一个捡塑料袋和攒塑料袋的过程”,而今天的教育排斥任何暂时没用的东西 55:48 “坦率地说,我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小孩不去接受高等教育” 配乐: 小舍得-周深 Mindfulness Sound-Jeromy Ambient Interlude-窦靖童 苦衷-董冬冬 家-董冬冬 暖-董冬冬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即使出道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伊能静在真人秀综艺节目的表现,音乐节LIVE演出,以及关于女性、家庭与爱情的想法,依然频频引来关注,围绕她的话题总是久久不绝。 这些讨论既带来了“流量”,也不免有许多争议,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终于抵达了“人生中被黑的巅峰”。伊能静曾经说,自己能够走到今天靠得是“反省力”,而她的高关注度恐怕也与此有关。毕竟念稿式回答常常安全但乏味,一个常常自省的明星多少会看上去像是娱乐圈的“叛逆者”,从而引人注目。 作为少女偶像,伊能静回忆自己也曾是“讨好型”人格,因为早早地进到一个商业价值体系里,她深知 “被喜欢”是最重要的。而如今,在历经千帆之后,她更在意的则是由内而外的自我检视。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伊能静,听听她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 嘉宾: 伊能静,艺人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影评人 本期你将听到: 5:11 我当时选择回归家庭的时候,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已经感觉到倦怠了,工作不再热情 6:46 “事业和家庭怎么平衡”是个伪问题,男人不该成为“诈尸型爸爸” 8:34 “你工作太拼,不顾小孩”“你怎么能当全职妈妈”这两种指责,我都经历过 12:00 我上节目用了之前在家中舒适圈的方式跟人说话,忽视了界限感 22:03 在漫长的三十几年,我的过去就像一个真人秀,像一个“楚门的世界” 24:55 “要白、要瘦,才好看。”我承认参与过制造女性焦虑 28:44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反省世界,但现在更多会从内心去检视自己 30:45 在商业价值体系里,被喜欢是最重要的 40:06 我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那里,我既不是媳妇,也不是妈妈 配乐: 关不住- 伊能静 Dancing Snowflakes - Peter Jeremias 19岁的最后一天- 伊能静 Aquarelle Sur Bois - Bruno Sanfilippo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000年,周一围和张颂文相识于北京电影学院。那年,周一围18岁,张颂文24岁。在“小鲜肉”的年纪,他们并没有交上属于“小鲜肉”的好运。直到2014年的《绣春刀》上映,2020年的《隐秘的角落》播出,这对“难兄难弟”人到中年,才以“演员”身份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 作为二十多年的老友,他们彼此怎样看待多年的共同沉寂?孤独的时间能赋予演员什么?两位的友情又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怎么聊戏?他们对演员这个职业有什么样的困惑?要成为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千人千面的演员是“工具人”吗?演员又怎样定义自我实现? 广义上的读书是富有反思的自我对话。我们欢迎任何具有自省精神的对话,这正是读书能够赋予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周一围和张颂文,听听两位演员的自我追问与探索。 嘉宾: 周一围,演员 张颂文,演员 主持: 吕彦妮,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3:11 回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平均每节课要交25个作业” 4:20 张颂文:“我不认为我以前过得苦,我愿意” 6:44 周一围:“如果演员仅仅只是角色的化身,我就不嗨这事儿了” 8:15 有的演员在意剧本,有的演员在意角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2:39 两个人在冰面上遭遇的惊险时刻,事后感慨“命不该绝” 15:35 谈谈话剧《枕头人》 27:22 表演有国别之分吗?“一个中国面庞行走在欧洲中世纪街道,我难以信服” 30:30 如何看待讨好观众?“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永远当不了明星” 34:17 艺术和生活孰轻孰重 37:06 他的清高和对世界的复杂思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39:10 希区柯克说,演员是什么,演员是一个布景,“精雕细琢的布景没意思” 42:53 “聪明的导演一定知道肉身是你,思想是你,嘴巴是你” 44:50 年轻时和如今读苏东坡传记的不同感悟 配乐: 浅草キッド-北野武 3055 - Ólafur Arnalds きくり-水谷広実 《作家和兄弟告别》-笑晨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儒家替法家背了重农抑商的锅。”“年轻人读懂老庄才能自由。”中国传统文化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讲述下,变得妙趣横生。 自认上世纪“文化热”遗少的他,如今在B站上已是一名“年轻”UP主,在颇具网感的UP主身份之外,许纪霖内心依旧保留着严肃的一面。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当被问到如何定位自己,他总会说:“我是一名知识分子。”在他看来,所谓“学者破圈”只是“降维启蒙”,其实是文化与思想启蒙工作的延续,本是分内之事。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许纪霖教授,和他聊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有何意义?“文化热”时期,“反传统”的他如何萌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作为一位标准的人文知识分子,他如何看待盛行的技术决定论?除此之外,他也谈到了王小波与张爱玲这两位他所欣赏的“反潮流”人物,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存在主义热”的回忆和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思索。 嘉宾: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2:14 如今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往往“碎片化”,缺少脉络性的把握 09:32 上世纪“文化热”时期,我其实是一个“反传统”的人,认为传统是坏的 15:05 今天的年轻人有强烈的文化认同,但缺乏文明自觉,以为“我的”就是“好的” 18:30 康德的所谓“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和儒家的“仁”相通 21:12 一个人想拥有正常的“三观”,需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彼此平衡 25:30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在近代崩解了,西方则不同 30:50 我不相信“技术决定论”,但我相信文化、技术都在历史中起作用 36:26 我喜欢王小波的经验理性,它往往能够充当一切“狂热”的解毒剂 43:41 嵇康和西西弗斯在鲁迅身上合流了,但他仍然是传统中国士大夫 45:53 张爱玲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小传统”对普通人的塑造 53:17 上海文化浅薄,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56:28 “破圈”“出圈”这些词本身没有特别的新意 荐书: 《脉动中国》 《家国天下》 《安身立命》 配乐: Dark Chariot-梅林茂 Incantato-Adam Hurst Fragile Dream-久石让 只得一生-罗大佑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嘉宾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过去一年多,女性话题在互联网和文化界引起了很多讨论。人们关心家庭中妇女的境况和权利,关心30岁女性的婚育焦虑和职场瓶颈,关心女性步入老年以后的陪伴和养老问题,更关心下一代女性的成长环境。 一些文艺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这一思潮。《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样的学术著作成了流行读物,作者上野千鹤子也成了女性主义icon。谭维维的专辑《3811》刷屏,很多人在其中听到了自己或者身边女性的遭遇。 人们对女性热点越来越关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上的讨论正在走向极化。众声喧哗之中,情绪往往压倒了理性,热度本身常常模糊了讨论的价值。而理性反思、良性探讨,都离不开阅读。 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的文化访谈节目「硬核读书会FM」在世界读书日正式上线,让我们来聊聊“女性与阅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学者沈奕斐和作家祝羽捷,和她们一起聊聊:各界对女性议题的关注有何特点?她们私人经验中的女性意识如何萌芽,哪些书籍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启蒙作用?爱情和艺术等领域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性别视角?有关女性的讨论,怎样才能够走出非黑即白的站队,让人们接纳差异与复杂? 嘉宾: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2021聊性别》主讲人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艺术折叠》主播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Nelly,媒体人 话题: 1:41 为什么2020年被称作“女性主义元年”? 3:46 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让那一年成为了真正的性别元年,21世纪被称作“她世纪”。 5:00 近些年的网络讨论拓宽了哪些我们对女性议题的理解:Papi酱“冠姓权”讨论、六旬女追星与中老年人的情感陪伴、中年女演员的公开演讲与职业选择等...... 9:50 女性主义书籍的出版观察:面向大众的理论读物明显增多;上野千鹤子成为女性主义icon;旧书再版成为风潮;文学、非虚构(自传)等读物类型变得丰富。 25:00 私人经验中的女性意识启蒙:从波兰斯基的电影《苔丝》,到儿童文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31:45 沈奕斐:“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女权的环境里,从事性别研究是非常偶然的结果。” 37:44 祝羽捷:“许多艺术家不愿意参加女性主题的艺术展,怕被贴上女性主义标签。” 41:42 理论化的性别视角如何观照艺术,让我们能够感性地认识性别? 43:57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普遍主义的批评,而不是来自特殊视角的评价 50:27 女性主义者与爱情:浪漫爱情模式和男女平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57:50 精英阶层的女性和第三世界的女性需要彼此理解,个体选择和结构性改变应该相辅相成。 荐书: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 《回归家庭》 《男性的衰落》 《知晓我姓名》 《透过性别看世界》 配乐: Respect-Aretha Franklin Am I Wrong-Nico & Vinz A Brand New Start-Track Tribe 《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吕仁德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嘉宾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